一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28.html阅读: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
【背景技术】
[0002]临床上肠造瘘病例很多,涉及外科各个领域,常见于消化道先天畸形,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先天性巨结肠,肠道炎症,肠道肿瘤,肠坏死,腹部炎症等疾病。结肠或小肠造瘘术是将小肠或结肠放在腹壁,做成暂时性人工肛门,让肠道内容物通过肠造瘘口排出,暂时不进入远端肠腔,尽早恢复肠道畅通和血液供应,这是一种急诊情况下挽救患儿生命的手段或分期治疗的初期治疗方法,理想的效果是通过暂时造瘘降低手术风险,挽救生命,不引起并发症,并尽可能早的将造瘘口闭合。
[0003]在造瘘手术后,使用最多的则是造瘘袋。利用造瘘袋来收集肠道排泄物。在使用时,一般结合护垫。将护垫与皮肤相接触,护垫中间的通孔与结肠暴露部分相接,从而收集排泄物。但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肠管造瘘术后的病人,出现并发症一肠管脱垂,尤其患者年纪较小时,经常因为好动、不注意保护而造成这种并发症。
[0004]专利号为201220593469.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了 一种肠造瘘防脱垂装置,它包括防脱管和造瘘袋;防脱管两端开口,其中一个开口端与造瘘袋护垫上的通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肠造瘘防脱垂装置,设置了防脱管,可以有效避免肠造瘘术后的肠脱出,且能够保证排泄物的正常排出,不仅为临床使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还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0005]但是,这种装置仍然需要与护垫相配合,粘贴在患者的皮肤上,不好处理,而且防脱管无任何着力点,当患者咳嗽、用力时,同样容易出现肠管脱垂的现象。同时,这种装置是与传统的造瘘袋结合使用的,容易出现粪便泄漏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从而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0007]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8]—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具有与患者造瘘口相适合的腔口,所述底座的A面贴附于患者造瘘口皮肤上并进行固定,所述底座的B面在所述腔口的周围一圈凸起部,并利用所述凸起部可拆卸式安装有集粪袋,所述凸起部朝外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嵌装有硅胶密封圈,所述硅胶密封圈能够避免集粪袋内容物外泄。
[0009]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用以置入造瘘肠管管腔内的插入管,所述插入管采用两端开口的硅胶管,且所述插入管的末端与所述硅胶密封圈相连,所述插入管起到支撑作用并有效预防肠管再次脱垂。
[0010]所述插入管插入置入造瘘肠管管腔内的一端口径小于与所述硅胶密封圈相连的一端口径。
[0011]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插入管的末端一体成型有外翻的边沿,并利用所述边沿与所述硅胶密封圈相连。
[0012]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边沿具有若干牵引部,并利用所述牵引部与所述硅胶密封圈相连。
[0013]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牵引部采用四个或六个,环列分布于所述边沿上。
[0014]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边沿、所述牵引部与所述硅胶密封圈均一体成型。
[0015]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硅胶密封圈部分嵌入凹槽内,部分露至所述凹槽外部,且所述硅胶密封圈露至所述凹槽外部的宽度为0.3-0. 5cm。
[0016]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凹槽的侧壁上设有用以通过所述牵引部的预留孔。
[0017]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5-0.7cm。
[0018]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硅胶密封圈的宽度大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0019]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座两侧连接有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盘绕于患者身体上。
[0020]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带采用硅胶带。
[0021]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2]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避免了集粪袋内容物外泄,同时,利用插入管也可以起到支撑作用并有效预防肠管再次脱垂。
【附图说明】
一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的制作方法
[0023]图I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不意图。
[00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不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0026]参见图I,一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包括底座I,所述底座I具有与患者造瘘口相适合的腔口 2,所述底座I的A面贴附于患者造瘘口皮肤上并进行固定,所述底座的B面在所述腔口 2的周围一圈凸起部3,并利用所述凸起3部可拆卸式安装有集粪袋(图中未示出),所述凸起部3朝外的一侧开设有凹槽4,所述凹槽4内嵌装有硅胶密封圈5,所述硅胶密封圈5能够避免集粪袋内容物外泄,而且硅胶密封圈5的存在,能够避免肠管脱垂。
[0027]为了进一步避免肠管出现脱垂,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以置入造瘘肠管管腔内的插入管6,所述插入管6采用两端开口的硅胶管,且所述插入管6的末端与所述硅胶密封圈5相连,所述插入管6起到支撑作用并有效预防肠管再次脱垂,所述插入管6插入置入造瘘肠管管腔内的一端口径小于与所述硅胶密封圈相连的一端口径,而且插入管6的管壁从外向内逐渐变薄,此处内部是指造瘘肠管管腔内部。另外,所述插入管的末端一体成型有外翻的边沿7,并利用所述边沿7与所述硅胶密封圈5相连。为了保证连接的稳定性,所述边沿具有若干牵引部8,并利用所述牵引部8与所述硅胶密封圈5相连,所述牵引部8采用四个或六个,环列分布于所述边沿7上,所述边沿7、所述牵引部8与所述硅胶密封圈5均一体成型。
[0028]本实施例中,所述硅胶密封圈5部分嵌入凹槽4内,部分露至所述凹槽外部,且所述硅胶密封圈露至所述凹槽外部的宽度为O. 3-0. 5cm,所述凹槽的侧壁上设有用以通过所述牵引部的预留孔,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5-0.7cm,所述硅胶密封圈的宽度大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0029]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两侧连接有固定带9,所述固定带盘绕于患者身体上,该固定带9的存在可以防止患者过度用力或意外咳嗽时造成的造瘘口波动剧烈,所述固定带9采用硅胶带。
[0030]如图2所示,是双腔造瘘术后患者使用的造瘘袋。本实施例中,仅仅在一个腔口上设置了插入管6。
[0031]在实际应用中,选择了多名造瘘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三组,一组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造瘘袋,一组使用【背景技术】专利的防脱垂装置,一组使用传统的造瘘袋,结果表明: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造瘘袋的患者没有一例出现脱垂现象,防止脱垂率为100%,采用【背景技术】专利的防脱垂装置的患者出现I例轻微脱垂现象,防止脱垂率为93%,而采用传统造瘘袋的出现了 3例脱垂现象。
[003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权项】
1.一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具有与患者造瘘口相适合的腔口,所述底座的A面贴附于患者造瘘口皮肤上并进行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B面在所述腔口的周围一圈凸起部,并利用所述凸起部可拆卸式安装有集粪袋,所述凸起部朝外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嵌装有硅胶密封圈。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置入造瘘肠管管腔内的插入管,所述插入管采用两端开口的硅胶管,且所述插入管的末端与所述硅胶密封圈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管的末端一体成型有外翻的边沿,并利用所述边沿与所述硅胶密封圈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沿具有若干牵引部,并利用所述牵引部与所述硅胶密封圈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部采用四个或六个,环列分布于所述边沿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沿、所述牵引部与所述硅胶密封圈均一体成型。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密封圈部分嵌入凹槽内,部分露至所述凹槽外部,且所述硅胶密封圈露至所述凹槽外部的宽度为O·3-0·5cm0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侧壁上设有用以通过所述牵引部的预留孔。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两侧连接有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盘绕于患者身体上。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采用硅胶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防肠管脱垂的造瘘袋,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具有与患者造瘘口相适合的腔口,所述底座的A面贴附于患者造瘘口皮肤上并进行固定,所述底座的B面在所述腔口的周围一圈凸起部,并利用所述凸起部可拆卸式安装有集粪袋,所述凸起部朝外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嵌装有硅胶密封圈,所述硅胶密封圈能够避免集粪袋内容物外泄,还包括用以置入造瘘肠管管腔内的插入管,所述插入管采用两端开口的硅胶管,且所述插入管的末端与所述硅胶密封圈相连。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避免了集粪袋内容物外泄,同时,利用插入管也可以起到支撑作用并有效预防肠管再次脱垂。
【IPC分类】A61F5/449GK205391237SQ201620171288
【发明人】钟微, 李莎, 颜斌
【申请人】钟微
【公开日】2016年7月2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7日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