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0451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体喷射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构造成喷射例如墨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喷射设备的一个例子的喷墨打印机包括具有喷射表面的头,多个喷射开口在喷射表面中开口以通过其喷射液体。当不从喷射开口喷墨的状态持续长时间时,由于蒸发,喷射开口附近的墨粘度增加,从而导致喷射开口的堵塞。为了防止喷射开口的堵塞, 下面的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中喷射表面被帽(加帽部)覆盖和进行通过空气调节装置加湿帽中的空气的操作(加湿维护)。专利文献1 JP-A-2005-212138

发明内容
然而,上面指出的技术遇到下列问题。由于加湿机构需要被设置在帽中,帽趋向于尺寸变大且因此打印机趋向于尺寸变大。此外,当进行加湿维护时,帽需要在预定位置与头的喷射表面形成接触以便围绕喷射开口的群,需要高精确度地使头和帽相对彼此定位。因此,不希望的是花费长时间来使头和帽相对彼此定位,妨碍加湿维护的迅速启动。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设备,所述设备实现减少有关加湿维护启动的时间以及设备的尺寸。上面指出的目的可根据本发明的原理获得,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头,所述头具有喷射表面,喷射开口在所述喷射表面中开口,液体通过所述喷射开口喷射到记录介质;头保持器,所述头保持器用于保持所述头;加帽机构,所述加帽机构被构造成对所述喷射表面加帽,且所述加帽机构具有面对构件,所述面对构件具有面对所述喷射表面的面对表面;和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被设置在所述头保持器上并具有尖端,所述突出部被构造成当所述尖端接触所述面对表面时使得所述突出部将形成在所述喷射表面和所述面对表面之间的喷射空间与外部空间隔离;和加湿机构,所述加湿机构具有循环通道,所述循环通道在其相对端具有对所述喷射空间开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和加湿器,所述加湿器被构造成加湿所述循环通道中的空气,所述第一端的开口和所述第二端的开口被设置在所述头和所述头保持器中的一个中, 所述加湿机构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一端的开口收集所述喷射空间中的空气并将由所述加湿器加湿的空气从所述第二端的开口供应到所述喷射空间中。在根据本发明构造的液体喷射设备中,突出部被设置在头保持器上,从而消除在用于加湿循环通道中(即喷射空间中)的空气的加湿维护启动之前头和上述帽相对于彼此定位的传统需求。因此,缩短有关加湿维护启动的时间。此外,本设备中循环通道的相应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开口被设置在头和头保持器中的一个中,本设备不需要大尺寸的其中设置加湿机构的帽,结果使设备的尺寸减小。而且,由于加湿机构,从第一端的开口收集喷射空间中的空气,且通过加湿器加湿的空气被从第二端的开口供应到喷射空间中,使得喷射空间中的空气能够迅速地被加湿空气取代。根据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设备可包括用于支撑所述记录介质的作为所述面对构件的介质支撑部,所述介质支撑部可具有作为所述面对表面的介质支撑表面,所述记录介质被支撑在所述介质支撑表面上。在如此构造的设备中,不需要头本身在记录位置和帽等待空间之间移动,其中在记录位置,喷射表面与记录介质支撑表面相对用于通过头的记录操作,帽等待空间是离开头且上述传统帽在等待期间保持位于其中的空间。因此,能够迅速启动加湿维护且在加湿维护之后能够迅速重新开始记录操作。因此,可以缩短有关加湿维护的时间,也就是维护之前和之后所需的时间。此外,不需要保证上面指出的传统帽所需的等待空间和为了加湿维护头在记录位置和帽等待空间之间的移动路线。因此,使设备在具有更高可靠性的情况下被小型化。另外,循环通道的相应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开口形成在头和头保持器中的一个中,从而不需要在介质支撑部的介质支撑表面中形成任何开口,避免在记录操作中妨碍记录介质的支撑的麻烦。


当与附图结合考虑时,通过阅读下面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更好地理解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势和技术及工业意义,其中图1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剖面侧视图;图2是包括在图1的打印机中的流动通道单元和促动器单元的平面图;图3是示出由图2中的点虚线包围起来的区域III的放大图;图4是沿图3中的线IV-IV的部分剖面图;图5是示出包括在图1的打印机中的头保持器和加湿机构的示意图;图6是示出由图5中的点虚线包围的区域VI的部分剖面图;图7是示出包括在图1的打印机中的全部头和加湿机构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图;图8是与图2类似的平面图,且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图9是与图6类似的部分剖面图,且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以及图10是与图6类似的部分剖面图,且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首先参考图1,将说明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构造的液体喷射设备的喷墨打印机1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具有为长方体形状的壳体la。排出片材接收部31被设置在壳体Ia的顶板上。壳体Ia的内部空间被分成三个空间A、B和C,三个空间A、B和C 沿从壳体Ia的顶部到底部的方向以此顺序布置。在空间A和B中形成连接到排出片材接收部31的片材行进路径。在空间C中容纳作为供墨源的墨盒39,相应的墨从墨盒39供应到相应的喷墨头10。在空间A中,设置四个头10、用于输送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P的输送单元21、用于引导片材P的引导单元、用于下面描述的加湿维护的加湿机构50(图5)等等。控制器Ip 设置在空间A的上部。控制器Ip被构造成控制打印机1各部件的操作以便控制作为整体的打印机1。控制器Ip基于从外部装置供应的图像数据控制由打印机1的各部件执行的片材P 的输送操作、与片材P的输送同步的喷墨操作、关于喷射性能恢复和维护的维护操作等等。 维护操作包括冲洗、清洗、擦拭和加湿维护。冲洗是通过基于与图像数据不同的冲洗数据启动头10的所有促动器而强制从所有喷射开口 Ha喷墨的操作。清洗是通过泵等对头10中的墨提供压力而强制从所有喷射开口 Ha喷墨的操作。擦拭是在冲洗或清洗之后通过擦拭器擦拭头10的喷射表面IOa以便从喷射表面IOa去除杂质的操作。加湿维护是加湿的空气被供应到由包围构件40部分限定的喷射空间Sl (图5)的操作。将在后面详细说明加湿维护。作为介质支撑部的输送单元21包括皮带辊6、7,绕两个皮带辊6、7缠绕的无端输送皮带8,设置在输送皮带8外侧的夹压辊4和分离板5,以及设置在输送皮带8内侧的压盘9。皮带辊7是被构造成通过输送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在图1中顺时针旋转的驱动辊。随着皮带辊7的旋转,输送皮带8沿图1中粗箭头指示的方向移动或运行。皮带辊6 是被构造成通过输送皮带8的运动在图1中顺时针旋转的从动辊。夹压辊4被设置成与皮带辊6相对,输送皮带8介于夹压辊4和皮带辊6之间。从片材P被输送的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供应的片材P被夹压辊4压到作为输送皮带8的外表面的片材支撑表面8a上。 随着输送皮带8的运动,片材P在被支撑在片材支撑表面8a上的同时,被顺序地朝皮带辊 7输送。因而,片材支撑表面8a起介质支撑表面的作用。分离板5被设置成与皮带辊7相对且被构造成使片材P与片材支撑表面8a分离并将片材P引导到片材输送方向的下游侧。 压盘9被设置成与四个头10相对且从输送皮带8的环的内侧支撑该环的上部。四个喷墨头10中的每一个喷墨头是具有在主扫描方向上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行式头。每个头10的下表面被形成为喷射表面10a,多个喷射开口 14a(图3和4)在喷射表面IOa中开口。在记录或成像操作中,从四个头10相应的喷射表面IOa喷射品红色墨、青色墨、黄色墨和黑色墨。四个头IOa沿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副扫描方向被以适当间距布置且经由头保持器3被壳体Ia支撑。头保持器3保持头10,使得喷射表面IOa与处于输送皮带8的环的上部的片材支撑表面8a相对,且使得在喷射表面IOa和片材支撑表面8a之间形成适于记录操作的间隙。因而,作为面对构件的输送皮带8具有面对喷射表面IOa的作为面对表面的片材支撑表面8a。在头保持器3上,存在分别为四个头10设置的包围构件40,使得每个包围构件40围绕相应的头10,具体地,围绕相应头10的喷射表面IOa的外周。将详细说明每个头10的结构和头保持器3的结构。引导单元包括设置成将输送单元21夹在其间的上游引导部和下游引导部。上游引导部包括两个引导件27a、27b和一对馈送辊沈。上游引导部连接将被说明的片材供应单元Ib以及输送单元21。下游引导部包括两个引导件^a、29b和两对馈送辊观。下游引导部连接输送单元21和排出片材接收部31。在空间B中,片材供应单元Ib被设置成能附连到壳体Ia和能从壳体Ia移除。片材供应单元Ib包括片材盘23和片材供应辊25。片材盘23是向上开口的盒状构件且能够容纳多种尺寸的片材P。片材供应辊25被构造成拾取片材盘23中最上面的一张片材P且将片材P供应到上游引导部。如上所述,片材输送路径在空间A和B中形成为从片材供应单元Ib经由输送单元 21延伸到排出片材接收部31。控制器Ip基于从外部装置接收的记录命令驱动用于片材供应辊25的片材供应马达(未示出)、用于每个引导部的馈送辊的馈送马达(未示出)、输送马达等。从片材盘23供应的片材P由馈送辊沈馈送到输送单元21。当片材P沿副扫描方向一通过头10的下方时,从相应的喷射表面IOa喷射墨,以便在片材P上形成彩色图像。 基于来自片材传感器32的检测信号进行喷墨操作。之后,片材P通过分离板5与输送皮带 8的片材支撑表面8a分离,并由两个馈送辊观向上馈送。最后片材P经由壳体Ia的上开口 30被排出到排出片材接收部31上。这里,副扫描方向是与片材P通过输送单元21输送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主扫描方向是与水平面平行且与副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在空间C中,墨单元Ic被设置成能附接到壳体Ia和能与壳体Ia分离。墨单元 Ic包括盒托盘35和容纳在托盘35中的四个墨盒39。相应的盒39中的墨通过相应的墨管 (未示出)供应到对应的头10。接下来将参考图2-4和7说明头10的结构。在图3中,用实线表示位于促动器单元17下方且应该用虚线表示的压力腔16和孔隙15。每个头10包括彼此叠置的储存器单元11和流动通道单元12 (图6),八个固定到流动通道单元12的上表面12x的促动器单元17 (图2),和粘合到每个促动器单元17上的平坦柔性印刷电路(FPC) 19(图4)。在储存器单元11中有形成的墨通道,所述墨通道包括临时存储从对应的盒39供应的墨的储存器。在流动通道单元12中,形成有从形成在上表面12x中的对应开口 12y(图2)延伸到形成在下表面(喷射表面IOa)中的对应喷射开口 14a的墨通道。每个促动器单元17包括用于各喷射开口 14a的压电促动器。储存器单元11的下表面具有凸起部和凹进部。凸起部被粘合到流动通道单元12 的上表面12x的不设置促动器单元17的相应区域,也就是包括相应开口 12y且由图2中两点链线包围的相应区域。在每个凸起部的顶部形成有开口,所述开口连接到储存器且面对流动通道单元12的对应开口 12y。根据所述布置,储存器和单独墨槽道14通过开口彼此保持连通。凹进部与流动通道单元12的上表面12x、促动器单元17的表面和FPC19的表面相对,其之间具有微小的间隙。流动通道单元12是由九个矩形金属板12a、12b、12c、12d、12e、12f、12g、12h、 12i (图4)组成的层压体,所述九个矩形金属板一个叠置且粘合在另一个上,且具有大致相同的尺寸。如图2-4所示,流动通道单元12的每个墨通道包括在其一端具有开口 12y的集管13,从集管13分支的子集管13a,和每个从对应子集管13a的出口经由对应压力腔室 16延伸到对应喷射开口 14a的单独墨槽道14。如图4所示,单独墨槽道14被形成用于相应的喷射开口 Ha且包括相应的孔隙15,每个孔隙起用于调节墨流动阻力的小孔的作用。 在相应粘合促动器单元17的上表面12x的区域(下文中适当的情况下称为“粘合区域”), 以矩阵形式形成具有大致菱形形状且限定相应的压力腔室16的开口。在下表面(喷射表面IOa)的分别与上面指出的上表面1 的粘合区域对应的区域,以矩阵形式形成与压力腔室16图案相同的喷射开口 14a。如图2所示,在平面图中每个具有梯形形状的促动器单元17成两列设置在流动通道单元12的上表面1 上,使得两列促动器单元17以Z字形布置。如图3所示,促动器单元17的每一个完全覆盖形成在上表面1 的相应粘合促动器单元17的粘合区域的对应一个中的压力腔室16的群的开口。虽然未示出,每个促动器单元17包括在压力腔室16的群上延伸的多个压电层和在厚度方向上将每个压电层夹在中间的电极。电极包括为相应压力腔室提供的单独电极16和压力腔室16的群共用的公共电极。单独电极形成在多个压电层的最上层上。FPC19包括对应于每个促动器单元17的相应电极的电线,驱动器IC(未示出)被安装在FPC19上以便连接到电线。FPC19在其一端被固定到促动器单元17,且在其另一端被固定到设置在储存器单元11上方的头10的控制板(未示出)。在控制器Ip的控制下, FPC19将从控制板输出的驱动信号传输到驱动器IC,并将由驱动器IC产生的信号传输到促动器单元17。接下来将参考图2、5和6说明头保持器3的结构。头保持器3是金属框架。四个包围构件40和四对接头51附接到头保持器3。为一个头10设置一个包围构件40和一对接头51。如图5所示,一对接头51构成加湿机构50中的循环通道的相对端,即第一端和第二端。接头51被设置成位于对应头10的相应长度方向相对端附近。在加湿维护中,空气被从所述对接头51中的一个接头(也就是图5中的左侧接合件51)的下表面处的开口 51a 收集,加湿空气被从所述对接头51的另一个接头(也就是图5中的右侧接合件51)的下表面处的开口 51b供应。下文中,在这两个接头51需要彼此区分的场合,有关空气收集的左侧接合件51(图幻被称为“第一接头”,有关加湿空气供应的右侧接头51(图幻被称为“第二接头”。如图6所示,接头51通常是圆筒状,且包括基部51x和从基部51x延伸的延伸部 51y。具有圆柱状的中空空间51z被形成为贯穿基部51x和延伸部51y以便沿竖直方向延伸。基部51x和延伸部51y具有相互不同的外径,也就是,基部51x的外径大于延伸部51y 的外径。中空空间51z在竖直方向上具有恒定直径。延伸部51y在其上端具有围绕其整个外圆周形成为具有锥形形状的切除部,从而有利于管阳、57到相应接头51的延伸部51y的连接。每个接头51被固定到头保持器3,使得延伸部51y被插入头保持器3的通孔3a 中。通孔3a被形成为与相应接头51的位置对应,也就是以便与对应头10的长度方向相对端的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相邻。接头51的延伸部51y的外径略微小于通孔3a的直径, 从而在延伸部51y的外周表面和头保持器3的壁之间存在限定通孔3a的微小空间。当接头51被固定到头保持器3时通过填充密封件等封闭该空间。包围构件40被形成为在平面图中(换言之,当从与喷射表面IOa垂直的方向看时)围绕对应头10的喷射表面IOa的外周,且包括弹性体41和可动体42,弹性体41通过其固定部41c被支撑在头保持器3上,可动体42可上下移动。包围构件40可被称为帽、裙边或套筒。弹性体41由诸如橡胶的弹性材料构成,且包括基部41x ;从基部41x的下表面向下突出且在剖面图中具有倒三角形状的突出部41a ;被固定到头保持器3且在剖面图中具有“T”形形状的固定部41c ;以及连接基部41x和固定部41c的连接部41d。具有上面指出的部分的弹性体41被形成为在平面图中围绕头10的喷射表面IOa的外周。固定部41c在其上端利用置于固定部41c和头保持器3之间的粘合剂等固定到头保持器3,并且被通孔 3a附近的接头51的基部51x和头保持器3保持在其之间。连接部41d从固定部41c的下端以弯曲方式向外延伸,即在平面图中在离开喷射表面IOa的方向上延伸,且连接到基部 41x的下端。连接部41d具有柔性,允许其随着可动体42的上下运动而变形。在基部41x 的上表面中形成有装配可动体42的下端的凹陷41b。可动体42由刚性或坚硬的材料制成,且被形成为像弹性体41 一样在平面图中围绕头10的喷射表面IOa的外周。可动体42被构造成可在经由弹性体41被头保持器3支持的同时相对于头保持器3沿竖直方向移动。更具体地,可动体42连接到多个齿轮43,且被构造成可随着齿轮43的旋转而上下移动,其中齿轮43通过在控制器Ip的控制下被驱动的马达而旋转。由于可动体42的下端装配到弹性体41的凹陷41b,当可动体42上下移动时,基部41x也和可动体42 —起上下移动。也就是说,在固定部41c被固定到头保持器3 的同时,当可动体42上下移动时,弹性体41移动,使得包括突出部41a的基部41x和可动体42 —起上下移动。因此,突出部41a的尖端41al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于喷射表面IOa的相对位置改变。通过可动体42的上下移动,使弹性体41的突出部41a选择性地处于接触位置(在图5中示出)和缩回位置(在图6中示出)中的一个位置,其中在接触位置,突出部41a的尖端41al接触输送皮带8的片材支撑表面8a,在缩回位置,尖端41al与片材支撑表面8a 分离。如图5所示,当突出部41a位于接触位置时,形成在喷射表面IOa和片材支撑表面8a 之间的喷射空间Sl与外部空间S2隔离。如图6所示,当突出部41a位于缩回位置时,突出部41a的尖端41al位于喷射表面IOa和片材支撑表面8a之间,也就是尖端41al与喷射表面IOa相比更靠近片材支撑表面8a。也就是说,当突出部41a位于缩回位置时,尖端41al 离片材支撑表面8a的距离小于喷射表面IOa离片材支撑表面8a的距离。在平面图中,也就是在从与喷射表面IOa垂直的方向看时,在喷射表面IOa的整个外周,突出部41a与喷射表面IOa(图2中示出的头10的下表面)分离。此外,突出部41a 围绕喷射表面IOa的外周以便在平面图中形成梯形形状,其上底边位于头10的长度方向相对端部的一个端部附近(即在图2中看时头10的下端),其下底边位于头10的长度方向相对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附近(即在图2中看时头10的上端)。换言之,在平面图中突出部 41a的轮廓是梯形形状。这里,突出部41a和喷射表面IOa即图2中示出的头10的下表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被认为就平面图中而言的距离,也就是当从与喷射表面IOa垂直的方向看时(当从头10的底部看时)的喷射表面IOa和突出部41a的尖端41al彼此间隔开的距离。下文中在适当的情况下该距离可被称为“分离距离”。更具体地,喷射表面IOa和突出部41a的尖端41al 在副扫描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分离距离D2小于喷射表面IOa和突出部41的尖端41al在主扫描方向上越过开口 51b彼此间隔开的分离距离D1。上面指出的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分离距离Dl在喷射表面IOa的主扫描方向的两个相对端处相同,并且沿副扫描方向恒定。另一方面,上面指出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分离距离D2在喷射表面IOa的副扫描方向上的相对端之间相同,但是沿主扫描方向不恒定。也就是说,上面指出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分离距离 D2从开口 51b朝开口 51a沿主扫描方向逐渐减小。作为调整件的一对调整板60设置在头10的长度方向相对端部的另一端部(即图 2中头10的上端部)。调整板60在长度方向相对端部的另一端部处被固定到流动通道单元12的相应侧表面,且从相应侧表面在靠近突出部41a的尖端41al处沿副扫描方向延伸。 根据该布置,在平面图中,换言之,当从与喷射表面IOa垂直的方向看时,由构成头10的长度方向相对端部的另一端部的喷射表面IOa的端部、该对调整板60和突出部41a的尖端 41al限定包围开口 51b的区域。每个调整板60的下端位于与喷射表面IOa相同的高度水平。下面将参考图5和7说明加湿机构。如图5所示,加湿机构50包括接头51,管55、56、57,泵53,和容器M。为一个头 10设置一对接头51,也就是两个接头51,而如图7所示,在打印机1中设置一个泵53和一个容器M以便为四个头10共用。管55具有四个头10共用的主要部分5 和从主要部分 55a分支且延伸到相应四个头10的第一接头51的四个分支部分55b,而管57具有四个头 10共用的主要部分57a和从主要部分57a分支且延伸到相应四个头10的第二接头51的四个分支部分57b。管55的一端,换言之,管55的相应分支部分5 的端部的每一个装配到对应头10 的第一接头51 (图5中的左侧接头51)的延伸部51y,而管55的另一端,换言之,主要部分 55a的远离分支部分55b的端部被连接到泵53。也就是说,管55连接相应头10的第一接头51的中空空间51z和泵53以允许其之间流体连通。管56连接泵53和容器M,用于允许其之间流体连通。管57的一端,换言之,管57的相应分支部分57b的每个端部装配到对应头10的第二接头51 (图5中的右侧接头51)的延伸部51y,而管57的另一端,换言之,主要部分57a的远离分支部分57b的端部被连接到容器M。也就是说,管57连接相应头10 的第二接头51的中空空间51z和容器M,用于允许其之间流体连通。容器M在其下部空间存储水,在其上部空间存储被存储在下部空间中的水加湿的空气。管56在比容器M的水表面低的高度水平连接到容器54,且与容器M的下部空间连通。管57在比容器M的水表面高的高度水平连接到容器M,且与容器M的上部空间连通。止回阀(未示出)被设置在管56上以便防止容器M中的水流入泵53,从而仅允许空气沿图5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动。接下来将参考图5-7说明打印机1的各部件在加湿维护期间的操作。例如在已经不进行喷墨操作预定时间之后进行加湿维护。在加湿维护中的一系列过程中,头10、头保持器3和输送皮带8被保持固定在相应的位置。头保持器3被固定以便保持每个头10使得在喷射表面IOa和输送皮带8的片材支撑表面8a之间形成适于记录操作的预定间隙。注意下面将对关于一个头10进行的加湿维护进行说明。在加湿维护中,控制器Ip最初控制使得包围构件40的可动体42通过齿轮43的旋转向下移动。除了执行加湿维护时之外,包围构件40的突出部41a被保持位于图6中示出的缩回位置。例如,突出部41a在记录操作期间被保持位于缩回位置。可动体42的向下移动使得突出部41a移动到图5中示出的接触位置,从而形成与外部空间S2隔离的喷射空间Si。接下来,控制器Ip驱动泵53,由此从第一接头51 (图5中的左侧接头51)的开口 51a收集喷射空间Sl中的空气。从开口 51a收集的空气通过第一接头51的中空空间51z 和管55的空间到达泵53,且通过管56的空间到达容器M。空气被供应到容器M的下部空间,也就是水下。空气被容器M中的水加湿,并被从容器M的上部空间排出。加湿空气经过管57的空间且被从第二接头51 (图5中的右侧接头51)的开口 51b供应到喷射空间 Si。在图5中,实箭头表示空气加湿之前的流动,而中空箭头表示空气加湿之后的流动。这样,将加湿空气供应到喷射空间Si,从而防止喷射开口 1 附近的墨变稠和喷射开口 14a的堵塞。此外,即使当喷射开口 Ha附近的墨变稠时,由于加湿空气的水成份被供应到变稠的墨,从而消除墨的变稠且墨的状况得到恢复。控制器Ip被构造成和泵53的驱动一起控制设置在相应分支部分5^、57b上的作为调节器的切换阀58(图7),从而选择性地调节分支部分55b、57b中的相应空气流动。因此,可仅对头10中的需要的一个或多个头进行加湿维护。作为选择,可同时对所有头10进行加湿维护。在泵53已被驱动预定时间之后,控制器Ip控制泵53以停止驱动。这样,加湿维护完成。之后,控制器Ip控制使得包围构件40的可动体42通过齿轮43的旋转向上移动, 由此突出部41a被从图5中示出的接触位置移动到图6中示出的缩回位置,打印机1处于能够重新开始记录操作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包围构件4和输送皮带8构成被构造成对喷射空间Sl加帽的加帽机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51以及管55、56、57构成加湿机构50的循环通道。泵53 和容器讨构成加湿器。管阳的主要部分^a、管56和管57的主要部分57a构成循环通道的主通道部。管55的分支部分5 构成循环通道的相应分支空气收集通道部,而管57的分支部分57b构成循环通道的相应分支空气供应通道部。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通过在头保持器3上提供每个包围构件40实现加帽机构,从而消除传统上所需的头和传统帽在加湿维护启动之前相对彼此的定位,且因此缩短加湿维护启动之前所需的时间。此外,在本打印机1中,加湿机构50的循环通道的相应端部的开口 51a、51b形成在头保持器3中,本打印机1不需要大尺寸的其中设置加湿机构50 的帽,结果打印机1尺寸缩小。而且,由于如上所述构造的加湿机构50,从循环通道的第一端(第一接头51)的开口 51a收集喷射空间Sl中的空气,且通过容器M中的水加湿的空气被从循环通道的第二端(第二接头51)的开口 51b供应到喷射空间Si,使得喷射空间Sl 中的空气能够迅速地被加湿空气取代。在本打印机1中,通过使突出部41a的尖端41al与输送皮带8的片材支撑表面 8a邻接的接触,喷射空间Sl与外部空间S2隔离,从而喷射表面IOa被加帽。因此,不需要在记录位置和帽等待空间之间移动每个头10,其中在记录位置,喷射表面IOa与片材支撑表面8a相对,帽等待空间离开每个头10且上述传统帽在等待期间保持处于该等待空间中。 因此,能够迅速启动加湿维护和在加湿维护之后迅速重新开始记录操作。也就是说,可以缩短有关加湿维护的时间,也就是加湿维护之前和之后的时间。此外,不需要保证上述传统帽所需的等待空间和为了加湿维护头10在记录位置和等待空间之间移动的路线。因此,能够使打印机1在具有更高可靠性的情况下被小型化。另外,由于相应接头51的开口 51a、51b形成在头保持器3中,不需要在输送皮带8或压盘9中形成任何开口,避免了可能在记录操作中妨碍片材P的支撑和输送的麻烦。喷射空间Sl中的空气通过管55、57等循环,以便在减少水消耗量的同时允许空气的加湿。在于输送皮带8或压盘9中形成循环通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开口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开口被在冲洗或清洗过程中喷射到输送皮带8或压盘9上的墨封闭的风险。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不存在这种问题。如图2所示,各接头51的开口 51a、51b被设置成使得在平面图中(换言之,在从与喷射表面IOa垂直的方向看时)喷射表面IOa位于开口 51a、51b之间。因此,加湿空气能够迅速在喷射开口 Ha周围供应,结果对全部喷射开口 Ha有效加湿。如图2所示,各接头51的开口 51a、51b被设置成使得在平面图中(换言之,当从与喷射表面IOa垂直的方向看时)在喷射表面IOa的长度方向上即在主扫描方向上,喷射表面IOa位于开口 51a、51b之间。因此,加湿空气能够被迅速地在喷射开口 1 周围供应, 即使在喷射表面IOa在一个方向(主扫描方向)上长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对全部喷射开口 Ha有效加湿。如图2所示,上面指出的喷射表面IOa和突出部41a的尖端41al在副扫描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分离距离D2小于上面指出的喷射表面IOa和突出部41a的尖端41al在主扫描方向上越过开口 51b彼此间隔开的分离距离D1。根据该布置,从开口 51b供应的加湿空气不容易朝喷射表面IOa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侧(也就是在平面图中,在图2中指出的喷射空间Sl中的区域Sla和Slb)流动,而是趋向于在喷射空间Sl的面对喷射表面IOa的区域中流动。因此,对全部喷射开口 Ha实现更有效的加湿。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喷射表面IOa和突出部41a的尖端41al在副扫描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分离距离D2从开口 51b朝开口 51a沿主扫描方向逐渐减小。因而,分离距离D2 沿加湿空气在喷射空间Sl中的流动逐渐减小,使得加湿空气能够被有效地供应到位于流动下游侧的喷射开口 14a,也就是从图2中看位于喷射表面10的下部的喷射开口 14a。图2示出突出部41a的尖端41al和头10的流动通道单元12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分离距离的条件满足关于突出部41a和喷射表面IOa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分离距离的平均值的情况下,由于上述分离距离的影响最显著。这是因为加湿空气在喷射空间Sl中的流动是三维的,包括竖直方向和取决于加湿空气流动的空间在的竖直方向的截面面积。从开口 51b供应到喷射空间Sl中的加湿空气的流动被调整板60调整。也就是, 阻止从开口 51b供应的加湿空气在平面图中朝喷射表面IOa的宽度方向相对侧(也就是, 图2中的喷射空间Sl中的区域Sla和Slb)流动,而是趋向于在喷射空间Sl的面对喷射表 IOa的区域中流动。因此,对全部喷射开口 Ha实现更有效的加湿。在头保持器3被认为包括包围构件40和接头51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在头保持器3中形成凹陷3x,且接头51的开口 51a、51b位于凹陷3x的底部。在平面图中,凹陷3x 形成在喷射表面IOa和突出部41a的尖端41al之间以便围绕喷射表面10a。凹陷3x的形成开口 51a、51b的底部位于比喷射表面IOa高的高度水平。因此,防止保持在擦拭器顶部的诸如墨的杂质粘着到开口 51a、51b。因此,可以避免加湿维护中由杂质粘着到开口 51a、 51b导致的操作失败。
在头保持器3中形成构成循环通道的相应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51的开口 51a、51b。因此,与在头10上形成开口 51a、51b的布置相比,能够更容易抑制在擦拭期间杂质粘着到开口 51a、51b。在如上所述构造的本打印机1中,突出部41a与可动体42 —起上下移动。因此, 通过仅使突出部41a和头10 —起上下移动而使输送皮带8保持固定,能够进行加帽,换言之,能够使喷射空间Sl与外部空间S2隔离。在头10和/或输送皮带8被移动时,移动需要相当大的移动机构和相当长的时间。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突出部41a能够通过相当简单的移动机构移动且突出部41a移动所需的时间缩短。因此,能够更迅速地启动加湿维护和在加湿维护之后更迅速地重新开始记录操作。如图2所示,突出部41a被形成为在平面图中围绕喷射表面IOa的整个外周且在喷射表面IOa的整个外周上与喷射表面IOa分离。因此,可以防止在擦拭期间擦拭器与突出部41a接触。在使用四个泵53和四个容器M的情况下,也就是,在为四个头10的每一个设置泵53和容器M且为四个头10的每一个设置管55、57的情况下,加湿机构50不可避免地增大尺寸。相反,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对四个头10公共地设置一个泵53和一个容器54,且管55、57包括相应的主要部分55a、57a和相应的四个分支部分55b、57b。因此,即使当打印机1包括多个头10时,能够使加湿机构50小型化。控制器Ip被构造成控制设置在图7中示出的各分支部分5^、57b上的开关阀58 以便选择性地调整在分支部分55b、57b中的相应空气流动,从而可以允许空气仅在分支部分55b、57b的一部分中流动。换言之,加湿空气能够被仅供应到头10的所需一个或多个头的喷射空间Si,允许根据不同情形进行适当的加湿维护。控制器Ip被构造成控制泵53的驱动,使得容积不小于喷射空间Sl的容积的加湿空气从开口 51b供应到喷射空间Sl中。因此,喷射空间Sl中的空气完全被加湿空气取代, 使得加湿空气能够被适当地供应到喷射空间Sl中。容器M的上部空间即水表面上方的空间具有不小于相应四个头10的喷射空间Sl 的总容积的容积。因此,所有四个头10的喷射空间Sl中的空气能够被快速地取代。换言之,加湿空气能够被快速且有效地供应到所有四个头10的喷射空间Sl中。突出部41a的尖端41al与其接触的输送皮带8的片材支撑表面8a是完全平坦的, 确保可靠加帽。其他结构与已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同。接下来将参考图8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该第二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与已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平面图中由包围构件的突出部形成的形状。第二实施例中包围构件的突出部Mla延伸成在平面图中形成矩形形状,与喷射表面IOa(即图8中示出的头10的下表面)的轮廓相似。换言之,突出部Mla在平面图中的轮廓是矩形形状。以与在已说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方式相似的方式确定喷射表面IOa和突出部Mla的尖端Mlal在平面图中彼此间隔开的分离距离,也就是从与喷射表面IOa垂直的方向看的分离距离。更具体地,喷射表面IOa和突出部Mla的尖端Mlal在副扫描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分离距离D2小于喷射表面IOa和尖端Mlal在主扫描方向上越过开口 51b彼此间隔开的分离距离D1。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分离距离Dl在喷射表面IOa的主扫描方向上的相对端处相同,且沿副扫描方向恒定。在副扫描方向上的距离D2在喷射表面IOa 的副扫描方向上的相对端处相同,且沿主扫描方向恒定。除被设置成从开口 51b朝开口 51a沿主扫描方向逐渐减小的分离距离D2所提供的效果外,本实施例实现与已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接下来将参考图9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该第三实施例的打印机与已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不同之处仅在于不在头保持器3中形成循环通道的开口,而是在头10中形成。其他结构与已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同。在第三实施例中,代替在接头51中,在头10中形成竖直延伸的通孔351。在一个头10中在与接头51的位置对应的相应位置形成两个通孔351。每个通孔351由形成在储存器单元11中的圆柱状通孔352和形成在流动通道单元12中的圆柱状通孔353构成。通孔352、353具相同的中心轴线和彼此不同的直径。也就是说,通孔353的直径大于通孔352 的直径。在头10的表面(即喷射表面IOa)中形成部分地提供通孔353的凹陷310x,在凹陷310x的底部形成循环通道的两个开口。虽然在图9中仅示出两个开口中的一个开口 (351a),还类似地形成另一个开口。以这种布置,形成开口(351a)的凹陷310x的底部位于比喷射表面IOa高的高度水平,从而防止在擦拭过程中保持在擦拭器顶部的诸如墨的杂质粘着到开口(351a)。因此,可以避免加湿维护中的由于杂质粘着到开口(351a)引起的操作失败。和已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相同,在保证打印机小型化的同时,能够迅速启动加湿维护且在加湿维护之后能够迅速重新开始记录操作,而不产生在记录操作期间片材P的支撑和输送的麻烦。更具体地,由于包围构件40被设置在头保持器3上以便实现加帽机构,不需要将头10移动到上述帽等待位置,该帽等待位置与头10分离,且在等待期间上述传统帽被保持位于该帽等待位置中。因此,能够迅速启动加湿维护且在加湿维护之后迅速重新开始记录操作。此外,不需要保证上述传统帽所需的等待空间和为了加湿维护头10在记录位置和等待空间之间移动的路线。因此,能够使打印机1小型化。另外,由于在头10中形成循环通道的开口,不需要在输送皮带8或压盘9中形成任何开口,避免在记录操作期间会妨碍片材的支撑和输送的麻烦。根据第三实施例,在头10中形成循环通道的开口。特别地,在头10中形成从其中供应加湿空气的另一个开口,从而开口能够被设置成更靠近喷射开口 14a,结果使加湿空气有效供应到喷射开口 14a。在第三实施例中,循环通道的开口被设置为使得由形成在喷射表面IOa中的所有喷射开口 1 组成的喷射开口 Ha的群在平面图中位于两个开口之间,也就是开口分别设置在位于图2中示出的主扫描方向的相对端的两个最外促动器单元17的外侧。因此,能够有效加湿喷射开口 14a的全部。在第三实施例中,喷射开口的群(对应于八个促动器单元17)和突出部41的尖端 41al在副扫描方向上在平面图中彼此间隔开的分离距离,也就是从与喷射表面IOa垂直的方向看的分离距离,小于在平面图中喷射开口的群和突出部41a的尖端41al在主扫描方向上越过另一开口彼此间隔开的分离距离。根据该布置,在平面图中,从另一开口供应的加湿空气在喷射空间Sl中不容易朝喷射开口的群的区域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侧流动,而是趋向于在喷射空间Sl的面对喷射开口的群的区域中(也就是在喷射空间Sl的与促动器单元17 对应的区域中)流动。因此,对全部喷射开口 Ha实现更有效的加湿。此外,在第三实施例中,上面指出的喷射开口的群(对应于八个促动器单元17)和突出部41a的尖端41al在副扫描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分离距离从开口中的另一个开口到开口中的一个开口 351a沿主扫描方向逐渐减小。因而,分离距离沿加湿空气在喷射空间Sl 中的流动而逐渐减小,使得加湿空气能够有效地供应到位于流动下游侧的喷射开口 14a,也就是,位于当从图2中看时的喷射表面10的下部的喷射开口 14a。第三实施例通过与已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似的结构提供与已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效果相似的效果。在第三实施例中包围构件40的弹性体41被头保持器3保持,使得固定部41c被装配在头保持器3的装配凹陷北中,如图9所示。此外,管55、57的每一个的一端被固定到储存器单元11的形成对应通孔352的上开口端的表面,以便覆盖通孔352。接下来将参考图10说明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该第四实施例中的打印机与已说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打印机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突出部41a的尖端41al的表面与其形成接触的表面不是输送皮带8的片材支撑表面8a。其他结构与已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似。在第四实施例的打印机中,由金属、塑料等形成的板状构件70被用作面对每个头 10的喷射表面IOa的面对构件。通过使突出部41a与板状构件70的作为面对表面的上表面70a邻接的接触,喷射空间Sl与外部空间S2隔离,从而喷射空间IOa被加帽。为了允许板状构件70的上表面70a面对喷射表面10a,在头10和输送单元21被保持固定的状态下,在平面图中设置在板状构件70不与头10和输送单元21重叠的位置的板状构件70可水平移动以便被插入喷射表面IOa和片材支撑表面8a之间。作为代替,在平面图中在板状构件70保持固定在板状构件70不与头10和输送单元21重叠的位置且输送单元21被保持固定的状态下,头10可水平移动,使得喷射表面IOa面对板状构件70的上表面70a。此外,在板状构件70保持固定在输送皮带8之下且头10保持固定的状态下,输送单元21可水平移动,使得板状构件70的上表面70a面对头10的喷射表面10a。和已说明的实施例相同,在该第四实施例中通过在头保持器3上设置每个包围构件40实现加帽机构,从而消除了在加湿维护启动之前使头10与上述传统帽相对彼此定位的传统需求,因此缩短了加湿维护启动前所需的时间。此外,在头保持器3中形成加湿机构 50的循环通道的各端的开口 51a、51b,从而不需要其中设置加湿机构50的大尺寸帽,结果使打印机1尺寸减小。而且,由于如上所述构造的加湿机构50,从循环通道的第一端的开口 51a收集喷射空间Sl中的空气,由容器M中的水加湿的空气从循环通道的第二端的开口 51b供应到喷射空间Si,使得喷射空间Sl中的空气能够迅速地被加湿空气取代。虽然已经说明了本发明的现有优选实施例,应该注意本发明不限于已说明实施例的细节,而是在不背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体现各种改变或变型。调整件的材料、形状和位置等不作具体限制。例如,调整件可被形成为以除了副扫描方向以外的任意方向延伸。调整件可被固定到头保持器3或包围构件40,来代替固定到头10。调整件不限于已说明的板状形状,而可以是任何形状。
可以取消调整件。作为用于移动突出部的移动机构,在已说明的实施例中利用齿轮43。可以利用任何其他装置,诸如螺线管和利用连杆的凸轮机构。在已说明的实施例中,当突出部41a位于缩回位置,如图6所示,突出部41a的尖端41al位于喷射表面IOa和片材支撑表面8a之间,也就是,尖端41al与喷射表面IOa相比更靠近片材支撑表面8a定位。当突出部41a位于缩回位置时尖端41al可位于其他位置。 例如,为了防止卡纸,优选尖端41al位于比喷射表面IOa高的高度水平,也就是尖端41al 优选与喷射表面IOa相比更远离片材支撑表面8a。在已说明的实施例中,突出部被设置成可移动。然而,突出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设置。例如,突出部可不能移动地固定到头保持器,可使突出部的尖端相对于喷射表面的相对位置可恒定。在这种情况下,突出部的尖端相对于喷射表面的相对位置可通过头保持器或介质支撑部的介质支撑表面的上下移动而改变,从而允许突出部选择性地位于接触位置和缩回位置中的一个。突出部的材料、形状等不作特别限制。例如,突出部可由刚性材料形成,来代替由弹性材料形成。突出部可沿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的方向突出。突出部的剖面形状可具有矩形形状,来代替倒三角形状。也就是说,突出部可以不是锥形的。在平面图中,在喷射表面的整个外周上,突出部可不与喷射表面分离,而是在平面图中可部分地接触喷射表面或可在其整个外周接触喷射表面。突出部可延伸以便在平面图中形成与梯形和矩形不同的任何形状。换言之,突出部在平面图中的轮廓可不限于已说明的梯形形状和矩形形状。在平面图中喷射表面IOa(或在头中形成循环通道的开口的情况下喷射开口的群)和突出部的尖端彼此间隔开的分离距离可不作特别限制。例如,上面指出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分离距离 D2可以是零。突出部被头保持器保持的方式可进行各种改变。形成在头保持器中的凹陷3x和形成在头中的凹陷310x可不被形成为在平面图中围绕喷射表面IOa的外周。例如,可仅在形成循环通道的两个相对端(第一端和第二端) 的任一端的开口的部分或仅在形成循环通道的相应两个相对端的开口的部分形成凹陷。循环通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每一个的开口的形状和位置不作具体限制,只要开口形成在头或头保持器中,并且对喷射表面开口。例如,开口的一个可形成在头中,开口的另一个可形成在头保持器中。每个开口可形成在突出部中。代替在头保持器或头中形成凹陷3x、310x,循环通道的两个相对端的至少一个的开口可形成在与喷射表面IOa相同的高度水平。开口可被设置成使得喷射表面IOa(或在头中形成开口的情况下喷射开口的群) 在平面图中在副扫描方向上位于两个开口之间。作为选择,开口可被设置成使得喷射表面 IOa(或在头中形成开口的情况下喷射开口的群)在平面图中不位于两个开口之间。例如, 开口可被设置在喷射表面IOa或喷射开口的群的相对侧的同一侧上。可为四个头10的每一个设置泵53和容器M,可为四个头10的每一个设置管55 和管57。在已说明的实施例中,泵53和容器M起加湿器的作用。各种其他装置可被用作加湿器,只要加湿器被构造成加湿循环通道中的空气。例如,可取消泵53,可仅用容器M进行加湿。可另外使用诸如加热器的加热装置。可以使用超声波加湿器。可在循环通道中设置诸如浸有水的海绵的多孔构件、棉布等用于加湿。
加湿机构的构成元件的位置不作具体限制。例如,所述加湿机构的构成元件的一些(接头51等)可被设置在头或头保持器上,其余的(管55-57、泵53、容器M等)可设置在打印机中的任意位置。介质支撑部不限于已说明的包括输送皮带的输送单元,而可以是压盘辊、鼓等,只要介质支撑部被构造成支撑记录介质。介质支撑部可不被构造成像输送皮带一样移动用于输送记录介质。头可以移动用于在由静止介质支撑部支撑的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操作。面对构件不限于已说明的输送皮带和板状构件,而是可以使用任何适当的构件, 只要面对构件具有面对喷射表面的面对表面。喷射表面或喷射开口的群可不在一个方向上是长的。本发明应用于行式打印机和连续式打印机。此外,本发明除了应用于打印机外还应用于传真机、复印机等。本发明可应用于被构造成喷射不同于墨的液体的设备。记录介质不限于已说明的片材P,而可以是任何种类的可记录介质。
权利要求
1.一种液体喷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头,所述头具有喷射表面,喷射开口在所述喷射表面中开口,液体通过所述喷射开口喷射到记录介质;头保持器,所述头保持器用于保持所述头;加帽机构,所述加帽机构被构造成对所述喷射表面加帽,且所述加帽机构具有面对构件,所述面对构件具有面对所述喷射表面的面对表面;和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被设置在所述头保持器上并具有尖端,所述突出部被构造成使得当所述尖端接触所述面对表面时,所述突出部将形成在所述喷射表面和所述面对表面之间的喷射空间与外部空间隔离;和加湿机构,所述加湿机构具有循环通道,所述循环通道在所述循环通道的两个相对端处具有对所述喷射空间开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和加湿器,所述加湿器被构造成加湿所述循环通道中的空气,所述第一端的开口和所述第二端的开口被设置在所述头和所述头保持器中的一个中,所述加湿机构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一端的开口收集所述喷射空间中的空气并将由所述加湿器加湿的空气从所述第二端的开口供应到所述喷射空间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设备,包括用于支撑所述记录介质的作为所述面对构件的介质支撑部,所述介质支撑部具有作为所述面对表面的介质支撑表面,所述记录介质被支撑在所述介质支撑表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设备,其中所有所述喷射开口作为群形成在所述喷射表面中,并且所述循环通道的第一端的开口和第二端的开口被设置成使得形成在所述喷射表面中的所述喷射开口的群位于所述循环通道的第一端的开口和第二端的开口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设备,其中所述喷射开口的群被设置在所述喷射表面中的在一个方向上长的区域内,并且其中所述循环通道的第一端的开口和第二端的开口被设置成使得所述喷射开口的群在所述一个方向上位于所述循环通道的第一端的开口和第二端的开口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喷射设备,其中所述喷射开口的群的所述区域和所述突出部的尖端在与所述一个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距离小于所述喷射开口的群的所述区域和所述突出部的尖端在所述一个方向上越过所述循环通道的第二端的开口彼此间隔开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喷射设备,其中所述喷射开口的群的所述区域和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尖端在与所述一个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距离从所述循环通道的所述第二端朝所述第一端沿着所述一个方向逐渐减小。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喷射设备,进一步包括调整件,所述调整件被设置成当所述喷射空间由所述突出部限定时,所述调整件与所述喷射表面的端部和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尖端协作限定包围所述循环通道的第二端的区域,所述喷射表面的所述端部和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尖端被定位成在所述一个方向上将所述第二端夹在所述喷射表面的所述端部和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尖端之间,所述调整件被构造成调整从所述第二端供应到所述喷射空间中的空气的流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设备,进一步包括形成在所述头和所述头保持器中的一个中的凹陷,使得所述凹陷的底部所处的位置距所述面对表面的距离比所述喷射表面距所述面对表面的距离大,其中所述循环通道的第一端的开口和第二端的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形成在所述底部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设备,其中所述循环通道的第一端的开口和第二端的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形成在所述头保持器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设备,其中所述循环通道的第二端的开口形成在所述头中。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设备,进一步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被构造成移动所述突出部,以便改变所述突出部的尖端相对于所述喷射表面的相对位置;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使得所述突出部被选择性地置于接触位置和缩回位置中的一个处,在所述接触位置,所述尖端接触所述面对表面,在所述缩回位置,所述尖端与所述面对表面分离。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设备,其中所述突出部被形成为围绕所述喷射表面的整个外周并在所述喷射表面的整个外周上与所述喷射表面分离。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设备,包括每个作为所述头的多个头,其中所述循环通道包括对所述多个头共用的主通道部,和与各个头对应的多个分支的空气收集通道部和多个分支的空气供应通道部,所述多个分支的空气收集通道部从所述主通道部分支,使得所述分支的空气收集通道部中的每一个的端部作为所述第一端,而所述多个分支的空气供应通道部从所述主通道部分支,使得所述分支的空气供应通道部的端部作为所述第二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喷射设备,进一步包括调节器,所述调节器被构造成选择性地调节所述分支的空气收集通道部和所述分支的空气供应通道部中的相应的空气流动。
全文摘要
一种液体喷射设备,包括头,喷射开口在头的喷射表面中开口;头保持器;加帽机构,对喷射表面加帽,且具有带有面对喷射表面的面对表面的面对构件和被设置在头保持器上并具有尖端的突出部,突出部使得当尖端接触面对表面时,突出部将形成在喷射表面和面对表面之间的喷射空间与外部空间隔离;加湿机构,具有循环通道和加湿器,循环通道在两个相对端处具有对喷射空间开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加湿器加湿循环通道中的空气,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开口被设置在头和头保持器中的一个中,加湿机构从第一端的开口收集喷射空间中的空气并将由加湿器加湿的空气从第二端的开口供应到喷射空间中。该设备减少了加湿维护启动的时间及设备的尺寸。
文档编号B41J2/165GK102205700SQ201110048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30日
发明者篠田章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