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记录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518710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图像记录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不论印刷版的种类如何都能够通过简单的装置结构可靠地排出印刷版的图像记录装置。沿着第一切平面从记录鼓的周面送出印刷版,第一切平面为压辊和被记录鼓保持的印刷版的接触线处的压辊的切平面。在排出部上设置有位于第一切平面的下侧的排出目标位置。控制记录鼓的旋转速度,使得从旋转的记录鼓的周面沿着第一切平面送出的印刷版的前端一边借助重力向下方下垂一边到达排出目标位置。在第一切平面的下侧设置排出目标位置,利用借助重力使印刷版的前端下垂的作用,排出曝光后的印刷版,因此不论印刷版的种类如何,都能够通过简单的装置结构可靠地排出印刷版。
【专利说明】图像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将印刷版等片状的记录介质卷绕在记录鼓上来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
>J-U ρ?α装直。

【背景技术】
[0002]近年,在制版工序中,将计算机作成的图像数据直接印刷在印刷版上的CTP (Computer To Plate:计算机直接制版)广泛普及。CTP装置例如在圆筒形状的记录鼓的周面上卷绕片状的印刷版,一边使该记录鼓旋转,一边使照射激光的记录头沿着记录鼓的轴向扫描,来在印刷版上记录图像。
[0003]在这样的所谓外表面圆筒记录方式的CTP装置中,设置有针对记录鼓供给以及排除印刷版的机构。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的机构,即,利用供给引导板将印刷版向鼓供给,并且将印刷版的一端夹入排出引导辊并在规定的排出路径上进行引导。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S卩,在从记录鼓的周面观察下的不同的方向上设置供给机构和排出机构,使在供给和排除印刷版时按压记录鼓的压棍(squeegee roller)的位置交替移动。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S卩,排出机构设置在供给机构的上侧,在解除夹具进行的保持动作时,利用印刷版借助印刷版的弹力从记录鼓跳起的作用,向排出机构排除印刷版。
[0004]专利文献I JP特开2002-258491号公报
[0005]专利文献2 JP特开2011-75793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3 JP特开2003-72016号公报
[0007]但是,在专利文献1、2公开的技术中,由于需要使排出引导辊、压辊移动的驱动机构,所以存在驱动部件的个数变多,装置的成本变高,并且装置结构复杂的问题。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技术中,能够抑制因驱动部件个数增加而装置结构变复杂的问题,但是形成利用印刷版的弹力排出印刷版的结构。印刷版的弹力因其材质、厚度等而不同。实际上使用的印刷版的材质、厚度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弹力弱的印刷版。在专利文献3公开的技术中,在使用弹力弱的印刷版时,产生印刷版不能够跳起至上侧的排出机构,而向下侧的供给机构侧排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论印刷版的种类如何都能够通过简单的装置结构可靠地排出印刷版的图像记录装置。
[000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I的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用于在片状的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其特征在于,具有:圆筒形状的记录鼓,其被设置为能够自由旋转,能够在该记录鼓的圆筒周面上卷绕保持记录介质,鼓旋转部,其使所述记录鼓以所述圆筒形状的中心轴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旋转控制部,其控制所述记录鼓的旋转,供给部,其向所述记录鼓的周面供给记录介质,图像记录部,其在保持于所述记录鼓的周面的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排出部,其接收从所述记录鼓的周面送出的记录完的记录介质并将记录完的该记录介质排出,圆筒形状的压辊,其与所述记录鼓的中心轴平行地设置,并能够与所述记录鼓的周面自由地接触或分离;在所述排出部上设定有排出目标位置,该排出目标位置设置在第一切平面的下侧,该第一切平面为在所述压辊与被所述记录鼓保持的记录介质接触时的双方的接触线处的所述压辊的切平面,所述旋转控制部控制所述鼓旋转部,使得在所述接触线处从旋转的所述记录鼓的周面离开且沿着所述第一切平面送出的记录介质的前端,一边借助重力向下方下垂,一边到达所述排出目标位置。
[0010]另外,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的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该图像记录装置还具有压辊移动机构,所述压辊移动机构使所述压辊在接触位置与离开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接触位置指所述压辊与被所述记录鼓保持的记录介质接触的位置,所述离开位置指所述压辊与被所述记录鼓保持的记录介质分离的位置,所述压辊的所述接触位置位于以所述记录鼓的中心轴为坐标原点的特定的坐标位置上。
[0011]另外,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的发明饿图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出部设置有引导部,该引导部用于将从所述记录鼓的周面送出的记录介质的前端引导至所述排出目标位置。
[0012]另外,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具有:上侧引导件,其将朝向所述排出目标位置的上侧的记录介质引导至所述排出目标位置;下侧引导件,其将朝向所述排出目标位置的下侧的记录介质引导至所述排出目标位置。
[0013]另外,技术方案5的发明,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弓I导件具有向上侧膨胀弯曲的引导面。
[0014]另外,技术方案6的发明,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引导件具有向上侧突出弯折的引导面。
[0015]另外,技术方案7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至技术方案6中任一项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部具有利用周面彼此接触的圆筒形状的一对排出辊,所述排出目标位置设置在所述一对排出辊的接触线上,到达所述排出目标位置的记录介质被所述一对排出辊夹入并排出。
[0016]另外,技术方案8的发明,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部还具有使所述一对排出辊中的一个排出辊旋转的辊旋转部,所述一个排出辊和所述辊旋转部经由单向离合器连接,通过所述单向离合器,不论所述辊旋转部如何动作,都能够使所述一个排出辊向排出记录介质的方向自由旋转。
[0017]另外,技术方案9的发明,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辊旋转部使所述一个排出辊以所述一对排出辊的圆周速度比从所述记录鼓送出的记录介质的速度慢的方式旋转。
[0018]另外,技术方案10的发明,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设置为,以逐渐接近第二切平面的方式将记录介质引导至所述排出目标位置,该第二切平面为在所述一对排出辊的接触线处的公共切平面。
[0019]另外,技术方案11的发明,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部还具有用于搬运被所述一对排出辊排出的记录介质的搬运辊,所述搬运辊的周面与所述第二切平面相切。
[0020]另外,技术方案1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的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给部供给记录介质的供给线路设置在所述第一切平面的上侧。
[0021]发明效果
[0022]根据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12的发明,由于利用借助重力使印刷版的前端下垂的作用,来排出印刷版,所以不论印刷版的种类如何,都能够通过简单的装置结构可靠地排出印刷版。
[0023]尤其,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由于被所述记录鼓保持的记录介质和压辊在特定的接触位置接触,由于能够使压辊移动机构成为简单的结构,从而能够形成更简单的装置结构。
[0024]尤其,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由于设置有用于将从记录鼓的周面送出的记录介质的前端引导至排出目标位置的引导部,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将印刷版引导至排出目标位置来排出。
[0025]尤其,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由于上侧引导件具有向上侧膨胀弯曲的引导面,所以能够缓和印刷版与上侧引导件的引导面碰撞而产生的冲击,能够防止因该冲击而引起的印刷版的破损或产生冲击音。
[0026]尤其,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由于上侧引导件具有向上侧突出弯折的引导面,所以能够缓和印刷版与上侧引导件的引导面碰撞而产生的冲击,能够防止因该冲击而引起的印刷版的破损或产生冲击音。
[0027]尤其,根据技术方案9的发明,由于使一个排出辊以一对排出辊的圆周速度比从记录鼓送出的记录介质的速度慢的方式旋转,所以不在印刷版作用不需要的应力,能够顺利地将印刷版夹在一对排出辊中而排出。
[0028]尤其,根据技术方案10的发明,由于将记录介质以逐渐靠近一对排出辊的接触线处的公共切平面即第二切平面的方式向排出目标位置引导,所以印刷版的前端顺利地被一对排出棍夹入,从而能够防止对印刷版造成机械损伤。
[0029]尤其,根据技术方案11的发明,由于搬运辊的周面与第二切平面相切,所以能够通过搬运辊顺利地搬运从一对排出辊沿着第二切平面送出的印刷版。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0031]图2是表示将印刷版卷绕在记录鼓的外周面上的状态的图。
[0032]图3是表示对印刷版进行曝光处理的状态的图。
[0033]图4是表示使印刷版从记录鼓向排出部排出的状态的图。
[0034]图5是表示从记录鼓送出了印刷版的前端附近的状态的图。
[0035]图6是表示通过引导部将印刷版的前端引导至排出目标位置的情况的图。
[0036]图7是表示排出辊的旋转驱动机构的图。
[0037]图8是表示印刷版的前端附近夹入一对排出辊的状态的图。
[0038]图9是表示从记录鼓送出印刷版的后端附近的状态的图。
[0039]图10是表示引导部的形状的其它例子的图。
[0040]图11是表示记录鼓和排出目标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其它例子的图。
[0041]图12是表示记录鼓和排出目标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其它例子的图。
[0042]附图标记说明
[0043]I图像记录装置
[0044]3印刷版
[0045]10记录鼓
[0046]15鼓旋转马达
[0047]18 压辊
[0048]20供给部
[0049]30排出部
[0050]31引导部
[0051]32、132上侧引导
[0052]32a、33a、132a 引导面
[0053]33下侧引导
[0054]35辊旋转马达
[0055]36、37 排出辊
[0056]38排出目标位置
[0057]39第二切平面
[0058]41单向离合器
[0059]45搬运带机构
[0060]46搬运辊
[0061]50记录头
[0062]81第一切平面
[0063]90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64]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65]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此外,在图1以及以后的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按照需要,夸张或简略描绘各部的尺寸和数量。
[0066]该图像记录装置I是对作为片状记录介质的印刷版照射激光来记录图像的制版装置,更具体地说,是将通过计算机作成的图像数据直接记录在印刷版上的CTP装置。图像记录装置I作为主要构件具有记录鼓10、供给部20、排出部30以及记录头50。另外,图像记录装置I具有用于管理整个装置的控制部90。
[0067]圆筒形状的记录鼓10的中心轴16能够沿着水平方向自由旋转。在图像记录装置I中设置有鼓旋转马达15,通过该鼓旋转马达15,使记录鼓10以中心轴16为旋转中心旋转。鼓旋转马达15能够使记录鼓10在图1的纸面上的顺时针以及逆时针方向旋转。记录鼓10的旋转方向以及旋转速度由控制部90控制。
[0068]在记录鼓10的圆筒周面卷绕保持片状的印刷版3。更具体地说,在记录鼓10附设有ill端夹头11以及后端夹头12,通过如端夹头11以及后端夹头12将印刷版3的两端夹持固定在前端夹头11以及后端夹头12与记录鼓10的外周面之间,由此将印刷版3卷绕在该外周面。此外,前端夹头11固定设置在记录鼓10的周面上,后端夹头12通过省略图示的夹头装卸机构安装在记录鼓10的周面的规定位置。后端夹头12的安装位置根据印刷版3的长度的不同而不同。
[0069]印刷版3是在表面涂覆有感光物质的铝合金的薄板。薄板状的印刷版3的刚性主要由材质和板厚决定。在印刷版3使用的铝合金包括多个种类,另外,印刷版3的大小以及板厚也多种多样。因此,在图像记录装置I中,成为曝光对象的印刷版3的刚性不一样。此夕卜,在图像记录装置I中,成为曝光对象的印刷版3的板厚没有被特别限定,但是例如可以为 0.15mm ?0.3mm。
[0070]记录头50使按照规定的图像数据调制的激光向被记录鼓10的周面保持的印刷版3的表面照射来记录图像。通过副扫描机构51,记录头50能够在与记录鼓10的中心轴16平行的方向(即,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滑动移动。
[0071]另外,在图像记录装置I中,在记录鼓10的附近设置有压辊1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纸面上,在记录鼓10的左上侧设置有压辊18。压辊18为与记录鼓10平行且能够自由旋转的圆筒形状的辊。通过省略图示的压辊移动机构,压辊18能够在与记录鼓10的周面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从该周面离开的离开位置之间,相对于该周面自由接触或分离。此夕卜,本说明书的压辊18与记录鼓10之间的接触包括在夹入印刷版3的状态下压辊18与记录鼓10的周面接触的情况。另外,在与记录鼓10的中心轴16垂直的截面上以该中心轴16为坐标原点时,压辊的上述接触位置固定在特定的坐标位置。即,压辊18与记录鼓10在特定的接触位置接触。
[0072]在压辊18向接触位置移动时,将印刷版3紧密按压在记录鼓10的周面上。另外,在压辊18移动至离开位置时,前端夹头11以及后端夹头12能够在压辊18和记录鼓10的周面之间通过。此外,虽然没有设置单独使压辊18旋转的机构,但是在压辊18位于接触位置时,随着记录鼓10的旋转从动旋转。
[0073]供给部20具有用于载置印刷版3的托盘21、用于将印刷版3向记录鼓10送出的多个供给辊22。在图1的纸面上,供给部20设置在记录鼓10的右上侧。供给部20响应操作者的规定的操作将载置在托盘21上的印刷版3供给至记录鼓10的周面。
[0074]排出部30具有引导部31、一对排出辊36、37以及搬运带机构45。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部30与供给部20相同,在图1的纸面上,设置在记录鼓10的右上侧。S卩,从记录鼓10观察,供给部20和排出部30设置在同一侧,且排出部30设置在供给部20的下侧。
[0075]在此,在本说明书中,“上侧”是指广义的相对上方,还包括铅垂方向的上侧(正上)之外的斜上侧。同样,“下侧”是指广义的相对下方,还包括铅垂方向的下侧(正下)之外的斜下侧。
[0076]排出部30接收从记录鼓10的周面送出的记录完(曝光完)的印刷版3并排出。排出部30通过引导部31引导被送出的记录完的印刷版3的前端,通过一对排出辊36、37夹入印刷版3,通过搬运带机构45进行排出。后面详细描述排出部30所具有的引导部31以及一对排出辊36、37。
[0077]控制部90控制设置在图像记录装置I上的各动作机构,对印刷版3进行图像记录处理。控制部90的作为硬件的结构与通常的计算机相同。即,控制部90具有进行各种运算处理的CPU、用于存储基本程序的作为只读存储器的ROM、用于存储各种信息的作为能够自由读写的存储器的RAM以及存储控制用软件、数据等的磁盘。控制部90的CPU通过实现规定的处理程序,来控制鼓旋转马达15以及记录头50等,由此进行图像记录装置I中的处理。
[0078]接着,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记录装置I的处理动作。首先,概略说明通过图像记录装置I在印刷版3记录图像的全部动作,然后详细说明曝光后的印刷版3的排出动作。印刷版3载置在供给部20的托盘21上。对于印刷版3向托盘21的载置,可以通过操作者手动进行(所谓的手动插入),还可以从保管有多个印刷版3的自动装载机等自动进行供给。向托盘21逐张供给印刷版3。
[0079]在托盘21上载置印刷版3之后,操作者进行规定的处理开始操作,由此该印刷版3从供给部20向记录鼓10的周面供给。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托盘21设置为使供给侧前端朝向左下侧的记录鼓10的倾斜姿势。因此,不需要设置特别的驱动机构(例如马达等),通过托盘21具有的多个供给辊22,向记录鼓10的周面送出印刷版3。
[0080]印刷版3被供给部20的多个供给辊22直线送出。供给部20的托盘21设置为倾斜姿势,因此供给部20送出印刷版3的供给线路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规定的角度。供给部20送出印刷版3的供给线路设置在后述的第一切平面81的上侧(参照图2)。另外,在该供给线路通过压辊18与记录鼓10的周面接触时的双方的接触线的位置,设置供给部20。
[0081]在从供给部20供给印刷版3时,压辊18移动至从记录鼓10的周面离开的离开位置,并且旋转记录鼓10旋转之后停止,来使前端夹头11位于该压辊18附近。S卩,驱动记录鼓10旋转,使前端夹头11大致位于印刷版3的供给线路上。然后,沿着供给线路从供给部20供给的印刷版3的前端被前端夹头11夹持固定在前端夹头11与记录鼓10的周面之间。
[0082]接着,通过控制部90的控制,鼓旋转马达15使记录鼓10在图1的纸面上逆时针旋转,并且使压辊18移动至与记录鼓10的周面接触的接触位置,将印刷版3紧密按压在记录鼓10的周面上。由此,印刷版3依次卷绕在记录鼓10的周面上。
[0083]图2是表示向记录鼓10的外周面上卷绕印刷版3的状态的图。通过前端夹头11夹持印刷版3的前端,一边通过压辊18将印刷版3紧密按压在记录鼓10的周面上,一边使记录鼓10旋转,由此印刷版3从前端侧向后端侧依次卷绕在记录鼓10的周面上。
[0084]不久,在印刷版3的后端从供给部20的托盘21送出到达记录鼓10的周面附近时,记录鼓10的旋转暂时停止,后端夹头12安装在记录鼓10的周面的规定位置,将该后端夹持固定在后端夹头12与记录鼓10的周面之间。由此,整个印刷版3卷绕安装在记录鼓10的周面上。
[0085]接着,压辊18移动至从记录鼓10的周面离开的离开位置,并且记录鼓10再次以中心轴16为旋转中心旋转,使印刷版3移动至记录开始位置。然后,从记录头50向印刷版3的表面照射激光,开始记录图像。
[0086]图3是表示在印刷版3进行曝光处理的状态的图。与周面紧贴地卷绕有印刷版3的记录鼓10借助鼓旋转马达15以中心轴16为旋转中心旋转。由此,记录头50相对于印刷版3在主扫描方向上相对移动。另外,记录头50借助副扫描机构51在与记录鼓10的中心轴16平行的方向上往复移动。由此,记录头50相对于印刷版3在副扫描方向上相对移动。
[0087]记录头50 —边相对于印刷版3在主扫描方向以及副扫描方向上相对移动,一边使基于规定的图像数据调制的激光照射印刷版3的表面。这样,印刷版3的表面被依次曝光,来记录图像。此外,用于记录图像的图像数据例如为被装置外部的计算机作成的数据,且存储在控制部90的存储部中。
[0088]接着,在记录图像结束之后,通过控制部90的控制,鼓旋转马达15使记录鼓10在图1的纸面上顺时针旋转,并且压辊18再次移动至接触位置,使印刷版3从记录鼓10排出。从记录鼓10送出的印刷版3向排出部30排出。
[0089]图4是表示从记录鼓10向排出部30排出印刷版3的状态的图。在通过记录头50进行曝光之后,在压辊18从记录鼓10的周面离开的状态下,记录鼓10在纸面上顺时针旋转,使后端夹头12通过压辊18的附近。接着,压辊18移动至接触位置,并且解除后端夹头12对印刷版3的夹持。
[0090]在解除后端夹头12进打的夹持时,作为招合金的薄板的印刷版3的后端侧由于弹力弹起,从记录鼓10的周面离开。然而,压辊18在接触位置将印刷版3按压在记录鼓10的周面上,因此印刷版3的从记录鼓10的周面离开的部分到被压辊18按压的位置为止。而且,在解除了后端夹头12进行夹持的状态下,记录鼓10还在纸面上顺时针旋转,这样从记录鼓10送出印刷版3。从记录鼓10送出的印刷版3由于重力一边向下方下垂一边前进向排出部30排出。
[0091]以下,进一步详细说明向排出部30排出印刷版3的动作。在供给和排出印刷版3时,印刷版3的行进方向相反,因此在下面的对于排出动作的说明中,将供给时的印刷版3的前端作为后端,将印刷版3的后端作为前端进行描述。
[0092]图5是表示从记录鼓10送出印刷版3的前端附近的状态的图。如上所述,通过解除后端夹头12进行的夹持,印刷版3的前端侧(供给时的后端侧)弹起,但是印刷版3的从记录鼓10的周面离开的部分到被压辊18按压的位置为止。换而言之,在压辊18和记录鼓10的接触线上,印刷版3从记录鼓10的周面离开而被送出。此时,沿着第一切平面81送出印刷版3,第一切平面81通过压辊18与记录鼓10接触时的双方的接触线。严密地说,第一切平面81是在压辊18与被保持于记录鼓10的印刷版3的接触线处的压辊18的切平面,在图5中,用点划线表示。此外,压辊18和被保持于记录鼓10的印刷版3的接触线是压辊18的圆筒形状的周面和印刷版3的表面相接触的线,为与记录鼓10的中心轴16平行的线。
[0093]在鼓旋转马达15进一步使记录鼓10在纸面上顺时针旋转时,通过其旋转,印刷版3从压辊18和被保持于记录鼓10的印刷版3之间的接触线起,沿着第一切平面81被依次送出。送出印刷版3的速度与记录鼓10的圆周速度相等。圆周速度是作为圆筒形状的记录鼓10的周面上的点的移动速度。记录鼓10的圆周速度与鼓旋转马达15驱动记录鼓10的旋转速度成正比,被控制部90控制。另外,与记录鼓10的旋转连动,压辊18也在纸面上逆时针旋转。
[009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图的纸面上,在记录鼓10的左上侧设置有压辊18。第一切平面81垂直于将记录鼓10的中心轴16和压辊18的中心轴连接的线段。因此,第一切平面81为相对于水平面形成规定的倾斜角的倾斜面,沿着第一切平面81送出的印刷版3在各图的纸面上向右上侧送出。在印刷版3从记录鼓10向斜上方送出时,在印刷版3的比压辊18和被保持于记录鼓10的印刷版3的接触线靠前的前端侧,由于重力作用产生弯曲力矩。而且,从记录鼓10沿着第一切平面81向斜上方送出的印刷版3的前端借助重力缓缓向下方下垂,在印刷版3的比压辊18和被保持于记录鼓10的印刷版3的接触线靠前的前端侧产生挠曲。
[0095]结果,如图5所示,在压辊18和被保持于记录鼓10的印刷版3的接触线,沿着第一切平面81送出的印刷版3由于挠曲以缓缓从第一切平面81向下侧离开的方式弯曲前进。从压辊18和被保持于记录鼓10的印刷版3的接触线起,越靠近印刷版3的前端,从第一切平面81偏离的程度越大。另外,从压辊18和被记录鼓10保持的印刷版3的接触线送出印刷版3的送出量越多,印刷版3的前端从第一切平面81偏离的程度越大。
[009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部30设置在第一切平面81的下侧。而且,从记录鼓10送出的印刷版3—边从第一切平面81向下侧挠曲一边前进,到达第一切平面81的下侧的排出部30 (参照图4)。另一方面,通过供给部20送出印刷版3的供给线路设置在第一切平面81的上侧。
[0097]排出部30具有引导部31、一对排出辊36、37以及搬运带机构45。排出辊36、37都形成为圆筒形状,可以具有相同的大小。排出辊36、37例如由印刷版3不出现打滑的橡胶形成。一对排出辊36、37以利用周面彼此接触的方式平行设置。而且,将一对排出辊36、37的接触线设置为排出部30的排出目标位置38。排出目标位置38位于第一切平面81的下侧。从记录鼓10的周面沿着第一切平面81送出的印刷版3的前端一边借助重力缓缓向下方下垂,一边到达第一切平面81的下侧的排出目标位置38。到达排出目标位置38的印刷版3被一对排出辊36、37夹持,而被排出至搬运带机构45。
[0098]然而,印刷版3借助重力发生挠曲,因此从记录鼓10送出的印刷版3的前端通过的轨迹形成缓缓从第一切平面81离开的弯曲面。其弯曲的程度由印刷版3的刚性以及印刷版3从记录鼓10送出的速度决定。印刷版3的刚性越高,另外印刷版3送出的速度越快,上述弯曲面的弯曲程度越小,越接近第一切平面81。印刷版3的刚性是不能够通过图像记录装置I调整的物理值,但从记录鼓10送出印刷版3的速度能够通过控制部90调整。换而言之,控制部90通过控制记录鼓10的旋转速度,能够调整印刷版3的前端通过的轨迹,使该前端到达上述的排出目标位置38。
[0099]然而,由于排出目标位置38为一对排出辊36、37的接触线,所以即使控制部90控制记录鼓10的转速,也不易于稳定且可靠地使印刷版3的前端到达排出目标位置38。因此,在排出部30上设置用于稳定且可靠地将从记录鼓10的周面送出的印刷版3的前端引导至排出目标位置38的引导部31。
[0100]引导部31设置在比一对排出棍36、37更靠近压棍18和被保持于记录鼓10的印刷版3的接触线的一侧。引导部31具有上侧引导件32以及下侧引导件33。上侧引导件32将从记录鼓10送出朝向排出目标位置38的上侧的印刷版3的前端引导至排出目标位置38。另一方面,下侧引导件33将从记录鼓10送出朝向排出目标位置38的下侧的印刷版3的前端引导至排出目标位置38。
[0101]图6是表示通过引导部31将印刷版3的前端向排出目标位置38引导的情况的图。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31的上侧引导件32具有在弯折点32b向上侧突出弯折的引导面32a。另外,下侧引导件33具有平坦的引导面33a。引导面32a、33a分别形成在上侧引导件32以及下侧引导件33的内侧(上侧引导件32的下表面以及下侧引导件33的上表面)。上侧引导件32的引导面32a在弯折点32b的前端侧(与排出目标位置38相反的一侧),形成从弯折点32b朝向斜下方的倾斜面,在弯折点32b的基端侧(靠近排出目标位置38的一侧),形成大致水平的面。下侧引导件33的引导面33a为从排出目标位置38朝向斜下方的平坦的倾斜面。
[0102]如图6的箭头AR61所示,从记录鼓10的周面送出朝向排出目标位置38的上侧的印刷版3的前端到达上侧引导件32的引导面32a,沿着该引导面32a向排出目标位置38引导。即使朝向上侧引导件32的前端附近送出的印刷版3的前端以相对于水平面比较大的角度行进,由于上侧引导件32的引导面32a为朝向上侧突出地弯折而成的形状,所以印刷版3的前端以比较小的角度与引导面32a碰触。因此,缓和印刷版3与上侧引导件32的引导面32a碰触的冲击,从而能够防止由于该冲击引起的印刷版3的破损和产生冲击音。另夕卜,印刷版3的曝光面不与上侧引导件32接触。
[0103]另一方面,如图6的箭头AR62所示,从记录鼓10的周面送出朝向排出目标位置38的下侧的印刷版3的前端到达下侧引导件33的引导面33a,并沿着该引导面33a引导至排出目标位置38。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置结构中,由于从记录鼓10送出的印刷版3的前端不以大的入射角与下侧引导件33的引导面33a碰触,所以即使引导面32a为平坦面也足够。
[0104]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在第一切平面81的下侧设置排出目标位置38,控制部90控制鼓旋转马达15,使从旋转的记录鼓10的周面沿着第一切平面81送出的印刷版3的前端一边借助重力向下方下垂一边到达排出目标位置38。但是,由于排出目标位置38为一对排出辊36、37的接触线所以非常狭窄,即使进行该控制,印刷版3的前端也多少错开距离而到达排出目标位置38的上下位置。因此,设置具有上侧引导件32以及下侧引导件33的引导部31,将错开排出目标位置38的印刷版3的前端引导至排出目标位置38。
[0105]排出目标位置38为一对排出辊36、37的接触线,但是在该接触线上与两个排出辊36、37相切的是第二切平面39。换而言之,第二切平面39是通过一对排出辊36、37的接触线的两者的公共切平面,在图5以及图6中用双点划线表示。
[0106]在从记录鼓10送出的印刷版3沿着第二切平面39到达排出目标位置38的情况下,印刷版3能够最顺利地被一对排出辊36、37夹持。引导部31用于将印刷版3的前端向排出目标位置38引导,但是优选以逐渐接近第二切平面39的方式将印刷版3向排出目标位置38引导。具体地说,尽可能使引导部31的上侧引导件32以及下侧引导件33的基端侧端部(接近排出目标位置38—侧的端部)接近第二切平面39。由此,印刷版3的前端能够顺利地被一对排出辊36、37夹持,能够防止对印刷版3产生机械损伤,并且能够抑制产生冲击音。
[0107]如图5所示,排出部30具有能够使一对排出辊36、37中的一方的排出辊37旋转的辊旋转马达35。图7为表示排出辊37的旋转驱动机构的图。辊旋转马达35的旋转轴和排出辊37的旋转轴通过同步带44连接。另外,在排出辊37的旋转轴上安装单向离合器41。单向离合器41为仅向顺时针以及逆时针中的一个方向传递旋转力的离合机构。此外,关于另一个排出辊36,不设置能动的旋转驱动机构,能够自由旋转。
[0108]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辊旋转马达35使排出辊37向排出印刷版3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单向离合器41将辊旋转马达35的旋转力传递给排出辊37。因此,辊旋转马达35不能够使排出辊37向与印刷版3的排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这意味着,在从排出辊37来观察,不论辊旋转马达35的动作如何,都能够向印刷版3的排出方向自由旋转。S卩,一个排出辊37和辊旋转马达35经由不论辊旋转马达35的动作如何都能够使排出辊37向排出印刷版3的方向自由旋转的单向离合器41进行连接。
[0109]在从记录鼓10开始送出印刷版3时,即在印刷版3的前端没有到达排出部30的阶段(图5的状态),辊旋转马达35使排出辊37向印刷版3的排出方向旋转。此时的排出辊37的圆周速度稍微慢于印刷版3的排出速度。具体地说,印刷版3的排出速度为记录鼓10的圆周速度,以使排出辊37的圆周速度稍微慢于记录鼓10的圆周速度的方式,通过控制部90控制辊旋转马达35。另外,伴随排出辊37的旋转,与排出辊37相切的排出辊36也向印刷版3的排出方向旋转。
[0110]接着,在印刷版3的前端马上到达排出目标位置38之前,例如在印刷版3的前端到达引导部31的时刻,控制部90使辊旋转马达35停止旋转。由于辊旋转马达35和排出辊37经由单向离合器41连接,所以即使辊旋转马达35停止旋转,排出辊37也由于惯性继续向印刷版3的排出方向旋转。其中,排出辊37的圆周速度比印刷版3的排出速度慢。
[0111]接着,印刷版3的前端直接或者被引导部31引导到达一对排出辊36、37的接触线即排出目标位置38,被排出辊36、37夹持。然后,印刷版3被一对排出辊36、37夹持向搬运带机构45排出。
[0112]图8是表示印刷版3的前端附近被排出辊36、37夹入的状态的图。在图8所示的印刷版3的前端附近被一对排出辊36、37夹入的时刻,印刷版3的后端被记录鼓10的周面保持。在该阶段,辊旋转马达35停止旋转,印刷版3借助记录鼓10的旋转力向排出部30排出。
[0113]在印刷版3的前端马上到达排出目标位置38之前,使辊旋转马达35停止旋转,一对排出辊36、37依靠惯性继续旋转。在此,印刷版3的前端以比排出辊37的圆周速度快的排出速度到达排出目标位置38并被排出辊36、37夹持。不管辊旋转马达35的动作如何,排出辊37都能够向印刷版3的排出方向自由旋转,因此即使印刷版3以比排出辊37的圆周速度快的排出速度到达,一对排出辊36、37立即以与该排出速度相等的圆周速度进行旋转。由此,能够顺利地将印刷版3的前端附近夹在排出辊36、37中而排出。
[0114]在此,如果在印刷版3前端到达排出目标位置38之前,排出辊37的圆周速度比印刷版3的排出速度快,则由于排出辊36、37的旋转力,在印刷版3上作用应力,从而有可能对印刷版3的曝光面等造成损伤。另外,如果没有设置单向离合器41,则排出辊37不能够向印刷版3的排出方向自由旋转,因此若排出辊37的圆周速度比印刷版3的排出速度慢,则在印刷版3上作用与上述应力方向相反方向的应力,从而仍然可能对印刷版3的曝光面等产生损伤。在没有设置单向离合器41的情况下,需要进行使排出辊37的圆周速度与印刷版3的排出速度完全一致的困难的控制。
[0115]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辊37和辊旋转马达35经由单向离合器41连接,通过惯性,使一对排出辊36、37以比从记录鼓10送出的印刷版3的排出速度慢的圆周速度旋转。因此,在印刷版3的前端到达排出目标位置38时,一对排出辊36、37立即以与印刷版3的排出速度相等的圆周速度旋转。因此,不在印刷版3上作用不需要的应力,从而能够顺利地将印刷版3夹持在排出辊36、37中被排出。
[0116]被一对排出辊36、37夹持而从排出目标位置38排出的印刷版3沿着第二切平面39向搬运带机构45送出。在印刷版3的前端附近从排出目标位置38排出的阶段,仅通过记录鼓10的旋转力,搬运印刷版3。
[0117]搬运带机构45是在多个搬运辊上架设搬运带47构成的(参照图1)。多个搬运辊被省略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进行旋转,伴随于此,搬运带47进行转动。搬运带机构45将印刷版3载置在搬运带47上来排出。
[0118]如图5以及图8所示,搬运带机构45的多个搬运辊中的前边(与一对排出辊36、37最接近)的搬运辊46的周面与第二切平面39相切。若以搬运辊46的周面向第二切平面39的上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搬运辊46,则沿着第二切平面39排出的印刷版3的前端与搬运辊46碰撞,有可能损伤印刷版3。相反,若以搬运辊46的周面处于远离第二切平面39的下侧的方式设置搬运辊46,则从一对排出辊36、37沿着第二切平面39排出的印刷版3不能与搬运辊46接触,由此可能阻碍搬运带机构45对印刷版3的搬运。而且,在印刷版3的后端从记录鼓10离开时,整个印刷版3以排出目标位置38为中心在图5、图8的纸面上顺时针转动,可能出现印刷版3的后端附近的曝光面与引导部31的上侧引导件32接触而出现不良的情况。
[0119]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只要以搬运辊46的周面与第二切平面39相切的方式设置搬运辊46,则不会产生上述那样的不良,能够通过搬运带机构45顺利的排出从一对排出辊36、37沿着第二切平面39送出的印刷版3。
[0120]接着,在印刷版3进一步从记录鼓10的周面送出时,印刷版3的后端最终从记录鼓10离开。此时,压辊18从记录鼓10的周面离开,并且解除前端夹头11对印刷版3的夹持。另外,记录鼓10停止旋转。由此,整个印刷版3从记录鼓10离开,排出至排出部30。
[0121]图9是表示从记录鼓10送出印刷版3的后端附近的状态的图。此外,在图9上,为了便于图示,使压辊18与记录鼓10的周面接触,示出第一切平面81。在解除前端夹头11对印刷版3的夹持,印刷版3的后端从记录鼓10的周面离开时,控制部90控制鼓旋转马达15以及辊旋转马达35,使记录鼓10停止旋转,并且使排出辊37再次旋转。然后,借助排出辊37的旋转力,印刷版3向搬运带机构45排出。
[0122]另外,从排出目标位置38送出的印刷版3的前端附近到达搬运带机构45,载置在搬运带47上被搬运。最终,印刷版3的后端附近也从排出目标位置38送出,整个印刷版3通过搬运带机构45从排出部30排出。如上所述,对印刷版3进行图像的记录处理,且该印刷版3从图像记录装置I排出。
[012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辊18和被保持于记录鼓10的印刷版3的接触线处的压辊18的切平面即第一切平面81的下侧,设置排出目标位置38,控制部90对鼓旋转马达15进行控制,使得从旋转的记录鼓10的周面沿着第一切平面81送出的印刷版3的前端一边借助重力向下方下垂一边到达排出目标位置38。在第一切平面81的下侧设置排出目标位置38,由于利用印刷版3的前端由于重力下垂这一点来排出曝光后的印刷版3,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装置结构排出印刷版3。结果,利用最小限度的排出印刷版3所需的驱动部件的个数(在图像记录装置I中,仅为使排出辊37旋转的辊旋转马达35)即可,能够抑制图像记录装置I的制造成本的上升。
[012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印刷版3的前端由于重力下垂的作用,将印刷版3向排出目标位置38引导。虽然由于印刷版3的刚性不同因重力挠曲的程度不同,但是任何印刷版3,从记录鼓10的周面送出的前端都由于重力而向下方下垂。其挠曲的程度能够通过记录鼓10的旋转速度进行调整,通过控制部90对鼓旋转马达15进行控制能够将多种印刷版3向排出目标位置38引导。因此,在图像记录装置I中,不论印刷版3的种类如何,都能够可靠地将印刷版3排出。
[0125]但是,由于排出目标位置38为一对排出辊36、37的接触线,为非常狭小的目标,所以即使控制部90控制记录鼓10的旋转速度,印刷版3的前端多少发生错位而到达排出目标位置38的上下方。因此,设置具有上侧引导件32以及下侧引导件33的引导部31,将错位到达排出目标位置38的印刷版3的前端向排出目标位置38引导。由此,图像记录装置I能够更可靠将将印刷版3从排出部30排出。优选引导部31以逐渐接近一对排出辊36、37的接触线处的双方的公共切平面即第二切平面39的方式将印刷版3向排出目标位置38引导。
[0126]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上述以外的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部31的上侧引导件32形成为弯折形状,但是其可以形成为图10所示的弯曲形状。图10所示的引导部31的上侧引导件132具有向上侧膨胀弯曲的引导面132a。下侧引导件33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具有平坦的引导面33a。从记录鼓10的周面送出朝向排出目标位置38的上侧的印刷版3的前端到达上侧引导件132的引导面132a,沿着该引导面132a被向排出目标位置38引导。即使是图10所示的弯曲形状的上侧引导件132,也能够缓冲印刷版3与上侧引导件132的引导面132a碰撞而广生的冲击,能够防止因该冲击引起的印刷版3的破损和广生冲击首。
[0127]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各图的纸面上在记录鼓10的左上侧设置压辊18,在压辊18和记录鼓10的接触线的右上侧设置排出目标位置38,但是这些配置关系可以为图11或图12所示那样。在图11的例子中,在记录鼓10的正上方设置压辊18。因此,在压辊18和被保持于记录鼓10的印刷版3的接触线处的压辊18的切平面即第一切平面81为水平面。排出部30的排出目标位置38设定在第一切平面81的下侧。结果,如图11所示,在压辊18和被保持于记录鼓10的印刷版3的接触线的右下侧设置排出目标位置38。即使形成这样的配置关系,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由于排出目标位置38设置在第一切平面81的下侦牝所以从记录鼓10的周面沿着第一切平面81送出的印刷版3的前端一边由于重力缓缓向下方下垂一边到达排出目标位置38。
[0128]另一方面,在图12的例中,在纸面上,在记录鼓10的右上侧设置有压辊18。因此,在压辊18和被保持于记录鼓10的印刷版3的接触线处的压辊18的切平面即第一切平面81在纸面上成为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倾斜面。排出部30的排出目标位置38设置在第一切平面81的下侧。结果,如图12所示,在压辊18和被保持于记录鼓10的印刷版3的接触线的右下侧设置排出目标位置38。即使成为这样的配置关系,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由于排出目标位置38设置在第一切平面81的下侧,所以从记录鼓10的周面沿着第一切平面81送出的印刷版3的前端一边由于重力缓缓向下方下垂一边到达排出目标位置38。
[0129]总之,只要是在压辊18和被记录鼓10保持的印刷版3的接触线处的压辊18的切平面即第一切平面81的下侧设置排出目标位置38的方式,能够利用各种配置关系。而且,只要以从旋转的记录鼓10的周面沿着第一切平面81送出的印刷版3的前端一边由于重力向下方下垂一边到达排出目标位置38的方式,通过控制部90控制鼓旋转马达15即可。
[0130]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部90控制辊旋转马达35,使排出辊37的圆周速度比印刷版3的排出速度稍微慢,但是在印刷版3的长度短的情况下,可以在印刷版3的前端到达排出目标位置38前开始使记录鼓10减速。此时,印刷版3的排出速度也减速,在印刷版3的前端到达排出目标位置38的时刻,有时排出辊37的圆周速度比印刷版3的排出速度快。这样,排出辊36、37的旋转力对印刷版3作用应力,有可能对印刷版3的曝光面等带来损伤。因此,在印刷版3的长度比规定值短的情况下,可以使记录鼓10的最高到达速度变慢,只要使排出辊37的圆周速度稍慢于与其记录鼓10的最高到达速度相对应的印刷版3的排出速度即可。该最高到达速度是在记录鼓10开始减速前,印刷版3的前端能够到达排出目标位置38的速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记录装置,用于在片状的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其特征在于, 具有: 圆筒形状的记录鼓,其被设置为能够自由旋转,能够在该记录鼓的圆筒周面上卷绕保持记录介质, 鼓旋转部,其使所述记录鼓以所述圆筒形状的中心轴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 旋转控制部,其控制所述记录鼓的旋转, 供给部,其向所述记录鼓的周面供给记录介质, 图像记录部,其在保持于所述记录鼓的周面的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 排出部,其接收从所述记录鼓的周面送出的记录完的记录介质并将记录完的该记录介质排出, 圆筒形状的压辊,其与所述记录鼓的中心轴平行地设置,并能够与所述记录鼓的周面自由地接触或分离; 在所述排出部上设定有排出目标位置,该排出目标位置设置在第一切平面的下侧,该第一切平面为在所述压辊与被所述记录鼓保持的记录介质接触时的双方的接触线处的所述压辊的切平面, 所述旋转控制部控制所述鼓旋转部,使得在所述接触线处从旋转的所述记录鼓的周面离开且沿着所述第一切平面送出的记录介质的前端,一边借助重力向下方下垂,一边到达所述排出目标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图像记录装置还具有压辊移动机构,所述压辊移动机构使所述压辊在接触位置与离开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接触位置指所述压辊与被所述记录鼓保持的记录介质接触的位置,所述离开位置指所述压辊与被所述记录鼓保持的记录介质分离的位置, 所述压辊上的所述接触位置位于以所述记录鼓的中心轴为坐标原点的特定的坐标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出部设置有引导部,该引导部用于将从所述记录鼓的周面送出的记录介质的前端引导至所述排出目标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有: 上侧引导件,其将朝向所述排出目标位置的上侧的记录介质引导至所述排出目标位置; 下侧引导件,其将朝向所述排出目标位置的下侧的记录介质引导至所述排出目标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引导件具有向上侧膨胀弯曲的引导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引导件具有向上侧突出弯折的引导面。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部具有利用周面彼此接触的圆筒形状的一对排出辊, 所述排出目标位置设置在所述一对排出辊的接触线上, 到达所述排出目标位置的记录介质被所述一对排出辊夹入并排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部还具有使所述一对排出辊中的一个排出辊旋转的辊旋转部, 所述一个排出辊和所述辊旋转部经由单向离合器连接,不论所述辊旋转部如何动作,所述单向离合器都能够使所述一个排出辊向排出记录介质的方向自由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旋转部使所述一个排出辊以所述一对排出辊的圆周速度比从所述记录鼓送出的记录介质的速度慢的方式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设置为,以逐渐接近第二切平面的方式将记录介质引导至所述排出目标位置,该第二切平面为在所述一对排出辊的接触线处的公共切平面。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部还具有用于搬运被所述一对排出辊排出的记录介质的搬运辊, 所述搬运辊的周面与所述第二切平面相切。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给部供给记录介质的供给线路设置在所述第一切平面的上侧。
【文档编号】B41J13/00GK104417046SQ201410306546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9日
【发明者】山内基晴, 植村亮太 申请人:斯克林集团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