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40824阅读:699来源:国知局
印字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印字装置,特别涉及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及维护作业性的印字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有在标签、标记等印字用纸印字规定的信息并发行的印字装置。另外,还开发有将被印字发行的印字用纸(例如标签)粘贴于纸箱及其他任意被粘贴物的标签粘贴机(例如参照JP4666598B)。

在上述那样的印字装置中,采用了热转印方式或者热着色(热敏)方式,甚至采用喷墨方式、静电印字方式等任意印字方式。印字装置针对控制基板、驱动用的齿轮箱、其他各种机构、部件需要进行保养检查作业或者维护作业。

然而,由于在印字装置的主体组装有许多部件、机构,所以印字装置的内部成为复杂的结构。

因此,为了进行维护作业,存在必须分解至不需要维护的部分的情况或必须暂时从印字装置主体卸下的情况,因此存在想要改善作业性的迫切期望。

例如,齿轮箱等被控制基板遮挡。因此,在齿轮箱的更换时,必须将本来不需要维护的控制基板取下。

特别是在将印字装置设置于标签粘贴机等来使用的情况下,将被粘贴物搬运至标签粘贴机的位置的各种输送机、其他系统混在一起。因此,维护作业性进一步降低。

并且,在制作印字装置时的各种机构以及部件的组装作业中,也要求更良好的作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组装作业以及维护作业的作业性的印字装置。

即,在本发明的方式中,着眼于将印字装置中的各种功能单元化,并且使各个单元部分能够开闭。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如下印字装置,其用于在印字用纸进行印字,上述印字装置具备:中央主体单元;印字单元,其具有在上述印字用纸进行印字的印字部;驱动单元,其具有驱动上述印字单元的驱动部;控制单元,其具有进行上述驱动单元以及上述印字单元的控制的控制部;以及电源单元,其具有向上述控制单元、上述驱动单元以及上述印字单元供电的电源部,上述印字单元设置于上述中央主体单元的一方的侧面,上述驱动单元设置于上述中央主体单元的另一方的侧面,上述控制单元以及上述电源单元以能够相对于上述中央主体单元开闭的方式继续拧安装,使得上述驱动部、上述控制部以及上述电源部露出于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提供如下印字装置,即:上述控制单元具有相对于上述中央主体单元能够开闭的控制单元盖,上述控制部设置于控制单元盖的内壁面,上述电源单元具有相对于上述中央主体单元能够开闭的电源单元盖,上述电源部设置于上述电源单元盖的内壁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提供如下印字装置,即:在上述控制单元以及上述电源单元各自的内部形成有收容空间,该收容空间收容上述驱动部、上述控制部、上述电源部、以及将上述驱动部、上述控制部以及上述电源部相互连接起来的电缆。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提供如下印字装置,即:上述控制单元盖的控制单元盖开闭轴以及上述电源单元盖的电源单元盖开闭轴分别设置于上述中央主体单元的位于上述驱动单元的左右的相对的相反侧端部,通过开放上述控制单元盖,使上述驱动部以及上述控制部露出于外部,通过开放上述电源单元盖,使上述驱动部以及上述电源部露出于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式提供如下印字装置,即:上述控制单元的上述控制单元盖的相对于上述驱动单元的面以及相对于上述电源单元的面是开放面,上述电源单元的上述电源单元盖的相对于上述驱动单元的面以及相对于上述控制单元的面是开放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式提供如下印字装置,即,上述印字单元具有相对于上述中央主体单元能够开闭的印字单元盖,通过开放上述印字单元盖,使得上述印字部相对于外部露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式提供如下印字装置,即:在上述中央主体单元设置有安装部,该安装部用于将上述印字装置安装于将作为上述印字用纸的标签粘贴于被粘贴物的标签粘贴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式提供如下印字装置,即:上述安装部设置于上述中央主体单元的周边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9方式提供如下印字装置,即:上述安装部是在上述中央主体单元的周边部形成的多个安装孔。

根据本发明的第10方式提供如下印字装置,即:利用上述中央主体单元,能够相对于将作为上述印字用纸的标签粘贴于被粘贴物的标签粘贴机以任意姿势安装。

根据本发明的第11方式提供如下印字装置,即:利用上述中央主体单元,能够相对于粘贴作为上述印字用纸的标签的被粘贴物以任意姿势安装。

在上述方式的印字装置中,将印字装置中的各种功能单元化并且能够使各个单元部分开闭,因此能够从外部进入驱动部、控制部以及电源部。因此,能够提高组装作业以及维护作业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标签打印机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印字单元盖、控制单元盖以及电源单元盖开放的状态下的标签打印机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3是标签打印机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将印字单元盖、控制单元盖以及电源单元盖开放的状态下的标签打印机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印字单元盖除去的状态的标签打印机的主视图。

图6A是表示标签打印机的结构的简要俯视图。

图6B是表示将控制单元盖以及电源单元盖开放的状态下的标签打印机的简要俯视图。

图6C是表示将印字单元盖开放的状态下的标签打印机的简要侧视图。

图7是表示组装有标签打印机的标签粘贴机的一个例子的简要侧视图。

图8是表示组装有标签打印机的标签粘贴机的其他例子的简要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作为印字装置的标签打印机1中的各种功能单元化,并且使各单元部分能够开闭。由此,实现了能够提高组装作业以及维护作业的作业性的印字装置。

以下,参照图1~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标签打印机1进行说明。

图1是标签打印机1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标签打印机1是标签粘贴机用的印字装置,具备中央主体单元2、位于中央主体单元2的一个侧面(正面)侧的印字单元3、位于中央主体单元2的另一个侧面(背面)侧的驱动单元4(参照图4)、控制单元5以及电源单元6(参照图3、图4)。

图2是表示将印字单元3的印字单元盖7、控制单元5的控制单元盖8以及电源单元6的电源单元盖9开放的状态的标签打印机1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印字单元盖7能够绕设置于中央主体单元2的支承壳体10的印字单元盖开闭轴11在铅直面内开闭。

控制单元盖8能够绕设置于中央主体单元2的一侧的端部的控制单元盖开闭轴12(参照图4)在水平面内开闭。

电源单元盖9能够绕设置于中央主体单元2的另一侧的端部的电源单元盖开闭轴13在水平面内开闭。

在印字单元盖7与支承壳体10之间设置有伴随着印字单元盖7的开闭动作而弯曲的支承连杆14。由此,能够对印字单元盖7的开放状态进行保持。另外,设置一对磁铁(盖侧磁铁15以及壳体侧磁铁16),从而能够对印字单元盖7的关闭状态进行保持以及从关闭状态进行开放。

图3是标签打印机1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将印字单元3的印字单元盖7、控制单元5的控制单元盖8以及电源单元6的电源单元盖9开放的状态的标签打印机1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中央主体单元2是具有规定的机械强度的矩形的盘状单元,位于标签打印机1的大致中央部。在中央主体单元2组装有印字单元3、驱动单元4、控制单元5以及电源单元6。

图5是表示将印字单元3的印字单元盖7除去的状态的标签打印机1的主视图。

在中央主体单元2设置有用于将标签打印机1安装于标签粘贴机的安装部17。对标签粘贴机在之后进行叙述。

安装部17能够选择任意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央主体单元2的周边部设置有安装部17。更具体而言,安装部17由在中央主体单元2的周边部形成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5个)安装孔(上方中央安装孔17A、上方左端安装孔17B、上方右端安装孔17C、下方左端安装孔17D以及下方右端安装孔17E)构成。

印字单元3具有在印字用纸(例如标签或者标签连续体)进行印字的印字部18。

如上所述,印字单元3通过开放相对于中央主体单元2能够开闭的印字单元盖7,能够相对于外部使印字部18露出(能够操作地开放)。

印字单元3能够在从标签连续体19(印字用纸)的导入口20至排出口21之间的移送路22将规定的信息印字于标签连续体19。

标签连续体19具有带状的台纸23与在台纸23之上暂时固定的多张标签片24(参照图5的放大剖视图)。在台纸23的背面侧预先印刷有位置检测用标记(未图示)。

印字部18从移送路22的上游侧(图5中的左侧)按顺序具有宽度限制用轴25(参照图2)、上下一对的辅助移送辊26、位置检测用传感器27、移送方向一对的引导辊28、台纸拉伸辊29、压印辊30以及热敏头31、剥离板32、热转印墨带33的带供给轴34以及带卷绕轴35。

在宽度限制用轴25设置有图2中的里侧(标签连续体19的移送方向左侧)的第1宽度限制固定用壁部36与宽度限制可动环37。另外,在压印辊30的稍靠上游侧设置有第2宽度限制固定用壁部38(参照图5)。

通过第1宽度限制固定用壁部36、宽度限制可动环37以及第2宽度限制固定用壁部38来限制标签连续体19的左右两边缘部的位置。由此,标签连续体19的移送姿势沿移送路22适当地被限制。

辅助移送辊26与压印辊30同步旋转,进行基于压印辊30以及热敏头31的对标签连续体19的正反方向(向下游侧的正移送方向以及向上游侧的反移送方向)的移送的辅助。

位置检测用传感器27对台纸23的背面侧的位置检测用标记(未图示)进行检测。由此,能够检测出标签连续体19、压印辊30以及热敏头31的相对位置关系。

台纸拉伸辊29将在剥离板32的位置被转向的标签连续体19的台纸23经由台纸引导辊39向后方(上游侧、图5中的左方)输送。由此,能够将标签连续体19通过不同于标签打印机1而构成的台纸卷绕轴(未图示)来进行卷绕。

压印辊30通过按压弹簧40的规定印字压力将标签连续体19以及热转印墨带33夹持在其与热敏头31之间。印字单元3向热敏头31供给印字数据并且驱动压印辊30旋转,在标签连续体19(标签片24)对规定信息进行印字。

热转印墨带33从带供给轴34经由第1带引导辊41而被供给至压印辊30以及热敏头31之间,并且经由第2带引导辊42而被卷绕于带卷绕轴35。

另外,如图2所示,通过顺时针转动来操作开闭杆43,能够使压印辊30与热敏头31之间分离。由此,能够在压印辊30与热敏头31之间装填并夹持标签连续体19以及热转印墨带33。

通过逆时针转动来操作开闭杆43,并且将其前端部与杆卡合销44卡合,能够使印字单元3为印字形态(参照图5)。

剥离板32通过在其前端部仅使标签连续体19的台纸23转向,能够使标签片24从台纸23剥离。由此,将标签片24向标签打印机1外排出并发行。被发行的标签片24通过后述的标签粘贴机(图7、图8)粘贴于被粘贴物。

此外,如图1、图5所示,在中央主体单元2的支承壳体10的上部设置有电源开关45、具备各种操作键的操作部46、以及液晶显示器等显示部47。

并且,如图2、图5所示,在支承壳体10的正面侧设置有能够连接USB存储器49的USB连接口48。

在将印字单元3的印字单元盖7关闭的状态下,USB连接口48以及USB存储器49通过印字单元盖7被从外部保护。因此,不会直接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能够避免USB存储器49的无意中的破损或者取下。另外,由于难以从外部确认,所以具有防止USB存储器49被盗的效果。

设置USB连接口48的位置位于中央主体单元2中的支承壳体10或者移送路22的上游侧的上方角部。

在移送路22的上方,与设置有压印辊30以及热敏头31的下游侧相比,带供给轴34位于的上游侧剩余空间更大。因此,选择为与在带供给轴34以及带卷绕轴35装填的热转印墨带33的最大辊径的外周面不会干扰的位置,即,在移送路22的上游侧的上方角部配置USB连接口48的位置,能够有效利用空间(或者面积)。由此,不必另外设计USB连接口48的配置位置。另外,由于能够不对标签打印机1的外形尺寸给予影响地来配置USB连接口48,所以能够使标签打印机1小型化。

如图4所示,驱动单元4具有驱动部50,驱动部50位于中央主体单元2的与印字单元3相反一侧,对印字单元3进行驱动。

驱动部50具有第1驱动马达51、第2驱动马达52、第3驱动马达53、第4驱动马达54以及齿轮箱55。驱动马达51~54分别是具备所需的驱动力的步进马达。

第1驱动马达51驱动压印辊30、通过同步带(未图示)与压印辊30连结的辅助移送辊26以及台纸拉伸辊29而使它们旋转。

第2驱动马达52驱动带卷绕轴35而使其旋转。

第3驱动马达53驱动第2带引导辊42而使其旋转。

在印字单元3,当向标签连续体19的印字数据存在空白部的情况下,第4驱动马达54克服按压弹簧40的按压力,使热敏头31从压印辊30强制地向上方离开。由此,能够抑制热转印墨带33的多余的消耗。

齿轮箱55与第1驱动马达51连接。由此,根据印字单元3中的向标签连续体19的印字密度,能够调整压印辊30的旋转间距。

控制单元5具有对驱动单元4、印字单元3以及电源单元6进行控制的控制部56。另外,控制单元5具有能够相对于中央主体单元2开闭的控制单元盖8。控制部56设置于控制单元盖8的内壁面。

控制部56具有控制基板57。在控制单元盖8的表面侧设置有各种电连接口58(图3),能够在控制部56与个人计算机及其他外部设备(未图示)之间进行数据以及指令的交换。

电源单元6具有向控制单元5、驱动单元4以及印字单元3供电的电源部59。电源单元6具有能够相对于中央主体单元2开闭的电源单元盖9。电源部59设置于电源单元盖9的内壁面。

电源部59经由出口60从外部接受电力的供给,并且经由各种电缆61向印字单元3、驱动单元4、控制单元5、操作部46以及显示部47等供给所需的电力。此外,在图4中,示意地描绘各种电缆61。

在电源单元盖9设置有空调风扇62。由此,关闭时的驱动单元4、控制单元5以及电源单元6的内部空间(收容空间68)进行空调。收容空间68在之后进行叙述。

如图4所示,在电源单元盖9的开放端缘部一体地设置有呈宽度较细状的闭锁保持用板63。在闭锁保持用板63形成有一对固定用螺孔64。

另外,在控制单元盖8的宽度较细状的开放端缘部65形成有一对固定用螺孔66。

因此,如图3所示,将电源单元盖9相对于控制单元盖8关闭,使得闭锁保持用板63位于开放端缘部65的内侧,在该状态下,使一对保持螺钉67通过固定用螺孔64以及固定用螺孔66,能够使电源单元盖9以及控制单元盖8为闭锁状态。

如图4所示,控制单元盖8是长方体形状。控制单元盖8中的面对驱动单元4的面以及面对电源单元6的面成为开放面。电源单元盖9也相同是长方体形状。电源单元盖9中的面对驱动单元4的面以及面对控制单元5的面成为开放面。

控制单元盖8的控制单元盖开闭轴12以及电源单元盖9的电源单元盖开闭轴13以驱动单元4为中央而分别设置于中央主体单元2的相对的相反侧端部。换句话说,控制单元5以及电源单元6相对于中央主体单元2分别安装为能够开闭。

因此,通过将控制单元盖8开放,能够使驱动部50以及控制部56露出于外部,通过将电源单元盖9开放,能够使驱动部50以及电源部59露出于外部。

据此,通过开放控制单元5的控制单元盖8以及电源单元6的电源单元盖9而使驱动单元4、控制单元5以及电源单元6全部向外部露出,能够容易执行驱动部50、控制部56以及电源部59所需要的维护作业。

换言之,在标签打印机1中,在控制单元5以及电源单元6各自的内部能够形成收容驱动部50、控制部56以及电源部59的收容空间68。另外,能够将相互连接驱动部50、控制部56以及电源部59的各种电缆61收容于收容空间68内。

图6A是表示标签打印机1的结构的简要俯视图。图6B是表示将控制单元5的控制单元盖8以及电源单元6的电源单元盖9开放的状态下的标签打印机1的简要俯视图。图6C是表示将印字单元3的印字单元盖7开放的状态下的标签打印机1的简要侧视图。

如图6A所示,在标签打印机1中,如上述所述,在中央主体单元2的一个的侧面设置有印字单元3,在中央主体单元2的另一个的侧面设置有驱动单元4,控制单元5以及电源单元6以能够相对于中央主体单元2开闭的方式安装。由此,能够使驱动部50、控制部56以及电源部59露出于外部。

如图6B所示,通过使控制单元盖8绕控制单元盖开闭轴12转动而将其开放,能够使控制部56以及驱动部50露出于外部。另外,通过使电源单元盖9绕电源单元盖开闭轴13转动而将其开放,能够使电源部59以及驱动部50露出于外部。

如图6C所示,通过使印字单元盖7绕印字单元盖开闭轴11转动而将其开放,能够使印字部18露出于外部。

因此,通过将印字单元盖7开放,能够在印字部18装填标签连续体19以及热转印墨带33。另外,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印字部18的维护作业。

另外,通过将控制单元盖8开放,能够根据需要进行驱动部50以及控制部56的维护作业。

另外,通过将电源单元盖9开放,能够根据需要进行驱动部50以及电源部59的维护作业。

换句话说,若使控制单元盖8以及电源单元盖9转动而将其开放,则能够将驱动部50、控制部56以及电源部59全部在相同平面(图6A、图6B中的铅直面)上朝向外部开放。由此,针对各个机构、部件,能够容易并且直接进入必要的部分来执行需要的维护作业。

另外,标签打印机1的制造工序中的驱动部50、控制部56以及电源部59各自的组装作业性也变得良好。

另外,能够将标签打印机1的内部结构简化甚至单纯化,从而容易进行操作。

另外,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使标签打印机1的内部机构露出于外部(进行作业)。

标签打印机1能够利用中央主体单元2而相对于标签粘贴机以任意的姿势安装。

另外,标签打印机1能够利用中央主体单元2而相对于被粘贴物以任意的姿势安装。

例如,图7是表示组装有标签打印机1的标签粘贴机70的一个例子的简要侧视图。

在该例中,标签粘贴机70中的标签打印机1设置于在输送机71上被搬运来的被粘贴物72(例如纸箱等)的上方。

标签粘贴机70将铅直支承臂73通过在标签打印机1的安装部17中的上方左端安装孔17B以及上方右端安装孔17C,从而将标签打印机1在沿铅直方向立起的状态下支承于空中。

另外,标签粘贴机70具备向标签打印机1供给标签连续体19的供给部74以及台纸卷绕部75。

由此,通过印字部18(参照图5)在标签连续体19(标签片24)对需要的信息进行印字且向被粘贴物72的上方排出并发行,利用标签粘贴机70中的粘贴辊76或者粘贴吸盘77,能够在被粘贴物72的上表面粘贴标签片24。

图8是表示组装有标签打印机1的标签粘贴机70的其他例子的简要俯视图。

在该例中,标签粘贴机70中的标签打印机1设置于在输送机71上被搬运来的被粘贴物72的侧面。

标签粘贴机70使侧方支承臂78通过标签打印机1的安装部17中的上方左端安装孔17B、上方右端安装孔17C、下方左端安装孔17D以及下方右端安装孔17E,将标签打印机1在沿水平面内横倒的状态下支承于空中。此外,侧方支承臂78通常相对于图8的纸面沿铅直方向安装,但在图8中,为了容易确认侧方支承臂78,以倾斜的假想线描绘。

由此,利用印字部18(参照图5)在标签连续体19(标签片24)进行印字,将标签片24本身在沿铅直方向立起的状态下向被粘贴物72的侧面排出并且发行,利用粘贴辊76或者粘贴吸盘77,能够在被粘贴物72的侧面粘贴标签片24。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表示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作为印字装置的标签打印机1设置于标签粘贴机70的结构进行了例示,但印字装置能够单独或者在设置于其他任意机构或系统的状态下使用。

另外,作为印字用纸,除带台纸23的标签连续体19以外,也能够选择台纸、标签、或者不带有糊面的标签用纸等,能够设计与各个印字用纸对应的印字部。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5月26日向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108070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依据参照加入本说明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