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张纸柔版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42745阅读:10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张纸柔版印刷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印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张纸柔版印刷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柔版印刷机,尤其是双面柔版印刷机,为适应生产效率提高的要求,需要在每次印刷之后立即进行印刷面的油墨干燥固化,才能进行下一步或下一面的印刷作业。现有的印刷品快速干燥技术多采用热风、红外或紫外光干燥固化等原理,实现印品的快速干燥。上述干燥方式均会对印品表面带来热影响,轻则造成印品某一侧表面温度升高而轻微翘曲,严重则造成印品明显变形,在特殊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印品焦化或燃烧。此外,在对印刷生产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用户对印刷设备配置在线质量检查系统提出了要求,现有的柔版印刷机在印品质量在线检查系统的配置方面考虑仍有不足。

图4所示为现有双面柔版印刷机的流程图,在该流程图中印品两面对应的两个印刷色组依次相连。其中第一面(a面)印刷完成并经干燥装置进行油墨干燥固化之后,立即进行另一面(b面)的印刷和干燥固化,然后分别在检查滚筒进行两个印刷面的质量检查,该印刷结构存在印品连续干燥热累加问题,印品过热造成的变形等问题影响印刷质量,并且不利于印品的整齐收集。此外,采用该流程的印刷机机器结构中,印品两面的在线检查均在两次印刷完成之后进行,这样第一面印刷产生质量问题需要在第二面印刷完成之后才能得到反馈,因此在质量控制的及时性方面存在不足。

图5所示为现有双面柔版印刷机的印刷单元滚筒排列结构示意图,该印刷单元滚筒排列结构符合图4所示印刷流程,该柔版印刷机因采用了印品两面连续进行印刷的方式,生产过程中存在上述的印品热累加问题和印品质量控制及时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减少印品热累加和及时发现印品质量问题的单张纸柔版印刷机。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张纸柔版印刷机,包括对承印物两个表面分别进行印刷的第一印刷机组和第二印刷机组,第一印刷机组包括第一压印滚筒、第一印刷传纸滚 筒ⅰ和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ⅱ,第二印刷机组包括第二压印滚筒、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ⅰ和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ⅱ,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ⅰ和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ⅱ设置在第一压印滚筒和第二压印滚筒之间,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ⅰ和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ⅱ设置在第二压印滚筒之后,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ⅰ、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ⅱ、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ⅰ和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ⅱ设置为具有温度控制或质量检查装置的滚筒,具有温度控制的滚筒内部具有供液态介质流动的温度调节控制机构,具有质量检查装置的滚筒为安装有光电装置或相机的滚筒。

作为本发明的优化方案,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ⅰ和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ⅱ外部设置有第一检查装置,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ⅰ和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ⅱ外部设置有第二检查装置,第一检查装置和第二检查装置均用于检查前端相邻方向转移来的承印物的材料或印刷质量。

作为本发明的优化方案,第一压印滚筒、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ⅰ、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ⅱ、第二压印滚筒、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ⅰ和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ⅱ的内部均安装有夹持承印物的叼牙机构。

作为本发明的优化方案,第一压印滚筒和第二压印滚筒内部具有供液态介质流动的温度调节控制机构。

作为本发明的优化方案,第一压印滚筒上至少配置一根用于安装柔版的第一柔版印刷滚筒,第一柔版印刷滚筒配置有相应的第一供墨系统,第二压印滚筒上至少配置一根用于安装柔版的第二柔版印刷滚筒,第二柔版印刷滚筒配置有相应的第二供墨系统。

作为本发明的优化方案,第一压印滚筒外部配置有第一印刷油墨干燥固化装置,第二压印滚筒外部配置有第二印刷油墨干燥固化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优化方案,第一印刷机组前端设置有输进纸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优化方案,第二印刷机组后端设置有多仓纸收纸装置。

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本发明通过在两个压印滚筒所在的机组间和机组之后,分别安装两组共四个印刷传纸滚筒,这些印刷传纸滚筒可以设置为带有温度控制和质量检查所需要的滚筒。在印刷传纸滚筒上设置带有温度控制功能,可以减轻印品的热量累积,为印刷质量的控制和印品的整齐收集创造条件;在印刷传纸滚筒上面安装质量检查装置,就可以根据质量检查的需要,进行印品两面不同质量检查特征或光学特征的检查需要,拓展了检查范围。同时,在机组间增加检查装置,也为印品印刷质量的及时反馈提供了条件,比如在第一面印 刷之后,当检查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时,可以设置进行及时报警、停机、印刷滚筒离压或印品分开收集等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印刷材料和承印物的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图;

图3为本发明的工作流程图;

图4为现有双面柔版印刷机的流程图;

图5为现有双面柔版印刷机的印刷单元滚筒排列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压印滚筒,2、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ⅰ,3、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ⅱ,4、第二压印滚筒,5、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ⅰ,6、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ⅱ,7、第一检查装置,8、第二检查装置,9、第一柔版印刷滚筒,10、第一供墨系统,11、第二柔版印刷滚筒,12、第二供墨系统,13、第一印刷油墨干燥固化装置,14、第二印刷油墨干燥固化装置,15、输进纸装置,16、多仓纸收纸装置,17、柔版印刷滚筒。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张纸柔版印刷机,包括对承印物两个表面分别进行印刷的第一印刷机组和第二印刷机组,第一印刷机组包括第一压印滚筒1、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ⅰ2和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ⅱ3,第二印刷机组包括第二压印滚筒4、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ⅰ5和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ⅱ6,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ⅰ2和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ⅱ3设置在第一压印滚筒1和第二压印滚筒4之间,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ⅰ5和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ⅱ6设置在第二压印滚筒4之后,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ⅰ2、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ⅱ3、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ⅰ5和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ⅱ6设置为具有温度控制或质量检查装置的滚筒,具有温度控制的滚筒内部具有供液态介质流动的温度调节控制机构,具有质量检查装置的滚筒为安装有光电装置或相机的滚筒。将光电装置或相机连接到计算机等分析设备可以实时查看纸张的印刷质量。

在滚筒排列结构中,印品两个表面对应的印刷机组之间和之后分别加装了两个(偶数个) 印刷传纸滚筒,一方面通过纸张交接偶数次数保证印品的两个面的印刷,另一方面通过在所加的印刷传纸滚筒上附加温度控制功能和印品质量检查功能,解决印品热累加和质量控制及时性问题。

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ⅰ2和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ⅱ3外部设置有第一检查装置7,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ⅰ5和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ⅱ6外部设置有第二检查装置8,第一检查装置7和第二检查装置8均用于检查前端相邻方向转移来的承印物的材料或印刷质量,第一检查装置7和第二检查装置8均用于检查其前端相邻方向转移来的承印物的质量,其中,第一检查装置7和第二检查装置8可以为高速相机,通过高速相机与计算机进行连接可以进行印品印刷质量的检查。

第一压印滚筒1、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ⅰ2、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ⅱ3、第二压印滚筒4、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ⅰ5和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ⅱ6的内部均安装有夹持承印物的叼牙机构,本发明主要适用于单张纸双面柔版印刷机,因此在压印滚筒、印刷传纸滚筒等涉及纸张夹持和传递交接的滚筒空档处均设有夹持承印物的叼牙机构。

第一压印滚筒1和第二压印滚筒4内部具有供液态介质流动的温度调节控制机构。第一压印滚筒1上至少配置一根用于安装柔版的第一柔版印刷滚筒9,第一柔版印刷滚筒9配置有相应的第一供墨系统10,第二压印滚筒4上至少配置一根用于安装柔版的第二柔版印刷滚筒11,第二柔版印刷滚筒11配置有相应的第二供墨系统12。其中,第一供墨系统10和第二供墨系统12为网纹辊供墨系统。

本发明可进行印品两面的柔版印刷,印刷时需要采用快速干燥固化类型的油墨,并配置相应的干燥固化装置,第一压印滚筒1外部配置有第一印刷油墨干燥固化装置13,第二压印滚筒4外部配置有第二印刷油墨干燥固化装置14,快速干燥固化方式会造成一定的热量辐射,导致滚筒等机件和印品的温度上升,为避免温度升高造成对机件的影响以及产生的印品质量问题,在第一压印滚筒1、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ⅰ2、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ⅱ3、第二压印滚筒4、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ⅰ5和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ⅱ6内部设计有供液态介质流动的管路,可通过外部对液态介质的温度控制和液态介质的流动来进行滚筒以及印品温度的调节控制。

图3为使用本发明进行印刷的印刷流程示意图,该图表明了印刷机分别进行双面印刷、干燥固化、冷却和质量检查的顺序流程。通过采用该印刷、干燥、冷却和质量检查流程,双 面柔版印刷存在的印品热累加和质量控制及时性问题将得到较好解决。

如图2所示,承印物由进纸传纸滚筒首先传递给第一压印滚筒1,依次经过第一柔版印刷滚筒9和柔版印刷滚筒17完成印品第一面两色的套印印刷,然后经第一印刷油墨干燥固化装置13进行油墨的干燥固化,再通过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ⅰ2进行降温处理,经第一印刷传纸滚筒ⅱ3传递给第二压印滚筒4,完成另一面的二色套印,经第二印刷油墨干燥固化装置14完成该面的油墨干燥固化,然后经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ⅰ5降温以及第二印刷传纸滚筒ⅱ6,最后出纸完成印刷。在此过程中,两面印刷可分别经过第一检查装置7和第二检查装置8等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保证印品的质量。另外,在第一印刷机组前端设置有输进纸装置15,第二印刷机组后端设置有多仓纸收纸装置16。通过设置输进纸装置15和多仓纸收纸装置16方便大批量的纸张进行印刷。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