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2115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棉、蚕丝、羊毛、化学纤维、混纺等布帛的印染中,使用向布帛的表面排出墨并在布帛上进行图案等的印刷的喷墨方式的印刷装置。印染中使用的印刷装置,为了将具有伸缩性的布帛作为记录介质来处理,所以具备将记录介质载置于具有粘接性的无端带而使其移动的带输送单元。这样的印刷装置中,由于使无端带移动的带驱动辊的偏心和/或无端带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偏差等,无端带的移动量产生误差。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试印刷求出与输送带(无端带)的输送位置相应的校正进给量、将无端带的进给量校正为校正进给量的喷墨记录装置(印刷装置)。由此,能控制由无端带的接合部的厚度引起的进给量的变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33288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用具备无端带的印刷装置在记录介质上连续进行印刷的情况下,逐渐产生由无端带与带驱动辊之间的滑动和/或、无端带的磨损等引起的输送误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印刷装置,通过印刷开始前的试印刷进行无端带的进给量校正,但不具备检测由于随后的连续印刷产生的输送误差的单元。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而实现。

[应用例1]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输送记录介质的无端带的带移动单元;计算所述带移动单元的进给量的进给量计算单元;对所述无端带的实际移动量进行图像处理计测的移动量计测单元;存储对所述无端带的输送误差进行校正的校正表的校正表存储单元;和控制部,其参照所述校正表存储单元用所述进给量计算单元计算使得所述无端带移动预定的移动量的进给量并用所述带移动单元基于所述进给量而移动所述无端带,并且将由所述移动量计测单元计测到的所述无端带的实际移动量与所述预定的移动量进行比较而判断是否产生了预定的值以上的差异。

根据本应用例,印刷装置具备计测无端带的实际移动量的移动量计测单元,所以能在印刷动作中将要使无端带移动的预定的移动量与无端带实际移动了的实际移动量进行比较而求出其差异(输送误差)。由此,能检测在印刷动作中新产生的输送误差。

[应用例2]上述应用例所述的印刷装置中,优选:具备报告部;所述控制部在产生了所述预定的值以上的差异的情况下向所述报告部报告警报。

根据本应用例,印刷装置,在无端带的实际移动量与预定的移动量之间产生了预定的值以上的差异(输送误差)的情况下发出警报。由此,具有能防止持续印刷由于在印刷动作中新产生的输送误差而使印刷品质下降了的图像的效果。

[应用例3]上述应用例所述的印刷装置中,优选:所述控制部在产生了所述预定的值以上的差异的情况下对所述校正表进行更新。

根据本应用例,印刷装置,在无端带的实际移动量与预定的移动量之间产生了预定的值以上的差异(输送误差)的情况下,基于输送误差对校正表进行更新。由此,能不使印刷品质下降地持续印刷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概略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放大表示无端带的立体图。

图3是作为移动量计测单元的移动量检测传感器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无端带的输送误差的一例的图。

图5是对作为带移动单元的带驱动辊的驱动轴原点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表示对带驱动辊引起的输送误差进行校正的第1校正表的图。

图7是对无端带的带位相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表示对无端带的位置引起的输送误差进行校正的第2校正表的图。

图9是表示印刷装置的电气结构的电气框图。

图10是对印刷装置的印刷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1是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印刷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概略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控制部、2…接口部、3…CPU、4…控制电路、5…存储部、7…检测器组、23、123…无端带、24…带旋转辊、25…带驱动辊、29…粘接层、40…印刷部、41…滑架移动单元、42…排出头、43…滑架、70…移动量检测传感器、80…带原点传感器、85…驱动轴原点传感器、90…报告部、95、195…记录介质、100、200…印刷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各图中,为了使各部分和/或各部件成为可识别的程度的大小,将各部分和/或各部件的比例尺不同于实际地示出。

另外,图1到图3、图5以及图7中,为了方便说明,作为互相正交的三轴而图示X轴、Y轴以及Z轴,将轴方向的图示箭头的顶端侧设为“+侧”并将基端侧设为“-侧”。另外,以下,将与X轴平行的方向称为“X轴方向”,将与Y轴平行的方向称为“Y轴方向”,将与Z轴平行的方向称为“Z轴方向”。

(实施方式1)

<印刷装置的概略结构>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概略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印刷装置100通过在记录介质95上形成图像等从而进行记录介质95的印染。作为记录介质95可以使用例如棉、羊毛、化学纤维、混纺等布帛。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以滚筒方式相对于带状的记录介质95形成图像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单张纸式等方式。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00具备记录介质供给部10、记录介质输送部20、记录介质回收部30、印刷部40、清洗单元50、介质紧贴部60、以及报告部90等。而且,具有控制这些各部分的控制部1。印刷装置100的各部分安装于框架部92。

记录介质供给部10将供图像形成的记录介质95向印刷部40侧供给。记录介质供给部10具有供给轴部11以及轴承部12。供给轴部11形成为圆筒状或圆柱状,设置为能在圆周方向上旋转。在供给轴部11上以滚筒状卷绕有带状的记录介质95。供给轴部11能装拆地安装于轴承部12。由此,预先卷绕于供给轴部11的状态的记录介质95,能与供给轴部11一起安装于轴承部12。

轴承部12将供给轴部11的轴向两端支撑为能旋转。记录介质供给部10具有驱动供给轴部11旋转的旋转驱动部(未图示)。旋转驱动部使供给轴部11向将记录介质95放出的方向旋转。旋转驱动部的动作由控制部1控制。

记录介质输送部20将记录介质95从记录介质供给部10输送至记录介质回收部30。记录介质输送部20具备输送辊21、输送辊22、无端带23、带旋转辊24、带驱动辊25、输送辊26、干燥单元27以及输送辊28。输送辊21、22将记录介质95从记录介质供给部10转接至无端带23。

无端带23是将带状的带的两端部连接而形成为无接头状的,挂于带旋转辊24以及带驱动辊25。无端带23以作用有预定的张力的状态被保持,使得带旋转辊24与带驱动辊25之间的部分相对于地板面99平行。在无端带23的表面(支撑面)23a,设有用于粘接记录介质95的粘接层29。无端带23支撑(保持)从输送辊22供给来且通过后述的介质紧贴部60而紧贴于粘接层29的记录介质95。由此,能将具有伸缩性的布帛等作为记录介质95来处理。

带旋转辊24以及带驱动辊25支撑无端带23的内周面23b。此外,也可以是在带旋转辊24与带驱动辊25之间设有支撑无端带23的支撑部的结构。

带驱动辊25是输送记录介质95的无端带23的带移动单元。若作为带移动单元的带驱动辊25被驱动,则无端带23伴随着带驱动辊25的旋转而旋转,带旋转辊24由于无端带23的旋转而旋转。由于无端带23的旋转,由无端带23支撑的记录介质95被向预定的输送方向输送,用后述的印刷部40在记录介质95上形成图像。本实施方式中,无端带23的表面23a在与印刷部40相对的一侧(+Z轴侧)支撑记录介质95,记录介质95被与无端带23一起从带旋转辊24侧向带驱动辊25侧输送。另外,在无端带23的表面23a与清洗单元50相对的一侧(-Z轴侧),仅无端带23从带驱动辊25侧向带旋转辊24侧移动。

输送辊26使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95从无端带23的粘接层29剥离。输送辊26、28将记录介质95从无端带23转接至记录介质回收部30。

记录介质回收部30回收由记录介质输送部20输送来的记录介质95。记录介质回收部30具有卷绕轴部31以及轴承部32。卷绕轴部31形成为圆筒状或圆柱状,设置为能在圆周方向上旋转。在卷绕轴部31上以滚筒状卷绕有带状的记录介质95。卷绕轴部31能装拆地安装于轴承部32。由此,卷绕于卷绕轴部31的状态的记录介质95与卷绕轴部31一起被取下。

轴承部32将卷绕轴部31的轴线方向两端支撑为能旋转。记录介质回收部30具有旋转卷绕轴部31驱动的旋转驱动部(未图示)。旋转驱动部使卷绕轴部31向卷绕记录介质95的方向旋转。旋转驱动部的动作由控制部1控制。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输送辊26与输送辊28之间配置有干燥单元27。干燥单元27是对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进行干燥的单元。干燥单元7包含例如IR加热器,通过使IR加热器驱动从而能使形成于记录介质95上的图像在短时间内干燥。由此,能将形成有图像的带状的记录介质95卷绕于卷绕轴部31。

介质紧贴部60使记录介质95紧贴于无端带23。介质紧贴部60相对于记录介质95的输送方向设置得比印刷部40靠上游侧(-X轴侧)。介质紧贴部60具有按压辊61、按压辊驱动部62以及辊支撑部63。按压辊61形成为圆筒状或圆柱状,设置成能在圆周方向上旋转。按压辊61配置成轴线方向与输送方向交叉,使得其在沿着输送方向的方向上旋转。辊支撑部63设置于夹着无端带23与按压辊61相对的无端带23的内周面23b侧。

按压辊驱动部62一边向铅垂方向的下方侧(-Z轴侧)按压按压辊61一边使按压辊61向输送方向(+X轴方向)以及与输送方向反向的方向(-X轴方向)移动。从输送辊22输送来且与无端带23重合的记录介质95,在按压辊61与辊支撑部63之间被按到无端带23上。由此,能使记录介质95可靠地粘接于在无端带23的表面23a设置的粘接层29,能防止无端带23上的记录介质95的上浮的发生。

印刷部40具有:向记录介质95作为液滴而排出墨的喷墨方式的排出头42;和使搭载有排出头42的滑架43移动的滑架移动单元41等。印刷部40相对于无端带23的配置位置配置于上方(+Z轴侧)。在排出头42具备形成有多个喷嘴列45的排出面44。例如,在排出面44上形成有4个喷嘴列45,每个喷嘴列45排出不同颜色的墨(例如,青绿:C、品红:M、黄:Y、黑:K)。排出面44与由无端带23输送的记录介质95相对。

滑架移动单元41使排出头42在与记录介质95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记录介质95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移动。滑架43由沿着Y轴方向配置的导轨(未图示)支撑,构成为能通过滑架移动单元41而在±Y轴方向上往复移动。作为滑架移动单元41,可以采用例如组合滚珠丝杠与滚珠螺母而成的机构和/或、线性导向机构等。

在滑架移动单元41,作为用于使滑架43沿着Y轴方向移动的动力源,还设有电动机(未图示)。若通过控制部1的控制电动机被驱动,则排出头42与滑架43一起沿着Y轴方向往复移动。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排出头42,例示了搭载于可动的滑架、一边在记录介质95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移动一边排出墨的串行头式,但也可以是在记录介质95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并固定排列的线性头式。

印刷装置100具备用于清洗无端带23的清洗单元50。详细地说,清洗单元50由清洗部51、按压部52以及移动部53构成。移动部53能使清洗单元50沿着地板面99一体地移动而固定于预定的位置。清洗单元50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带旋转辊24与带驱动辊25之间。

按压部52例如是由气缸56与球衬套(ball bush)57构成的升降装置,使在其上部具备的清洗部51能移动到清洗位置与退避位置。所谓清洗位置是清洗辊58以及刮板55与无端带23抵接的位置。所谓退避位置是清洗辊58以及刮板55与无端带23分离的位置。清洗部51在清洗位置从下方(-Z轴方向)清洗以作用有预定的张力的状态挂于带旋转辊24与带驱动辊25之间的无端带23的表面(支撑面)23a。此外,图1表示使清洗部51上升而配置于清洗位置的情况。

清洗部51具有清洗槽54、清洗辊58以及刮板55。清洗槽54是储存附着于无端带23的表面23a的墨和/或异物的清洗所用的清洗液的槽,清洗辊58以及刮板55设置于清洗槽54的内侧。作为清洗液,可以使用例如水和/或水溶性溶剂(酒精水溶液等),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表面活性剂和/或消泡剂。

清洗辊58的下侧(-Z轴侧)浸渍于储存于清洗槽54的清洗液。若清洗辊58在清洗位置旋转,则清洗液被向无端带23的表面23a供给,并且清洗辊58与无端带23滑动。由此,附着于无端带23的墨和/或作为记录介质95的布帛的纤维等由清洗辊58去掉。

刮板55可以用例如聚硅氧烷橡胶等具有挠性的材料形成。刮板55在无端带23的输送方向上设置得比清洗辊58靠下游侧。通过无端带23与刮板55滑动,残留于无端带23的表面23a的清洗液被去除。

印刷装置100具备报告部90。本实施方式的报告部90例如为所谓パトライト(注册商标),通过控制部1的控制通过颜色和/或闪烁图案等报告印刷装置100的状态。此外,报告部90是由液晶面板等构成的表示装置,也可以用文字和/或图形显示报告内容。

图2是放大表示无端带的立体图。图3是作为移动量计测单元的移动量检测传感器的剖视图。使用图2以及图3对为了求出无端带23的位置和/或移动量而具备的移动量检测传感器70以及带原点传感器80进行说明。

带原点传感器80是检测无端带23的原点的部件。如图2所示,在无端带23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在没有形成粘接层29的表面23a上的两端部,设置有作为无端带23的原点的标记81。带原点传感器80设置于标记81的铅直方向上方(+Z轴侧)。标记81伴随着无端带23的移动而移动,在通过带原点传感器80的下方时,带原点传感器80检测到标记81并输出该检测信号。

移动量检测传感器70是对无端带23的实际移动量进行图像处理计测的移动量计测单元。作为移动量计测单元的移动量检测传感器70,是用于拍摄用于将无端带23的移动前与移动后的位置进行比较而求出无端带23实际移动了的实际移动量的图像的部件。如图2以及图3所示,移动量检测传感器70设置于夹着无端带23与印刷部40(图1参照)相对的位置,对无端带23的内周面23b进行拍摄。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移动量检测传感器70设置于无端带23的内周面23b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移动量检测传感器70,也可以设置于能对无端带23的没有形成粘接层29的表面23a和/或载置于无端带23的记录介质95的表面进行拍摄的位置。另外,移动量检测传感器70,优选设置于印刷部40的附近。另外,在对无端带23的表面23a或内周面23b进行拍摄的情况下,优选在被拍摄部的表面形成有凹凸。由此,拍摄到鲜明的图像,所以无端带23的移动量的计算精度提高。

如图3所示,移动量检测传感器70在壳体76的内部具备发光部72、聚光透镜73、拍摄元件74等。

壳体76构成移动量检测传感器70的外装。壳体76呈圆锥台筒状,在其顶端部(上端部)安装有透光玻璃71。该透光玻璃71以在与无端带23的内周面23b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与该内周面23b上下相对。

发光部72向无端带23照射光。发光部72以能向透光玻璃71出射光的角度姿势设置于壳体76的内壁面。在发光部72可以使用例如发光二极管(LED)等。

聚光透镜73是使从发光部72出射并透射了透光玻璃71的光在无端带23的内周面23b反射后再次透射透光玻璃71并入射到壳体76内的反射光聚光的部件,设置于壳体76的筒状部。

拍摄元件74是对由聚光透镜73聚光了的无端带23的内周面23b的像进行拍摄的部件,在像成像的位置具有拍摄面74a。拍摄元件74设置于壳体76的内底面。此外,聚光透镜73由保持部件75保持于无端带23的内周面23b的像能在拍摄元件74的拍摄面74a上成像的高度。

移动量检测传感器70将用拍摄元件74拍摄到的拍摄数据向控制部1输出。控制部1将无端带23的移动前后的拍摄数据进行比较,计算无端带23实际移动了的实际移动量。

接下来,对无端带23的输送误差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无端带的输送误差的一例的图。图4的横轴表示使无端带23从预定的位置(例如,标记81)以预定的移动量反复移动且使无端带23旋转一圈时的累计移动量。即,图4的横轴的最大值相当于无端带23的长度。图4的纵轴表示根据在无端带23的移动前后拍摄到的拍摄数据计算的实际移动量相对于预定的移动量的差异(以下,也称为输送误差)。

如图4所示,输送误差混合有以区间A的间隔周期性出现的误差和在区间B所示的特异性出现的误差。区间A的长度与带驱动辊25的外周大致相等,可知区间A的输送误差由带驱动辊25的驱动引起。可知区间B相当于无端带23的连接部的位置,区间B的输送误差由无端带23的厚度引起。此外,在无端带23的连接部以外,也包含由无端带23的厚度引起的输送误差。另外,输送误差的量,在使印刷装置100连续动作的情况下,由于上述的无端带23的清洗引起的无端带23的磨损和/或、无端带23与带驱动辊25之间的滑动等而变化。

图5是对作为带移动单元的带驱动辊的驱动轴原点进行说明的图。带驱动辊25具备驱动轴原点传感器85。另外,本说明中,将驱动轴原点传感器85的位置设为带驱动辊25的基准位置。作为驱动轴原点传感器85,可以使用例如具备作为驱动轴原点的标记的旋转编码器等。驱动轴原点,其位置由于带驱动辊25的旋转驱动而移动。此外,以下的说明中,用连结带驱动辊25的中心与基准位置的线和连结带驱动辊25的中心与驱动轴原点的线所成的角度θ表示驱动轴原点的位置。

图6是表示对带驱动辊引起的输送误差进行校正的第1校正表的图。图6所示的第1校正表的行的参数中,带驱动辊25的驱动轴原点的位置用角度θ表示,列的参数中,表示作为预定的移动量的基准移动量Kn。而且,在各参数(角度θ、基准移动量Kn)的交叉位置,表示移动量的校正值α。校正值α能通过使带驱动辊25以基准移动量Kn的进给量顺序驱动(旋转)、至少使带驱动辊25旋转360°从而求出。详细地说,在带驱动辊25的驱动轴原点的各位置(各角度θ),在使无端带23以基准移动量Kn的进给量移动时,将无端带23实际移动了的实际移动量与基准移动量Kn进行比较从而求出各校正值α。

图7是对无端带的带位相进行说明的图。本说明中,将带原点传感器80的位置设为无端带23的基准位置。作为无端带23的原点的标记81,其位置由于带驱动辊25的旋转驱动而移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与基准位置的差,用带位相D表示作为无端带23的原点的标记81的位置。

图8是表示对无端带的位置引起的输送误差进行校正的第2校正表的图。图8所示的第2校正表的行的参数中,无端带23的原点(标记81)的位置用带位相D表示,列的参数中,表示作为预定的移动量的基准移动量Kn。而且,在各参数(带位相D、基准移动量Kn)的交叉位置,表示移动量的校正值δ。校正值δ能通过使带驱动辊25以基准移动量Kn的进给量顺序驱动(旋转)、至少使无端带23旋转一圈从而求出。详细地说,在无端带23的各原点位置(各带位相D),在使无端带23以基准移动量Kn的进给量移动时,将无端带23实际移动了的实际移动量与基准移动量Kn进行比较从而求出各校正值δ。

此外,校正值α、校正值δ在印刷装置100的印刷动作前获取,该第1校正表以及第2校正表存储于后述的存储部5。

<印刷装置的电气结构>

图9是表示印刷装置的电气结构的电气框图。接下来,使用图9对印刷装置100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

控制部1是用于进行对印刷装置100的控制的控制单元。控制部1构成为包含控制电路4、接口部(I/F)2、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3和存储部5。接口部2是用于在计算机和/或数码相机等处理图像的外部装置6与印刷装置100之间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的部件。CPU3是用于进行来自检测器组7的输入信号处理和/或印刷装置100整体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检测器组7包含作为无端带23的移动量计测单元的移动量检测传感器70、无端带23的带原点传感器80、带驱动辊25的驱动轴原点传感器85。

存储部5用于确保存储CPU3的程序的区域和/或作业区域等,具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访问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存储元件。另外,存储部5作为存储对无端带23的输送误差进行校正的校正表(第1、第2校正表)的校正表存储单元而起作用。

CPU3通过控制电路4控制下述部件:使无端带23在输送方向上移动的带驱动辊25;使搭载有排出头42的滑架43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的滑架移动单元41;向记录介质95排出墨的排出头42;和报告印刷装置100的状态的报告部90以及未图示的各装置。

<印刷装置的印刷动作>

图10是对印刷装置的印刷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使用图9以及图10对印刷装置100的印刷动作进行说明。

步骤S1中,对无端带23进行拍摄。CPU3控制作为移动量计测单元的移动量检测传感器70使其对移动前的无端带23的内周面23b进行拍摄并将拍摄数据存储于存储部5。

步骤S2中,计算带驱动辊25的进给量。控制部1(CPU3)参照作为校正表存储单元的存储部5而计算作为无端带23的预定的移动量(基准移动量Kn)的进给量。详细地说,CPU3接收从带原点传感器80以及驱动轴原点传感器85输出的信号而计算带驱动辊25的原点位置(角度θ)以及无端带23的原点位置(带位相D)。而且,参照存储于存储部5的第1、第2校正表,计算带驱动辊25的进给量。进给量是将根据角度θ与基准移动量Kn求出的校正值α和根据带位相D与基准移动量Kn求出的校正值δ加到基准移动量Kn上后的值。此外,步骤S2的工作相当于计算作为带移动单元的带驱动辊25的进给量的进给量计算单元。

步骤S3中,驱动带驱动辊25。控制部1用作为带移动单元的带驱动辊25移动无端带23。控制部1控制带驱动辊25,以在步骤S2中计算出的进给量驱动带驱动辊25使其移动无端带23。由此,载置于无端带23的记录介质95在输送方向上被输送。

步骤S4中,对无端带23进行拍摄。CPU3控制移动量检测传感器70对移动后的无端带23的内周面23b进行拍摄并将拍摄数据存储于存储部5。另外,控制部1控制滑架移动单元41以及排出头42,一边使滑架43在与记录介质95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一边使排出头42向记录介质95排出墨。

步骤S5中,计算无端带23的实际移动量。控制部1(CPU3)计算由作为移动量计测单元的移动量检测传感器70计测出的无端带23的实际移动量。详细地说,控制部1根据步骤S1以及步骤S4中拍摄并存储于存储部5的无端带23的移动前后的拍摄数据,来计算无端带23实际移动了的实际移动量。

步骤S6中,判断无端带23的输送误差是否为预定的值以上。控制部1(CPU3)将步骤S5中计算出的无端带23的实际移动量与预定的移动量(基准移动量Kn)进行比较,判断是否产生了存储于存储部5的预定的值以上的差异。此外,该步骤中求出的差异成为由于连续的印刷动作而新产生的输送误差。在该输送误差小于预定的值的情况下(步骤S6:否),印刷装置100的印刷动作返回到步骤S2,反复进行步骤S2到步骤S6。由此,在记录介质95上以高印刷品质形成有稳定的图像。在输送误差为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6:是),控制部1向报告部90报告警报并将印刷装置100的动作停止。由此,能防止持续生产由于印刷动作中产生的输送误差而使印刷品质下降了的产品。另外,通过该印刷动作,能检测到在印刷中新产生的输送误差。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0,能得到以下的效果。

印刷装置100作为移动量计测单元而具备对无端带23的内周面23b进行拍摄的移动量检测传感器70。控制部1能通过将由移动量检测传感器70拍摄到的无端带23的移动前后的拍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计测无端带23的实际移动量。另外,通过将使无端带23移动的预定的移动量(基准移动量Kn)与无端带23的实际移动量进行比较,从而能检测到在印刷装置100的印刷动作中新产生的输送误差。进而,控制部1,在印刷动作中输送误差变为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向报告部90报告警报而将印刷装置100的印刷动作停止,所以能防止持续印刷印刷品质下降了的图像。因此,能提供图像品质高且稳定的印刷装置100。

(实施方式2)

图11是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印刷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使用图9以及图11对印刷装置100的印刷动作进行说明。此外,图11所示的流程图内,步骤S11到步骤S15是与实施方式1的图10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1到步骤S5相同的动作,所以省略对其的说明。

步骤S16中,生成校正数据。CPU3将步骤S15中计算出的实际移动量与基准移动量Kn进行比较而计算出新产生的输送误差,基于该输送误差生成校正值α以及校正值δ的至少一方的校正值,并将其作为新的校正数据(校正值α以及/或者校正值δ)蓄积于存储部5。

步骤S17中,判断是否将无端带23移动了1周以上。在无端带23的合计移动量小于1周的情况下(步骤S17:否),印刷装置100的印刷动作返回到步骤S12,反复进行步骤S12到步骤S17。在无端带23的合计移动量为1周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7:是),进入到步骤S18。此外,在无端带23的移动量为1周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6中利用新生成的校正数据新生成了无端带23的1周量的校正表(第1、第2校正表)。

步骤S18中,判断无端带23的输送误差是否为预定的值以上。控制部1(CPU3)将步骤S15中计算出的无端带23的实际移动量与预定的移动量(基准移动量Kn)进行比较,判断是否产生了存储于存储部5的预定的值以上的差异(输送误差)。在输送误差小于预定的值的情况下(步骤S18:否),印刷装置100的印刷动作返回到步骤S12,反复进行步骤S12到步骤S18。在输送误差为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8:是),进入到步骤S19。

步骤S19中,更新校正表。控制部1将此前参照的校正表(第1、第2校正表)置换为蓄积步骤S16中生成的校正数据而新生成的校正表。而且,印刷装置100到印刷动作中止为止,反复进行步骤S12到步骤S19。由此,能不使印刷品质下降地持续在记录介质95上印刷图像。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0,能得到以下的效果。

印刷装置100蓄积反映了在印刷动作中新产生的输送误差的校正数据而生成新的校正表(第1、第2校正表)。控制部1在印刷动作中输送误差为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将此前参照的校正表更新为新生成的校正表,所以能持续进行图像品质高且稳定的印刷。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对上述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和/或改良等。以下叙述变形例。

(变形例)

图12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概略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上述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中,对在无端带23设有粘接层29、作为记录介质95使用布帛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

以下,对变形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200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无端带123是将带状的带的两端部连接而形成为无接头状的,挂于带旋转辊24以及带驱动辊25。无端带123以作用有预定的张力的状态被保持,使得带旋转辊24与带驱动辊25之间的部分相对于地板面99平行。无端带123由具有挠性的材料制成。

在隔着无端带123与印刷部40相对的位置,设有在输送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压纸滚筒165。压纸滚筒165含有未图示的电极。另外,在压纸滚筒165的上游端,具备将从输送辊22输送来并与无端带123重合的记录介质195按到无端带123上的夹持辊160。若压纸滚筒165所含的电极被施加电压,则记录介质195由于静电力而被吸附于无端带123,在输送方向上被输送。由此,能用无端带123输送纸等记录介质195。

通过将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所示的印刷动作应用于印刷装置200,从而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