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8477阅读:695来源:国知局
打印装置的制造方法

于2016年3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6-063958的全部公开内容被以引证的方式援引于此。

本发明涉及能够使先前的介质与后续的介质部分重叠地进行运送的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出于提高吞吐量的目的而能够将先前的介质(例如,纸张。以下相同。)与后续的介质部分重叠地进行运送的打印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印装置中,利用杆按压先前的介质的后端部,使先前的介质的后部与后续的介质的前部重叠(参照该专利文献1的图2的st5和st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68237号公报

而且,在先前的介质的打印中进行使先前的介质与后续的介质重叠的动作。在现有技术中,在该重叠动作中,通过利用杆按压先前的介质的后端部而使介质弯曲。但是,当使打印中的介质弯曲时,基于该弯曲的应力向前方传递,该介质的打印部分的状态有可能产生变化(例如,错位或变形)。而且,在打印中,当介质的打印部分的状态产生变化时,打印品质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将先前的介质与后续的介质重叠地运送的打印装置中,能够抑制针对被运送的介质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述。

解决上述课题的打印装置具有:打印部,其在被运送的介质上进行打印;辊对,它们配置于所述打印部的紧前,通过夹持着所述介质进行旋转而将所述介质向所述打印部运送;以及运送方向变更机构,其配置于所述辊对的上游侧,变更被所述辊对夹持之前的所述介质的运送方向,在先前运送的所述介质被所述辊对夹持的状态下进行所述打印部的打印时,所述运送方向变更机构变更后续的所述介质的运送方向以使得后续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与先前的所述介质重叠。

根据该结构,在使先前的介质与后续的介质重叠时,先前的介质不会在被辊对夹持的状态下被强制性地弯曲,因此不会产生对先前的介质施加过大的应力那样的情况。因此,在将先前的介质与后续的介质重叠地运送的打印装置中,能够抑制针对被运送的介质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在上述打印装置中,优选为,在设所述辊对为第一辊对时,所述打印装置还具有运送所述介质的第二辊对,该第二辊对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辊对靠上游侧的位置,所述运送方向变更机构是配置于所述第二辊对的下游侧的紧后方的翼,所述翼具有沿着与所述第二辊对的切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面,所述面与被所述第二辊对夹持着进行运送的所述介质接触而变更运送方向。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被第二辊对夹持进行运送的介质的前端在翼处与沿着跟第二辊对的切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面接触,能够在被第一辊对夹持之前变更介质的运送方向。因此,仅设置这样的翼即可,因此能够使运送方向变更机构的结构简单。

在上述打印装置中,优选为,在设所述辊对为第一辊对时,所述打印装置还具有运送所述介质的第二辊对,该第二辊对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辊对靠上游侧的位置,所述运送方向变更机构具有:夹持可变辊对,它们配置于比所述第二辊对靠下游侧的位置;以及夹持控制机构,其形成或解除所述夹持可变辊对的夹持。

在该结构中,利用夹持控制机构来形成或解除夹持可变辊对的夹持,由此,被比该辊对靠上游侧的第二辊对夹持进行运送的介质通过与夹持可变辊对接触或不接触而变更该介质的运送方向。

在上述打印装置中,优选为,所述运送方向变更机构由能够切换引导方向的变更引导件或能够切换夹持点处的切线方向的变更辊对构成,所述变更引导件或所述变更辊对与被运送的后续的所述介质接触而变更所述介质的前端部的运送方向,由此使后续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与先前的所述介质重叠。在该结构中,通过切换变更引导件的引导方向或变更辊对的切线方向来变更介质的运送方向。

在上述打印装置中,优选为,所述运送方向变更机构通过抽吸控制、吹风控制或带电控制来变更后续的所述介质的前端部的运送方向,使后续的所述介质与先前的所述介质重叠,在所述抽吸控制中抽吸用于使先前的所述介质的后部与后续的所述介质的前部重合的空间中的空气,在所述吹风控制中向所述空间喷射空气进行吹风,在所述带电控制中使在所述空间内移动的所述介质带电。在该结构中,通过抽吸控制、吹风控制或带电控制,针对介质以非接触的方式变更介质的运送方向。

在上述打印装置中,优选为,所述翼被支承成能够以沿着所述辊对的轴线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使翼旋转来变更介质的运送方向。

在上述打印装置中,优选为,所述翼被支承成能够以沿着所述辊对的轴线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在其旋转方向上被向使得所述面与所述第二辊对的切线的交叉角度变大的方向施力。根据该结构,利用克服对该翼的作用力并与该翼接触的介质来变更翼的倾斜。即,介质的刚性越高,翼倾斜得越大。

在上述打印装置中,优选为,关于所述翼,利用翼旋转控制装置,与所述介质的种类对应地变更所述面与所述切线方向的交叉角度。根据该结构,与介质的种类对应地,能够预先利用翼旋转控制装置变更与介质的运送方向的变更有关的翼的面的角度。

在上述打印装置中,优选为,所述运送方向变更机构使所述介质在与所述介质的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呈波状弯曲。根据该结构,由于介质呈波状弯曲,因此刚性高,抑制了介质朝向运送方向的前方下垂的情况。因此,抑制了介质的由运送方向变更机构引导的方向偏离设定方向的情况。

在上述打印装置中,优选为,所述运送方向变更机构能够在向上与向下之间切换所述介质的前端部的运送方向。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将后续的介质重叠于先前的介质之上的运送方法与将后续的介质重叠于先前的介质之下的运送方法之间进行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复合机的立体图。

图2是复合机的剖视图。

图3是复合机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翼及其周边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打印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7是示出打印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并且是沿着图5的a-a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8a是示出介质的重叠运送动作的示意图。

图8b是示出介质的重叠运送动作的示意图。

图8c是示出介质的重叠运送动作的示意图。

图8d是示出介质的重叠运送动作的示意图。

图8e是示出介质的重叠运送动作的示意图。

图9是打印装置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的介质的重叠运送动作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的介质的重叠运送动作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的介质的另外的重叠运送动作的示意图。

图14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的介质的重叠运送动作的示意图。

图16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示意图。

图17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示意图。

图18是第七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示意图。

图19是第八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示意图。

图20是示出第九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的介质的重叠运送动作的示意图。

图21是示出第九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中的介质的重叠运送动作的示意图。

图22是示出后续介质钻入先前介质之下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23是其他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示意图。

图24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运送辊对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25是其他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1:复合机;12、1201、1301、1401、1501、1601、1701、1801、1901:打印装置;25:打印部;30:中间辊;30a:旋转轴;33:运送辊对(辊对、第一辊对);69:第二辊对;7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运送方向变更机构;71:翼;79:翼旋转控制装置;1222:夹持可变辊对;1224:夹持控制机构;1226:第二辊对;1323:变更引导件;1521、1621:变更辊对;1721:抽吸控制机构;p:介质;pa:先前介质;pb:后续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对包含打印装置在内的复合机进行说明。另外,在下文中,设打印部在打印时移动的方向为“扫描方向x(宽度方向x)”,设介质在与打印部对置的部位处被运送的方向为“运送方向y”,而且设朝向铅直方向的下侧的方向为“重力方向z”。另外,不对运送路径上除了与打印部对置的部位之外的部位处的介质的运送方向标注标号“y”,仅称为“运送方向”。在图3中用单点划线示出了介质的运送路径。

如图1所示,复合机11具有:打印装置12,其具有打印功能;图像读取装置13,其具有图像读取功能;以及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其将原稿输送到图像读取装置13。打印装置12具有主体盖部151和长方体状的主体15,该主体盖部151以能够相对于主体15的未图示的上表面开口进行开闭的方式配置。图像读取装置13具有:扫描器主体131,其以内设有读取机构的方式构成于主体盖部151;以及盖部133,其能够以相对于原稿台132(参照图2)进行开闭的方式转动,其中,原稿台132构成扫描器主体131的上表面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组装在盖部133上,能够与盖部133一同在开闭方向上转动。盖部133能够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一同在覆盖原稿台132的闭位置与使得原稿台132以能够载置原稿的状态露出的开位置之间移动。

并且,在主体盖部151的侧面前侧(运送方向y上的下游侧)设置有凹状的把持部152。用户通过对把持部152进行把持并向上方抬起以使主体盖部151与图像读取装置13和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一同向开方向转动,从而从图1所示的闭位置配置成打开了主体15的上部的未图示的开位置。在主体盖部151位于开位置的状态下,构成主体15的壳体153内的打印机构露出,从而用户能够进行维修作业,该维修作业包括墨水盒等墨水收容体39(参照图3)的更换作业和介质堵塞的清除作业等。

图1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具有:原稿载置台141,其能够放置多张原稿;一对原稿边缘引导件142,在要使放置于原稿载置台141上的原稿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定位时操作该一对原稿边缘引导件142;以及原稿支承件143,其能够支承原稿的从原稿载置台141伸出的部分。

在原稿载置台141的下侧设置有原稿排出部144,该原稿排出部144供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所输送的原稿在图像读取装置13扫描之后排出。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具有:一对壁部145,它们配置于在与原稿的运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着原稿载置台141的两侧;以及侧板146,其与原稿排出部144的排出口对置配置。因此,原稿排出部144被一对壁部145、原稿载置台141以及侧板146包围。在侧板146上设置有供用户确认被排出到原稿排出部144的原稿的凹部147。因此,除了能够通过凹部147来确认被排出到原稿排出部144的原稿之外,还能够从凹部147拿取被排出的原稿。另外,原稿支承件143可以采用透明色的部件。通过采用透明色的部件,即使在使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来扫描较小的尺寸的原稿(例如a6尺寸)的情况下,也能够透过原稿支承件143来确认该较小的尺寸的原稿被排出到原稿排出部144的情况,从而防止忘记拿原稿。

如图1所示,在打印装置12的前表面上部设置有矩形板状的操作面板16,该操作面板16具有电源按钮17和触摸面板方式的显示部18。除此之外,在操作面板16上还设置有操作按钮161、电源led162、fax接收led163、打印作业接收led164以及错误告知led165。操作按钮161在打印执行中作为取消按钮发挥功能,在打印待机中作为复印按钮发挥功能。在作为复印按钮对操作按钮161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如果未图示的传感器检测到在原稿载置台141上载置有原稿,则驱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并对被输送的原稿进行扫描。另一方面,在该传感器是非检测状态且原稿载置台141上没有载置原稿的情况下,对载置于原稿台132上的原稿进行扫描。另外,在主体15上,在操作面板16的侧方设置有未图示的usb槽的盖部154。

并且,在打印装置12的操作面板16的下侧设置有:排出口19,其排出完成打印的介质p;以及滑动式的排出堆积部20,其接受从排出口19排出的介质p。能够通过手动操作使排出堆积部20在图1所示的收纳位置与图2所示的展开位置之间滑动。并且,在主体15的壳体153的排出堆积部20的下侧设置有前表面开口且向深处延伸的由收容空间构成的盒收容部155。在盒收容部155中以可插拔状态安装有能够收纳多张介质p的上下两层的盒21、22。另外,在主体15的两侧面的底部设置有凹状的搭手部156(但在图1中仅示出一方),用户能够在抬起复合机11时把持该搭手部156。

接下来,参照图2和图3对复合机11中的尤其是打印装置12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壳体153内收容有:运送机构24,其运送介质p;以及打印部25,其对运送来的介质p进行打印。运送机构24具有将盒21、22内的介质p一张一张地向打印部25输送的输送机构26。输送机构26具有:臂部件27,其以能够以基端部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主体15内的与各盒21、22的插入部分对应的部位;以及输送辊28(拾取辊),其设置于臂部件27的前端部。另外,在下文中,在以第一盒21侧和第二盒22侧来区分输送辊28的情况下,使用标号281表示第一盒21侧的输送辊28,使用标号282表示第二盒22侧的输送辊28。

并且,盒21、22具有:侧端边缘引导件211、221,它们能够与被载置(放置)的介质p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端碰触而将介质p在宽度方向上定位;后端边缘引导件212、222,它们能够与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后端)碰触而将后端定位;以及未图示的爪部,其能够与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前端)碰触而将前端定位。放置于盒21、22内的介质p通过其前端与爪部碰触而被保持于盒21、22内。另外,爪部配置于在插入盒21、22的过程中不与输送辊28接触的位置。

利用未图示的弹簧对臂部件27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施力。在将盒21、22插入到盒收容部155内的过程中臂部件27暂时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然后借助该作用力返回,输送辊28以规定的作用力与盒22内的多张介质p中的最上位的一张介质p接触。

如图2所示,在主体15的盒收容部155的深处(该图2中的右方),在与盒21、22的输送方向(在图2中为右方向)上的端部对置的位置分别配置有倾斜状的分离板157、158(分离壁部)。假设即使利用输送辊28送出了多张介质p,通过在分离板157、158的面上滑动,也仅将最上位的一张分离并向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输送。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壁分离方式作为将介质p单张分离的分离方式。另外,也可以采用使介质p通过一对分离用的辊对之间而将介质p单张分离的辊分离方式来代替壁分离方式。

而且,如图2所示,输送机构26具有经由分离板157、158来运送从各盒21、22送出的介质p的运送通路261、262。两个运送通路261、262在上层的盒21侧的分离板157的上方位置汇合。另外,在下文中,将上层(第一层)的盒21称为“第一盒21”,将下层(第二层)的盒22称为“第二盒22”。

如图2所示,运送来自下层的第二盒22的介质p的运送通路262为了回避第一盒21而向进深方向(该图3中的右方向)偏移,其中,第二盒22位于上层的第一盒21的下侧。关于第一盒21和第二盒22,取出侧的正面端部213、223共面,但与第二盒22对应的后端边缘引导件222、输送辊282以及分离板158比与第一盒21对应的后端边缘引导件212、输送辊281以及分离板157分别向进深方向偏移。

并且,如图2所示,输送机构26具有:大径的中间辊30,其配置于两个运送通路261、262的汇合部263(参照图3)的斜上方位置;以及小径的第一从动辊31和第二从动辊32,它们与中间辊30的外周面抵接。从盒21、22中的被选择的一方送出的介质p通过运送通路261、262中的相对应的一方到达汇合部263,从汇合部263借助中间辊30的旋转而在被夹持于中间辊30与两个从动辊31、32之间的状态下在沿着中间辊30的外周的路径上被运送。而且,介质p从中间辊30与第二从动辊32的夹持部位被朝向运送辊对33(第一辊对)送出。

并且,如图2和图3所示,在比中间辊30与第二从动辊32的夹持部位靠运送方向的紧下游侧的位置,配置有作为运送方向变更机构70的引导部件55,该引导部件55对从该夹持部位送出的介质p进行引导而将其送出方向变更为目标方向。在输送介质p时,从中间辊30与第二从动辊32的夹持部位送出的介质p被以如下路径运送:沿着引导部件55的上表面(后述的抵接面72)被向大致水平方向的下游侧引导,在到达倾斜状的顶壁部56后沿着顶壁部56的倾斜状的面保持上限高度,同时朝向斜下方。并且,在中间辊30与运送辊对33之间配置有支承部件57,该支承部件57在被输送的介质p处于从引导部件55处下垂的状态时支承其下垂部分,或支承从引导部件55落下后的介质p的后端部。

如图3所示,支承部件57具有凹曲面,该凹曲面的支承介质p的上表面的运送方向上的上游侧部分越向下游侧越低,比该凹曲面的部分靠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部分是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平坦面。并且,支承部件57在其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具有突端部57e。支承部件57的突端部57e是输送通路与翻转通路40的分支部位,该输送通路形成将从盒21、22输送来的介质p向运送辊对33引导的下路径,该翻转通路40将在一个面(单面)上进行了打印后从运送辊对33反运送来的作为双面打印的对象的介质p向中间辊30引导。

如图2和图3所示,运送机构24具有:运送辊对33,它们在通过打印部25能够进行打印的打印区域的路径上运送从输送机构26输送来的介质p;以及排出辊对34,它们排出打印部25进行打印后的介质p。长条状的摆动部件58在被未图示的弹簧向该图2、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施力的状态下以该图2、图3所示的斜向倾斜的待机姿势的状态配置在比运送辊对33靠运送方向y上的稍微上游侧的位置。摆动部件58具有向下方突出的按压肋581和翼部582。按压肋581具有对介质p的后端部向下施力以按压介质p的后端部的翘起的功能。

这里,按压肋581的能够与介质p接触的突端部位于比连结运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与支承部件57的突端部57e的假想线向下方向(重力方向z)偏移的位置。虽然按压肋581的突端部位于上述假想线上是理想的,但考虑制造上的公差,为了避免比上述假想线向上方向偏移的不良情况,而在利用摆动部件58的弹簧载荷向下方对按压肋581施力的状态下,使按压肋581的突端部比上述假想线向下方向偏移。

并且,如图2和图3所示,在运送方向y上的运送辊对33与排出辊对34之间的位置配置有支承台35,该支承台35能够支承沿着运送路径被运送的介质p。运送辊对33由运送驱动辊33a和运送从动辊33b构成,该运送从动辊33b能够随着运送驱动辊33a的旋转而从动旋转。并且,排出辊对34由排出驱动辊34a和排出从动辊34b构成,该排出从动辊34b能够随着排出驱动辊34a的旋转而从动旋转。并且,在运送方向y上的排出辊对34与支承台35之间的位置设置有按压辊34c,该按压辊34c从上侧按压被排出辊对34夹持之前的介质p的前端部以防止其翘起。

如图2和图3所示,打印部25具有:滑架36,其以能够被导轨部37引导着在扫描方向x上往复运动的状态被保持于支承台35的上方位置;以及打印头38,其安装于滑架36的与支承台35对置的一面侧。滑架36例如被上下一对的导轨部37在两个部位支承,并且在运送方向y和重力方向z上被定位的状态下且在能够沿扫描方向x移动的状态下被引导。在滑架36的上部安装有与墨水颜色相同数量的多个墨水收容体39。打印头38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过程中将从安装于滑架36的上部的墨水收容体39供给来的墨水朝向介质p排出。因此,在打印中每当被间歇地运送的介质p停止时,利用打印头38一行一行地进行打印。通过排出辊对34等的旋转,将打印后的介质p从排出口19排出并堆叠于排出堆积部20上。在用户使排出堆积部20从图1所示的收纳位置向运送方向滑动而突出之后,转动该排出堆积部20的前端部分,由此将其展开为图2所示的使用时的状态。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墨水收容体39由墨水盒构成,但也可以是能够通过墨水管(都未图示)从安装于主体15的内侧或外侧的墨水箱接受墨水的供给并暂时贮存墨水的中转器。

并且,本例的打印装置12具有双面打印功能。在主体15内设置有翻转通路40(转向通路),该翻转通路40将向运送方向y运送且打印部25在一个面(单面)上进行了打印后的介质p向与运送方向y相反的一侧反运送而引导至汇合部263。翻转通路40在通过支承部件57的下侧的路径上延伸,与各运送通路261、262的汇合部263汇合。一个面(正面)的打印结束了的介质p被沿着通过翻转通路40的运送路径f3反运送,从而到达汇合部263,再从汇合部263被导入到中间辊30与第一从动辊31的夹持部位。详细而言,在介质p通过翻转通路40时,翼部582将转向时的介质p向下侧引导、向翻转通路40引导。当介质p的前端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地与翼部582接触时,翼部582朝向运送方向y的下游侧转动,由此不会限制介质p。另一方面,在为了在另一面(反面)上进行打印而介质p转向时,即使介质p的前端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地与翼部582接触,翼部582也不转动,从而将转向后介质p引导到翻转通路40。

而且,介质p在沿着中间辊30的外周被运送的过程中其正反发生翻转,以通过运送辊对33而成为另一面与打印头38对置的朝向的状态被向打印部25运送。而且,通过打印部25在介质p的另一面(反面)上进行打印,而在介质p上进行了双面打印。结束了双面打印的介质p被堆叠于排出堆积部20上。

而且,如图2所示,图像读取装置13是平头型的扫描装置,具有:原稿台132,其具有原稿载置玻璃板134;以及扫描器滑架135,其能够沿着扫描方向x在原稿载置玻璃板134的下方位置往复移动。并且,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主体15内的比运送路径靠上方的位置设置有电源单元59。电源单元59例如将来自商用交流电源的电力转换为直流,对打印装置12、图像读取装置13以及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供给驱动所需的电力。

如图3所示,在主体15内的比支承台35靠运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位置设置有残余量传感器201,该残余量传感器201检测墨水收容体39的墨水残余量。在扫描方向x上在规定位置配置一个残余量传感器201。在滑架36上,在能够与残余量传感器201对置的位置以在扫描方向x上排成一列的状态开设有多个被检测用的孔361。来自各墨水收容体39的墨水经由被检测用的孔361的上侧而被提供给打印头38。在伴随着滑架36在扫描方向x上的移动而孔361位于残余量传感器201的上方时,残余量传感器201通过孔361来检测来自与孔361对应的墨水收容体39的墨水,如果有墨水,则成为非检测状态,如果没有墨水,则成为检测状态。为了被残余量传感器201检测到,多个孔361需要沿着扫描方向x排成一列。在滑架36上设置有图3所示的调节用拨盘202,通过操作调节用拨盘202使滑架36绕着重力方向z的轴线进行转动而能够调节其姿势角。通过滑架36的姿势角的调节,能够将多个孔361全部排列成残余量传感器201能够进行检测的沿着扫描方向x的一列。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2中,与基于打印作业的打印条件对应地从多种输送方式中选择一种。在接收到普通纸且带状打印且单面打印的打印作业的情况下,打印装置12选择伴随着重叠连送的重叠输送方式,该重叠连送是指将先前的介质p与后续的介质p维持一部分重叠的状态并一同运送至后续的介质p的打印开始位置。在接收到其他打印条件的打印作业的情况下,打印装置12选择正常输送方式,在正常输送方式下,以使先前的介质p与后续的介质p隔开间隔的状态将后续的介质p运送至打印开始位置。在选择了重叠输送方式的情况下,进行使后续介质的前端部与先前介质的后端部重叠的重叠动作,该先前介质是先被运送的介质p,该后续介质是接着先前介质被运送的介质p,然后,当先前介质的打印结束时,进行在维持此时的重叠状态下将先前介质和后续介质一同运送至后续介质的打印开始位置的重叠连送。并且,在重叠动作之后且在重叠连送之前,进行使后续介质的前端与运送辊对33抵靠来校正其偏斜(斜行)的消除偏斜动作。另外,即使在选择了重叠输送方式的情况下,只要当关于先前介质和后续介质的后述的可重叠条件成立时,就可以进行重叠连送。

并且,在重叠动作的重叠方式中具有上重叠和下重叠,该上重叠是将后续介质的前端部重叠于先前介质的后端部的上侧,该下重叠是将后续介质的前端部重叠于先前介质的后端部的下侧。本实施方式的重叠动作以上重叠的方式进行。因此,需要将后续介质的前端部重叠于先前介质的后端部的上侧。因此,引导部件55将从中间辊30的与第二从动辊32的夹持部位送出的介质p的送出方向变更为容易进行上重叠的靠上侧的引导方向,以使得通过重叠动作使先前介质和后续介质以正确的重叠顺序重叠。通过使从中间辊30的最终夹持处以规定的输送速度送出的介质p沿着引导部件55的上表面而将其送出方向变更为更上侧的大致水平方向,使被沿大致水平方向送出后的介质p沿着顶壁部56的倾斜状的面而保持上限位置,并朝向运送辊对33运送。由此,使后续介质从上侧(打印面侧)重叠于先前介质的上重叠的成功频率更高。

图3所示的引导部件55可以被固定为能够将介质p向重叠动作时的送出方向引导的姿势(例如水平姿势),但在不进行重叠动作时,不优选在将送出方向向靠上侧变更时对运送中的介质p施加抵抗负载。因此,优选为,将引导部件55设置成能够在引导位置(图3所示的位置即第一位置)与退避位置(第二位置)之间移位,其中,在重叠动作时,引导部件55在该引导位置处成为引导介质p时的姿势,在重叠动作之外时,引导部件55在该退避位置处成为不引导介质p的姿势或减轻被引导的介质p所受到的负载的姿势。

在将引导部件55设置成能够移位的情况下,关于移位方向,列举了以下两种方式。首先,引导部件55的引导位置在两种方式中是同样的,引导部件55配置于处于如下姿势(例如水平姿势)的引导位置,该姿势使得介质p尽可能向运送方向y上的下游侧且向水平方向飞出,从而将后续介质重叠于先前介质之上。而且,一种方式是使引导部件55以其上游侧的端部为支点在退避位置与上述的引导位置之间转动的转动方式,在该退避位置处引导部件55成为朝向斜下的姿势。另一种方式是使引导部件55沿水平方向(运送方向y)在退避位置与引导位置之间滑动移动的滑动方式,在该引导位置处,引导部件55与转动方式同样地以水平的姿势向路径中突出,在该退避位置处,引导部件55为水平的姿势但处于不向路径中突出的位置。

并且,关于使引导部件55移位的机构,列举有如下方式:利用弹簧的作用力(弹簧载荷)使引导部件55保持于引导位置,与介质p的挺直(コシ)强度(即刚性)对应地,弹簧载荷负于介质p的挺直度而引导部件55向退避位置移位。例如在由照片纸张等厚纸构成的介质p的情况下,引导部件55负于介质p的挺直度而向退避位置移位时的移位量相对较大,在由普通纸等薄纸构成的介质p的情况下,介质p的挺直度较弱,因此引导部件55退避时的移位量相对较小。由于这样引导部件55以与介质p的挺直强度对应的移位量退避,因此能够减轻介质p从引导部件55承受的负载。另外,利用弹簧施压使引导部件55移位的机构既能够应用于转动方式也能够应用于滑动方式。

并且,也能够使用螺线管或电动马达等动力源来实现使引导部件55移位的机构。即,能够利用动力源的动力使引导部件55在引导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位。使用了该动力源的机构既能够应用于转动方式也能够应用于滑动方式。

并且,使图3所示的按压肋581的突端部比连结了运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与支承部件57的突端部57e的假想线向下方向偏移的原因如下。

在按压肋581的突端部位于比上述假想线高的位置的情况下,先前介质的后端部翘起,会在将后续介质的前端部重叠于先前介质的后端部时成为障碍(原因1)。并且,在按压肋581的突端部位于比上述假想线低的位置的情况下,先前介质会被按压肋581的突端部按压至比上述假想线靠下方处,因此,先前介质的比该按压部位稍微靠上游侧的部分被按压于支承部件57的突端部57e,其结果为,先前介质的位于比突端部57e靠上游侧的位置的部分翘起。该情况在将后续介质的前端部重叠于先前介质的后端部时也会成为障碍(原因2)。

而且,在按压肋581的突端部位于比上述假想线低的位置的情况下,被按压肋581的突端部向下方按压的介质p的前端会抵靠于运送辊对33中的通过涂敷氧化铝等粉末等而进行了防滑处理的一个运送驱动辊33a,由于该抵靠的部位的防滑作用而导致限制了介质p的前端朝向运送辊对33的夹持部位的滑动,无法进行预想的消除偏斜动作(原因3)。

当以理想的方式进行设计使得按压肋581的突端部位于上述假想线上时,有可能陷入上述的不良状况。因此,通过以按压肋581的突端部位于比上述假想线低的位置的方式进行设计,消除了上述原因1的问题。并且,按压肋581被弹簧载荷向下方施力,并能够借助介质p的挺直度而向上方动作。由此,也消除了上述原因2和原因3的问题。

并且,校正介质p的偏斜的消除偏斜动作是通过使介质p的姿势按照以下所示的状态1~状态5的顺序转变而进行的。首先,利用引导部件55使介质p一边沿着顶壁部56一边被朝向下游运送(状态1)。接着,介质p的前端抵靠于停止着的运送辊对33,在抵靠之后也利用中间辊30对介质p施加朝向下游的运送力(状态2)。进一步地,由于在停下的介质p的一部分与顶壁部56碰触的状态下施加来自中间辊30的运送力,因此介质p的从上述碰触的位置起的下游部分朝向下方向挠曲(状态3)。随着介质p的挠曲增加,与顶壁部56碰触着的位置逐渐向上游侧移动,同时挠曲向下方向进一步增加(状态4,参照图8a)。而且,借助产生的挠曲的力使介质p的前端的端边沿着运送辊对33,由此校正了介质p的偏斜(状态5)。利用运送辊对33来运送校正偏斜后的介质p,由此在偏斜被校正了的状态下在介质p上进行打印。

这里,对在选择了重叠输送方式的情况下打印装置12进行判断的可重叠条件进行说明。在可重叠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允许重叠连送。在可重叠条件中包含有留白条件,该留白条件是以能够使先前介质的后端留白长度(下边距)与后续介质的前端留白长度(上边距)重叠连送的条件表示的。关于留白条件,在先前介质的后端留白长度处于约30mm~约80mm的范围内和后续介质的前端留白长度为约15mm以上这两者都满足的情况下,允许重叠连送。

关于留白条件,在先前介质的后端留白长度和后续介质的前端留白长度中的任意一方都满足下述的条件的情况下允许重叠连送。这里,如图3所示,设运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与引导部件55的下游端位置的距离为lu、设运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与最上游喷嘴#q的距离为ln、设最下游喷嘴#1与按压辊34c的距离为lr。作为第一个条件,先前介质的后端留白长度收敛于“距离ln+α~距离lu”之间。这里,后续介质的前端部重叠于距离ln+α中的α部分。第二个条件是后续介质的前端留白长度在距离lr以上。能够通过缩短图3中的距离lr或lu来减小重叠连送所需的留白量。另外,也可以简单地使距离ln+α为距离ln的二倍的值即2·ln。

先前介质的后端留白长度需要至少30mm的原因如下。即,作为一例,从打印头38的最上游喷嘴#q到运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的距离ln为约13mm,而且作为供后续介质的前端部重叠的区域,从运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朝向运送方向y的上游需要约15mm,因此总计约28mm。而且稍微考虑介质p自身在运送方向y上的长度的制造误差,先前介质的后端留白长度需要至少总计约30mm。

并且,先前介质的后端留白长度在80mm以下的原因如下。即,从运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到引导部件55的运送方向y上的下游端的距离lu为约80mm。因此,当超过80mm时,先前介质的后端会到达引导部件55,无法使后续介质的前端重叠。

而且,后续介质的前端留白长度需要约15mm的原因如下。即,从打印头38的最下游喷嘴#1到按压辊34c的距离lr为约14mm,稍微考虑制造公差,则需要约15mm。并且,后续介质需要约15mm的前端留白长度的原因如下。即,在对后续介质的打印(墨水排出)开始之前,如果不预先按压后续介质的前端,则在墨水排出时介质p会向打印头38侧卷曲,产生介质p与打印头38的摩擦。因此,处于从打印头38的最下游喷嘴#1到按压辊34c的范围内的介质p的前端部留白。并且,先前介质与后续介质的重叠量根据先前介质的后端留白长度而变化。即,在先前介质的后端留白长度是最小的30mm的情况下,减去了从打印头38的最上游喷嘴#q到运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的距离即约13mm后的约17mm是先前介质与后续介质的重叠量。

并且,在先前介质的后端留白长度是最大的80mm的情况下,减去了从打印头38的最上游喷嘴#q到运送辊对33的夹持位置的距离即约13mm后的约67mm是先前介质与后续介质的重叠量。这样,先前介质与后续介质的重叠量根据先前介质的后端留白长度而在约17mm~约67mm的范围内变化。

参照图4,对运送机构24的从输送辊28到排出辊对34(第一辊对)的区间的运送部的构造进行详细叙述。

运送机构24的该区间的运送部具有中间辊30、两个从动辊31、32、运送方向变更机构70、以及运送辊对33和排出辊对34,该两个从动辊31、32在它们与中间辊30之间夹持着介质p进行从动旋转,该运送辊对33和排出辊对34在介质p的运送路径上配置于比运送方向变更机构70靠下游侧的位置。运送方向变更机构70在运送路径上配置于比两个从动辊31、32靠下游侧的位置。另外,第二从动辊32和中间辊30构成运送介质p的第二辊对69,该第二辊对69配置于比运送辊对33靠上游侧的位置。

如图4所示,中间辊30配置于比输送辊28靠上方的位置。

第一从动辊31的直径和第二从动辊32的直径小于中间辊30的直径。在中间辊30周围配置有第一从动辊31和第二从动辊32。第一从动辊31在运送路径上配置于输送辊28侧。第二从动辊32在运送路径上配置于比第一从动辊31靠下游侧的位置,并且配置于比中间辊30的旋转轴30a靠上方且比中间辊30的旋转轴30a靠近运送辊对33的位置。

运送辊对33在运送机构24的运送路径上配置于比打印部25靠上游的位置,并且配置于比第二从动辊32靠下方的位置。并且,运送辊对33与第二从动辊32的两轴之间的距离隔开规定距离。该情况下的规定距离至少比介质p的长度(沿着运送方向的纵方向上的长度)短。其原因是为了消除介质p的偏斜。即,消除偏斜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的:在介质p的前端抵靠于运送辊对33的状态下并且在介质p的后部被中间辊30与第二从动辊32夹持的状态下,借助中间辊30的驱动将介质p向前方推出。

运送方向变更机构70具有上述的引导部件55。引导部件55例如构成为使介质p的前端抬起的翼(flap)71。

翼71将中间辊30和第二从动辊32所运送的介质p朝向比中间辊30与第二从动辊32的切线dx靠上方处引导。

如图5所示,例如,翼71具有供介质p抵接的抵接面72。抵接面72例如构成为平面或弯曲面。另外,翼71能够由多个杆(pole)构成。在该情况下,各杆被配置成长度方向沿着运送引导方向。

翼71配置在第二从动辊32的紧后(在运送路径上为下游侧)。翼71上的与中间辊30的旋转轴30a垂直的截面上的上侧的线(在下文中,称为“翼71的上侧的线du”)的延长线与切线dx交叉,该切线dx是中间辊30与第二从动辊32的切线。即,翼71具有与第二辊对69(中间辊30和第二从动辊32)的切线交叉的面。并且,优选为,使翼71的上侧的线du为水平。即,翼71被设置成不妨碍介质p的运送。

并且,翼71能够构成为使介质p在与介质p的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且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即介质p的宽度方向)上弯曲的部件。例如,能够通过在翼71的上表面上设置肋而使介质p弯曲。通过介质p的弯曲,抑制了介质p朝向运送方向的前方下垂。而且,更优选为,介质p呈波状弯曲。

而且,翼71改变介质p的运送方向。因此,在具有刚性的介质p的情况下,该介质p有可能在通过第二从动辊32和翼71时弯折。因此,如上所述,翼71能够根据介质p的种类而变更该翼71的倾斜。例如,在刚性高的介质p时(即,挺直度高时),翼71能够朝向下游侧而向下方倾斜。这样的翼71的倾斜控制是利用马达进行控制的,或是机械地进行控制的。

图7所示的机构是翼71的倾斜控制机构的转动方式的例子。

翼71以沿着运送辊对33的轴线方向的轴线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例如,翼71的旋转轴设置于翼71的下部。并且,在翼71的端部(与介质p所通过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安装有弹簧73。翼71被弹簧73以使端部(介质p所通过的端部)向上方移动的方式施力。即,翼71被向下述方向施力,该方向是使得抵接面72与包含第二从动辊32和中间辊30的切线dx在内的面(即夹持面)的交叉角度θ(参照图7)变大的方向。并且,利用止挡件限制了翼71的旋转。翼71与止挡件抵接的位置是基准位置。翼71能够从基准位置向与施力方向da相反的方向旋转。设定弹簧73的力,使得通过具有刚性的介质p与翼71接触而翼71克服弹簧73的力进行旋转。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具有刚性的介质p的前端与翼71接触而变更翼71的倾斜。另外,为了使翼71旋转,也可以设置用于使翼71旋转的装置(在下文中,称为“翼旋转控制装置79”)。翼旋转控制装置79具有使翼71旋转的马达。根据翼旋转控制装置79,能够与介质p的种类对应地在介质p通过翼71之前预先设定翼71的倾斜。

参照图4,对运送辊对33与第二从动辊32之间的空间构造进行说明。

在运送辊对33与第二从动辊32之间设置有用于使先前的介质p的后部与后续的介质p的前部重合的空间(在下文中,称为“重叠空间sp”)。

重叠空间sp构成为用于使介质p的后部自然下落的空间。具体而言,重叠空间sp构成为,使得在运送介质p而介质p的后端通过第二从动辊32时,介质p的后端能够向比第二从动辊32靠下方处移动。即,重叠空间sp在运送路径上沿上下方向设置有落差。

重叠空间sp构成为顶壁部56与支承部件57之间的空间。即,重叠空间sp构成为利用顶壁部56来限制介质p向上方移动并利用支承部件57来限制介质p向下方移动的空间。

顶壁部56配置于下述那样的位置。即,顶壁部56配置于比连结运送辊对33的夹持部位、和中间辊30与第二从动辊32的夹持部位的线(在下文中,称为“假想线”)靠上方的位置,并且配置于能够抑制介质p从假想线大幅地向上方移动(或弯曲)的位置。通过该结构,利用顶壁部56抑制了在消除偏斜时施加于介质p的力的损失。

支承部件57在比中间辊30的旋转轴30a低的位置支承介质p。由此,确保了介质p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的落差。确保该落差是为了可靠地使介质p重叠(参照后述内容)。并且,优选为,支承部件57在比运送辊对33的夹持部位高的位置支承介质p。由此,除了运送辊对33的运送力之外重力的分力(朝向运送方向的分力)也作用于介质p,因此介质p被顺畅地运送。

接下来,对各辊和打印头38的驱动机构进行说明。

打印装置12具有三个马达(在下文中,称为“第一马达631”~“第三马达633”)作为驱动机构(参照图6)。

利用第一马达631来驱动输送辊28和中间辊30。即,输送辊28与中间辊30联动。输送辊28与中间辊30的旋转比被设定为规定值。

利用第二马达632来驱动运送辊对33的运送驱动辊33a和排出辊对34的排出驱动辊34a。利用第三马达633来驱动打印头38。利用控制装置600来控制第一马达631、第二马达632以及第三马达633。

参照图6对控制装置600进行说明。

控制装置600根据三个传感器(在下文中,称为“第一传感器634”~“第三传感器636”)的输出信号来控制第一马达631~第三马达633的驱动,从而控制介质p的运送位置。例如,控制装置600通过第一马达631、第二马达632以及第三马达633的驱动控制使先前的介质p与后续的介质p重叠。

第一传感器634~第三传感器636检测介质p的有无。

第一传感器634在运送路径上配置于运送辊对33的紧前(上游侧)。第二传感器635在运送路径上配置于运送辊对33与第二从动辊32之间,并且配置于比顶壁部56靠下方的位置。第三传感器636在运送路径上配置于第二从动辊32的紧前(上游侧)。

例如,第一传感器634~第三传感器636构成为具有通过介质p的接触而旋转的杆的开关。这样的第一传感器634~第三传感器636在检测到介质p时为“开”状态,在没有检测到介质p时为“关”状态。控制装置600根据第一传感器634~第三传感器636从“关”向“开”的切换而判定为介质p的前端通过了传感器附近。控制装置600根据第一传感器634~第三传感器636从“开”向“关”的切换而判定为介质p的后端通过了传感器附近。

例如,第一传感器634构成为具有上述的摆动部件58(杆)的开关。即,关于摆动部件58,如上所述,当介质p的前端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地与翼部582接触时,翼部582朝向运送方向y的下游侧转动。第一传感器634构成为通过摆动部件58的转动而成为“开”状态,并且构成为在“开”状态时向控制装置600输出规定信号。

参照图8a~图8e以及图9对打印装置12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这里,对将后续的介质p重叠于先前的介质p的重叠运送动作(重叠连送)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先前的介质p称为“先前介质pa”,将先前的介质p后续的介质p称为“后续介质pb”。

当打印开始时,控制装置600以低速(在下文中,称为“第一速度”)驱动第一马达631,使输送辊28和中间辊30旋转。由此,从第一盒21(或第二盒22)拾取先前介质pa并利用中间辊30进行运送。当先前介质pa的前端通过第一从动辊31和第二从动辊32而到达第一传感器634时,第一传感器634检测到先前介质pa的前端(即,从“关”朝向“开”的切换)。当第一传感器634检测到先前介质pa的前端时,根据该检测,控制装置600使第一马达631在从该检测时机开始进行规定量的旋转后停止。

接着,如图8a所示那样,执行先前介质pa的消除偏斜。具体而言,控制装置600使第二马达632停止并驱动第一马达631。即,在先前介质pa碰触到运送辊对33的状态下,利用中间辊30的旋转驱动而向前方推出先前介质pa。

接着,在经过规定时间后,执行先前介质pa的进纸(頭出し)。具体而言,控制装置600驱动第一马达631和第二马达632来运送先前介质pa直至先前介质pa的前端到达打印开始位置。当先前介质pa到达打印开始位置时,控制装置600驱动第三马达633,利用打印部25开始打印。

然后,与打印行进对应地,控制装置600间歇地驱动运送辊对33、排出辊对34以及中间辊30以间歇地运送先前介质pa。另外,将在运送停止的期间打印部25往复移动而执行打印的一系列动作称为“一程”,将在一个介质p上的最后的行程(一程)称为“终程”。

随着先前介质pa的打印的进行,介质p间歇地前进。当先前介质pa的后端通过输送辊28时,利用输送辊28拾取后续介质pb。此时,输送辊28的旋转速度被控制为比运送辊对33和排出辊对34的旋转速度慢。由此,使先前介质pa的后端与后续介质pb的前端分离。

如图8b所示,在先前介质pa的后端通过第三传感器636,第三传感器636检测到先前介质pa的后端时(即从“开”朝向“关”的切换。参照图9的时刻t1),根据该检测,提高第一马达631的旋转速度。以规定的高速度(比第一速度快的速度)驱动第一马达631。通过第一马达631的高速驱动,中间辊30高速旋转,后续介质pb的移动变快,后续介质pb接近先前介质pa。

在先前介质pa的后端通过第三传感器636后,先前介质pa的后端通过第二从动辊32和翼71。这样,由于先前介质pa的后端不再被支承,因此先前介质pa的后部下降。另一方面,在先前介质pa的后部下降前后的期间以高速运送后续介质pb而使得后续介质pb接近先前介质pa。因此,当后续介质pb的前端通过了第二从动辊32和翼71时,高速运送的势头增强,后续介质pb的前端通过先前介质pa的后部的上方(参照图8c)。这样,先前介质pa的后部与后续介质pb的前部重叠。

如图8c所示,后续介质pb的前端在通过先前介质pa的后部的上方时,会通过第二传感器635的附近。控制装置600根据第二传感器635检测后续介质pb的前端的情况(参照图9的时刻t2)来判定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的重叠是否成功。

在从第三传感器636检测到先前介质pa的后端的时刻起经过了规定时间后,控制装置600停止第一马达631的高速驱动。

由此,如图8d所示,后续介质pb的运送停止直至先前介质pa的打印的终程的前一个行程结束。

如图8e所示,在先前介质pa的打印的终程的前一个行程结束时(参照图9的时刻t3),控制装置600一同驱动第一马达631和第二马达632。由此,利用运送辊对33来运送先前介质pa,并且利用运送辊对33和中间辊30来运送后续介质pb。然后,在从第一马达631和第二马达632的旋转开始经过了规定时间ta后(即时刻t4),控制装置600仅使第二马达632停止。即,在使后续介质pb的前端抵靠于停止状态的运送辊对33的状态下,控制装置600驱动中间辊30而向前方推出后续介质pb(图9的时刻t4以后的规定时间)。由此,执行了后续介质pb的消除偏斜。在执行消除偏斜后,执行后续介质pb的进纸。另外,在控制上,图8e所示的后续介质pb被看作先前介质pa,重复进行进纸以后的动作。

接下来,对控制装置600执行的重叠的判定进行说明。

在使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的上述的运送处理中,也能够预想到没有产生重叠的情况。例如,也预想到在后续介质pb的前端通过翼71时后续介质pb的前部下垂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当伴随着后续介质pb朝向前方的运送而后续介质pb的前端与先前介质pa的后端抵接时,后续介质pb不与先前介质pa重叠。这样,出于检测先前介质pa没有与后续介质pb重叠的情况的目的,优选设置上述的第二传感器635。

如图8c所示,当后续介质pb的前端通过规定高度位置(从支承部件57向上方高出规定距离的规定高度位置)或比规定高度位置高的位置时,后续介质pb的前端被第二传感器635检测到。另一方面,在后续介质pb的前端通过比规定高度位置低的位置时,第二传感器635没有检测到后续介质pb的前端。控制装置600根据在规定的时机第二传感器635检测到后续介质pb的前端(即,从“关”朝向“开”的切换。图9的时刻t2)这一情况,判定为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并且,控制装置600根据在规定的时机第二传感器635没有检测到后续介质pb的前端(即,维持“关”状态)这一情况,判定为先前介质pa没有与后续介质pb重叠。另外,这里,规定的时机表示从后续介质pb的前端通过了第三传感器636的时刻起经过规定时间后的时机。

对打印装置12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打印装置12具有沿上下方向具有阶梯差的运送路径作为使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的手段。具体而言,在运送路径上的打印部25的上游侧设置有重叠空间sp。在重叠空间sp内是介质p的前部被夹持、后部没有被支承并且后部能够向下方移动的状态。即,重叠空间sp具有能够供介质p的后部从规定的高度向下方移动的空间。通过将这样的重叠空间sp设置于运送路径的中途,当由于介质p的前方移动而介质p的后部不再被支承时,介质p的后部会向下方移动。由于介质p的后部向下方移动,因此后续的介质p能够被配置于先前的介质p的上方。这样,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能够重叠。

简而言之,运送方向变更机构70在先前介质pa被运送辊对33(第一辊对)夹持的状态时且是在先前介质pa上正进行打印的状态(包含能够进行打印的状态)时,变更后续介质pb的运送方向以使后续介质pb与先前介质pa重叠。

根据这样的介质p的重叠手段,具有不容易对打印的介质p施加较强的应力这样的优点。即,在使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时,先前介质pa不会被强制性地弯曲,因此不容易产生对先前介质pa施加过大的应力(使介质的打印区域发生错位那样的应力。以下相同。)那样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2,能够得到下述那样的效果。

(1)打印装置12具有运送方向变更机构70。当在先前介质pa被运送辊对33(第一辊对)夹持的状态下对介质p进行打印时(包含能够进行打印时),运送方向变更机构70变更后续介质pb的运送方向以使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根据该结构,当在先前介质pa被运送辊对33夹持的状态下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时,先前介质pa不会被强制性地弯曲。因此,不容易产生对先前介质pa施加过大的应力那样的情况。因此,在将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地运送的打印装置12中,抑制了针对介质p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2)在上述打印装置12中,运送方向变更机构70构成为配置于第二辊对69的下游侧的紧后的翼71,其中,第二辊对69位于比运送辊对33(第一辊对)靠上游侧的位置。翼71具有沿着与第二辊对69的切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抵接面72。翼71的抵接面72配置于使得被第二辊对69夹持着的被运送的介质p的前端与该抵接面72接触的位置,通过该接触来变更介质p的运送方向。通过该结构,能够在介质p被运送辊对33(第一辊对)夹持之前变更介质p的运送方向。因此,仅设置这样的翼71作为变更介质p的运送方向的手段即可,运送方向变更机构70的结构简单。

(3)在上述打印装置12中,翼71被支承成能够以沿着运送辊对33的轴线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参照图7)。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翼71旋转来变更介质p的运送方向。

(4)例如,翼71在旋转方向上被向使得抵接面72与第二辊对69的切线的交叉角度θ变大的方向(即朝向基准位置的方向)施力。根据该结构,介质p与翼71接触并且介质p的按压力克服作用力(施力)而使翼71旋转,通过如上这样发挥作用来变更翼71的倾斜。即,介质p的刚性越高,翼71倾斜得越大。

(5)并且,翼71能够构成为利用翼旋转控制装置79而与介质p的种类对应地变更抵接面72与第二辊对69的切线的交叉角度θ。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翼旋转控制装置79预先变更与介质p的运送方向的变更有关的翼71的抵接面72的角度。

(6)翼71能够构成为在与介质p的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使介质p呈波状弯曲。例如,在翼71的抵接面72上设置肋,以使在与介质p的运送方向垂直的截面上该介质p的截面为波状。根据该结构,由于介质p弯曲,因此抑制了介质p朝向运送方向的前方下垂的情况。因此,抑制了介质p的由运送方向变更机构70引导的方向偏离设定方向的情况。由此,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不重叠的频率降低。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0和图11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201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201中,作为运送方向变更机构1220,具有其他形态的运送方向变更机构1220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翼71。运送方向变更机构1220具有可移动辊1221,该可移动辊1221能够形成或解除其与中间辊30之间的夹持。另外,可移动辊1221和中间辊30构成“夹持可变辊对1222”。夹持可变辊对1222配置于比运送辊对33(第一辊对)靠上游侧的位置。

并且,具有第四从动辊1225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从动辊32。第四从动辊1225在中间辊30的外周配置于最高位置附近。另外,第四从动辊1225和中间辊30构成第二辊对1226。

可移动辊1221配置于第四从动辊1225的下游侧。如图10所示,可移动辊122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该第一位置是接近中间辊30的位置,该第二位置像图11所示那样位于远离中间辊30的位置。在可移动辊1221被配置于第一位置时,可移动辊1221和中间辊30之间构成夹持(即夹持可变辊对1222的夹持),在可移动辊1221被配置于第二位置时,解除可移动辊1221与中间辊30之间的夹持。利用使可移动辊122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机构(在下文中,称为“夹持控制机构1224”)来驱动可移动辊1221以形成或解除夹持。

参照图10,对不使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时的介质p的运送进行说明。在介质p的运送中,在不使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时,利用夹持控制机构1224将可移动辊1221配置于第一位置。此时,在比可移动辊1221靠下游侧的运送路径上,介质p的前端朝向下方移动。

如图11所示,在要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上时,利用夹持控制机构1224将可移动辊1221配置于第二位置。由此,介质p在重叠空间sp内像下述那样移动。即,当介质p的前端通过第四从动辊1225时,前端朝向上方(或者几乎水平地)移动。当介质p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介质p的前端逐渐下降,与运送辊对33碰触,前端被运送辊对33夹持。当介质p进一步向前方移动而后端通过第二辊对1226时,后端向下方移动。然后,当后续的介质p被第四从动辊1225送出时,与先前的介质p同样地,前端朝向上方地移动,因此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运送方向变更机构1220具有形成或解除夹持可变辊对1222的夹持的夹持控制机构1224。在该结构中,利用夹持控制机构1224来形成或解除夹持可变辊对1222的夹持,由此,被比夹持可变辊对1222靠上游侧的第二辊对1226夹持着运送的介质p与夹持可变辊对1222接触或不接触,由此该介质p的运送方向被变更。

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时,在先前介质pa正被运送辊对33夹持的状态下,先前介质pa不会被强制性地弯曲,因此不容易产生对先前介质pa施加过大的应力那样的情况。由此,抑制了针对介质p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2和图13对第三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301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301中,作为运送方向变更机构1320,具有变更介质p的运送方向的引导机构1321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翼71。引导机构1321具有辊对1322和变更引导件1323,该变更引导件1323对介质p进行引导。变更引导件1323具有上引导部件1323a和下引导部件1323b。上引导部件1323a和下引导部件1323b分开以使得一张介质p能够通过它们之间。上引导部件1323a与下引导部件1323b平行配置。上引导部件1323a和下引导部件1323b在维持平行状态且确保了分开宽度为规定宽度以上的状态下联动地旋转。变更引导件1323的一个开口部配置于辊对1322的夹持部位附近,变更引导件1323的另一开口部朝向运送辊对33侧。

构成重叠空间sp的上侧的上侧限制部件1316限制后续介质pb朝向上方的移动。

构成重叠空间sp的下侧的下侧限制部件1317在下游侧具有阶梯部1318,在比阶梯部1318靠上游侧设置有能够供后续介质pb贯穿插入的空间。阶梯部1318支承由运送辊对33夹持的先前介质pa的后部。

如图12所示,在要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上时,变更引导件1323被配置成随着朝向运送路径的下游侧而向上方倾斜。由此,介质p在重叠空间sp内像下述那样移动。即,当介质p的前端通过辊对1322时,前端沿着变更引导件1323朝向上方移动。当介质p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介质p的前端逐渐下降,前端与运送辊对33碰触,前端被运送辊对33夹持。当介质p进一步向前方移动而后端通过辊对1322时,后端被下侧限制部件1317的阶梯部1318支承。然后,当后续介质pb被辊对1322送出时,前端朝向上方移动,因此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

如图13所示,在要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下时,变更引导件1323被配置成随着朝向运送路径的下游侧而向下方倾斜。作用类似于将后续介质pb配置于先前介质pa之上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切换变更引导件1323的引导方向来变更介质p的运送方向。并且,变更引导件1323能够在向上和向下之间切换介质p的前端部的运送方向。因此,能够在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上的运送方法与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下的运送方法之间切换。

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时,在先前介质pa被运送辊对33夹持的状态下,先前介质pa不会被强制性地弯曲,因此不容易产生对先前介质pa施加过大的应力那样的情况。由此,抑制了针对介质p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4和图15对第四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401进行说明。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401中,作为运送方向变更机构1420,具有可切换翼1421、引导部件1423以及旋转机构1424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翼71,其中,可切换翼1421能够切换运送方向,旋转机构1424使可切换翼1421和引导部件1423旋转。

可切换翼1421配置于第二从动辊32的下游侧。并且,可切换翼1421在前端侧(与旋转轴相反一侧)具有介质分离爪1422。介质分离爪1422通过与中间辊30的接触而将沿着中间辊30移动的介质p从中间辊30的外周面分离。

可切换翼1421能够旋转,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旋转,在该第一位置处像图14所示那样第一介质分离爪1422离开中间辊30,在该第二位置处像图15所示那样介质分离爪1422与中间辊30接触。可切换翼1421的外表面1421a(与朝向中间辊30的面相反一侧的面)构成为与第二辊对1469的夹持面交叉的面。并且,可切换翼1421的外表面1421a构成为在可切换翼1421被配置于第二位置时随着从介质分离爪1422的前端朝向下游侧而朝向上方(参照图15)。

引导部件1423具有沿着中间辊30的外周面的形状的面。引导部件1423与可切换翼1421联动。具体而言,当可切换翼1421被配置于第一位置时,引导部件1423配置于第一位置。当可切换翼1421配置于第二位置时,引导部件1423配置于第二位置。引导部件1423的第一位置是在其与中间辊30之间形成使介质p通过的路径的位置。引导部件1423的第二位置是引导部件1423的下游侧的前端远离中间辊30的外周面的位置,并且是其与可切换翼1421的外表面1421a之间形成使介质p通过的路径的位置。

参照图14对不使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时的介质p的运送进行说明。在介质p的运送中,在不使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时,可切换翼1421被配置于第一位置,并且引导部件1423被配置于第一位置。此时,介质p通过可切换翼1421与中间辊30之间,介质p以介质p的前端朝向下方地移动的方式被运送。

如图15所示,在要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上时,可切换翼1421被配置于第二位置,并且引导部件1423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由此,介质p在重叠空间sp内像下述那样移动。即,当介质p的前端通过第二从动辊32而与介质分离爪1422接触时,介质p沿着可切换翼1421的外表面1421a移动。这样,介质p的前端朝向上方移动。当介质p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介质p的前端逐渐下降,与运送辊对33碰触,前端被运送辊对33夹持。当介质p进一步向前方移动而后端通过可切换翼1421时,后端向下方移动。然后,当后续介质pb被第二从动辊32送出时,前端朝向上方移动,因此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

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时,在先前介质pa被运送辊对33夹持的状态下,先前介质pa不会被强制性地弯曲,因此不容易产生对先前介质pa施加过大的应力那样的情况。由此,抑制了针对介质p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16对第五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501进行说明。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501中,作为运送方向变更机构1520,具有变更介质p的运送方向的变更辊对1521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翼71。变更辊对1521构成为能够旋转的辊对。变更辊对1521配置于第二从动辊32的下游侧。变更辊对1521能够以变更辊对1521整体的方式进行旋转,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旋转,在该第一位置处,像图16的虚线所示那样变更辊对1521的切线随着朝向运送路径的下游而朝向水平方向,在该第二位置处像图16的实线所示那样变更辊对1521的切线随着朝向运送路径的下游而朝向上方。

在介质p的运送中,在不使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时,变更辊对1521被配置于第一位置。此时,利用变更辊对1521使介质p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在要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上时,变更辊对1521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由此,介质p在重叠空间sp内像下述那样移动。当介质p的前端通过变更辊对1521时,介质p沿着变更辊对1521的切线方向移动。即,介质p的前端朝向上方移动。当介质p进一步朝向前方移动时,介质p的前端逐渐下降,与运送辊对33碰触,前端被运送辊对33夹持。当介质p进一步向前方移动而后端通过变更辊对1521时,后端向下方移动。然后,当后续介质pb被第二从动辊32送出时,前端朝向上方移动,因此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另外,在要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下时,变更辊对1521能够配置于第三位置,在该第三位置处变更辊对1521的切线随着朝向运送路径的下游而朝向下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变更辊对1521自身旋转来切换变更辊对1521的切线方向。即,通过变更介质p的运送方向,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时,在先前介质pa被运送辊对33夹持的状态下,先前介质pa不会被强制性地弯曲,因此不容易产生对先前介质pa施加过大的应力那样的情况。由此,抑制了针对介质p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另外,变更辊对1521可以构成为能够在向上与向下之间进行切换介质p的前端部的运送方向(即,在第二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的切换)。在该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在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上的运送方法与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下的运送方法之间进行切换。

<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17对第六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601进行说明。

在第六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601中,作为运送方向变更机构1620,具有变更介质p的运送方向的变更辊对1621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翼71。变更辊对1621构成为能够移动的辊对。变更辊对1621配置于第二从动辊32的下游侧。变更辊对1621能够以变更辊对1621整体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位置是像图17的虚线所示那样变更辊对1621的夹持部位的高度位置与运送辊对33的夹持部位的高度位置(在下文中,称为“基准高度位置”)相等的位置。第二位置是像图17的实线所示那样变更辊对1621的夹持部位的位置比运送辊对33的夹持部位的高度位置高的位置。

在介质p的运送中,在不使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时,变更辊对1621被配置于第一位置。

在要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上时,变更辊对1621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由此,介质p在重叠空间sp内像下述那样移动。当介质p的前端通过变更辊对1621时,介质p沿着变更辊对1621的切线方向移动。即,介质p的前端在比基准高度位置高的位置移动。当介质p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介质p的前端逐渐下降,与运送辊对33碰触,前端被运送辊对33夹持。当介质p进一步向前方移动而后端通过变更辊对1621时,后端向下方移动。然后,当后续介质pb被第二从动辊32送出时,前端在比基准高度位置高的位置移动,因此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变更辊对1621自身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而在上下方向上切换变更辊对1621的切线的位置(夹持部位的位置)。即,通过变更介质p的运送方向,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

另外,变更辊对1621可以构成为能够将变更辊对1621的夹持部位的高度位置在比基准高度位置高的位置(第二位置)与比基准高度位置低的位置(第三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上的运送方法与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下的运送方法之间进行切换。

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时,在先前介质pa被运送辊对33夹持的状态下,先前介质pa不会被强制性地弯曲,因此不容易产生对先前介质pa施加过大的应力那样的情况。由此,抑制了针对介质p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第七实施方式>

参照图18对第七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701进行说明。

在第七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701中,作为运送方向变更机构1720,具有变更介质p的运送方向的抽吸控制机构1721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翼71。抽吸控制机构1721抽吸用于使先前介质pa的后部与后续介质pb的前部重合的重叠空间sp中的空气。例如,抽吸控制机构1721具有辊对1722、第一抽吸装置1723以及第二抽吸装置1724。辊对1722配置于第二从动辊32的下游侧。第一抽吸装置1723配置于上侧限制部件1716的上游侧。第二抽吸装置1724配置于下侧限制部件1717的上游侧。第一抽吸装置1723通过抽吸重叠空间sp的上部的空气而使介质p向上方移动。第二抽吸装置1724通过抽吸重叠空间sp的下部的空气而使介质p向下方移动。

在要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上时,第一抽吸装置1723进行动作。由此,介质p在重叠空间sp内像下述那样移动。通过第一抽吸装置1723的动作而上部的气压降低,因此当介质p的前端通过辊对1722时,介质p的前端朝向上方移动。当介质p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介质p的前端逐渐下降,与运送辊对33碰触,前端被运送辊对33夹持。当介质p进一步向前方移动而后端通过辊对1722时,后端向下方移动。然后,当后续介质pb被第二从动辊32送出时,通过第一抽吸装置1723的抽吸,前端朝向上方移动,因此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另外,在要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下时,第二抽吸装置1724进行动作。其作用类似于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上时的作用。并且,能够通过第一抽吸装置1723和第二抽吸装置1724的动作的切换而在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上的运送方法与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下的运送方法之间进行切换。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701,针对介质p以非接触的方式变更介质p的运送方向。

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时,在先前介质pa被运送辊对33夹持的状态下,先前介质pa不会被强制性地弯曲,因此不容易产生对先前介质pa施加过大的应力那样的情况。由此,抑制了针对介质p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像下述那样变更。例如,能够使用吹风控制机构来代替抽吸控制机构1721。吹风控制机构向用于使先前介质pa的后部与后续介质pb的前部重叠的重叠空间sp喷射空气。例如,吹风控制机构向介质p的下表面或上表面喷射空气。由此,改变介质p的运送方向。根据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得到类似于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八实施方式>

参照图19对第八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801进行说明。

在第八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801中,作为运送方向变更机构1820,具有变更介质p的运送方向的静电控制机构1821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翼71。静电控制机构1821通过带电控制使在重叠空间sp内移动的介质p带电。例如,静电控制机构1821具有辊对1822、带电装置1823以及电位控制装置1824。辊对1822配置于第二从动辊32的下游侧。带电装置1823使介质p的前端带负电。电位控制装置1824对上侧限制部件1816和下侧限制部件1817的电位进行控制。

在要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上时,通过带电装置1823的动作使介质p带负电,使上侧限制部件1816为高电位。由此,介质p在重叠空间sp内像下述那样移动。由于介质p的前端带负电,因此当介质p的前端通过辊对1822时,介质p的前端朝向上侧限制部件1816移动。当介质p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介质p的前端消除静电并逐渐下降,与运送辊对33碰触,前端被运送辊对33夹持。当介质p进一步向前方移动而后端通过辊对1822时,后端向下方移动。然后,当后续介质pb被第二从动辊32送出时,后续介质pb也与先前介质pa同样地前端带负电,因此前端朝向上方移动,因此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另外,在要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下时,通过带电装置1823的动作使介质p的前端带负电(即进行带电控制),使下侧限制部件1817为高电位。其作用类似于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上的作用。并且,能够通过上侧限制部件1816和下侧限制部件1817的电位的切替控制而在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上的运送方法与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下的运送方法之间进行切换。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801中,针对介质p以非接触的方式变更介质p的运送方向。

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时,在先前介质pa被运送辊对33的状态下,先前介质pa不会被强制性地弯曲,因此不容易产生对先前介质pa施加过大的应力那样的情况。由此,抑制了针对介质p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第九实施方式>

参照图20和图21对第九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901进行说明。

在第九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1901中,作为运送方向变更机构1920,具有运送方向变更构造物1921和辊对1922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翼71。辊对1922配置于第二从动辊32的下游侧。运送方向变更构造物1921设置于支承部1923,该支承部1923配置在辊对1922与运送辊对33之间。运送方向变更构造物1921构成为从支承部1923的介质p的滑动接触面突出的突起。运送方向变更构造物1921的上游侧的端面构成为与滑动接触面垂直地延伸的面。

在要将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之上时,在先前介质pa的后端通过了运送方向变更构造物1921时,使后续介质pb高速移动并通过运送方向变更构造物1921。通过该动作,介质p在重叠空间sp内像下述那样移动。

当介质p的前端通过辊对1922时,朝向运送方向变更构造物1921移动,然后介质p的前端与运送方向变更构造物1921接触。当介质p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介质p的前端超过运送方向变更构造物1921向前方移动,与运送辊对33碰触,前端被运送辊对33夹持。当介质p进一步向前方移动而后端通过运送方向变更构造物1921时,控制装置使后续介质pb以高速向前方移动。当后续介质pb的前端与运送方向变更构造物1921接触时,后续介质pb的前端朝向上方移动。由于后续介质pb进行高速移动,因此后续介质pb的前端超过先前介质pa的后端,然后下降。这样,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

另外,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运送方向变更构造物1921的上游侧的端面与支承部1923的滑动接触面垂直时具有以下的效果。即,当介质p在介质p的前端与运送方向变更构造物1921抵接的状态下向前方移动时,介质p的前部弯曲。借助该弯曲,弯曲被消除而介质p的前端超过运送方向变更构造物1921时的介质p的前端的移动距离(从运送方向变更构造物1921起朝向前方的移动距离)比运送方向变更构造物1921的上游侧的端面是倾斜面的情况下要大。由此,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不重叠的频率减小。

根据该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重叠时,在先前介质pa被运送辊对33夹持的状态下,先前介质pa不会被强制性地弯曲,因此不容易产生对先前介质pa施加过大的应力那样的情况。由此,抑制了针对介质p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其他实施方式>

·参照图22和图23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介质p被保存在高湿度环境下时有时由于溶胀而翘曲。当介质p翘曲时,有可能无法适当地进行上述那样的先前介质pa与后续介质pb的重叠。例如,如图22的a部分所示,当先前介质pa的后部向上方翘曲时,后续介质pb的前端有可能钻入先前介质pa的后部之下。为了抑制这样的情况,例如只要在使后续介质pb重叠于先前介质pa的规定的期间(例如,终程后的期间。即、不会给打印品质带来影响的期间。)像图23所示那样利用辊1100压制先前介质pa的后部即可。根据这样的结构,抑制了后续介质pb的前端钻入先前介质pa的后部之下的情况。

·参照图24对消除先前介质pa的后部的翘曲的另一例子进行说明。在该例子中,利用隔开规定距离排列的多个辊1110,使介质p沿着与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变形为波状。通过该结构,介质p的刚性(表示不容易弯曲)提高,抑制了介质p的后部向上方翘曲。另外,优选在介质p的打印的终程后的期间使辊1110与介质p接触。这是为了利用基于多个辊1110实现的介质p的变形来抑制打印品质的降低。

·参照图25对实施方式的中间辊3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等中,中间辊30由一个辊构成,但也可以如图25所示由多个辊1121~1125构成。辊1121~1125分别与从动辊1126~1130成组。在该情况下,利用最下游侧的辊1121和与该辊1121成组的从动辊1126来构成第二辊对1169。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