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0297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印刷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打印机具备对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部、和具有喷出油墨的喷嘴形成面的记录头,并通过反复交替地执行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使记录头移动的同时从喷嘴形成面喷出油墨的动作、和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介质的动作而在介质上印刷所需的图像。此外,由于在印刷图像的部分处,为了使被喷出的油墨准确地喷落在预定的位置处而将喷嘴形成面以接近介质的方式配置,因此,喷嘴形成面容易因附着在介质上的异物而被弄脏。

印刷装置是在存在有灰尘或绒毛等异物的环境中被使用的。因此,主要因环境而存在的异物容易于附着在介质上并被携带至印刷装置之中。当假设异物附着在印刷图像的部分时,则存在有喷嘴形成面因异物而被弄脏从而记录头的油墨喷出性能发生变化进而使图像的印刷品质下降的可能性。

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打印机(印刷装置)具有用于去除灰尘的灰尘去除部件,通过利用灰尘去除部件而将辊上所附着的灰尘(异物)去除来对异物的不良影响进行抑制。详细而言,灰尘去除部件为刷,通过利用刷来将辊上所附着的异物刮落,从而将异物去除。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通过刷而被刮落的异物可能会向周边飞溅并附着在介质上等,从而会弄脏喷嘴形成面。并且,由于不具有去除主要因环境而附着在介质上的异物的结构,因此,主要因环境而附着在介质上的异物可能会弄脏喷嘴形成面,从而记录头的油墨喷出性能会发生变化,并且图像的印刷品质会下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6507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发明,并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者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印刷部,其在介质的印刷面上实施印刷;输送部,其将所述介质向输送方向进行输送,并将所述介质送出至所述印刷部;介质支承部,其相对于所述印刷部而被配置在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并对所述介质的与所述印刷面相反的一侧的面进行支承;去除部,其具有挠性,并具有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在于所述介质支承部上支承有所述介质的情况下与所述印刷面接触,所述去除部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这两部分处与所述介质支承部分离,所述去除部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越趋向于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而越变宽,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越趋向于所述输送方向而越变宽。

由于去除部被设置为,在相对于输送部而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与介质的印刷面接触,因此能够在相对于输送部而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将附着在介质的印刷面上的异物去除,从而对异物被带向(侵入)输送部或印刷部的情况进行抑制,进而对因异物所导致的印刷性能的下降(图像的印刷质量的下降)进行抑制。

并且,由于在第一接触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去除部与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越趋向于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而越变宽,因此在将介质向输送方向进行输送的情况下,由于能够通过去除部与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较宽的部分来接纳介质,因此,与通过去除部与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较窄的部分来接纳介质的情况相比,可较为容易地在去除部与介质支承部之间对介质进行输送,介质的输送不易受到阻碍。

由于在第一接触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去除部与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越趋向于输送方向而越变宽,因此,在将介质向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输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去除部与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较宽的部分来接纳介质,从而与通过去除部与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较窄的部分来接纳介质的情况相比,可较为容易地在去除部与介质支承部之间对介质进行输送,介质的输送不易受到阻碍。

应用例2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第一接触部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为介质的宽度方向,输送方向为介质的长度方向。

当第一接触部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时,去除部能够在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较广的范围内与介质的印刷面接触。并且,当将介质向输送方向进行输送时,去除部能够在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较广的范围内将附着在介质的印刷面上的异物于介质的长度方向上去除。

应用例3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具备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对所述去除部进行固定,在于所述介质支承部上未支承有所述介质的情况下,所述去除部与所述介质支承部接触,并对所述固定部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封堵。

由于固定部与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隙通过去除部而被封堵,因此,能够对漂浮于空气中的异物从固定部与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隙侵入从而输送部或印刷部因该异物而被污染的情况进行抑制。

应用例4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在将所述介质支承部上未支承有所述介质的情况下所述去除部的与所述介质支承部接触的部分设为第二接触部时,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相比较长。

当第一接触部在输送方向上较长时,与第一接触部在输送方向上较短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一接触部的对异物进行去除的力相对于介质的印刷面而更长时间地发生作用,从而能够更有力地将附着在介质的印刷面上的异物去除。因此,优选为第一接触部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与第二接触部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相比较长。

应用例5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去除部沿着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而被分割为多个。

由于在去除部因污渍或划痕等而劣化了的情况下,只要对被分割为多个的去除部中的一部分(劣化了的去除部)进行更换即可,因此,与对去除部的整体进行更换的情况相比,能够对去除部的维护费用进行抑制。

应用例6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去除部具有被配置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一侧的第一部件和被配置在与所述介质支承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相比刚性较高。

当配置了第二部件从而提高了去除部(第一部件)的刚性时,与去除部(第一部件)的刚性未被提高的情况相比,去除部(第一部件)会在第一接触部处较为有力地对介质的印刷面进行按压,从而能够有力地将附着在介质的印刷面上的异物去除。

应用例7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具备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对所述去除部进行固定,所述去除部具有被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上的一个端部和被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上的另一个端部,所述一个端部与所述另一个端部分离。

当以一个端部与另一个端部分离的状态而将去除部相对于介质支承部而配置在重力方向的上游侧时,去除部会在一个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于重力方向上进行位移,从而与被介质支承部所支承的介质的印刷面接触,并且随着从与该印刷面接触的部分趋向于一个端部或者另一端部而与介质支承部分离。

即,能够稳定地形成如下形状,所述形状为,在与第一接触部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以及与第一接触部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这两部分处与介质支承部分离,并且去除部与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在第一接触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越趋向于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而越变宽,在第一接触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越趋向于输送方向而越变宽。

应用例8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去除部由具有导电性的部件构成。

当去除部具有导电性时,能够对蓄积于介质中的电荷(例如,静电)进行除电。例如,当异物因静电力而附着在介质上时,通过利用去除部对介质进行除电,会减弱使异物附着在介质上的静电力,从而会容易地将异物从介质的印刷面去除。

应用例9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输送部具有多个辊,所述去除部位于与所述多个辊中的位于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最上游侧的辊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

由于去除部与多个辊中的位于输送方向的最上游侧的辊相比而位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因此,附着在介质的印刷面上的异物会通过去除部而被去除,从而使多个辊污染。因此,能够抑制异物附着在辊上从而该异物经由辊而再次附着在介质的印刷面上并污染印刷部进而导致印刷质量的下降的情况。

应用例10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具备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将所述介质送出至所述输送部,所述去除部被配置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输送部之间。

附着在从安装部被送出的介质的印刷面上的异物通过被配置在安装部与输送部之间的去除部而被去除,从而不易污染相对于去除部而被设置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输送部或印刷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表示从斜向进行观察时的去除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表示从斜向进行观察时的去除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被图2的虚线包围的区域a的放大图。

图6为被图2的虚线包围的区域a的放大图。

图7为表示比较例的去除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为表示比较例的去除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为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去除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为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去除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其并不会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并且在本发明的技术的思想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进行变更。此外,在以下的各图中,为了在附图上将各个层或各个部位设为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从而使各个层或各个部位的比例尺与实际有所不同。

(实施方式1)

“印刷装置的概要”

图1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首先,参照图1以及图2来对印刷装置10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为用于长条的介质(纸张)m的大幅面打印机(lfp)。印刷装置10具备:一对脚部11;被脚部11所支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筐体部12;将介质m向筐体部12送出(馈送)的安装部20。

在之后的说明中,将筐体部12的长边方向(介质m的宽度方向)设为x方向,将筐体部12的短边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x方向以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重力方向)设为z方向。并且,将在图中表示方向的箭头的顶端侧设为“(+)方向”,将基端侧设为“(-)方向”。

安装部20以从筐体部12的背面(y(-)方向侧的面)朝向上方(z(+)方向)而突出的方式被设置。在安装部20中收纳有介质m被卷绕成圆筒状(卷筒状)的卷筒体r(参照图2)。此外,在安装部20中,以能够更换的方式而装填有介质m的宽度(x方向上的长度)或卷绕次数不同的多个尺寸的卷筒体r。通过利用驱动电机(省略图示)而对卷筒体r进行旋转驱动,从而将介质m从卷筒体r放卷并供给至筐体部12内的印刷区域40内。在印刷区域40内设置有作为“印刷部”的一个示例的记录头41。以此方式,印刷装置10具有将介质m送出至印刷区域40的安装部20。

介质m例如由聚酯等布帛、纸、薄膜等构成。并且,介质m也可以不采用卷筒纸,而采用单页纸。

筐体部12具有馈送口13、排出口15、操作部14等。馈送口13被设置在筐体部12的背面上部。操作部14被设置在筐体部12的上部且筐体部12的长边方向上的右端(x(-)方向侧的端部)。通过用户而将用于在介质m上印刷图像等的各种设定从操作部14输入。排出口15被设置在筐体部12的前表面上。

如图2所示,介质m从被收纳于安装部20中的卷筒体r被放卷,并从馈送口13而被馈送至筐体部12的内部,并且在于印刷区域40内被实施了印刷之后,从排出口15被排出至筐体部12的外部。

筐体部12具有在馈送口13附近向内部弯折的部分。在筐体部12的被弯折了的部分处,以能够装拆的方式而固定有固定部7。

在筐体部12的内部设置有: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f进行输送的输送部30;印刷区域40;对输送部30或印刷区域4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50;介质支承部22;去除部60。

安装部20将介质m送出至输送部30。输送部30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f进行输送,并将其送出至印刷区域40(记录头41)内。输送部30位于与印刷区域40(记录头41)相比靠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其并具有多个辊31、32、33(驱动辊31、从动辊32、引导辊33)。

引导辊33位于输送部30的多个辊31、32、33中的输送方向f的最上游侧,其将从安装部20被送出的介质m向印刷区域40内引导。从动辊32隔着介质m而压接在驱动辊31上,并进行从动旋转。驱动辊31在其与从动辊32之间对介质m进行夹持。通过利用驱动电机(省略图示)而使驱动辊31旋转驱动,从而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f上送出。

在印刷区域40内配置有:记录头41;对记录头41进行保持的滑架42;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压印板45;对滑架42进行支承的引导轴43。

记录头41通过喷出油墨而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印刷图像。即,记录头41作为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实施印刷的印刷部而发挥功能。另外,印刷部只要采用在介质m上实施图像的印刷的结构即可,也可以采用在介质m上转印图像的结构。

记录头41具有设置有多个喷嘴(省略图示)的喷嘴形成面41a,其向介质m的印刷面m1喷出油墨。对记录头41进行保持的滑架42通过驱动电机(省略图示)的动力而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往复移动。压印板45在与记录头41对置的上表面上具备以介质m的宽度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的面。介质m的与印刷面m1相反的一侧的面m2通过被施加于压印板45的负压而被抽吸、从而被支承在压印板45的上表面上。由此,会防止因介质m的浮起而导致的记录质量的下降。

在印刷装置10中,通过反复交替地执行在使滑架42于x方向上往复移动的同时从记录头41向介质m的印刷面m1喷出油墨的动作、和输送部30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f(y方向)进行输送的动作,从而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将多个点的列(光栅线)排列于y方向上,进而形成(印刷)预定的图像。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记录头41而例示了被搭载于滑架42上、并在于介质m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进行移动的同时喷出油墨的串行式头,但是,也可以是以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延伸固定的方式而排列的行式头。

介质支承部22被设置在引导辊33(输送部30)与安装部20之间,并以与固定部7对置的方式而配置。即,介质支承部22相对于记录头41而被配置在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其对介质m的与印刷面m1相反的一侧的面m2进行支承。

从卷筒体r被放卷了的介质m会穿过介质支承部22与固定部7之间的间隙17,并被送出至输送部30。

在固定部7上固定有去除部60。详细而言,去除部60经由粘贴膜而被粘合(固定)在固定部7上。另外,去除部60既可以通过例如粘合剂而被固定在固定部7上,也可以使用例如螺栓等部件而固定在固定部7上。

去除部60被配置在安装部20与输送部30之间,其相对于输送部30而被设置在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即,去除部60与多个辊31、32、33中的位于输送方向f的最上游侧的引导辊33相比而位于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去除部60具有挠性,其以与介质m或者介质支承部22接触的方式而配置。此外,在于介质支承部22上未支承有介质m的情况下,去除部60以对介质支承部22与固定部7之间的间隙17进行封堵的方式而配置。

如上所述,在安装部20中,以能够更换的方式而装填有介质m的宽度或卷绕次数不同的多个尺寸的卷筒体r。用户持所需的卷筒体r,并将其向安装部20进行装填。因该持有作业,绒毛或灰尘等异物会附着在介质m上。然后,附着在介质m上的异物可能会被带至印刷区域40内,并附着在记录头41的喷嘴形成面41a上。

并且还存在有如下可能性,即,灰尘或绒毛等异物在空气中漂浮,并从介质支承部22与固定部7之间的间隙17侵入到筐体部12的内部,并且被携带至印刷区域40内,附着在记录头41的喷嘴形成面41a上

当假设在记录头41的喷嘴形成面41a上附着有异物,并且喷嘴的一部分因异物而被闭塞时,会产生如下不良情况,即,油墨不会均一地从喷嘴形成面41a上所设置的多个喷嘴喷出。例如,由因异物而被闭塞的喷嘴所形成的光栅线的对比度与由未因异物而被闭塞的喷嘴所形成的光栅线的对比度不同,从而产生印刷不均匀等不良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介质m从安装部20被送出的情况下,去除部60会与介质m的印刷面m1接触,从而会将介质m的印刷面m1上所附着的异物去除。因此,介质m所附着的异物难以被携带至印刷区域40内,从而难以产生上述的因异物而导致的印刷不良。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介质m未从安装部20被送出的情况下,去除部60会与介质支承部22接触,并对介质支承部22与固定部7之间的间隙17进行封堵,从而使漂浮在空气中的异物难以侵入到筐体部12的内部。因此,漂浮在空气中的异物会变得难以侵入到印刷区域40内,从而难以产生因上述的异物而导致的印刷不良。

“去除部的概要”

图3以及图4为,表示从斜向(与印刷面m1交叉的方向)观察到的去除部的状态的示意图。图5以及图6为通过图2的虚线而被包围而成的区域a的放大图,其为表示去除部的状态的示意图。详细而言,图3以及图5为表示在介质支承部22上未输送有介质m的情况下的去除部60的状态的示意图。图4以及图6为,表示在介质支承部22上输送有介质m的情况下的去除部60的状态的示意图。

另外,在图3至图6中,省略了无需说明的结构要素的图示。

如图3所示,在于介质支承部22上未输送有介质m的情况下,去除部60沿着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x方向)而延伸,并具有u字形状的剖面。去除部60以与介质支承部22接触的方式而配置。在图中被施以影线的部分为,在于介质支承部22上未支承有介质m的情况下,去除部60的与介质支承部22接触的部分(第二接触部62)。第二接触部62在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x方向)上延伸。

如图5所示,在去除部60中,两端部(端部60a、60b)经由粘贴膜(省略图示)而被固定在固定部7上。即,去除部60具有被固定在固定部7上的一个端部60a和被固定在固定部7上的另一个端部60b,一个端部60a与另一个端部60b是分离的。此外,端部60a与端部60b相比而被配置在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

如此,去除部60以其两端部(端部60a、60b)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的方式而被固定,而在端部60a与端部60b之间是能够发生位移的。

即使是在去除部60的端部60a、60b与固定部7之间存在有间隙,并且去除部60的端部未被粘合在固定部7上的情况下,只要去除部60的端部以去除部60的端部60a、60b的位置不能够发生变化的方式而被固定在固定部7上,便为本申请的技术的应用范围。

并且,即使是在去除部60的端部60a、60b与固定部7之间存在有间隙,并且去除部60的端部60a、60b能够通过外力而进行位移的情况下,只要在去除部60的端部处存在被固定在固定部7上的部分,则为本申请的技术的应用范围。

去除部60由具有挠性的部件(例如,无纺布)构成。因此,去除部60的端部60a与端部60b之间的部分会因自重而向重力方向发生变形,并向介质支承部22侧伸出,从而与介质支承部22接触。去除部60的与介质支承部22接触的部分为第二接触部62,第二接触部62的输送方向f上的长度为l2。

去除部60在第二接触部62处与介质支承部22接触,并在与第二接触部62相比靠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的部分以及与第二接触部62相比靠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的部分这两双方处,与介质支承部22分离。

在第二接触部62的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处,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h1随着趋向于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而变宽。即,去除部60以其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h1随着趋向于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而变宽的方式被配置。

在第二接触部62的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处,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h2随着趋向于输送方向f而变宽。即,去除部60以其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h2随着趋向于输送方向f而变宽的方式被配置。

如上所述,介质m从被卷绕为圆筒状的卷筒体r被放卷,并从安装部20被送出至介质支承部22。当介质m从安装部20被送出至介质支承部22时,会受到被卷绕为圆筒状的卷筒体r的形状(卷曲)的影响,从而容易因该卷曲而向从介质支承部22上浮的方向发生翘曲。并且,在介质m由较硬的材料或较厚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与介质m由较软的材料或较薄的材料构成的情况相比,卷曲的影响会变强,从而容易向从介质支承部22上浮的方向发生翘曲。

在第二接触部62的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处,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h1随着趋向于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而变宽,从而该间隔h1在靠近第二接触部62的一侧处变窄,而在远离第二接触部62的一侧处变宽。从卷筒体r被放卷的介质m依次穿过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较宽的部分、和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较窄的部分而被送出至输送部30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接受介质m的顶端mf的一侧处、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h1变宽,因此如图中的虚线所示,即使是在因介质m的卷曲从而介质m的顶端mf从介质支承部22上浮的情况下,由于介质m的顶端mf是通过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h1较宽的部分(远离第二接触部62的一侧)而被接受的,从而会通过去除部60而向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h1较窄的部分(靠近第二接触部62的一侧)被引导,因此,难以产生介质m的输送不良。

在假设因介质m的卷曲从而介质m的顶端mf从介质支承部22上浮,并且在接受介质m的顶端mf的一侧处、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h1较窄的情况下,介质m的顶端mf是难以被接受并进入到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从而容易因去除部60而向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被推压,进而容易产生例如卡纸等输送不良。

另外,在印刷装置10中,存在有将介质m从输送部30侧向安装部20侧收卷的情况。

例如,在介质m为单页纸且将介质m从输送部30侧向安装部20侧收卷的情况下,由于在第二接触部62的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处、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h2随着趋向于输送方向f而变宽,从而该间隔h2在接受介质m的一侧(远离第二接触部62的一侧)较宽,因此如图中的虚线所示,即使是在介质m的后端me从介质支承部22上浮的情况下,由于介质m的后端me是通过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h2较宽的部分而被接受的,从而会通过去除部60而向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h2较窄的部分(靠近第二接触部62的一侧)被引导,因此,难以产生介质m的输送不良。

因此,优选为,在第二接触部62的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处,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h1随着趋向于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而变宽,而在第二接触部62的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处,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h2随着趋向于输送方向f而变宽。

如图4所示,在介质m于介质支承部22上被输送的情况下,去除部60被以与介质支承部22或者介质m中的任一方接触的方式而配置。此外,去除部60的与介质支承部22或者介质m中的任一方接触的部分在图中被施以影线。去除部60的与介质m接触的部分为,在于介质支承部22上支承有介质m的情况下与印刷面m1接触的第一接触部61。第一接触部61在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x方向)上延伸。

介质m被配置在去除部60的内侧,去除部60的x方向上的长度与介质m的x方向上的长度相比较长。去除部60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的较宽的范围内与介质m的印刷面m1接触。由于去除部60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的较宽的范围内与介质m的印刷面m1接触,因此,能够通过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f进行输送而将附着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去除。

由于去除部60被配置在介质支承部22的内侧,并且介质m被配置在去除部60的内侧,因此,在去除部60与介质m的印刷面m1接触的部分(第一接触部61)的两端部处,配置有去除部60的与介质支承部22接触的部分(第二接触部62)。沿着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x方向)而依次配置第二接触部62、第一接触部61、第二接触部62。

当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f进行输送时,在第一接触部61处,从介质m相对于去除部60而作用有输送方向f上的外力,从而第一接触部61会向输送方向f被牵拉。

并且,从去除部60相对于介质m而作用有克服输送方向f上的外力的力(抗力)。对于附着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而言,从去除部60相对于异物也作用有同样的抗力(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上的力),从而附着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会通过去除部60而被去除。

由于介质支承部22静止,因此,在第二接触部62处,不会从介质支承部22相对于去除部60而作用有外力。第二接触部62会因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摩擦力而停留在相同的位置处。

因此,由于当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f进行输送时,第一接触部61会因介质m而向输送方向f被牵拉,而第二接触部62因其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摩擦力而停留在相同的位置,因此第一接触部61会以从第二接触部62向输送方向f伸出的方式而发生变形,从而在第一接触部61与第二接触部62的分界附近处去除部60的形状会发生紊乱。

并且去除部60、介质支承部22的表面凹凸的状态或去除部60的位移的状态也会影响到去除部60的形状,当第二接触部62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时,第二接触部62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摩擦力的影响具有变强的倾向。

此后,将在第一接触部61与第二接触部62的分界附近处去除部60的形状发生紊乱的情况称作分界附近的形状的紊乱。在该分界附近的形状的紊乱较严重的情况下,在第一接触部61与第二接触部62的分界附近处,去除部60难以稳定而均一地与介质m接触,从而难以稳定而均一地将附着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去除。

例如,在介质m的x方向上的长度与去除部60的x方向上的长度相等且第二接触部62不存在的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二接触部62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摩擦力未发生作用,因此不会产生分界附近的形状的紊乱,从而去除部60能够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较广的范围内稳定而均一地将异物去除。

然而,当去除部60的x方向上的长度与介质m的x方向上的长度之差过大,从而第二接触部62相对于第一接触部61而过宽时,第二接触部62处的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摩擦力的影响较强,从而分界附近的形状的紊乱会变得较严重,进而难以稳定而均匀地将附着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去除。

并且,当第二接触部62处的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摩擦力的影响较强时,介质m的输送会受到阻碍,从而容易产生卡纸等输送不良。

另一方面,在去除部60的x方向上的长度与介质m的x方向上的长度之差较小,从而第二接触部62并未相对于第一接触部61而过宽的情况下,第二接触部62处的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摩擦力的影响较弱,从而分界附近的形状的紊乱较轻微,会稳定而均匀地将附着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去除。并且,介质m的输送也不易受到阻碍。

因此,优选为,去除部60的x方向上的长度与介质m的x方向上的长度之差较小。即,优选为,针对x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介质m而使用x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去除部60,而针对x方向上的长度较短的介质m则使用x方向上的长度较短的去除部6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于x方向上的长度大为不同的介质上进行印刷的情况下,针对x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介质m而使用x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去除部60,针对x方向上的长度较短的介质m而使用x方向上的长度较短的去除部60。即,在于x方向上的长度大为不同的介质上进行印刷的情况下,会针对该介质而更换为适当的长度的去除部60。

如图6所示,当在介质支承部22上输送介质m时,由于介质m的印刷面m1被配置在与介质支承部22的上表面(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面)相比而靠近固定部7一侧,因此,在去除部60中,与第二接触部62一侧(与介质支承部22接触的一侧)相比,在第一接触部61一侧(与介质m接触的一侧)会较大地发生变形。因此,第一接触部61的输送方向f上的长度l1与第二接触部62的输送方向f上的长度l2相比而变得较长。

如上所述,去除部60针对附着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而作用有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上的力,从而会将附着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去除。由于第一接触部61的输送方向f上的长度l1与第二接触部62的输送方向f上的长度l2相比而较长,因此将异物去除的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上的力会更长时间地进行作用,从而会更有力地将附着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去除。

去除部60在与第一接触部61相比靠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的部分以及与第一接触部61相比靠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的部分这两部分处与介质支承部22分离。

在第一接触部61的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处,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h3随着趋向于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而变宽。即,去除部60以其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h3随着趋向于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而变宽。

在第一接触部61的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处,去除部6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h4随着趋向于输送方向f而变宽。即,去除部60以其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h4随着趋向于输送方向f而变宽。

图7以及图8为与图6相对应的图,且为表示比较例的去除部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7中,将比较例的去除部70以实线来表示,而将本实施方式的去除部60以虚线来表示。在图8中,比较例的去除部70以实线和虚线来表示。

另外,比较例的去除部70的输送方向f上的长度与本实施方式的去除部60相比而言为一半,所述比较例的去除部70采用了一个端部70a被固定在固定部7上,另一个端部70b与介质m接触的方式。

如图7所示,去除部70的端部70b未被固定,且能够移动。由于去除部70由与本实施方式的去除部60相同的材料构成,因此在端部70b的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处具有与本实施方式的去除部60相同的形状。即,去除部70在端部70b的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具有其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随着趋向于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而变宽的形状。

由于去除部70的输送方向f上的长度与本实施方式的去除部60相比而言为一半,因此,去除部70的与介质m接触的部分的输送方向f上的长度为,本实施方式的去除部60的与介质m接触的部分的输送方向f上的长度l1的一半。即,去除部70的与介质m接触的部分的面积为,本实施方式的去除部60的与介质m接触的部分的面积的一半。

在图8中,图示了将介质m向安装部20收卷的情况下的去除部70的状态。

如图8所示,在将介质m向安装部20收卷的情况下,即,在将介质m向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进行输送的情况下,去除部70因其与介质m之间的摩擦力而向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被牵拉。由于去除部70的端部70b能够移动,因此会向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去除部70的形状会从图中的虚线所示的状态而变化为图中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即,去除部70从与介质支承部22分离的部分、和与介质支承部22接触的部分沿着输送方向f而依次配置的形状(图中的虚线所示的形状),变化为与介质支承部22接触的部分、和与介质支承部22分离的部分沿着输送方向f而依次配置的形状(图中的实线所示的形状)。

在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f进行输送的情况下,当去除部70为图中的虚线所示的形状时,由于能够通过去除部70与介质支承部22分离了的部分来接受介质m,因此介质m的输送不易受到阻碍。然而,当去除部70为图中的实线所示的形状时,由于通过去除部70与介质支承部22之间的间隔变窄了的部分是难以对介质m进行接受的,因此,介质m的顶端mf(参照图5)因去除部70而向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被推压,从而容易产生卡纸等输送不良。

并且,当将去除部70的输送方向f上的长度设为较长时,去除部70的与介质m接触的部分的面积会变宽,从而去除部70会容易地将附着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去除。然而,当将去除部70的输送方向f上的长度设为较长时,去除部70的端部70b较大得移动,例如可能会产生扭曲或挠曲等的不良情况。因此,在比较例的去除部70中,难以将去除部70的输送方向f上的长度设为较长。

在本实施方式的去除部60中,由于两端部(端部60a、60b)被固定在固定部7上,因此在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f送出的情况下、或将介质m向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收卷的情况下,所述去除部60的形状不会发生变化,从而能够维持使介质m不易产生输送不良的形状。

并且,由于两端部(端部60a、60b)被固定在固定部7上,因此即使是将去除部60的输送方向f上的长度设为较长,也难以产生扭曲或挠曲等不良情况。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去除部60中,与比较例的去除部70相比,能够将输送方向f上的长度设为较长,从而能够更有力地将附着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去除。

本实施方式的去除部60为具有挠性的纤维的集合体。详细而言,去除部60为,局部粘合有纤维的无纺布。构成去除部60的纤维能够使用例如聚酯类纤维、聚酰胺类纤维、聚烯烃类纤维等的合成纤维、乙酸纤维等的半合成纤维、铜铵纤维或人造纤维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

例如,去除部60也可以是对纤维进行编织而制成布状的毡制品。例如,去除部60也可以是通过对纤维进行纺织或编织而形成的布。

当去除部60通过大量纤维的集合体而被构成时,能够在所述去除部60的内部形成大量的空间(空洞)。当在去除部60的内部形成有空间时,与在去除部60的内部未形成有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更多的异物捕集(蓄积)至去除部60的内部,从而能够捕集更多的异物。因此,能够通过在去除部60的内部形成空间来提高去除部60的异物捕集能力。

例如,当去除部60通过刷而被构成时,与去除部60通过纤维的集合体而被构成的情况相比,刷的内部的空间过大,从而难以使异物停留在刷的内部。例如,通过刷而被去除的(被刮落的)异物可能会穿过刷的内部而飞溅,并再次附着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去除部60而被去除的异物会停留在去除部60的内部的空间内,因此,能够对异物飞溅并再次附着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情况进行抑制。

另外,优选为,通过清扫部件(省略图示)而定期地清除去除部60所捕集的异物、以使去除部60的异物捕集能力不会劣化。例如,通过将介质m替换为粘贴膜、并对粘贴膜进行输送,能够容易地清除去除部60所捕集的异物。

(实施方式2)

图9为与图4相对应的图,且为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去除部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9中,将x方向上的长度与介质m相比而明显较短的介质n以虚线来表示。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中去除部80被分割为多个,而在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0中去除部60未被分割为多个,这一点是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其他的结构是相同的。

以下,参照图9而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以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的不同点为中心而进行说明。此外,针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去除部80由第一去除部81、第二去除部82、第三去除部83构成。第三去除部83、第二去除部82、第一去除部81沿着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x方向)而依次配置。

即,去除部80沿着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x方向)而被分割为多个。

去除部81、82、83的各自的x方向上的长度与实施方式1的去除部60的x方向上的长度相比较短,本实施方式的去除部80具有将实施方式1的去除部60分割为三个而得到的结构。

去除部81、82、83分别沿着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x方向)而延伸,其具有u字形状的截面。去除部81、82、83的两端部(端部80a、80b)被固定在固定部7(省略图示)上。在端部80a与端部80b之间的部分处,去除部81、82、83因自重而向重力方向发生变形,从而向介质支承部22侧伸出。

去除部80的整体(第一去除部81、第二去除部82、第三去除部83)相对于介质m而与介质m的印刷面m1接触,并将附着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去除。

针对x方向上的长度与介质m相比明显较短的介质n,由去除部80的一部分(多个去除部81、82、83中的一部分(第二去除部82))来与介质n的印刷面接触,从而将附着在介质n的印刷面上的异物去除的。即,在第一去除部81以及第三去除部83不与介质n接触的条件下,由第二去除部82与介质n接触并将附着在介质n的印刷面上的异物去除。

如上文所述那样,当去除部的x方向上的长度与介质的x方向上的长度之差过大时,分界附近的形状的紊乱会变得较严重,从而无法稳定而均一地将附着在介质的印刷面上的异物去除,并且介质向输送方向f的输送会受到阻碍。

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需要针对x方向上的长度与介质m相比而明显较短的介质n而更换为适当的长度的去除部60。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去除部80的一部分(多个去除部81、82、83中的一部分(第二去除部82))与介质n接触,因此,无需更换为适当的长度的去除部80便能够对介质n的输送不良进行抑制,并且会稳定而均一地将附着在介质n的印刷面上的异物去除。

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对去除部80进行更换,从而能够提高印刷作业的生产性能。

并且,当去除部80具有被分割为多个去除部81、82、83的结构时,例如在于去除部80上产生了划痕或污渍等不良情况下,无需对去除部80的整体进行更换,而只要仅对产生了划痕或污渍等不良情况的去除部进行更换即可。例如,在于第一去除部81上产生了划痕或污渍等不良情况下,只要仅对第一去除部81进行更换即可。

因此,对被分割为多个的去除部的一部分进行更换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对去除部的整体进行更换的结构(实施方式1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印刷装置10的维护费用。

另外,在具有去除部被分割为多个的结构的情况下,去除部的分割数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三个,去除部的分割数也可以多于三个,并且去除部的分割数也可以少于三个。

并且,优选为,在具有去除部被分割为多个的结构的情况下,被分割为多个的去除部会相互自如地进行位移。例如,由于在第一去除部81与第二去除部82局部地重叠,从而第一去除部81的位移会影响到第二去除部82的位移的结构中,分界附近的形状的紊乱会变大,因此不优选该结构。另一方面,由于在第一去除部81的位移未影响到第二去除部82的位移的结构中,分界附近的形状的紊乱变大的情况得到抑制,因此优选该结构。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三去除部83、第二去除部82、第一去除部81沿着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x方向)而依次配置,并使之相互分离,以使被分割为多个的去除部相互自如地进行位移,。

另外,只要被分割为多个的去除部会相互自如地进行位移,则无需将被分割为多个的去除部配置在一个方向上,也可以将之配置为例如交错状。例如,也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即,第三去除部83、第二去除部82、第一去除部81沿着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x方向)而被配置为交错状,并在从输送方向f观察时其一部分重叠的结构。

(实施方式3)

图10为与图6相对应的图,且为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去除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去除部9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的去除部不同,而其他的结构是相同的。

以下,参照图10而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以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去除部90由配置在介质支承部22侧的第一部件91、和配置在与介质支承部22相反的一侧(固定部7侧)的第二部件92构成。

第一部件91与第二部件92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其在俯视时重叠。即,第一部件91的一个端部91a与第二部件92的一个端部92a被配置在相同的位置,并且第一部件91的另一个端部91b与第二部件92的另一个端部92b被配置在相同的位置。

另外,第一部件91与第二部件92也可以是不同的形状。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第一部件91与第二部件92相比较大,第一部件91的一个端部91a相对于第二部件92的一个端部92a而被配置在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第一部件91的另一个端部91b相对于第二部件92的另一个端部92b而被配置在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例如,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第一部件91与第二部件92相比较小,第一部件91的一个端部91a相对于第二部件92的一个端部92a而被配置在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第一部件91的另一个端部91b相对于第二部件92的另一个端部92b而被配置在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

第一部件91与第二部件92经由粘合剂(省略图示)而被粘合。第二部件92的一个端部92a以及第二部件92的另一个端部92b经由粘贴膜(省略图示)而被粘合(固定)在固定部7上。

另外,第一部件91与第二部件92也可以通过粘合剂以外的方法,例如通过热熔敷而被相互粘合。

第一部件91为具有挠性的纤维的集合体,其由与实施方式1的去除部60相同的材料构成。详细而言,第一部件91的构成材料为聚酯,构成第一部件91的材料的杨氏模量为大致3000mpa。

第二部件92为,由与第一部件91相比刚性较高的材料构成的薄膜(薄板)。与第一部件91相比刚性较高的材料是指,与第一部件91相比不易变形的材料且与第一部件91相比杨氏模量较大的材料。详细而言,第二部件92的构成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酯,构成第二部件92的材料的杨氏模量为大致12000mpa。

在本实施方式的去除部90(第一部件91)中和实施方式1的去除部60中,与介质m的印刷面m1接触的一侧的构成材料是相同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介质m的与接触印刷面m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固定部7一侧)处,附加了与第一部件91相比刚性较高的第二部件92,这一点为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即,本实施方式的去除部90新附加有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去除部60相比刚性较高的部件,从而与实施方式1相比刚性被提高。

当去除部90的刚性被提高时,能够在第一接触部61处增强去除部90对介质m的印刷面m1进行按压的力。当去除部90对介质m的印刷面m1进行按压的力增强时,能够更有力地将附着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去除。

另外,由于当去除部90对介质m的印刷面m1进行按压的力过强时,可能会对介质m的输送施加不良影响,例如会在介质m上产生褶皱或划痕,因此,并不优选去除部90对介质m的印刷面m1进行按压的力过强的方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件92的厚度小于1mm,从而去除部90对介质m的印刷面m1进行按压的力不会变得过强。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去除部60由具有导电性的纤维构成,并具有导电性。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去除部由具有导电性的部件构成。

构成去除部60的导电性部件包括:例如由具有双键与单键交替排列的结构的主链的高分子构成的纤维,例如由聚呲咯类高分子、聚噻吩类高分子、聚苯胺类高分子、聚乙炔类高分子等导电性高分子构成的纤维。

在异物因静电力而附着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情况下,如果通过去除部60而对介质m进行除电则静电力会变弱,从而会容易地将附着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去除。因此,通过使去除部60具有导电性,从而会容易地将附着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去除。

另外,去除部60也可以采用具有导电性的纤维与不具有导电性的纤维的集合体。

符号说明

7…固定部;10…印刷装置;11…脚部;12…筐体部;13…馈送口;14…操作部;15…排出口;20…设定部;30…输送部;40…印刷区域;41…记录头;60…去除部;60a、60b…端部;61…第一接触部;f…输送方向;m…介质;m1…印刷面;l1…第一接触部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l2…第二接触部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h1、h2…第二接触部处的去除部与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h3、h4…第一接触部处的去除部与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