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印机供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2710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打印机供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墨盒,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打印机供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打印机的墨盒采用在盒体内放置软质的真空墨袋来存放油墨,软质墨袋的结构包括软质袋体,在袋体上设置出墨嘴,出墨嘴中空与墨袋内腔联通,出墨嘴处设置堵塞出墨嘴的堵头, 墨袋呈袋状,油墨以真空状态被密封在墨袋中。墨袋由具有柔性(挠性)的薄膜材料形成。所述薄膜材料由树脂和铝层积形成。例如在薄膜材料中从表面侧开始依次为聚酯(PET)层、铝(AL)层、尼龙(PA)层、低密度聚乙烯(LLDPE)层。由聚酯形成表面层(表层)能够提高墨袋的外观性和强度。通过形成铝层,能够提高墨袋的气体阻隔性,且能够提高对油墨的保存性。也就是说,使用铝作为阻隔材料,通过形成尼龙层,能够提高墨袋的机械强度和耐冲击性。墨袋里层使用低密度聚乙烯能够提高通过焊接将薄膜材料制成袋状时的焊接强度,并能够提高油墨袋的密封性。

专利申请CN103568578A、申请号为201310326231.7、专利名称为喷墨式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墨盒的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墨盒结构,将油墨袋放置在油墨袋保持部,在油墨袋的后端部(安装方向上远离使用者的一侧的端部)上设置喷头(油墨供给口),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推压,将墨盒安装部的空心针从墨盒安装部插入到墨盒内的喷头中,从而通过空心针将油墨袋内的油墨向系统供墨。但是该专利中以及现有技术中,墨袋大多是平躺式或倾斜的放在墨盒内,这样就使得供墨系统以及墨袋在使用过程中,在靠近墨袋喷头(油墨供给口)的下方位置,总会存留一些油墨无法被充分利用,油墨袋在使用后,油墨袋内存留的油墨一般无法继续使用,一方面造成了材料浪费,另一方面剩余的油墨在处理起来也相当麻烦,处理不好还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基于此现有技术的缺陷,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打印机供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打印机供墨装置,包括底座和支撑在底座上的支撑梁,在支撑梁上设置悬挂装置,所述悬挂装置将墨袋悬挂在供墨装置内,在墨袋上有墨袋流通口,当墨袋被悬挂时,所述的墨袋流通口处于墨袋的最低位置。

底座上设有第一侧板、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与底座固定连接,支撑梁设置在在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之间。

所述底座的两侧分别设置底座第一侧壁和底座第二侧壁,所述的底座第一侧壁与第二侧板可拆卸连接;底座第二侧壁与第一侧板可拆卸连接。

所述支撑梁上设置有支撑梁第一连接孔、支撑梁第二连接孔,所述的支撑梁第一连接孔设置在支撑梁的两端,支撑梁第一连接孔被配置将支撑梁与第一连接件支撑部、第二连接件支撑部配合连接;支撑梁第二连接孔被配置为连接悬挂装置。

所述相邻的两个支撑梁第二连接孔之间、相邻的支撑梁第一连接孔与支撑梁第二连接孔之间设置支撑梁加强槽。

所述悬挂装置包括悬挂装置连接件和悬挂装置连接装置,悬挂装置连接装置被配置为悬挂墨袋,所述的悬挂装置连接件一方面被配置为与支撑梁连接,悬挂装置连接件另一方面被配置为与悬挂装置连接装置连接。

所述的悬挂装置连接装置包括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和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所述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包括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连接部和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勾部;所述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包括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连接部和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勾部,所述的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勾部、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勾部被配置为悬挂墨袋。

在第一连接装置连接部上设置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第一连接孔,在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连接部上设置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第一连接孔,所述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第一连接孔、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第一连接孔与悬挂装置连接件第二连接部上的悬挂装置连接件第二连接孔配合的联通。

所述的第一连接装置连接部上设置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孔,所述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孔设置在靠近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勾部的一侧,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连接部上设置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第二连接孔,所述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第二连接孔设置在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勾部的一侧,所述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孔与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第二连接孔能够直接联通,所述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勾部与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勾部沿着悬挂装置连接件第二连接部侧壁的中心线呈对称状布置。

所述的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第一连接孔、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孔、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第一连接孔、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第二连接孔都包含有沉降部和直通部,在悬挂装置连接件与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的连接状态下,所述直通部设置在靠近悬挂装置连接件第二连接部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通过设置一种能够实现墨袋悬挂放置的盛放结构,实现供墨系统中墨袋的悬挂放置,通过墨袋悬挂设置,使墨袋中的墨水充利的利用自身的重力排出墨袋,无需增设墨水挤压装置,而且墨袋流通口位于悬挂状态的最低点,进一步保证了墨袋内油墨能够充分被利用,避免了油墨的浪费和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墨袋取消了传统墨盒的盒体,使用时仅需将墨袋悬挂起来即可,将墨水用软管导出,各零配件之间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便于增大本实用新型的适用性,可以根据需要适用于不同型号的打印机,供多种打印机使用,不但增加了墨袋的通配性,还降低了包装和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墨盒内墨袋悬挂装置的侧向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墨盒内墨袋悬挂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墨盒内墨袋盛放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墨盒内墨袋盛放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悬挂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悬挂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悬挂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墨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墨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墨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墨袋的墨嘴与止通塞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墨袋的另一种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墨袋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1. 底座;11. 底座第一侧壁;12. 底座第二侧壁;13. 底座第一侧壁连接孔;14. 底座第二侧壁连接孔;2. 第一侧板;21. 第一侧板连接孔;22. 第一侧板第二连接孔;3. 第二侧板;31. 第二侧板连接孔;32. 第二连接侧板第二连接孔;4. 第一连接件;41. 第一连接件连接孔;42. 第一连接件连接部;43. 第一连接件支撑部;5. 支撑梁;51. 支撑梁第一连接孔;52. 支撑梁加强槽;53. 支撑梁第二连接孔;6. 第二连接件;61. 第二连接件连接孔;62. 第二连接件连接部;63. 第二连接件支撑部;7. 悬挂装置;71. 悬挂装置连接件;711. 悬挂装置连接件第一连接部;712. 悬挂装置连接件第一连接孔;713. 悬挂装置连接件第二连接部;714. 悬挂装置连接件第二连接孔;72. 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721. 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连接部;722. 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勾部;723. 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第一连接孔;724. 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孔;73. 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731. 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连接部;732. 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勾部;733. 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第一连接孔;734. 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第二连接孔;8. 墨袋;81. 墨袋容纳腔;82. 墨袋连接部;83. 墨袋连接孔;84. 墨袋连接孔加强环;85. 墨袋流通口;86. 墨嘴;87. 墨嘴通道;9. 止通塞;91. 止通塞密封垫;92. 止通塞连接罩;93. 止通塞插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打印机供墨装置,包括底座1和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在底座1的两侧分别设置底座第一侧壁11和底座第二侧壁12,所述底座第一侧壁11上设置底座第一侧壁连接孔13,底座第二侧壁12上设置底座第二侧壁连接孔14,在第一侧板2下端设置第一侧板连接孔21,第二侧板3的下端设置第二侧板连接孔31,所述底座第二侧壁连接孔14与第一侧板连接孔21配合设置,实现第一侧板2与底座第二侧壁12的可拆卸连接,所述底座第一侧壁连接孔13与第二侧板连接孔31配合设置,实现第二侧板3与底座第一侧壁11的可拆卸连接,在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之间设置一个支撑梁5,所述底座1、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和支撑梁5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结构,在支撑梁5靠近底座1的侧面上设置有悬挂装置7,悬挂装置7用于将墨袋8悬挂式的放置在框架结构内,在墨袋8的下方设置墨袋流通口85,在墨袋流通口85处设置墨嘴86,在墨嘴86内设置墨嘴通道87,所述的墨嘴通道87一端与墨袋流通口85联通,另一端被止通塞9进行封堵,从而将悬挂放置的墨袋8内的墨液向打印机系统供墨。

优选的,在底座1上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连接,该设置提高了底座1、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连接的稳定性。

实施例2,如图3所示,所述的第一侧板2与第二侧板3平行设置,在第一侧板2的上部可拆卸的连接第一连接件4,第二侧板3的上部可拆卸的连接第二连接件6,所述第一连接件4包括第一连接件连接部42和第一连接件支撑部43,第二连接件6包括第二连接件连接部62和第二连接件支撑部63,所述的第一连接件支撑部43和第二连接件支撑部63被配置为固定支撑梁5,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该设置使得底座1、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和支撑梁5形成的规则的框架结构,便于本实用新型在打印机内放置,并且当零部件出现损坏或变形时,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及时更换,减小维护成本,大大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实施例3,如图2或4所示,所述支撑梁5水平的放置在第一连接件支撑部43和第二连接件支撑部63上,支撑梁5上设置有支撑梁第一连接孔51、支撑梁第二连接孔53,所述的支撑梁第一连接孔51设置在支撑梁的两端,支撑梁第一连接孔51被配置将支撑梁5与第一连接件支撑部43、第二连接件支撑部63配合的可拆卸连接;支撑梁第二连接孔53被配置为连接悬挂装置7;所述相邻的两个支撑梁第二连接孔53之间、支撑梁第一连接孔51与支撑梁第二连接孔53之间设置支撑梁加强槽52,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该设置提供一种支撑梁5与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以及支撑梁5与悬挂装置7的连接方式,便于根据需要进行零配件的替换,支撑梁加强槽52的设置提高了支撑梁5的最大许可应力,避免挂多个墨袋造成支撑梁5的变形,从而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使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优选的,在支撑梁5上设置的支撑梁第二连接孔53为多个,对应的悬挂装置7也可以设置多个,该设置使得可以根据需要在悬挂装置上设置不同颜色的墨袋,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适用性。

实施例4,如图5~7所示,所述悬挂装置7包括悬挂装置连接件71和悬挂装置连接装置,所述的悬挂装置连接装置包括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72和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73,所述的悬挂装置连接件71包括悬挂装置连接件第一连接部711和悬挂装置连接件第二连接部713,悬挂装置连接件第一连接部711与悬挂装置连接件第二连接部713呈直角状布置,所述的悬挂装置连接件第一连接部711通过悬挂装置连接件第一连接孔712、支撑梁第二连接孔53与支撑梁5可拆卸连接,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72和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73分别设置在悬挂装置连接件第二连接部713的两侧,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该设置提供一种悬挂装置,悬挂装置连接件71两个连接部呈直角状设置一方面保证了悬挂装置连接件71与支撑梁5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悬挂装置连接件71与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72、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73的连接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72包括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连接部721和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勾部722,在第一连接装置连接部721上设置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第一连接孔723;所述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73包括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连接部731和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勾部732,在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连接部731上设置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第一连接孔733,所述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第一连接孔723、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第一连接孔733与悬挂装置连接件第二连接部713上的悬挂装置连接件第二连接孔714配合的联通,所述的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勾部722、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勾部732被配置为悬挂墨袋8,该设置进一步保证了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72、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73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连接装置连接部721上设置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孔724,所述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孔724设置在靠近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勾部722的一侧,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连接部731上设置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第二连接孔734,所述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第二连接孔734设置在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勾部732的一侧,所述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孔724与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第二连接孔734能够直接联通,所述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勾部722与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勾部732沿着悬挂装置连接件第二连接部713侧壁的中心线呈对称状布置。该设置实现两个墨袋8在同一个悬挂装置7上对称的布置,避免悬挂装置7在墨袋作用下受力不均匀导致悬挂装置7变形或者悬挂装置7与支撑梁5连接的不稳定,从而保证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的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第一连接孔723、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孔724、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第一连接孔733、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第二连接孔734都包含有沉降部和直通部,在悬挂装置连接件71与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72、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73的连接状态下,所述直通部设置在靠近悬挂装置连接件第二连接部713的一侧,该设置进一步增大螺栓在悬挂装置连接件71、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72、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73之间连接的摩擦力,保证悬挂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实施例5,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对应的还公开了一种真空墨袋,包括墨袋容纳腔81和墨袋连接部82,所述墨袋容纳腔81的上端与墨袋连接部82连接,所述墨袋容纳腔81被配置为容纳墨液,墨袋连接部82被配置为与墨盒内的悬挂装置7配合连接,在墨袋容纳腔81的下部设置墨袋流通口85,在墨袋流通口85处设置有止通塞9,止通塞9配置的将墨袋流通口85密封,在使用时可以通过空心针插入止通塞9从而实现与墨袋流通口85联通,从而将墨袋容纳腔81内存储的墨液导出,该设置通过提供一种悬挂式放置的真空墨袋,能够将墨袋内的墨液充分使用,避免墨袋在使用过程中,部分墨液在出液口处堆积,造成墨液的浪费,并且可能对墨盒造成污染等问题。

优选的,在墨袋连接部82上设置墨袋连接孔83,该设置使得悬挂装置7的悬挂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勾部722、悬挂装置第二连接装置勾部732能够穿过墨袋8上设置的墨袋连接孔83,提供一种悬挂装置7与墨袋8的悬挂连接方式,实现墨袋快速安装与取放的目的,并保证了悬挂装置7与墨袋8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墨袋连接孔83处设置一个墨袋连接孔加强环84,所述的墨袋连接孔加强环84被配置为加强墨袋连接部82上墨袋连接孔83的强度,避免墨袋在悬挂时遭到变形或损坏,从而提高墨袋使用时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6,如图9~11所示,所述墨袋连接孔83设置在墨袋连接部82的中间位置,所述墨袋流通口85对应的设置在墨袋容纳腔81的中间位置,所述墨袋连接孔83的中心位置和墨袋流通口85的中心位置形成的直线与墨袋容纳腔81的竖向中轴线平行或共线,其他结构同实施例5,该设置提供一种墨袋连接孔83与墨袋流通口85的设置形式,保证墨袋容纳腔81内的墨液能够在自重作用下充分流出来,有效避免了墨液在墨袋流通口85的堆积,使得墨液能够充分得到利用。

优选的,所述设置墨袋流通口85的墨袋容纳腔81呈凹槽设置,墨袋流通口85设置在凹槽的底面上,该设置使得墨袋的悬挂使用时,当墨袋容纳腔81内的墨液较少时,墨袋容纳腔81内的墨液能够在墨袋流通口85处汇集,使得墨液能够充分得到利用。

进一步的,在墨袋流通口85处设置墨嘴86,在墨袋流通口85处设置墨嘴86,在墨嘴86内设置墨嘴通道87,所述的墨嘴通道87一端与墨袋流通口85联通,另一端被止通塞9进行封堵,所述的止通塞9包括止通塞密封垫91,止通塞密封垫91套接在墨嘴通道87的外侧,该设置提供了一种止通塞的形状,保证了止通塞9与墨袋流通口85连接的密封性和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止通塞9还包括止通塞连接罩92,止通塞连接罩92与墨嘴86连接,所述的止通塞密封垫91被设置在止通塞连接罩92与墨嘴86连接处之间,在止通塞连接罩92上设置止通塞插针部93,该设置能够更好的实现空心针与墨嘴通道87的联通,在保证止通塞9与墨嘴86连接密封性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空心针与墨袋容纳腔81的联通的便捷性,便于墨液的导出。

实施例7,如图12所示,所述墨袋连接孔83设置在靠近墨袋容纳腔81一侧的位置,所述的墨袋容纳腔81呈矩形设置,墨袋流通口85设置在靠近墨袋容纳腔81下端的另一侧位置,所述墨袋连接孔83的中心位置和墨袋流通口85的中心位置形成的直线与墨袋容纳腔81的竖向中轴线呈交叉状设置,其他结构同实施例5,该设置提供了另外一种墨袋连接孔83与墨袋流通口85的设置形式,使得墨袋在悬挂状态下使用时,墨袋能够呈倾斜状被悬挂装置固定,进一步保证墨袋容纳腔81内墨液的使用效率,避免了墨液的浪费。

实施例8,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悬挂装置7与墨袋8插接、夹接、卡接等多种悬挂方式,所述的悬挂装置7上的悬挂装置连接装置只与墨袋8上的墨袋连接部82悬挂连接,并不对墨袋8产生挤压、推拉等额外作用。

实施例9,如图13所示,所述墨袋连接部82远离墨袋容纳腔81的侧面为水平面设置,墨袋连接部82被配置为支撑墨袋自行站立,其他结构同实施例5,该设置提供另外一种结构的墨袋结构装置,使得墨袋在自身作用下能够站立,此时的墨袋为具有一定的刚性的可变形薄膜材料形成,避免墨袋在运输或者存储过程中需要用墨袋盒才能进行站立或固定,从而起到节约成本,便于放置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通过将墨袋悬挂式的放置在打印机墨盒供墨系统内,将墨液从墨袋的下端口进行导出,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墨袋内墨液无法完全用尽的技术问题,打印机供墨装置公开了一种能够实现墨袋悬挂放置的盛放结构,各零配件之间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便于增大本实用新型的适用性,可以根据需要适用于不同型号的打印机,优选螺栓连接;打印机供墨装置内墨袋公开了一种悬挂放置的墨袋,通过墨袋连接部以及墨袋连接孔的设置,便捷的实现墨袋与悬挂装置的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