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2766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液体喷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体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各种液体喷出装置。其中公开了一种具备输送介质的输送带,向由该输送带输送的介质喷出墨汁等的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在这种具备输送介质的输送带的液体喷出装置中,存在由于输送带的移动量的偏差而产生喷出位置的偏差的情况。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至3中公开了一种以抑制输送带的移动量的偏差为目的的液体喷出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9904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10048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根据使用的介质的种类等而存在各种大小或形状的输送带。例如,在使用大且重的输送带的情况等时,有时抑制输送带的移动量的偏差是困难的。因此,存在即使采用了专利文献1至3公开的技术也难以抑制输送带的移动量的偏差的情况,存在难以抑制由于输送带的移动量的偏差而产生的喷出位置的偏差的情况。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抑制由于输送带的移动量的偏差而产生的喷出位置的偏差。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带,间歇输送介质;喷出部,与被所述输送带支承的所述介质相对,在所述输送带停止时沿与该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扫描方向移动,基于喷出数据从喷嘴列喷出液体,所述喷嘴列在与该扫描方向交叉的喷嘴排列方向上排列多个喷嘴而形成;计量部,对所述输送带的移动量进行图像处理计量;控制部,基于所述计量部的计量结果,在所述喷嘴排列方向上调整基于所述喷出数据的从所述喷嘴列的喷出位置。

根据本方式,通过进行图像处理计量的计量部,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出输送带的移动量的偏差,基于计量部的计量结果在喷嘴排列方向上调整基于喷出数据的从喷嘴列的喷出位置,能够与输送带的大小或形状等无关地抑制喷出装置的偏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中,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计量部的计量结果,以喷嘴为单位调整所述喷出数据向所述喷嘴排列方向上的所述喷嘴列的分配位置。

根据本方式,基于计量部的计量结果,以喷嘴为单位调整喷出数据向喷嘴排列方向上的喷嘴列的分配位置。因此,例如无需另外生成校正数据等而在喷嘴排列方向上调整喷出位置,能够以简单的控制抑制喷出位置的偏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式中,所述喷嘴列具备比所述喷出数据的分配数量多的喷嘴。

根据本方式,喷嘴列包括比喷出数据的分配数量多的喷嘴。也就是说,能够形成即使在调整喷出数据的分配位置的情况下,也具有对应于调整目标的喷嘴的结构。因此,能够避免在调整喷出数据的分配位置的情况下,不存在对应的喷嘴而无法使液体喷出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中,所述控制部所述控制部生成校正数据,所述校正数据以喷嘴为单位调整所述喷出数据向所述喷嘴排列方向上的所述喷嘴列的分配位置,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计量部的计量结果,并且基于所述校正数据,在所述喷嘴排列方向上调整从所述喷嘴列的喷出位置。

根据本方式,生成以喷嘴为单位调整喷出数据向喷嘴排列方向上的喷嘴列的分配位置的校正数据,基于计量部的计量结果,基于校正数据,在喷嘴排列方向上调整从喷嘴列的喷出位置。因此,基于校正数据能够抑制喷出数据的偏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四方式中,在所述喷出部在所述扫描方向上的下一次移动之前,所述控制部生成与所述喷出部在所述扫描方向进行一次移动对应的所述校正数据。

根据本方式,控制部,在喷出部向扫描方向的下次的移动前,生成对应于喷出部向扫描方向进行一次移动的校正数据。也就是说,在喷出部的下次移动前,提前生成与该下次的移动相伴随的校正数据。因此,在喷出部的下次移动中无需等待生成校正数据的时间,能够抑制时间的浪费。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液体喷出方法,用于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包括:输送带,间歇输送介质;喷出部,与被所述输送带支承的所述介质相对,在所述输送带停止时沿与该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扫描方向移动,基于喷出数据从喷嘴列喷出液体,所述喷嘴列在与该扫描方向交叉的喷嘴排列方向上排列多个喷嘴而形成;其中,通过计量部对所述输送带的移动量进行图像处理计量,基于所述计量部的计量结果,在所述喷嘴排列方向上调整基于所述喷出数据的从所述喷嘴列的喷出位置。

根据本方式,通过进行图像处理计量的计量部,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出输送带的移动量的偏差,基于计量部的计量结果在喷嘴排列方向上调整基于喷出数据的从喷嘴列的喷出位置,能够与输送带的大小或形状等无关地抑制喷出装置的偏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概略侧视图。

图2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侧视截面图。

图3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框图。

图4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仰视图。

图5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仰视图。

图6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而能够执行的液体喷出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而能够执行的数据处理例的流程图。

图8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而能够执行的液体喷出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记录装置(液体喷出装置)、2送出部、3输送机构、4记录机构、5旋转轴、6从动辊、7记录头(喷出部)、8驱动辊、9从动辊、10粘接性带(输送带)、11从动辊、12按压辊、13清洗刷、14托盘、15清洗机构、16滑架、17卷取轴、18计量部、19支承部、20粘接性带10的内周面、21透光玻璃、22发光部、23集光镜、24拍摄元件、25保持部件、26壳体、27拍摄面、28卷取机构、29滑架移动部、30从动辊、31控制部、32I/F(接口)、33CPU、34~41喷嘴列、42使用喷嘴区域、43使用喷嘴区域、44控制电路、45存储部、46PC、47检测器组、F支承面、N喷嘴、P被记录介质(介质)、R1被记录介质P的辊、R2被记录介质P的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例的记录装置。

首先对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的概要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概略侧视图。

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送出部2,该送出部2能够送出用于记录的被记录介质(介质)P的辊R1。另外,具备输送机构3,所述输送机构3通过粘接性带10(由环状带构成的输送带)向输送方向A输送被记录介质P,其中所述粘结性带10由附着有粘接剂的支承面F支承被记录介质P。另外,具备记录机构4,所述记录机构4通过使滑架16沿与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A交叉的扫描方向B往复扫描(往复移动)而在被记录介质P上进行记录(喷出墨汁),所述滑架16具备作为喷出墨汁(液体)的喷出部的记录头7。另外,具备粘接性带10的清洗机构15。进一步,具备包含卷取被记录介质P的卷取轴17的卷取机构28。此外,所谓“扫描”是指使滑架16沿扫描方向B移动,例如,可以例举在记录时一边从记录头7喷出墨汁,一边使滑架16沿扫描方向B移动等。

此外,作为被记录介质P可以使用被印染材料。被印染材料是指作为印染对象的纺织品、服装和其他的服饰制品等。纺织品中包括棉、麻、丝绸、羊毛等的天然纤维或尼龙等的化学纤维或者混合上述的复合纤维织物、编织物、无纺布等。另外,衣服、其他的服饰制品中,不仅包括缝制后的T恤,手帕、围巾、毛巾、手提袋、布艺包、窗帘、床单、床罩等家居类制品,还包括以缝制前的状态的材料而存在的裁剪前后的纺织品等。

另外,作为被记录介质P,除了上述被印染材料之外,还可以使用普通纸、优质纸以及光泽纸等的喷墨记录用专用纸等。另外,作为被记录介质,例如也可以使用未经过喷墨印刷用的表面处理(即,未形成墨汁吸收层)的塑料膜、以及纸等的基材上涂层有塑料的介质及粘接有塑料膜的介质。作为该塑料,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列举聚氯乙烯、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氨酯、聚乙烯和聚丙烯。

送出部2的结构为具备旋转轴5,所述旋转轴5兼作用于进行记录的被记录介质P的辊R1的安装位置,送出部2能够从安装于旋转轴5的辊R1经由从动辊6及30将被记录介质P向输送机构3送出。此外,在将被记录介质P向输送机构3送出时,旋转轴5向旋转方向C旋转。

输送机构3具备:载置并输送从送出部2送出的被记录介质P的粘接性带10、使粘接性带10向方向E移动的驱动辊8、从动辊9。被记录介质P通过由按压辊12而被按压于粘接性带10的支承面F,从而被粘接性地载置。此外,在输送被记录介质P时,驱动辊8向旋转方向C旋转。

不过,作为输送带的环状带不限于粘接性带。例如,也可以使用静电吸附式的环状带。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粘接性带10的下部的经由粘接性带10而与按压辊12相对的区域,设置有能够支承粘接性带10的支承部19。支承部19通过支承粘接性带10,能够抑制伴随着使粘接性带10移动而产生的该粘接性带10的振动等。

另外,本实施例的按压辊12为了抑制由于一定时间接触被记录介质P的同一部位而在被记录介质P上出现接触痕迹,形成能够沿输送方向A往复移动(摆动)的结构。不过,按压辊12不限于上述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粘接性带10的下部的经由粘接性带10而与记录头7相对的区域,设置有能够对于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进行图像处理计量的计量部18。此外,关于计量部18的详细结构将于后述。

记录机构4包括使具备记录头7的滑架16沿扫描方向B往复移动的滑架移动部29(参照图3)。此外,在图1中扫描方向B为垂直于纸面的方向。

在记录时使具备记录头7的滑架16往复扫描而进行记录,记录扫描中(滑架16的移动中),输送机构3使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停止。换言之,在记录时,滑架16的往复扫描和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交替进行。也就是说,在记录时,与滑架16的往复扫描相对应,输送机构3使被记录介质P间歇地输送(使粘接性带10间歇地移动)。

粘接性带10的清洗机构15包括:在旋转轴方向上连结有多个清洗辊而构成的清洗刷13和装有用于清洗清洗刷13的清洗剂的托盘14。

卷取机构28为卷曲进行记录并经由从动辊11被输送机构3输送的被记录介质P的机构,将卷取用的纸管等安装于卷取轴17并将该被记录介质P卷绕于其上,从而能够作为被记录介质P的辊R2卷取。

此外,在图1中,表示了将要记录的面使用外侧的辊R1、并且使已经记录的面成为外侧这样的方式进行卷取的状态。因此,使旋转轴5和卷取轴17都向旋转方向C旋转。但是,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也能够以如下方式卷取:将要记录的面能够使用内侧的辊R1、同时使已记录的面成为内侧。也就是说,可以使旋转轴5和卷取轴17都向旋转方向C的反方向旋转。

接着,对于作为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计量部18进行说明。

图2为作为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计量部18的概略侧视截面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计量部18在壳体26的内部具备发光部22、集光镜23及拍摄元件24等。

壳体26构成计量部18的封装,其为圆锥台筒状。在壳体26的顶端部(上端部)安装有透光玻璃21。并且,透光玻璃21,以相对于粘接性带10的内周面20(支承面F的相反侧的面)留有间隙的状态与该内周面20相对。

发光部22经由透光玻璃21向粘接性带10的内周面20照射光,其以被该内周面20反射的反射光能够被集光镜23集光的位置和角度设置于壳体26的内部。此外,发光部22的结构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发光二极管(LED)等。

拍摄元件24将被集光镜23集光的该反射光作为图像而拍摄,在该图像成像的位置具有拍摄面27。

在此,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计量部18中,集光镜23经由保持部件25设置于壳体26的中央附近,拍摄元件24设置于壳体26的内底面,但不限于该结构。集光镜23及拍摄元件24的位置只要为被集光镜23集光的该反射光成像的位置即可,对于上述的位置没有特别的限定。

此外,如本实施例的进行图像处理计量的计量部18的特征在于,与其他方式的计量部相比,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出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的偏差。

接着,对于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

图3为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框图。

控制部31为用于进行记录装置1的控制的控制单元。控制部31包括I/F(接口)32、CPU33及存储部45等。

I/F32用于与作为外部装置的PC46进行喷出数据等的数据的发送/接收。另外,CPU33为用于基于来自包含计量部18等的检测器组47的输入信号等进行记录装置1的整体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另外,存储部45包括:存储CPU33执行的各种控制程序等的ROM、用于确保存储CPU33执行的程序的区域或作业区域等的RAM及EEPROM等。

CPU33通过控制电路44控制下述装置的驱动:使粘接性带10向输送方向A移动的驱动辊8、使具备记录头7的滑架16向扫描方向B移动的滑架移动部29、向被记录介质P喷出墨汁的记录头7以及未图示的各装置。

通过上述的结构,本实施例的控制部31能够比较与粘接性带10的间歇性输送(间歇输送)中的一次间歇输送相伴随的、移动前后的由计量部18拍摄的拍摄数据(即,对应于图像处理计量的计量结果),算出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

接着,对于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记录时(液体喷出时)的控制部31的具体控制进行说明。

图4及图5为作为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记录头7的概略仰视图。其中,图4表示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适当的情况下的使用喷嘴区域42,表示使记录头7向扫描方向B中的前进方向B1移动并记录时的状态。另外,图5表示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比适当量多的移动量不适当的情况下的使用喷嘴区域43,表示使记录头7向扫描方向B中的返回方向B2移动并记录时的状态。

如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记录头7具有沿输送方向A(与扫描方向B交叉的方向)排列多个喷嘴N而构成的喷嘴列34至41。此外,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为能够喷出蓝色墨汁、深红色墨汁、黄色墨汁及黑色墨汁的结构,喷嘴列34及38对应于蓝色墨汁,喷嘴列35及39对应于深红色墨汁,喷嘴列36及40对应于黄色墨汁,喷嘴列37及41对应于黑色墨汁。

本实施例的控制部31在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适当的情况下,以在图4所示的使用喷嘴区域42中使用该喷嘴N的方式分配喷出数据。另一方面,在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与适当量相比大于对应于各喷嘴列的邻接的喷嘴间的距离(喷嘴间距)的情况下,以在图5所示的使用喷嘴区域43中使用该喷嘴N的方式分配喷出数据。比较图4及图5可知,使用喷嘴区域43与使用喷嘴区域42相比,向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偏差一个喷嘴的距离。本实施例的控制部31通过进行这种控制,能够抑制喷出位置距离适当的位置的偏差。

例如,在使用喷嘴间距为42μm的记录头7的情况下、且在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比适当量多40μm的情况下,当在使用喷嘴区域42使用该喷嘴N时,喷出位置距离适当的位置的偏差为40μm。另一方面,在使用喷嘴间距为42μm的记录头7的情况下、且在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比适当量多40μm的情况下,当在使用喷嘴区域43使用该喷嘴N时,喷出位置距离适当的位置的偏差仅为2μm。

此外,本实施例的控制部31基于由计量部18进行图像处理计量的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的计量结果调整使用喷嘴区域。因此,在图5中,相对于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适当的情况下的使用喷嘴区域42,将向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错开一个喷嘴的使用喷嘴区域43作为使用喷嘴区域,基于计量部18的计量结果,能够变更使用喷嘴区域的调整方向(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及调整量(0喷嘴的距离至多个喷嘴的距离)。

在此,对于使用喷嘴间距为42μm的记录头7的情况进行具体说明。在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大于适当量63μm以上的情况下,将使用喷嘴区域向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调整两个喷嘴的距离。另外,在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比适当量大21μm以上且小于63μm时,将使用喷嘴区域向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调整一个喷嘴的距离。另外,在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比适当量小21μm以上且小于63μm时,将使用喷嘴区域向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调整一个喷嘴的距离。另外,在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小于适当量63μm以上时,将使用喷嘴区域向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调整两个喷嘴的距离。并且,在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与适当量之差不足21μm的情况下,不调整使用喷嘴区域。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包括间歇性输送被记录介质P的粘接性带10和记录头7,所述记录头7相对于被支承于粘接性带10的被记录介质P,在粘接性带10停止时向与该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A交叉的扫描方向B移动,基于喷出数据从在与该扫描方向B交叉的喷嘴排列方向上排列多个喷嘴而形成的喷嘴列喷出液体。

并且,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对于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进行图像处理计量的计量部18,本实施例的控制部31基于计量部18的计量结果,在喷嘴排列方向上调整基于喷出数据的、从喷嘴列34~41的喷出位置。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能够通过进行图像处理计量的计量部18,精度良好地检测出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的偏差。并且,通过基于计量部18的计量结果,在喷嘴排列方向上调整基于喷出数据的、从喷嘴列34~41的喷出位置,能够与粘接性带10的大小或形状等无关地抑制喷出装置的偏差。

此外,所谓“对于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进行图像处理计量的计量部”,是指只要为能够通过图像处理计量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的结构部即可。因此,也包括如本实施例的计量部18这样不进行移动量的计算,而通过控制部31等的其他结构部运算移动量的结构。不过,计量部当然也可以通过图像处理计量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并进一步进行移动量的运算。

另外,本实施例的喷嘴列34~41的任一喷嘴排列方向均沿着输送方向A,只要与扫描方向B交叉也可以不沿着输送方向A。

换言之,能够使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执行下述的液体喷出方法(记录方法),其中,该记录装置1包括间歇性输送被记录介质P的粘接性带10和记录头7,所述记录头7相对于被支承于粘接性带10的被记录介质P,在粘接性带10停止时向与该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A交叉的扫描方向B移动,基于喷出数据从在与该扫描方向B交叉的喷嘴排列方向上排列多个喷嘴而形成的喷嘴列喷出液体。所述液体喷出方法(记录方法)通过计量部18对于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进行图像处理计量,基于计量部18的计量结果,在喷嘴排列方向上调整基于喷出数据的、从喷嘴列34~41的喷出位置。

通过执行上述的液体喷出方法,能够通过进行图像处理计量的计量部18,精度良好地检测出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的偏差。并且,通过基于计量部18的计量结果,在喷嘴排列方向上调整基于喷出数据的、从喷嘴列34~41的喷出位置,能够与粘接性带10的大小或形状等无关地抑制喷出装置的偏差。

接着,使用流程图进一步详细地说明能够使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执行的液体喷出方法。

图6为使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而能够执行的液体喷出方法的流程图。另外,图7为用于详细地说明该液体喷出方法的一例中的数据处理工序的流程图。

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当从PC46输入喷出数据而开始本例的液体喷出方法时,首先,在图6中的步骤S110的粘接性带移动工序中,移动粘接性带10而输送被记录介质P直至被记录介质P移动至预定的记录开始位置为止。

然后,当被记录介质P被输送至预定的记录开始位置时,使粘接性带10的移动停止,在步骤S120的粘接性带拍摄工序中,由计量部18拍摄粘接性带10。此外,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通过拍摄粘接性带10的内周面20而对于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进行图像处理计量,也可以通过拍摄粘接性带10的支承面F或侧面而对于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进行图像处理计量。进一步地,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拍摄被记录介质P而间接地对于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进行图像处理计量。

然后,在步骤S130的数据处理工序中,进行从PC46输入的喷出数据的数据处理。

在此,使用图7对于步骤S130的数据处理工序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7所示,当数据处理工序开始时,首先,在步骤S310中进行分辨率转换。本步骤为使从PC46输入的喷出数据的图像尺寸与由记录头7记录时的分辨率相匹配的处理。

接着,在步骤S320中进行颜色转换。本步骤为将以RGB(红、绿、蓝)形式生成的喷出数据转换为对应于记录装置1所能够喷出的墨汁的颜色的CMYK(蓝色、深红色、黄色、黑色)形式的处理。

接着,在步骤S330中进行中间色调处理。本步骤为决定怎样构成(表现)从淡色至浓色的中间色的处理。

接着,在步骤S340中进行路径分解处理。在此,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通过使记录头7对于同一记录区域多次扫描的同时喷出墨汁而记录(通过多个路径形成图像)。例如,通过使记录头7对于同一记录区域沿扫描方向B移动四次而形成图像(通过四个路径形成图像)。

本步骤为对应于各扫描(路径)分解数据的处理。

接着,在步骤S350中,将分解为各个路径的数据存储于存储部45,结束该数据处理工序。

此外,从步骤S310至步骤S340的处理顺序可以不为该顺序,可以包含其他的有关数据处理的工序。进一步地,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省略上述的部分工序。另外,在本例的数据处理工序中,可以一次性地生成各个一次扫描的全部扫描的数据并存储。

当通过步骤S130的数据处理的工序进行数据处理时,在步骤S150的喷出动作工序中,执行一次扫描(一个路径)的喷出动作(与前进方向B1或者返回方向B2的一次移动相伴随的记录头7进行的记录动作)。

接着,在步骤S160的数据结束的判断工序中,控制部31判断用于喷出(记录)墨汁的喷出数据是否结束,判断为结束的情况下,结束本例的液体喷出方法,判断为未结束的情况下推进至步骤S170。

在步骤S170的粘接性带移动工序中,以仅移动预定的移动量(对应于粘接性带10的间歇移动所伴随的一次移动的移动量)的方式使粘接性带10移动(输送被记录介质P)。

然后,在步骤S180的粘接性带拍摄工序中,在通过计量部18拍摄粘接性带10并对于实际的移动量进行图像处理计量的同时,通过控制部31运算实际的移动量。此外,图像处理计量(移动量计量)通过比较前次拍摄的图像和通过本步骤此次拍摄的图像而进行。

然后,在是否调整步骤S190的喷出位置的判断工序中,在控制部31中比较预定的移动量和实际的移动量。在控制部31判断为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不适当的情况下,判断为调整喷出位置,在推进至步骤S200的喷嘴调整处理工序的基础上,推进至步骤S220的喷出动作工序。另一方面,在控制部31判断为粘接性带10的移动量适当的情况下,判断为不调整喷出位置,不推进至步骤S200的喷嘴调整处理工序而推进至步骤S220的喷出动作工序。

在步骤S200的喷嘴调整处理工序中,根据实际的移动量相对于预定的移动量的偏差方向(偏差得多还是少)、实际的移动量相对于预定的移动量的偏差量,决定使用喷嘴区域的调整方向(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或者下游侧)及量(0喷嘴的距离至多个喷嘴的距离)。换言之,控制部31基于计量部18的计量结果,以喷嘴为单位调整喷出数据向喷嘴排列方向上的喷嘴列34~41的分配位置。

在步骤S220的喷出动作工序中,与步骤S150的喷出动作工序同样地,执行一次扫描(一个路径的量)的喷出动作(与前进方向B1或者返回方向B2的一次移动相伴随的记录头7进行的记录动作)。并且,在执行了步骤S220的喷出动作工序之后,返回步骤S160,重复步骤S160至步骤S220直至喷出数据结束,本例的液体喷出方法伴随着喷出数据结束而结束。

换言之,控制部31基于计量部18的计量结果,以喷嘴为单位调整喷出数据向喷嘴排列方向上的喷嘴列34~41的分配位置。因此,无需另外生成校正数据等而在喷嘴排列方向上调整喷出位置,能够以简单的控制抑制喷出位置的偏差。

并且,如图4及图5所示,形成于本实施例的记录头7的喷嘴列34~41的结构为,以能够向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调整两个喷嘴的距离、向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调整两个喷嘴的距离的方式调整使用喷嘴区域。也就是说,喷嘴列34~41包括比喷出数据的分配数量多的喷嘴N。因此,形成即使在调整喷出数据的分配位置的情况下,也具有对应于调整目标的喷嘴N的结构。从而,能够避免在调整喷出数据的分配位置的情况下,不存在对应的喷嘴N而无法使墨汁喷出的情况。

此外,本实施例的记录头7的结构为,以能够向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调整两个喷嘴的距离、向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调整两个喷嘴的距离的方式调整使用喷嘴区域。不过,并不限于这种结构,可以形成能够进行三个喷嘴以上的使用喷嘴区域调整的结构,或可以形成能够进行一个喷嘴的喷嘴区域的调整的结构。

此外,图6的流程图为,在步骤S130中,对于从PC46输入的喷出数据,可以一次性地生成各个一次扫描的全部扫描的数据并存储的示例。不过,并不限定于该示例。

例如,可以不一次性地生成各个一次扫描的全部扫描的数据,而对应于记录头7向扫描方向B的一次移动,生成每次扫描的数据。例如,可以在记录头7向扫描方向B的移动中生成下次扫描的数据。不过,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控制部31在记录头7向扫描方向B进行下一次的移动前(即,前次的移动完成之前)生成与记录头7向扫描方向B进行一次移动相对应的数据。在记录头7完成前次的移动之前,通过预先生成与下次的移动相伴随的数据,在记录头7的下次移动中无需等待生成数据的时间,能够抑制时间的浪费。

接着,使用流程图进一步详细地说明能够使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执行的其他液体喷出方法。

图8为使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而能够执行的液体喷出方法的流程图。此外,本例的液体喷出方法的流程图与图6的液体喷出方法的流程图相比,除了步骤S130的数据处理工序变为步骤S140的数据处理工序、步骤S200的喷嘴调整处理工序变为步骤S210的使用数据变更工序以外,其他相同。因此,省略有关步骤S110至步骤S120、从步骤S150至步骤S190以及步骤S220的详细的说明。

在步骤S140的数据处理工序中,除了通过步骤S130的数据处理工序进行了数据处理的喷出数据之外,通过与步骤S130的数据处理工序相同的方法,在控制部31中生成:以向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错开两个喷嘴的方式生成的校正数据A、以向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错开一个喷嘴的方式生成的校正数据B、以向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错开一个喷嘴的方式生成的校正数据C、以向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错开两个喷嘴的方式生成的校正数据D。

并且,在步骤S210的使用数据变更工序中,控制部31对应于实际的移动量相对于预定的移动量的偏差方向、实际的移动量相对于预定的移动量的偏差量,将使用的数据变更为从校正数据A~D中选择的、从对于喷嘴列34~41的分配位置未被调整的喷出数据中进行了该选择的校正数据。接着,基于被变更的校正数据,在步骤S220中执行喷出动作。此外,在通过步骤S190判断为未调整喷出位置的情况下,基于对于喷嘴列34~41的分配位置未被调整的喷出数据而非校正数据,在步骤S220中执行喷出动作。

也就是说,控制部31可以生成以喷嘴为单位调整喷出数据向喷嘴排列方向上的喷嘴列34~41的分配位置的校正数据,基于计量部18的计量结果,基于校正数据在喷嘴排列方向上调整从喷嘴列34~41的喷出位置。因此,基于校正数据能够抑制喷出数据的偏差。

此外,图8的流程图为在步骤S140中预先在多个校正数据的各个中一次性地生成各个一次扫描的全部扫描的数据并存储的示例。不过,并不限定于该示例。

例如,在多个校正数据的每个中,可以不一次性地生成各个一次扫描的全部扫描的数据,而对应于记录头7向扫描方向B的一次移动,生成每次扫描的数据。例如,可以在记录头7向扫描方向B的移动中生成下次扫描的数据。不过,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控制部31在记录头7向扫描方向B进行下一次的移动前(即,前次的移动完成之前)生成与记录头7向扫描方向B进行一次移动相对应的校正数据的各个。在记录头7完成前次的移动之前,通过预先生成与下次的移动相伴随的校正数据的各个,在记录头7的下次移动中无需等待生成校正数据的时间,能够抑制时间的浪费。

此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在权利要求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当然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上述变形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