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记录盖章次数的印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5980发布日期:2018-06-12 21:29阅读:75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记录盖章次数的印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办公用印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记录盖章次数的印章。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活动和交往的加强,印章在经济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每个企事业单位对印章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企事业单位的印章使用管理一般采用以下措施进行管理:专人管理、用章审批和用章登记;尽管如此,公章的盗用现象仍有发生,导致被盗用印章后的法律责任纠纷现象时常发生,由于印章无任何标记,使用印章后确无法记录公章使用的情况,也无法知道印章在实际使用中的次数。由于,以往的印章只能简单地完成盖章功能,不能自动地在盖章的文件纸面上留下使用次数,不便于对印章的使用进行实行有效监督管理,更无法防止印章的违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记录盖章次数的印章,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印章能够准确、可靠地记录印章的使用次数,能方便得对印章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及时掌握印章的使用情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动记录盖章次数的印章,包括手柄、壳体和章体,所述手柄与所述壳体顶端外壁活动连接,所述章体的中上部设置在壳体内且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活动连接,在所述章体内设置有一腔体,在所述章体的印章面开设有数码印制口,在所述数码印制口正上方的腔体内设置有多个数码印制圆盘,所述数码印制圆盘通过连杆机构与所述壳体顶端内壁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数码印制圆盘的数量为3个,主要由第一数码印制圆盘、第二数码印制圆盘和第三数码印制圆盘组成,所述第一数码印制圆盘通过连杆机构与所述壳体顶端内壁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数码印制圆盘和第三数码印制圆盘通过曲轴与所述第一数码印制圆盘的偏心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连杆和曲杆,在所述第一数码印制圆盘的中心轴上设置有齿轮,在所述第一数码印制圆盘的盘面上置有第一偏心轴和第二偏心轴,第一偏心轴上设置有第一偏心齿轮,在所述第二偏心轴上设置有第二偏心齿轮,所述第一偏心齿轮和第二偏心齿轮分别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曲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曲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顶端内壁传动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偏心齿轮上设置的偏心轴传动连接,所述曲轴通过传动杆与所述第二偏心齿轮上设置的偏心轴传动连接。

优选的,在所述第一数码印制圆盘的圆周上、第二数码印制圆盘的圆周上和第三数码印制圆盘的圆周上均匀设置有十个横向凸起,在每个横向凸起上设置有一个数字组。

优选的,在所述手柄与壳体之间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手柄和壳体为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手柄的头部为椭球形、球形或方形。

优选的,所述横向凸起的表面有一曲面和平滑的截面组成,所述曲面沿所述数码印制圆盘转动方向弯曲,在所述平滑的截面上设置所述数字组。

优选的,在所述章体的中上部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的缝隙中设置有沿竖直方向的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顶端内壁连接,该压缩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底端内壁连接。

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能够准确、可靠地按顺序逐个记录印章的使用次数,能方便得对印章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及时掌握印章的使用情况,防止有人对印章违规使用而无任何记录的问题,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对印章管理的难题,与此同时,根据数码印制圆盘的直径大小进行设置便于印章调整和配合,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现方便,应用范围广,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记录盖章次数的印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记录盖章次数的印章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章体的正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杆机构与数码印制圆盘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数码印制圆盘的立体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数码印制圆盘的正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横向凸起的立体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横向凸起的截面图;

附图中,1-手柄,2-壳体,3-章体,4-压缩弹簧,5-数码印制圆盘,6-齿轮,7-固定座,30-腔体,31-印章面,32-数码印制口,50-第一数码印制圆盘, 51-第二数码印制圆盘,52-第三数码印制圆盘,53-第一偏心轴,53a-第一偏心齿轮,54a-第二偏心齿轮,55-曲轴,56-曲轴,57-连杆,58-曲杆,59-弹性支撑件,500-横向凸起,500a-曲面,500b-截面,500c-数字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方面。

如图1、图2、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记录盖章次数的印章,包括手柄1、壳体2和章体3,所述手柄1与所述壳体2顶端外壁活动连接,所述章体3的中上部设置在壳体2内且与所述壳体2的内侧壁活动连接,在所述章体3内设置有一腔体30,在所述章体3的印章面31开设有数码印制口32,在所述数码印制口32正上方的腔体30内设置有多个数码印制圆盘5,所述数码印制圆盘5通过连杆机构与所述壳体2顶端内壁传动连接,在所述手柄1与壳体2之间设置有固定座7,所述固定座7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手柄1和壳体2为可拆卸连接,所述手柄1的头部为椭球形、球形或方形,从而方便抓取手柄时更加舒适。当进行盖章操作时,手柄1向下推动壳体2进行盖章时,壳体2与章体3相对滑动,使连杆机构驱动数码印制圆盘5相对于数码印制口32与腔体30之间往返运动,完成数字盖章操作,手柄1向下推动壳体2,壳体2与章体3相对滑动,使连杆机构驱动数码印制圆盘5相对于数码印制口32与腔体30之间往返运动,完成数字盖章操作,在所述章体3 的中上部与所述壳体2的内侧壁之间的缝隙中设置有沿竖直方向的压缩弹簧 4,所述压缩弹簧4的一端与所述壳体2的顶端内壁连接,该压缩弹簧4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2的底端内壁连接,从而有效控制章体3与所述壳体2相对滑动的行程距离,盖章完毕之后在压缩弹簧4的弹力之下,在章体3与所述壳体2相互恢复到原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限于章体3内腔体30空间大小的限制,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数码印制圆盘5的数量为3个,主要由第一数码印制圆盘50、第二数码印制圆盘51和第三数码印制圆盘52组成,所述第一数码印制圆盘50通过连杆机构与所述壳体2顶端内壁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数码印制圆盘51和第三数码印制圆盘52通过曲轴56与所述第一数码印制圆盘50的偏心轴连接,所述连杆机构包括连杆57和曲杆58,在所述第一数码印制圆盘50的中心轴上设置有齿轮6,在所述第一数码印制圆盘50的盘面上置有第一偏心轴53和第二偏心轴54,第一偏心轴53上设置有第一偏心齿轮 53a,在所述第二偏心轴54上设置有第二偏心齿轮54a,所述第一偏心齿轮53a 和第二偏心齿轮54a分别与所述齿轮6啮合,所述连杆57的一端与所述曲杆 58的一端连接,所述曲杆58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2顶端内壁传动连接,所述连杆57的另一端与第一偏心齿轮53a上设置的偏心轴传动连接,所述曲轴56 通过传动杆55与所述第二偏心齿轮54a上设置的偏心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偏心齿轮53a和二偏心齿轮54a呈90°的半径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数码印制圆盘50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4、图5、图6所示,在所述第一数码印制圆盘50 的圆周上、第二数码印制圆盘51的圆周上和第三数码印制圆盘52的圆周上均匀设置有十个横向凸起500,在每个横向凸起500上设置一个数字组,十个横向凸起500分别设置0-9十个数字,从而使数码印制圆盘上完成记录000-999 的盖章次数。所述横向凸起500的表面有一曲面500a和平滑的截面500b组成,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曲面500a沿所述数码印制圆盘5转动方向弯曲,在所述平滑的截面500b上设置所述数字组,通过设定第一数码印制圆盘50、第二数码印制圆盘51、第三数码印制圆盘52、齿轮6、第一偏心齿轮53和第二偏心齿轮54之间合适的尺寸大小从而使它们之间更加均匀地进行间隙配合转动,从而实现数字组更好地盖在纸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结合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当手柄1向下推动壳体2进行盖章时,壳体2推动曲杆58和连杆57驱动数码印制圆盘5 上的第一偏心轴53并带动第一偏心齿轮53a转动,第一偏心齿轮53a与所述齿轮6相对啮合转动,从而驱动数码印制圆盘5转动,改变每个横向凸起500 所在的位置,每个横向凸起500间隙转动的角度与所述章体3和所述壳体2 相对滑动的距离相互配合,每个横向凸起500刚好从使数码印制口32伸出,从而使横向凸起500上的数字组500c穿过数码印制口32后正好压在盖章的纸面上,从而保证印章上的单位名称、印章代码和印章使用次数的数码编号同时盖印在纸面上,每使用一次印章即产生一个数码编码序号,以便于印章管理人员做好交接记录,避免的擅自用章或使用章时无任何记录的问题。当盖章完毕之后,为了使第一数码印制圆盘50、第二数码印制圆盘51和第三数码印制圆盘52更好地回复原位,在曲杆58的外端和第一数码印制圆盘50的外端分别设置有弹性支撑件59(弹簧),从而使整个数码印制圆盘5缓慢复位至原高度,从而控制手柄1、壳体2和章体3上下往返运动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