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77806发布日期:2019-01-19 00:06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印刷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印刷材料干燥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印刷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在印刷
技术领域
,需要对印刷的印刷材料(比如片料)进行干燥/烘干处理,相关技术中,在印刷设备的输出端设置隧道炉,隧道炉具有热风循环系统、单层传送带等,印刷设备印刷的印刷材料通过单层传送带进入隧道炉的干燥通道内,循环流动的热风对印刷材料进行干燥。但是,上述隧道炉结构存在以下问题:有些印刷材料需要干燥比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增大隧道炉的长度以来增到印刷材料在隧道炉的干燥通道内的干燥时长,从而会增大隧道炉及印刷生产系统的占地空间,从而会增大生产成本。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印刷生产系统,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印刷生产系统占地空间较大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印刷生产系统,包括:多层循环隧道炉,包括壳体、多层炉内传送带及转料机械手,所述壳体内设有干燥通道,多层所述炉内传送带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地排布在所述干燥通道内,所述炉内传送带用于传送印刷材料,所述转料机械手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转料机械手用于将印刷材料在不同层的所述炉内传送带间转换,以使所述印刷材料可在不同层的炉内传送带上循环传送;以及印刷机,设于所述多层循环隧道炉的进料端,所述炉内传送带包括第一层传送带,所述印刷机印刷的印刷材料输送至所述第一层传送带。可选地,所述印刷机分设有两组,两组所述印刷机分别设置于所述多层循环隧道炉的两侧。可选地,每组所述印刷机的数量设置为一台、两台或三台。可选地,每组所述印刷机的数量设置为多台,所述印刷生产系统还包括对应所述印刷机的放料位置设置的放料传感器,所述放料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层传送带上是否存在有印刷材料,所述印刷机在其放料位置根据所述放料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将印刷材料放置到第一层传送带上的空置区域。可选地,所述炉内传送带还包括第二层传送带及第三层传送带;所述转料机械手包括第一转料机械手和第二转料机械手,所述第一转料机械手设于所述第一层传送带的出料端,所述第一转料机械手用于将第一层传送带上的印刷材料转换到第二层传送带上;所述第二转料机械手设于所述第二层传送带的出料端,所述第二转料机械手用于将第二层传送带上的印刷材料转换到第三层传送带上。可选地,所述第一层传送带、第二层传送带及第三层传送带由上而下依次分布;或者,所述第一层传送带、第二层传送带及第三层传送带由下而上依次分布。可选地,当所述第一层传送带、第二层传送带及第三层传送带由上而下依次分布时:所述第二层传送带的入料端凸出于所述第一层传送带的出料端,所述第一转料机械手设于所述第二层传送带的入料端的上方;和/或所述第三层传送带的入料端凸出于所述第二层传送带的出料端,所述第二转料机械手设于所述第三层传送带的入料端的上方。可选地,所述第一转料机械手包括第一导向臂组件和第一抓取部,所述第一导向臂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在所述第一层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抓取部在所述第一层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上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向臂组件,所述第一抓取部用于抓取并转移印刷材料。可选地,所述印刷生产系统还包括收料台,所述收料台设置于所述多层循环隧道炉的出料端,以用于接收所述多层循环隧道炉输出的印刷材料。可选地,所述第三层传送带的输出端设有预设长度的冷却段,所述冷却段凸出于剩余其他层传送带。本发明印刷生产系统,通过设置多层循环隧道炉:设置多层炉内传送带、并设置转料机械手,可实现印刷材料在不同层炉内传送间循环运动,从而可在不增加多层循环隧道炉长度的情况下,延长印刷材料在多层循环隧道炉内的干燥时间,从而可减小多层循环隧道炉和印刷生产系统的占地空间,从而使得多层循环隧道炉和印刷生产系统能够适用于较小型生产场地,从而可节约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印刷生产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多层循环隧道炉一实施例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3中多层循环隧道炉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1中多层循环隧道炉另一实施例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图7中多层循环隧道炉的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1为图3中第一转料机械手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3为图11中第一转料机械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1中吸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中吸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1中抓取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中收料台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0印刷生产系统31231吸板100多层循环隧道炉312311吸板本体10壳体312312转动部11干燥通道31232密封板20炉内传送带3124抓取动力组件21第一层传送带31241抓取气缸22第二层传送带313第一抓取传感器23第三层传送带32第二转料机械手31第一转料机械手200印刷机311第一导向臂组件210印刷装置3111导向架2101印刷台3112导向滑轨2102印刷件3113导向传送带组件220上料装置312第一抓取部2201上料台3121悬臂组件2202上料机械手3122抓取支撑架2301出料机械手31221支撑部300收料台31222连接部2印刷材料3123吸板组件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提出一种印刷生产系统。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图1-17所示,所述印刷生产系统1000包括多层循环隧道炉100及印刷机200。所述印刷机200设于多层循环隧道炉100的进料端,所述印刷机200印刷的印刷材料2输送给多层循环隧道炉100,以在多层循环隧道炉100内干燥。具体的,所述多层循环隧道炉100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有干燥通道11;多层炉内传送带20,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地排布在干燥通道11内,所述炉内传送带20用于传送印刷材料2;以及转料机械手,安装于壳体10,所述转料机械手用于将印刷材料2在不同层的炉内传送带20间转换,以使印刷材料2可在不同层的炉内传送带20上循环传送。具体的,所述炉内传送带20至少包括用于接收印刷机200印刷的印刷材料2的一层传送带、及用于输出印刷材料2的一层传送带;所述干燥通道11内设有热风循环系统。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7所示,所述炉内传送带20包括第一层传送带21,所述印刷机200印刷的印刷材料2输送至第一层传送带21,即第一层传送带21用于接收印刷机200印刷的印刷材料2。需要说明的是,转料机械手是一种转料装置,所有能够实现转料功能的装置均可称之为转料机械手。印刷生产系统1000的工作时,印刷机200打印印刷材料2,且印刷机200印刷的印刷材料2输送给第一层传送带21,第一层传送带21携带印刷材料2进入干燥通道11内,干燥通道11内的循环流动的热风对印刷材料2进行干燥;当印刷材料2运动到第一层传送带21的输出端(即末端)时,转料机械手将印刷材料2转换到另一层传送带,从而继续在干燥通道11内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每当印刷材料2运动到一层传送带的输出端时,转料机械手总是将印刷材料2转换到另一层传送带;当印刷材料2转换到用于输出印刷材料2的那一层传送带时,印刷材料2运动到该层的末端时,输出印刷材料2。可以理解,本发明印刷生产系统1000,通过设置多层循环隧道炉100:设置多层炉内传送带20、并设置转料机械手,可实现印刷材料2在不同层炉内传送间循环运动,从而可在不增加多层循环隧道炉100长度的情况下,延长印刷材料2在多层循环隧道炉100内的干燥时间,从而可减小多层循环隧道炉100和印刷生产系统1000的占地空间,从而使得多层循环隧道炉100和印刷生产系统1000能够适用于较小型生产场地,从而可节约成本。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7所示,所述印刷机200包括印刷装置210、上料装置220、及出料装置。所述印刷装置210包括印刷台2101及活动设于印刷台2101上方的印刷件2102,印刷件2102用于在印刷台2101上对印刷材料2进行印刷。所述上料装置220包括上料台2201及设置于上料台2201上方的上料机械手2202,所述上料台2201用于放置印刷材料2,所述上料机械手2202往复运动于印刷台2101和上料台2201之间,以用于将印刷材料2从上料台2201转运至印刷台2101。所述出料装置包括出料机械手2301,所述出料机械手2301往复运动于印刷台2101与第一层传送带21之间,以用于将印刷完成的印刷材料2转移至第一层传送带21。如此,使得印刷生产系统1000结构紧凑,占地空间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设置出料台和多个出料机械手2301等来完成印刷材料2的转移,比如:通过一出料机械手2301将印刷材料2转移到出料台,然后通过另一出料机械手2301将印刷材料2从出料台转移至第一层传送带21;如此,以适应复杂的生产环境。进一步地,如图1-17所示,所述印刷机200分设有两组,两组所述印刷机200分别设置于多层循环隧道炉100的两侧,以在第一层传送带21上铺设两排印刷材料2。如此,可提高多层隧道炉及印刷生产系统1000的生产效率。具体的,如图1-17所示,两组所述印刷机200输送的印刷材料2在第一层传送带21的宽度方向上形成有两排,所述转料机械手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转料机械手分别设于炉内传送带20的两侧,以分别用于转移两排印刷材料2。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设定每组印刷机200的数量。通常地,每组印刷机200的数量可设置为一台、两台、三台或四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7所示,每组印刷机200的数量设置为两台。进一步地,当每组印刷机200的数量设置为多台时,可采用多种方式来避免组内防止的印刷材料2堆叠,比如,可通过程序编程来设置每台印刷机200的出料频率,从而来避免印刷材料2堆叠。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放料传感器来检测是否放料。具体的,所述印刷生产系统1000还包括对应印刷机200的放料位置设置的放料传感器(图未示),所述放料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层传送带21上是否存在有印刷材料2,所述印刷机200在其放料位置根据所述放料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将印刷材料2放置到第一层传送带21上的空置区域。如此,可提高印刷机200的放料准确性,从而不仅可提高印刷生产系统1000的生产效率,还可提高印刷材料2的良品率。具体的,除用于输出印刷材料2的一层传送带外,其他层炉内传送带20的输出端均设有转料机械手,以用于将印刷材料2转送至下一层。对于多层隧道炉的炉内传送带20的层数,可以理解,若所述炉内传送带20的层数过多,则不仅会增大多层循环隧道炉100的结构复杂性,而且还会使得干燥通道11内的温度分布严重不均,从而会影响干燥质量。故,所述炉内传送带20的层数通常设置为两层、三层、四层、五层等。当然,所述炉内传送带20的层数也可设置为更多层,此时,可通过改善热风循环系统来改善炉内温度。进一步地,如图1-17所示,所述炉内传送带20的层数设置为三层。具体的,所述炉内传送带20还包括第二层传送带22及第三层传送带23,第三层传送带23还用于输出干燥完成的印刷材料2。所述转料机械手包括第一转料机械手31和第二转料机械手32,所述第一转料机械手31设于第一层传送带21的出料端,所述第一转料机械手31用于将第一层传送带21上的印刷材料2转换到第二层传送带22上;所述第二转料机械手32设于第二层传送带22的出料端,所述第二转料机械手32用于将第二层传送带22上的印刷材料2转换到第三层传送带23上。如此,可实现印刷材料2在不同层的炉内传送带20之间转换;而且,通过将炉内传送带20的层数设置为三层,可较大程度地提高热风循环系统的能源利用率,进一步地降低成本。此外,通过将炉内传送带20的层数设置为三层(或其他奇数层),可避免为多层循环隧道炉100供料的印刷机200、与用于收料的收料台300(或其他收料设备)位于多层循环隧道炉100的同一端,从而可避免印刷机200与收料台300发生干涉,从而可简化多层循环隧道炉100的结构。应当指出,当炉内传送带20的层数设置二层或其他偶数层时,需要将印刷机200及收料台300(或其他收料设备)设于多层循环隧道炉100的同一端,此时,可增长对应层的长度来避免印刷机200与收料台300相互干扰。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炉内传送带20的层数的选择,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设计;本实施例仅以“炉内传送带20的层数为三层”为例来进行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应当指出,第一层传送带21、第二层传送带22及第三层传送带23在上下方向上的顺序可以任意排列,只需要对相应的转料机械手的安装位置及结构做适应改变即可。基于简化结构的发明构思,可使:所述第一层传送带21、第二层传送带22及第三层传送带23由上而下依次分布,或者,所述第一层传送带21、第二层传送带22及第三层传送带23由下而上依次分布。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7所示,所述第一层传送带21、第二层传送带22及第三层传送带23由上而下依次分布。具体的,所述第二层传送带22的入料端凸出于第一层传送带21的出料端,所述第一转料机械手31设于第二层传送带22的入料端的上方。如此设置,可便于第一转料机械手31将第一层传送带21上的印刷材料2转换至第二层。当然,也可使第二层传送带22的入料端与第一层传送带21的出料端对齐或大致对齐,并控制第一转料机械手31部分运动至第一层传送带21与第二层传送带22之间以将第一层传送带21上的印刷材料2转换至第二层;等等。具体的,所述第三层传送带23的入料端凸出于所述第二层传送带22的出料端,所述第二转料机械手32设于所述第三层传送带23的入料端的上方。如此设置,可便于第二转料机械手32将第二层传送带22上的印刷材料2转换至第三层。当然,也可使第三层传送带23的入料端与第二层传送带22的出料端对齐或大致对齐,并控制第二转料机械手32部分运动至第二层传送带22与第三层传送带23之间以将第二层传送带22上的印刷材料2转换至第三层;等等。在具体实施例中,每层的炉内传送带20既可以设置为一个传送带,也可设置为多个传送带拼接而成,可根据实际情况而自行设定。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7所示,所述第一层传送带21包括一个传送带,且所述第一层传送带21的入料端具有接料段,所述接料段凸出于其他层的炉内传送带20,所述接料段用于接收印刷机200输送的印刷材料2。如此,可简化多层循环隧道炉100的整体结构。具体的,所述印刷机200的出料机械手2301来回往复运动于印刷台2101与接料段之间,以将印刷材料2从印刷台2101转送至接料段。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17所示,所述第一层传送带21包括两个首尾邻接且传送方向相同的传送带,其中一传送带设于第一层传送带21的入料端,并凸出于其他层的炉内传送带20,以用于接收印刷机200输送的印刷材料2。如此,可便于安装第二转料机械手32等。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17所示,可使:所述第一转料机械手31与第二转料机械手32的结构基本相同,以下以第一转料机械手31为例进行说明。具体的,所述第一转料机械手31包括第一导向臂组件311和第一抓取部312,所述第一导向臂组件311安装在壳体10上、且在第一层传送带21的传送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抓取部312在第一层传送带21的传送方向上滑动连接于第一导向臂组件311,所述第一抓取部312用于抓取并转移印刷材料2。如此,可实现转移印刷材料2。具体的,所述第一导向臂组件311包括导向架3111、导向滑轨3112及导向传送带组件3113,所述导向滑轨3112及导向传送带组件3113安装于所述导向架3111上,所述第一抓取部312滑动连接在导向滑轨3112上,且所述第一抓取部312还连接于导向传送带组件3113,所述导向传送带组件3113用于带动第一抓取部312滑动。具体的,所述第一抓取部312具有取料位置、及摆料位置,所述第一抓取部312位于取料位置时,抓取第一层传送带21上的印刷材料2;所述第一抓取部312位于摆料位置时,将其抓取的印刷材料2放置于第二层传送带22。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抓取部312的结构形式及运动方式有很多,只要能实现抓取并转移印刷材料2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7所示,所述第一抓取部312包括悬臂组件3121、抓取支撑架3122、吸板组件3123、及抓取动力组件3124,所述悬臂组件3121在第一层传送带21的传送方向上滑动连接于第一导向臂组件311,且所述悬臂组件3121在第一层传送带2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所述抓取支撑架3122安装于悬臂组件3121,所述吸板组件3123可转动地安装在抓取支撑架3122上,所述吸板组件3123位于第一层传送带21的出料侧,所述抓取动力组件3124用于驱动吸板组件3123转动。具体的,所述抓取支撑架3122和吸板组件3123位于悬臂组件3121的上方。所述吸板组件3123具有接料状态和转料状态:在所述接料状态,所述吸板组件3123邻近第一层传送带21的出料端,以用于接收自第一层传送带21上传送的印刷材料2;在所述转料状态,所述吸板组件3123远离第一层传送带21的出料端预设距离,所述吸板组件3123向下倾斜预设角度,以用于将吸板组件3123上的印刷材料2转移至第二层传送带22。具体的,所述第一转料机械手31的工作过程大致为:1)第一层传送带21上的印刷材料2运动至其出料端,所述第一抓取部312在所述导向传送带组件3113的带动下运动至其取料位置,此时,所述吸板组件3123处于接料状态,第一层传送带21上的印刷材料2在第一层传送带21的驱动下滑上吸板组件3123,然后,所述吸盘组件真空吸附、固定印刷材料2;2)所述第一抓取部312在导向传送带组件3113的带动下运动至其摆料位置,抓取动力组件3124驱动吸板组件3123带动印刷材料2向下转动,使吸板组件3123运动至其转料状态,然后,印刷材料2从所述吸盘组件滑落至第二层传送带22上,然后,所述吸盘组件在抓取动力组件3124的驱动下恢复接料状态;3)重复步骤1)和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转料机械手31的工作过程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只要能实现转料即可。如此,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减小第一转料机械手31在上下方向上占用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实现多层循环隧道炉100的小型化设计,有利于减小占地空间。具体的,如图1-17所示,所述吸板组件3123包括吸板31231及密封板31232,所述吸板31231上开设有贯穿吸板31231的多个吸孔,所述密封板31232安装在吸板31231的下表面。进一步地,如图1-17所示,所述抓取动力组件3124包括抓取气缸31241,所述抓取气缸31241可转动地安装在悬臂组件3121上,且所述抓取气缸31241设于抓取支撑架3122的远离第一层传送带21的一侧,所述抓取气缸31241的输出端可转动地连接于吸板组件3123,以驱动所述吸板组件3123转动。如此,可实现驱动吸板组件3123转动,以使吸板组件3123可在接料状态和转料状态之间相互转换。具体的,如图1-17所示,所述抓取支撑架312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支撑部31221,所述吸板组件3123可转动地夹设于两支撑部31221之间,至少有一所述支撑部31221的上端凸出于吸板组件3123,以用于限位印刷材料2。如此,通过设置两支撑部31221以支撑吸板组件3123转动,可简化抓取支撑架3122的结构;通过使至少有一所述支撑部31221的上端凸出于吸板组件3123,可防止印刷材料2从吸板组件3123上掉落。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7所示,两所述支撑部31221的上端均凸出于吸板组件312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7所示,所述吸板31231包括吸板本体312311及凸设于所述吸板本体312311侧部的转动部312312,所述转动部312312与两支撑部31221可转动连接。具体的,如图1-17所示,所述,所述抓取支撑架3122包括连接部31222,两支撑部31221均连接于连接部31222,所述连接部31222安装于悬臂组件3121。如此,可便于安装抓取支撑架3122。进一步地,如图1-17所示,所述第一转料机械手31还包括第一抓取传感器313,所述第一抓取传感器313安装在第一抓取部312上,所述第一抓取传感器313用于检测吸板组件3123上是否存在有印刷材料2,所述第一转料机械手31根据第一抓取传感器313的检测信号转移印刷材料2。具体的,所述第一抓取传感器313设置有两个,且该两个第一抓取传感器313分别设于吸板31231的两侧。具体的,当第一抓取传感器313检测到吸板组件3123上存在印刷材料2时,吸板组件3123吸附印刷材料2等。当然,所述第一抓取部312还可以设置为其他结构形式,比如,在第一抓取部312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抓取部312包括滑动连接于第一导向臂组件311的悬挂臂组件、悬设于悬挂壁组件下方的吸盘组件,所述吸盘组件可用于吸附印刷材料2运动;等等。根据第一转料机械手31的结构很容易可以获得第二转料机械手32的结构及其在多层循环隧道炉100中的位置关系。具体的,第二转料机械手32包括第二导向臂组件、第二抓取部及第二抓取传感器,所述第二导向臂组件安装在壳体10上、且在第二层传送带22的传送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抓取部在第二层传送带22的传送方向上滑动连接于第二导向臂组件,所述第二抓取部用于抓取并转移印刷材料2;等等,在此不必一一赘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7所示,所述转料机械手设置有两组,每组转料机械手均包括一第一转料机械手31和一第二转料机械手32。进一步地,如图1-17所示,所述印刷生产系统1000还包括收料台300,所述收料台300设置于多层循环隧道炉100的出料端,以用于接收所述多层循环隧道炉100输出的印刷材料2。如此,可便于印刷生产系统1000的生产效率,降低印刷生产系统1000的占地面积。具体的,如图1-17所示,所述收料台300对应第三层传送带23设置。进一步地,如图1-17所示,所述第三层传送带23的输出端设有预设长度的冷却段,所述冷却段凸出于第二层传送带22的入料端。如此,可便于对印刷材料2进行冷却处理,简化多层循环隧道炉100结构。具体的,所述收料台300对应冷却段设置。应当指出,当炉内传送带20的层数设置为其他数量的层数时,冷却段设于用于输出印刷材料2的一层传送带的出料端,且冷却段凸出于剩余其他层。在多层循环隧道炉100的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炉内传送带20的层数设置为四层)中,所述炉内传送带20包括第一层传送带21、第二层传送带22、第三层传送带23及第四层传送带,所述第一层传送带21还用于接收印刷机印刷的印刷材料,第四层传送带还用于输出干燥完成的印刷材料2。所述转料机械手30包括第一转料机械手31、第二转料机械手32及第三转料机械手,所述第一转料机械手31设于第一层传送带21的出料端,所述第一转料机械手31用于将第一层传送带21上的印刷材料转换到第二层传送带22上;所述第二转料机械手32设于第二层传送带22的出料端,所述第二转料机械手32用于将第二层传送带22上的印刷材料转换到第三层传送带23上;所述第三转料机械手设于第三层传送带23的出料端,所述第三转料机械手用于将第三层传送带23上的印刷材料转换到第四层传送带上。具体的,在多层循环隧道炉100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多层循环隧道炉100的具体结构可参照多层循环隧道炉100的以上实施例(所述炉内传送带20的层数设置为三层),在此不必详述。特别的,在多层循环隧道炉100的另一实施例中,印刷机200及收料台300(或其他收料设备)设于多层循环隧道炉100的同一端,以实现在多层循环隧道炉100的同一端收、放料,以适应实际需求。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印刷生产系统100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较大程度地实现自动化连续流水作业,降低工人劳动强度,节约劳动力。2)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3)占用场地小,可提高场地利用率,可节约场地成本。4)可根据实际需求(对产品、或对工艺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更加合理的自动化流水线。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