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装纸印刷机用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4373发布日期:2018-11-09 22:20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卷烟接装纸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接装纸印刷机用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接装纸印刷机用干燥装置主要是让印染后的接装纸直接通过加热辊,通过将加热辊的热量对接装纸的印刷层进行干燥的。但是,当印刷速度加快时,干燥速度就跟不上,导致油墨没有干透,不仅溶剂残留量大,而且废品率高。目前仍然没有一种干燥速度快且干燥效率高的凹版印刷机烘干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传统的接装纸印刷机用干燥装置当印刷速度加快时,干燥速度就跟不上,导致油墨没有干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装纸印刷机用干燥装置,通过在干燥体的干燥面设置第一通风孔,盖体的出风面设置第二通风孔,分别对干燥体和盖体通入热风使得从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流出的热风对经过加热辊的接装纸进行加热,从而大大提高了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接装纸印刷机用干燥装置,包括

干燥体,所述干燥体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圆弧形的干燥面和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面,所述干燥面与连接面连接形成第一空腔,

所述干燥面上沿与接装纸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有辊槽,两相邻所述辊槽之间的干燥面上设有若干个第一通风孔,所述第一通风孔与所述空腔连通,所述连接面上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第一空腔连通;

两个对称设置的盖体,所述盖体内部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盖体包括出风面,所述出风面上设有若干个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二通风孔与第二空腔连通,所述盖体上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第二空腔连通;

和加热辊;

所述加热辊设置在辊槽内并与连接面转动连接,所述出风面与连接面密封连接使得所述出风面与干燥面形成接装纸进口和接装纸出口。

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杂质进入箱体内,所述第二通风孔上设有滤网。

为了进一步加强干燥效果,所述辊槽内设有第三通风孔,所述第三通风孔与第一空腔连通。

具体地,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加热辊电连接。

为了方便对接装纸均匀加热,所述第二通风孔均匀分布在出风面上。

为了方便对接装纸均匀加热,所述第一通风孔均匀分布在干燥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装纸印刷机用干燥装置,通过在干燥体的干燥面设置第一通风孔,盖体的出风面设置第二通风孔,分别对干燥体和盖体通入热风使得从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流出的热风对经过加热辊的接装纸进行加热,从而大大提高了加热效率;而且根据印刷速度的快慢,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进入干燥体和盖体热风的多少,从达到最佳的干燥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接装纸印刷机用干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接装纸印刷机用干燥装置中其中一个盖体与干燥体密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截面图。

1、干燥体;2、干燥面;3、连接面;4、辊槽;5、第一通风孔;6、空腔;7、盖体;8、第二空腔;9、出风面;10、第二通风孔;11、加热辊;12、接装纸进口;13、接装纸出口;14、第一进风口;15、第二进风口;16、滤网;17、第三通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3所示,一种接装纸印刷机用干燥装置,包括干燥体1、两个对称设置的盖体7和加热辊11,干燥体1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圆弧形的干燥面2和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面3,干燥面2与连接面3连接形成第一空腔6,干燥面2上沿与接装纸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有辊槽4,两相邻辊槽4之间的干燥面2上设有若干个第一通风孔5,第一通风孔5与空腔6连通,连接面3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4,第一进风口14与第一空腔6连通;盖体7内部设有第二空腔8,盖体7包括出风面9,出风面9上设有若干个第二通风孔10,第二通风孔10与第二空腔8连通,盖体7上设有第二进风口15,第二进风口15与第二空腔8连通;加热辊11设置在辊槽4内并与连接面3转动连接,出风面9与连接面3密封连接使得出风面9与干燥面2形成接装纸进口12和接装纸出口13。

作为优选,第二通风孔10上设有滤网16。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辊槽4内设有第三通风孔17,第三通风孔17与第一空腔6连通。

其中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加热辊11电连接。

作为优选,第二通风孔10均匀分布在出风面9上,第一通风孔5均匀分布在干燥面2上。

工作时,对第一进风口14和第二进风口15分别通入热风,并通过控制器控制加热辊11进行加热,然后印染接装纸,印染后的接装纸从接装纸进口12进入,通过第一通风孔5和第二通风孔10进入的热风对接装纸进行干燥。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