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卷烟机印刷系统的新型供油墨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59213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用于卷烟机印刷系统的新型供油墨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烟草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卷烟机印刷系统的新型供油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PROTOS卷烟机印刷系统供油墨装置采用的是气压供油墨方式,如图1所示,气压供油墨方式是通过计量供墨系统向匀墨装置进行供墨,计量供墨系统由PLC主板根据车速计算所需供油墨量,通过压力缸、油墨筒、计量泵实现油墨的供给。压力缸由压缩空气提供动力,压力与油墨的粘度有关,通过减压阀调节并通过单向压力杆与油墨筒连接;油墨筒用于承装油墨,筒内装有压力盘,通过螺纹与压力杆连接;计量泵间隙传动,使油墨经喷嘴以一定流量注入匀墨装置。由于PLC控制系统、气缸推动单向杆挤压方式相对复杂,故障频率较高,油墨筒质量不好控制,粘度不一,易出现硬块堵塞喷嘴,清理维修困难,且油墨筒成本较高,增加了生产及维修成本,降低了设备的有效作业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用于卷烟机印刷系统的新型供油墨装置,克服了现有的气压供油墨方式存在的缺点,降低了维修成本,起到了节能降耗、提高设备作业率、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用于卷烟机印刷系统的新型供油墨装置,它包括设置在印刷系统机体上且与印刷系统传动结构传动连接的上墨辊,它还包括油墨缸、油墨辊、摆动墨辊和摆辊座,所述油墨缸固定设置在印刷系统机体上,所述油墨棍与印刷系统传动结构传动连接,所述油墨缸的油墨出口与所述油墨棍接触形成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上开设有环绕油墨辊的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与油墨缸的出口连通,所述摆动墨辊设置在油墨辊与上墨辊之间,所述摆辊座上上下间隔设置有偏心的随动臂转轴和摆动辊轴,所述摆动墨辊套设在所述摆动辊轴上,所述随动臂转轴与印刷系统传动结构传动连接且通过摆辊座带动摆动墨辊往复摆动,摆动墨辊在往复摆动过程中分别与油墨辊和上墨棍接触。
[0005]所述的油墨缸与印刷系统机体之间通过墨缸座销轴固定连接。
[0006]所述的油墨缸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油墨出口位置处与所述油墨辊之间间隙的调节螺钉。
[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油墨缸、油墨辊、摆动墨辊和摆辊座的配合,取代了现有的气压供油墨方式,取消掉气压供油墨方式的PLC主板控制,采用机械驱动控制形式,杜绝了现有的气压供油墨方式中因油墨控制失灵、传动挤压、油墨更换、喷嘴堵塞等故障造成的设备停机,该结构设计还实现了油墨传输零消耗,代替气压供油墨方式中气缸推动单向杆挤压供油墨方式,实现了油墨开放式定量添加形式,油墨添加更方便快捷,代替气压供油墨方式中价格较贵的单管油墨筒注入方式,通过摆动墨辊往复摆动,接收油墨辊输出的油墨并传递给上墨辊,提高油墨均匀涂抹效果,使整体的油墨供给过程稳定、可控,提高了设备作业率,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油墨缸的油墨出口与所述油墨辊接触形成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上开设有环绕油墨辊的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与油墨缸的出口连通,使用时在油墨缸中注入定量卷烟机专用油墨,利用油墨缸的弧槽边与油墨棍接触,油墨棍与印刷系统传动结构进行同步传动,随设备运转速度变化运转,油墨辊在转动过程中从油墨缸中带出定量油墨,实现油墨从油墨缸向油墨棍的传递;油墨缸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油墨出口位置处与所述油墨辊之间间隙的调节螺钉,通过调整调节螺钉调节油墨缸与油墨辊的接触力度,进而实现油墨量大小的控制;摆动墨辊设置在油墨辊与上墨辊之间,所述摆辊座上上下间隔设置有偏心的随动臂转轴和摆动辊轴,所述摆动墨辊套设在所述摆动辊轴上,所述随动臂转轴与印刷系统传动结构传动连接且通过摆辊座带动摆动墨辊往复摆动,摆动墨辊在往复摆动过程中分别与油墨辊和上墨辊接触,该结构设计使摆动墨辊随动臂转轴绕往复摆动,油墨辊转动一圈,摆动墨辊往复摆动一次,并与油墨辊及上墨辊各接触一次,摆动墨棍实现接收油墨棍输出的油墨并传递给上墨棍。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现有的气压供油墨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卷烟机印刷系统的新型供油墨装置,它包括设置在印刷系统机体上且与印刷系统传动结构传动连接的上墨辊10,它还包括油墨缸2、油墨辊4、摆动墨辊5和摆辊座7,所述油墨缸2与印刷系统机体之间通过墨缸座销轴I固定连接,所述油墨棍4与印刷系统传动结构传动连接,所述油墨缸2的油墨出口与所述油墨棍4接触形成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上开设有环绕油墨辊4的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与油墨缸2的出口连通,油墨缸2上还设置有用于调节油墨出口位置处与所述油墨辊4之间间隙的调节螺钉3,通过调整调节螺钉3调节油墨缸2与油墨棍4的接触力度,进而实现油墨量大小的控制;所述摆动墨辊5设置在油墨辊4与上墨辊10之间,所述摆辊座7上上下间隔设置有偏心的随动臂转轴9和摆动辊轴6,在竖向方向上随动臂转轴9和摆动辊轴6的轴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摆动墨辊5套设在所述摆动辊轴6上,所述随动臂转轴9与印刷系统传动结构传动连接且通过摆辊座7带动摆动墨辊5转动,随动臂转轴9通过印刷系统传动结构中的凸轮结构实现带动摆动墨辊5往复摆动(印刷系统传动结构中的凸轮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技术,本实用新型不再详述),摆动墨辊5在往复摆动过程中分别与油墨辊4和上墨辊10接触。印刷系统机体上还设置有与印刷系统传动结构传动连接的传墨辊12、钢印辊13,传墨辊12与匀墨辊11接触,钢印辊13与传墨辊12接触。
[0011]如图1所示,现有的气压供油墨方式是通过计量供墨系统8向匀墨装置进行供墨,所述匀墨装置包括上墨辊10和匀墨辊11,计量供墨系统8由PLC主板根据车速计算所需供油墨量,通过压力缸、油墨筒、计量泵实现油墨的供给,油墨从单管油墨筒注入到上墨棍10和匀墨辊11之间(气压供油墨方式为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不再详述),然后油墨依次经过匀墨辊11、传墨辊12、钢印辊13的传递,完成印刷过程。
[0012]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在油墨缸2中注入定量卷烟机专用油墨,利用油墨缸2的弧槽边与油墨辊4接触,油墨辊4与印刷系统传动结构进行同步传动,随设备运转速度变化运转,油墨棍4在转动过程中从油墨缸2中带出定量油墨,实现油墨从油墨缸2向油墨棍4的传递,还可以通过调整调节螺钉3调节油墨缸2与油墨棍4的接触力度,实现油墨量大小的控制;随动臂转轴9在印刷系统传动结构的传动下,通过摆辊座7带动摆动墨辊5运动,摆动墨辊5绕随动臂转轴9往复摆动,油墨辊4转动一圈,摆动墨辊5往复摆动一次,并与油墨棍4及上墨棍10各接触一次,摆动墨棍5接收油墨棍4输出的油墨并在油墨棍4的接触过程中产生转动,摆动墨辊5在与上墨辊10接触的过程中将油墨传递给上墨辊10,然后油墨依次经过匀墨辊11、传墨辊12、钢印辊13的传递,完成印刷过程。
[0013]本实用新型中油墨缸1、油墨辊4、摆动墨辊5、随动臂转轴9和摆辊座7的配合,取代了现有的气压供油墨方式,取消掉气压供油墨方式的PLC主板控制,采用机械驱动控制形式,杜绝了现有气压供油墨方式中因油墨控制失灵、传动挤压、油墨更换、喷嘴堵塞等故障造成的设备停机,该结构设计还实现了油墨传输零消耗,代替气压供油墨方式中气缸推动单向杆挤压供油墨方式,实现了油墨开放式定量添加形式,油墨添加更方便快捷,代替气压供油墨方式中价格较贵的单管油墨筒注入方式,通过摆动墨辊5往复摆动,接收油墨辊4输出的油墨并传递给上墨辊10,提高油墨均匀涂抹效果,使整体的油墨供给过程稳定、可控,克服了气压供油墨方式存在的缺点,降低了维修成本,起到了节能降耗、提高设备作业率、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
[0014]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用于卷烟机印刷系统的新型供油墨装置,它包括设置在印刷系统机体上且与印刷系统传动结构传动连接的上墨辊,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油墨缸、油墨辊、摆动墨辊和摆辊座,所述油墨缸固定设置在印刷系统机体上,所述油墨辊与印刷系统传动结构传动连接,所述油墨缸的油墨出口与所述油墨棍接触形成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上开设有环绕油墨棍的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与油墨缸的出口连通,所述摆动墨辊设置在油墨辊与上墨辊之间,所述摆辊座上上下间隔设置有偏心的随动臂转轴和摆动辊轴,所述摆动墨辊套设在所述摆动辊轴上,所述随动臂转轴与印刷系统传动结构传动连接且通过摆辊座带动摆动墨辊往复摆动,摆动墨辊在往复摆动过程中分别与油墨辊和上墨辊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卷烟机印刷系统的新型供油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墨缸与印刷系统机体之间通过墨缸座销轴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卷烟机印刷系统的新型供油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墨缸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油墨出口位置处与所述油墨辊之间间隙的调节螺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卷烟机印刷系统的新型供油墨装置,它包括上墨辊、油墨缸、油墨辊、摆动墨辊和摆辊座,所述油墨缸的油墨出口与所述油墨辊接触形成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上开设有环绕油墨辊的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与油墨缸的出口连通,所述摆动墨辊设置在油墨辊与上墨辊之间,所述摆辊座上上下间隔设置有偏心的随动臂转轴和摆动辊轴,所述摆动墨辊套设在摆动辊轴上,所述随动臂转轴与印刷系统传动结构传动连接且通过摆辊座带动摆动墨辊往复摆动,摆动墨辊在往复摆动过程中分别与油墨辊和上墨辊接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克服了气压供油墨方式存在的缺点,降低了维修成本,起到了节能降耗、提高设备作业率、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
【IPC分类】B41F31-10
【公开号】CN204367575
【申请号】CN201420766908
【发明人】王石金, 李冲, 王红星, 张 杰, 郑芳, 冯业双, 张磊
【申请人】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