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铅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7902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铅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铅笔,特别是涉及可有效使用笔芯的缩短残留笔芯的自动铅笔。
作为已有的这种自动铅笔,有日本实用新型第2544453号文献的类型,该文献所述的笔在前端管内部,设置有螺旋状的弹簧,在螺旋状弹簧的内侧,形成有与比笔芯直径稍小的芯子相接触的内径部分。或,在前端管内部,设置朝向其内径的中心方向弯曲的线状的弹簧,通过该线状弹簧的弯曲部分,在前端管内部,形成与比笔芯直径稍小的芯子相接触的内径部分,将粉末固着于线状弹簧的表面。上述文献提到,由于上述原因,如果通过敲击操作,笔芯插入,或接触螺旋状弹簧或线状弹簧,则弹簧发生变形,通过适合的力,保持笔芯。
但是,实际上难于象上述已有的自动铅笔那样,制造能接纳于较小直径的前端管内的微小型的螺旋弹簧或线状弹簧,将其装配于前端管内,实际的情况是无法实际使用。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课题而提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铅笔,其可有效使用笔芯,并且简单地在实际中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铅笔,其包括前端管,该前端管按照固定或沿轴向活动的方式设置于前端部,该前端管包围笔芯,其特征在于在前端管中的至少1个位置上,形成切槽,从而该前端管的笔芯保持力增加。由于在前端管设置有切槽,故可简单地进行制造,可实用化。由于在前端管设置有切槽,故可通过切槽,使前端管与笔芯发生弹性接触,由此,可提高笔芯保持力。
前端管的切槽可按照相互基本上平行的方式,设置于至少两个位置上。另外,上述两个位置上的切槽以沿圆周方向小于180度的间距,按照沿轴向基本上保持平行的方式设置,前端管的两个位置上的切槽夹持的部分构成弹性片。或,上述两个位置上的切槽以沿圆周方向基本上为180度的间距,按照沿轴向基本上保持平行的方式设置,前端管的两个位置上的切槽夹持的部分构成弹性片。由于弹性片与笔芯实现面接触,故可有效提高笔芯保持力。
另外,也可在上述前端管的外侧,按照同心的方式设置有外侧管。此外,最好上述前端管的前端相对外侧管的前端突出。由于设置外侧管,故即使在承受较强的笔压的情况下,仍可抑制设置有切槽的前端管沿外径方向扩张,并且从外侧难于看到切槽,还可保持良好的外观。由于前端管的前端相对外侧管的前端突出,故在书写时,可防止由于外侧管,在笔尖出现死角。
如果上述前端管由金属制成,则可以较小的厚度形成,另外由于形状保持力提高,弯曲强度较高,故最好采用该方式。
此外,上述前端管的内周面,还可车出螺纹,或形成纵向肋。由于螺纹顶面或纵向肋的顶面与笔芯接触,与无起伏的面接触相比较,可进一步提高笔芯保持力。
还可任意地,在上述前端管的内侧,按照同心的方式设置内侧管。最好上述前端管的前端相对内侧管的前端突出,该伸出的前端的内径小于未伸出的部分的内径。通过设置内侧管,可提高弯曲刚性。前端管由树脂形成,内侧管可由金属形成。另外,由于在内侧管的内周面,车出有螺纹,或形成有纵向肋,故还可进一步提高笔芯保持力。


图1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铅笔的第1实施例的纵向半剖视图;图2为第1实施例的前端部的放大剖视图;图3为沿图2中的3-3线看到的剖视图;图4为沿图3中的箭头4看到的视图;图5为第2实施例的前端部的放大剖视图;图6为沿图5中的箭头6看到的视图;图7为第3实施例的,相当于图6的图;图8为第4实施例的前端部的放大剖视图;图9为第5实施例的前端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0为第6实施例的前端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1为沿
图10箭头11看到的视
图12为第7实施例的前端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3为表示第7实施例的变换实例的前端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4为表示第7实施例的变换实例的前端部的放大剖视图。
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4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例的图。在这些附图中,标号10表示自动铅笔,标号10a表示自动铅笔的前端部。
如以放大方式表示的图2所示,在前端部10a上,按照可沿轴向进出的方式,相对其前端开口,安装有保护笔芯的前端管12。在该前端管12的后部,嵌入有衬垫14,其用于对笔芯施加摩擦阻力,保持笔芯,承受来自前端部10a的内周面的摩擦阻力,保持前端管12。
上述前端管12是由金属制成的,在该前端管12中,按照基本上相互保持平行的方式,形成有从前端沿轴向延伸的2个切槽12a,12a。如图4所示,这两个切槽12a,12a以沿圆周方向小于180度的间距,按照基本上沿轴向保持平行的方式设置,由这两个切槽12a,12a夹持的部分构成弹性片12b。切槽12a,12a可通过借助切割器从前端管12的前端,进行切槽的方式形成。在切割器进行切槽后,万一在前端管12的内侧、外侧残留有毛刺的场合,可通过铰刀,化学研磨等方式,进行适当处理。
金属形成的外侧管18压入前端管12的外侧根部,前端管12与外侧管18构成同心状的双重管的结构。外侧管18防止前端管12中的弹性片12b朝向径向外方扩张。
前端管12与外侧管18中的相应前端位置也可对齐,但是按照本实施例,前端管12相对外侧管18伸出一点,在笔芯前端在书写时难于形成死角。
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自动铅笔10中,前端管12中的弹性片12b倾向朝向内方倒入,如图3中的假想线所示,由于通过弹性片12b的面,对笔芯L进行限制,故笔芯L的保持力提高。为此,随着笔芯L的消耗,笔芯L的长度小于夹头的前端部10a的前端开口的长度,由于即使在将笔芯L从夹头C(参照
图1)的紧固力中释放的状态的情况下,前端管12的笔芯保持力仍较高,故可连续地进行书写,另外,还可抑制笔芯L的自转。按照此方式,可有效地使用笔芯L,可使残留的笔芯缩短。此外,由于即使在书写时承受较强的笔压,弹性片12b朝向外径方向变形的情况下,外侧管18仍抑制这样的变形,故笔芯保持力不降低。
由于前端管12和外侧管18分别由金属制成,故可使其厚度较薄,不会对使用者造成不适感。由于切槽12a,12a可简单地形成,故可确实和简单地投入实际使用。
图5和图6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例的图。在这些图中,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故省略对其的具体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在1个位置形成从前端管12-2的前端沿轴向延伸的切槽12a,并且在该前端管12-2的前端部,朝向前端其内径进一步缩小。
由于同样在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自动铅笔中,朝向前端,前端管12-2的内径变小,通过前端管12-2的前端内周面,限制笔芯L,故笔芯L的保持力增加。由于具有切槽12a,故即使在于前端管12-2的前端内径等于或小于笔芯L的外径的情况下,笔芯L仍不会破损,在承受适合的弹性保持力的同时,可穿过前端管12-2。按照此方式,获得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
图7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例的图。在该图中,与前面的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故省略对其的具体描述。
在本实施例的前端管12-3中,从前端沿轴向延伸的2个切槽12a,12a以沿圆周方向180度的间距,按照相互基本上保持平行的方式形成,这两个切槽12a,12a之间形成弹性片12b。
同样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弹性片12b与笔芯L弹性接触,使笔芯保持力提高,故获得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
图8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例的图。在该图中,与前面的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故省略对其的具体描述。
本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外侧管18-4的前端相对前端管12-4的前端伸出,外侧管18-4的前端部呈沿内径方向变窄的形状。
同样在本实施例中,在前端管12-4中的弹性片12b的作用下,便获得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由于外侧管18-4的前端部沿内径方向变窄,故在书写时,难于在笔芯前端,形成死角。
图9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6实施例的图。在该图中,与前面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故省略对其的具体描述。
本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前端管12-5的内面车出有螺纹12d。
按照此方式,由于车出有螺纹12d,与笔芯L的接触不是无起伏的面接触,而是螺纹齿顶面处的离散的面接触或离散的接触的集合,但是对笔芯L施加的摩擦阻力增加。于是,笔芯保持力进一步增加,并且可进一步确实抑制笔芯的自转。
图10和
图11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7实施例的图。在图中,与前面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故省略对其的具体描述。
本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前端管12-6的内面,形成多个纵向肋12c。
由于按照上述方式,形成纵向肋12c,故与笔芯L的接触不是无起伏的面接触,而是纵向肋12c的顶面的离散的面接触或离散的接触的集合,但是对笔芯L施加的摩擦阻力增加。于是,笔芯保持力进一步增加,还可进一步确实抑制笔芯的自转。
图12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8实施例的图。在该图中,与前面的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故省略对其具体的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前端管20由树脂形成,在该前端管20上,按照相互基本上保持平行的方式,形成从前端沿轴向延伸的2个切槽20a,20a。这两个切槽20a,20a以沿圆周方向小于180度的间距,按照沿轴向基本上保持平行的方式设置,这两个切槽20a,20a之间形成弹性片20b。在前端管20的内侧,还设置有金属制的内侧管22,该内侧管22的后端从前端部10a的前端开口延伸,衬垫14嵌入该后端。前端管20的前端相对内侧管22伸出,其前端部呈沿内径方向变窄的形状。
前端管20的根部固定于内侧管22的外周面上。
在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自动铅笔中,在笔芯处于书写中的状态,笔芯的一部分为内侧管22保护起来,从而阻止其发生弯曲等情况。此外,笔芯的前端附近在前端管20的前端部,承受适合的弹性保持力。如果前端管20的前端部的内径按照在自然状态,以小于笔芯的外径的方式设定,则弹性片20b在沿外径方向发生变形的同时,还保持笔芯,故前端管20的保持力增加。按照此方式,获得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作为本实施例的变换实例,在内侧管22的内周面,车出螺纹22a(
图13),或形成纵向肋22b(
图14),则与第6实施例或第7实施例相同,可进一步提高笔芯保持力。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例中,对笔芯L的输送,以及可相对自动铅笔10的前端部10a实现进出的活动式的前端管的实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情况,显然还同样适合用于相对前端部10a,为固定式的前端管。
如果按照上面的描述,采用本实用新型,可通过简单的结构,提高前端管的笔芯的保持力,即使在笔芯较短,笔芯处于夹头的紧固力释放的状态的情况下,仍可连续地进行书写,此外,还可抑制笔芯的自转。按照此方式,可有效地使用笔芯,可缩短残留的笔芯。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铅笔,其包括前端管,该前端管按照固定或沿轴向活动的方式设置于前端部,该前端管包围笔芯;其特征在于在前端管中的至少1个位置上,形成切槽,从而该前端管的笔芯保持力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铅笔,其特征在于前端管的切槽按照相互基本上平行的方式,设置于至少两个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铅笔,其特征在于上述两个位置上的切槽以沿圆周方向小于180度的间距,按照沿轴向基本上保持平行的方式设置,前端管的两个位置上的切槽夹持的部分构成弹性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铅笔,其特征在于上述两个位置上的切槽以沿圆周方向基本上为180度的间距,按照沿轴向基本上保持平行的方式设置,前端管的两个位置上的切槽夹持的部分构成弹性片。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自动铅笔,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前端管的外侧,按照同心的方式设置有外侧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铅笔,其特征在于上述前端管的前端相对外侧管的前端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自动铅笔,其特征在于上述前端管由金属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自动铅笔,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前端管的内周面,车出螺纹。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自动铅笔,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前端管的内周面,形成纵向肋。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自动铅笔,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前端管的内侧,按照同心的方式设置有内侧管。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动铅笔,其特征在于上述前端管的前端相对内侧管的前端突出,该伸出的前端的内径小于未伸出的部分的内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自动铅笔,其特征于上述前端管由树脂形成,内侧管由金属制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自动铅笔,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内侧管的内周面,车出螺纹。
14.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自动铅笔,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内侧管的内周面,形成有纵向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有效地使用笔芯,并且可简单地实用化的自动铅笔。保护笔芯的前端管(12)以可轴向进出地从自动铅笔(10)的前端部(10a)的前端开口安装。在金属制成的前端管(12)上,以相互基本上保持平行地沿圆周方向以小于180度的间距形成有从前端沿轴向延伸的两个切槽(12a,12a)。它们之间形成弹性片(12b)。由于该弹性片(12b)倾向朝内倒入,与笔芯(L)实现面接触,故笔芯(L)的保持力增加。
文档编号B43K21/22GK2455482SQ0026750
公开日2001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00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00年2月16日
发明者铃木孝彦 申请人:株式会社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