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末日前后地球地貌、公转、自转改变过程的演示方法

文档序号:2570622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恐龙末日前后地球地貌、公转、自转改变过程的演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演示恐龙生活时代的地球地貌和自转运动的方法,尤其是涉及演示恐 龙末日的地球在太空中因受陨击而出现的地貌改观、地极移动、公转飘摇、自转反复改向全 过程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公知的地球在太空中的公转——自转复合运动模型和自转地球仪所演示的地球 公、自转运动都是围绕一固定的公转轨道和固定自转轴转动的当今地球的公、自转情形,其 固定自转轴以经线汇聚于北纬零度处为北端(上端)、经线汇聚于南纬零度处为南端(下 端)。这种模型只适合演示恐龙灭绝后至今的地球自转运动情景,而不能演示恐龙生活时 代的地球地貌和自转运动情形,更不能演示恐龙末日的地球其自转运动和地貌随陨落的发 生、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情形。在本发明人发表《地球正理》等著作前,人们一直以为地球始 终都是和还将以今天这样的体貌存在和这样的运动方式公转和自转的。大物理学家牛顿曾 把地球的转动能量的来源归因于上帝,认为是上帝在地球诞生之际给予善意的推动。因而 在此之前还没有人发明、制造和提出过其他地貌、公转和自转类型的地球演示模型和演示 方法。《地球正理》揭示了恐龙生存的白垩纪地球主地貌并没有小月球粉碎陨落后才产生的 五大陨落带地貌和普遍覆盖于白垩纪地层之上的第三纪地层及其后增加的地层,白垩纪地 球自转轴的方向与今天的地球自转轴有八十二度的夹角,恐龙灭绝当天地球遭受五大陨团 陨击,地貌改观、地极移动、公转飘摇、自转方向在公转飘摇中反复改变的全过程。但是,至 今世界上还没有相应的演示模型和方法可准确模仿之,以帮助人们理解那场毁坏生物圈的 大劫难对地球本身的地貌、公转和自转运动等产生的深刻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地球公、自转复合运动模型和自转地球仪皆不能演示恐龙生活时代 的地球地貌和自转情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地球仪,该地球仪不仅能演示恐龙生存时 代白垩纪的地球地貌、自转运动情形,而且能演示地球受陨击、恐龙遭灭绝、地极移动、地貌 改观、公转漂移及自转反复改向、自转轴最终偏转了约八十二度等情形的全过程及后地球 呈现如今的地貌、自转、公转情形。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1.机械模型演示法基座、支架、一条轨道、或两条相对应的轨道互相固定连接, 轨道上刻有一条槽沟,其中一条槽沟内壁安装有齿条和许多电路开关触点;自转轴穿过地 球球体模型露出两头,自转轴的一端露头安装有齿轮组,自转轴与球体固定连接,自转轴的 另一露头插入另一轨道槽沟内,自转轴上的齿轮组与槽沟齿条相吻合,以齿轮、齿条的转动 速比确定公、自转速度比例,轨道槽沟的始端和终端附近各有一防滑扣,位于与两轨道终端 点连线相交八十二度的自转轴支架两端各有一相对应的活动突头,合上始端防滑扣时,自 转轴两露头端点即可在轨道槽沟的始端点处固定作自转运动,演示恐龙生存时代的地球自转情形;打开防滑扣时,自转轴齿轮组沿槽沟齿条转动时另一露头端点可沿相对的轨道槽 沟滑行,从轨道始端向轨道终端滑行时地球模型边自转边公转,演示恐龙末日地球遭小月 亮五大碎团陨击过程中的地球地极移动、地貌改观、公转飘摇、自转反复改向的过程,劫难 后地球的自转轴偏转成了今天的情形。劫难过程演示结束,地球表面有了第三纪地层地貌。 打开轨道终端处的防滑扣,将自转轴支架的上下两活动突头卡入地球上下两(今天的)自 转轴端凹孔,地球模型按今天地球自转情形自转。地球模型表面各陨落处安装的发光源与电源、发声电路、触点、自转轴露头等 电连接;恐龙生活时代白垩纪的地球模型自转轴的上端点确定在现地球的西经约零度 五十二分、北纬约八度零分处——加纳国耶吉的西南部;下端点确定在现地球的东经约 一百七十九度零八分、南纬约八度零分处——富纳富提环礁的中心区域。前者相当于现地 球自转轴的北端(上端);后者相当于现地球自转轴的南端(下端)。模型的球体由现在的 南偏西约八度零分向北偏东约八度零分自转运动;在现东半球看,太阳从磁北极那边的地 平线升起;从磁南极那边的地平线落下;在现西半球看,太阳从磁南极那边的地平线升起, 从磁北极那边的地平线落下。赤道是过现东经九十度与现南纬八度零分交点处,南偏西约 八度零分,北偏东约八度零分和现西经九十度与现北纬八度零分交点处,北偏西约八度零 分,南偏东约八度零分的球面弧线,穿过现印度(当时是沼泽、浅海)——尼泊尔(当时是 浅海、沼泽)——西藏、青海(当时是浅海、沼泽)、新疆、甘肃(当时是浅海、沼泽)——西 伯利亚——北冰洋南岸——加拿大西部——美国西部——墨西哥湾(当时是陆地)——墨 西哥——南美西海区(当时是陆地、沼泽)——南极洲半岛(当时是沼泽、陆地)——南极 洲——东印度洋海岭(当时还无海岭海洋)——印度,海平面比现今的低约八十米,地球自 转一周约六小时。演示白垩纪的地球上包括现两极在内的大多数陆地恰好处于当时的低纬 度区;小月亮陨落前,这些地区地势低洼,水量充沛,水源近便,气候温暖,植被茂盛,食源丰 富,适合恐龙等大型裸皮动物生存繁衍。因而在上述地区及其附近埋藏有白垩纪末日灭绝 的恐龙化石,它们已经且还将被人们找到。在地球模型上将已发现的恐龙种类标记在发现 地。在模型中用发光源标示白垩纪末日陨落到地面的陨体位置、大小和时间;用发声 音量表示陨体落地时点和能量的大小;设置一条或相对的两条弯曲槽沟来确定模型的公转 轨迹;槽沟的弯曲位置和程度与自转轴偏转时机和幅度一致;地球模型的自转轴两端点分 别循两槽沟滑行;槽沟的曲线结构与陨击动量及其质量的增加量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实际 产生的改变量相对应;槽沟上布置有若干触点,每一个触点分别属于不同陨点处所安装的 发光源电路,每一光源在糟沟上各有一组与之电连接的触点,且与电源和发声电路电连接。 当自转轴端点循槽沟滑行碰及某触点时,该触点所在的电路闭合,点亮发光源显示陨体落 地,同时发出受陨击声,演示该处有陨体落地,地面受到陨击的面积、强度,地貌改变成现今 状态。地球模型的自转轴沿设定弯度的槽沟向前运动演示出地球的自、公转因陨击而被扰 动,小月亮主块陨至塔里木、柴达木及青臧地区、横断山脉后地球自转轴开始严重偏转,地 球自转改变为顺时针方向,东南亚地区的自转弧度越来越大,一度以127° E、5° S(布鲁岛 南部海域)为自转轴上端自转了约四分之一周(约九十度),正当地球自转动量行将衰竭 之时,陨落至夏威夷岛和接着陨落的毛伊岛——瓦胡岛——考爱岛等夏威夷群岛陨块增加 了地球自转动量,巨大的动量矩扭转了地球的自转方向,并以逆时针方向加速自转,空中的剩余陨团接着随自转的进行陨落产生——弗洛勒斯岛及其东、西诸岛——爪哇岛(及中国 的南砂、西沙等)——苏门答腊岛(再由西偏北往南偏东、进而由西往东逆时针自转)陨至 印度——波斯湾——地中海,最后地球自转轴偏转了约八十二度而成为接近今天的自转状 态。以帮助人们理解白垩纪晚期的那次劫难——地球赤道上方一颗直径约2000公里的地 球卫星——小月亮,在恐龙灭绝的前一天,遭到一颗彗星的撞击,被撞碎后的月亮及彗星遗 骸形成五大物质团和漫天碎块,它们先后分别陨向地球,产生地表陨落地貌,地球的公、自 转被扰动。地球的自转轴因而偏转成接近今天的角度,呈接近现今的公、自转运动状态,恐 龙因此而遭灭绝,因而包括两极在内的广大陆地有恐龙化石存在,那场劫难形成的生物化 石已经、还将被人们找到。它们是地球曾经历那场劫难的直接和清晰证据,而不是大陆漂移 的证据。恐龙末日小月亮与一慧星撞击形成了 A、B、C、D、E、F等五大物质团和漫天散块分 别先后陨落产生地面陨落地貌,因为这些物质的陨落导致了全球恐龙的灭绝,所以这些地 貌,及其后在其上方以陨落等方式形成的地层,在恐龙生活时代的地球表面还没有出现。它 们分别是D团先陨落在东经八十五度至九十度、南纬五度至三十度区域产生的东印度洋海 岭,及其后在其上方以陨落等方式形成的地层。这些地貌在恐龙生活时代还没有出现;C团陨落产生南极洲山脉一南极半岛一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大陆桥(后被 陨落在太平洋上的陨击能量激起的海啸冲决成德雷克海峡)一南美西海岸科迪勒拉山 系一中美西海岸和加勒比海、墨西哥湾海岸及诸岛,及其后在其上方以陨落等方式形成 的地层。这些地貌在恐龙生活时代还没有出现。B团陨落产生北美洲西海海岛、半岛、海岸和科迪勒拉山系——白岭海和海岸—— 堪加索半岛——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海岸——渤海、黄海——东海——琉球群岛—— 台湾海峡、海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东北部分,这些地貌在恐龙生活时代还没 有出现。E团陨落产生阿拉斯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伊豆诸岛——南方 群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关岛等,及其后在其上方以陨落等方式形成的地层。这些地 貌在恐龙生活时代还没有出现。F团陨落产生夏威夷岛——毛伊岛——瓦胡岛——考爱岛及向西偏北后转向北偏 西的(太平洋西北部)海岭,及其后在其上方以陨落等方式形成的地层。这些地貌在恐龙 生活时代还没有出现。A团陨落产生中西伯利亚高原——阿尔泰山脉——准喝尔盆地——天山山脉—— 塔里木盘地(地球由南往北自转进程中自转轴上端突然往西大幅一偏,继续由南往北的自 转进程变成了顺时针自转)、柴达木盘地——青藏高原的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和横断 山脉等(地球继续由南往自转)——安达曼群岛(地球渐渐由东往西自转)——尼科巴群 岛——锡默卢岛——尼亚斯岛——西比路岛——明打威群岛一一班达海西北(地球由东 往西的自转弧度越来越大,在“布鲁岛与塞兰岛之间的南方”东经约127. 5度、南纬约4. 9 度处形成新自转轴上端点,由东往西自转了约四分之一周,因F陨团开始陨落夏威夷陨块 才使自转改向,由西偏北往东偏南)、F陨团继续陨落产生毛伊岛——瓦胡岛——考爱岛及 太平洋西北海岭——A团继续陨落产生弗洛勒斯岛及其东、西诸岛——爪哇岛(同时陨落产生中国的西沙、南沙群岛)——苏门答腊岛(再由北偏西往南偏东、进而由西往东逆时针 自转)_德干高原——波斯湾——亚丁湾——红海——波斯湾——伊朗高原——咸海、里 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亚德里亚海——地中海及其海岸、海岛和半岛——阿尔 卑斯山脉佩尼韦蒂科山——阿特拉斯山脉。A团陨落结束,地球从此由西往东旋转,初期自 转一周约需二十三点七小时,这一自转运动的改变全过程和这些地区的新地貌,及其后在 其上方以陨落等方式形成的地层,在恐龙生活时代还没有出现。小月亮陨尘的大量陨落制造了现地球上所有的沙漠地貌,及其后在其上方以陨落 等方式形成的地层,在恐龙生活时代还没有出现。小月亮陨尘的少量陨落区地面产生了第三纪薄层地貌,及其后在其上方以陨落等 方式形成的地层,在恐龙生活时代还没有出现。在地球模型表面用连续动态的发光和发声电路演示恐龙末日陨落事件的发生,用 发光区域的大小和光色表示所产生的新地貌面积、海拔、水、陆类型等;用同步发声的强弱 表示陨击的能量当量;让地球模型的公转和自转情形随陨落物质及动量的增加而发生飘 摇、反复改向等变化。用一条或二条有槽沟的轨道限定地球的公转、自转轴方向和自转情形随陨落而进 行和改变;用电动机械或人力手动旋转地球模型,用发光、发声电路演示陨落地点和能量当 量的增加。或用直接添加表示新地貌特征物,或直接添加光、色、声的方法演示出具体陨落 各分事件的发生,地球的公转随之发生飘摇、自转反复改向的情形。白垩纪劫难后地球地貌已接近现今的地貌。在已具有现地球地貌的地球模型上依 然保存有劫难前的一对共两个供安装自转轴的凹孔,其上凹孔位于现西经零度五十二分、 北纬八度零分(加纳耶吉西南区域)处,下凹孔位于东经一白七十九度零八分、南纬八度零 分(富纳富提环礁中心区域)处。将该地球模型安装于现市场上公开买卖的普通地球仪的 支架上,作逆时针旋转,可简要演示恐龙末日前地球的自转情形。在地球模型的表面标明已经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帮助人们摆脱过去错误的地球观,学会用中华传统真智慧 方法全面观察宇宙、地球上的客观事实和从过去至未来的规律。帮助人们领会《地球正理》 所阐明的地球从诞生至今因有陨落才长大,其自转速度和方向随陨击而改变;现地球的 自转动量主要源于白垩纪小月亮陨落事件的动量增量,地球的物质和公转动量则源于白阳 劫太阳父母星的相向撞击时产生的早期物质分布态,而非牛顿极尽人类聪明、人为想象出 来的受上帝推动的结果;地震是过去劫难残存能量的释放,是五大陨团的陨冲作用产生了 当今的主要地震带;小月亮陨团陨落时的漫天大火引燃并烧毁地表一切可燃之物;陨体陨 落在内陆地面上可同时造就陨坑、高峰、山峦、沟谷,陨体可能钻入地下或露于地面成为山 体的一部分;陨体陨落在平原或浅水水面上可造就湖泊、内海和不标准的环形山;陨体陨 落在海洋上可造就海岭、或礁、或岛;远离大陨块着陆地区的地面其原白垩纪地层(K层)上 被陨尘覆盖,形成第三纪地层(T层),幸免于被烧毁的恐龙遗体,在被陨尘埋没后转化为化 石而得以永久保存;等等基本事实和规律。帮助人们明白、警惕中、西方经典中不约而同地 警告人类的“地球将来会有天降大火的劫难”的悲悯。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演示恐龙末日前后地球公转飘摇、自转改向过程示意图。图2是演示恐龙生活时代白垩纪地球自转模型。图3是演示恐龙末日地球公转飘摇轨道模型构造原理图。图4是演示恐龙末日地球沿公转飘摇轨道过程的轨道模型原理局部放大图。图5是地球模型电路原理图。图6是演示恐龙末日后地球的自转模型图。图2、图3、图4和图5中的1是模型基座,2是支架,3是轨道骨架,4是轨道槽沟, 5是齿条,6是电路触点,7是自转轴上端露头,8是自转轴下端露头,9是齿轮组,10是上防 活扣,11是下防活口,12是上活动突头,13是下活动突头,14是当今地球(模型)自转轴上 凹孔(北极),15是当今地球(模型)自转轴下凹孔(南极),16是地球模型,17是恐龙生 活时代地球(模型)自转轴上端凹孔(非洲加纳国耶吉西南部),18是恐龙生活时代地球 (模型)自转轴下端凹孔(富纳富提环礁中心区域),19是恐龙生活时代地球(模型)自转 轴,20是微电机,21是地球模型自转轴,22是电路,23是光源,24是声源,25是电源。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2中,基座1上安装支架2,支架之间轨道3相连,轨道3上刻槽沟4,齿条5 镶嵌在槽沟4的侧壁上,轨道槽沟4的两端各有上防滑扣10和下防滑扣11,支架2有上活 动突头12和下活动突头13。用上活动突头12卡入恐龙生活时代地球自转轴上端凹孔17 和下活动突头13卡入凹孔18时,逆时针旋转地球模型16演示恐龙生活时代白垩纪地球的 自转情形。在图3中,轨道3的侧壁上镶嵌齿条5,轨道槽沟4内安装电路触点6。在图4中,地球模型自转轴21的下端安装齿轮组9,齿轮组9与地球模型16、微电 机20及齿条5齿合。启动微电机20,模型自转轴21下端沿齿条5向前作公转运动,地球模 型自转轴21的上端露头7或下端露头8在运动中能触及电路触点6并接通其所在电路22 的电源25,启动电路22的光源23和声源M发光、发声,演示恐龙末日的地球受陨击,地球 的地貌、公转和自转等随陨击的进行而发生变化的全过程。在图5中,光源23、声源M、电源25、轨道3上的电路触头6互相电连接成电路22。 地球模型16上的陨点光源和声源并联,随自转轴上露头7的移动先后与不同电路触点6电 接通,而发光、发声,演示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状态伴随陨落的进行而发生地貌改观、公转 飘摇、自转改向等等变化。在图6中,当地球模型沿轨道运动至轨道末端,将支架2上的自转轴上端露头7和 下端露头8分别插入地球模型16的当今地球(模型)自转轴上凹孔(北极)14和下凹孔 (南极)15中。手工逆时针转动地球模型16,演示恐龙末日后的地球自转运动情形。恐龙灭绝前的白垩纪末地球自转一周约需要现地球时间六小时,恐龙灭绝后的第 三纪初地球自转一周约需现地球时间二十三点七小时,演示恐龙末日前与后的地球模型自 转速度比大于等于23. 7/6。实施例2.电视、电影影片法对上述五大陨团陨落着地的过程中产生的地貌改观、地极移动、公转飘摇、自转改向等情形进行摄影,剪辑成动画片。用播放电视、电影影片 的方式演示地球在受陨击的过程中,其地貌改观、公转飘摇、自转反复改向、恐龙等生命体 在白垩纪劫难中受陨石火烧、陨尘盖埋、洪水冲淹而灭绝,远离大陨体陨落区(而幸免于被 高温气化、灰化、碳化)的恐龙遗体被陨尘埋没覆盖后转化为石而得以永久保存。
实施例3.计算机动画片演示法对上述五大陨团陨落着地的过程中产生的地貌 改观、地极移动、公转飘摇、自转改向等情形直接用计算机语言制作成电脑动画片。用播放 电影、电视动画片、视频动画片等的方式演示地球在受陨击的过程中,其地貌改观、公转飘 摇、自转反复改向、恐龙等生命体在白垩纪劫难中受陨石火烧、陨尘盖埋、洪水冲淹而灭绝, 远离大陨体陨落区(而幸免于被高温气化、灰化、碳化)的恐龙遗体被陨尘埋没覆盖后转化 为石而得以永久保存。
权利要求
1.一种恐龙末日前后地球地貌、公转、自转改变过程的演示方法,其特征是演示用的 地球模型至少有两对(四个)自转轴凹孔,供先后转换的自转轴从中通过。恐龙末日前的地 球自转轴与现今地球的自转轴成八十二度的夹角,自转轴的上端点位于现西经零度五十二 分、北纬八度零分(加纳耶吉西南区域)处,下端点位于东经一白七十九度零八分、南纬八 度零分(富纳富提环礁中心区域)处,地球模型以此自转轴自转运动演示恐龙生活时代的 地球自转情形;恐龙末日后的地球自转轴与现今的自转轴基本重合一致。地球模型自转轴 从前一状态向后一状态变换的过程演示劫难发生过程;变换后的地球模型自转运动演示白 垩纪陨落结束的地球自转运动情形,原高纬度区与低纬度区互换了位置,地区气候被显著 更替,白垩纪生物圈已被严重毁坏、恐龙灭绝,残留的恐龙遗体被陨尘埋没,其中的极小一 部分已被发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恐龙末日前后地球地貌、公转、自转改变过程的演示方法, 其特征是地球模型的地形还没有出现由五大陨团陨落产生的五大陨落带地貌和由漫天陨 块、陨尘陨落产生的星罗棋布于地表的第三纪陨落地貌,及其后在其上方以陨落等方式形 成的地层地貌。所说的五大陨团是恐龙末日小月亮与一慧星撞击形成的A、B、C、D、E、F等 五大物质团和漫天散块分别先后陨落产生地面陨落地貌,因为这些物质的陨落导致了全球 恐龙的灭绝,所以这些地貌,及其后在其上方以陨落等方式形成的地层,在恐龙生活时代的 地球表面还没有出现。它们分别是D团先陨落在东经八十五度至九十度、南纬五度至三十度区域产生的东印度洋海岭,及 其后在其上方以陨落等方式形成的地层。这些地貌在恐龙生活时代还没有出现;C团陨落产生南极洲山脉——南极半岛——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大陆桥(后被陨落 在太平洋上的陨击能量激起的海啸冲决成德雷克海峡)——南美西海岸科迪勒拉山系—— 中美西海岸和加勒比海、墨西哥湾海岸及诸岛,及其后在其上方以陨落等方式形成的地层。 这些地貌在恐龙生活时代还没有出现。B团陨落产生北美洲西海海岛、半岛、海岸和科迪勒拉山系——白岭海和海岸——堪加 索半岛——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海岸——渤海、黄海——东海——琉球群岛——台湾 海峡、海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东北部分,这些地貌在恐龙生活时代还没有出 现。E团陨落产生阿拉斯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伊豆诸岛——南方群 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关岛等,及其后在其上方以陨落等方式形成的地层。这些地貌 在恐龙生活时代还没有出现。F团陨落产生夏威夷岛——毛伊岛——瓦胡岛——考爱岛及向西偏北后转向北偏西的 (太平洋西北部)海岭,及其后在其上方以陨落等方式形成的地层。这些地貌在恐龙生活时 代还没有出现。A团陨落产生中西伯利亚高原——阿尔泰山脉——准喝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 木盘地(地球由南往北自转进程中自转轴上端突然往西大幅一偏,继续由南往北的自转进 程变成了顺时针自转)、柴达木盘地——青藏高原的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等 (地球继续由南往自转)——安达曼群岛(地球渐渐由东往西自转)——尼科巴群岛——锡 默卢岛——尼亚斯岛——西比路岛——明打威群岛——班达海西北(地球由东往西的自转 弧度越来越大,在“布鲁岛与塞兰岛之间的南方”东经约127. 5度、南纬约4. 9度处形成新自转轴上端点,由东往西自转了约四分之一周,因F陨团开始陨落夏威夷陨块才使自转改 向,由西偏北往东偏南)、F陨团继续陨落产生毛伊岛——瓦胡岛——考爱岛及太平洋西北 海岭——A团继续陨落产生弗洛勒斯岛及其东、西诸岛——爪哇岛(同时陨落产生中国的 西沙、南沙群岛)——苏门答腊岛(再由北偏西往南偏东、进而由西往东逆时针自转)_德干 高原——波斯湾——亚丁湾——红海——波斯湾——伊朗高原——咸海、里海——大高加 索山脉——黑海——亚德里亚海——地中海及其海岸、海岛和半岛——阿尔卑斯山脉-佩 尼韦蒂科山——阿特拉斯山脉。及其后在其上方以陨落等方式形成的地层。这些地貌在恐 龙生活时代还没有出现。地球以每旋转一周少于六小时的速度逆时针自转。小月亮陨尘的大量陨落制造了现地球上所有的沙漠地貌,及其后在其上方以陨落等方 式形成的地层,在恐龙生活时代还没有出现。小月亮陨尘的少量陨落区地面产生了第三纪薄层地貌,及其后在其上方以陨落等方式 形成的地层,在恐龙生活时代还没有出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恐龙末日前后地球地貌、公转、自转改变过程的演示方法,其 特征是在地球模型表面用发光和发声电路产生连续动态的光声效果来演示恐龙末日陨落 事件的发生,用发光区域的大小和光色表示所产生的新地貌面积、海拔、水、陆类型等;用同 步发声的强弱表示陨击的能量当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恐龙末日前后地球地貌、公转、自转改变过程的演示方法,其 特征是用一条或二条有槽沟的轨道限定地球的公转、自转轴方向和自转情形随陨落而进 行和改变;用电动机械或人力手动旋转地球模型,用发光、发声电路演示陨落地点和能量当 量的增加。或用直接添加表示新地貌特征物,或直接添加光、色、声的方法演示出具体陨落 各分事件的发生,地球的公转随之发生飘摇、自转反复改向的情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恐龙末日前后地球地貌、公转、自转改变过程的演示方法,其 特征是在轨道末端的支架上下两端各设置有一对相对的活动突头,当地球模型从始端滑 至终端,演示完恐龙末日的劫难后,将两个相对的活动突头分别插入今天地球自转轴的上 下两端孔,接着演示如今地球的地貌、公转、自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恐龙末日前后地球地貌、公转、自转改变过程的演示方法,其 特征是在已具有现地球地貌的地球模型上依然保存有劫难前的一对共两个供安装自转轴 的凹孔,其上凹孔位于现西经零度五十二分、北纬八度零分(加纳耶吉西南区域)处,下凹 孔位于东经一白七十九度零八分、南纬八度零分(富纳富提环礁中心区域)处。将该地球 模型安装于现市场上公开买卖的普通地球仪的支架上,作逆时针旋转,可简要演示恐龙末 日前地球的自转情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恐龙末日前后地球地貌、公转、自转改变过程的演示方法,其 特征是演示恐龙末日前与后的地球模型自转速度比大于等于23. 7/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恐龙末日前后地球地貌、公转、自转改变过程的演示方法,其 特征是用摄像的方法将每一个分事件的图象编接制成视频动画,用有物理光、彩色、拟声 的电影、电视片的形式来演示恐龙生活时代的地球地貌、公、自转情形和恐龙灭绝当天地球 随系列陨击的着地其地貌、公、自转在运动进行中发生改变的过程,恐龙等生命体在这场白 垩纪劫难中受陨石火烧、陨尘盖埋、洪水冲淹而灭绝,远离大陨体陨落区(而幸免于被高温 气化、灰化、碳化)的恐龙遗体被陨尘埋没覆盖后转化为石而得以永久保存。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恐龙末日前后地球地貌、公转、自转改变过程的演示方法,其 特征是用计算机语言编制成有物理发光、彩色、拟声等影像元素组成的的动画片,用电视、 计算机视频来演示恐龙生活时代的地球地貌、公、自转情形和恐龙灭绝当天的地球随系列 陨块的着地其地貌、公、自转在运动进行中发生改变的过程。
全文摘要
一种恐龙末日前后地球地貌、公转、自转改变过程的演示方法,由基座、支架、轨道、自转轴、齿轮组、齿条、微型电机、防滑扣、突头、地球模型、现地球自转轴两端轴孔和与之相交八十二度处的轴两端轴孔、轨道槽沟等机械连接、电极触头、发光光源、发声电路、导线、电源等电连接,组成地球机械演示模型,直接用机械电动、或手动的方式、或拍摄演示过程成电影、电视片,或据情用计算机语言制作成电脑动画片的方式来演示恐龙生活时代白垩纪地球地貌和自转情形,恐龙末日地球地貌、公转、自转改变过程,末日后地球地貌、自转情形,直观逼真。有助于人们认识劫难毁灭生物圈和对地球的深刻影响的事实,有助于人们认识地球、地层、地质的客观真实和规律。
文档编号G09B27/08GK102103814SQ20091031177
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8日
发明者袁建华 申请人:袁建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