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2740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直升机操控器,特别是指一种能整合各种控制动作,提供 较简易的操控方式而减少驾训人员训练时间的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
背景技术
直升机是一种特殊的飞行器,请参阅图5所示,一般直升机/直升机仿真训练装置 3结构是在机体顶部设有主螺旋桨30,机体尾部设有尾桨31,通过主螺旋桨30和尾桨31提 供直升机/直升机仿真训练装置3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共同作用力,让直升机/直升机 仿真训练装置3能达到各种飞行动作。现行直升机/直升机仿真训练装置3的动作操控系统,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方向,由设在直升机/直升机仿真训练装置3主螺旋桨30的方向系统所驱动,所 述方向系统则是通过设置在驾驶座前侧的方向握杆32连动控制。升降,由设在直升机/直升机仿真训练装置3主螺旋桨30的升降系统所驱动,所 述升降系统则是通过设置在驾驶座右侧或左侧的升降握杆33连动控制。旋转,由设在直升机/直升机仿真训练装置3尾桨31的旋转系统所驱动,所述旋 转系统则是通过设置在驾驶座前侧下方的踏板34连动控制。虽然结合前述三个动作来控制直升机飞行,对于操作熟练的驾驶人员而言并非难 事,但具有这种程度的驾驶人员都是经过大量的训练和时间才能养成;对于一般初学的驾 训人员而言,结合和协调前述三个动作并不容易,驾训人员必须强记额外的控制方式并历 经长时间学习摸索,导致训练时间冗长,且遇到突发性事件时,驾训人员常因惊慌失措而无 法准确发挥所学,因而发生危险,使初学的驾训人员容易感到挫折并对学习驾驶萌生退却 的心态,使直升机驾驶的训练和推广不易。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使得遥控直升机逐渐成为无线电动遥控模型的热门选择, 许多无法接触直升机的人都凭借遥控直升机来享受遨游天际的乐趣。但不可否认的是,遥 控直升机是最具挑战性且较难驾驭的无线电动遥控模型,原因在于,一般的遥控直升机是 借由远程摇控器4操控遥控直升机上如前述的三个动作系统,所述远程摇控器4如图6所 示,在盒体40上设有能操控遥控直升机方向系统和旋转系统的方向旋钮41、能操控升降系 统的升降调节钮42,以及多数个方向和升降微调钮43,使用者利用双手分别操控方向旋钮 41和升降调节钮42以控制遥控直升机的飞行动作;但如同前述,对于一般初学的使用者而 言,结合和协调前述三个动作并不容易,使用者必须强记额外的控制方式,以及历经长时间 学习摸索,因此容易致使初学的使用者感到挫折,反而降低驾驭遥控直升机的乐趣。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整合各种控制动作,提供较简 易的操控方式而减少驾训人员训练时间的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主要设在定位座上,该动作整合操控器包含连杆,其内侧设有贯穿的第一槽道,且所述连杆两端分别设有螺纹。手柄,其内侧设有第二槽道,所述手柄底端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槽道的螺接孔,所述 手柄顶端设有垂升按钮和垂降按钮;所述手柄设置在所述连杆顶端。定位盘,其中央设有开孔,所述开孔中设有缓冲体,所述缓冲体上设有供所述连杆 穿设的穿置孔,所述定位盘底侧相邻于所述开孔处,设有至少四组且围设所述开孔的侦测 器;所述定位盘设置在所述定位座上。触发器,其接合在所述连杆底端。传感器,对应所述触发器形式而配置在所述定位座内侧,以接收所述触发器的动作。所述连杆分设成顶部段和底部段,且所述顶部段外径大于所述底部段而在所述顶 部段和所述底部段之间形成有限位凸部。所述底部段套设有套环。所述侦测器是微动开关,并设置有弹片接点。所述手柄结合至所述连杆顶端的底侧设有定位螺帽。所述触发器结合至所述连杆底端的底侧设有定位螺帽。 所述触发器设有本体,在所述本体外径侧缘形成有延伸的舌片。所述垂升按钮和所述垂降按钮接设的信号导线延接至直升机的主螺旋桨的升降 系统;所述侦测器接设的信号导线延接至直升机的主螺旋桨的方向系统;所述传感器接设 的信号导线延接至直升机的尾桨的旋转系统。据此可知,本实用新型主要将直升机、直升机仿真训练装置,或是遥控直升机的 前、后、左、右以及升、降、左旋、右旋等动作的操控和触发方式,整合在手柄和连杆的结构 中,让驾训人员只需通过单手,配合直觉性联想就能轻易操控。因此,本实用新型能简化直 升机、直升机仿真训练装置或遥控直升机的操控方式,让初学的驾训人员无须强记额外的 控制界面,能加快熟练操控的速度,进而大幅减少驾训人员的训练时间。

[00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0025]图2为本实用新型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0026]图3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0027]图4为本实用新型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应用于直升机的操作实施示意图[0028]图5为已知的直升机的操作实施示意图;[0029]图6为已知的直升机远程摇控器的示意图。[0030]附图标记说明[0031]1动作整合操控器10连杆 100顶部段[0032]101底部段102限位凸部 103第一槽道[0033]104螺纹105套环 106定位螺帽[0034]107定位螺帽[0035]11手柄110第二槽道 111螺接孔
4[0036]112螺纹113垂升按钮114垂降按钮[0037]115信号导线[0038]12定位盘120开孔121缓冲体[0039]122穿置孔123侦测器1230弹片接点[0040]124信号导线[0041]13触发器130本体131舌片[0042]132螺接孔[0043]14传感器140信号导线[0044]15定位座150容室[0045]2直升机/直升机仿真训练装置[0046]20主螺旋桨21尾桨[0047]3直升机/直升机仿真训练装置[0048]30主螺旋桨31尾桨32方向握杆[0049]33升降握杆34踏板[0050]4程摇控器40盒体41方向旋钮[0051]42升降调节钮43微调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功效以及构造特征能有更详细明确的了解,列举出 如下所述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后。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1主要设置在位于直升机/直升机仿 真训练装置驾驶舱的预设位置的定位座15上,定位座15内侧设有容室150,所述动作整合 操控器1主要设有连杆10、手柄11、定位盘12、接设在连杆10底部的触发器13,以及对应 所述触发器13而设在定位座15容室150内的传感器14,其中连杆10设有一体成型的顶部段100和底部段101,顶部段100和底部段101各为 等径柱体,但顶部段100外径略大于底部段101而在顶部段100和底部段101之间形成限 位凸部102 ;连杆10设有贯穿顶部段100和底部段101的第一槽道103,顶部段100和底部 段101的端部外缘分别形成有阳(或阴)螺纹104。手柄11外观主要呈现符合人体工学而便于握持的柱体,手柄11内侧设有第二槽 道110,手柄11底端开设有连通第二槽道110的螺接孔111,螺接孔111内缘形成有对应连 杆10顶部段100的阳(或阴)螺纹104的阴(或阳)螺纹112 ;手柄10顶端设有垂升按 钮113和垂降按钮114,所述垂升按钮113和垂降按钮114所接设的信号导线115则经由第 二槽道110至螺接孔111而延接至直升机/直升机仿真训练装置2主螺旋桨20的升降系 统(如图4所示)。定位盘12装设在所述定位座15顶端,定位盘12中央设有开孔120,开孔120中嵌 设有由橡塑材质制成的缓冲体121,缓冲体121上设有供连杆10底部段101穿设的穿置孔 122,定位盘12底侧相邻于开孔120处,设有至少四组围设开孔120的侦测器123 (本实用 新型中为四组侦测器123),所述侦测器123接设的信号导线124则是延接至直升机/直升机仿真训练装置2主螺旋桨20的方向系统。所述侦测器123为微动开关等电子元件,其上 设有弹片接点1230。触发器13接合在连杆10底部段101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触发器13 是利用机械式摆动实施,其设有本体130,由本体130外径侧缘上形成有延伸的舌片131,本 体130内缘则形成有对应接合在连杆10底部段101的螺接孔132。传感器14对应触发器13的动作形式而配置在定位座15的容室150内侧,以接收 触发器13的动作。所述传感器14接设的信号导线140延接至直升机/直升机仿真训练装 置2尾桨21的旋转系统。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传感器14采用两组通过机械式触 发而驱动的止拨开关,并分别设置在容室150的相对两侧。所述触发器13和传感器14也能为其它非接触的触发方式,例如红外线感应等等。组设时,将连杆10底部段101穿置于定位盘12缓冲体121的穿置孔122,借由连 杆10的限位凸部102,使连杆10顶部段100抵固于穿置孔122上侧,连杆10底部段101则 伸置于四组侦测器123之间;再于底部段101上套设套环105,以增加底部段101外径表面 的厚度,使底部段101能触及侦测器123的弹片接点1230 ;之后将定位螺帽106锁设在顶 部段100,再将手柄11锁设在顶部段100并置于定位螺帽106上方,借由手柄11结合至连 杆10顶端的底侧所设置的定位螺帽106,可防止手柄11滑落;将触发器13锁设在底部段 101,再将定位螺帽107锁设在底部段101并置于触发器13下方,借由触发器13结合至连 杆10底端的底侧所设置的定位螺帽107,可防止触发器13滑脱;之后再将定位盘12装设 至定位座15上,让连杆10底端的触发器13位于容室150中,并位于两传感器14之间。请参阅图4。实施操作时,驾训人员只需以单手握持手柄11,进行前、后、左、右方向的摆动,使 连杆10朝特定方向偏摆以触及侦测器123的弹片接点1230,就能驱动直升机/直升机仿真 训练装置2主螺旋桨20的方向系统而朝特定方向移动;驾训人员也能按压手柄11的垂升 按钮113或垂降按钮114,以驱动直升机/直升机仿真训练装置2主螺旋桨20的升降系统 而产生垂直方向的升降移动。实施旋转操作时,驾训人员只需单手握持手柄11,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轴 向旋转动作,使连杆10底端的触发器13形成对应的偏转,借由舌片131触及设在定位座15 容室150的传感器14,就能驱动直升机/直升机仿真训练装置2尾桨21的旋转系统,产生 水平面上的旋转动作。据此可知,本实用新型能将直升机/直升机仿真训练装置2的前、后、左、右以及 升、降、左旋、右旋等动作的操控和触发方式,整合在手柄11和连杆10的结构中,让驾训 人员只需通过单手,配合直觉性联想就能轻易操控。例如按压相对位于上方的垂升按钮 113,就能控制机体上升,按压位于下方的垂降按钮114,就能控制机体下降;将手柄11以顺 时针方向旋转,就能控制机体向右旋转,将手柄11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则能控制机体向左 旋转。因此,本实用新型能简化直升机/直升机仿真训练装置2的操控方式,让初学的驾训 人员无需强记额外的控制界面,能加快熟练操控的速度,进而大幅减少驾训人员的训练时 间。此外,本实用新型将多种控制器整合成一体,因此不需再额外设置升降握杆及踏 板,使驾驶舱的空间规划更为简约,能腾出更宽敞的空间而提高驾训人员操作的舒适度,并能将这些空间转为其它更有效的利用。再者,本实用新型也能作为遥控直升机的远程摇控器,主要将所述定位座15设为 独立设置且便于拿持的小型盒体,用以装设对应的连杆10以及小型的手柄11、定位盘12、 触发器13和传感器14,并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方式驱动远程的遥控直升机的各个动作系统。 据此,本实用新型同样能够简化遥控直升机的操控方式,让初学的使用者能以直觉式的控 制界面实施遥控直升机的飞行动作,能加快使用者熟练操控的速度,大幅减少练习的挫折 感及时间,从而提高驾驭遥控直升机的乐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主要设在定位座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包含连杆,其内侧设有贯穿的第一槽道,且所述连杆两端分别设有螺纹;手柄,其内侧设有第二槽道,所述手柄底端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槽道的螺接孔,所述手柄顶端设有垂升按钮和垂降按钮;所述手柄设置在所述连杆顶端;定位盘,其中央设有开孔,所述开孔中设有缓冲体,所述缓冲体上设有供所述连杆穿设的穿置孔,所述定位盘底侧相邻于所述开孔处,设有至少四组且围设所述开孔的侦测器;所述定位盘设置在所述定位座上;触发器,其接合在所述连杆底端;能接收所述触发器的动作的传感器,对应所述触发器形式而配置在所述定位座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分设成顶部 段和底部段,且所述顶部段外径大于所述底部段而在所述顶部段和所述底部段之间形成有 限位凸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段套设有套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侦测器是微动开 关,并设置有弹片接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结合至所述 连杆顶端的底侧设有定位螺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器结合至所 述连杆底端的底侧设有定位螺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器设有本体, 在所述本体外径侧缘形成有延伸的舌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垂升按钮和所述 垂降按钮所接设的信号导线延接至直升机的主螺旋桨的升降系统。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侦测器所接设的 信号导线延接至直升机的主螺旋桨的方向系统。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接设的信 号导线延接至直升机的尾桨的旋转系统。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升机的动作整合操控器,主要设有连杆,连杆顶端设有手柄,手柄顶端设有延接至直升机主螺旋桨的升降系统的垂升按钮和垂降按钮,连杆底端接合有触发器;所述连杆穿置在定位盘中,所述定位盘设置在定位座上,定位盘底侧设有延接至直升机主螺旋桨的方向系统的侦测器,定位座内侧则设有对应触发器且延接至直升机尾桨的旋转系统的传感器,用以接收触发器的动作;据此能将直升机、直升机仿真训练装置或遥控直升机的控制动作,加以整合成单一操控器,以简化其操控方式,加快熟练操作的速度。
文档编号G09B9/08GK201754311SQ20102021263
公开日2011年3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日
发明者陈汉堂 申请人:陈汉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