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八大行星演示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8758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太阳系八大行星演示仪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一种科普教学仪器,特别涉及一种天文演示仪器。太阳系八大行星演示仪,其技术方案是:它包括:主轴总成,动力分配总成,导轨总成,齿轮齿圈总成以及机体组;本发明可以较完美地演示太阳系八大行星围绕地球的公转与自传,且结构简单,系统稳定性较高易于加工制造、易于更换部件同时成本能够得到很好地控制。也可以作为机械类学生学习机械课程,特别是轮系传动的一个参考。
【专利说明】太阳系八大行星演示仪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一种科普教学仪器,特别涉及一种天文演示仪器。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课堂上演示行星运转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光学投影设备,如投影仪进 行展示。但是这种方法不能直观的感受天体运动,带来的视觉冲击也无法比拟实物演示。第 二种是利用实物模型,较之于图像展示视觉效果好,但是目前市售的仪器或为静态展示,无 法了解运动规律;或为动态展示,但是结构复杂、体积庞大、自转公转比例无科学依据,不适 于作为课堂演示仪器,而且错乱的转动比率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总的来看,目前还没有完 全通过机械传动来实现天体运行的太阳系模型。虽然人们对此进行不断的改进,但由于上 述问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限制了太阳系八大行星演示装置的推广和应用。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在课堂教学,天文馆讲授太阳系相关知识时没有相 应教具,单调乏味的现象,提供一种太阳系八大行星演示仪;
[0004]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太阳系八大行星演示仪,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主轴总成, 动力分配总成,导轨总成,齿轮齿圈总成以及机体组;
[0005] 主轴总成位于太阳系八大行星演示仪轴心部位,包括:水平放置的电机;由电机 同轴带动的锥齿轮IV ;由锥齿轮IV所带动的轴向垂直的锥齿轮III;由锥齿轮III带动的主 轴;与主轴同轴固连的同步带轮I ;与主轴同轴通过深沟球轴承连接的行星架;一端固连 于主轴上部,另一端固连水星模型的L形水星立杆;直立在主轴顶端连接太阳模型的太阳 立杆;
[0006] 动力分配总成包括:由主轴同轴固连的同步带轮I通过同步带轮II带动的传动轴 I,传动轴I上端固连地球齿轮;由传动轴I通过同步带轮III、同步带轮IV带动的传动轴 II,传动轴II上端固连火星齿轮;由主轴上的蜗杆带动的蜗轮,蜗轮上同轴固连锥齿轮I ; 锥齿轮I再带动锥齿轮II、传动轴III、主动齿轮同轴转动;主动齿轮再带动被动齿轮、传动 轴IV、链轮I转动;链轮I再带动链轮II、传动轴V转动,传动轴V上端固连木星齿轮;木 星齿轮还带动土星齿轮转动;锥齿轮II还带动皮带轮I转动,从而带动皮带轮II及传动轴 W转动,传动轴W上端固连天王星齿轮;传动轴W上的同步带轮V带动同步带轮VI及传动 轴w转动,传动轴w上端固连海王星齿轮;
[0007] 导轨总成位于太阳系八大行星演示仪的中层,包括:以主轴为圆心、直径各不相同 的6圈导轨,每圈导轨上间隔120°设置的3个滑块,垂直连接在滑块上的支撑杆,用于支 撑齿轮齿圈总成中的6个齿圈;由内至外分别为:地球导轨,其上的地球滑块及齿圈II支撑 杆;火星导轨,其上的火星滑块及齿圈III支撑杆;木星导轨,其上的木星滑块及齿圈IV支撑 杆;土星导轨,其上的土星滑块及齿圈V支撑杆;天王星导轨,其上的天王星滑块及齿圈VI 支撑杆;海王星导轨,其上的海王星滑块及齿圈W支撑杆;
[0008] 齿轮齿圈总成位于太阳系八大行星演示仪上层,由内至外分别为:与主轴同轴转 动的太阳轮,及由太阳轮带动在齿圈I内运动的3个行星轮,其中一个行星轮连接金星立 杆及其上的金星模型;连接地球立杆及其上的地球模型的齿圈II,齿圈II由地球齿轮所带 动;连接火星立杆及其上的火星模型的齿圈III,齿圈III由火星齿轮所带动;连接木星立杆 及其上的木星模型的齿圈IV,齿圈IV由木星齿轮所带动;连接土星立杆及其上的土星模型 的齿圈V,齿圈V由土星齿轮所带动;连接天王星立杆及其上的天王星模型的齿圈VI,齿圈 VI由天王星齿轮所带动;连接海王星立杆及其上的海王星模型的齿圈VL齿圈W由海王星 齿轮所带动;所有星球模型通过星球立杆随所在齿圈转动实现公转;除水星立杆和金星立 杆外,其它星球立杆通过深沟球轴承连接在相应的齿圈上,其它星球立杆下端与一个胶轮 过盈连接,胶轮与导轨上端的凹槽内侧始终保持接触,由于摩擦力使胶轮转动,从而使其它 星球立杆带动其上的星球模型自转;
[0009] 机体组为连接支撑太阳系八大行星演示仪各组成部分的结构,从下至上分为:数 个下端带有万向轮的万向轮立柱;由万向轮立柱水平支撑的机架下盘,其下部安装电机; 在机架下盘上的机架中盘支撑杆;由中盘支撑杆水平支撑、用于支撑土星导轨、天王星导 轨、海王星导轨的机架中盘;通过3根地球导轨支撑盘支撑杆立在机架中盘上的地球导轨 支撑盘;通过3根火星导轨支撑盘支撑杆立在机架中盘上的火星导轨支撑盘;通过3根木 星导轨支撑盘支撑杆立在机架中盘上的木星导轨支撑盘。
[0010] 有益效果是:
[0011] 1、本发明可以较完美地演示太阳系八大行星围绕地球的公转与自传,且结构简 单,系统稳定性较高易于加工制造、易于更换部件同时成本能够得到很好地控制。也可以作 为机械类学生学习机械课程,特别是轮系传动的一个参考。
[0012] 2、本发明仅需要一个电机,并采用齿圈及辅助机构传动,结构简单,系统稳定性较 高易于加工制造、易于更换部件同时成本能够得到很好地控制。
[0013] 3、本发明精简的机构使得机架及行星杆等支撑及传动部分体积减小,减小其对运 动中行星的视觉干扰,突出演示重点,增强视觉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三维图;
[0015] 图2为本发明的主轴总成示意图;
[0016] 图3为本发明的动力分配总成三维图;
[0017] 图4为本发明的导轨总成三维图;
[0018] 图5为本发明的齿轮齿圈总成三维图;
[0019] 图6为本发明的胶轮摩擦自转细节图;
[0020] 图7为本发明的机体组三维图;
[0021] 图8为本发明的导轨滑块配合三维图;
[0022] 其中,1-主轴总成,2-齿轮齿圈总成,3-导轨总成,4-动力分配总成,5-机体组, 101-太阳模型、102-太阳立杆、103-水星模型,104-水星立杆,105-行星架,106-主轴, 107-同步带轮I,108-锥齿轮III,109-锥齿轮IV,110-电机,119-蜗杆,201-木星模型, 202-齿圈VL 203-齿圈VI,204-火星模型,205-齿圈V,206-齿圈IV,207-齿圈III,208-齿 圈II,209-海王星模型,210- 土星模型,211-地球齿轮,212-火星齿轮,213-天王星模型, 214-木星齿轮,215_ 土星齿轮,216-天王星齿轮,217_海王星齿轮,218-行星轮,219-太 阳轮,220-齿圈I,221_地球模型,222-金星立杆,230-胶轮,240-凹槽内侧,250-凹槽, 260-滚珠,301-地球导轨,302-地球滑块,303-齿圈II支撑杆,304-齿圈III支撑杆,305-火 星滑块,306-火星导轨,307-木星导轨,308-木星滑块,309-齿圈IV支撑杆,310-齿圈V支 撑杆,311- 土星滑块,312- 土星导轨,313-齿圈VI支撑杆,314-天王星滑块,315-天王星导 轨,316-海王星导轨,317-齿圈W支撑杆,318-海王星滑块,401-传动轴W,402-皮带轮II, 403-同步带轮VI,404-链轮II,405-同步带轮V,406-传动轴VL 407-主动齿轮,408-皮带 轮I,409_锥齿轮II,410-锥齿轮I,411_传动轴III,412-蜗轮,414-传动轴V,415-同步 带轮II,416-同步带轮III,417-同步带轮IV,418-传动轴II,419-传动轴I,420-传动轴IV, 421-链轮I,422-被动齿轮,501-木星导轨支撑盘,502-地球导轨支撑盘,503-火星导轨支 撑盘,504-地球导轨支撑盘支撑杆,505-木星导轨支撑盘支撑杆,506-机架中盘,507-机架 中盘支撑杆,508-机架下盘,509-万向轮,510-万向轮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参见附图1,太阳系八大行星演示仪,它包括:主轴总成1,动力分配总成4,导轨总 成3,齿轮齿圈总成2以及机体组5 ;
[0024] 参见附图2,主轴总成1位于太阳系八大行星演示仪轴心部位,包括:水平放置的 电机110 ;由电机110同轴带动的锥齿轮IV 109 ;由锥齿轮IV 109所带动的轴向垂直的锥齿 轮III108 ;由锥齿轮III108带动的主轴106 ;与主轴106同轴固连的同步带轮I 107 ;与主轴 106同轴通过深沟球轴承连接的行星架105 ;-端固连于主轴106上部,另一端固连水星模 型103的L形水星立杆104 ;直立在主轴106顶端连接太阳模型101的太阳立杆102 ;
[0025] 参见附图3,动力分配总成4包括:由主轴106同轴固连的同步带轮I 107通过同 步带轮II 415带动的传动轴I 419,传动轴I 419上端固连地球齿轮211 ;由传动轴I 419 通过同步带轮III 416、同步带轮IV 417带动的传动轴II 418,传动轴II 418上端固连火星齿 轮212 ;由主轴106上的蜗杆119带动的蜗轮412,蜗轮412上同轴固连锥齿轮I 410 ;锥齿 轮I 410再带动锥齿轮II 409、传动轴III411、主动齿轮407同轴转动;主动齿轮407再带动 被动齿轮422、传动轴IV 420、链轮I 421转动;链轮I 421再带动链轮II 404、传动轴V 414 转动,传动轴V 414上端固连木星齿轮214 ;木星齿轮214还带动土星齿轮215转动;锥齿 轮II 409还带动皮带轮I 408转动,从而带动皮带轮II 402及传动轴ΥΠ 406转动,传动轴 W 406上端固连天王星齿轮216 ;传动轴W 406上的同步带轮V 405带动同步带轮VI403及 传动轴W 401转动,传动轴W 401上端固连海王星齿轮217 ;
[0026] 参见附图4,导轨总成3位于太阳系八大行星演示仪的中层,包括:以主轴106为 圆心、直径各不相同的6圈导轨,每圈导轨上间隔120°设置的3个滑块,垂直连接在滑块 上的支撑杆,用于支撑齿轮齿圈总成2中的6个齿圈;由内至外分别为:地球导轨301,其上 的地球滑块302及齿圈II支撑杆303 ;火星导轨306,其上的火星滑块305及齿圈III支撑杆 304 ;木星导轨307,其上的木星滑块308及齿圈IV支撑杆309 ;土星导轨312,其上的土星滑 块311及齿圈V支撑杆310 ;天王星导轨315,其上的天王星滑块314及齿圈VI支撑杆313 ; 海王星导轨316,其上的海王星滑块318及齿圈W支撑杆317 ;
[0027] 参见附图5、6,齿轮齿圈总成2位于太阳系八大行星演示仪上层,由内至外分别 为:与主轴106同轴转动的太阳轮219,及由太阳轮219带动在齿圈I 220内运动的3个行 星轮218,其中一个行星轮218连接金星立杆222及其上的金星模型;连接地球立杆及其上 的地球模型221的齿圈II 208,齿圈II 208由地球齿轮211所带动;连接火星立杆及其上的 火星模型204的齿圈III 207,齿圈III 207由火星齿轮212所带动;连接木星立杆及其上的木 星模型201的齿圈IV 206,齿圈IV 206由木星齿轮214所带动;连接土星立杆及其上的土星 模型210的齿圈V 205,齿圈V 205由土星齿轮215所带动;连接天王星立杆及其上的天王 星模型213的齿圈VI 203,齿圈VI 203由天王星齿轮216所带动;连接海王星立杆及其上的 海王星模型209的齿圈W 202,齿圈W 202由海王星齿轮217所带动;所有星球模型通过星 球立杆随所在齿圈转动实现公转;除水星立杆104和金星立杆外,其星球立杆通过深沟球 轴承连接在相应的齿圈上,其它星球立杆下端与一个胶轮230过盈连接,胶轮230与导轨上 端的凹槽内侧240始终保持接触,由于摩擦力使胶轮230转动,从而使其它星球立杆带动其 上的星球模型自转;
[0028] 参见附图7,机体组5为连接支撑太阳系八大行星演示仪各组成部分的结构,从下 至上分为:数个下端带有万向轮509的万向轮立柱510 ;由万向轮立柱510水平支撑的机架 下盘508,其下部安装电机110 ;在机架下盘508上的机架中盘支撑杆507 ;由中盘支撑杆 507水平支撑、用于支撑土星导轨312、天王星导轨315、海王星导轨316的机架中盘506 ;通 过3根地球导轨支撑盘支撑杆504立在机架中盘506上的地球导轨支撑盘502 ;通过3根 火星导轨支撑盘支撑杆504立在机架中盘506上的火星导轨支撑盘503 ;通过3根木星导 轨支撑盘支撑杆505立在机架中盘506上的木星导轨支撑盘501。
[0029] 上述方案中,考虑到主轴106受力问题,将主轴106分为上下两段,通过YLD4凸缘 联轴器连接在一起;主轴106上端面打有一个安装轴承的轴向盲孔,太阳立杆102与该轴承 配合支撑在主轴106上。
[0030] 参见附图8,上述方案中,导轨截面呈工字形,上端开有容纳胶轮230的凹槽250, 滑块与导轨之间采用滚珠260接触,并加注润滑油进行润滑。
【权利要求】
1.太阳系八大行星演示仪,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主轴总成(1),动力分配总成(4),导 轨总成(3),齿轮齿圈总成⑵以及机体组(5); 所述主轴总成(1)包括:水平放置的电机(110);由所述电机(110)同轴带动的锥齿 轮IV (109);由所述锥齿轮IV (109)所带动的轴向垂直的锥齿轮III (108);由所述锥齿轮 III (108)带动的主轴(106);与所述主轴(106)同轴固连的同步带轮I (107);与所述主 轴(106)同轴通过深沟球轴承连接的行星架(105);-端固连于所述主轴(106)上部,另一 端固连水星模型(103)的L形水星立杆(104);直立在所述主轴(106)顶端连接太阳模型 (101)的太阳立杆(102); 所述动力分配总成(4)包括:由所述主轴(106)同轴固连的同步带轮I (107)通过同 步带轮II (415)带动的传动轴I (419),所述传动轴I (419)上端固连地球齿轮(211);由 所述传动轴I (419)通过同步带轮III (416)、同步带轮IV (417)带动的传动轴II (418),所 述传动轴II (418)上端固连火星齿轮(212);由所述主轴(106)上的蜗杆(119)带动的蜗 轮(412),所述蜗轮(412)上同轴固连锥齿轮I (410);所述锥齿轮I (410)再带动锥齿轮 II (409)、传动轴III (411)、主动齿轮(407)同轴转动;所述主动齿轮(407)再带动被动齿轮 (422)、传动轴IV (420)、链轮I (421)转动;所述链轮I (421)再带动链轮II (404)、传动轴 V (414)转动,所述传动轴V (414)上端固连木星齿轮(214);所述木星齿轮(214)还带动 土星齿轮(215)转动;所述锥齿轮II (409)还带动皮带轮I (408)转动,从而带动皮带轮 II (402)及传动轴ΥΠ (406)转动,所述传动轴ΥΠ (406)上端固连天王星齿轮(216);所述传 动轴W (406)上的同步带轮V (405)带动同步带轮VI (403)及传动轴W (401)转动,所述 传动轴W (401)上端固连海王星齿轮(217); 所述导轨总成(3)包括:以所述主轴(106)为圆心、直径各不相同的6圈导轨,每圈导 轨上间隔120°设置的3个滑块,垂直连接在所述滑块上的支撑杆;由内至外分别为:地球 导轨(301),其上的地球滑块(302)及齿圈II支撑杆(303);火星导轨(306),其上的火星滑 块(305)及齿圈III支撑杆(304);木星导轨(307),其上的木星滑块(308)及齿圈IV支撑杆 (309) ;土星导轨(312),其上的土星滑块(311)及齿圈V支撑杆(310);天王星导轨(315), 其上的天王星滑块(314)及齿圈VI支撑杆(313);海王星导轨(316),其上的海王星滑块 (318)及齿圈ΥΠ支撑杆(317); 所述齿轮齿圈总成(2)由内至外分别为:与所述主轴(106)同轴转动的太阳轮(219), 及由所述太阳轮(219)带动在齿圈I (220)内运动的3个行星轮(218),其中一个所述行星 轮(218)连接金星立杆(222)及其上的金星模型;连接地球立杆及其上的地球模型(221) 的齿圈II (208),所述齿圈II (208)由所述地球齿轮(211)所带动;连接火星立杆及其上的 火星模型(204)的齿圈III (207),所述齿圈III (207)由所述火星齿轮(212)所带动;连接木 星立杆及其上的木星模型(201)的齿圈IV (206),所述齿圈IV (206)由所述木星齿轮(214) 所带动;连接土星立杆及其上的土星模型(210)的齿圈V (205),所述齿圈V (205)由所 述土星齿轮(215)所带动;连接天王星立杆及其上的天王星模型(213)的齿圈VI (203), 所述齿圈VI (203)由所述天王星齿轮(216)所带动;连接海王星立杆及其上的海王星模 型(209)的齿圈ΥΠ (202),所述齿圈ΥΠ (202)由所述海王星齿轮(217)所带动;所述齿轮齿 圈总成(2)中的6个齿圈由所述导轨总成(3)的所述滑块上的支撑杆实现支撑,所有星球 模型通过星球立杆随所在齿圈转动实现公转;除所述水星立杆(104)和所述金星立杆外, 其它星球立杆通过深沟球轴承连接在相应的齿圈上,所述其它星球立杆下端与一个胶轮 (230)过盈连接,所述胶轮(230)与导轨上端的凹槽内侧(240)保持接触; 所述机体组(5)从下至上分为:数个下端带有万向轮(509)的万向轮立柱(510);由所 述万向轮立柱(510)水平支撑的机架下盘(508),其下部安装所述电机(110);在所述机架 下盘(508)上的机架中盘支撑杆(507);由所述中盘支撑杆(507)水平支撑,并用于支撑所 述土星导轨(312)、天王星导轨(315)、海王星导轨(316)的机架中盘(506);通过3根地球 导轨支撑盘支撑杆(504)立在机架中盘(506)上的地球导轨支撑盘(502);通过3根火星 导轨支撑盘支撑杆(504)立在所述机架中盘(506)上的火星导轨支撑盘(503);通过3根 木星导轨支撑盘支撑杆(505)立在所述机架中盘(506)上的木星导轨支撑盘(501)。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系八大行星演示仪,其特征是:所述主轴(106)分为上 下两段,通过YLD4凸缘联轴器连接在一起;所述主轴(106)上端面打有一个安装轴承的轴 向盲孔,所述太阳立杆(102)与该轴承配合支撑在所述主轴(106)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系八大行星演示仪,其特征是:所述导轨截面呈 工字形,上端开有容纳所述胶轮(230)的凹槽(250),所述滑块与所述导轨之间采用滚珠 (260)接触,并加注润滑油进行润滑。
【文档编号】G09B27/02GK104157207SQ201410389345
【公开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8日
【发明者】苏伟, 杨福威, 张状, 周登岳, 刘子建 申请人:北京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