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电螺线管磁相互作用演示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5345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电螺线管磁相互作用演示仪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通电螺线管磁相互作用演示仪,包括第一螺线管、第一轨道车、第二螺线管、第二轨道车、导轨、电源、第一换向开关、第二换向开关,第一螺线管和第二螺线管分别沿第一轨道车和第二轨道车车身长度方向固定在第一轨道车和第二轨道车上,第一轨道车和第二轨道车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导轨上,第一螺线管依次与第一换向开关和电源电相连,第二螺线管依次与第二换向开关和电源电相连。本实用新型有利于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相互作用,验证螺线管磁场的规律。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学演示装置,具体为一种通电螺线管磁相互作用演示 仪。 一种通电螺线管磁相互作用演示仪

【背景技术】
[0002] 电磁学知识表明:通电螺线管带有磁性,通电螺线管对外可等效为一条形磁铁,其 两端相当于条形磁铁的N极和S极,可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 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另外,同名磁极相互排 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根据上述规律,通电螺线管与通电螺线管之间可以有相互吸引或相 互排斥的现象,但目前缺乏相应的演示装置。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发明一种通电螺线管磁相互作用演示仪。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通电螺线管磁 相互作用演示仪,包括第一螺线管、第一轨道车、第二螺线管、第二轨道车、导轨、电源、第一 换向开关、第二换向开关,所述第一螺线管沿第一轨道车车身长度方向固定在第一轨道车 上,第二螺线管沿第二轨道车车身长度方向固定在第二轨道车上,第一轨道车和第二轨道 车均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导轨上,第一螺线管和第二螺线管的开口端相对;第一螺线管通 过导线依次与第一换向开关和电源电相连,第二螺线管通过导线依次与第二换向开关和电 源电相连;电源为直流可调压电源,第一换向开关和第二换向开关分别用于改变第一螺线 管和第二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0005] 第一螺线管和第二螺线管内分别插有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以增强磁场。
[0006]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第一螺线管和第二螺线管通以不同方向的电流时,第 一轨道车和第二轨道车可以产生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吸引或排斥现象,其结构简单,实 用方便,有利于验证螺线管磁场的规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08]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构成示意图。
[0009] 图中:1.第一螺线管,2.第一轨道车,3.第一铁芯,4.第二螺线管,5.第二轨道 车,6.第二铁芯,7.导轨,8.电源,9.第一换向开关,10.第二换向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螺线管1、第一轨道车2、第二螺线管4、第二轨道 车5、导轨7、电源8、第一换向开关9、第二换向开关10,第一螺线管1沿第一轨道车2车身 长度方向固定在第一轨道车2上,第二螺线管4沿第二轨道车5车身长度方向固定在第二 轨道车5上,第一轨道车2和第二轨道车5均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导轨7上并相隔较短距 离,第一螺线管1和第二螺线管4的开口端相对;第一螺线管1通过导线依次与第一换向开 关9和电源8电相连,第二螺线管4通过导线依次与第二换向开关10和电源8电相连;电 源8为直流可调压电源,第一换向开关9和第二换向开关10分别用于改变第一螺线管1和 第二螺线管4的电流方向。
[0011] 第一螺线管1和第二螺线管4内分别插有第一铁芯3和第二铁芯6,以增强磁场。
【权利要求】
1. 一种通电螺线管磁相互作用演示仪,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螺线管(1)、第一轨道车 (2)、第二螺线管(4)、第二轨道车(5)、导轨(7)、电源(8)、第一换向开关(9)、第二换向开关 (10),第一螺线管(1)沿第一轨道车(2)车身长度方向固定在第一轨道车(2)上,第二螺线 管(4)沿第二轨道车(5)车身长度方向固定在第二轨道车(5)上,第一轨道车(2)和第二轨 道车(5)均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导轨(7)上,第一螺线管(1)和第二螺线管(4)的开口端相 对;第一螺线管(1)通过导线依次与第一换向开关(9)和电源(8)电相连,第二螺线管(4) 通过导线依次与第二换向开关(10)和电源(8)电相连;电源(8)为直流可调压电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电螺线管磁相互作用演示仪,其特征在于:第一螺线 管(1)和第二螺线管(4)内分别插有第一铁芯(3)和第二铁芯(6)。
【文档编号】G09B23/18GK203870872SQ201420315582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5日
【发明者】陈健 申请人:陈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