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快速重复构建的演示沙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0106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快速重复构建的演示沙盘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快速重复构建的演示沙盘,该演示沙盘包括:沙盘控制主机、沙盘升降平台和投影机组,其中:沙盘控制主机分别与沙盘升降平台和投影机组电性连接;沙盘升降平台包括多个可升降单元和覆盖在多个可升降单元上且与可升降单元固定连接的弹性薄膜;投影机组包括多台投影机,且位于沙盘升降平台的上方。本实用新型的演示沙盘,能够根据输入的三维模型快速进行重复构建,同时还可以具有与真实环境相同的纹理特征,使得演示沙盘更具有真实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可快速重复构建的演示沙盘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演示沙盘,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通过可升降长方柱的高度变化实现快速重复构建的演示沙盘。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已有的沙盘通常可以分为实物沙盘、电子沙盘、多媒体沙盘、升降沙盘等类型,其中:实物沙盘通过沙子、塑料等材质,依照实物的比例进行搭建,通常搭建时间需要
3-5天;电子沙盘则通过已有的三维地理信息,在电子屏幕上进行三维显示,虽然电子沙盘省略了实物沙盘的搭建过程,却导致立体感变差;多媒体沙盘则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控制技术,通过实物沙盘和多媒体投影相互结合,从而增加了沙盘的互动感,但是多媒体沙盘自身是不会运动的;升降沙盘通过为实物沙盘中的每一个单独部件底部配备一个可以升降的装置,从而实现沙盘上的房屋等部件可以升高或降低的目的,但升降沙盘依然需要搭建实物沙盘。本实用新型的演示沙盘,则不需要单独搭建实物沙盘,可升降长方柱自身即构成了演示沙盘,通过长方柱高度的不断变化和投影机组的纹理投射,实现了演示沙盘的快速重复构建。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物沙盘搭建耗费时间长且无法重复使用、电子沙盘的立体感差、多媒体沙盘无法动态实时显示三维模型、升降沙盘依然需要实物沙盘配合的一系列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可快速重复构建的演示沙盘。
[000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快速重复构建的演示沙盘包括:沙盘控制主机10、沙盘升降平台20和投影机组40,其中:
[0005]所述沙盘控制主机10分别与所述沙盘升降平台20和投影机组40电性连接;
[0006]所述沙盘升降平台20包括多个可升降单元和覆盖在所述多个可升降单元上且与所述可升降单元固定连接的弹性薄膜30 ;
[0007]所述投影机组40包括多台投影机,且位于所述沙盘升降平台20的上方。
[0008]其中,每一个可升降单元均与所述沙盘升降平台20的底部相连。
[0009]其中,所述可升降单元的横截面呈矩形。
[0010]其中,所述多个可升降单元呈矩阵排列。
[0011]其中,每一个可升降单元20由下至上依次包括驱动电机21、联动杆22、长方柱23和铆接装置24,其中:
[0012]所述长方柱23通过联动杆22与所述驱动电机21连接;
[0013]所述铆接装置24的一端与所述长方柱2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弹性薄膜30固定连接。
[0014]其中,所述弹性薄膜30与所述铆接装置24铆接。
[0015]其中,所述弹性薄膜30为橡胶材质。
[0016]其中,所述弹性薄膜30为白色。
[0017]其中,所述投影机由单独支架进行支撑。
[0018]其中,所述投影机位于所述沙盘升降平台20上方2-3米,所述长方柱23的高度移动范围为0-0.5米。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快速重复构建的演示沙盘,能够根据输入的三维模型快速进行重复构建,同时还可以具有与真实环境相同的纹理特征,使得演示沙盘更具有真实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快速重复构建的演示沙盘的侧视图;
[00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升降单元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快速重复构建的演示沙盘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可快速重复构建的演示沙盘包括沙盘控制主机10、沙盘升降平台20和投影机组40,其中:
[0024]所述沙盘控制主机10分别与所述沙盘升降平台20和投影机组40电性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沙盘升降平台20中每个可升降单元的高度位置,并将纹理图像信息发送给所述投影机组40 ;
[0025]所述沙盘升降平台20包括多个可升降单元和覆盖在所述多个可升降单元上且与所述可升降单元固定连接的弹性薄膜30 ;
[0026]其中,每一个可升降单元均与所述沙盘升降平台20的底部相连。
[0027]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可升降单元的横截面呈矩形,当然,也可呈其他任何合理的形状。
[002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可升降单元为mX η个(比如40 X 40),呈矩阵排列,当然,也可根据其他任何合理的形式进行排列,只要能够分布在沙盘升降平台20上,且能够通过升降体现不同的地形即可。
[0029]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升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每一个可升降单元20由下至上依次包括驱动电机21、联动杆22、长方柱23和铆接装置24,其中:
[0030]所述长方柱23通过联动杆22与所述驱动电机21连接,从而借助所述驱动电机21的驱动力实现长方柱23的上下移动,所述长方柱23的具体高度位置由所述沙盘控制主机10控制,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长方柱23的高度移动范围在0-0.5米之间;
[0031]所述铆接装置24的一端与所述长方柱2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弹性薄膜30固定连接。
[0032]所述弹性薄膜30覆盖在全部可升降单元上,并与所述铆接装置24固定连接。
[003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薄膜30与所述铆接装置24铆接。
[0034]当可升降单元的长方柱23的高度全部归零后,弹性薄膜30处于平面状态;当某一个长方柱23升高时,该长方柱23将位于其上方且与其固定连接的弹性薄膜顶起。由于本实施例中采用了长方柱23与弹性薄膜铆接的连接方式,因此使得当某一个长方柱23升高后,位置与其相邻的弹性薄膜不会被一同顶起,从而可以使弹性薄膜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状。
[0035]其中,所述弹性薄膜30为橡胶材质。
[003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薄膜30为白色,以方便投影机组40的纹理投影。
[0037]所述投影机组40位于所述沙盘升降平台20的上方,用于将接收到的纹理图像信息投影至所述沙盘升降平台20的弹性薄膜30上,从而使得演示沙盘具有与真实环境相同的纹理特征。
[003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投影机组40包括多台投影机,比如2-6台,具体的投影机数量以及多台投影机的排布方式由沙盘升降平台20的实际长度和宽度来决定,图1中以2台投影机为例。
[0039]其中,所述投影机由单独支架进行支撑,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投影机的高度在所述沙盘升降平台20上方2-3米。实际上,投影机位于沙盘升降平台20上方的高度由沙盘升降平台20的实际长度和宽度来决定。
[004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投影机组40中的投影机为相同型号。
[0041]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演示沙盘时,首先将三维模型文件输入所述沙盘控制主机10,该文件给出了沙盘升降平台20上每一个可升降单元的具体高度位置信息。在沙盘控制主机10的控制下,将沙盘升降平台20的每一个可升降单元升高至指定的高度位置,其中,白色弹性薄膜30在可升降单元的推升与拉低作用下,呈现高低起伏的形状。三维模型文件中还存有纹理图像,所述纹理图像通过沙盘控制主机10传输给投影机组40,通过多个投影机的投射,在白色弹性薄膜上呈现出与真实环境相同的纹理。
[0042]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快速重复构建的演示沙盘,其特征在于,该演示沙盘包括:沙盘控制主机(10)、沙盘升降平台(20)和投影机组(40),其中: 所述沙盘控制主机(10)分别与所述沙盘升降平台(20)和投影机组(40)电性连接; 所述沙盘升降平台(20)包括多个可升降单元和覆盖在所述多个可升降单元上且与所述可升降单元固定连接的弹性薄膜(30); 所述投影机组(40)包括多台投影机,且位于所述沙盘升降平台(20)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演示沙盘,其特征在于,每一个可升降单元均与所述沙盘升降平台(20)的底部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演示沙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升降单元的横截面呈矩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演示沙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可升降单元呈矩阵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演示沙盘,其特征在于,每一个可升降单元(20)由下至上依次包括驱动电机(21)、联动杆(22)、长方柱(23)和铆接装置(24),其中: 所述长方柱(23)通过联动杆(22)与所述驱动电机(21)连接; 所述铆接装置(24)的一端与所述长方柱(2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弹性薄膜(30)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演示沙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薄膜(30)与所述铆接装置(24)铆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演示沙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薄膜(30)为橡胶材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演示沙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薄膜(30)为白色。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演示沙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机由单独支架进行支撑。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演示沙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机位于所述沙盘升降平台(20)上方2-3米,所述长方柱(23)的高度移动范围为0-0.5米。
【文档编号】G09B25/00GK204215646SQ201420694051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18日
【发明者】高伟, 胡占义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