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4110阅读:508来源:国知局
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与显示装置有关,尤其是关于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一般液晶显示系统包含像素矩阵(Pixel matrix)、两偏光板(Polarizers)及多个驱动器芯片。该些驱动器芯片通常采用薄膜覆晶封装(Chip On Film,COF)技术进行封装并耦接面板周边电路,使得面板每一行及每一列像素均能受到驱动电压信号的驱动。如图1所示,多个闸极驱动器芯片IC1~ICN之间以设置于阵列基板上的导线(Wire On Array,WOA)WOA彼此串接,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然而,随着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与尺寸大小的要求愈来愈高,液晶显示面板所需的闸极驱动器芯片数量势必愈来愈多且其所需的WOA导线长度亦势必愈来愈长。

如图2所示,若以包含第一驱动芯片IC1与第二驱动芯片IC2的驱动电路2为例,假设第一驱动芯片IC1所对应的L个输出通道为CH11~CH1L且第二驱动芯片IC2所对应的L个输出通道为CH21~CH2L,R1代表第一驱动芯片IC1的内电阻,其为L个输出通道CH11~CH1L的电阻总和且R3代表第二驱动芯片IC2的内电阻,其为L个输出通道CH2~CH2L的电阻总和,R2代表耦接于第一驱动芯片IC1与第二驱动芯片IC2之间的WOA导线的电阻。其中,L为正整数。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驱动芯片IC1的内电阻R1会均匀分布于第一驱动芯片IC1的L个输出通道CH11~CH1L之间且第二驱动芯片IC2的内电阻 R2会均匀分布于第二驱动芯片IC2的L个输出通道CH21~CH2L之间。因此,从信号来源端SS至第一驱动芯片IC1的最后一个输出通道(第L输出通道)CH1L的等效电阻为R1且从信号来源端SS至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的等效电阻为(R1+R2)。由于WOA导线相较于第一驱动芯片IC1及第二驱动芯片IC2的内电阻R1~R2具有高阻值,这将会导致第一驱动芯片IC1的最后一个输出通道(第L输出通道)CH1L与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的输出信号强度产生明显的差异,亦将导致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变差,甚至其显示画面还会在暗带的中央出现相对较亮的区域,亦即水平带(H-band)或是水平区块(H-block)的现象,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所遭遇到的上述种种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为一种驱动电路。于此实施例中,该驱动电路应用于一液晶显示装置。该驱动电路包含N个驱动芯片(Driver chips)、一信号来源端(Signal source,VGG)、一第一WOA导线及一第一COF导线。该N个驱动芯片均以COF封装方式进行封装,该N个驱动芯片中的每一个驱动芯片均对应并耦接至L个输出通道(Output channels),其中N及L均为正整数,且N大于或等于2。信号来源端(Signal source,VGG)耦接该N个驱动芯片中的一第一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至第L输出通道,并且第一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与第L输出通道之间具有第一内电阻(Internal resistance)。第一WOA导线的一端耦接该N个驱动芯片中的一第二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至第L输出通道,并且第二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与第L输出通道之间具有一第二内电阻。第一COF导线的一端耦接至信号来源端与第一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之间的第一接点且第一COF导线的另一端耦接至第一WOA导线的另一端。其中,第一COF导线的阻值远小于第一内电阻且第一WOA导线的阻值大致等于第一内电阻。

于一实施例中,该N个驱动芯片均为闸极驱动电路。

于一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与第一接点之间的等效阻值大致等于第一驱动芯片的第L输出通道与第一接点之间的等效阻值。

于一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的输出信号的电压值大致等于第一驱动芯片的第L输出通道的输出信号的电压值。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内电阻及第二内电阻分别为整合于第一驱动芯片及第二驱动芯片的可变电阻,致使第一驱动芯片与第二驱动芯片的输出电压大致相等。

于一实施例中,可变电阻用以补偿耦接在两驱动芯片之间的WOA导线所造成的信号差异,可变电阻的阻值大致等于耦接在两驱动芯片之间的WOA导线的阻值,并可通过闸极驱动电路进行调整。

于一实施例中,可变电阻由金属导线、输入/输出缓冲器、CMOS电路及金属垫所构成,可变电阻的阻值可通过内部电路设计进行调整。

于一实施例中,可变电阻包含具有不同阻值的多个电阻,该多个电阻并联于每一输出通道的输出缓冲器,并可通过COF走线设计选择适合的匹配电阻值。

于一实施例中,可变电阻包含具有不同阻值的多个电阻,该多个电阻串联一开关且并联于每一输出通道的输出缓冲器、逻辑电路及阻值设定输入接脚,并可通过一输入逻辑信号选择适合的匹配电阻值。

于一实施例中,信号来源端与第一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及第二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之间通过第一COF导线及第一WOA导线彼此串接。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芯片的L个输出通道的电阻总和即为第一内电阻,其均匀分布于第一驱动芯片的L个输出通道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芯片的L个输出通道的电阻总和即为第二内电阻,其均匀分布于第二驱动芯片的L个输出通道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COF导线的阻值远小于第一WOA导线的阻值,致使第二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与信号来源端之间的等效阻值降低。

于一实施例中,驱动电路进一步包含一第二WOA导线及一第二COF导线。第二WOA导线的一端耦接该N个驱动芯片中的一第三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至第L输出通道,并且第三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与第L输出通道之间具有一第三内电阻。第二COF导线的一端耦接至第一WOA导线与第二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之间的第二接点且第二COF导线的另一端耦接至第二WOA导线的另一端。第二COF导线的阻值远小于第二内电阻且该第二WOA导线的阻值大致等于第二内电阻。

于一实施例中,第三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与第二接点之间的等效阻值大致等于第二驱动芯片的第L输出通道与第二接点之间的等效阻值。

于一实施例中,第三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的输出信号的电压值大致等于第二驱动芯片的第L输出通道的输出信号的电压值。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内电阻、第二内电阻及第三内电阻分别为整合于第一驱动芯片、第二驱动芯片及第三驱动芯片的可变电阻,致使第一驱动芯片、第二驱动芯片及第三驱动芯片的输出电压大致相等。

于一实施例中,可变电阻用以补偿耦接在两驱动芯片之间的WOA导线所造成的信号差异,可变电阻的阻值大致等于耦接在两驱动芯片之间的WOA导线的阻值,并可通过闸极驱动电路进行调整。

于一实施例中,可变电阻由金属导线、输入/输出缓冲器、CMOS电路及金属垫所构成,可变电阻的阻值可通过内部电路设计进行调整。

于一实施例中,可变电阻包含具有不同阻值的多个电阻,该多个电阻并联于每一输出通道的输出缓冲器,并可通过COF走线设计选择适合的匹配电阻值。

于一实施例中,可变电阻包含具有不同阻值的多个电阻,该多个电阻串联一开关且并联于每一输出通道的输出缓冲器、逻辑电路及阻值设定输入接脚,并可通过一输入逻辑信号选择适合的匹配电阻值。

于一实施例中,信号来源端与第一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第二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及第三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之间通过第一COF导 线、第一WOA导线、第二COF导线及第二WOA导线彼此串接。

于一实施例中,第三驱动芯片的L个输出通道的电阻总和即为第三内电阻,其均匀分布于第三驱动芯片的L个输出通道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COF导线及第二COF导线的阻值远小于第一WOA导线及第二WOA导线的阻值,致使第三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与信号来源端之间的等效阻值降低。

相较于现有技术,根据本发明的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加入低阻值的COF导线的设置取代驱动芯片彼此串联并通过驱动芯片的内阻值与WOA导线的阻值相互匹配,使得前一驱动芯片的最后一个输出通道与后一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之间的输出信号强度差异能够大幅降低,故能避免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中出现水平带(H-band)或水平区块(H-block)等不良现象,以有效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发明具体实施方式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驱动电路中的第一驱动芯片与第二驱动芯片通过WOA导线串接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包含第一驱动芯片与第二驱动芯片的示意图。

图4A及图4B分别为可变电阻的阻值通过闸极驱动电路进行调整的不同实施例。

图5A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包含第一驱动芯片至第三驱动芯片的示意图。

图5B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5B包含第一驱动芯片IC1、第二驱动芯片IC2、…及第N驱动芯片 ICN的示意图。

图6A至图6D分别为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的不同电路架构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3、5A~5B、6A~6D:驱动电路

SS:信号来源端

IC1:第一驱动芯片

IC2:第二驱动芯片

CH11~CH1L、CH21~CH2L、CH31~CH3L、CHN1~CHNL:第一输出通道~第L输出通道

R1、R1’:第一内电阻

R2、R2’、R(2N-2):WOA导线的阻值

R3:第二内电阻

COF:COF导线

WOA:WOA导线

K:第一接点

INSS:信号源输入端

SW:开关

PAD1~PAD4:输入垫

RA~RD:电阻

40:逻辑电路

42:COF封装体

IC:闸极驱动电路

SET:阻值设定输入接脚

PAD:输入垫

SW1~SW2:开关

OP:放大器

R4:第二WOA导线的阻值

R5:第三内电阻

IC3:第三驱动芯片

COF1~COF2:第一COF导线~第二COF导线

WOA1~WOA2:第一WOA导线~第二WOA导线

J:第二接点

ICN:第N驱动芯片

COF(N-1):第(N-1)COF导线

WOA(N-1):第(N-1)WOA导线

R(2N-1):第N内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为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于此实施例中,该驱动电路可以是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一闸极驱动电路并且包含多个闸极驱动芯片,但不以此为限。

首先,将以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包含两个驱动芯片为例来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3,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3包含第一驱动芯片IC1与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驱动电路3包含信号来源端SS、第一驱动芯片IC1、第二驱动芯片IC2、WOA导线WOA及COF导线COF。其中,第一驱动芯片IC1与第二驱动芯片IC2均采用薄膜覆晶(COF)封装方式进行封装。第一驱动芯片IC1对应并耦接至L个输出通道CH11~CH1L且第二驱动芯片IC2对应并耦接至L个输出通道CH21~CH2L,其中L为正整数。

信号来源端SS耦接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出通道CH11至第L输出通道CH1L,并且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出通道CH11与第L输出通 道CH1L之间具有第一内电阻R1。需说明的是,第一驱动芯片IC1的L个输出通道CH11~CH1L的电阻总和即为第一内电阻R1,其均匀分布于第一驱动芯片IC1的L个输出通道CH11~CH1L之间。

COF导线COF的第一端耦接至信号来源端SS与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出通道CH11之间的第一接点K且COF导线COF的第二端耦接至WOA导线WOA的第一端。WOA导线WOA的第二端耦接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至第L输出通道CH2L,并且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与第L输出通道CH2L之间具有第二内电阻R3。

需说明的是,第二驱动芯片IC2的L个输出通道CH21~CH2L的电阻总和即为第二内电阻R3,其均匀分布于第二驱动芯片IC2的L个输出通道CH21~CH2L之间。此外,COF导线COF的阻值远小于第一内电阻R1且WOA导线WOA的阻值R2大致等于第一内电阻R1。也就是说,相较于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内电阻R1及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二内电阻R3,COF导线COF的阻值非常小,甚至可忽略不计。由此可使得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与信号来源端SS之间的等效阻值能够降低。

需说明的是,由于WOA导线WOA的阻值R2大致等于第一内电阻R1且COF导线COF的阻值远小于WOA导线WOA的阻值R2,因此,若将COF导线COF的阻值忽略不计,则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与第一接点K之间的等效阻值R2会大致等于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L输出通道CH1L与第一接点K之间的等效阻值R1。此时,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所输出的输出信号的电压值亦会大致等于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L输出通道CH1L所输出的输出信号的电压值。

于实际应用中,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内电阻R1与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二内电阻R3可以是分别整合于第一驱动芯片IC1及第二驱动芯片IC2的可变电阻,用以补偿由于耦接在第一驱动芯片IC1与第二驱动芯片IC2之间的WOA导线WOA所造成的信号差异,并可通过闸极驱动电路进行其阻值的调整,使其阻值能够大致等于WOA导线WOA的阻值,以使得第一驱 动芯片IC1与第二驱动芯片IC2的输出电压能够大致相等。实际上,上述可变电阻可由金属导线、输入/输出缓冲器、CMOS电路及金属垫所构成,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4A及图4B,图4A及图4B分别为上述可变电阻的阻值可通过闸极驱动电路进行调整的不同实施例。

如图4A所示,闸极驱动电路IC采用薄膜覆晶(COF)封装方式进行封装为COF封装体42。上述可变电阻实际上可包含具有不同电阻值的多个电阻RA~RD。该多个电阻RA~RD彼此并联且该多个电阻RA~RD的一端分别耦接至不同的输入垫PAD1~PAD4,该多个电阻RA~RD的另一端均耦接至逻辑电路40。需说明的是,信号源输入端INSS可根据不同的COF走线设计方式选择性地通过开关SW耦接至相对应的输入垫PAD1~PAD4,由以选择具有适合的匹配电阻值的电阻RA、RB、RC或RD。

需说明的是,上述该多个电阻的数目可视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并不以此例的四个为限,并且上述该多个电阻亦可视实际需要采用各种具有不同阻值的电阻,并无特定的限制。

如图4B所示,闸极驱动电路IC采用薄膜覆晶(COF)封装方式进行封装为COF封装体42。上述可变电阻实际上可包含具有不同阻值的多个电阻RA~RB。该多个电阻RA~RB彼此并联且该多个电阻RA~RB的一端分别耦接开关SW1~SW2,该多个电阻RA~RB的另一端均耦接至逻辑电路40。开关SW1~SW2均耦接至同一输入垫PAD。阻值设定输入接脚SET耦接至输入垫PAD与开关SW2之间且阻值设定输入接脚SET通过放大器OP耦接至输入垫PAD与开关SW1之间。一输入逻辑信号可通过阻值设定输入接脚SET控制开关SW1~SW2的开启或关闭,使得信号源输入端INSS能够通过输入垫PAD选择具有适合的匹配电阻值的电阻RA或RB。

需说明的是,上述该多个电阻的数目可视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并不以此例的两个为限,并且上述该多个电阻亦可视实际需要采用各种具有不同阻值的电阻,并无特定的限制。

接下来,将以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包含三个驱动芯片为例来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5A,图5A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5A包含第一驱动芯片IC1~第三驱动芯片IC3的示意图。

如图5A所示,驱动电路5A包含信号来源端SS、第一驱动芯片IC1、第二驱动芯片IC2、第三驱动芯片IC3、第一WOA导线WOA1、第二WOA导线WOA2、第一COF导线COF1及第二COF导线COF2。其中,第一驱动芯片IC1~第三驱动芯片IC3均采用薄膜覆晶(COF)封装方式进行封装。第一驱动芯片IC1对应并耦接至L个输出通道CH11~CH1L;第二驱动芯片IC2对应并耦接至L个输出通道CH21~CH2L;第三驱动芯片IC3对应并耦接至L个输出通道CH31~CH3L,其中L为正整数。信号来源端SS耦接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出通道CH11至第L输出通道CH1L,并且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出通道CH11与第L输出通道CH1L之间具有第一内电阻R1。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COF导线COF1的第一端耦接至信号来源端SS与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出通道CH11之间的第一接点K且第一COF导线COF1的第二端耦接至第一WOA导线WOA1的第一端。第一WOA导线WOA1的第二端耦接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至第L输出通道CH2L,并且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与第L输出通道CH2L之间具有第二内电阻R3。其中,第一COF导线COF1的阻值远小于第一内电阻R1且第一WOA导线WOA1的阻值R2大致等于第一内电阻R1。也就是说,相较于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内电阻R1及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二内电阻R3,第一COF导线COF1的阻值非常小,甚至可忽略不计。

同理,第二COF导线COF2的第一端耦接至第一WOA导线WOA1与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之间的第二接点J且第二COF导线COF2的第二端耦接至第二WOA导线WOA2的第一端。第二WOA导线 WOA2的第二端耦接第三驱动芯片IC3的第一输出通道CH31至第L输出通道CH3L,并且第三驱动芯片IC3的第一输出通道CH31与第L输出通道CH3L之间具有第三内电阻R5。第三驱动芯片IC3的L个输出通道CH31~CH3L的电阻总和即为第三内电阻R5,其均匀分布于第三驱动芯片IC3的L个输出通道CH31~CH3L之间。

其中,第二COF导线COF2的阻值远小于第二内电阻R3且第二WOA导线WOA2的阻值R4大致等于第二内电阻R3。也就是说,相较于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二内电阻R3及第三驱动芯片IC3的第三内电阻R5,第二COF导线COF2的阻值非常小,甚至可忽略不计。由于第一COF导线COF1与第二COF导线COF2的阻值远小于第一WOA导线WOA1与第二WOA导线WOA2的阻值,这会使得第三驱动芯片IC3的第一输出通道CH31与信号来源端SS之间的等效阻值降低。

需说明的是,由于第二WOA导线WOA2的阻值R4大致等于第二内电阻R3且第二COF导线COF2的阻值远小于第二WOA导线WOA2的阻值R4,因此,若将第二COF导线COF2的阻值忽略不计,则第三驱动芯片IC3的第一输出通道CH31与第二接点J之间的等效阻值R4会大致等于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L输出通道CH2L与第二接点J之间的等效阻值R3。此时,第三驱动芯片IC3的第一输出通道CH31所输出的输出信号的电压值亦会大致等于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L输出通道CH2L所输出的输出信号的电压值。

于实际应用中,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内电阻R1、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二内电阻R3及第三驱动芯片IC3的第三内电阻R5可以是分别整合于第一驱动芯片IC1、第二驱动芯片IC2及第三驱动芯片IC3的可变电阻,用以补偿由于耦接在第一驱动芯片IC1与第二驱动芯片IC2之间的第一WOA导线WOA1及耦接在第二驱动芯片IC2与第三驱动芯片IC3之间的第二WOA导线WOA2所造成的信号差异,并可通过闸极驱动电路进行其阻值的调整,使其阻值能够大致等于第一WOA导线WOA1及第二WOA导线 WOA2的阻值,以使得第一驱动芯片IC1、第二驱动芯片IC2及第三驱动芯片IC3的输出电压能够大致相等。实际上,上述可变电阻可由金属导线、输入/输出缓冲器、CMOS电路及金属垫所构成,但不以此为限。

需特别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实施例分别以包含两驱动芯片及三驱动芯的驱动电路为例,但实际上亦可进一步扩展至包含更多驱动芯片的驱动电路亦适用之,并且每一驱动芯片所对应并耦接的输出通道数目亦可随着应用的显示面板尺寸大小不同而改变,并无特定的限制。

因此,接下来将以包含N个驱动芯片的驱动电路为例来进行说明,其中N为正整数。

请参照图5B,图5B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5B包含第一驱动芯片IC1、第二驱动芯片IC2、…及第N驱动芯片ICN的示意图。

如图5B所示,驱动电路5B包含信号来源端SS、第一驱动芯片IC1~第N驱动芯片ICN、第一WOA导线WOA1~第(N-1)WOA导线WOA(N-1)、第一COF导线COF1~第(N-1)COF导线COF(N-1)。其中,第一驱动芯片IC1~第N驱动芯片ICN均采用薄膜覆晶(COF)封装方式进行封装。

第一驱动芯片IC1对应并耦接至L个输出通道CH11~CH1L;第二驱动芯片IC2对应并耦接至L个输出通道CH21~CH2L;依此类推,第N驱动芯片ICN对应并耦接至L个输出通道CHN1~CHNL,其中L为正整数。

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出通道CH11与第L输出通道CH1L之间具有第一内电阻R1,并且第一驱动芯片IC1的L个输出通道CH11~CH1L的电阻总和即为第一内电阻R1,其均匀分布于第一驱动芯片IC1的L个输出通道CH11~CH1L之间。同理,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与第L输出通道CH2L之间具有第二内电阻R3,并且第二驱动芯片IC2的L个输出通道CH21~CH2L的电阻总和即为第二内电阻R3,其均匀分布于第二驱动芯片IC2的L个输出通道CH21~CH2L之间。依此类推,第N驱动芯片ICN的第一输出通道CHN1与第L输出通道CHNL之间具有第N内电 阻R(2N-1),并且第N驱动芯片ICN的L个输出通道CHN1~CHNL的电阻总和即为第N内电阻R(2N-1),其均匀分布于第N驱动芯片ICN的L个输出通道CHN1~CHNL之间。

需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驱动电路5B中的N个驱动芯片IC1~ICN的内电阻R1、R3、…、R(2N-1)被设计为可变电阻,并可通过内部电路设计的方式来调整其电阻值。由此,本发明的驱动电路5B即可通过N个驱动芯片IC1~ICN的可变内电阻R1、R3、…、R(2N-1)来补偿由于耦接在两驱动芯片之间的WOA导线所造成的信号差异。

信号来源端SS耦接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出通道CH11至第L输出通道CH1L。第一COF导线COF1的第一端耦接至信号来源端SS与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出通道CH11之间的第一接点K且第一COF导线COF1的第二端耦接至第一WOA导线WOA1的第一端。第一WOA导线WOA1的第二端耦接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至第L输出通道CH2L。第二COF导线COF2的第一端耦接至第一WOA导线WOA1与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之间的第二接点J且第二COF导线COF2的第二端会耦接至第二WOA导线WOA2的第一端(图未示)。

需说明的是,第一COF导线COF1的阻值会远小于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内电阻R1。也就是说,相较于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内电阻R1及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二内电阻R3,第一COF导线COF1的阻值会非常小,甚至可忽略不计。由此,当第一COF导线COF1的阻值忽略不计时,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与信号来源端SS之间的等效阻值即会大致等于第一WOA导线WOA1的阻值R2,明显低于现有技术中的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与信号来源端SS之间的等效阻值。

此外,由于第一WOA导线WOA1的阻值R2大致等于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内电阻R1,使得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与信号来源端SS之间的等效阻值会大致等于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L输出通道CH1L与信号来源端SS之间的等效阻值,因此,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 道CH21所输出的输出信号的电压值亦会大致等于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L输出通道CH1L所输出的输出信号的电压值。

同理,第二COF导线COF2的阻值会远小于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二内电阻R2,甚至可忽略不计。依此类推,第(N-1)COF导线COF(N-1)的阻值会远小于第(N-1)驱动芯片IC(N-1)的第(N-1)内电阻R(N-1),甚至可忽略不计。当第一COF导线COF1~第(N-1)COF导线COF(N-1)的阻值均忽略不计时,第N驱动芯片ICN的第一输出通道CHN1与信号来源端SS之间的等效阻值即会大致等于第一WOA导线WOA1的阻值R2~第(N-1)WOA导线WOA(N-1)的阻值R(2N-2)的总和,亦明显低于现有技术中第N驱动芯片ICN的第一输出通道CHN1与信号来源端SS之间的等效阻值。

此外,由于第(N-1)WOA导线WOA(N-1)的阻值R(2N-2)大致等于第(N-1)驱动芯片IC(N-1)的第(N-1)内电阻R(N-1),使得第N驱动芯片ICN的第一输出通道CHN1与信号来源端SS之间的等效阻值会大致等于第(N-1)驱动芯片IC(N-1)的第L输出通道CH(N-1)L与信号来源端SS之间的等效阻值,因此,第N驱动芯片ICN的第一输出通道CHN1所输出的输出信号的电压值亦会大致等于第N驱动芯片ICN的第一输出通道CHN1所输出的输出信号的电压值。

综合上述电路设计可知:本发明的驱动电路中的某一个驱动芯片的最后一个输出通道与其下一个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之间的电压差将会趋近于0,也就是说,本发明的驱动电路可明显消除传统的驱动电路中的某一个驱动芯片的最后一个输出通道与其下一个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之间的电压差。因此,本发明的驱动电路能够有效避免由于此一输出电压差所导致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中的水平带(H-band)或水平区块(H-block),由以大幅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请参照图6A至图6D,图6A至图6D分别为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的不同电路架构的示意图。需说明的是,本发明所公开的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是通过图6D中的驱动电路6D实现的,至于图6A~图 6C中的驱动电路6A~6C作为模拟实验的对照组。

如图6A所示,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6A包含第一驱动芯片IC1及第二驱动芯片IC2。第一驱动芯片IC1耦接信号来源端SS。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出通道CH11与第L输出通道CH1L之间具有第一内电阻R1且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与第L输出通道CH2L之间具有第二内电阻R3。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L输出通道CH1L与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之间通过WOA导线WOA电性相连,且WOA导线WOA的阻值为R2。于此实施例中,以L=784,R1=R3=6Ω,R2=44Ω的条件进行各输出通道的输出电压的模拟。

如图6B所示,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6B与上述驱动电路6A不同之处在于:驱动电路6B进一步包含COF导线COF,且COF导线COF的阻值远小于WOA导线WOA。COF导线COF的一端电性连接至信号来源端SS与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出通道CH11之间,且COF导线COF的另一端则电性连接至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L输出通道CH1L与WOA导线WOA之间。换言之,第一驱动芯片IC1的两端均电性连接COF导线COF。于此实施例中,以L=784,R1=R3=6Ω,R2=44Ω的条件进行各输出通道的输出电压的模拟。

如图6C所示,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6C与上述驱动电路6B不同之处在于:驱动电路6C中的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L输出通道CH1L与WOA导线WOA之间并未电性相连,亦即信号来源端SS与第二驱动芯片IC2之间依序通过COF导线COF与WOA导线WOA电性相连。换言之,第一驱动芯片IC1的两端中仅有一端电性连接COF导线COF。于此实施例中,以L=784,R1=R3=6Ω,R2=44Ω的条件进行各输出通道的输出电压的模拟。

如图6D所示,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6D与上述驱动电路6C不同之处在于:驱动电路6D中的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内电阻R1’与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二内电阻R3’大致等于WOA导线WOA的阻值R2,而 不是如同上述驱动电路6A~6C的第一内电阻R1小于WOA导线WOA的阻值R2。因此,于此实施例中,以L=784,R1=R2=R3=44Ω的条件进行各输出通道的输出电压的模拟。

表一

请参照上面的表一,表一列出图6A~图6D的驱动电路6A~6D的电路模拟结果。根据图6A~图6D的驱动电路6A~6D的模拟结果可知:驱动电路6D的第一驱动芯片IC1的最后一个输出通道CH1L的输出电压明显低于驱动电路6A~6C的第一驱动芯片IC1的最后一个输出通道CH1L的输出电压而趋近于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的输出电压。由此,驱动电路6D的第一驱动芯片IC1的最后一个输出通道CH1L与第二驱动芯片IC2 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之间的电压差趋近于0,亦即驱动电路6D明显消除了驱动电路6A~6C的第一驱动芯片IC1的最后一个输出通道CH1L与第二驱动芯片IC2的第一输出通道CH21之间的电压差,故能避免在现有技术中的前一驱动芯片的最后一个输出通道与后一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之间的输出电压差所导致液晶显示面板所显示的画面中出现水平带(H-band)或水平区块(H-block)的现象,由以有效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综上所述,相较于现有技术,根据本发明的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加入低阻值的COF导线的设置取代驱动芯片彼此串联并通过驱动芯片的内阻值与WOA导线的阻值相互匹配,使得前一驱动芯片的最后一个输出通道与后一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通道之间的输出信号强度差异能够大幅降低,故能避免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中出现水平带或水平区块等不良现象,以有效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公开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