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节屏幕亮度的方法、装置及智能终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02277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调节屏幕亮度的方法、装置及智能终端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调节屏幕亮度的方法、装置及智能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关于屏幕亮度调节的方式很多,通常情况下,是通过光线传感器来调节屏幕的亮度,还有些依靠摄像头来判断周围亮度,进而来调节产品屏幕亮度等。然而,以上发明均属于主动式调节,即由传感器主动检测周围的环境亮度,根据收集周围的亮度值来调节屏幕的亮度。然而,现有屏幕亮度调节方式并未考虑用户的使用体验,可能在不需要调节亮度的时候进行了调节,用户体验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调节屏幕亮度的方法、装置及智能终端,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屏幕亮度调节方式并未考虑用户的使用体验,可能在不需要调节亮度的时候进行了调节,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调节屏幕亮度的方法,包括:通过前置摄像头对用户进行拍照,并保存照片;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在所述照片中确定人脸眼部的位置,并截取眼部对应的图像;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在所述眼部图像中对虹膜区域进行定位,并计算所述虹膜区域的亮度值;根据所述虹膜区域的亮度值调节屏幕的亮度。

进一步,根据所述虹膜区域的亮度值调节屏幕的亮度,包括:将所述虹膜 区域的亮度值与一个或多个预设的亮度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所述虹膜区域的亮度值所处的阈值范围确定屏幕亮度的调节值,以根据所述调节值调节屏幕的亮度。

进一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在所述照片中确定人脸眼部的位置、并截取眼部对应的图像,包括: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判断所述照片中是否存在人脸;在存在人脸的情况下,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确定人脸眼部的位置,并截取眼部对应的图像。

进一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判断所述照片中是否存在人脸之后,还包括:在不存在人脸的情况下,通过光线传感器调节屏幕的亮度。

进一步,通过前置摄像头对用户进行拍照,包括:通过光线传感器检测当前环境的环境亮度值;判断所述环境亮度值是否低于预设环境亮度值;在所述环境亮度值低于所述预设环境亮度值的情况下,通过前置摄像头对用户进行拍照。

进一步,根据所述虹膜区域的亮度值调节屏幕的亮度之前,还包括:通过距离传感器确定人脸到屏幕的距离;将所述距离与一个或多个预设距离进行比较,以确定所述距离所处的距离区域;根据所述距离区域确定屏幕亮度调节级别。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调节屏幕亮度的装置,包括:拍照模块,用于通过前置摄像头对用户进行拍照,并保存照片;人脸确定模块,用于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在所述照片中确定人脸眼部的位置,并截取眼部对应的图像;计算模块,用于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在所述眼部图像中对虹膜区域进行定位,并计算所述虹膜区域的亮度值;亮度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虹膜区域的亮度值调节屏幕的亮度。

进一步,所述亮度调节模块包括:比较单元,用于将所述虹膜区域的亮度值与一个或多个预设的亮度阈值进行比较;亮度调节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虹膜区域的亮度值所处的阈值范围确定屏幕亮度的调节值,以根据所述调节值调节 屏幕的亮度。

进一步,所述人脸确定模块包括:人脸判断单元,用于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判断所述照片中是否存在人脸;人脸确定单元,用于在存在人脸的情况下,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确定人脸眼部的位置,并截取眼部对应的图像。

进一步,还包括:所述人脸确定单元,还用于在不存在人脸的情况下,触发所述亮度调节模块通过光线传感器调节屏幕的亮度。

进一步,所述拍照模块包括:检测单元,用于通过光线传感器检测当前环境的环境亮度值;亮度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环境亮度值是否低于预设环境亮度值;拍照单元,用于在所述环境亮度值低于所述预设环境亮度值的情况下,通过前置摄像头对用户进行拍照。

进一步,所述装置还包括:距离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虹膜区域的亮度值调节屏幕的亮度之前,通过距离传感器确定人脸到屏幕的距离;距离比较模块,用于将所述距离与一个或多个预设距离进行比较,以确定所述距离所处的距离区域;级别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距离区域确定屏幕亮度调节级别。

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终端,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调节屏幕亮度的装置。

本发明在用户使用终端时,通过前置摄像头对用户拍照,在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来确定用户眼睛的虹膜区域,并计算虹膜区域的亮度值,根据虹膜区域的亮度值来调整屏幕亮度,该方法考虑了用户眼部对光亮的接受程度,根据该接受程度来调节屏幕亮度,用户体验较好,解决了现有技术屏幕亮度调节方式并未考虑用户的使用体验,可能在不需要调节亮度的时候进行了调节,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调节屏幕亮度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调节屏幕亮度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调节屏幕亮度的装置亮度调节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调节屏幕亮度的装置人脸确定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调节屏幕亮度的装置拍照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调节屏幕亮度的装置的优选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调节屏幕亮度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屏幕亮度调节方式并未考虑用户的使用体验,可能在不需要调节亮度的时候进行了调节,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调节屏幕亮度的方法、装置及智能终端,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节屏幕亮度的方法,该方法的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步骤s102至s108:

s102,通过前置摄像头对用户进行拍照,并保存照片。该拍照的过程可以是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来实现的,例如5秒,当然,可以是更小的时间间隔,例如2秒,甚至更短的时间,例如实时拍照;对于保存照片的过程,可以是覆盖形式,即形成新的照片后,用当前照片覆盖上次拍照得到的照片,这种存储方式可以节省照片的存储空间。

s104,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在照片中确定人脸眼部的位置,并截取眼部对应的图像。

s106,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在眼部图像中对虹膜区域进行定位,并计算虹膜区域的亮度值。

s108,根据虹膜区域的亮度值调节屏幕的亮度。

本发明实施例在用户使用终端时,通过前置摄像头对用户拍照,再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来确定用户眼睛的虹膜区域,并计算虹膜区域的亮 度值,根据虹膜区域的亮度值来调整屏幕亮度,该方法考虑了用户眼部对光亮的接受程度,根据该接受程度来调节屏幕亮度,用户体验较好,解决了现有技术屏幕亮度调节方式并未考虑用户的使用体验,可能在不需要调节亮度的时候进行了调节,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

在实现过程中,根据虹膜区域的亮度值调节屏幕的亮度的过程如下,包括:将虹膜区域的亮度值与一个或多个预设的亮度阈值进行比较;根据虹膜区域的亮度值所处的阈值范围确定屏幕亮度的调节值,以根据调节值调节屏幕的亮度。如果用户只设置了一个预设的亮度阈值,则直接与该亮度阈值进行比较即可,如果当前亮度值超过该预设的亮度阈值,就不需要调整屏幕亮度,如果没有超过该预设的亮度阈值,就需要调整屏幕亮度。如果用户设置了多个预设的亮度阈值,则确定当前的亮度值处于哪一个亮度区间内,再按照该亮度区间来对应的调整屏幕的亮度。

在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在照片中确定人脸眼部的位置、并截取眼部对应的图像的过程中,先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判断照片中是否存在人脸;如果存在人脸,则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确定人脸眼部的位置,并截取眼部对应的图像;如果不存在人脸,则通过光线传感器调节屏幕的亮度(即传统的调节屏幕亮度的方式)。

在通过前置摄像头对用户进行拍照时,可以为该拍照过程设置一个条件,即在进行拍照之前,通过光线传感器检测当前环境的环境亮度值,并判断环境亮度值是否低于预设环境亮度值;如果环境亮度值低于预设环境亮度值,说明此时需要调节屏幕亮度,再通过前置摄像头对用户进行拍照;如果环境亮度值不低于预设环境亮度值,说明此时不需要调节屏幕亮度。当然,该过程是以用户处于正常亮度的环境下作为参考,用户在正常亮度的环境下,通常都是屏幕处于较亮的状态,无需再调亮,当用户处于较暗的环境时,通常都是已经调节了屏幕的情况,因此,本实施例是以需要将屏幕从亮调到暗来进行的说明。

为了进一步增加调节屏幕亮度的准确性,在根据虹膜区域的亮度值调节屏幕的亮度之前,还可以通过距离传感器确定人脸到屏幕的距离,再将距离与一 个或多个预设距离进行比较,以确定距离所处的距离区域,根据距离区域确定屏幕亮度调节级别。

具体实现时,如果用户只设置了一个预设距离,则直接将当前人脸到屏幕的距离与预设距离比较,在超过该预设距离时,可能用户离屏幕较远,将屏幕调节过暗用户会看不清屏幕内容,因此,在超过该预设距离时不调节屏幕亮度;如果没有超过该预设距离,说明用户离屏幕较近,则可以开启调节屏幕亮度的功能,此时就可以根据虹膜区域的亮度值调节屏幕的亮度。对于本实施例只设置了一个预设距离的情况,其屏幕亮度调节级别就相当于0%和100%,当然,用户也可以将100%调节成80%等数字;该实施例设置一个预设距离的方式,相当于增加了一个调节屏幕亮度的开关,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加舒适。

对于上述预设距离,如果用户设置的为多个,则不同的预设距离范围内,可能对应着不同的屏幕亮度调整级别。例如,用户设置了两个预定距离,即30cm和60cm,则根据这两个预设距离,将用户和屏幕之间的距离划分出三个级别,0-30cm为第一个级别,30cm-60cm为第二个级别,60cm至无穷大为第三个级别。对应第一个级别,其屏幕亮度调整可以设置为100%,对应第二个级别,其屏幕亮度调整可以设置为50%,对应第三个级别,其屏幕亮度调整可以设置为0%。此时,如果测得人脸到屏幕的距离为45cm,该距离落在第二个级别内,则在调整屏幕亮度时,在本该调整的亮度值之上乘以50%,相当于只调节原来本该调节亮度值的一半。本实施例设置了多个预设距离,可以综合考虑用户实际的使用情况对屏幕进行亮度调节,调节过程更加人性化。

在使用上述方法时,如果当前室内灯光较暗,则呈现在用户眼睛虹膜区域的图像亮度就较暗,此时就可以调暗屏幕,如果当前室内灯光较亮,则呈现在用户眼睛虹膜区域的图像亮度就较亮,此时就可以调亮屏幕。该方法以用户眼睛作为基础,通过眼睛虹膜区域亮度的变化来调节用户终端的屏幕亮度,充分考虑用户个体区别,用户体验较好。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调节屏幕亮度的装置,该装置的结构示意如图2, 包括:拍照模块10,用于通过前置摄像头对用户进行拍照,并保存照片;人脸确定模块20,与拍照模块10耦合,用于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在照片中确定人脸眼部的位置,并截取眼部对应的图像;计算模块30,与人脸确定模块20耦合,用于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在眼部图像中对虹膜区域进行定位,并计算虹膜区域的亮度值;亮度调节模块40,与计算模块30耦合,用于根据虹膜区域的亮度值调节屏幕的亮度。

图3示出了上述亮度调节模块40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比较单元401,用于将虹膜区域的亮度值与一个或多个预设的亮度阈值进行比较;亮度调节单元402,与比较单元401耦合,用于根据虹膜区域的亮度值所处的阈值范围确定屏幕亮度的调节值,以根据调节值调节屏幕的亮度。

图4示出了上述人脸确定模块20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人脸判断单元201,用于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判断照片中是否存在人脸;人脸确定单元202,与人脸判断单元201耦合,用于在存在人脸的情况下,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确定人脸眼部的位置,并截取眼部对应的图像;还用于在不存在人脸的情况下,触发亮度调节模块40通过光线传感器调节屏幕的亮度。

上述拍照模块10的结构可以如图5所示,包括:检测单元101,用于通过光线传感器检测当前环境的环境亮度值;亮度判断单元102,与检测单元101耦合,用于判断环境亮度值是否低于预设环境亮度值;拍照单元103,与亮度判断单元102耦合,用于在环境亮度值低于预设环境亮度值的情况下,通过前置摄像头对用户进行拍照。

图6示出了上述装置的优选结构示意图,在图2的基础上,上述装置还包括:距离确定模块50,与计算模块30耦合,用于根据虹膜区域的亮度值调节屏幕的亮度之前,通过距离传感器确定人脸到屏幕的距离;距离比较模块60,与距离确定模块50耦合,用于将距离与一个或多个预设距离进行比较,以确定距离所处的距离区域;级别确定模块70,与距离比较模块60和亮度调节模块40耦合,用于根据距离区域确定屏幕亮度调节级别。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终端,其可以包括上述的调节屏幕亮度的装置。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述记载,可以知晓上述装置可以以app形式设置在智能终端中,当然,也可以集成到智能终端的系统内,作为智能终端的系统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优选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是一种针对移动终端的调节屏幕亮度的方法,本实施例主要通过移动终端前置摄像头拍摄用户使用手机时的图像,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判断眼球中视网膜部位显示的信息,通过图像处理器算出人眼虹膜区域景物的亮度值,结合距离传感器获取人脸与屏幕的距离,来调节移动终端的屏幕亮度。使用场景尤其在暗环境可靠性高,当用户在使用手机、平板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手机时,用户眼睛中(眼球中视网膜上)就会呈现所示的景物,此时开启电子设备、手机的前置摄像头,拍摄人眼所示的景物信息,通过分析前置摄像头拍摄眼球(瞳孔周围的虹膜区域处)显示景物的亮度信息,结合手机、电子设备上距离传感器获取人脸距屏幕的大小,控制或调整终端手机、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调节屏幕亮度的方法的流程如图7所示,包括步骤s701至s710:

s701:开启移动终端屏幕,同时启动移动终端内的光线传感器,由光线传感器检测周围环境亮度。

s702,判断周围环境亮度值l实时是否低于预设阀值l预设。如果是,则进入s703,否则,进入s710。

s703,启动前置摄像头,并进行拍照,并将拍摄照片p1进行存储。

s704,调用照片p1,并启动人脸识别功能。

s705,检测照片p1是否有人脸存在。若有,则执行s706,否则,进入s710。

s706,由人脸识别功能准确判断图像p1人脸眼部的位置,并截取眼部部位,以得到眼部部位图像p2。

s707,获取图像p2,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将眼部图像p2进行虹膜区域定位,并计算虹膜区域亮度值l瞳。

s708,获取亮度值l瞳,并由距离传感器检测人脸和屏幕的距离d,根据人脸与屏幕之间距离d和l瞳确定屏幕亮度的调节值。

s709,根据上述调节值完成屏幕的亮度调节。

s710,开启正常的屏幕亮度调节方式。

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各种改进、增加和取代也是可能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当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