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显示设备的覆盖窗及具有该覆盖窗的柔性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9512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柔性显示设备的覆盖窗及具有该覆盖窗的柔性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实施方式涉及柔性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近来柔性显示设备得到了研发,该柔性显示设备包括由诸如塑料的可弯曲材料制成的柔性衬底或薄膜,以使柔性显示设备可弯曲。



技术实现要素:

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柔性显示设备的覆盖窗,该覆盖窗包括:基衬底,包括向外折叠区、向内折叠区和多个外围区,所述多个外围区的每个都设置在向外折叠区和向内折叠区中的至少一个的相对侧上;第一硬涂覆层,位于基衬底的顶面处,第一硬涂覆层具有大致均匀的厚度;以及第二硬涂覆层,位于基衬底的与顶面相对的底面处,第二硬涂覆层具有与第一硬涂覆层的厚度不同的厚度。第二硬涂覆层的与基衬底的向外折叠区和向内折叠区重叠的第一区的厚度小于第二硬涂覆层的与基衬底的外围区重叠的第二区的厚度。

第二硬涂覆层的第二区的厚度可小于第一硬涂覆层的厚度。

第二硬涂覆层的第一区的底面可呈弧形凹槽的形式。

第二硬涂覆层的第一区的底面可呈方形凹槽的形式。

第二硬涂覆层的第一区可包括沿着限定第一区的折叠轴线周期性地布置的凸纹。

第二硬涂覆层的第一区可包括沿着限定第一区的折叠轴线周期性地布置的凹纹。

当覆盖窗折叠时,基衬底的向外折叠区可与第二硬涂覆层可朝向内侧折叠的折叠区对应。当覆盖窗折叠时,基衬底的向内折叠区与第一硬涂覆层可朝向内侧折叠的折叠区对应。

当覆盖窗完全折叠时,向外折叠区的曲率可与向内折叠区的曲率不同。

当覆盖窗完全折叠时,向外折叠区的曲率可与向内折叠区的曲率大致相同。

第一硬涂覆层和第二硬涂覆层可包括相同的材料。

第一硬涂覆层和第二硬涂覆层可包括彼此不同的材料。

第二区的厚度可大于第一硬涂覆层的厚度。

实施方式还涉及一种柔性显示设备,该柔性显示设备包括:柔性显示面板,包括主显示区,该主显示区为平面显示区,且柔性显示面板还包括向外折叠区、向内折叠区和多个子显示区,所述多个子显示区的每个都位于向外折叠区和向内折叠区中的至少一个的相对侧上;以及覆盖窗,位于柔性显示面板的发光表面上,覆盖窗与主显示区、向外折叠区、向内折叠区和子显示区重叠。覆盖窗包括:基衬底,包括透明薄膜;第一硬涂覆层,位于基衬底的顶面处,第一硬涂覆层具有大致均匀的厚度;以及第二硬涂覆层,介于基衬底的底面和发光表面之间,第二硬涂覆层具有与第一硬涂覆层的厚度不同的厚度。第二硬涂覆层的与向外折叠区和向内折叠区重叠的第一区的厚度小于第二硬涂覆层的与主显示区和子显示区重叠的第二区的厚度。

子显示区包括:第一子显示区,邻近主显示区的第一侧,其中,当向外折叠区完全折叠时,第一子显示区的与发光表面相对的非发光表面面对主显示区的非发光表面;第二子显示区,邻近第一子显示区,其中,当向内折叠区完全折叠时,第二子显示区的发光表面面对第一子显示区的发光表面;第三子显示区,邻近主显示区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其中,当向外折叠区完全折叠时,第三子显示区的非发光表面面对主显示区的非发光表面;以及第四子显示区,邻近第三子显示区,其中,当向内折叠区完全折叠时,第四子显示区的发光表面面对第三子显示区的发光表面。第一子显示区至第四子显示区在从第二侧到第一侧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的每个可小于主显示区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的一半。

向外折叠区可包括介于主显示区的第一侧和第一子显示区之间的第一向外折叠区、以及介于主显示区的第二侧和第三子显示区之间的第二向外折叠区。向内折叠区可包括介于第一子显示区和第二子显示区之间的第一向内折叠区、以及介于第三子显示区和第四子显示区之间的第二向内折叠区。

第二硬涂覆层可包括沿着限定第一区的折叠轴线周期性地布置的凸纹。

第二硬涂覆层的第一区可以是凹状的。

当柔性显示设备完全折叠时,第一向外折叠区的曲率可与第二向外折叠区的曲率不同。

当柔性显示设备完全折叠时,第一向外折叠区的曲率可与第二向外折叠区的曲率大致相同。

当柔性显示设备完全折叠时,第一向外折叠区、第二向外折叠区、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的曲率可大致相同。

当柔性显示设备完全折叠时,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的曲率可与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的曲率不同。

柔性显示面板还可包括: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连接至主显示区的第三侧、第一向外折叠区的第三侧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向外折叠区的第三侧的一部分,第一FPCB具有桥接形式;第二FPCB,连接至第一子显示区的与第三侧相对的第四侧、第二子显示区的第四侧、以及第一向内折叠区的第四侧的一部分,第二FPCB具有桥接形式;以及第三FPCB,连接至第三子显示区的第四侧、第四子显示区的第四侧、以及第二向内折叠区的第四侧的一部分,第三FPCB具有桥接形式。

第一FPCB至第三FPCB中的每一个可包括安装成膜上芯片(COF)的驱动芯片。

柔性显示设备还可包括:第一引导构件,位于柔性显示面板的第二子显示区的非发光表面处,从而引导第一子显示区和第二子显示区的运动以及引导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一向内折叠区的折叠和展开;以及第二引导构件,位于柔性显示面板的第四子显示区的非发光表面处,从而引导第三子显示区和第四子显示区的运动以及引导第二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的折叠和展开。

当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展开时,第一引导构件和第二引导构件可运动成在远离发光表面的方向上倾斜,从而引导第二子显示区和第四子显示区的展开。

当第一向外折叠区展开时,第一引导构件可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当第二向外折叠区展开时,第二引导构件可在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上延伸。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特征将变得明显,在附图中:

图1A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柔性显示设备的覆盖窗的截面图。

图1B示出了置于柔性显示设备上的、图1A所示的覆盖窗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2A至图2C示出了处于折叠状态的、图1A所示的覆盖窗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描述图1A的覆盖窗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4示出了描述图1A的覆盖窗的另一示例的立体图。

图5示出了描述图1A的覆盖窗的另一示例的立体图。

图6示出了描述图1A的覆盖窗的另一示例的立体图。

图7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柔性显示设备的覆盖窗的图。

图8示出了根据示例的沿图7中的剖面线I-I'截取的局部截面图。

图9示出了根据示例的沿图7中的剖面线I-I'截取的局部截面图。

图10示出了根据示例的沿图7中的剖面线I-I'截取的局部截面图。

图11示出了根据示例的沿图7中的剖面线I-I'截取的局部截面图。

图12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柔性显示设备的覆盖窗的示意图。

图13A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柔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图13B示出了描述根据示例的图13A所示的柔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描述根据示例的处于完全折叠状态的图13A所示的柔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描述根据示例的处于完全折叠状态的图13A所示的柔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描述图13A的柔性显示设备中的显示面板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描述包括引导构件的图13A的柔性显示设备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8A至图18C示出了描述根据示例展开图17所示的柔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描述根据示例的图13A的柔性显示设备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20A至图20D示出了图解根据示例的图13A的柔性显示设备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21示出了描述根据示例的图13A的柔性显示设备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更充分地描述示例性的实施方式。然而,这些实施方式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本文所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以使本公开全面且完整,并且将示范性实施方式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

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楚起见可能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还应理解的是,当层或元件被称为位于另一层或衬底“上”时,该层或元件可直接位于其它层或衬底上,或者还可存在中间层。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元件。

图1A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柔性显示设备的覆盖窗的截面图。图1B示出了描述置于柔性显示设备上的、图1A所示的覆盖窗的示例的图。

参照图1A和图1B,包括在柔性显示设备中的覆盖窗100或100A可包括基衬底120、第一硬涂覆层140和第二硬涂覆层160。覆盖窗100和100A可与柔性显示设备的形状对应,以使得覆盖窗100和100A的至少一部分可弯曲、卷起和/或折叠。

覆盖窗100和100A可包括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多个外围区DA、SA1、SA2、SA3和SA4,外围区DA、SA1、SA2、SA3和SA4的每个都设置在向外折叠区OF1和OF2以及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中的至少一个的相对侧上。向外折叠区OF1和OF2以及向内折叠区IF1和IF2可与覆盖窗100A折叠的区域对应。覆盖窗100和100A可沿着向外折叠区OF1和OF2以及向内折叠区IF1和IF2的每一个中限定的折叠轴线FX进行折叠。折叠轴线FX可以是假想线。外围区DA、SA1、SA2、SA3和SA4可包括主显示区DA和子显示区SA1、SA2、SA3和SA4。例如,如图1A和图1B所示,覆盖窗100和100A可包括两个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两个向外折叠区OF1和OF2、一个主显示区DA、以及四个子显示区SA1、SA2、SA3和SA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覆盖窗100A折叠时,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可与第二硬涂覆层160朝向内侧折叠的折叠区对应。当覆盖窗100A折叠时,向内折叠区IF1和IF2可与第一硬涂覆层140朝向内侧折叠的折叠区对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覆盖窗100和100A沿着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完全折叠时,第一子显示区至第四子显示区SA1至SA4可折叠成与主显示区DA重叠。

基衬底120可包括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外围区DA、SA1、SA2、SA3和SA4,外围区DA、SA1、SA2、SA3和SA4的每个都设置在向外折叠区OF1和OF2以及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中的至少一个的相对侧上。基衬底120可保护柔性显示设备的柔性显示面板。基衬底120可包括透明的塑料膜或薄的玻璃膜。例如,基衬底120可包括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酰亚胺(PI)或其组合。基衬底120可由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合适的硬度、高柔韧性和高弹性恢复力的材料形成。

第一硬涂覆层140可设置在基衬底120的顶面上。第一硬涂覆层140的厚度可大致均匀。第一硬涂覆层140可提高覆盖窗100和柔性显示设备的表面硬度和抗冲击性。第一硬涂覆层140可包括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合适的硬度、高柔韧性以及高弹性恢复力的材料。第一硬涂覆层140可包括有机化合物或有机/无机复合化合物。例如,有机化合物可包括丙烯基化合物、环氧基化合物或其组合,且有机/无机复合化合物可包括诸如聚倍半硅氧烷的硅化合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硬涂覆层140可通过浸渍涂覆、旋转涂覆、喷涂或蒸发形成于基衬底120的顶面处。例如,可将基衬底120浸渍在包括丙烯酸树脂和环氧树脂的聚合物溶液中并进行干燥,以形成第一硬涂覆层140。

第二硬涂覆层160可设置在基衬底120的与顶面相对的底面上。第二硬涂覆层160可提高覆盖窗100和具有覆盖窗100的柔性显示设备的表面硬度和抗冲击性。第二硬涂覆层160可包括第一区A1和第二区A2,其中,每个第一区A1与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向外折叠区OF1和OF2中相应的一个重叠(或对应),且每个第二区A2与外围区DA、SA1、SA2、SA3和SA4中相应的一个重叠(或对应)。第一区A1的厚度t3可小于第二区A2的厚度t2。因此,可减小与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对应的覆盖窗100的总厚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硬涂覆层160的第一区A1可包括沿着折叠轴线FX周期性地布置的凸纹。凸纹可从第一区A1的、处于基衬底120的相对方向上的表面突出。凸纹可补充变薄的折叠区FA(即,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向外折叠区OF1和OF2),从而可提高或优化覆盖窗100的模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硬涂覆层160的第一区A1可包括沿着折叠轴线FX周期性地布置的凹纹。凹纹可凹向基衬底120,以使得折叠区FA可变薄。因此,可提高折叠区FA的柔韧性。

第二硬涂覆层160的厚度t2可与第一硬涂覆层140的厚度t1不同。第一硬涂覆层140的厚度t1和第二区A2的厚度t2的总和可大于预定厚度,以确保覆盖窗100的物理硬度。第二硬涂覆层160可包括如上面参照第一硬涂覆层140所描述的有机化合物或有机/无机复合化合物。例如,有机化合物可包括丙烯基化合物、环氧基化合物或其组合,且有机/无机复合化合物可包括诸如聚倍半硅氧烷的硅化合物。当第二硬涂覆层160的第一区A1的厚度减小时,可减小在折叠区FA完全折叠时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向外折叠区OF1和OF2的曲率。因此,可易于实现覆盖窗100的向内折叠和向外折叠。此外,当第一硬涂覆层140的厚度t1和第二区A2的厚度t2的总和为最优时,可获得合适硬度的覆盖窗10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硬涂覆层160可通过浸渍涂覆、旋转涂覆、喷涂或蒸发形成于基衬底120的底面处。例如,可将基衬底120浸渍在包括丙烯酸树脂和环氧树脂的聚合物溶液中并进行干燥,以形成第二硬涂覆层160。第一区A1可朝着基衬底120凹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硬涂覆层140和第二硬涂覆层160可通过光学胶(OCA)或粘结剂中的至少一个附接至基衬底12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A所示,第二硬涂覆层160(即,第二区A2)的厚度t2可小于第一硬涂覆层140的厚度t1。例如,第一硬涂覆层140的厚度t1可为约35um,而第二硬涂覆层160的第二区A2的厚度t2可为约5u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硬涂覆层140和第二硬涂覆层160可由相同的材料制成。例如,第一硬涂覆层140和第二硬涂覆层160可包括相同的有机化合物或相同的有机/无机复合化合物。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硬涂覆层140和第二硬涂覆层160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例如,第一硬涂覆层140可暴露于显示设备的外部。相应地,第一硬涂覆层140中所包括的材料可选择成具有比第二硬涂覆层160更高的模数。第二硬涂覆层160的曲率可小于第一硬涂覆层140的曲率。相应地,第二硬涂覆层160中所包括的材料可具有比第一硬涂覆层140更低的抗弯刚度。

如上所述,可通过减少柔性显示设备中的覆盖窗100和100A在向内折叠区/向外折叠区IF1、IF2、OF1和OF2处的厚度,而在保持足够的硬度的同时,最小化向内折叠区/向外折叠区IF1、IF2、OF1和OF2中的曲率。由此,覆盖窗100和100A可容易地向内部和外部折叠或弯曲。相应地,可便于折叠和改变柔性显示设备,并且可提高柔性显示设备的便携性。另外,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向外折叠区OF1和OF2的形状可大致相同,从而可降低制造成本。

图2A至图2C示出了图1A的覆盖窗进行折叠的示例的图。

参照图2A至图2C,覆盖窗100可包括向内折叠部分和向外折叠部分。

图2A至图2C中的覆盖窗100可应用于柔性显示设备中。相应地,覆盖窗100可包括主显示区DA、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IF1和IF2、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以及第一子显示区至第四子显示区SA1至SA4。

图2A示出了覆盖窗100的一部分进行折叠的示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向内折叠区IF1和/或第二向内折叠区IF2可在上侧方向(箭头的方向DU)上进行折叠。用户能够通过可包括第一硬涂覆层140(例如参见图1A)的覆盖窗100的上侧看见图像。与所述上侧相对的下侧可设置在柔性显示面板上。覆盖窗100的下侧可包括第二硬涂覆层160。随着折叠,第二子显示区SA2可与第一子显示区SA1重叠。另外,当第一向内折叠区IF1进行折叠时,第一硬涂覆层140可朝向内侧折叠。第一子显示区SA1的上侧可面对第二子显示区SA2的上侧。类似地,第四子显示区SA4可与第三子显示区SA3重叠,以使得第三子显示区SA3的上侧面对第四子显示区SA4的上侧。

第二硬涂覆层160的、与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IF1和IF2对应的第一区A1可位于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IF1和IF2的外侧。第二硬涂覆层160的向内折叠区IF1和IF2可以是凹形的,以使得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IF1和IF2相比其它部分更薄。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IF1和IF2的抗弯刚度可小于主显示区DA和第一子显示区至第四子显示区SA1至SA4的抗弯刚度。当向内折叠区IF1和IF2的抗弯刚度降低时,可降低向内折叠区的曲率R1'和R2'。由于向内折叠区的曲率R1'和R2'减小,因此可为柔性显示设备提供纤细的形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IF1和IF2完全折叠时,第一向内折叠区的曲率R1'可与第二向内折叠区的曲率R2'大致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IF1和IF2完全折叠时,覆盖窗100的两端的高度可相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IF1和IF2完全折叠时,第一向内折叠区的曲率R1'可与第二向内折叠区的曲率R2'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IF1和IF2完全折叠时,覆盖窗100的两端的高度可彼此不同。由此,可易于握持设备。

如图2B和图2C所示,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可在下侧方向(箭头的方向DD)上进行折叠。第一子显示区SA1可与主显示区DA的一部分重叠,且第三子显示区SA3可与主显示区DA的另一部分重叠。当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折叠时,与第一子显示区和第三子显示区SA1和SA3对应的第二硬涂覆层160可朝向内侧折叠。主显示区DA的下侧可面对第一子显示区SA1的下侧和第三子显示区SA3的下侧。

与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对应的第二硬涂覆层160的第一区A1可位于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的内侧处。第二硬涂覆层160的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可以是凹形的,以使得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相比于其它部分更薄。因此,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的抗弯刚度可小于主显示区DA和第一子显示区至第四子显示区SA1至SA4的抗弯刚度。当向外折叠区OF1和OF2的抗弯刚度降低时,可降低向外折叠区的曲率R1和R2。由于向外折叠区的曲率R1和R2降低,因此可实现具有纤细形状的柔性显示设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完全折叠时,第一向外折叠区的曲率R1可与第二向外折叠区的曲率R2大致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完全折叠时,覆盖窗100的两端的高度可相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完全折叠时,第一向外折叠区的曲率R1可与第二向外折叠区的曲率R2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完全折叠时,覆盖窗100的两端的高度可彼此不同。由此,可易于握持设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全部的折叠区完全折叠时,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以及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的曲率R1、R2、R1'和R2'中的至少一个可不同。

覆盖窗100的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以及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IF1和IF2可比覆盖窗100的主显示区DA和子显示区SA1至SA4更薄,从而最小化折叠区的曲率R1、R2、R1'和R2'(或使其相对于普通的覆盖窗减小)。由此使得制造双向滑动式柔性显示设备成为可能。

图3示出了描述图1A的覆盖窗的示例的立体图。图4是描述图1A的覆盖窗的另一示例的立体图。图5是描述图1A的覆盖窗的另一示例的立体图。图6示出了描述图1A的覆盖窗的另一示例的立体图。

在图3至图6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覆盖窗的与图1A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且将不再重复这些元件的详细说明。除第二硬涂覆层的细节之外,图3至图6的覆盖窗可与图1A的覆盖窗大致相同或类似。

参照图1A、图1B和图3至图6,覆盖窗可包括基衬底120、第一硬涂覆层140和第二硬涂覆层161、162、163或164。

第二硬涂覆层161可包括与折叠区FA重叠的第一区A1和与外围区重叠的第二区A2。第一区A1和第二区A2可布置在第一方向(箭头的方向DR1)上。第二硬涂覆层161、162、163和164的第一区A1可比第二区A2更薄。折叠区FA中的每一个可沿着折叠轴线FX折叠。折叠轴线可以是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DR1的第二方向(箭头的方向DR2)延伸的假想线。

如图3所示,第二硬涂覆层161的第一区A1的底面可以是弧形凹槽。一个第一区A1的厚度t3在第一方向DR1上可以是非均匀的。例如,第一区A1的中央部分的厚度可小于其它部分。第一区A1的厚度t3在第二方向DR2上可大致均匀。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区A1的中央部分的厚度可对应于第二区A2的厚度t2的约20%至约80%。

当覆盖窗100折叠时,弯曲应力(或折叠应力)大致集中在折叠区FA中。与折叠区FA对应的第一区A1的厚度t3可小于第二区A2的厚度t2,以降低折叠区FA上的折叠应力。

如图4所示,第二硬涂覆层162的第一区A1的厚度t3可小于第二区A2的厚度t2。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区A1的底面可以是方形凹槽。例如,第一区A1的厚度t3可大致均匀。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区A1的厚度t3可对应于第二区A2的厚度t2的约20%至约80%。与折叠区FA对应的第一区A1的厚度t3可小于第二区A2的厚度t2,以降低折叠区FA上的折叠应力。

如图5所示,第二硬涂覆层163的第一区A1的厚度t3可小于第二区A2的厚度t2。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区A1的底面可以是方形凹槽。第一区A1的更靠近基衬底的第一部分的宽度W1可小于第一区A1的第二部分的宽度W2。例如,第一区A1的横截面可以是梯形形状。在第二方向DR2上,第一部分的宽度W1可以是均匀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区A1的厚度t3可对应于第二区A2的厚度t2的约20%至约80%。与折叠区FA对应的第一区A1的厚度t3可小于第二区A2的厚度t2,以降低折叠区FA上的折叠应力。

如图6所示,第二硬涂覆层164的第一区A1的厚度t3可小于第二区A2的厚度t2。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区A1的横截面可以是三角形形状。第一区A1的厚度t3在第一方向DR1上可以是非均匀的。例如,第一区A1的中央部分的厚度可最薄。第一区A1的厚度t3在第二方向DR2上可大致均匀。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区A1的中央部分的厚度可对应于第二区A2的厚度t2的约20%至约80%。与折叠区FA对应的第一区A1的厚度t3可小于第二区A2的厚度t2,以降低折叠区FA上的折叠应力。

图7是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柔性显示设备的覆盖窗的图。

在图7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覆盖窗的与图1A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且不再重复这些元件的详细说明。除第二硬涂覆层的细节之外,图7的覆盖窗可与图1A的覆盖窗大致相同或类似。

参照图7,覆盖窗100B可包括基衬底120、第一硬涂覆层140和第二硬涂覆层165。

第二硬涂覆层165可包括与折叠区FA重叠的第一区A1以及与外围区重叠的第二区A2。第一区A1和第二区A2可布置在第一方向(箭头的方向DR1)上。第二硬涂覆层165的第一区A1可比第二区A2更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硬涂覆层165的第一区A1可包括沿着限定第一区A1的折叠轴线周期性布置的凸纹。折叠轴线可以是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DR1的第二方向(箭头的方向DR2)延伸的假想线。凸纹可从基衬底120(即,第二硬涂覆层165的底部衬底)突出。因此,第一区A1的包括凸纹的部分的厚度可大于第一区A1的不包括凸纹的部分的厚度。例如,第一区A1的包括凸纹的部分的厚度可与第二区A2的厚度大致相同。

由于折叠区FA的厚度减小而带来的模数的劣化可被降低。折叠区FA的模数和柔韧性可通过调整凸纹之间的宽度和凸纹的高度(或厚度)来控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硬涂覆层165的第一区A1可包括沿着折叠轴线(即,在第二方向DR2上)周期性地布置的凹纹。所述凹纹可凹向基衬底120。

图8示出了根据示例的沿图7中的剖面线I-I'截取的局部截面图。图9示出了根据另一示例的沿图7中的剖面线I-I'截取的局部截面图。图10示出了根据另一示例的沿图7中的剖面线I-I'截取的局部截面图。图11示出了根据另一示例的沿图7中的剖面线I-I'截取的局部截面图的示例。

在图8至图11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覆盖窗的与图1A和图7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且不再重复这些元件的详细说明。除第二硬涂覆层的细节之外,图8至图11的覆盖窗可与图7的覆盖窗大致相同或类似。

参照图7至图11,在图7的覆盖窗100B中,第二硬涂覆层165的第一区A1可包括凸纹或凹纹。

沿图7的覆盖窗100B的剖面线I-I'截取的截面可以是与折叠区FA对应的第一区A1。图8至图11示出了沿第二方向DR2截取的第一区A1的截面的一部分。

覆盖窗100B可包括基衬底120、第一硬涂覆层140和第二硬涂覆层165。基衬底120可介于第一硬涂覆层140和第二硬涂覆层165之间。第二硬涂覆层165的厚度可小于第一硬涂覆层140的厚度t1。

如图8所示,第二硬涂覆层165的第一区A1可包括沿着限定第一区A1的折叠轴线布置的凸纹165A。折叠轴线可以是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DR1的第二方向(箭头的方向DR2)延伸的假想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凸纹165A的宽度可大致均匀。凸纹165A的平截面可具有圆形形状或方形形状。如一示例,凸纹165A可以预定周期T周期性地布置在第二方向DR2上。如另一示例,凸纹165A可非周期性地布置在第二方向DR2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凸纹165A的厚度t4可与第二硬涂覆层165的第二区A2的厚度t2大致相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凸纹165A的厚度t4可小于第二区A2的厚度t2。相应地,可通过控制凸纹165A的厚度t4,而提高或优化相对于外围区更薄的折叠区FA的拉伸模数。

如图9所示,第二硬涂覆层165的第一区A1可包括布置在第二方向DR2上的凸纹165B。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凸纹165B可具有渐缩形状(taper)。例如,凸纹165B的横截面可以是梯形形状。凸纹165B可周期性地布置在第二方向DR2上从而具有预定周期T。在其它实施例中,凸纹165B可非周期性地布置在第二方向DR2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凸纹165B的厚度t4可与第二硬涂覆层165的第二区A2的厚度t2大致相同。在其它实施例中,凸纹165B的厚度t4可小于第二区A2的厚度t2。

如图10所示,第二硬涂覆层165的第一区A1可包括布置在第二方向DR2中的凸纹165C。在该实施方式中,每个凸纹165C可具有渐缩形状。例如,凸纹165C可具有半球形状。凸纹165C可周期性地布置在第二方向DR2上从而具有预定周期T。在其它实施例中,凸纹165C可非周期性地布置在第二方向DR2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凸纹165C的厚度t4可与第二硬涂覆层165的第二区A2的厚度t2大致相同。在其它实施例中,凸纹165C的厚度t4可小于第二区A2的厚度t2。

如图11所示,第二硬涂覆层165的第一区A1可包括布置在第二方向DR2上的凹纹165D。凹纹165D可凹向基衬底120。凹纹165D可周期性地布置在第二方向DR2上从而具有预定周期T。在其它实施例中,凹纹165D可非周期性地布置在第二方向DR2上。包括凹纹的第一区A1的厚度t4可小于不包括凹纹的第一区A1的厚度t3。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区A1的厚度t3可小于第二区A2的厚度t2。相应地,可通过控制凹纹的厚度t4,而提高或优化折叠区FA的拉伸模数和柔韧性。

如上所述,第二硬涂覆层165的比外围区薄的折叠区FA可包括凸纹或凹纹,以使得覆盖窗的折叠区FA的拉伸模数和柔韧性得以提高。

图12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柔性显示设备的覆盖窗的示意图。

在图12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覆盖窗的与图1A和图1B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且不再重复这些元件的详细说明。除第二硬涂覆层的细节之外,图12所示的覆盖窗可与图1A的覆盖窗大致相同或相似。

参照图12,覆盖窗100C可包括基衬底120、第一硬涂覆层140B和第二硬涂覆层160B。

覆盖窗100C可包括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多个外围区DA、SA1、SA2、SA3和SA4,其中,多个外围区DA、SA1、SA2、SA3和SA4的每个都设置在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和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中的至少一个的相对侧上。外围区DA、SA1、SA2、SA3和SA4可包括主显示区DA和子显示区SA1、SA2、SA3和SA4。

基衬底120可包括透明的塑料膜或薄的玻璃膜。基衬底120可由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合适的硬度、高柔韧性和高弹性恢复力的材料形成。

第一硬涂覆层140B可设置在基衬底120的顶面处。第一硬涂覆层140可具有大致均匀的厚度。第二硬涂覆层160B可设置在基衬底120的与顶面相对的底面处。第二硬涂覆层160B可包括与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向外折叠区OF1和OF2重叠(对应)的第一区A1、以及与外围区DA、SA1、SA2、SA3和SA4重叠(或对应)的第二区A2。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硬涂覆层160B的第二区的厚度t2可大于第一硬涂覆层140B的厚度t1。第一区A1的厚度t3可小于第二区A2的厚度t2。因此,与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对应的覆盖窗100的总厚度得以降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硬涂覆层160B的第一区A1可包括周期性地布置在第二方向DR2上的凸纹。凸纹可从第一区A1的位于基衬底120的相对方向上的表面突出。因此,凸纹可补充变薄的折叠区(即,向内折叠区IF1和IF2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从而提高或优化覆盖窗100C的模数。

如上所述,在柔性显示设备中,覆盖窗100C在向内折叠区/向外折叠区IF1、IF2、OF1和OF2处的厚度可降低,从而最小化向内折叠区/向外折叠区IF1、IF2、OF1和OF2的曲率,同时维持高硬度。

图13A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柔性显示设备的图。图13B示出了图解叠加到用于对比的普通显示设备上的、图13A的柔性显示设备的示例的图。

参照图13A和图13B,柔性显示设备1000可包括柔性显示面板200和覆盖窗100。覆盖窗100可与参照图1A至图12所描述的覆盖窗中的一个对应。

柔性显示设备1000至少可包括可弯曲、卷起和/或折叠的部分。例如,柔性显示设备1000可以是滑动式柔性显示设备,以使得覆盖窗100的第一子显示区至第四子显示区SA1至SA4可通过对折叠区IF1、IF2、OF1和OF2进行向内或向外折叠,而选择性地与主显示区DA的下侧(或非发光表面)重叠。

柔性显示设备1000可包括向内折叠区IF1和IF2、向外折叠区OF1和OF2、以及多个外围区,其中,多个外围区的每个都设置在向外折叠区和向内折叠区OF1、OF2、IF1和IF2中的至少一个的相对侧上。外围区可包括主显示区DA和子显示区SA1至SA4。当柔性显示设备1000完全折叠时,主显示区DA可显示主图像。向外折叠区OF1可以是介于主显示区DA和第一子显示区SA1之间的折叠区、以及向外折叠区OF2可以是介于主显示区DA和第三子显示区SA3之间的折叠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可完全折叠,从而使得主显示区DA和子显示区SA1和SA3的非发光表面彼此面对。向内折叠区IF1可以是介于第一子显示区SA1和第二子显示区SA2之间的折叠区、以及向内折叠区IF2可以是介于第三子显示区SA3和第四子显示区SA4之间的折叠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向内折叠区IF1和IF2可完全折叠,从而使得第一子显示区SA1和第二子显示区SA2的发光表面彼此面对,且第三子显示区SA3和第四子显示区SA4的发光表面彼此面对。

柔性显示设备1000可包括第一子显示区至第四子显示区SA1至SA4。第一子显示区SA1可设置成邻近主显示区DA的第一侧S1。第一向外折叠区OF1可介于主显示区DA和第一子显示区SA1之间。当第一向外折叠区OF1完全折叠时,第一子显示区SA1的与发光表面相对的非发光表面可面对主显示区DA的非发光表面。第二子显示区SA2可设置成邻近第一子显示区SA1。第一向内折叠区IF1可介于第一子显示区SA1和第二子显示区SA2之间。当第一向内折叠区IF1完全折叠时,第二子显示区SA2的发光表面可面对第一子显示区SA1的发光表面。第三子显示区SA3可设置成邻近主显示区DA的与第一侧S1相对的第二侧S2。第二向外折叠区OF2可介于主显示区DA和第三子显示区SA3之间。当第二向外折叠区OF2完全折叠时,第三子显示区SA3的非发光表面可面对主显示区DA的非发光表面。第四子显示区SA4可设置成邻近第三子显示区SA3。第二向内折叠区IF2可介于第三子显示区SA3和第四子显示区SA4之间。当第二向内折叠区完全折叠时,第四子显示区SA4的发光表面可面对第三子显示区SA3的发光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子显示区和第二子显示区SA1和SA2在从第一侧S1到第二侧S2的第一方向DR1上的宽度可小于主显示区DA在第一方向DR1上的宽度的一半。第三子显示区和第四子显示区SA3和SA4在从第二侧S2到第一侧S1的第一方向DR1上的宽度可小于主显示区DA在第一方向DR1上的宽度的一半。因此,当柔性显示设备1000完全折叠时,第一子显示区至第四子显示区SA1至SA4可被主显示区DA覆盖。

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可包括介于主显示区DA的第一侧S1和第一子显示区SA1之间的第一向外折叠区OF1、以及介于主显示区DA的第二侧S2和第三子显示区SA3之间的第二向外折叠区OF2。

向内折叠区IF1和IF2可包括介于第一子显示区SA1和第二子显示区SA2之间的第一向内折叠区IF1、以及介于第三子显示区SA3和第四子显示区SA4之间的第二向内折叠区IF2。

柔性显示设备1000可包括柔性显示面板200和覆盖窗100。柔性显示设备1000还可包括粘合构件AM,以将柔性显示面板200附接至覆盖窗1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柔性显示设备1000还可包括介于柔性显示面板200和覆盖窗100之间的功能构件。柔性显示设备1000还可包括位于柔性显示面板200的第二子显示区和第四子显示区SA2和SA4的下侧处的引导构件,以引导柔性显示设备1000的折叠和展开。

柔性显示面板200可包括柔性衬底、位于柔性衬底上的多个信号线、以及电连接至信号线的多个像素。所述像素可基于从信号线接收的信号生成图像。柔性显示面板200可通过发光表面显示图像。柔性显示面板200可以是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电泳显示面板等。柔性显示面板200的主显示区DA、子显示区SA1至SA4、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可显示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覆盖窗100可设置在柔性显示面板200的发光表面上。覆盖窗100可与主显示区DA、子显示区SA1至SA4、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向外折叠区OF1和OF2重叠。

覆盖窗100可包括:具有透明膜的基衬底120、位于基衬底120上的第一硬涂覆层140、以及介于基衬底120和柔性显示面板200之间的第二硬涂覆层160。

基衬底120可包括透明的塑料膜或薄的玻璃膜。基衬底120可由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合适的硬度、高柔韧性和高弹性恢复力的材料形成。

第一硬涂覆层140可设置在基衬底120的顶面处。第一硬涂覆层140可具有大致均匀的厚度。第一硬涂覆层140可提高覆盖窗100和具有覆盖窗100的柔性显示设备1000的表面硬度和抗冲击性。

第二硬涂覆层160可设置在基衬底120的与顶面相对的底面处。第二硬涂覆层160可提高覆盖窗100和具有覆盖窗100的柔性显示设备1000的表面硬度和抗冲击性。第二硬涂覆层160可分隔成第一区A1和第二区A2,其中,第一区A1的每个与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向外折叠区OF1和OF2中相应的一个重叠(或对应),第二区A2的每个与外围区DA、SA1、SA2、SA3和SA4中相应的一个重叠(或对应)。第一区A1的厚度可小于第二区A2的厚度。因此,与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对应的覆盖窗100的总厚度得以降低,且可最小化向内折叠区/向外折叠区IF1、IF2、OF1和OF2的曲率。例如,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向外折叠区OF1和OF2的曲率可为从约0.1mm到约10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硬涂覆层160的第一区A1可包括沿着限定第一区A1的折叠轴线FX周期性地或非周期性地布置的凸纹。凸纹可从基衬底120突出。凸纹可补充变薄的折叠区(即,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向外折叠区OF1和OF2),从而提高或优化覆盖窗100的模数。

上面已经参照图1A至图12描述了覆盖窗100和第二硬涂覆层160。因此,对应部分的相同描述将不再重复。

如图13B所示,第一子显示区和第二子显示区SA1和SA2可在第一方向DR1上展开并在第一方向DR1的相对方向上折叠。当第一向内折叠区IF1和第一向外折叠区OF1完全折叠时,第一子显示区和第二子显示区SA1和SA2可被主显示区DA覆盖或与该主显示区DA重叠。类似地,第三子显示区和第四子显示区SA3和SA4可在第一方向DR1的相对方向上展开并在第一方向DR1上折叠。当第二向内折叠区IF2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2完全折叠时,第三子显示区和第四子显示区SA3和SA4可被主显示区DA覆盖或与该主显示区DA重叠。

当柔性显示设备1000完全展开时,整个显示区的面积可约为主显示区DA的三倍。如图13B所示,显示区可约为如图13B所示的普通非柔性显示设备的显示区的三倍。主显示区DA、子显示区SA1至SA4、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可显示图像。因此,柔性显示设备1000可具有多种尺寸的图像显示器并具有双向滑动式显示器。柔性显示设备的便携性得以提高。

如上所述,柔性显示设备1000可包括拉伸模数被提高的覆盖窗,从而在维持高硬度同时,使得向内折叠区/向外折叠区IF1、IF2、OF1和OF2的曲率可被最小化。相应地,可易于对柔性显示设备进行折叠和改变,且可提高柔性显示设备的便携性。具体地,能够向内折叠/向外折叠的滑动式柔性显示设备1000得以实现。

图14示出了描述根据示例的完全折叠的图13A的柔性显示设备的图。图15示出了描述根据另一示例的完全折叠的图13A的柔性显示设备的图。

参照图14和图15,柔性显示设备1000可包括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

由于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的布置,而使得子显示区SA1至SA4可滑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当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完全折叠时,第一向外折叠区OF1的曲率R1可与第二向外折叠区OF2的曲率R2大致相同。类似地,当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IF1和IF2完全折叠时,第一向内折叠区IF1的曲率R1'可与第二向内折叠区IF2的曲率R2'大致相同。在此,第一向内折叠区IF1的曲率R1'可与第一向外折叠区OF1的曲率R1相同或不同。因此,当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以及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IF1和IF2完全折叠时,柔性显示设备1000的左侧的高度H1可与柔性显示设备1000的右侧的高度H2大致相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当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完全折叠时,第一向外折叠区OF1的曲率R1可与第二向外折叠区OF2的曲率R2不同。当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IF1和IF2完全折叠时,第一向内折叠区IF1的曲率R1'可与第二向内折叠区IF2的曲率R2'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全部的折叠区完全折叠时,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以及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OF1、OF2、IF1和IF2的曲率R1、R2、R1'和R2'中的至少一个可不同。因此,当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以及第一向内折叠区和第二向内折叠区IF1和IF2完全折叠时,柔性显示设备1000的一侧(例如,左侧)的高度H1可与柔性显示设备1000的另一侧(例如,右侧)的高度H2不同。因此,柔性显示设备1000可更易于握持。

图16示出了描述图13A的柔性显示设备中的显示面板的示例的图。

参照图16,柔性显示面板200可包括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至第三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

柔性显示面板200可包括主显示区DA、向内折叠区IF1和IF2、向外折叠区OF1和OF2、以及子显示区SA1至SA4。柔性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区和折叠区可包括电连接至信号线的多个像素。

第一FPCB 220可连接至主显示区DA的第三侧S3、第一向外折叠区OF1的第三侧S3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向外折叠区OF2的第三侧S3的一部分,第一FPCB 220具有桥接形式。如图16所示,第一FPCB220的侧部可以不连接至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的第三侧S3的全部。当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折叠时,可最小化第一FPCB 220的与第一向外折叠区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1和OF2重叠的部分,从而降低对第一FPCB 220的折叠应力。如图16所示,将第一FPCB 220电连接至主显示区DA、向外折叠区OF1和OF2的扇出(Fan-out)单元231、232和233可具有相同的阻抗。

第一FPCB 220可包括驱动芯片224(或驱动集成电路),以控制显示于向外折叠区OF1和OF2以及主显示区DA中的图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芯片224可包括扫描驱动器、数据驱动器和定时控制器。

第二FPCB 240可连接至第一子显示区SA1的与第三侧S3相对的第四侧S4、第二子显示区SA2的第四侧S4、以及第一向内折叠区IF1的第四侧S4的一部分,第二FPCB 240具有桥接形式。例如,第二FPCB240可连接第一向内折叠区IF1的一部分。当第一向内折叠区IF1折叠时,可最小化第二FPCB 240的与第一向内折叠区IF1重叠的部分,从而降低对第二FPCB 240的折叠应力。在这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将第二FPCB 240电连接至显示区SA1、SA2和IF1的扇出单元251、252和253可具有相同的阻抗。

第二FPCB 240可包括驱动芯片224(或驱动集成电路),以控制在第一向内折叠区IF1以及第一子显示区和第二子显示区SA1和SA2中显示的图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芯片224可包括扫描驱动器、数据驱动器和定时控制器。

第三FPCB 260可连接至第三子显示区SA3的第四侧S4、第四子显示区SA4的第四侧S4、以及第二向内折叠区IF2的第四侧S4的一部分,第三FPCB 260具有桥接形式。例如,第三FPCB 260可连接第二向内折叠区IF2的一部分。当第二向内折叠区IF2折叠时,可最小化第三FPCB 260的与第二向内折叠区IF2重叠的部分,从而降低对第三FPCB 260的折叠应力。如图16所示,将第三FPCB 260电连接至显示区SA3、SA4和IF2的扇出单元271、272和273可具有相同的阻抗。

第三FPCB 260可包括驱动芯片264(或驱动集成电路),以控制在第二向内折叠区IF1以及第三子显示区和第四子显示区SA3和SA4中显示的图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芯片264可包括扫描驱动器、数据驱动器和定时控制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芯片224、244和264可作为膜上芯片(COF)分别安装到第一FPCB至第三FPCB 220、240和260上。

相应地,桥接形式的FPCB 220、240和260可包括在柔性显示面板200中,从而可降低向内折叠区IF1和IF2以及向外折叠区OF1和OF2的曲率。

图17示出了描述包括引导构件的图13A的柔性显示设备的示例的图。图18A至图18C示出了描述图17的柔性显示设备展开的示例的图。

参照图13A和图17至图18C,柔性显示设备1010还可包括第一引导构件300和第二引导构件400。柔性显示设备1010还可包括缓冲构件500。

第一引导构件300可设置在第二子显示区SA2的非发光表面(或下表面)处。例如,第一引导构件300可覆盖第二子显示区SA2的非发光表面和侧部。第一引导构件300还可覆盖第一向内折叠区IF1的至少一部分。第一引导构件300可引导第一子显示区和第二子显示区SA1和SA2的运动,以及引导第一向外折叠区OF1和第一向内折叠区IF1的折叠和展开。第一引导构件300可包括第一固定元件320,以保持柔性显示面板200的外观。第一固定元件320可固定至第二子显示区SA2的端部。当柔性显示面板200完全折叠时,第一固定元件320可防止第二子显示区SA2的展开/滑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构件300和第一固定元件320可包括加固的塑料或金属。

第二引导构件400可设置在第四子显示区SA4的非发光表面(或下表面)处。例如,第二引导构件400可覆盖第四子显示区SA4的非发光表面和侧部。第二引导构件400还可覆盖第二向内折叠区IF2的至少一部分。第二引导构件400可引导第三子显示区和第四子显示区SA3和SA4的运动,以及可引导第二向外折叠区OF2和第二向内折叠区IF2的折叠和展开。第二引导构件400可包括第二固定元件420,以保持柔性显示面板200的外观。第二固定元件420可固定至第四子显示区SA4的端部。当柔性显示面板200完全折叠时,第二固定元件420可防止第四子显示区SA4的展开/滑动。

缓冲构件500可设置在主显示区的非发光表面处,以保持/支持柔性显示设备1010的外观以及避免柔性显示设备1010受外部冲击和污染物的影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缓冲构件500可包括加固的塑料或金属。

如图18A所示,当第一向内折叠区IF1展开时,第一引导构件300可枢转成在远离主显示区的发光表面的方向(箭头的方向DD)上倾斜,从而引导第二子显示区SA2的展开。例如,第一引导构件可旋转成相对于发光表面成倾斜角或垂直角。当第一向内折叠区IF折叠时,第一引导构件300可在方向DD的相对方向上转动,从而引导第二子显示区SA2的折叠。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倾斜角(或旋转角)θ可以是锐角。第一引导构件300可包括覆盖第一向内折叠区IF1的轴承或铰链。第一引导构件300可通过轴承或铰链的旋转而转动或倾斜。类似地,当第二向内折叠区IF2展开时,第二引导构件400可枢转成在远离上述发光表面的方向上倾斜,从而引导第四子显示区SA4的展开。

如图18B所示,当第一向外折叠区OF1展开时,第一引导构件300可以在沿着第一引导构件300表面的、远离主显示区DA的方向(箭头的方向DR1)上可延伸。第一引导构件300可在第一方向DR1上延伸,从而使得第一向外折叠区OF1和第一子显示区SA1可在第一方向DR1上展开。而当第一向外折叠区OF1折叠时,第一引导构件300的长度沿着与第一方向DR1相反的方向缩小。类似地,当第二向外折叠区OF2展开时,第二引导构件400可在第一方向DR1的相对方向上延伸。

如图18C所示,当第一向内折叠区IF1、第一向外折叠区OF1、第一子显示区SA1和第二子显示区SA2完全展开时,第一引导构件300可在方向DD的相反方向DU上转动,从而抬起第一子显示区和第二子显示区SA1和SA2。第一子显示区和第二子显示区SA1和SA2可与主显示区DA大致成直线。第一固定元件320可保持柔性显示面板200,从而防止显示面板折叠。

第二引导构件400可与第一引导构件300大致相同或相似。相应地,不再重复相同的说明。

图19示出了描述图13A的柔性显示设备的操作的示例的图。

参照图13A和图19,柔性显示设备1000可显示图像。

如图19所示,当柔性显示设备1000完全折叠(在正常模式中)时,主显示区DA、第一向外折叠区OF1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2可分别显示第一图像图像1、第二图像图像2和第三图像图像3。第一向外折叠区OF1和第二向外折叠区OF2可与弧形显示区对应。

图20A至图20D示出了描述图13A的柔性显示设备的操作的示例的图。

参照图20A至图20D,可通过触摸柔性显示设备1000的角CA1至CA4或使其弯曲来控制显示图像。图20C和图20D概略地示出了图20B的柔性显示设备的一部分II的剖面。

柔性显示设备1000完全展开(或延伸)的状态可定义为宽模式,而柔性显示设备1000完全折叠(图19所示)的状态可定义为正常模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根据角CA1至CA4的弯曲角度来控制显示的图像。例如,可基于角CA1至CA4的弯曲角度或角CA1至CA4处的触摸方向使显示的图像运动、放大或缩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0A所示,当第一角CA1在方向a1上弯曲时,显示的图像可在方向a1上运动。当用户在方向a1上拖曳第一角CA1时,显示的图像可在方向a1上运动。类似地,当第二角CA2或第三角CA3在方向b1或c1上弯曲时,显示的图像可在方向b1或c1上运动。

如图20B所示,在宽模式中,显示的图像可扩大成最大尺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角CA1至CA4中的一个在预定角度范围内弯曲时,可最大化显示的图像。例如,如图20C所示,当角CA1至CA4中的一个在柔性显示设备1000的上部方向上弯曲至第一基准角θ1之上时,显示的图像可被扩大。如另一示例,当角CA1至CA4中的一个在柔性显示设备1000的上部方向上弯曲至第一基准角θ1之下时,显示的图像可在与弯曲方向对应的方向上运动。亦可通过其它示例来实现用于控制显示的图像的其它动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0D所示,当角CA1至CA4中的一个在柔性显示设备1000的下部方向上弯曲成比第二基准角θ2大的角度时,显示的图像可被缩小。亦可实现用于控制显示的图像的其它动作。

图21示出了描述图13A的柔性显示设备的一部分的示例的截面图。

参照图21,柔性显示设备1020可包括柔性显示面板200、位于柔性显示面板200的发光表面上的覆盖窗、以及功能构件。

功能构件可包括设置在柔性显示面板200和覆盖窗100之间的触摸屏幕TSP和光学构件LF。触摸屏幕TSP可感测外部输入,并通过粘合构件AM附接至柔性显示面板200。

光学构件LF可通过粘合构件AM附接至触摸屏幕TSP。光学构件LF至少可包括偏光板。此外,光学构件LF还可包括波片。光学构件LF可防止外界光被反射。光学构件LF可省去或者可包括在触摸屏幕TSP中。

覆盖窗100可包括基衬底、第一硬涂覆层和第二硬涂覆层。覆盖窗100的折叠区OF1的厚度可小于覆盖窗100的主显示区DA和子显示区SA1的厚度。

功能涂覆层FC可设置在覆盖窗100的外表面上。功能涂覆层FC可包括防指纹涂覆层、防反射涂覆层和防眩光(glare)涂覆层中的至少一个。

该实施方式可应用于柔性显示设备和包括柔性显示设备的系统。例如,该实施方式可应用于电视、计算机监视器、膝上计算机、数字相机、蜂窝电话、智能电话、智能板、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MP3播放器、导航系统、游戏控制台、电视电话等。

综上所述,柔性显示设备可具有柔性显示面板和覆盖窗。覆盖窗抗弯刚度可高于柔性显示面板且其柔韧性可低于柔性显示面板。因此,可相对容易地折叠柔性显示面板,但是可能难于使覆盖窗弯曲或折叠。例如,柔性显示设备可以是在一方向(例如,向内折叠的方向)上可折叠的,但是可能难以在相反方向上使覆盖窗弯曲或折叠。因此,在各种形状或形式的柔性显示设备的制造中可能存在困难。

当覆盖窗呈现较薄的厚度,可降低覆盖窗的抗弯刚度。然而,覆盖窗的拉伸模数和硬度也随之降低。

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具有第二硬涂覆层的柔性显示设备的覆盖窗,其中,该第二硬涂覆层具有不均匀的厚度,从而有助于柔性显示设备向内折叠和向外折叠。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覆盖窗的柔性显示设备。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覆盖窗在向内折叠区/向外折叠区处具有缩减的厚度,从而使得向内折叠区/向外折叠区的曲率,在维持高硬度的同时得以最小化(或减小)。因此,覆盖窗可容易地向内部或外部折叠或弯曲。相应地,可便于折叠和改变柔性显示设备,且可提高柔性显示设备的便携性。另外,向内折叠区和向外折叠区的形状可大致相同,从而可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柔性显示设备可包括改进柔韧性的覆盖窗,从而使得向内折叠区/向外折叠区的曲率得以最小化(或减小)。相应地,可便于折叠和改变柔性显示设备,且可提高柔性显示设备的便携性。能够向内折叠/向外折叠的滑动式柔性显示设备也由此得以实现。

本文已公开了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并且虽然使用了特定术语,但是这些术语用于且将仅以一般性和描述性的意义进行解释,而不是为了限制的目的。在一些情况下,除非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如对提交本申请时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显而易见的,记载于相应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特性、和/或元件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记载于其他相应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特性、和/或元件组合地使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背离如由以下权利要求阐述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