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硬化演示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2112发布日期:2018-07-04 08:08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学模型领域,具体是一种脑血管硬化演示模型。



背景技术:

脑血管病变后,血管发生变化,供血情况也发生变化。但目前人们都是通过解剖来直观血管的变化,无法对脑血管病变进行动态的观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只能静态观察脑血管病变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模拟逼真,可动态观察脑血管病变的脑血管硬化演示模型。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脑血管硬化演示模型,主要由蠕动泵1、演示箱2和集液器3组成,其特征在于演示箱2一面为透明,演示箱2中设置有正常血管模型4、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模型5和病变狭窄血管模型6;正常血管模型4、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模型5和病变狭窄血管模型6的一端各自与蠕动泵1连接,另一端各自与集液器3连接,集液器3与蠕动泵1连接。

上述方案中,正常血管模型4为硅胶管,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模型5为硅胶管中间嵌有低弹性张力橡胶管,病变狭窄血管模型6为硅胶管中间填充固体材料。

上述方案中,演示箱2中填充有透明软组织。

本发明的脑血管硬化演示模型工作过程如下:

通过蠕动泵给予液体循环模拟人体血压血流,3根血管模型的搏动情况会有不同,液体通过后在出口处的流速,流量也有明显不同。可以直观感受脑血管病变后血管的动态变化以及供血情况的变化。

本发明采用全程硅胶管来模拟顺应性、弹性良好的正常血管,硅胶管中间嵌有低弹性张力橡胶管来模拟顺应性、弹性差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硅胶管中间填充固体材料来模拟管径变窄的病变狭窄血管。设计独特,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模拟逼真,可动态展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损害与正常脑血管的区别,十分适合医学教学和科学展览。

因此,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只能静态观察脑血管病变的缺陷,提供的脑血管硬化演示模型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模拟逼真,可动态观察脑血管病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示意图。

附图中,各数字的含义为:1:蠕动泵;2:演示箱;3:集液器;4:正常血管模型;5: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模型;6:病变狭窄血管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详述本发明,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所述实施例。

实施例一

本例的脑血管硬化演示模型如图1所示,由蠕动泵1、演示箱2和集液器3组成,演示箱2一面为透明,演示箱2中设置有正常血管模型4、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模型5和病变狭窄血管模型6;正常血管模型4、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模型5和病变狭窄血管模型6的一端通过快接插头各自与蠕动泵1连接,另一端通过快接插头各自与集液器3连接,集液器3与蠕动泵1连接。

正常血管模型4为硅胶管,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模型5为硅胶管中间嵌有低弹性张力橡胶管,病变狭窄血管模型6为硅胶管中间填充固体材料。

演示箱2中填充有透明软组织,透明软组织为硅胶或者琼脂。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医学模型领域内的一种脑血管硬化演示模型,由蠕动泵1、演示箱2和集液器3组成,演示箱2一面为透明,演示箱2中设置有正常血管模型4、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模型5和病变狭窄血管模型6;正常血管模型4、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模型5和病变狭窄血管模型6的一端各自与蠕动泵1连接,另一端各自与集液器3连接,集液器3与蠕动泵1连接。正常血管模型4为硅胶管,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模型5为硅胶管中间嵌有低弹性张力橡胶管,病变狭窄血管模型6为硅胶管中间填充固体材料。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只能静态观察脑血管病变的缺陷,提供的脑血管硬化演示模型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模拟逼真,可动态观察脑血管病变。

技术研发人员:顾建文;张俊海;崔绍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
技术研发日:2016.12.27
技术公布日:2018.07.0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