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撞标识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9391阅读:859来源:国知局
防撞标识牌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标识牌,特别涉及一种防撞标识牌。



背景技术:

标识牌主要是通过视觉来表现它的作用的,标识牌上设置有各种标记,这些标记具有象征性、方向性、暗示性等等的功能。我们常说的标识牌在概念上应该称为板式标牌,因此人们把板式标识牌称为标牌的形体。标识牌常用于人员密集处引导方向、张贴标语或者给公众公布某些信息,例如在景点中游玩人员比较密集就需要设置一些标识牌为游客指引方向,或者设置一些禁止标识和提示性标识。标识牌的材料各种各样,例如木材、石材、人工材料等,但是这些标识牌均为固定的,在人们不注意或者视线不好的情况下容易撞上标识牌,造成人员受伤,甚至严重时威胁生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撞标识牌,其通过转动避免人员撞伤,提高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防撞标识牌,包括固设于地面的立柱,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标识板与第二标识板,所述立柱位于第一标识板与第二标识板之间,所述第一标识板和第二标示板之间设置有用于与立柱转动连接的转动机构,所述立柱设置有用于使第一标识板和第二标识板转动后复位的复位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标识板与第二标识板通过转动机构与立柱转动连接,当人体碰撞到第一标识板或第二标识板时,第一标识板与第二标识板通过转动机构围绕立柱转动,标识牌的转动功能可以避免人员撞伤。当第一标识板的与第二标识板发生转动时,设置于立柱上的复位件会对第一标识板与第二标识板产生一个使其恢复到碰撞前状态的力,复位件会带动第一标识板与第二标识板恢复到碰撞前的位置,不需要人为恢复,节省了人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设置于立柱的转动部和设置于第一标识板和第二标识板之间的转动组件,转动组件和转动部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组件和转动部的配合实现了立柱同第一标识板和第二标识板的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部设置为圆形球体,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标识牌的第一安装座和设置于第一标识牌的第二安装座,第一安装座开设有第一半弧形槽,第二安装座开设有第二半弧形槽,第一半弧形槽和第二半弧形槽对接构成与圆形球体相匹配的安装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安装座与第二安装座为分体式结构,便于实现和转动部之间的安装,且转动部设置为圆形球体,且实现转动组件和转动部之间的限位安装,防止两者之间的分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通过连接机构实现两者的可拆卸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实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之间的拆卸与安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安装座的第一翼板、设置于第二安装座的第二翼板以及用于实现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可拆卸连接的紧固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安装座与第二安装座安装时,第一安装座的第一翼板与第二安装座的第二翼板相对设置,进一步实现第一安装座与第二安装座之间的安装,而紧固组件可实现第一安装座与第二安装座之间的拆卸。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紧固组件包括紧固螺栓和紧固螺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复位件包括簧片,簧片呈V型设置,簧片的中部固设于立柱,所述簧片包括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抵接于第一标识板,所述第二端部抵接于第二标识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簧片的中部固设于立柱上,使簧片两端相同,使第一标识板与第二标识板的受力相同,簧片呈V型设置使簧片的复位时的恢复力较大,达到预期的恢复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为弧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分别在第一标识板与第二标识板上的移动更为流畅,减少了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摩擦变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簧片为两个,两个簧片呈对称设置,两个簧片分别设置于立柱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标识板与第二标识板会同时挤压两个簧片,使复位件的恢复力增大,复位件使第一标识板与第二标识板恢复稳定状态的力也更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簧片通过安装组件固设于立柱,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安装螺栓和安装螺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组件设置为安装螺栓与安装螺母,使黄片与立柱拆装简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通过设置了转动机构,人体在撞到标识牌时,第一标识板与第二标识板通过转动机构围绕立柱转动,标识牌的转动功能可以避免人员撞伤。

第二、通过设置了复位件,当第一标识板的与第二标识板发生转动时,设置于立柱上的复位件会对第一标识板与第二标识板产生一个使其恢复到碰撞前状态的力,复位件会带动第一标识板与第二标识板恢复到碰撞前的位置,不需要人为恢复,节省了人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图4的B部放大图。

图中,1、地面;11、预埋件;2、第一标识板;21、第一连接杆;22、第一安装座;221、第一翼板;3、第二标识板;31、第二连接杆;32、第二安装座;321、第二翼板;4、侧板;5、顶板;6、底板;7、立柱;71、转动部;8、簧片;81、第一端部;82、第二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防撞标识牌,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设置于地面1的立柱7,立柱7于远离地面1的一端设置有长方形箱体,长方形箱体包括有对称设置于立柱7两侧的第一标识板2和第二标识板3,以及设置于第一标识板2和第二标识四周的顶板5、底板6和两个侧板4。第一标识板2与第二标识板3之间设置有用于与立柱7转动连接的转动机构,立柱7上还设置有使第一标识板2与第二标识板3后复位的复位件。

如图4和图5所示,转动机构包括转动部71和转动组件,转动部71与转动组件转动连接。转动部71为设置于立柱7顶端的圆形球体。转动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座22与第二安装座32,第一安装座22靠近转动部71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半弧形槽,且第一半弧形槽与转动部71相配合,第一安装座2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翼板221,第一安装座22于远离转动部71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杆21固定连接于第一标识板2上;第二安装座32靠近转动部71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半弧形槽,且第二半弧形槽与转动部71相配合,第二安装座3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翼板321,第二安装座32于远离转动部71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杆31固定连接于第二标识板3上。第一翼板221与第二翼板321通过紧固螺栓与紧固螺母实现固定。

复位件包括两个对称于立柱7设置的簧片8,簧片8呈V型设置,簧片8中部开设有两个通孔,且立柱7上开设有两个与簧片8通孔相对应的贯穿孔,两个簧片8通过安装组件固定于立柱7上,安装组件包括安装螺栓与安装螺母。簧片8与立柱7紧固时,安装螺栓穿过簧片8的通孔与立柱7的贯穿孔后用安装螺母固定。簧片8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端部81与第二端部82,第一端部81抵接于第一标识板2,第二端部82抵接于第二标识板3,且第一端部81与第二端部82均呈弧形,使第一端部81与第二端部82分别在第一标识板2与第二标示板上滑动更为流畅。

立柱7固定于地面1时,地面1固设有与立柱7相配合的预埋件11,立柱7与预埋件11通过螺纹配合,使立柱7的固定更加稳定。

工作原理:

如图4和图5所示,当人体不小心撞到第一标识板2与第二标识板3时,转动组件的第一安装座22与第二安装座32会围绕转动部71转动,转动组件与转动部71构成转动机构,使第一标识板2与第二标识板3通过转动机构围绕立柱7转动,标示板通过转动功能避免了人员撞伤。

当第一标识板2与第二标识板3发生转动时,簧片受到挤压会产生变形,簧片会产生一个恢复力,簧片属于复位件的一部分,设置于立柱7上的复位件也会对第一标识板2与第二标识板3产生一个使其恢复到碰撞前状态的力,复位件会带动第一标识板2与第二标识板3恢复到碰撞前的位置,不需要人为回复,节省了人力。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