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64568发布日期:2021-06-01 23:47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貌模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



背景技术:

地貌模型是一种依地形资料制成的实地模仿造型或按立体效应制成的有立体视觉和形象的实地感观模型,统称为地形模型。是一种以石膏或塑料根据等高线按一定比例缩小塑造或压模成型的表示地形起伏的实物模型。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地貌。

但是现有技术中,多数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功能比较单一,只能让学生观察到地貌而不能观察地壳,而且多数便于移动的教学用模型缺乏高度的调节,使教师在展示模型的过程中导致后排的学生不易观测到模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地貌模型功能单一和缺乏高度调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包括地质仪下部和单滑道,所述地质仪下部的一侧外壁设置有槽,所述槽的顶部与底部对称设置有双滑道,所述地质仪下部的内部设置有半球形槽,所述半球形槽上方设置有地质仪上部,所述地质仪上部的内部贯穿有轴,所述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调节轮,所述地质仪下部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锥型托,所述锥型托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调节管,所述调节管的下方设置有承接管,所述承接管的顶部开设有圆形孔,且承接管的一侧设置有调节钮,所述承接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托,所述底托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滚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轴的一端通过轴承与地质仪下部的内部一侧固定连接,且轴临近调节轮的一侧贯穿于地质仪下部的内部另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地质仪上部与轴通过过盈配合连接,所述地质仪上部与半球形槽不接触,且地质仪上部与半球形槽相适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单滑道设置在轴上,且单滑道的位置处于槽与调节轮之间,所述单滑道的内部设置有单滑块,所述单滑块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套管,所述套管的顶部与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与双滑道相适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调节管的一部分贯穿于圆形孔并处于承接管的内部,所述调节管与承接管通过间隙配合连接,且调节管与承接管相适配,所述调节钮的一部分贯穿于承接管的一侧,且调节钮贯穿于承接管一侧的部分与调节管的外壁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地质仪下部的外壁与地质仪上部的半球形外壁分别设置有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地貌形态,且地质仪下部的顶部与地质仪上部的圆形面分别设置有地壳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地质仪上部、地质仪下部、半球形槽、轴、调节轮、套管、滑块、单滑道和双滑道之间的配合使用,即可完成对地质仪上部的固定作用,实现了地质仪不同功能的展示作用,通过调节管、承接管、圆形孔和调节钮之间的配合使用,即可实现对地质仪高度的调节,方便在教学过程中让不同位置的学生更加清楚的观察地质仪。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中主视图的剖面图。

图3为一种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中a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中地质仪下部与槽的示意图。

图5为一种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中套管与轴一端侧视的剖面图。

图中标记:1、地质仪下部;2、地质仪上部;3、轴;4、锥型托;5、调节管;6、承接管;7、调节钮;8、滚轮;9、底托;10、圆形孔;11、单滑道;12、半球形槽;13、调节轮;14、槽;15、套管;16、滑块;17、双滑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包括地质仪下部1和单滑道11,地质仪下部1的一侧外壁设置有槽14,槽14的顶部与底部对称设置有双滑道17,地质仪下部1的内部设置有半球形槽12,半球形槽12上方设置有地质仪上部2,地质仪下部1的外壁与地质仪上部2的半球形外壁分别设置有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地貌形态,且地质仪下部1的顶部与地质仪上部2的圆形面分别设置有地壳的结构示意图,地质仪上部2的内部贯穿有轴3,地质仪上部2与轴3通过过盈配合连接,地质仪上部2与半球形槽12不接触,且地质仪上部2与半球形槽12相适配,轴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调节轮13,轴3的一端通过轴承与地质仪下部1的内部一侧固定连接,且轴3临近调节轮13的一侧贯穿于地质仪下部1的内部另一侧,单滑道11设置在轴3上,且单滑道11的位置处于槽14与调节轮13之间,单滑道11的内部设置有单滑块,单滑块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套管15,套管15的顶部与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块16,滑块16与双滑道17相适配,地质仪下部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锥型托4,锥型托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调节管5,调节管5的下方设置有承接管6,承接管6的顶部开设有圆形孔10,且承接管6的一侧设置有调节钮7,调节管5的一部分贯穿于圆形孔10并处于承接管6的内部,调节管5与承接管6通过间隙配合连接,且调节管5与承接管6相适配,调节钮7的一部分贯穿于承接管6的一侧,且调节钮7贯穿于承接管6一侧的部分与调节管5的外壁接触,承接管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托9,底托9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滚轮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过程中,首先通过旋转调节轮13带动轴3转动,从而带动地质仪上部2的转动,将地质仪上部2调节到需要展示的面后,给套管15施加一个力使套管15在单滑道11上移动,再通过滑块16和双滑道17使套管15的一部分进入槽14的内部,即可实现对地质仪上部2的固定作用,使地质仪完成不同功能的展示作用,通过给调节管5施力使调节管5在承接管6的内部上下移动,再旋转调节钮7使调节钮7的一端与调节管5的外壁接触,完成对调节管5的固定,即可实现对地质仪高度的调节,方便在教学过程中让不同位置的学生更加清楚的观察地质仪。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包括地质仪下部(1)和单滑道(1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质仪下部(1)的一侧外壁设置有槽(14),所述槽(14)的顶部与底部对称设置有双滑道(17),所述地质仪下部(1)的内部设置有半球形槽(12),所述半球形槽(12)上方设置有地质仪上部(2),所述地质仪上部(2)的内部贯穿有轴(3),所述轴(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调节轮(13),所述地质仪下部(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锥型托(4),所述锥型托(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调节管(5),所述调节管(5)的下方设置有承接管(6),所述承接管(6)的顶部开设有圆形孔(10),且承接管(6)的一侧设置有调节钮(7),所述承接管(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托(9),所述底托(9)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滚轮(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轴(3)的一端通过轴承与地质仪下部(1)的内部一侧固定连接,且轴(3)临近调节轮(13)的一侧贯穿于地质仪下部(1)的内部另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质仪上部(2)与轴(3)通过过盈配合连接,所述地质仪上部(2)与半球形槽(12)不接触,且地质仪上部(2)与半球形槽(12)相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滑道(11)设置在轴(3)上,且单滑道(11)的位置处于槽(14)与调节轮(13)之间,所述单滑道(11)的内部设置有单滑块,所述单滑块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套管(15),所述套管(15)的顶部与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块(16),所述滑块(16)与双滑道(17)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管(5)的一部分贯穿于圆形孔(10)并处于承接管(6)的内部,所述调节管(5)与承接管(6)通过间隙配合连接,且调节管(5)与承接管(6)相适配,所述调节钮(7)的一部分贯穿于承接管(6)的一侧,且调节钮(7)贯穿于承接管(6)一侧的部分与调节管(5)的外壁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质仪下部(1)的外壁与地质仪上部(2)的半球形外壁分别设置有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地貌形态,且地质仪下部(1)的顶部与地质仪上部(2)的圆形面分别设置有地壳的结构示意图。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移动的教学用地貌模型,包括地质仪下部和单滑道,所述地质仪下部的一侧外壁设置有槽,所述槽的顶部与底部对称设置有双滑道,所述地质仪下部的内部设置有半球形槽,所述半球形槽上方设置有地质仪上部,所述地质仪上部的内部贯穿有轴。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地质仪上部、地质仪下部、半球形槽、轴、调节轮、套管、滑块、单滑道和双滑道之间的配合使用,即可完成对地质仪上部的固定作用,实现了地质仪不同功能的展示作用,通过调节管、承接管、圆形孔和调节钮之间的配合使用,即可实现对地质仪高度的调节,方便在教学过程中让不同位置的学生更加清楚的观察地质仪。

技术研发人员:黄琰;张淼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黄琰
技术研发日:2020.07.30
技术公布日:2021.06.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