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簿内页的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4022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相簿内页的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相薄内页结构,特指一种粘贴组合方便可隔页设置。
已知较先进的相薄内页结构典型范例,如图6所示,其主要技术将右内页15以摺线13折合,使右内页15对应于左内页14,贴合部12以折线11折合,使每相邻的内页10以平整的叠放而不会有间隙空档产生,达到平整,厚度一致的目的。惟此结构在长期使用中有如下的缺陷(1)每相邻的内页均有贴附部,即每相邻内页均必须采用一次人工的贴附,费时费工,尤有甚者,经日积月累,贴合部非常容易壳起,产生不雅观,最后导致脱落状况。(2)因组成的每一内页都设有关联的贴附部,使损坏的机率大增,即每一贴附部的摺叠位均有破裂的可能,使将来更替较为麻烦,需整页拆下重贴方可恢复原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薄内页的结构改良,使内页摺合成具有良好的结合强度,及隔页粘贴连结减少加工步骤及损坏部位,具有易于维修更替的特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展开的相薄内页呈矩形板体,其特征在于一摺板,在中央适当位置分别设有纵、横摺线,形成第一、二、三、四摺面,在第一、二摺面的相邻摺线位置切割成一镂空的长条缺口,缺口两端呈船尖形,沿其纵、横摺线翻复对折贴附,形成叠层可供翻阅左、右内页,折合时在左、右内页的外表面靠近长条缺口处各形成一被贴合的半凹陷部;一连结片,为配于长条缺口呈船尖状的片体,亦可是同一摺板裁切缺口的剩余料所构成,片体中间设有摺线以形成两瓣摺叶,同时贴补不同摺板组成的左、右内页互靠的两个半凹陷部,使粘贴组合可隔页设置,有利于更替。
本实用新型的优越功效在于1,沿摺板纵、横摺线翻复对折贴附可一次形成叠层,可供翻阅左、右二页相连的内页,左、右二内页组成的中间仅由摺线划分,仍为一体连结,使二内页间可节省一道粘贴手续,使二内页的结合度可加强。2,连结片与缺口为同形,可同时贴补在不同摺板组成的左、右内页,形成一平整的表面,绝不会产生间隙。3,单一连结片经一道粘贴步骤即可达到四页相连的目的,快速便捷,节省工时,且连结片是一独立分离的片体,更换时不必整页抽换,有利于更替。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展开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初摺的平面示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相邻内页互贴的分解示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相邻内页相互贴附后的立体图。
图6为已知技术的展开平面图。
上述附图中各标号表示1-摺板,11、12-摺线,13-缺口,14、15-凹陷部,16、17、18、19-摺面,2-连结片,21-摺线,22、23-摺叶,A、B-内页。
首先请参阅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相薄内页结构为一摺板1,呈矩形的板体,在中央适当位置分别设有纵、横摺线11、12,形成第一、二、三、四摺面16、17、18、19,在第一、二摺面16、17的相邻摺线11位置切割成一镂空的长条缺口13,缺口13的两端呈船尖形,使折合时其左、右内页A、B的外表面靠近长条缺口13处各形成一被贴合的半凹陷部14、15。
一连结片2,为配于长条缺口13两端呈船尖状的片体,亦可为同一摺板1裁切缺口13的剩料所构成,片体中间设有摺线21以形成两瓣摺叶22及23。
权利要求1,一种相薄内页的结构改良,其一展开的相薄内页呈矩形板体,其特征在于一摺板,在中央适当位置分别设有纵、横摺线,形成第一、二、三、四摺面,在第一、二摺面的相邻摺线位置切割成一镂空的长条缺口,折合时在左、右内页的外表面靠近长条缺口处各形成一被贴合的半凹陷部;一连结片,为配于长条缺口的片体,其中间设有摺线以形成两瓣摺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薄内页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长条缺口两端呈船尖形,其连结片由同一摺板裁切缺口的剩料所构成。
专利摘要一种相簿内页的结构改良,其主要特点是:一摺板呈矩形的板体,在中央适当位置分别设有纵、横摺线,形成第一、二、三、四摺面,在第一、二摺面的相邻摺线位置切割成一镂空的长条缺口,折合时在左、右内页的外表面靠近长条缺口处各形成一被贴合的半凹陷部;及一连结片,为配于长条缺口的片体,其中间设有摺线以形成两瓣摺叶,同时贴补不同摺板组成的左、右内页互靠的两个半凹部,使粘贴组合可隔页设置,有利于更替。
文档编号B42F5/00GK2321626SQ9822345
公开日1999年6月2日 申请日期1998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1998年3月13日
发明者林玉财 申请人:林玉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