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成像光路可视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42333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透镜成像光路可视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透镜成像光路可视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教学中透镜成像光路怎么传播只能画抽象的线表不,学生没有见过实际光线;同样在透镜成像实验中只能看到光源、透镜和像屏上的像,看不见光线怎么传播的,教学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透镜成像光路可视装置,其用于课堂教学,光路可视,学生可以看见透镜成像的光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000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透镜成像光路可视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由光源、凸透镜、凹透镜和白板组成,光源底部镶入第一磁铁,凸透镜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第一凸耳内设有第二磁铁,第二凸耳内设有第三磁铁,凹透镜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凸耳和第四凸耳,第三凸耳内设有第四磁铁,第二凸耳内设有第五磁铁,第一磁铁、第二磁铁、第三磁铁、第四磁铁、第五磁铁都与白板吸合。
[0005]优选地,所述光源是由半导体激光器和有机玻璃棒组成。
[0006]优选地,所述凸透镜的厚度、凹透镜的厚度都为37mm,凸透镜的曲面半径、凹透镜的曲面半径都为150mm。
[0007]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透镜成像光路可视装置用于课堂教学,光路可视,学生可以看见透镜成像的光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方便操作。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透镜成像光路可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1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透镜成像光路可视装置由光源1、凸透镜2、凹透镜3和白板4组成,光源底部镶入第一磁铁11,凸透镜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凸耳21和第二凸耳22,第一凸耳21内设有第二磁铁23,第二凸耳22内设有第三磁铁24,凹透镜3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凸耳31和第四凸耳32,第三凸耳31内设有第四磁铁33,第二凸耳32内设有第五磁铁34,第一磁铁11、第二磁铁23、第三磁铁24、第四磁铁33、第五磁铁34都与白板4吸合。
[0011]凸透镜的厚度、凹透镜的厚度都可以为37mm,凸透镜的曲面半径、凹透镜的曲面半径都可以为150mm。
[0012]光源是由半导体激光器和有机玻璃棒组成,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光束通过有机玻璃棒后出射的光束为线光束,线光束的线宽可以为10mm。有机玻璃的特点是透光性好和质量轻。光源底部镶入磁铁,这样可以吸附在白板上并且可以移动,光束入射到白板上反射的光束可视;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凸耳,方便操作,两凸耳底部镶入磁铁,保证透镜可以吸附在白板上并且可以移动,光束通过单个透镜或者几个透镜组成像光路在白板上可视,方便课堂教学。
[0013]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如下:其一两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光路聚交于一点,利用钢尺测量透镜焦距;其二两束光源相交作为物,移动透镜,在白板上可以两次成像光路,光路可视。
[0014]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如下:其一两束平行光通过凹透镜后发散,光路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利用钢尺测量凹透镜焦距;其二利用一个凸透镜成实像作为凹透镜的虚物,移动凹透镜,在白板上可以看到成像光路。
[0015]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透镜成像光路可视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由光源、凸透镜、凹透镜和白板组成,光源底部镶入第一磁铁,凸透镜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第一凸耳内设有第二磁铁,第二凸耳内设有第三磁铁,凹透镜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凸耳和第四凸耳,第三凸耳内设有第四磁铁,第二凸耳内设有第五磁铁,第一磁铁、第二磁铁、第三磁铁、第四磁铁、第五磁铁都与白板吸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成像光路可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是由半导体激光器和有机玻璃棒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成像光路可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透镜的厚度、凹透镜的厚度都为37_,凸透镜的曲面半径、凹透镜的曲面半径都为150_。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透镜成像光路可视装置,其由光源、凸透镜、凹透镜和白板组成,光源底部镶入第一磁铁,凸透镜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第一凸耳内设有第二磁铁,第二凸耳内设有第三磁铁,凹透镜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凸耳和第四凸耳,第三凸耳内设有第四磁铁,第二凸耳内设有第五磁铁,第一磁铁、第二磁铁、第三磁铁、第四磁铁、第五磁铁都与白板吸合。本实用新型用于课堂教学,光路可视,学生可以看见透镜成像的光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IPC分类】G09B23/22
【公开号】CN205354490
【申请号】CN201520841806
【发明人】马洪良, 王春涛, 张义邴, 陆江, 韩咏梅
【申请人】上海大学
【公开日】2016年6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