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33395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能够提高显示装置的可靠性。显示装置具有基板和显示功能层,所述基板具有第1面。另外,第1面具有设置有显示功能层的显示部、输入向显示部供给的信号的输入部(IPC)、和将显示部与输入部(IPC)电连接的引出布线部(LD)。另外,输入部(IPC)具有由多个端子(第1端子)(TMS)排列而成的第1端子组。另外,引出布线部(LD)具有与多个端子(TMS)连接的多条布线(第1引出布线)(WLS)。另外,多条布线(WLS)中形成于排列端部的端部布线(WLS1)具有:沿着与之相邻的布线(WLS)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干线(WLm1)、沿着干线(WLm1)延伸的旁路线(WLb1)、及将干线(WLm1)与旁路线(WLb1)连接的分支部(BR1)及分支部(BR2)。
【专利说明】
曰f驻罢 业不表直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装置,涉及可有效地应用于例如具有向形成于显示区域的多个显示元件传输信号的多条引出布线的显示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0002]存在经由多条引出布线向形成于显示区域的多个显示元件传输信号而使其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
[0003]例如,在日本特开2003-172945号公报(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在信号布线的旁边配置有不与信号线连接的多条虚设布线的显示装置。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3-172945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07]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显示装置具有例如液晶层、或利用电致发光的发光层等显示功能层。另外,显示装置具有形成于显示区域的多个显示像素,所述多个显示像素具有晶体管等。对于显示装置而言,通过向多个显示像素传输信号,驱动显示像素,从而显示图像。为了向上述多个显示像素传输信号,需要大量的信号线。近年来,伴随着显示图像的高精细化,信号线的数量增多,存在信号线的布线图案微细化的倾向。
[0009]根据本申请的发明人的研究,发现了伴随着构成信号传输路径的布线图案的微细化,变得容易在布线图案的一部分中发生损伤。另外发现,对于该布线图案的损伤而言,被称为ESD(electro_static discharge;静电放电)的放电现象成为了主要原因。因此,本申请的发明人针对即使在发生ESD时也能抑制信号传输路径的断线、使显示装置的可靠性提高的技术进行了研究。
[00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使显示装置的可靠性提高的技术。
[0011]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式的显示装置具有基板和显示功能层,所述基板具有第I面。另外,所述第I面具有设置有所述显示功能层的显示部、输入向所述显示部供给的信号的输入部、和将所述显示部与所述输入部电连接的引出布线部。另外,所述输入部具有由多个第I端子排列而成的第I端子组。另外,所述引出布线部具有与所述多个第I端子连接的多条第I引出布线。另外,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中形成于排列端部的第I端部布线具有:沿着与之相邻的第I引出布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I干线、沿着所述第I干线延伸的第I旁路线、及将所述第I干线与所述第I旁路线连接的第I分支部和第2分支部。
[0013]此外,可以是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各自的一部分被有机绝缘膜覆盖,所述第I端部布线的所述第I分支部及所述第2分支部中,被设置于距所述多个第I端子远的位置的所述第2分支部被所述有机绝缘膜覆盖。
[0014]此外,可以是所述第I端部布线的所述第I分支部及所述第2分支部中,被设置于距所述多个第I端子近的位置的所述第I分支部从所述有机绝缘膜中露出。
[0015]此外,可以是所述输入部具有由多个第2端子排列而成的第2端子组,所述引出布线部具有与所述多个第2端子连接的多条第2引出布线,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分别具有第I布线宽度,以第I间隔被设置于所述引出布线部,所述多条第2引出布线分别具有第2布线宽度,所述第2布线宽度比所述第I布线宽度大。
[0016]此外,可以是向所述多个第I端子中的各端子输入影像信号。
[0017]此外,可以是在所述第I端部布线的旁边,设置所述多条第2引出布线,所述多条第2引出布线中的被设置于所述第I端部布线旁边的第2引出布线、与所述第I端部布线的所述第I旁路线的间隔,大于所述第I间隔。
[0018]此外,可以是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中形成于与所述第I端部布线呈相反侧的排列端部的第2端部布线具有:沿着与之相邻的第I引出布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2干线、沿着所述第2干线延伸的第2旁路线、及将所述第2干线与所述第2旁路线连接的第3分支部和第4分支部。
[0019]此外,可以是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中的除所述第I端部布线及所述第2端部布线以外的引出布线不具有旁路线。
[0020]此外,可以是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中形成于排列端部的第I端部布线具有:与所述第I旁路线不同的第3旁路线、及将所述第I干线与所述第3旁路线连接的第3分支部和第4分支部。
[0021]此外,可以是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各自的一部分被有机绝缘膜覆盖,所述第I端部布线的所述第I分支部、所述第2分支部、所述第3分支部、及所述第4分支部中,除被设置于距所述多个第I端子最近的位置的所述第I分支部以外的所述第2分支部、所述第3分支部、及所述第4分支部分别被所述有机绝缘膜覆盖。
[0022]此外,可以是所述第I端部布线的所述第I分支部、及所述第3旁路线的一部分从所述有机绝缘膜中露出。
[0023]此外,可以是所述第I旁路线的布线宽度及所述第I干线的布线宽度与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的布线宽度相等,所述第I旁路线和所述第I干线的间隔与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彼此间的间隔相等。
[0024]另外,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的显示装置具有基板和显示功能层,所述基板具有第I面。
[0025]所述第I面具有设置有所述显示功能层的显示部、输入向所述显示部供给的信号的输入部、和将所述显示部与所述输入部电连接的引出布线部。另外,所述输入部具有:由多个第I端子排列而成的第I端子组;及由多个第2端子排列而成的第2端子组,所述第2端子组与所述第I端子组隔开间隔而设置。另外,所述引出布线部具有与所述多个第I端子连接的多条第I引出布线、及与所述多个第2端子连接的多条第2引出布线。另外,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中形成于距所述第2端子组较远侧的排列端部的第I端部布线具有:沿着与之相邻的第I引出布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I干线、沿着所述第I干线延伸的第I旁路线、及将所述第I干线与所述第I旁路线连接的第I分支部和第2分支部。另外,所述多条第2引出布线中形成于距所述第I端子组较远侧的排列端部的第2端部布线具有:沿着与之相邻的第2引出布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2干线、沿着所述第2干线延伸的第2旁路线、及将所述第2干线与所述第2旁路线连接的第3分支部和第4分支部。
[0026]此外,可以是所述输入部进一步具有由多个第3端子排列而成的第3端子组,所述第3端子组输入种类与所述第I端子组及所述第2端子组不同的信号,所述第I端子组及所述第2端子组被设置在所述第3端子组之间。
[0027]此外,可以是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及所述多条第2引出布线各自的一部分被有机绝缘膜覆盖,所述第I端部布线的所述第I分支部及所述第2分支部中,被设置于距所述多个第I端子远的位置的所述第2分支部被所述有机绝缘膜覆盖,所述第2端部布线的所述第3分支部及所述第4分支部中,被设置于距所述多个第2端子远的位置的所述第4分支部被所述有机绝缘膜覆盖。
[0028]此外,可以是所述第I端部布线的所述第I分支部及所述第2分支部中,被设置于距所述多个第I端子近的位置的所述第I分支部从所述有机绝缘膜中露出,所述第2端部布线的所述第3分支部及所述第4分支部中,被设置于距所述多个第2端子近的位置的所述第3分支部从所述有机绝缘膜中露出。
[0029]此外,可以是所述第I端子组及所述第2端子组被设置于所述输入部的沿着第I方向延伸的端部,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及所述多条第2引出布线中的除所述第I端部布线及所述第2端部布线以外的第I引出布线及第2引出布线不具有旁路线。
[0030]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31]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例的俯视图。
[0032]图2为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0033]图3为图2的B部的放大剖视图。
[0034]图4为图2的C部的放大剖视图。
[0035 ]图5为表示图1所示的引出布线部的布局(lay out)的放大俯视图。
[0036]图6为表示图5所示的多条引出布线中的被设置于排列端部的引出布线及与之相邻的引出布线的放大俯视图。
[0037]图7为沿图5的A-A线的放大剖视图。
[0038]图8为作为针对图5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放大俯视图。
[0039]图9为表示图5所示的多条布线的相反侧的排列端部的周边的放大俯视图。
[0040]图10为表示比图5所示的区域更靠显示部侧的多条布线的布局的放大俯视图。
[0041 ]图11为沿图1O的A-A线的放大剖视图。
[0042]图12为作为针对图1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0043]图13为图12所示的输入部的一端部周边的放大俯视图。
[0044]图14为图12所示的输入部的另一端部的放大俯视图。
[0045]图15为表示针对图6的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
[0046]图16为表不针对图6的另一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
[0047]附图标记说明
[0048]AF1、AF2 取向膜
[0049]BM遮光膜
[0050]BR1、BR2、BR3、BR4、BR5、BR6 分支部[0051 ]BS、FS 基板
[0052]BSb、FSb 背面
[0053]BSf、FSf 正面
[0054]BSg、FSg 基材
[0055]BSsl、BSs2、BSs3、BSs4 边
[0056]CE公共电极
[0057]CF滤色器
[0058]CFr、CFg、CFb 滤色器像素
[0059]CHP半导体芯片
[0060]CNTl控制电路[0061 ]CPUCP2导体图案
[0062]DP显示部
[0063]DPl导体图案(虚设图案)
[0064]DRl驱动电路
[0065]FL边框部(周边部)
[0066]GL栅极线(扫描线、地址线)
[0067]GR1、GR2、GR3 端子组
[0068]IL1、IL2、IL4 无机绝缘膜
[0069]IL3有机绝缘膜
[0070]IPC输入部
[0071]L1、L2、L3 距离
[0072]LCD1、LCD2、LCD3 显示装置
[0073]LCL液晶层(显示功能层)
[0074]LD引出布线部
[0075]LS 光源
[0076]0CU0C2 绝缘膜
[0077]P1、P2、P3间隔(分开距离)
[0078]PE像素电极
[0079]PLUPL2 偏光板
[0080]PS 构件
[0081]SL源极线(数据线、影像信号线)
[0082]SP密封部
[0083]SPp密封材料(封接材料)
[0084]TM、TMD、TMG、TMS 端子
[0085]Vff观看者
[0086]W1、W2、W3、W4、W5 布线宽度
[0087]WL布线(引出布线)
[0088]WLbl、WLb2、WLb3 旁路线
[0089]WLG布线(引出布线)
[0090]WLml、WLm2、WLm3、WLm4 干线
[0091]WLS布线(引出布线)
[0092]WLS1、WLS2、WLS3、WLS4 端部布线
[0093]WLw宽幅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94]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公开的内容终究仅为一例,本领域技术人员维持实用新型的主旨而容易想到的做了适当变更的方案,当然被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另外,对于附图而言,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与实际的方式相比,存在对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进行示意性表示的情况,但这仅为一例,并不限定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另外,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对于与在已经给出的图中既已说明过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或相关联的附图标记,有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
[0095]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具有下述机构的显示装置:从设置有显示功能层的显示区域的周围向该显示区域的多个显示像素供给信号的机构。关于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例如,可例举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等各种显示装置。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的代表例,举出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0096]另外,对于液晶显示装置而言,根据用于使液晶层(其为显示功能层)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发生变化的电场的施加方向,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两类。即,作为第I分类,包括在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或面外方向)上施加电场的所谓纵电场模式(垂直电场模式)。纵电场模式中,例如包括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模式、VA(Vertical Alignment,垂直取向)模式等。另外,作为第2分类,包括在显示装置的平面方向(或面内方向)上施加电场的所谓横电场模式(水平电场模式)。横电场模式中,例如包括IPS(In-PIane Switching,面内切换)模式、作为IPS模式之一的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切换)模式等。以下说明的技术对于纵电场模式及横电场模式均可适用,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举出横电场模式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0097]<实施方式1>
[0098]<显示装置的基本结构>
[0099]首先,对显示装置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例的俯视图,图2为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另外,图3为图2的B部的放大剖视图。另外,图4为图2的C部的放大剖视图。
[0100]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为了容易观察俯视图中的显示部DP与边框部(周边区域)FL的边界,用双点划线示出显示部DP的轮廓。另外,图1所示的多条布线WL分别从显示部DP的周边区域延伸至显示部DP。然而,图1中,为了容易观察,仅示例性地图示了源极线SL及栅极线GL的一部分。另外,图2为剖视图,但为了容易观察,省略了剖面线(hatching)。
[0101]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LCDl具有显示部DP,所述显示部DP为可根据从外部供给的输入信号形成图像的显示区域。另外,在俯视下,显示装置LCDl具有边框部FL,所述边框部FL为以框状设置于显示部DP四周的非显示区域。需要说明的是,本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具有矩形形状,但显示区域也可以是多边形或圆形。另外,显示区域可以延伸至显示装置的端部附近。该情况下,虽然显示区域的周边区域不是边框形状,但此时也称为边框部。
[0102]另外,显示装置LCDl具有在相对配置的一对基板之间形成有作为显示功能层的液晶层LCL(参见图3)的结构。即,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LCDl具有显示面侧的基板FS、位于基板FS的相反侧的基板BS、及被配置在基板FS与基板BS之间的液晶层LCL(参见图3)。
[0103]另外,在俯视下,图1所示的基板BS具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边BSsl、与边BSsl相对的边BSs2、沿着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延伸的边BSs3、及与边BSs3相对的边BSs4。从图1所示的基板BS所具有的各边BSs2、边BSs3、及边BSs4中的各边至显示部DP的距离为同等程度,比从边BSsl至显示部DP的距离短。以下,本申请中,记载为基板BS的周缘部时,是指构成基板BS的外缘的边BSsl、边BSs2、边BSs3、及边BSs4中的任意边。另外,仅记载为周缘部时,是指基板BS的周缘部。
[0104]图1所示的例子中,对于基板BS而言,X方向的长度比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的长度短,成为长方形的平面形状。换言之,基板BS的边BSsl及边BSs2的长度比边BSs3及边BSs4的长度短。但是,也可以如后述的变形例那样,边BSsl及边BSs2的长度比边BSs3及边BSs4的长度长。
[0105]另外,输入对作为显示功能层的液晶层LCL(参见图3)做驱动的信号的输入部IPC,被设置于显示部DP的四周的边框部FL。换言之,输入部IPC被设置于显示装置LCDl的边框部FL中基板BS的边BSsl与显示部DP之间。另外,在基板BS的边BSsl与显示部DP之间,设置有形成了多条布线(引出布线)WL的引出布线部LD。显示部DP与输入部IPC经由引出布线部LD进行电连接。
[0106]图1所示的例子中,输入部IPC被设置于包围显示部DP的边框部FL中沿着基板BS的边BSs I的区域。输入部IPC具有沿X方向排列的多个端子TM。多个端子TM中包括向源极线SL传输影像信号(也称为数据信号、或影像数据信号)的多个端子TMS、和向栅极线GL传输扫描信号(也称为地址信号、或栅极信号)的端子TMG。
[0107]另外,图1所示的例子中,输入影像信号的多个端子TMS排列而成的、影像信号端子用的端子组,被排列在沿着X方向延伸的输入部IPC的中央区域。另一方面,输入扫描信号的多个端子TMG排列而成的、扫描信号端子用的端子组,分别被设置于沿着X方向延伸的输入部IPC中影像信号端子用的端子组的两侧并与之临近。
[0108]另外,被设置于显示部DP的液晶层LCL(参见图3),根据施加于输入部IPC的信号而逐个像素(详细而言,为子像素(sub-pixel))进行驱动。详细而言,输入部IPC经由引出布线部LD与排列有多个显示元件的显示部DP连接。被设置于显示部DP的多个显示元件逐像素(详细而言,为子像素)地被设置成行列状,进行转换(switching)动作。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显示元件为形成于基板的被称为TFT(Thin-FiI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的晶体管。显示部DP中设置有沿着Y方向延伸的多条源极线(数据线、影像信号线)SL及沿着与Y方向交叉的X方向延伸的多条栅极线(扫描线、地址线)GL。显示元件分别被设置于例如多条源极线SL与多条栅极线GL交叉的位置。
[0109]另外,引出布线部LD被设置于显示部DP的周围的边框部FL,具有与显示部DP的多个显示元件电连接的多条布线(引出布线)WL。多条布线WL中包括与端子TMS连接的布线(弓I出布线)WLS、和与端子TMG连接的布线(引出布线)WLG。
[0110]另外,如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的那样,形成有图像显示用的驱动电路DR1、控制电路CNTl的半导体芯片CHP与输入部IPC连接。图2所示的例子中,半导体芯片CHP被搭载在基板BS上。但是,作为针对图2的变形例,可将所谓柔性基板等布线基板与端子TM连接,经由布线基板与半导体芯片CHP连接。
[0111]另外,在俯视下,显示装置LCDl具有形成于边框部FL的密封部SP(参见图4)。图4所示的密封部SP以连续地包围显示部DP的四周的方式形成,基板FS与基板BS由设置于密封部SP的密封材料SPp粘接固定。像这样,通过在显示部DP的四周设置密封部SP,可将作为显示功能层的液晶层LCL密封。
[0112]另外,如图2所示,在显示装置LCDl的基板BS的背面BSb侧,设置有对从光源LS发出的光做偏振处理的偏光板PL2。偏光板PL2被固定于基板BS。另一方面,在基板FS的正面FSf侧,设置有偏光板PLl。偏光板PLl被固定于基板FS。
[0113]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示例性地示出了用于形成显示图像的基本的构成部件,但作为变形例,除了图2所示的构成部件之外,还可追加其他部件。例如,作为保护偏光板PLl不受损伤、污染等的保护层,可在偏光板PLl的正面侧安装保护膜、被覆构件。另外,例如,可应用在偏光板PLl及偏光板PL2上贴合相位差板等光学元件的实施方式。或者,可应用分别在基板FS及基板BS上形成光学元件的膜的方法。
[0114]另外,如图3所示,显示装置LCDl具有被配置在基板FS与基板BS之间的多个像素电极PE、及公共电极CE。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LCDl为横电场模式的显示装置,因此多个像素电极PE及公共电极CE分别形成于基板BS。
[0115]基板BS具有由玻璃基板等形成的基材BSg,在基材BSg上主要形成有图像显示用的电路。基板BS具有位于基板FS侧的正面BSf及位于其相反侧的背面BSb(参见图2)。另外,在基板BS的正面BSf侧,以矩阵状形成有TFT等显示元件和多个像素电极PE。
[0116]图3所示的例子示出了横电场模式(详细而言,为FFS模式)的显示装置IXDl,因此,公共电极CE被形成于基板BS所具有的基材BSg的正面侧,且被绝缘膜0C2覆盖。另外,多个像素电极PE以隔着绝缘膜0C2与公共电极CE相对的方式形成于绝缘膜0C2的基板FS侧。绝缘膜0C2作为保护形成于基板BS侧的电极、布线WL(参见图1)的保护膜而发挥功能。绝缘膜0C2包括各种变形例,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为在氧化硅等无机绝缘膜上层叠树脂膜等有机绝缘膜而成的层叠膜。
[0117]另外,基板FS为在由玻璃基板等形成的基材FSg上形成有滤色器CF(其形成彩色显示的图像)的基板,具有作为显示面侧的正面FSf (参见图2)及位于正面FSf的相反侧的背面FSb。在与上述的形成有TFT的TFT基板进行区别时,可将如基板FS那样形成有滤色器CF的基板称为滤色器基板,或者,由于其隔着液晶层而与TFT基板相对,所以可称为对置基板。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针对图3的变形例,可采用在TFT基板上设置滤色器CF的结构。
[0118]对于基板FS而言,例如在玻璃基板等基材FSg的一个面上,形成有将红(R)、绿(G)、蓝(B)3色滤色器像素CFr、CFg、CFb周期性地排列而构成的滤色器CF。彩色显示装置中,例如以所述红(R)、绿(G)、蓝(B)的3色子像素为I组,构成I个像素(也称为I个像点(pixel))。基板FS的多个滤色器像素CFr、CFg、CFb被配置在与各个子像素(其具有形成于基板BS的像素电极PE)彼此相对的位置。
[0119]另外,在各色滤色器像素CFr、CFg、CFb各自的边界处,形成有遮光膜BM。遮光膜BM被称为黑色矩阵,例如由黑色的树脂、低反射性的金属形成。在俯视下,遮光膜BM形成为格子状。换言之,基板FS具有在形成为格子状的遮光膜BM的开口部形成的各色的滤色器像素CFr、CFg、CFb。需要说明的是,构成I个像素的子像素不限于红(R)、绿(G)、蓝(B)3色。另外,黑色矩阵不限于格子状,也可以为条带状。
[0120]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将记载为显示部DP或显示区域的区域规定为比边框部FL更靠内侧的区域。另外,边框部FL为图2所示的被遮光膜BM(其遮蔽从光源LS照射的光)覆盖的区域。遮光膜BM也可形成在显示部DP内,但在显示部DP中,在遮光膜BM上形成有多个开口部。通常,将在遮光膜BM中形成的埋入有滤色器CF的开口部中的、形成于最靠近周缘部侧的开口部的端部规定为显示部DP与边框部FL的边界。
[0121]另外,基板FS具有覆盖滤色器CF的绝缘膜0C1。在各色的滤色器像素CFr、CFg、CFb的边界处形成有遮光膜BM,因此,滤色器CF的内表面成为凹凸面。绝缘膜OCl作为使滤色器CF的内表面的凹凸平整的平坦化膜而发挥功能。或者,绝缘膜OCl作为防止杂质从滤色器CF向液晶层扩散的保护膜而发挥功能。对于绝缘膜OCl而言,通过在材料中含有热固性树脂成分、或者光固化性树脂成分等通过赋予能量而固化的成分,可使树脂材料固化。
[0122]另外,在基板FS与基板BS之间设置有液晶层LCL,所述液晶层LCL通过在像素电极PE与公共电极CE之间施加有显示用电压而形成显示图像。液晶层LCL根据施加的电场的状态对从其中通过的光进行调制。
[0123]另外,基板FS在与液晶层LCL接触的界面即背面FSb上具有覆盖绝缘膜OCl的取向膜AFl。另外,基板BS在与液晶层LCL接触的界面即正面BSf具有覆盖绝缘膜0C2及多个像素电极PE的取向膜AF2。该取向膜AFl、AF2是为了使液晶层LCL中包含的液晶的初始取向一致而形成的树脂膜,例如由聚酰亚胺树脂形成。
[0124]基于图3所示的显示装置LCDl的显示彩色图像的方法例如如下所述。即,从光源LS(参见图2)射出的光,被偏光板PL2(参见图2)过滤,通过偏光板PL2的光射入液晶层LCL中。射入液晶层LCL中的光,根据液晶的折射率各向异性(换言之为双折射)而改变偏振状态,在液晶层LCL的厚度方向(换言之为从基板BS朝向基板FS的方向)上传播,从基板FS射出。此时,利用向像素电极PE和公共电极CE施加电压而形成的电场来控制液晶取向,液晶层LCL作为光学遮光器(shutter)发挥功能。即,液晶层LCL中,可逐个子像素地控制光的透过率。到达基板FS的光在形成于基板FS的滤色器中被施以滤色处理(S卩,吸收规定的波长以外的光的处理),从正面FSf射出。另外,从正面FSf射出的光经由偏光板PLl而到达观看者VW。
[0125]另外,如图4所示,被设置于液晶层LCL的周缘部侧的密封部SP具有密封材料(封接材料)SPp ο液晶层LCL被封入到由密封材料SPp包围的区域内。即,密封材料SPp具有作为防止液晶层LCL漏出的封接材料的功能。另外,密封材料SPp与基板FS的背面FSb及基板BS的正面BSf分别密合,基板FS与基板BS借助密封材料SPp粘接固定。即,密封材料SPp具有作为将基板FS及基板BS粘接固定的粘接构件的功能。
[0126]另外,图4所示的例子中,密封部SP具有作为被配置于液晶层LCL的四周、沿着液晶层LCL的外缘延伸的构件的构件PS。构件PS作为拦阻取向膜AFl的扩展的拦阻用构件而发挥功能。另外,与基板FS、基板BS的厚度相比,图3及图4所示的液晶层LCL的厚度非常薄。例如,与基板FS、基板BS的厚度相比时,液晶层LCL的厚度为其0.1%?10%左右的厚度。图3及图4所示的例子中,液晶层LCL的厚度例如为3μπι?4μπι左右。
[0127]<引出布线部的详细情况>
[0128]接下来,对图1所示的引出布线部LD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5为表示图1所示的引出布线部的布局的放大俯视图。另外,图6为表示图5所示的多条引出布线中的被设置于排列端部的引出布线及其相邻的引出布线的放大俯视图。另外,图7为沿图5的A-A线的放大剖视图。
[0129]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为了使得容易观察被设置于输入部IPC的多个端子TM,以除去了图2所示的半导体芯片CHP的状态显示。另外,图5为俯视图,为了容易识别连接于源极线SL(参见图1)的布线WLS、和传输扫描信号的栅极线GL(参见图1),对它们标注与上述布线WL互不相同的花纹。另外,图5中,为了明确示出多条布线WL中的各布线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的部分与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部分之间的边界,用虚线示出多条布线WL中的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的部分的轮廓。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布线WL中的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部分被无机绝缘膜IL2、无机绝缘膜IL4覆盖,但图5中,为了明确示出是否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用实线表示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部分。另外,图6中,为了明确示出端部布线WLSl的干线WLml、旁路线WLbl、分支部BRl、及分支部BR2的边界,分别标注花纹表示。另夕卜,图7中,为了明确示出连接图6所示的分支部BRl、BR2的位置,用双点划线表示连接分支部BR1、BR2的位置。
[0130]本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的输入部的多个端子TM是按照输入的信号的每个种类进行汇总排列而成的。例如,输入部IPC具有输入影像信号的、由多个端子TMS排列而成的影像信号输入端子组。另外,输入部IPC具有输入扫描信号的、由多个端子TMG排列而成的扫描信号输入端子组。图1所不的例子中,将由多个端子TMG排列而成的扫描信号输入端子组沿X方向分成两处设置,在被设置于两处的扫描信号输入端子组之间,设置有影像信号输入端子组。
[0131]另外,多个端子TM分别与被设置于引出布线部LD的布线WL连接。引出布线部LD具有与多个端子TMS连接的多条布线WLS。另外,引出布线部LD具有与多个端子TMG连接的多条布线WLG。
[0132]另外,端子TM及布线WL的截面结构例如如下所述。如图7所示,基板BS的基材BSg之上覆盖有无机绝缘膜IL1。无机绝缘膜ILl例如由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它们的层叠膜形成。在无机绝缘膜ILl之上,形成有布线WL。另外,布线WL被无机绝缘膜IL2覆盖。无机绝缘膜IL2例如由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它们的层叠膜形成。布线WL的与端子TM连接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被该无机绝缘膜IL2覆盖。另一方面,构成端子TM的导体图案CPl从无机绝缘膜IL2中露出。布线WL延伸至端子TM部分,在端子TM部分与导体图案CPl电连接。
[0133]另外,布线WL的一部分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有机绝缘膜IL3为比无机绝缘膜IL2厚的树脂膜。通过设置有机绝缘膜IL3,可保护布线WL。另外,有机绝缘膜IL3比无机绝缘膜IL2柔软,因此,可使有机绝缘膜IL3的上表面(与图2所示的基板FS相对的面)平整。但是,如上所述,有机绝缘膜IL3的厚度大,因此,若延伸有机绝缘膜IL3直至端子TM部分的附近,则变得难以将例如图2所示的半导体芯片CHP等与端子TM连接。因此,如图7所示那样,布线WL的一部分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但布线WL中的端子TM附近的部分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
[0134]需要说明的是,图7所示的例子中,有机绝缘膜IL3及无机绝缘膜IL2的全部、和导体图案CPl的一部分被作为钝化膜的无机绝缘膜IL4覆盖。无机绝缘膜IL4例如由氮化硅等形成。另外,对于端子TM而言,以覆盖无机绝缘膜IL4的方式,形成有导体图案CP2,导体图案CP2的一部分与导体图案CPl电连接。由此,导体图案CPl及导体图案CP2作为端子发挥功能。
[0135]导体图案CPl及导体图案CP2例如可使用IT0(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等电极材料。另外,对于导体图案CP2,可使用具有铝等的金属膜。例如,通过用与图3所示的像素电极PE、公共电极CE相同的材料形成构成端子TM的导体图案CPl、CP2,可与像素电极PE、公共电极CE—同形成端子TM。另外,也可用与像素所具有的薄膜晶体管的栅电极同层的金属形成布线WL。该情况下,可用与薄膜晶体管的源电极、漏电极同层的金属膜形成导体图案CP2。当然,也可以是不设置导体图案CP2、而将导体图案CPl与布线WL直接连接的结构。
[0136]此处,对本申请的发明人在如上所述说明的显示装置中所研究的事项及通过研究而得到的见解进行说明。伴随着显示图像的高精细化,存在形成于显示装置的信号线(信号传输用的布线)的数量增加的倾向。另外,伴随着显示装置的边框部FL(参见图1)的狭小化,存在信号线的配置空间变小的倾向。因此,存在以下倾向:信号线的布线宽度变细,相邻的信号线的配置间隔变窄。
[0137]若如上所述信号线的布线宽度变细,则需要抑制各信号线的损伤的技术。例如,传输影像信号的信号线的一部分断线时,与断线的信号线连接的像素不显示图像,导致显示品质降低。然而,通过本申请的发明人的研究发现,伴随着信号线的布线图案的微细化,变得容易在布线的一部分中发生损伤。详细而言,可知存在以下倾向:多条布线中的一部分布线与其他布线相比,直至断线为止的时间更短。
[0138]本申请的发明人对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对于上述的布线的损伤而言,被称为ESD的放电现象成为了主要原因。以下,说明由于ESD而导致布线的一部分发生损伤的模式的一例。
[0139]首先,在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中的某些操作中,有时布线WL、端子TM等导体图案的一部分带电。作为有可能诱发导体图案带电的工序,可以想到形成无机绝缘膜IL2、IL4、有机绝缘膜IL3的工序。另外,如本实施方式的例子这样,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中,使液晶层LCL (参见图3)的液晶分子的取向一致时,有时实施摩擦(rubbing)处理。还可以想到在进行该摩擦处理时,导体图案由于被摩擦用的布摩擦而带电的情况。
[0140]接下来,使其他导体材料接近带电状态的导体图案时,有时在导体材料与导体图案之间发生ESD ο认为诱发ESD的导体材料除了包含制造工序中使用的金属材料之外,例如,还包含蚀刻液中所含有的金属残渣等。
[0141]另外,在发生上述ESD的时间点,未达到布线断线这种情况较多。然而,即使未达到布线的断线,也存在以下情况:在布线中发生损伤时,布线的损伤部位随着时间经过而发展,最终导致断线。因此可认为确认存在以下倾向:多条布线中的一部分的布线与其他布线相比,直至断线为止的时间短。
[0142]另外,本申请的发明人进一步进行研究发现,在多条布线中的形成于特定位置的布线中,容易发生损伤。即,发现当多条布线以一定间隔排列时,在被设置于排列端部的端部布线中,容易发生损伤,排列端部以外的布线几乎不发生损伤。另外发现,在形成了布线宽度不同的布线的情况下,布线宽度相对更细的布线容易发生损伤。此外,在如图5所示的那样,布线的一部分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布线的其他部分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情况下,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部分中发生损伤。
[0143]基于上述的见解,针对即使在发生ESD时也能抑制布线图案的损伤、使显示装置的可靠性提高的技术进行研究,发现了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即,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而言,如图5所示,多条布线WLS中,被设置于排列端部的端部布线WLSl形成为与端部布线WLSl以外的布线WLS不同的形状。如图6所示,端部布线WLSl具有:沿着与之相邻的布线WLS的延伸方向(图6中,为Y方向)延伸的干线WLml、沿着干线WLml延伸的旁路线WLbl、及将干线WLml与旁路线WLbl连接的分支部BRl、BR2。
[0144]换言之,通过本实施方式,在容易发生上述因ESD而导致的损伤的端部布线WLSl中,除了设置干线WLml之外,还设置旁路线WLbl,将干线WLml与旁路线WLbl以2个部位连接。由此,即使在干线WLml及旁路线WLbl中的某一方发生损伤的情况下,另一方也不发生损伤地留存,因此,可防止信号传输路径的断线。
[0145]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了实验确认,结果发现,在图5及图6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被设置于排列端部侧的旁路线WLbl最容易损伤。另外,虽然也存在端部布线WLSl的干线WLml损伤的情况,但该情况下,在旁路线WLbl未确认到损伤。即,未确认到干线WLml及旁路线WLbl两者发生损伤的情况。认为这是因为在发生ESD时,放电处集中于干线WLml或旁路线WLbl中的某一方,因此,放电处以外的另一方的布线不易损伤。
[0146]像这样,通过本实施方式,容易发生布线的损伤的端部布线WLSl具有干线WLml及旁路线WLbl,因此,即使在发生ESD时,也可抑制信号传输路径的断线。因此,可提高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0147]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也可对于多条布线WL中的所有布线应用具有干线WLml及旁路线WLbl的结构。然而,该情况下,与本实施方式相比,配置布线WLS的空间需要为2倍以上。另外,通过本申请的发明人的研究,因ESD而导致的布线的损伤尤其会在排列端部发生,而几乎不在端部以外的布线中发生。因此,考虑到提高信号传输路径的集成度的观点,端部布线WLSl以外的布线WLS不具有旁路线WLbl是优选的。
[0148]另外,如上所述,确认到了在布线的一部分被有机绝缘膜IL3(参见图5及图7)覆盖,布线的其他部分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情况下,在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部分中发生损伤。其原因是,在如图7所示那样被厚度大的有机绝缘膜IL3覆盖的部分中,即使在布线WL带电时,也因为与其他导电性材料之间的距离远而不易发生放电现象。因此,在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的部分中,不易发生因ESD而导致的布线WL的损伤。另一方面,在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部分中,无机绝缘膜IL2的厚度薄,因此,布线WL带电时,容易发生ESD。结果,认为因ESD而导致的布线WL的损伤容易在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部分发生。例如,图7所示的例子中,相对于无机绝缘膜IL2的厚度而言,有机绝缘膜IL3的厚度为数倍?十几倍左右的厚度。
[0149]另外,如上所述,在被较厚的有机绝缘膜IL3覆盖的部分中,不易发生放电现象,因此,不易发生因ESD而导致的布线的损伤。因此,优选图5、图7所示的分支部BR1、分支部BR2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由此,即使假设布线发生损伤时,损伤的发生部位也为图6所示的干线WLml或旁路线WLbl中的任一方。因此,可防止信号的传输路径的断线。但是,如上所述,在端子TM的附近设置有机绝缘膜IL3时,变得难以将例如图2所示的半导体芯片CHP等与端子TM连接。因此,图5所示的例子中,设置于距端子TM相对较远的位置的分支部BR2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设置于距端子TM相对较近的位置的分支部BRl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该情况下,变得容易将半导体芯片CHP等电子部件与端子TM连接,并且,可抑制因布线的损伤而导致的信号传输路径的断线。
[0150]如上所述,布线WL中的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区域为端子TM附近的区域。如图1所示,引出布线部LD具有:多条布线WL分别从多个端子TM中的各端子沿着Y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分、和多条布线WL分别相对于Y方向及与Y方向正交的X方向倾斜而延伸的倾斜部分。另夕卜,引出布线部LD的上述的延伸部分被设置于比上述的倾斜部分更接近输入部IPC的位置。因此,图5所示的旁路线WLbl被设置于端部布线WLSl沿着Y方向延伸的区域、即上述的延伸部分。
[0151 ]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分支部BR2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的情况下,干线WLml (参见图6)及旁路线WLbl的一部分也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考虑到形成有机绝缘膜IL3的位置精度,从使得分支部BR2被有机绝缘膜IL3可靠地覆盖的观点来看,从有机绝缘膜IL3的周缘部至分支部BR2的距离LI优选为ΙΟμπι以上。另外,在布线WL在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的部分与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部分的边界附近发生损伤的情况下,防止损伤部位发展而到达分支部BR2的观点考虑,距离LI优选ΙΟΟμπι以上。
[0152]另外,通过本申请的发明人的研究,在如图5所示那样,布线宽度不同的两种布线WLS及布线WLG被设置于引出布线部LD的情况下,上述的ESD容易针对布线宽度相对更细的布线WLS发生。图5所示的例子中,输入影像信号的多条布线WLS分别具有布线宽度Wl,按照以间隔Pl沿X方向并排的方式排列。另一方面,输入扫描信号的多条布线WLG分别具有布线宽度W2,按照以间隔Ρ2沿X方向并排的方式排列。
[0153]输入影像信号的端子TMS的数量容易变得比输入扫描信号的端子TMG的数量多。因此,若想要在有限的空间内配置较多的布线WLS,则布线WLS的布线宽度Wl及间隔Pl变小。例如,布线宽度Wl为5μηι?6μηι左右,间隔Pl为ΙΟμπι?15μηι左右。另一方面,与输入扫描信号的端子TMG连接的布线WLG的布线宽度W2为20μπι?30μπι左右,间隔Ρ2为ΙΟμπι?15μπι左右。该情况下,有时发生因ESD而导致的布线WLS的损伤,但未确认到因ESD而导致的布线WLG的损伤的发生。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多条布线WLG均未形成端部布线WLSl那样的结构,S卩,未形成具有旁路线WLbl的结构。像这样,通过不在不易发生因ESD而导致的损伤的布线WLG中设置旁路线WLbl,可使得布线WLG的配置空间高效化,可提高信号传输路径的集成度。
[0154]另外,被设置于排列端部的端部布线WLSl与被设置于端部布线WLSl的旁边的布线WLG之间的间隔(分开距离)Ρ3比多条布线WLS彼此间的间隔Pl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针对图5所示的端部布线WLSl的放电现象(ESD)。尤其是在如图5所示的显示装置LCDl那样,间隔Ρ3为间隔Pl的10倍以上的情况下,容易发生ESD,因此,多条布线WLS中被设置于排列端部的端部布线WLSl具有干线WLml、旁路线WLbl、分支部BRl、及分支部BR2是优选的。
[0155]另一方面,作为针对图5所示的显示装置LCDl的变形例,将布线WLG—直设置到端部布线WLSl的附近情况下,不易发生ESD。因此,在间隔Ρ3不足间隔Pl的10倍时,尤其是在间隔Ρ3比间隔Pl小的情况下,也可不在端部布线WLSl中设置旁路线WLbl。
[0156]但是,通过本申请的发明人的研究发现,在不在端部布线WLSl的附近设置与端子TM电连接的布线WL的情况下,容易发生ESD。例如,对于图8所示的显示装置LCD2而言,在端部布线WLSl与布线WLG之间,具有与端子TM电分离的浮置的导体图案(虚设图案)DPI。图8为作为针对图5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放大俯视图。即使如显示装置LCD2的例子那样,将与端子TM电分离的导体图案DPl设置在端部布线WLSl的附近,也容易发生针对端部布线WLSl的ESD。因此,在显示装置LCD2的情况下,多条布线WLS中被设置于排列端部的端部布线WLSl具有干线WLml、旁路线WLbl、分支部BRl、及分支部BR2也是优选的。
[0157]另外,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与端部布线WLSI连接的端子TMS、和多个端子TMG中被设置于距端子TMS最近的位置的端子TMG之间,设置有多个端子TMD。该端子TMD为与多条布线WLS、多条布线WLG等信号传输路径电分离的浮置的导体图案(虚设图案、虚设端子)。在如上所述那样在多个端子TMS所构成的端子组与多个端子TMG所构成的端子组之间设置有多个虚设的端子TMD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针对端部布线WLSl的ESD。因此,在显示装置LCD2的情况下,多条布线WLS中被设置于排列端部的端部布线WLSl具有干线WLml、旁路线WLbl、分支部BR1、及分支部BR2也是优选的。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针对图5的变形例,也可不设置多个端子TMD。
[0158]另外,如图5所示,以间隔Pl排列的多条布线WLS中,若被设置于至少一端部的端部布线WLSI具有旁路线WLb 1、分支部BRl、及分支部BR2,则可抑制信号传输路径的断线。然而,对于多个信号传输路径中的各路径,从抑制断线的观点考虑,优选对以间隔Pl排列的多条布线WLS的两端部实施对策。图9为表示图5所示的多条布线的相反侧的排列端部的周边的放大俯视图。
[0159]如图9所示,显示装置LCDl所具有的多条布线WLS具有:被设置于排列的一端部的端部布线WLS1(参见图5)、和形成于与端部布线WLSl呈相反侧的排列端部的端部布线WLS2。另外,与图5所示的端部布线WLSl同样地,端部布线WLS2具有沿着与之相邻的布线WLS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干线WLm2、沿着干线WLm2延伸的旁路线WLb2、及将干线WLm2与旁路线WLb2连接的分支部BR3、BR4。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LCDl所具有的多条布线WLS在排列的两端具有:干线WLml、WLm2,旁路线WLbl、WLb2,具有分支部BRl、BR3、及分支部BR2、BR4的端部布线WLSUWLS2。由此,即使在针对端部布线WLS2发生ESD的情况下,由于即使旁路线WLb2及干线WLm2中的某一方发生损伤时另一方也不易发生损伤,因此也可抑制端部布线WLS2所形成的信号传输路径的断线。
[0160]另外,如使用图4而说明的那样,基板FS与基板BS由设置于密封部SP的密封材料SPp粘接固定。对于密封部SP而言,由于连续地包围图1所示的显示部DP的四周,所以,图1所示的边框部FL中,在沿着边BSsl的区域也设置有图4所示的密封部SP。图10为表示比图5所示的区域更靠近显示部侧的多条布线的布局的放大俯视图。另外,图11为沿图10的A-A线的放大剖视图。
[0161]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10为俯视图,但与图5同样地,对与源极线SL(参见图1)连接的布线WLS画了花纹。另外,图10中,为了明确示出多条布线WL中的各布线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的部分与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部分的边界,用虚线表示多条布线WL中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的部分的轮廓。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布线WL中的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部分被无机绝缘膜IL2、无机绝缘膜IL4、及密封材料SPp覆盖,但在图10中,为了明确示出是否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用实线表示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部分。另外,图11中,为了明确示出连接图1O所示的分支部BR5、BR6的位置,用双点划线表示连接分支部BR5、BR6的位置。
[0162]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显示部DP(参见图1)与边BSsl(参见图1)之间的区域,密封部SP被设置于引出布线部LD。另外,如图11所示,在配置密封材料SPp的区域的一部分,布线WLS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换言之,在配置密封材料SPp的区域的一部分中,布线WLS具有除去有机绝缘膜IL3而成的开口部。
[0163]即使在如上所述具有除去有机绝缘膜IL3的一部分而成的开口部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那样在开口部埋入密封材料SPp后,也不发生ESD。然而,在除去了有机绝缘膜IL3的一部分之后,并且在埋入密封材料SPp之前,有时针对端部布线WLSl中的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部分发生ESD。
[0164]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有可能发生ESD的端部布线WLSl中的、与密封部SP重叠并且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部分,设置有与图5所示的旁路线WLbl不同的其他旁路线WLb3。详细而言,如图10所示,端部布线WLSl具有沿着与之相邻的布线WLS的延伸方向即Y方向延伸的干线WLml、沿着干线WLml延伸的旁路线WLb3、及将干线WLml与旁路线WLb3连接的分支部BR5及分支部BR6。
[0165]另外,端部布线WLSl的一部分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图5所示的分支部BRl、分支部BR2、图10所示的分支部BR5、分支部BR6中,除被设置于距图5所示的端子TMS最近的位置的分支部BRl以外的分支部BR2、分支部BR5、及分支部BR6分别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
[0166]另外,图5所示的分支部BRl及图10所示的旁路线WLb3的一部分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另外,旁路线WLb3中的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部分被图11所示的密封材料SPp覆盖。密封材料SPp为连续地包围图1所示的显示部DP的四周的粘接材料。
[0167]另外,如图10及图11所示,分支部BR5、BR6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的情况下,干线WLml及旁路线WLb3(参见图10)的一部分也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考虑到形成有机绝缘膜IL3的位置精度,从使得分支部BR2被有机绝缘膜IL3可靠地覆盖的观点来看,从除去了有机绝缘膜IL3的开口部的端部至分支部BR5的距离L2、及从上述端部至分支部BR6的距离L3分别优选为1wii以上。另外,从在布线WL在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的部分与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部分的边界附近发生了损伤的情况下,防止损伤部位发展而到达分支部BR5或分支部BR6的观点考虑,距离L2、L3分别优选为I OOym以上。
[0168]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图1O及图11所示的密封部SP而言,与用图5说明过的端子TM的附近的区域相比,发生ESD的可能性小。因此,作为针对图10及图11的变形例,密封部SP也可采用不设置旁路线WLb3的结构。另外,作为针对图10及图11的其他变形例,分支部BR5及分支部BR6这两方或某一方可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但是,分支部BR5及分支部BR6这两方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时,图10中,存在发生损伤的可能性的部位被限定于干线WLml或旁路线WLb3,因此,从防止信号传输路径的断线的观点考虑是特别优选的。因此,例如,如果不存在难以以覆盖分支部BR5、分支部BR6的方式形成有机绝缘膜IL3的情况,则优选如图10及图11所示那样,分支部BR5及分支部BR6这两方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
[0169]<实施方式2>
[0170]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如图1所示将多个端子TM中的影像信号用的端子组(输入影像信号的多个端子TMS排列而成)集中于沿着X方向延伸的输入部IPC的中央区域而排列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根据显示部的尺寸,将影像信号用的端子组分成多个位置设置时,有时也可在引出布线部LD中高效地进行布线的布置。
[0171]图12为作为针对图1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另外,图13为图12所示的输入部的一端部周边的放大俯视图。另外,图14为图12所示的输入部的另一端部的放大俯视图。
[0172]需要说明的是,图12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与图2相同,因此省略图示。另外,虽然图13及图14为俯视图,但与图5同样地,对与源极线SL(参见图1)连接的布线WLS附加了花纹。另外,图13及图14中,为了明确示出多条布线WL中的各布线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的部分与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部分的边界,用虚线表示多条布线WL中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的部分的轮廓。另一方面,布线WL中的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部分被图7所示的无机绝缘膜IL2及无机绝缘膜IL4覆盖,但在图13及图14中,为了明确示出是否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用实线表示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部分。
[0173]图12所示的显示装置LCD3的显示部DP及基板BS的平面尺寸与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LCDl不同。即,显示装置LCD3形成基板BS的X方向的长度比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的长度长的、长方形的平面形状。换言之,基板BS的边BSsl及边BSs2的长度比边BSs3及边BSs4的长度长。
[0174]另外,对于显示装置LCD3而言,在沿X方向延伸的输入部IPC中,由多个影像信号用的端子TMS排列而成的端子组被分成两处而设置,在这一点上,与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LCDl不同。详细而言,显示装置LCD3的输入部IPC具有:由多个端子TMS排列而成的端子组GRl;及由多个端子TMS排列而成的端子组GR2,所述端子组GR2与端子组GRl隔开间隔而设置。另外,输入部IPC具有在端子组GRl及端子组GR2的外侧排列多个扫描信号用的端子TMG而成的端子组GR3。端子组GRl及端子组GR2被设置在端子组GR3之间。
[0175]在显示装置LCD3的情况下,可应用上述实施方式I中说明过的技术。即,在图12所示的端子组GR2与端子组GR3的边界处,形成为在上述实施方式I中使用图5及图6说明过的结构。详细而言,多条布线WLS中形成于距端子组GR3(参见图12)较近侧的端部的端部布线WLSl具有:沿着与之相邻的布线WLS的延伸方向(图6中,为Y方向)延伸的干线WLml、沿着干线WLml延伸的旁路线WLbl、及将干线WLml与旁路线WLbl连接的分支部BRl、BR2。由此,如上述实施方式I中说明的那样,即使在针对端部布线WLSl发生ESD时,也可抑制信号传输路径的断线。
[0176]另外,在图12所示的端子组GRl与端子组GR3的边界处,形成为在上述实施方式I中使用图9说明过的结构。详细而言,多条布线WLS中形成于距端子组GR3(参见图12)较近侧的端部的端部布线WLS2具有:沿着与之相邻的布线WLS的延伸方向(图9中,为Y方向)延伸的干线WLm2、沿着干线WLm2延伸的旁路线WLb2、及将干线WLm2与旁路线WLb2连接的分支部BR3、BR4。由此,如上述实施方式I中说明的那样,即使在针对端部布线WLS2发生ESD时,也可抑制信号传输路径的断线。
[0177]需要说明的是,如上述实施方式I中说明的那样,在端部布线WLSl及端部布线WLS2中分别存在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的部分、及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部分。这点与上述实施方式I相同。另外,被有机绝缘膜IL3覆盖的部分的优选的范围、优选的尺寸也相同。此夕卜,如使用图1O及图11说明的那样,密封部SP中存在从有机绝缘膜IL3中露出的部分时的处理也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0178]另外,在如显示装置LCD3那样以分成彼此隔开间隔的多个端子组的方式设置影像信号用的端子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有时在与端子组GR2连接的多条布线WLS中的排列在距端子组GR1(参见图12)最近这侧的端部布线WLS3的附近,未形成端子TMS以外的其他端子TM、或与其他端子TM连接的导体图案等。另外,如图14所示,有时在与端子组GRl连接的多条布线WLS中的排列在距端子组GR2(参见图12)最近这侧的端部布线WLS4的附近,未形成端子TMS以外的其他端子TM、或与其他端子TM连接的导体图案等。
[0179]对于图13所示的端部布线WLS3、图14所示的端部布线WLS4而言,端部布线WLS3及端部布线WLS4不具有图5所示的旁路线WLbl、分支部BRl、及分支部BR2,而是与其他布线WLS同样地由沿着Y方向延伸的干线WLm3、WLm4构成。
[0180]但是,可在图13所示的端部布线WLS3、图14所示的端部布线WLS4中设置用图5说明过的旁路线WLbl、分支部BRl、及分支部BR2。该情况下,即使在针对端部布线WLS3、端部布线WLS4发生ESD时,也可抑制信号传输路径的断线。
[018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举出成为X方向的长度比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的长度长的长方形平面形状的显示装置LCD3作为例子,对将影像信号用的端子组分成多个位置而设置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如上述实施方式I中说明的那样,也可在成为X方向的长度比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的长度短的长方形平面形状的显示装置中,将影像信号用的端子组分成多个位置而设置。另外,虽然假设为端子组GRl和端子组GR2与公共的半导体芯片连接,但也可分别针对端子组GRl与端子组GR2搭载半导体芯片。另外,虽然在端子组GRl与端子组GR2之间没有设置端子、布线,但也可设置虚设端子、用于向显示区域供给信号、电势的端子、布线。
[0182]<实施方式3>
[0183]另外,作为在发生ESD时抑制端部布线WLSl的损伤的方法,本申请的发明人也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其他方式进行了研究。图15为表示针对图6的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另外,图16为表不针对图6的另一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
[0184]图15所示的端部布线WLSl在下述方面与图5及图6所示的端部布线WLSl不同,SP,在布线路径的一部分中具有宽幅部WLw,所述宽幅部WLw具有比多条布线WLS各自的布线宽度Wl大的布线宽度W5。图15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在容易发生损伤的部分设置宽幅部WLw,从而在发生ESD时,可降低因ESD而导致的损伤的程度。
[0185]但是,在宽幅部WLw发生因ESD而导致的损伤时,虽然损伤部位的发展需要时间,但根据损伤的发展程度,终究仍存在信号传输路径发生断线的可能性。另外,如图15所示,布线路径的一部分的布线宽度W5比其他部分宽时,布线路径中的阻抗(impedance)局部变大。因此,从降低因信号的反射等而导致的信号损失的观点考虑,优选不设置宽幅部WLw。
[0186]另一方面,在设置上述实施方式1、上述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旁路线的方式的情况下,与图15所示的设置宽幅部WLw的实施方式相比,可抑制阻抗的增加。尤其是,图6所示的例子中,干线WLml的布线宽度W3及旁路线WLbl的布线宽度W4分别与多条布线WLS的布线宽度Wl相等。因此,在干线WLml及旁路线WLbl中某一方断线的情况下,可抑制信号传输路径的阻抗的局部变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布线宽度相等”是指,布线设计中的设计上的尺寸为相同的值,不排除例如尺寸公差等在设计上允许的界限(margin)的范围内的微小的尺寸差异。
[0187]另外,图16所示的端部布线WLSl在下述方面与图5及图6所示的端部布线WLSl不同,即,旁路线WLbI的布线宽度W4比干线WLmI的布线宽度W3细。图16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发生ESD时,宽度相对较窄的旁路线WLbl容易发生损伤,其结果,干线WLml变得不易发生损伤。即,变得容易留存干线作为信号传输路径。另外,图16所示的结构中,旁路线WLbl容易断线,因此,与上述的图15所示的结构相比,可抑制阻抗的局部变化。
[0188]但是,图16所示的结构中,假设干线WLml发生损伤时,变为使用宽度相对较细的旁路线WLbl进行信号传输。因此,从信号传输的可靠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如图6所示那样,干线WLml的布线宽度W3及旁路线WLb的布线宽度W4分别与多条布线WLS的布线宽度Wl相等。
[0189]另外,在将多条布线WLS图案化时进行光刻的情况下,多条布线WLS彼此间的间隔Pl及布线宽度Wl相等时,可稳定地进行图案化。因此,如图6所示那样,干线WLml的布线宽度W3及旁路线WLb的布线宽度W4分别与多条布线WLS的布线宽度Wl相等,并且干线WLml与旁路线WLbl的间隔P3与多条布线WLS彼此间的间隔Pl相等时,容易进行布线的图案化,从这方面考虑是优选的。
[0190]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及代表性的变形例具体说明了由本申请的发明人完成的实用新型,但存在各种变形例。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了使用液晶层作为显示功能层的显示装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将上述技术应用于使用由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发光元件作为显示功能层的所谓有机EL型的显示装置的引出布线部。另外,例如,也可将上述的各种变形例彼此组合而应用。另外,虽然形成为将从扫描信号输入端子输入的扫描信号供给至显示区域的栅极线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以下结构:从扫描信号输入端子输入规定的电势和时钟脉冲(clock),利用在基板上形成的内置电路生成扫描线号,将生成的扫描信号供给至扫描信号线。另外,虽然形成为将从影像信号输入端子输入的影像信号供给至显示区域的源极线的结构,但也可在影像信号输入端子与源极线之间设置RGB开关(switch)(选择器(selector))等电路。另外,设置旁路的布线并不限定于供给影像信号的布线,也可适当地应用于供给其他信号的布线。
[0191]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的范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各种变更例及修正例,应当理解,这些变更例及修正例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针对前述的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技术特征的追加、删除或设计变更而得到的技术方案、或者进行工序的追加、省略或条件变更而得到的技术方案,只要具有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就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0192]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93]本实用新型可用于显示装置、装配有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主权项】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显示部、输入部、和将所述显示部与所述输入部连接的引出布线部, 所述输入部具有由多个第I端子排列而成的第I端子组, 所述引出布线部具有与所述多个第I端子连接的多条第I引出布线, 形成于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的排列端部的第I端部布线具有:沿着与之相邻的第I引出布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I干线、沿着所述第I干线延伸的第I旁路线、及将所述第I干线与所述第I旁路线连接的第I分支部和第2分支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各自的一部分被有机绝缘膜覆盖, 所述第I端部布线的所述第I分支部及所述第2分支部中,被设置于距所述多个第I端子远的位置的所述第2分支部被所述有机绝缘膜覆盖。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端部布线的所述第I分支部及所述第2分支部中,被设置于距所述多个第I端子近的位置的所述第I分支部从所述有机绝缘膜中露出。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部具有由多个第2端子排列而成的第2端子组, 所述引出布线部具有与所述多个第2端子连接的多条第2引出布线, 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分别具有第I布线宽度,以第I间隔被设置于所述引出布线部, 所述多条第2引出布线分别具有第2布线宽度,所述第2布线宽度比所述第I布线宽度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向所述多个第I端子中的各端子输入影像?目号O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I端部布线的旁边,设置所述多条第2引出布线, 所述多条第2引出布线中的被设置于所述第I端部布线旁边的第2引出布线、与所述第I端部布线的所述第I旁路线的间隔,大于所述第I间隔。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中形成于与所述第I端部布线呈相反侧的排列端部的第2端部布线具有:沿着与之相邻的第I引出布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2干线、沿着所述第2干线延伸的第2旁路线、及将所述第2干线与所述第2旁路线连接的第3分支部和第4分支部。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中的除所述第I端部布线及所述第2端部布线以外的引出布线不具有芳路线。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中形成于排列端部的第I端部布线具有:与所述第I旁路线不同的第3旁路线、及将所述第I干线与所述第3旁路线连接的第3分支部和第4分支部。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各自的一部分被有机绝缘膜覆盖, 所述第I端部布线的所述第I分支部、所述第2分支部、所述第3分支部、及所述第4分支部中,除被设置于距所述多个第I端子最近的位置的所述第I分支部以外的所述第2分支部、所述第3分支部、及所述第4分支部分别被所述有机绝缘膜覆盖。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端部布线的所述第I分支部、及所述第3旁路线的一部分从所述有机绝缘膜中露出。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旁路线的布线宽度及所述第I干线的布线宽度与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的布线宽度相等, 所述第I旁路线和所述第I干线的间隔与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彼此间的间隔相等。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基板,所述基板具有第I面, 所述第I面具有显示部、输入部、和将所述显示部与所述输入部连接的引出布线部, 所述输入部具有:由多个第I端子排列而成的第I端子组;及由多个第2端子排列而成的第2端子组,所述第2端子组与所述第I端子组隔开间隔而设置, 所述引出布线部具有与所述多个第I端子连接的多条第I引出布线、及与所述多个第2端子连接的多条第2引出布线, 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中形成于远离所述第2端子组侧的排列端部的第I端部布线具有:沿着与之相邻的第I引出布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I干线、沿着所述第I干线延伸的第I旁路线、及将所述第I干线与所述第I旁路线连接的第I分支部和第2分支部, 所述多条第2引出布线中形成于远离所述第I端子组侧的排列端部的第2端部布线具有:沿着与之相邻的第2引出布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2干线、沿着所述第2干线延伸的第2旁路线、及将所述第2干线与所述第2旁路线连接的第3分支部和第4分支部。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部进一步具有由多个第3端子排列而成的第3端子组,所述第3端子组输入种类与所述第I端子组及所述第2端子组不同的信号,所述第I端子组及所述第2端子组被设置在所述第3端子组之间。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及所述多条第2引出布线各自的一部分被有机绝缘膜覆盖,所述第I端部布线的所述第I分支部及所述第2分支部中,被设置于距所述多个第I端子远的位置的所述第2分支部被所述有机绝缘膜覆盖, 所述第2端部布线的所述第3分支部及所述第4分支部中,被设置于距所述多个第2端子远的位置的所述第4分支部被所述有机绝缘膜覆盖。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端部布线的所述第I分支部及所述第2分支部中,被设置于距所述多个第I端子近的位置的所述第I分支部从所述有机绝缘膜中露出, 所述第2端部布线的所述第3分支部及所述第4分支部中,被设置于距所述多个第2端子近的位置的所述第3分支部从所述有机绝缘膜中露出。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端子组及所述第2端子组被设置于所述输入部的沿着第I方向延伸的端部, 所述多条第I引出布线及所述多条第2引出布线中的除所述第I端部布线及所述第2端部布线以外的第I引出布线及第2引出布线不具有旁路线。
【文档编号】G09G3/00GK205621412SQ201620331258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9日
【发明人】池田大辅, 片山贵裕, 金谷康弘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