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回缩按挚式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43088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自动回缩按挚式笔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回缩按挚式笔,包括笔壳、笔芯,所述笔壳下部手握处凸起有按钮,所述按钮延伸入笔壳并与笔壳内的推进机构配合,所述推进机构与笔芯联动,所述推进机构在按钮按下时带动笔芯使笔尖延伸出笔壳下端,所述笔芯在按钮松开时回复至笔壳内。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手指按住按钮,按钮与笔壳内的推进机构配合,使与推进机构联动的笔芯的笔尖延伸出笔壳,使用完毕后,手指离开按钮,笔芯又自动缩回笔壳。
【专利说明】
自动回缩按挚式笔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书写用笔,尤其涉及一种使用完毕后自动回缩的按挚式笔。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的按挚式笔需要刻意按按钮笔头才会凸出或缩回,而且使用后,一旦忘了按按钮,笔头不能自动缩回笔壳而裸露在外,易使笔头受到损害或笔头误画、乱画。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书写完成后笔头即自动回缩至笔壳的按挚式笔。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回缩按挚式笔,包括笔壳、笔芯,所述笔壳下部手握处凸起有按钮,所述按钮延伸入笔壳并与笔壳内的推进机构配合,所述推进机构与笔芯联动,所述推进机构在按钮按下时带动笔芯使笔尖延伸出笔壳下端,所述笔芯在按钮松开时回复至笔壳内。
[0005]进一步地,所述推进机构包括推进卡子,所述推进卡子上端面为与按钮配合的推进卡子配合面,所述推进卡子配合面从靠近按钮的一端至远离按钮的一端为逐渐增高的斜面。
[0006]进一步地,所述按钮与推进卡子配合处为按钮配合面,所述按钮配合面为从靠近推进卡子的一端至远离推进卡子的一端为逐渐降低的斜面。
[0007]进一步地,所述推进卡子下方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套于笔芯,所述弹簧下端为笔壳内腔的下端部阻挡。
[0008]进一步地,所述推进卡子芯部设有供笔芯穿过的开孔。
[0009]进一步地,所述推进卡子下端面接触笔芯上端面。
[0010]进一步地,所述推进卡子有两个,上下设置于笔壳内,所述按钮设有两个按钮配合面分别与两个推进卡子配合。
[0011 ]进一步地,下方的所述推进卡子下端面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套于笔芯,所述弹簧另一端连接笔壳内腔的下端部。
[0012]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推进卡子芯部设有供笔芯穿过的开孔。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笔芯上端延伸至笔壳上部,所述笔芯与笔壳内腔上端面之间设有减振海绵。
[0014]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手指按住按钮,按钮与笔壳内的推进机构配合,使与推进机构联动的笔芯的笔尖延伸出笔壳,使用完毕后,手指离开按钮,笔芯又自动缩回笔壳。
[0015]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笔壳;2、笔芯;21、笔尖;3、按钮;31、按钮配合面;32、按钮手握面;4、推进卡子;41、推进卡子配合面;5、弹簧;6、减振海绵。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1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回缩按挚式笔,包括笔壳1、笔芯2,笔壳I下部手握处凸起有按钮3,按钮3延伸入笔壳I并与笔壳I内的推进机构配合,推进机构与笔芯2联动,推进机构在按钮3按下时带动笔芯2使笔尖21延伸出笔壳I下端,笔芯2在按钮3松开时回复至笔壳I内。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推进机构包括推进卡子4,推进卡子4上端面为与按钮配合的推进卡子配合面41,推进卡子配合面41从靠近按钮的一端至远离按钮的一端为逐渐增高的斜面。与推进卡子对应,按钮3与推进卡子4配合处为按钮配合面31,按钮配合面31为从靠近推进卡子的一端至远离推进卡子的一端为逐渐降低的斜面。在推进卡子4下方设有弹簧5,弹簧套于笔芯2,弹簧下端为笔壳内腔的下端部阻挡。当需要书写时,手指握住笔壳并按下按钮,基于按钮配合面与推进卡子配合面的滑动配合,推进卡子带动笔芯联动,使笔尖伸出笔壳,书写完成后,手指离开按钮,笔芯在弹簧弹力作用下缩回笔壳,与笔芯联动的推进卡子将按钮弹回原点。
[0020]—种优选地实施方式中,笔芯2为短笔芯,笔芯的上端面接触推进卡子下端面。更优地实施方式中,笔芯为延伸至笔壳上端的长笔芯,此时,推进卡子芯部设有供笔芯穿过的开孔。为使笔芯与推进卡子联动,可将笔芯与推进卡子制作为一体结构;或在推进卡子下端面与笔芯配合处设有阻挡推进卡子滑动的凸耳(图中未示),此时弹簧上端面延伸至凸耳并被凸耳阻挡。
[0021]另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推进卡子4有两个,上下设置于笔壳内,此时,按钮3亦设有两个,按钮配合面分别与两个推进卡子配合。两个推进卡子使得配合结构更坚固,使本实用新型不易损坏。当采用两个推进卡子时,笔芯可采用短笔芯,短笔芯穿过下方的推进卡子,上端与上方的推进卡子下端面接触;或采用长笔芯,此时,两个推进卡子芯部设有供笔芯穿过的开孔,弹簧同时穿过两个推进卡子。需要特别指出地是,采用两个推进卡子时,弹簧应与下方的推进卡子相配合,笔芯与推进卡子或为一体结构,或在下方的推进卡子处设有凸耳,此处结构与前一实施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不管采用几个推进卡子,当采用长笔芯时,因笔芯上端延伸至笔壳上部,可在笔芯与笔壳内腔上端面之间设有减振海绵6。减振海绵可防止笔芯的硬性振动,延长笔芯的使用寿命。
[0022]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可将按钮3与手指接触处制造为符合手指曲线的按钮手握面21,以增加使用舒适度并增加手指与按钮的接触面积,使按下按钮更容易。此夕卜,推进卡子配合面41与按钮配合面31的倾斜角度应为30?60度,最优为45度。
[00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2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主权项】
1.一种自动回缩按挚式笔,包括笔壳、笔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笔壳下部手握处凸起有按钮,所述按钮延伸入笔壳并与笔壳内的推进机构配合,所述推进机构与笔芯联动,所述推进机构在按钮按下时带动笔芯使笔尖延伸出笔壳下端,所述笔芯在按钮松开时回复至笔壳内; 所述推进机构包括推进卡子,所述推进卡子上端面为与按钮配合的推进卡子配合面,所述推进卡子配合面从靠近按钮的一端至远离按钮的一端为逐渐增高的斜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回缩按挚式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与推进卡子配合处为按钮配合面,所述按钮配合面为从靠近推进卡子的一端至远离推进卡子的一端为逐渐降低的斜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回缩按挚式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卡子下方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套于笔芯,所述弹簧下端为笔壳内腔的下端部阻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回缩按挚式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卡子芯部设有供笔芯穿过的开孔。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回缩按挚式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卡子下端面接触笔芯上端面。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回缩按挚式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卡子有两个,上下设置于笔壳内,所述按钮设有两个按钮配合面分别与两个推进卡子配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回缩按挚式笔,其特征在于,下方的所述推进卡子下端面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套于笔芯,所述弹簧另一端连接笔壳内腔的下端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回缩按挚式笔,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推进卡子芯部设有供笔芯穿过的开孔。9.根据权利要求4或8所述的自动回缩按挚式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笔芯上端延伸至笔壳上部,所述笔芯与笔壳内腔上端面之间设有减振海绵。
【文档编号】B43K24/00GK205631827SQ201620037003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3日
【发明人】蓝洪亮, 黄锦城, 孙佩理
【申请人】蓝洪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