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线结构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55662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一种跨线结构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跨线结构及显示面板。所述跨线结构包括: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的静电隔离层;所述静电隔离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边缘重叠位置;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通过导电连接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跨线结构设计降低了跨线结构处不同金属层之间的静电释放导致线路断路的几率。
【专利说明】
—种跨线结构及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线结构及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0002]跨线结构在显示面板中广泛使用,实现了不同部件中电信号的传输。
[0003]图1a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跨线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a所示,跨线结构包括第一金属层11、第二金属层12以及导电连接部13。图1b为图1a所示跨线结构沿虚线AB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b所示,导电连接部13通过贯穿第二绝缘层15的第一通孔16以及贯穿第一绝缘层14和第二绝缘层15的第二通孔17,电连接第一金属层11和第二金属层12。在现有技术跨线结构的制备工艺中,制作完成的第一金属层11带静电,后续工艺使第二金属层12也带静电,而第二金属层12延伸出的连接线较窄,如图1b中虚线框18所示,电荷容易在这些区域聚集并放电。图1b中虚线框18即为第二金属层12的正投影与第一金属层11的边缘重叠位置。静电荷的集中释放会击伤该位置处的连接线,当损伤较为严重时,会导致连接线的断裂,进而使信号电路中断。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跨线结构及显示面板,以解决静电释放导致跨线结构中线路断裂的问题。
[000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跨线结构,所述跨线结构包括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的静电隔离层;
[0006]所述静电隔离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边缘重叠位置;
[0007]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通过导电连接部电连接。
[0008]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跨线结构。
[000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跨线结构包括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静电隔离层,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通过导电连接部电连接,通过在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设置静电隔离层,并且静电隔离层位于第二金属层的正投影与第一金属层的边缘重叠位置,增加了上述重叠位置处第一金属层和和第二金属层的距离,进而降低了上述重叠位置处的静电释放导致线路断路的几率。
【附图说明】
[0010]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描述实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图做一简单介绍。显然,所介绍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所要描述的一部分实施例的附图,而不是全部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他的附图。
[0011]图1a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跨线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0012]图1b为图1a所示跨线结构沿虚线AB的剖面示意图;
[0013]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线结构俯视示意图;
[0014]图2b为图2a所示跨线结构沿虚线⑶的剖面示意图;
[0015]图2c为图2a所示跨线结构沿虚线⑶的又一种剖面示意图;
[0016]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跨线结构剖面示意图;
[0017]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跨线结构剖面示意图;
[0018]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跨线结构俯视示意图;
[0019]图4b为图4a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中跨线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0021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跨线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0022]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跨线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0023]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跨线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0024]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完整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跨线结构,包括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的静电隔离层;
[0027]所述静电隔离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边缘重叠位置;
[0028]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通过导电连接部电连接。
[00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跨线结构包括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静电隔离层,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通过导电连接部电连接,通过在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设置静电隔离层,并且静电隔离层位于第二金属层的正投影与第一金属层的边缘重叠位置,增加了上述重叠位置处第一金属层和和第二金属层的距离,进而降低了上述重叠位置处的静电释放导致线路断路的几率。
[0030]以上是本申请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实施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2]其次,本实用新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装置器件结构的示意图并非按照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以试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以及高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0033]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线结构俯视示意图,如图2a所示,跨线结构包括第一金属层21、第二金属层22、第一绝缘层(未示出)、第二绝缘层(未示出)、电连接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的导电连接部23以及静电隔离层28。需要说明的是,图2a为俯视图,因此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和部分第二金属层并未在图2a中显示。
[0034]图2b为图2a所示跨线结构沿虚线CD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b所示,跨线结构包括第一金属层21、第二金属层22和位于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之间的静电隔离层28。静电隔离层28,设置于第二金属层22的正投影与第一金属层21的边缘重叠位置。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通过导电连接部23电连接。
[0035]在本实施例中,导电连接部23为透明导电层,可选的,导电连接部23可以选用氧化铟锡(ITO)材料形成。
[0036]如图2b所示,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24;第二金属层22和导电连接部23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层25;导电连接部23的一端通过贯穿第二绝缘层25的第一通孔26与第二金属层22电连接,另一端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24和第二绝缘层25的第二通孔27与第一金属层21电连接。
[0037]需要说明的是,静电隔离层28可以位于第一金属层21和第一绝缘层24之间,如图2b所示;静电隔离层28也可以位于第一绝缘层24和第二金属22之间,如图2c所示。
[0038]静电荷的释放与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之间的距离有关,该距离越小,静电释放的可能性越大。本实施例在第二金属层22的正投影与第一金属层21的边缘重叠位置处设置静电隔离层28,以增大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之间的距离,进而降低该位置处易发生的静电释放现象的放生概率,降低因静电释放造成的第二金属层22的击伤几率。
[0039]考虑到静电隔离层28用于增大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之间的距离,并起到静电隔离作用,静电隔离层28的材料可以为绝缘材料或半导体材料。为简化工艺制程,静电隔离层28可以与显示面板内开关元件的有源区或绝缘层同层设置,并在同一工艺步骤中形成。相应的,静电隔离层28的材料可以与有源区材料或绝缘层材料相同。具体的,针对开关元件有源区采用非晶硅材料的显示面板,静电隔离层28的材料可以为非晶硅。
[0040]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跨线结构剖面示意图。如图3a所示,跨线结构包括第一金属层31、第二金属层32和位于第一金属层31和第二金属层32之间的静电隔离层36。静电隔离层36,设置于第二金属层32的正投影与第一金属层31的边缘重叠位置。第一金属层31和第二金属层32通过导电连接部33电连接。第一金属层31和第二金属层32之间设置有第三绝缘层34,导电连接部33通过贯穿第三绝缘层34的第三通孔35电连接第一金属层31和第二金属层32。
[004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a所示实施例中,导电连接部33为第二金属层32形成于第三通孔35内的一部分,与第二金属层32在同一工艺步骤中且同层形成,并与第二金属层32接触连接,如图3a所示。静电隔离层36的设置位置可以为第二金属层32和第三绝缘层34之间,如图3a所示;也可以为第三绝缘层34和第一金属层31之间,如图3b所示。
[0042]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跨线结构俯视示意图,如图4a所示,第二金属层42包括体部401、过渡部402和延伸部403。体部40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45,第一绝缘层43上设置有第二通孔46,在后续工艺中形成的导电连接部通过上述第一通孔45和第二通孔46实现体部401与第一金属层41的电连接。过渡部402的第一端与体部401连接,第二端与延伸部403连接。图4a中用Y方向表示过渡部402延伸方向,X方向为与过渡部402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本实施例中沿X方向,过渡部402第一端的长度大于第二端的长度。
[0043]图4b为图4a的局部放大图,如图4b所示,静电隔离层44为矩形(虚直线段为静电隔离层44被遮盖的边缘线)。过渡部402为梯形,过渡部402的中位线L设置于第二金属层42的正投影与第一金属层41的边缘重叠位置附近。沿X方向上,过渡部402的中位线L长度小于体部401的长度,并大于延伸部403的长度。在上述重叠位置处,通过增加第二金属层42沿X方向的长度,可以提高第二金属层42对电击的耐受力,进而降低静电释放导致线路断路的几率。
[0044]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中位线L的端点在静电隔离层44的投影到静电隔离层44边缘的距离均大于或等于Ιμπι。如图4b所示,中位线L的左端点P在静电隔离层44的投影到静电隔离层44左边缘线的距离a大于或等于Ιμπι,中位线L的右端点q在静电隔离层的投影到静电隔离层44右边缘线的距离b大于或等于Ιμπι,中位线L的左端点P和右端点q在静电隔离层44的投影到静电隔离层44下边缘线的距离c大于或等于Ιμπι,中位线L的左端点P和右端点q在静电隔离层44的投影到静电隔离层44上边缘线的距离d大于或等于Ιμπι。上述距离限制使第二金属层42的正投影与第一金属层41的边缘重叠位置处,静电隔离层44沿X方向的两侧均延伸至第二金属层42之外,保证该位置处的第一金属层41和第二金属层42相对的部分完全被静电隔离层44阻隔,降低静电释放的几率。具体的,中位线L的端点在静电隔离层44的投影到静电隔离层44边缘的距离限定值不限于Ιμπι,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0045]在显示面板中,为避免对显示效果的影响,跨线结构位于非显示区。此外,为减少工艺制程,第一金属层可以与扫描线同层设置,第二金属层可以与数据线同层设置。相应的,在本实施例中,根据跨线结构传输的信号不同,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的连接方式可为多种,图5-图8示例性的描述了其中4种优选结构。
[0046]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中跨线结构的连接示意图。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50包括显示区51和非显示区52,扫描线511和数据线512设置于显示区51中,栅极驱动电路522以及跨线结构523设置于非显示区52中。其中,跨线结构523的第一金属层501与对应的扫描线511电连接,第二金属层502与栅极驱动电路522电连接。
[0047]栅极驱动电路522通过跨线结构523将栅极驱动信号传输给扫描线511,以驱动对应的薄膜晶体管,配合数据信号实现相应的显示。
[0048]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跨线结构的连接示意图。如图6所示,驱动芯片621以及跨线结构623设置于非显示区62,其中,跨线结构623的第二金属层602与对应的数据线612电连接,第一金属层601与驱动芯片621对应接口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其余数据线直接与驱动芯片621电连接,具体的,通过跨线结构623与驱动芯片621电连接的数据线数量不限于一条,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其数量及位置的调整。
[0049]驱动芯片621产生的数据驱动信号通过跨线结构623传输给数据线612,以为与该数据线612连接的薄膜晶体管提供数据信号,配合扫描线的栅极信号,实现相应的显示。
[0050]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跨线结构的连接示意图。如图7所示,跨线结构723的第二金属层702与对应的数据线712电连接,第一金属层701与驱动芯片721对应接口连接。其中,数据线712包括第一数据线710和第二数据线720。沿扫描线711延伸方向(图7中X方向),第一数据线710和第二数据线720间隔设置,且第二金属层702与对应的第一数据线710电连接,第一金属层701与驱动芯片721对应接口连接,第二数据线720与驱动芯片721对应接口连接。
[005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数据线710通过跨线结构723与驱动芯片721实现电连接,第二数据线720直接与驱动芯片721电连接,由于第一金属层701和数据线712异层设置,因此,上述结构使第一数据线710和第二数据线720分别在不同层实现与驱动芯片721的电连接,进而避免了数据线712数量较多时,数据线712与驱动芯片721的连接线过于密集的问题。具体的,第一数据线710和第二数据线720的数量及位置关系不限于图7所示情况,能够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0052]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跨线结构的连接示意图。如图8所示,跨线结构823设置于显示面板非显示区的外围电路81中。第一信号线810、第二信号线820以及第三信号线830均设置于外围电路81中,且同层设置,用于传输电信号。其中,第一信号线810和第三信号线830传输同一信号,因此,第一信号线810和第三信号线830需要电连接,但由于第二信号线820设置于第一信号线810和第三信号线830之间,故不能直接通过与上述三个信号线同层设置的连接线电连接第一信号线810和第三信号线830,需要采用跳线结构实现。本实施例将两个跨线结构823的第一金属层801分别与第一信号线810和第三信号线830电连接,并将两个跨线结构823的第二金属层802电连接,由于跨线跨线结构823的第一金属层801和第二金属层802异层设置,故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实现第一信号线810和第三信号线830的电连接,避免了与第二信号线820间的信号干扰。需要说明的是,外围电路81可以为但不限于栅极驱动电路。
[005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跨线结构包括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静电隔离层,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通过导电连接部电连接,通过在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设置静电隔离层,并且静电隔离层位于第二金属层的正投影与第一金属层的边缘重叠位置,增加了上述重叠位置处第一金属层和和第二金属层的距离,因此降低了上述重叠位置处的静电释放导致线路断路的几率。
[0054]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显不面板的结构不意图,如图9所不,显不面板90包括显示区91和非显示区92,其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跨线结构93,且跨线结构93设置于非显示区92内。
[005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子纸、电子相框中的任意一种。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由于采用了上述各实施例的跨线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具有与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跨线结构相同的有?效果。
[0056]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的各种明显变化、重新调整及替代均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决定。
【主权项】
1.一种跨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的静电隔离层; 所述静电隔离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边缘重叠位置; 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通过导电连接部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连接部为透明导电层; 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 所述第二金属层和所述透明导电层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层; 所述导电连接部的一端通过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金属层电连接,另一端通过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隔离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一绝缘层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隔离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金属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设置有第三绝缘层;所述导电连接部通过贯穿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第三通孔电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体部、过渡部和延伸部; 所述体部通过所述导电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连接; 所述过渡部的第一端与所述体部连接,第二端与所述延伸部连接;沿与所述过渡部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端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端的长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为梯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沿与所述过渡部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所述过渡部的中位线长度小于所述体部的长度,并大于所述延伸部的长度。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位线的端点在所述静电隔离层的投影到所述静电隔离层边缘的距离均大于或等于Ιμπι。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跨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隔离层为矩形。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跨线结构位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扫描线同层设置,所述第二金属层与数据线同层设置。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跨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与对应的所述扫描线电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层与栅极驱动电路电连接。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跨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层与对应的所述数据线电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层与驱动芯片对应接口连接。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跨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线包括第一数据线和第二数据线;沿所述扫描线延伸方向,所述第一数据线和所述第二数据线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金属层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线电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层与驱动芯片对应接口连接,所述第二数据线与驱动芯片对应接口连接。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隔离层的材料为非晶硅。16.—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跨线结构。
【文档编号】G09F9/00GK205645114SQ201620340941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1日
【发明人】席克瑞, 汪梅林, 丁宗财, 张辉, 范冬怡
【申请人】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