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皮画及其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4286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鲟鱼皮画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文化和旅游产品领域,具体涉及用人工养殖的鲟鱼的皮加工成鲟鱼皮革及其用鲟鱼皮革制作成一种画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鲟鱼作为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已存在有2亿多万年。人类对鲟鱼的利用的记载很少,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过“鲟龙”能食用的记载。但对鲟鱼皮制革及皮制画均无文献记载。
随着鲟鱼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的成功,以及人工繁育和养殖鲟鱼技术在广大库区推广和应用,人工养殖鲟鱼已成为库区农民致富的一个大产业。随着现代工厂化养殖鲟鱼技术的应用,又使鲟鱼养殖技术从库区走向城市。从一般养殖走向高密度养殖。鲟鱼鲜皮重占鲟鱼质量的7%-12%,其目前的处理方式是自然丢弃或干燥后重新加工成鲟鱼饲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约自然资源、画面立体感强、美观的鲟鱼皮画及其制作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鲟鱼皮画,其特征在于鲟鱼生表皮经处理加工制成的鲟鱼皮革,鲟鱼皮革的骨板一面朝外。
所述的鲟鱼皮革为1-50张设在裱衬面上,裱衬、1-50张鲟鱼皮革位于画框内。
所述的鲟鱼皮革由天然丝线缝在裱衬面上。
所述的鲟鱼是一种最原始的无脊椎动物,这些鲟鱼品种包括中华鲟、史氏鲟、达氏鳇、达氏鲟、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小体鲟、闪光鲟、欧洲鳇、匙吻鲟、湖鲟、拟铲鲟、长吻鲟、短吻鲟、大西洋鲟、高首鲟、美洲鲟、海湾鲟、波斯鲟、日本鲟、白鲟、裸腹鲟和这些鲟鱼品种间的不同父本和母本杂交种。
所述的裱衬为素裱衬,或为带有图案的裱衬。裱衬上面盖图章、写有文字。
所述的鲟鱼皮革可为彩色鲟鱼皮革。
所述的画框的边宽为5-500cm,长为8-500cm。
所述的鲟鱼皮革可以是一张或多张自然形态的鲟鱼鱼皮的整皮,经裱衬而成。也可以是鲟鱼皮革切割的部分重新组成的象形图案。
上述的鲟鱼皮画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1).鲟鱼生表皮的制作将鲟鱼的皮从背切开无损伤地剥下,得鲟鱼生表皮;2).鲟鱼原料皮的制作将鲟鱼生表皮进行盐腌法防腐处理,得鲟鱼原料皮,备用;3).鲟鱼皮革的制作包括如下三个工段,(1).制革准备工段a).鲟鱼原料皮浸水处理在25~28℃环境温度下,在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原料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针刺模板的针刺轻压鲟鱼皮内表面,水洗30~60min,用水量至少为鲟鱼原料皮重的100%~120%;b)脱脂处理,在脱脂处理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针刺模板的针刺轻压鲟鱼皮内表面;c)浸灰处理,在浸灰处理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针刺模板的针刺轻压鲟鱼皮内表面;d)脱灰处理,在脱灰处理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针刺模板的针刺轻压鲟鱼皮内表面;e.浸酸处理,在浸酸处理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针刺模板的针刺轻压鲟鱼皮内表面;(2)鞣制工段在鞣制工段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针刺模板的针刺轻压鲟鱼皮内表面,用鞣剂处理后便成为革;(3)整饰工段经整饰,得鲟鱼皮革(即鲟鱼皮画,鲟鱼皮革的骨板一面朝外)。
所述的鲟鱼皮革由天然丝线缝在裱衬面上,鲟鱼皮革的骨板一面朝外,得鲟鱼皮画。
所述的鞣制工段采用二浴鞣法。
鲟鱼皮革可以是铬盐鞣制工艺生产的鲟鱼皮革,可以是醛鞣生产的鲟鱼皮革,可以是天然鞣制成的鲟鱼皮革,也可以是人工合成鞣制的鲟鱼皮革。
由于鲟鱼的皮具有不均匀性(皮的厚薄不均匀、皮层的脂肪分布不均匀、皮上的骨板分布不均匀),采用传统的转鼓中进行去制革操作易破坏皮的完整性。本发明采用鲟鱼皮革的制作过程中(除整饰工段外),在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针刺模板的针刺轻压鲟鱼皮内表面,对皮的破坏性小,鲟鱼皮革的完整性好。
本发明将人工养殖的鲟鱼表皮经处理加工制成鲟鱼皮革,利用鲟鱼皮革独有的骨板结构独立或组合的安排在带有裱衬的画框中,配有适当的图章、印符和文字说明,即成所述鲟鱼皮画。本发明利用鲟鱼加工过程中废弃的鲟鱼皮制成鲟鱼皮画,一方面节约了自然资源,另一方面满足了文化产品市场和旅游产品市场上人们对皮画的要求;鲟鱼皮画具有画面立体感强、古朴典雅、色泽名壁辉煌、不变形、不脱落褪色、易于长期保存、产品档次高、艺术含量高、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特点。
本发明的制作方法简单、鱼皮完整、不变形、不脱落褪色、易于长期保存。


图1是本发明鲟鱼皮画的结构示意2是本发明鲟鱼皮区域划分3是本发明针刺的结构示意中1-画框,2-裱衬,3-鲟鱼皮革。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鲟鱼皮画,它包括带有裱衬的画框1、鲟鱼皮革3,选取1张鲟鱼皮革宽26cm,长40cm大小的鲟鱼皮革,取骨板一面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中,另一面紧帖裱衬;用天然丝线小心缝在宽40cm,长70cm的画框中,在画框的左上角的裱衬上盖上“天宝”二字,右下角盖上“天峡”的印符。图1中鲟鱼皮革3具体为人工养殖的西伯利亚鲟(A.baeri)经处理加工制成的。
鲟鱼皮画的制作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1.鲟鱼生表皮的制作将人工养殖的西伯利亚鲟(A.baeri)的皮从背切开无损伤地剥下,得鲟鱼生表皮。
2.鲟鱼原料皮的制作将鲟鱼生表皮进行盐腌法防腐处理,得鲟鱼原料皮,备用。
盐腌法防腐1)盐腌法防腐的理论盐进入鲟鱼皮通过扩散,鲟鱼皮有两面,盐从鲟鱼皮的哪一面扩散或渗透到鲟鱼内部是有很大差别的。皮子的一面是表皮层或者说粒面层,皮子的另一面是肉面。鲟鱼活着的时候,皮是包括水和细菌等所有物质的天然屏障,鲟鱼死后这种屏障立即被破坏,细菌几乎立即可通过毛囊渗入血管网。皮子粒面的纤维结构很紧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能阻止细菌直接渗入,但即使是这一层到最后也要被蛋白酶所消解,从而使得细菌能进入皮子内部对皮子产生进一步的损害。
皮子的另一面是肉面,去肉较好的皮子肉面的结构与胶原纤维没有什么不同。不过,与粒面相比,肉面纤维的紧密度要低得多。盐是从这一面渗入鲟鱼皮内的。皮子肉面的残余脂肪能使盐的渗透减缓,盐只能从这块有脂肪部分的边缘迁移到皮子内部。所以如果在盐腌防腐尚未完成之前将鲟鱼皮从盐水中取出,那么这块带有脂肪的部分就没有得到很好的防腐,结果,日常月久鲟鱼皮的其它部分尚保存完好,而带有脂肪的这部分已开始腐烂。
皮子中的水分与盐水溶液中的盐分子一样。皮子内的水分子的浓度大于皮子外面盐溶液中水分子的浓度,于是皮子内的水分子趋向于向皮外扩散,而皮子外的盐分子则趋向于向皮子内部扩散。由于浓盐溶液的渗透压效应,水从皮子内迁出从而使盐溶液变稀了一些。粗略地估计,在盐腌防腐期间每张皮要失去40~86%的水。
2)盐腌防腐的具体操作盐腌法防腐有盐堆法、盐水法以及两者的混合方法。
(a)盐水法盐水防腐池的设计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首先能满足很大液比,以使得鲟鱼生皮即使即将盐带走及皮内的水进入池子后也能保持盐水防腐池里盐浓度足够高;其次要装有能使鲟鱼生皮在盐水中自由运动的机械装置,以保持鲟鱼皮的悬浮状态。所谓“液比”指的是水的质量对皮子的质量之比(如液比为100%指的是水的质量与皮子的质量相等)。对于效果较好的盐水防腐来讲,通常每千克生皮至少需要4千克的饱和盐水。现有的盐水防腐远低于此液比,但确实会影响防腐的质量。
机械作用对于盐水防腐是很重要的。鲟鱼生皮在盐水防腐池中的运动和弯折可以减少到达最后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而且,温度对盐水防腐也产生影响。当温度降低时盐水的渗透速度也要降低,要达到合适的防腐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一般地说,夏天进行盐水防腐比冬天要快,除非盐水防腐池有加热系统。
盐水防腐存在的一个困难是鲟鱼皮上的脏物在防腐池底部的沉积,导致盐水的浓度不规则变化。因为盐水是连续使用的,因此当脏物沉积到能大大降低防腐池的容积时,在防腐池中进行防腐处理的皮子的液比也要降低。小液比会在盐被皮子吸收后而引起防腐池中盐的浓度迅速下降。正常液比时需要大约18小时才能完成防腐。皮子内外盐的高浓度差若因小液比而减小,那么盐进入皮内的速度就要下降。在这种情况下,18小时后从盐水防腐池出来的皮子,可能就没达到充分防腐。
(b)盐堆法在盐堆法防腐过程中,第一张皮子铺在“盐床”上,然后撒上盐,再将另一张皮子铺在这张皮子上。要达到完全防腐,每千克生皮大约需1kg盐。所用的盐的类别也是很重要的,通常使用中等颗粒的岩盐,因为岩盐在皮内溶解得很均匀,过量的盐能在防腐完成后很容易地被除去,而像食盐一样的细盐则趋向于在水从皮内渗出时形成硬块,此硬块会干扰水从皮内进一步渗出,从而影响盐的吸收。
固体盐的防腐原理与盐水防腐相同,只是此过程中的干盐是溶解在已经存在于皮内的水中。皮内的水向皮外迁移,同时盐向内运动。这个过程比盐水防腐要慢得多,需要30天才能完成防腐。
(c)混合法盐腌法防腐的第三种方法——混合法是最快的方法。这种防腐方法的皮必须去肉,同时也用了较强的机械作用加速了盐的渗透和水的除去。在盐腌处理容器(2立方米)内装入三分之一的盐水和1200kg经去肉的鲟鱼生皮,然后加入盐水至满。每30min转动5min,每2h用盐液比重计测一下溶液的浓度,并加入盐使溶液达到80%的饱和度。还要加入一些消毒剂,以使盐溶液中细菌的含量尽可能地低。需要加入1吨的固体盐,并且需过夜,以获得充分的防腐。在防腐过程中,整个操作通过测量盐溶液浓度来监控。
3.鲟鱼皮革的制作分成三个工段,即准备工段、鞣制工段和整饰工段,鲟鱼原料皮经过了这三大工段的加工,才能转变成鲟鱼皮革。
各工段的任务说明如下准备工段主要任务是除去制革无用之物(如污物、油脂等)和不需要的皮组织(如纤维间质等),对胶原纤维进行适当的松散,使皮处于最佳的鞣制状态之下。
鞣制工段主要任务是用鞣剂处理皮使之转变成熟革,并使革具备干加工所需要的各种基本性能(如厚薄、强度和柔软性等)。
整饰工段由革的机械干处理(如磨革、打光、熨烫等)和涂饰等操作所组成,其主要任务是改善成革的物理机械性(如柔软性,延伸性等)和外观性(如颜色、光泽和平整性等),从而达到提高成革的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的目的。
1).制革准备工段a.浸水处理(1)概述鲟鱼原料皮的正确浸水是准备工段的基础。浸水工艺必须根据所加工的皮源情况及加工条件进行优化。这里的任何疏漏和失误都将导致后续制革加工出现不能修正的严重缺陷,例如,皱褶、粒面和手感变差等。皮子在浸灰之前进行浸水的目的不仅仅只在对原料皮进行简单的回水。
(a)鲟鱼原料的成分——由盐腌防腐处理后的鲟鱼皮主要由一下成分组成污物、表皮、胶原、弹性蛋白、皮下组织、非纤维型蛋白、蛋白多糖、脂肪、水、盐,在盐腌法保存鲟鱼皮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其它的防腐剂。
(b)浸水的目的使鲟鱼皮充分回水到鲜皮状态。
为后工序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所有准备工段各工序的操作(除机械操作外)几乎都在水溶液中进行,鲟鱼原料皮均匀地吸收水分恢复至鲜皮态是保证各种化工材料对皮蛋白,特别是胶原蛋白均匀作用的基本保证和前提。只有当鲟鱼原料皮的含水量均匀恢复至鲜皮态,才能确保原皮的柔软性,在各种机械加工时才能避免其受损伤,从而保证机械加工的正常运转。
除去鲟鱼皮表面上的防腐剂、各种有机和无机污物,以利于后工序的进行。
除去皮内部分可溶性非纤维蛋白如白蛋白、球蛋白和胶原蛋白等球状蛋白质,为以后各工序的材料的渗透和作用打好基础。
因此,在鲟鱼皮制革加工前,先要浸好水,浸水是制革工段的基础之基础,是高质量产品革加工的基本保证。
(2)浸水工艺经盐腌或盐水腌过的鲟鱼皮,减少了含水量,形成了一个细菌不易繁殖和生长的环境,从而使鲟鱼皮可以安全地运输和贮存,剥皮后盐腌的速度与效果将决定皮子的质量,皮子的质量则取决于从整体上看皮子的纤维结构及皮子粒面被细菌损害的程度。细菌的作用对鲟鱼皮的损害轻则会使粒面发毛、松面,重则使鲟鱼皮组织彻底瓦解而形成空洞。将防腐盐除去而由水取代之是非常有利于后续工段的。
通过水洗30~60min以除去表皮的盐和污物是很重要的水洗的同时也可以使鲟鱼皮的温度达到最佳的浸水温度,通常为25~28℃,此时的水洗用浸洗比用流水洗更为有效。而且加入必要的机械作用使鲟鱼皮翻动或是转动,都可以令水洗更有效。采用的水量至少需要鲟鱼原料皮重的100%~120%。液比小时需要多换水才能除去盐。皮子表面未溶解的盐粒可通过机械的方法将其除去,这样可以减少废水中的污染。
(3)影响浸水的因素影响浸水的因素可归纳为鲟鱼原料皮的状态和控制因素两大类。
(a)鲟鱼原料皮的状态对浸水的影响鲟鱼原料皮的状态主要指的是皮子防腐和保存发方式,即原皮失水程度。
盐湿法保存的鲟鱼原料皮,其失水较少,皮中的纤维没有发生黏结,浸水时皮张恢复其失去水分较快,起浸水的主要目的在于除去皮上的污物、泥沙及防腐剂等物。
(b)控制因素的影响①浸水添加剂的影响为了加快皮的浸水,特别是干皮的浸水,缩短浸水时间,防止微生物在浸水时对鲟鱼皮的伤害,使浸水操作快速、均匀地进行,方法之一就是加入添加剂。浸水添加剂包括两类,一类是浸水助剂,另一类是防腐剂。
浸水助剂所谓浸水助剂是指浸水时使鲟鱼皮快速而均匀地恢复至鲜皮状态的物质。制革浸水助剂有酸、碱、盐、表面活性剂、酶制剂;最常用的是碱类,其次为表面活性剂和酶制剂。
防腐剂气温较高的夏季浸水以及发现鲟鱼皮已遭受微生物伤害的浸水往往都要加入防腐剂,以防止或减轻微生物对鲟鱼皮的伤害,保证浸水的正常进行。
②机械作用包括对鲟鱼皮的振动,扎软,去肉,刮理等作用,这些作用在浸水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任何一种作用都绝不能过度,否则易产生皮张的浸水过度、伤面、不均匀和易使成品革产生空松、松面等缺陷;除此以外,浸水阶段施加机械处理时应遵循的原则是从弱到强、分次进行和强弱适度;干皮一定要在皮张浸水达到适宜的水分时(达50%左右)才可以施加机械作用,否则,易使皮纤维受到伤害。在浸水处理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针刺模板的针刺轻压鲟鱼皮内表面。
③浸水温度和时间浸水温度和时间对浸水的影响主要是指在浸水期间微生物的繁殖造成对鲟鱼皮的伤害。
浸水时温度升高,皮的充水速度加快,细菌的繁殖也加快,皮中溶出的蛋白质增加;时间长,皮的吸水量随之增加,皮内溶出的蛋白质恢复至鲜皮态,微生物对皮的伤害也加大。因此不难得出结论升温和延长浸水时间有利于皮张恢复至鲜皮态,同时也加大了微生物对皮胶原的伤害。在浸水时只有正确地处理好充水与时间和温度、细菌的繁殖与时间和温度的关系,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才能将浸水的效果达到最佳。
④浸水使用的水的影响浸水使用的水要求清洁和稳定。清洁主要是指水中含菌少,悬浮物、杂质少,浑浊度低,含钙、镁、铁等离子少,硬度低;稳定主要是指水源稳定,防止因水源变动而对制革各工段的影响。
(4)浸水的终点检查在制革工艺中对浸水终点的最普遍使用的方法仍是感观鉴定,而鲟鱼皮制革技术在国内几乎为空白,对鲟鱼皮制革中浸水工艺的终点检查,总结起来达到浸水要求的皮应该是(a)皮张清洁、无污物、皮毛清爽,皮下组织去除干净。
(b)无烂面现象,皮张均匀恢复至鲜皮态或接近于鲜皮态。
(c)如果是制革中采用的鲟鱼皮是干燥保存过的,那么应该检查其切口呈均匀的乳白色,无黄心(若有黄心产生,浸水肯定不足),皮面不能起皱(若起皱,一般表示浸水过度)。
(d)浸水液的pH值浸水结束时一般应在9左右。
(e)水分测定,采用重量法测定鲟鱼皮的含水量达65%~75%,作为浸水终点。水分测定尽管较为标准,但由于测定较麻烦,实用性差,因此一般不采用。
(5)浸水的注意事项(a)浸水过程中,应勤检查,检查pH值(9左右)、水的脏污程度、皮的状态等。如果发现烂面、发臭等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b)浸水中应注意勤换水,尤其是在夏天。浸水绝不能用“仙水”,即反复使用过的水。
(c)鲟鱼皮(特别是干燥保存过的鲟鱼皮)未经回软至一定程度(皮张含水量达50%以上),不能施加机械操作。以防止鲟鱼皮受到损伤,保证鲟鱼皮的完整性和均匀性。
(d)浸水时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了浸水要求的皮张,应立即转入下道工序;而没有达到要求的皮张则应该延长浸水时间;若提前达到了浸水要求的鲟鱼皮则应该提前结束浸水。
(e)鲟鱼皮的浸水应以在这段时间内达到皮张均匀,恢复到鲜皮的松软状态(或接近鲜皮的松软状态)为操作原则。浸水的一般规律是盐干皮回水最易,淡干皮回水最难。
b.脱脂处理(1)概述在一定条件下(机械作用等)用碱类物质(如纯碱等)和表面活性剂(如洗涤剂)等脱脂剂除去皮内外层脂肪的操作称为脱脂操作,简称脱脂。
脂肪的存在将严重影响制革加工及成革的质量,其对制革加工的主要影响是阻止、减缓各化工材料向皮内的渗透与皮纤维上活性基团的反应和作用,这些反应与作用包括皮纤维的分散,鞣剂分子与皮的反应以及纤维间质、表皮等物质的除去,从而影响整个工艺的正常进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鲟鱼皮的含脂量高、胶质重,那么脱脂在鲟鱼皮制革工艺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脱脂一般有机械去脂和化学脱脂,对于鲟鱼皮这样含脂量高的皮张,要采取机械去脂和化学脱脂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将皮内外的脂肪去除干净。
(2)脱脂的目的(a)除去鲟鱼皮内外的脂肪,以保证前处理各工序化工材料对皮的作用以及成品革的质量。
(b)脱脂的同时可除去部分纤维间质,适当地分散胶原纤维,为后面工序中化工材料的渗透和作用打好基础,并有一定的补充浸水和清洁皮张的作用。
(c)由于制革的脱脂常使用碱性物质,因此脱脂可削弱皮组织与皮的联系,为除去与制革无关的无用物做好准备。
(3)机械去脂机械去脂,主要是通过机械作用除去真皮外脂肪(皮下组织)及皮内部分脂肪的操作。
在工厂里机械去脂,一般采用去脂机或削匀机,同时也采用手工的方式。在实验室里,采用的全部是手工去脂。即用有一定弧度的刀轻轻地刮除皮外层的肉。在操作时应注意勿使皮张受到破损。
(4)化学脱脂利用化工材料与皮上的脂类物质作用和反应,达到去除皮内外脂类物质的目的的操作称为化学脱脂。化学脱脂主要除去皮内的脂肪。
化学脱脂,除可在专门的脱脂工序实现以外,还可在浸水、浸灰,甚至铬鞣等各个操作工序中分步进行。
化学脱脂有乳化法、水解法、乳化—皂化法以及溶剂法等四种主要的脱脂方法。
(a)乳化法使用表面活性剂通过其乳化作用而达到除去皮上油脂的脱脂方法称为乳化法。如采用洗衣粉、洗洁精等物质的脱脂就属于乳化法脱脂。乳化法脱脂条件较为温和,不会产生对皮纤维的损伤,脱脂效果也比较好,是较为理想的脱脂方法,但其成本较高,一般很少单独使用乳化剂来进行脱脂。
(b)水解法利用碱类物质或脂肪酶对油脂分子酯键的裂解作用,将不溶于水的油脂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而除去的方法称为水解法脱脂。
(c)乳化—皂化法脱脂时同时使用纯碱和表面活性剂而达到脱脂目的的方法称为乳化—皂化脱脂法。往往以纯碱为主,其它脱脂剂(主要为表面活性剂)为辅。具体控制应以工艺要求,生产条件等因素来确定,其最终应以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好的脱脂效果为最好。
(d)溶剂法使用有机溶剂如煤油、石油醚、二氯甲烷和超临界二氧化碳等物质来溶解皮内的脂类物质的脱脂方法称为溶剂法脱脂。溶剂法脱脂由于大多数使用的有机溶剂成本较高,对设备也有较高要求,而且有机溶剂易挥发,所以其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5)影响化学脱脂的因素(a)鲟鱼皮的状态鲟鱼皮的含水量和含脂量对脱脂的操作有很大的影响,回水不足与回水过量都将影响脱脂剂对皮内脂肪的作用。
(b)脱脂控制因素的影响①脱脂剂的用量及性质不同的脱脂剂的性质,脱脂的方式、脱脂条件和要求各不相同。如果采用碱或碱类物质应考虑碱的强度。若用烧碱,则应严格控制其用量,用量稍大极易引起鲟鱼皮膨胀,正因为如此,生产上在脱脂过程中不采用烧碱;若用纯碱,则用量不能过大(<3.5%),温度不能过低(最好在35~42℃),液比应适中(多为1.5左右)等。若采用表面活性剂,则应考虑表面活性剂的类型。
②脱脂温度脱脂温度不宜使用低温,在比较高的温度下较好,最好在38~42℃进行。温度高不仅有利于油脂的溶解、皮上污物的除去,更利于脱脂剂与油脂的反应与作用(乳化、皂化等)。在采用较高温度脱脂时还要注意皮的状态,绝不能使皮胶因温度过高而发生变性。
③pH值的影响pH值的控制与所选用的脱脂剂及脱脂工序紧密相关。若采用酶脱脂应选用该种酶的最合适pH值下进行;选用碱性酶则溶液pH值不宜超过10,以防止皮的膨胀;若选用非离子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宜在弱碱条件下进行脱脂。
④机械作用和时间在脱脂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机械运动是必要的,皮张的弯折和运动都有利于脱脂剂的渗透和均匀作用,有利于油脂的乳化和除去。脱脂时间应以脱脂剂与油脂反应完全,皮基本无油腻感,脱脂干净为原则。但是如果在脱脂温度比较低或是脱脂剂的用量不足,则应适当加入脱脂剂,延长脱脂的时间,以保证鲟鱼皮脱脂干净。在脱脂处理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针刺模板的针刺轻压鲟鱼皮内表面。
(6)脱脂的终点检查皮坚牢,无烂皮、缺面,皮面清洁,皮下组织去除干净无破损,皮无油滑感,无膨胀现象,其脱脂液多呈乳白色。
(7)脱脂的注意事项(a)脱脂前后的水洗较为重要,脱脂前的水洗以洗去可溶性污物及防腐剂等物为主,以保证脱脂剂最大效率地与皮上油脂作用,最高效率脱脂;脱脂后的水洗宜用热水,以便皂化物、乳化物等反应物的去除,确保脱脂效果。
(b)机械去肉是化学脱脂的基础。机械去肉不仅要求将皮下组织除去干净(包括松软的部位),而且应将其破损率降至最低。
(c)像鲟鱼皮这样含脂量高的皮子,为了使油脂得到彻底的除去,可以适当延长脱脂的时间、增加脱脂剂的用量。
(d)酶在准备工段中的使用,对干净和彻底的脱脂是有利的,因为蛋白酶能水解脂肪细胞膜,利于脱脂剂与膜内的脂类物质反应,因此含酶脱脂剂的脱脂效果高于其它脱脂剂。酶软化后的脱脂,其脱脂率更高,效果更好。
(e)如果脱脂在常温下进行,那么要延长脱脂的时间。
(f)表面活性剂脱脂最好是在脱脂之后的其它工序中参照使用,如浸灰、脱灰、浸酸、铬鞣等工序中参照使用。由于表面活性剂价格较高,一般不用表面活性剂作为主脱脂物。
c.浸灰处理(1)概述浸灰的目的是均匀地打开纤维结构,除去表皮,使纤维获得进一步的膨胀和分散,进一步除去皮内的纤维间质和加强弹性纤维的作用,为获得丰满、柔软和具有弹性的革产品打下坚实的基础。正确的浸灰工艺对于皮革平整、紧实、柔软、面积高产率是至关重要的。不当的浸灰将会导致皮革过度皱缩。在浸灰处理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针刺模板的针刺轻压鲟鱼皮内表面。
工业上普遍使用的是石灰作为浸灰剂,在实验室里,选用的是纯碱作为浸灰剂。
(2)浸灰的注意事项(a)浸灰的目的是使皮张膨胀、纤维分散,因此浸灰的液比应大一些(膨胀的需要),较大的液比除保证膨胀所需外,还有防止皮的擦伤和打折等作用。
(b)pH值较小时是不能达到浸灰的目的的,所以浸灰时用的纯碱溶液应该是饱和的。
(c)适量的机械作用是正确浸灰的前提,机械作用可以加快碱的渗透,达到更好的浸灰的效果。
(d)浸灰时皮张的膨胀是必需的,但是过度的膨胀就成了肿胀,那对鲟鱼皮的成革质量是有害的,所以要控制好浸灰条件,如温度、时间等。
(e)由于鲟鱼皮胶质重,其浸灰时间应该比较长,在这个过程中,鲟鱼皮应该尽可能没于浸灰液中,避免灰斑的形成。
d.脱灰处理(1)概述所谓脱灰就是用一定的方法除去皮内碱的一种操作。
鲟鱼皮经浸灰后,进入鲟鱼皮纤维里的碱以自由态和结合态存在于皮内。在脱灰处理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针刺模板的针刺轻压鲟鱼皮内表面。
脱碱需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a)除去鲟鱼皮内的自由碱和结合碱,利于后工序化工材料的渗透和作用。
(b)基本消除鲟鱼皮的膨胀,进一步除去残存于皮胶原纤维束之间的皮蛋白及脂类物的降解产物、部分非胶原蛋白和皮垢等影响成革性能的物质,疏通纤维间的空隙,利于后序化工材料的渗透和作用。
(c)降低碱皮的pH值,为浸酸等后工序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2)脱碱原理通过水洗可以除去鲟鱼皮纤维束间的部分自由碱,除去鲟鱼皮纤维束上的结合碱则需要使用脱碱剂。脱碱剂由酸性物质组成,在制革生产上一般不直接用酸,特别是无机强酸,而多采用酸性盐或者具弱酸性有机物组成的脱碱剂,来达到缓慢均匀从皮上除去碱的目的。无论是采用弱酸、酸性物或弱酸性有机物构成的脱碱剂或者偶尔使用少量强酸做脱碱剂,其脱碱的原理则是基本相同的,即酸碱中和反应达到与皮胶原结合的和自由存在的碱从皮上除去的目的。
(3)水洗脱碱水洗可除去皮内自由碱,要达到较彻底地除去皮内的碱仅靠水洗是不经济和不现实的。因为碱裸皮水洗时间过长,将导致水肿、皮蛋白损失过多,成革松软。因此在制革过程中脱灰是采用水洗与加入脱灰剂脱灰相结合,一般以水洗脱灰为辅,脱灰剂脱灰为主。
(4)脱碱剂脱碱用作脱碱剂的脱碱材料如下酸性盐与酸式盐——(NH4)2SO4,NH4Cl,NaHSO4,NaHSO3;有机酸及具酸性的有机物——HCOOH,CH3COOH,CH3CHOHCOOH等;无机酸——HCl,H2SO4,H3PO4等。
(5)脱碱的终点检查从感观上判断,脱灰后的裸皮应基本消除膨胀,不能保留清晰的指痕印。
(6)脱灰的注意事项(a)脱灰前应充分水洗,尽可能将皮内外特别是皮胶原纤维空隙中的游离碱洗去,以脱灰操作顺利进行。
(b)水洗的过程中应保证水量充足,浸洗与流洗相结合,水洗液的pH值稳定在9~9.5时作为水洗结束的终点。
(c)脱灰时应严格控制脱灰液的pH值,脱灰时pH值不能低于4,否则易产生表面酸肿。脱灰温度宜控制在25~30℃(冬季高,夏季低)。
(d)脱灰液比(1∶2)不宜过大大,以保证脱灰剂的浓度不低于30%。
e.浸酸处理(1)概述将酸和中性盐(食盐)按一定比例配成溶液处理鲟鱼皮的操作称为浸酸。
浸酸是准备工段中的最后一个工序,它是完成从准备到铬鞣的转换和过渡,这种转换和过渡传统上被认为是制革业中从皮到革的最佳工艺路线。
(2)浸酸的目的(a)降低裸皮的pH值,使之与铬鞣液pH值相近,防止表面过鞣,保证鞣制的顺利进行。
(b)进一步分散胶原纤维,增加胶原的反应活性基,有利于增加鞣剂分子与胶原的结合。
(c)进一步除去皮内的非纤维蛋白并使胶原部分脱水,增大胶原纤维间的空隙,有利于鞣剂分子的渗透和结合。
(d)封闭胶原纤维皮内的羧基,增强胶原的阳电性,减缓鞣剂分子与胶原的结合,便于鞣剂分子向皮内渗透,防止表面过鞣。
鞣皮铬络合物是以带正电荷的阳铬配合物为主,由于经浸酸的裸皮其胶原也带阳电荷,不利于阳铬配合物与胶原的羧基结合,有利于鞣剂分子的渗透,故可防止产生表面过鞣,加快鞣制的速度。
(3)浸酸液的组成浸酸液是由酸、盐按一定比例溶解于水后形成的一种溶液。
浸酸中的酸通常以硫酸为主,有机酸为辅,也有只用硫酸不用有机酸的;所有的盐为工业氯化钠。硫酸及盐的用量以碱皮重作为基准。质量浓度为98%的硫酸的用量为碱性皮质重的0.8%~1.6%,有机酸为碱皮重的0.2%~0.6%。盐的称取量依酸的用量而定,其用量的基本原则是以保证裸皮不发生膨胀的最低使用量,工业氯化钠一般在碱性皮质重的5%~8%的范围内。盐使用量过低,皮在浸酸过程中将发生膨胀;过高将导致酸皮过度脱水而使成革扁薄、丰满性下降;不仅如此,大量的氯离子随浸酸液进入鞣液中将降低鞣液的鞣革性能。
研究表明当浸酸液中NaCl的浓度达到1mol/L时,皮在任何酸量下浸酸均不发生膨胀。由此可得出浸酸时皮在任何酸量下不发生膨胀的最高盐(NaCl)用量为m=5.8n+4.35式中m为每100kg(份)碱皮在任何酸量下不发生膨胀的工业用氯化钠称取量;n为浸酸时的液比, 其推导简程如下
设皮的含水量为75%,浸酸时所使用的液比为n,每100kg(份)碱皮不发生膨胀所需的最大盐用量为m,则有581000=m75+100n]]>整理该平衡式得m=5.8n+4.35(4)影响浸酸的因素(a)温度的影响温度对浸酸的影响极大,较高温度尽管可加速浸酸,有利于酸向皮内渗透,但是温度越高,酸对皮蛋白的水解越强,皮蛋白损失越多,将导致成革强度下降,松面的可能性增加。
(b)时间的影响浸酸时间越长,酸对皮蛋白的作用也越强。其时间的长短,由皮的组织结构,前处理的情况等多种因素决定。
(c)液比的影响液比的大小影响着浸酸中酸、盐的浓度和溶液的pH值,恰当的液比是正常浸酸、pH值控制和纤维分散的基本保证。
(d)机械作用的影响机械作用有助于酸和盐在皮内均匀分布,有助于酸与盐向皮内的渗透,可缩短浸酸时间,加快生产周期。在浸酸处理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针刺模板的针刺轻压鲟鱼皮内表面。
(5)浸酸的注意事项(a)浸酸时在调好所需液比后,应先加盐,待盐均匀溶解并被鲟鱼皮吸收后,再加入酸。
(b)加酸前,酸应该先稀释并冷却至室温,酸要分次缓慢地加入。
(c)严格控制酸、盐比例及液比,严防酸肿。
(d)浸酸皮严禁与清水接触,防止酸肿。
(6)浸酸的终点检查感观鉴定皮身坚牢,无膨胀现象,色洁白、粒面平坦不发滑(发滑表示浸酸未结束)。
2)鞣制工段(铬鞣)经过准备工段各工序的处理,鲟鱼皮已处于适合鞣制的状态,用鞣剂处理后便成为革。皮与革的本质区别在于革是皮经鞣剂处理后的产物,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鞣制工段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针刺模板的针刺轻压鲟鱼皮内表面。
a.铬鞣的优点将裸皮转变为革的鞣剂有很多种,但是其中以铬鞣的效果最佳。其优点有几下几点(1)鞣制速度快;(2)能生产各种类型皮革;(3)能获得好的耐湿热稳定性;(4)虽然在废水中有铬的污染,但铬鞣效果好,而且可通过循环的方法将废水中的铬回收;b.二浴鞣法在铬鞣中又有一浴鞣法与二浴鞣法之分,对于鲟鱼皮,由于其胶质重,用一浴鞣法可能不能达到最佳的鞣制效果,故采用的是二浴鞣法。
二浴鞣法是指适合于鞣制的皮经重铬酸溶液和硫代硫酸钠(Na2S2O3)溶液先后处理而使之转变成革的铬鞣法。
二浴鞣法较之一浴鞣法而言,费工,费时,技术要求高,不易控制,材料浪费大,环境污染大。
二浴鞣法分传统二浴鞣法、新二浴鞣法和变型二浴鞣法。
(1)传统二浴鞣法所谓传统二浴鞣法是指皮经红矾浴和还原浴(海波做还原剂)分别处理转变成革的一中鞣法。
传统二浴鞣法的第一浴为铬酸浴,让皮充分吸收重铬酸
均匀吸收了重铬酸的鲟鱼皮在移至具有还原作用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中,使存在于鲟鱼皮中的Cr6+还原成Cr3+而产生鞣制作用,起反应方程式如下
(2)新二浴鞣法新二浴鞣法多指用铝明矾代替第一浴的部分红矾,利用铝明矾溶解后所产的酸替代传统二浴鞣法第一浴的部分酸,皮再经第二浴——海波还原浴处理使之成革,来达到铝铬结合鞣的目的的一中鞣法。
(3)变型二浴鞣法变型二浴鞣法是指将皮转变成革所需的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红矾,另一部分为低碱度铬鞣液或铬明矾,在一次(相同浴)鞣制操作中来达到鞣制目的的一浴与二浴相结合的鞣法。
c.铬鞣革的质量要求成品革的质量要求仍由革的感观与理化指标所决定。而且在实际运作时革的感观指标比理化指标更为重要,往往以感观指标来判断革的质量的好坏(一般情况下感观指标符合要求,则革的理化指标也符合要求)。符合质量要求的铬鞣革应具备(1)颜色浅淡,均匀,粒面平细,革身平整,丰满而富有弹性。
(2)切口颜色均匀一致,革身无压痕和皱折,革面清洁,无污渍。
(3)革身坚牢,无黑心,革柔软而平坦。
(4)革的pH值应在4~6之间。
d.革的缺陷及产生的原因(1)革身扁薄——由于鲟鱼裸皮对铬的吸收所引起的扁薄多数情况下是由铬鞣不足,革的Cr2O3含量偏低,鞣液的浓度不够,碱度较低等所引起的。
(2)革的粒面粗糙、革的颜色偏深——主要原因是铬在表面结合过多。
(3)革面产生色花——可能是因为革面沾有碱水或污物等造成的。
(4)革产生皱折——铬鞣时鲟鱼皮较多,液比过小,革堆放不平整。
(5)革产生白心——铬鞣不透,鞣制前鲟鱼裸皮处理不恰当,铬鞣液碱度过高。
(6)革产生黑心、干燥后发生卷缩——革内吸收铬太少、不足,铬用量不够,铬结合的离子分子太小、与鲟鱼皮胶原结合不够等。
(7)革裂面、发硬、革面粗糙——胶原结合铬过多,表面结合铬过多,鞣液浓度过高等。
(8)革的强度不够——铬鞣前鲟鱼皮处理过强,胶原损失过多,鞣前未对裸皮作感观鉴定;或铬鞣时,胶原结合铬量不够等。
3)整饰工段由革的机械干处理(如磨革、打光、熨烫等)和涂饰等操作所组成,其主要任务是改善成革的物理机械性(如柔软性,延伸性等)和外观性(如颜色、光泽和平整性等),从而达到提高成革的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的目的。
下面为采用的鲟鱼原料皮是经过盐腌防腐法保存过的盐湿皮进行行制革具体实施例
a.鲟鱼原料皮的状态采用的鲟鱼原料皮是经过盐腌防腐法保存过的盐湿皮,已将皮子上的大部分肉刮去,皮张的硬度较大,含水量低。
b.准备工段的操作(1)初步脱脂考虑到鲟鱼皮含脂量高,所以在制革的第一步就采用溶剂法脱脂将鲟鱼皮中过多的脂肪除去一部分。
例如,将鲟鱼皮剪成小块,取中间的一块(所取部位如图2中F区块所示),称所取的鲟鱼皮的该部分为样品,则样品的物理参数见下表

将样品置于容器中,向其中加入乙醇至完全浸没该样品,36小时后将其取出,并于通风橱中令溶剂乙醇自然挥发,由于乙醇的挥发性强,所以经过整整一夜后,乙醇必定已经全部挥发。接下来,称得样品经由乙醇脱脂后的质量为16.1g。
样品减少的质量就是所脱去的脂肪的质量,为19.6-16.1=3.5(g)那么,此时的脱脂率3.519.6×100%=17.86%]]>即第一步样品脱脂率为

(2)浸水首先将样品水洗45min,其间保持手工操作,并且采用大液比,以充分除去表面未除干净的血污及大部分的盐份和防腐剂。再进入闷洗,在塑料盆中准备pH值为10的纯碱溶液,以能将样品全部浸没为准,加入少量的表面活性剂,浸泡样品20小时后,达到了浸水的终点。
在浸水的过程中,经常用针刺的模板轻压样品,其目的是除去表面明显的肉和部分深层的脂肪,力度要适中,力太小没有效果,力度太大可以会损伤皮子,破坏样品的完整性。
(3)脱脂取出样品,用清水清洗5min左右,于通风处放置10min左右,继而进入到脱脂段。本发明采用的是乳化一皂化法脱脂,同时使用乳化剂和纯碱,保证脱脂液能完全浸没样品,pH值保持在9。
与浸水一样,脱脂时也要经常用针刺的模板轻压鲟鱼皮内表面,可以看到有乳白色乳液出现,这是皮内的脂肪,由此可知,针刺的模板轻压其实就是一种机械作用,加速了脂肪与脱脂剂的作用。由于是在实验室内常温下进行的实验,温度不是很高,所以脱脂的时间必须延长才能达到脱脂的要求(对脱脂的终点已在实验原理中叙述过了)。通过对样品的观察,经过了75小时左右,样品才符合了脱脂的标准。
脱脂终点皮无油腻感,表皮清爽,脱脂干净。
(4)浸灰条件液比2.5操作温度常温时间48h左右常温下容器内的水加入到能将样品完全浸没就足够了,在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纯碱配制成纯碱的饱和溶液,以保证浸灰所必需的pH值,经常施加手工的作用模拟机械作用,检查,达到浸灰的要求后进入到下工序。
(5)脱灰用流水清洗鲟鱼皮样品,大约5min左右,然后再闷洗用清水将样品浸没,时间大概为24h。同时,在水洗脱灰的过程中,经常翻动鲟鱼皮。达到了脱灰的终点后进入到下工序。
(6)浸酸称得此时样品的质量为33.9g。
条件液比1操作温度常温时间30h化工材料98%的硫酸1.0%,氯化钠11.2%操作调好液比,加入所需的氯化钠并不断翻动10min左右,将硫酸用其重量的20倍的水稀释并冷却至室温,分3次、每次间隔20min慢慢地加入硫酸,手工翻动5min左右,测得浸酸液的pH值为1。在整个浸酸的过程中不时的进行手动的操作令鲟鱼皮产生弯折和移动。
终点pH值为2~3,皮处于脱水态,无皱折。
c.铬鞣(二浴鞣法)本发明采用新二浴鞣法,在浸酸液中进行。
以次时样品的质量33.9g为基准。
第一浴加入红矾钾2%、明矾3%,常常翻动样品,操作时间以24小时为准。皮慢慢地转变为橙黄色。
第二浴化工材料98%硫酸2%,Na2S2O310%,时间40h,操作用酸重20倍的水稀释硫酸,并冷却至室温度,分4次、每次间隔30min缓慢地假如硫酸,测得其pH值为2;将Na2S2O3充分溶解后加入其中,出现了乳白色的沉淀物。
终点鲟鱼皮转变为蓝绿色,无任何黄色pH值为4~5。
在鲟鱼皮制革过程中,例如,浸水、脱脂、浸灰、浸酸、铬鞣等步骤中,在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带针刺的针刺模板轻压鲟鱼皮内表面。针刺模板轻压鲟鱼皮内表面的频率在3~100/min,使鲟鱼皮革的完整性好。如图3所示,针刺的上部为圆柱形(其直径为5.92mm),针刺的上部为锥形,针刺的底为半圆形(其直径为0.7mm)。针刺模板为模板的一面设置许多针刺而构成,针刺的上端与模板固定连接。
4.将鲟鱼皮革装裱鲟鱼皮革由天然丝线缝在裱衬面上,鲟鱼皮革的骨板一面朝外,得鲟鱼皮画。
实施例2鲟鱼皮画,鲟鱼生表皮经处理加工制成的鲟鱼皮革,鲟鱼皮革的骨板一面朝外。即实施例1所得到的鲟鱼皮革直接作为画挂起来。
实施例3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将人工养殖的达氏鲟鱼的皮从背切开无损伤地剥下,经处理后制成鲟鱼皮革,选取两排骨板,较大的鲟鱼皮革每排8个骨板所示排列成“V”字形。夹角68°,画框宽6000mm,长8000mm,裱衬由下至上渐蓝渐亮,右下角距边框68mm处有“天峡”字样。
实施例4将人工养殖的小体鲟从腹部剖开,无损伤地剥下皮,制成革。选取4排腹部的骨板,以自然形态排列成自然图案,用丝线缝合在100cm长,65cm宽的裱衬上。用相应长度的画框固定。在裱衬的左下角标有“天峡鲟”字样,并盖上“天宝”印符。
实施例5将分割裁剪的史氏鲟皮革叠加粘贴在长43cm,宽37cm裱衬上,拼装成形象图案,并用相应长度的画框固定。在画框的左上角的裱衬上印上“天宝”二字,右下角盖上“天峡”的印符。
权利要求
1.鲟鱼皮画,其特征在于鲟鱼生表皮经处理加工制成的鲟鱼皮革,鲟鱼皮革的骨板一面朝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鲟鱼皮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鲟鱼皮革为1-50张设在裱衬面上,裱衬、1-50张鲟鱼皮革位于画框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鲟鱼皮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鲟鱼皮革由丝线缝在裱衬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鲟鱼皮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画框的边宽为5-500cm,长为8-500c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鲟鱼皮画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1).鲟鱼生表皮的制作将鲟鱼的皮从背切开无损伤地剥下,得鲟鱼生表皮;2).鲟鱼原料皮的制作将鲟鱼生表皮进行盐腌法防腐处理,得鲟鱼原料皮,备用;3).鲟鱼皮革的制作包括如下三个工段,(1).制革准备工段a).鲟鱼原料皮浸水处理在25~28℃环境温度下,在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原料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针刺模板的针刺轻压鲟鱼皮内表面,水洗30~60min,用水量至少为鲟鱼原料皮重的100%~120%;b)脱脂处理,在脱脂处理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针刺模板的针刺轻压鲟鱼皮内表面;c)浸灰处理,在浸灰处理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针刺模板的针刺轻压鲟鱼皮内表面;d)脱灰处理,在脱灰处理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针刺模板的针刺轻压鲟鱼皮内表面;e.浸酸处理,在浸酸处理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针刺模板的针刺轻压鲟鱼皮内表面;(2)鞣制工段在鞣制工段操作流水线上,将鲟鱼皮的内表面朝着针刺模板的方向,用针刺模板的针刺轻压鲟鱼皮内表面,用鞣剂处理后便成为革;(3)整饰工段经整饰,得鲟鱼皮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鲟鱼皮画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鲟鱼皮革由天然丝线缝在裱衬面上,鲟鱼皮革的骨板一面朝外,得鲟鱼皮画。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鲟鱼皮画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鞣制工段采用二浴鞣法。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文化和旅游产品领域,具体涉及用人工养殖的鲟鱼的皮加工成鲟鱼皮革及其用鲟鱼皮革制作成一种画的制作方法。鲟鱼皮画,其特征在于鲟鱼生表皮经处理加工制成的鲟鱼皮革,鲟鱼皮革的骨板一面朝外。鲟鱼皮画具有节约自然资源、画面立体感强、古朴典雅、色泽辉煌、不变形、不脱落褪色、易于长期保存、产品档次高、艺术含量高、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特点。
文档编号B44C1/00GK1836920SQ20061001886
公开日2006年9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21日
发明者兰泽桥, 陈金芳 申请人:兰泽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