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镜筒以及透镜支撑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6922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镜头镜筒以及透镜支撑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弯曲光学系统的镜头镜筒。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摄像元件的数码相机正在普及。在数码相机中,不仅摄像元件的高像 素化等,而且对使光学像成像在摄像元件中的镜头镜筒也要求高性能化。具体来说,寻求搭 载了更高倍率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镜头镜筒。另一方面,在数码相机的领域中,为了携带性能的提高,存在对本体的小型化的要 求。为此,寻求认为对本体的小型化贡献较大的、具备镜头镜筒和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的小 型化。进行了为了将摄像装置小型化而在变焦透镜系统的中途将光路弯折的所谓弯曲光学 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4)。专利文献1专利第3925457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7-17957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2007-271649号公报专利文献4特开2005-3519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通常,摄像光学系统具有多个的透镜组。将来自被拍摄体的光进行取入的第1透 镜组的屈光力的正负,对镜头镜筒的小型化或光学系统的变倍比等产生影响。例如,在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屈光力的情况下(所谓的正引导型的摄像光学系统 的情况下),容易实现较大的变倍比的另一面是透镜的数量变多、对镜头镜筒的小型化不 利。另一方面,在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屈光力的情况下(所谓的负引导型的摄像光学 系统的情况下),与正引导型相比,难于实现较大的变倍比,并能够减少透镜的数量,因此对 镜头镜筒的小型化有利,也能够进一步向广角化发展。如此,在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屈光力的情况下,容易实现镜头镜筒的小型化以及 广角化。然而,在负引导型的摄像光学系统中,在第1透镜组的后方,需要可移动设置具有 正的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第3透镜组,因此,需要对应于这些的透镜组的移动,移动光 阑单元以及快门单元。为此,驱动这些单元的机构是必要的,而存在部件数目增大、制造成 本增大的忧虑。本发明的第1课题,在于提供能够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的镜头镜筒。另外,虽然光阑单元具有多个的光阑翼片(羽根),但是为了在从透镜到光阑翼片 之间保持某种程度的距离,而难于实现包含透镜以及光阑单元的透镜支撑构造的小型化。本发明的第2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小型化的透镜支撑构造。第1发明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形成被拍摄体的光 学性像的镜头镜筒,具有第1透镜组、第2透镜组、第3透镜组、第1支撑框体、第1支撑机构、第1驱动单元、光量调节单 元、光路遮断单元。第1透镜组,是将从被拍摄体侧沿第1光轴行进的光束取入的透镜组, 并具有将沿着第1光轴而入射的光束向沿着与第1光轴交叉的第2光轴方向反射的弯曲光 学元件。第2透镜组将透过第1透镜组后的光束取入,第3透镜组将透过第2透镜组后的 光束取入。第1支撑框体对第1透镜组进行支撑。第1支撑机构,是按照在沿着第2光轴 的方向相对于第1透镜组可移动的方式对第2透镜组进行支撑的机构,并具有对第2透镜 组进行支撑的第2支撑框体。第1驱动单元,按照在沿着第2光轴的方向移动第2透镜组 的方式,对第2支撑框体施加驱动力。光量调节单元,是用于对通过第2透镜组的光的量或 从第2透镜组出射的光的量进行调节的机构,并被固定于第2支撑框体。光路遮断单元,是 用于对沿着第2光轴的光路进行开放以及遮断的机构,并被固定于第2支撑框体。在该镜头镜筒中,由于光量调节单元以及光路遮断单元被固定于第2支撑框体,因此能够在第2支撑框体、光量调节单元以及光路遮断单元共用第1驱动单元,并且没有必 要为了光量调节单元以及光路遮断单元而设置其他的驱动单元。藉此,在该镜头镜筒中,结 构的简单化成为可能,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第2发明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第1发明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中,光量调节单元在 沿着第2光轴的方向中被配置于第2支撑框体的第1透镜组侧。第3发明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第1或第2发明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中,光路遮断 单元在沿着第2光轴的方向中被配置在与第2支撑框体的第1透镜组侧相反一侧。第4发明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第1至第3的任何一项发明所涉及的镜头镜筒 中,光路遮断单元具有按照能够使沿着第2光轴的光路开放以及遮断的方式设置的光路遮 断机构、以及对光路遮断机构进行驱动的遮断驱动电机。遮断驱动电机,在沿着第2光轴的 方向中被配置在比光路遮断机构更靠第1透镜组侧。第5发明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第1至第4的任何一项发明所涉及的镜头镜筒 中,还具备设置有第1支撑机构的本体框体。光量调节单元,具有利用绕第2光轴的旋转力 而能够调节开度的光量调节机构、以及以能够对光量调节机构传递旋转力的方式设置传递 部件。本体框体具有将对第2支撑框体相对于本体框体的向沿着第2光轴的方向的直进运 动,变换为传递部件的绕第2光轴的旋转运动的导向部。第6发明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第5发明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中,传递部件从光量 调节机构向与第2光轴正交的方向延伸。导向部具有传递部件所插入的、并相对于沿着第 2光轴的方向倾斜的导向槽。第7发明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第1至第6的任何一项的发明所涉及的镜头镜 筒中,第1透镜组作为整体具有负的屈光力。第8发明所涉及的透镜支撑构造,具备具有凸面的透镜;对透镜进行支撑的透镜 支撑框体;被固定于透镜支撑框体的光阑构件。在沿着透镜的光轴的方向中,透镜的凸面的 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光阑构件的孔径内。在该透镜支撑构造中,在沿着透镜的光轴的方向中,透镜的凸面的至少一部分被 配置在光阑构件的孔径内,因此能够将光阑构件配置在透镜的附近。藉此,能够缩短光阑构 件以及透镜的沿光轴的方向的全长,并能够实现小型化。第9发明所涉及的透镜支撑构造,是在第8发明所涉及的透镜支撑构造中,光阑构件以相对于透镜的位置不变化的方式被设置。


图1是数码相机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数码相机的概略立体图。图3是镜头镜筒的概略立体图。图4是镜头镜筒的概略立体图。图5是镜头镜筒的正视图。图6是镜头镜筒的背视图。图7是镜头镜筒的侧视图。图8是镜头镜筒的侧视图。图9是摄像光学系统的结构图。图10是镜头镜筒的概略剖面图。图11是镜头镜筒的概略剖面图。图12是第1透镜组以及其周边的剖面图。图13是第2支撑框体的立体图。图14(A)、(B)是第2透镜组以及第2支撑框体的剖面图。图15是(A)(B)是光阑单元的俯视图。图16是镜头镜筒的概略俯视图。图17是镜头镜筒的概略俯视图。图18是镜头镜筒的概略俯视图。图19是镜头镜筒的概略俯视图。图20是镜头镜筒的概略俯视图。图21是镜头镜筒的概略俯视图。图中1数码相机2照相机本体3镜头镜筒10第1支撑框体12前方部12a第1突出部20 第2支撑框体21 第2支撑框体本体22 光阑单元(光量调节单元)22a光阑机构(光阑构件)23 第1导向部24 第2导向部25 第1驱动构件26 减光滤光器(光学元件)
27 快门驱动电机(遮断驱动电机)28 滤光器驱动电机(元件驱动电机)29 快门单元(光路遮断单元)30 第3支撑框体40 透镜驱动装置(光学元件驱动装置)41 第4支撑框体50 第1驱动单元51 第1驱动电机52 第1丝杠(第1驱动轴)53 第1框架60 第2驱动单元61 第2驱动电机62 第2丝杠(第2驱动轴)63 第2框架70 本体框体71 前方平板72 导向部72a 导向槽Gl 第1透镜组G2 第2透镜组G3 第3透镜组G4 第4透镜组最佳实施方式<数码相机的概要>使用图1以及图2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码相机1进行说明。在图1 以及图2表示数码相机1的概略立体图。数码相机1是用于取得被拍摄体的图像的照相机,为了高倍率化以及小型化,而 采用弯曲光学系统。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按照以下方式对数码相机1的6面进行定义。在基于数码相机1的撮影时,将向着被拍摄体侧的面作为照相机本体2的前表面,将其相反侧的面作为背面。在按照被拍摄体的铅直方向上下与由数码相机1所摄像的长方 形的像(通常,纵横比(长边对短边的比)为3 2,4 3,16 9等)的短边方向上下 一致的方式进行撮影的情况下,将面向铅直方向上侧的面作为上表面,将其相反侧的面作 为下表面。并且,在按照被拍摄体的铅直方向上下和由数码相机1所摄像的长方形的像的 短边方向上下一致的方式进行撮影的情况下,将从被拍摄体侧观察来到左侧的面作为左侧 面,将其相反侧的面作为右侧面。另外,以上的定义,并不是对数码相机1的使用姿势进行 限定。根据以上的定义,图1,为所谓的示出了前表面、上表面以及右侧面的立体图。另外,不仅对数码相机1的6面,对配置于数码相机1的各结构构件的6面也同样地进行定义。也就是说,对于配置于数码相机1的状态的各结构构件的6面,使用上述的定 义。另外,如图1所示,对在照相机本体2的前表面具有垂直的Y轴的3维正交坐标系 统进行定义。根据该定义,从背面侧向前表面侧的方向是Y轴正方向,从右侧面侧向左侧面 侧的方向是X轴正方向,与X轴以及Y轴正交,并从底面侧向上表面侧的方向是Z轴正方向。以下,在各个的图面中,以该XYZ坐标系统为基准而进行说明。也就是说,各个的 图面中X轴正方向、Y轴正方向、Z轴正方向,分别表示相同的方向。<数码相机的整体结构>如图1以及图2所示的那样,数码相机1主要具备对各单元进行收置的照相机本 体2、形成被拍摄体的光学像的镜头镜筒3、摄像单元90。摄像单元90,具有将光学像变 换为图像信号的摄像元件91,作为摄像元件91,例如,可以列举出CCD(电荷耦合装置)、 CMOS(互补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等。在照相机本体2的上表面,以摄影者进行摄像动作等的操作的方式,设置释放按 钮4、操作拨盘5、电源开关6、变焦调节杆7。释放按钮4是摄影者用于输入曝光时刻的按 钮。操作拨盘5是摄影者用于进行与撮影动作相关的各种设定的拨盘。电源开关6是摄影 者用于对数码相机1的ON以及OFF进行操作的开关。变焦调节杆7是摄影者用于对变焦 倍率进行调节的杆,能够以释放按钮4为中心在规定的角度的范围内旋转。在照相机本体 2的背面,设有对由摄像元件91所取得的图像进行显示的液晶显示器8。<镜头镜筒的结构>使用图3 图21,对镜头镜筒3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以及图4是镜头镜筒3的 概略立体图。图5是镜头镜筒3的正视图。图6是镜头镜筒3的背视图。图7以及图8是 镜头镜筒3的侧视图。如在图5 图8中镜头镜筒3的内部构造明白那样,省略本体框体 70的一部分。图9是摄像光学系统的结构图。图9表示广角端的状态。图10以及图11表示镜 头镜筒3的概略剖面图。图10表示广角端的状态,图11表示望远端的状态。图12表示第 1透镜组Gl以及其周边的剖面图。图13表示第2支撑框体20的立体图。图14(A)以及 (B)是第2透镜组G2以及第2支撑框体20的剖面图。在图14㈧中省略第7透镜L7。图 15(A)以及⑶是光阑单元22的俯视图。图15㈧表示收缩状态,图15(B)表示开放状态。此外,图16 图21是从Z轴方向观察的镜头镜筒3的概略俯视图。在图16中将 本体框体70的一部分省略。图17中,还将第1驱动单元50以及第2驱动单元60省略。图 18中,还将第2支撑框体20省略。图19中,还将快门单元29省略。图20是透镜驱动装置 40的概略俯视图。图21中,将第1轭体46以及第2轭体47省略。如图3 图8所示那样,镜头镜筒3,具有采取了将光路弯折的弯曲光学系统的 摄像光学系统、第1支撑框体10、第2支撑框体20、第3支撑框体30、第1驱动单元50、第2 驱动单元60、本体框体70、光阑单元22、快门单元29、对摄像光学系统的第4透镜组G4进 行支撑的透镜驱动装置40。(1)摄像光学系统如图9所示,摄像光学系统具有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 4透镜组G4。
第1透镜组Gl是作为整体具有负的屈光力的透镜组,并按照对从被拍摄体沿第1 光轴Al入射的光束进行取入的方式进行设置。具体来说,第1透镜组Gl由第1支撑框体 10所支撑,并具有第1透镜Li、棱镜PR(弯曲光学元件的一例)、第2透镜L2、第3透镜L3。 第1透镜Ll具有第1光轴Al,第2透镜L2以及第3透镜L3具有与第1光轴Al大致垂直 的第2光轴A2。棱镜I3R是例如内部反射棱镜,并具有将沿第1光轴Al入射的光束向沿第 2光轴A2的方向反射的反射面I3Rl。第2透镜组G2是作为整体具有正的屈光力的透镜组,并将由第1透镜组Gl所弯折的光束取入。具体来说,第2透镜组G2由第2支撑框体20所支撑,并具有第4透镜L4、 第5透镜L5、第6透镜L6、第7透镜L7。按照第4 第7透镜L4 L7的光轴与第2光轴A2大概一致的方式,第4 第7 透镜L4 L7由第2支撑框体20所支撑。第2支撑框体20以相对于本体框体70沿着第 2光轴A2的方向可移动的方式设置,第4 第7透镜L4 L7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沿着与 第2光轴A2的方向,成为一体而移动。为此,第2透镜组G2能够作为进行摄像光学系统的 变倍的变倍组而发挥功能。第3透镜组G3具有将透过第2透镜组G2后的光束取入的第8透镜L8,并具有正 的屈光力。并以第8透镜L8的光轴与第2光轴A2 —致的方式,由第3支撑框体30对第8 透镜L8进行支撑。第3支撑框体30,以相对于本体框体70在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可移 动的方式被设置,第8透镜L8从广角端到望远端在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上移动。为此, 第8透镜L8能够作为聚焦透镜而发挥功能。第4透镜组G4,具有将透过第3透镜组G3的光取入的第9透镜L9,作为像抖动 校正透镜而发挥功能。第9透镜L9,能够利用后述的透镜驱动装置40 (第3驱动单元的一 例),而在与第2光轴A2正交的面内可移动的方式被支撑。第4透镜组G4的光轴面向与第 2光轴A2大致相同的方向。第4透镜组G4不向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移动。该摄像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总是位于第2透镜组G2的第1透镜组Gl侧,因此该 孔径光阑的位置,从广角端向望远端,与第2透镜组G2以及第3透镜组G3 —起沿着第2光 轴A2移动。光阑单元22(光量调节单元),配置在该孔径光阑的位置。光阑单元22,被固 定于第2支撑框体20,并在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与第2透镜组G2 —起移动。对光阑单 元22的详细,留作后述。(2)第1支撑框体以上所说明的摄像光学系统,由各支撑框体所支撑。具体来说,如图5 图8所示 那样,第1透镜组Gl例如通过粘接而固定于第1支撑框体10。第1支撑框体10被固定于 本体框体70的Z轴方向正侧端部。第1支撑框体10,具有第1支撑框体本体11、前方部 12。如图12所示那样,在第1支撑框体本体11固定第1透镜组Gl的棱镜PR、第2透镜L2 以及第3透镜L3。在前方部12固定第1透镜Li。如图5所示那样,从沿着第1光轴Al的方向观察时,第1支撑框体10以及本体框 体70的一部分重叠。具体来说,如图12所示那样,本体框体70被配置在第2透镜组G2以 及第3透镜组G3的Y轴方向正侧,并具有在Z轴方向延伸的前方平板71,在前方平板71的 Z轴方向正侧配置第1支撑框体10的前方部12。前方部12具有向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突出的第1突出部12a、向沿着第1光轴Al的方向突出的第2突出部12b。第1突出部12a,配置于前方平板71的Y轴方向负侧。 前方平板71具有向Z轴方向负侧凹入的凹部71a。在凹部71a插入第2突出部12b。(3)第2支撑框体 第2透镜组G2,通过例如粘接而被固定在第2支撑框体20。在本体框体70,固定 第1导向轴59以及第2导向轴69。利用这些的第1导向轴59以及第2导向轴69,第2支 撑框体20以沿着第2光轴A2可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具体来说,第2支撑框体20具有固定第2透镜组G2的第2支撑框体本体21、与 第1导向轴59滑动(滑动)的第1导向部23、与第2导向轴69滑动的第2导向部24、 承受由第1驱动单元50产生的驱动力的第1驱动构件25。第2支撑框体20,利用第1导 向轴59以及第2导向轴69,构成对第2透镜组G2可移动地进行支撑的第1支撑机构Si。 第2支撑框体20,主要由第1导向轴59所导向。第2导向轴69防止第2支撑框体20绕第 1导向轴59旋转。如图13所示那样,第2支撑框体本体21具有圆筒形状,并具有孔径21a、用于粘接 第5透镜L5的2个的第1粘接沟槽21b、用于粘接第7透镜L7的2个的第2粘接沟槽21c。 2个的第1粘接沟槽21b以夹着第2光轴A2的方式被配置。2个的第2粘接沟槽21c以夹 着第2光轴A2的方式被配置。这些的第1粘接沟槽21b以及第2粘接沟槽21c在圆周方 向以等间距的方式交互地被配置。第1粘接沟槽21b以比第2粘接沟槽21c更深的方式形成,如图14(A)所示那样, 在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延伸到第5透镜L5的外周侧。第5透镜L5的外周面嵌入到孔 径21a。在孔径21a的第4透镜L4侧形成环状突起21e。第5透镜L5与环状突起21e抵 接,藉此,进行第5透镜L5相对于第2支撑框体20的、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的定位。在 第5透镜L5的第7透镜L7侧,接合第6透镜L6。另外,在第1粘接沟槽21b,填充粘接剂 (未图示),藉此将第5透镜L5固定于第2支撑框体20。另一方面,第2粘接沟槽21c比第1粘接沟槽21b更浅,并如图14 (B)所示那样,不 延伸到第5透镜L5的外周侧。第7透镜L7与环状面21d相抵接,藉此,能够进行第7透镜 L7相对于第2支撑框体20的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的定位。另外,在第2粘接沟槽21c 填充粘接剂(未图示),藉此能够将第7透镜L7固定于第2支撑框体20。(4)第1驱动单元第2支撑框体20由第1驱动单元50所驱动。具体来说,第1驱动单元50,具有第 1驱动电机51、被第1驱动电机51所旋转驱动的第1丝杠52(第1驱动轴的一例)、对第1 驱动电机51以及第1丝杠52进行支撑的第1框架53。在第1丝杠52螺接第1驱动构件25。第1驱动构件25以利用第2支撑框体本体 21能够旋转且在轴方向一体地进行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利用这些的结构,若第1丝杠52旋 转,第2支撑框体20沿着第2光轴A2移动。(5)光阑单元以及快门单元在第2支撑框体20固定光阑单元22以及快门单元29。光阑单元22被固定在第 2支撑框体20的第1透镜组Gl侧,快门单元29被固定于第2支撑框体20的摄像单元90 侧(与第1透镜组Gl侧相反一侧)。光阑单元22具有能够利用绕第2光轴A2的旋转力而对开度进行调节的光阑机构22a(光阑构件的一例)、以及以能够向光阑机构22a传达旋转力的方式设置的驱动杆 22b。如图10所示那样,第4透镜L 4的凸面L 4a的一部分被配置于光阑机构22a的孔径 内。也即,从沿着第1光轴Al的方向观察时,第4透镜L4的一部分进入光阑单元22的内 部,第4透镜L4的一部分与光阑单元22重合。如图4所示那样,本体框体70具有将第2支撑框体20相对于本体框体70的向着 沿第2光轴A2的方向的直进运动变换为驱动杆22b的绕第2光轴A2方向的旋转运动的导 向部72。更详细地,如图4、图15㈧以及图15⑶所示那样,驱动杆22b从光阑机构22a向 与第2光轴A2正交的方向延伸。这里,图15㈧表示将光阑单元22收缩的状态,图15(B) 表示将光阑单元22开放的状态。导向部72具有插入驱动杆22b的导向槽72a。导向槽72a相对于沿着第2光轴 A2的方向倾斜。若第2支撑框体20沿着第2光轴A2移动,则驱动杆22b在导向槽72a内 移动,驱动杆22b相对于第2支撑框体20而绕第2光轴A2方向的旋转。藉此,能够利用第 1驱动单元50进行光阑机构22a的驱动。快门单元29具有以能够将沿着第2光轴A2的光路开放以及遮断的方式设置的 快门机构29a、驱动快门机构29a的快门驱动电机27。快门驱动电机27,被配置于沿着第2 光轴A2的方向中比快门机构29a更靠第1透镜组Gl侧。此外,在快门单元29,设有在沿着第2光轴A2的光路上可插入且可从光路退离 地设置的减光滤光器26 (光学元件的一例,图18参照);对减光滤光器26进行驱动的滤光 器驱动电机28 (元件驱动电机的一例)。滤光器驱动电机28,在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中 配置在比减光滤光器26更靠第1透镜组Gl侧。(6)第3支撑框体如图5 图11所示那样,第3透镜组G3,利用例如粘接被固定于第3支撑框体30。 第3支撑框体30利用第1导向轴59以及第2导向轴69而以能够沿着第2光轴A2移动的 方式被支撑。具体来说,第3支撑框体30,具有固定第3透镜组G3的第3支撑框体本体 31、与第2导向轴69滑动的第3导向部33、与第1导向轴59滑动的第4导向部34、对由第 2驱动单元60产生的驱动力进行承受的第2驱动构件35。第3支撑框体30,利用第1导向轴59以及第2导向轴69,而构成对第3透镜组G3 可移动地进行支撑的第2支撑机构S2。第3支撑框体30,主要被第2导向轴69所导向。第 1导向轴59防止第3支撑框体30绕第2导向轴69旋转。(7)第2驱动单元第3支撑框体30由第2驱动单元60所驱动。具体来说,第2驱动单元60,具有 第2驱动电机61、由第2驱动电机61旋转驱动的第2丝杠62 (第2驱动轴的一例)、对第 2驱动电机61以及第2丝杠62进行支撑的第2框架63。在第2丝杠62螺接第2驱动构 件35。第2驱动构件35以能够利用第3支撑框体本体31进行旋转且与轴方向一体进行 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利用这些的结构,若第2丝杠62旋转,则第3支撑框体30沿第2光轴 A2进行移动。(8)透镜驱动装置在本体框体70的Z轴方向负侧,配置透镜驱动装置40,利用该透镜驱动装置40, 以第4透镜组G4在与第2光轴A2正交的面内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具体来说,透镜驱动装置40,具有基底平板43、利用基底平板43而以在Y轴方向可移动地被支撑的第5支 撑框体42、利用第5支撑框体42而在X轴方向可移动地被支撑的第4支撑框体41、被固定 于第4支撑框体41的电气基板48。基底平板43,例如,利用未图示的固定构件而被固定于 本体框体70。此外,透镜驱动装置40,具有第1线圈C11、第2线圈C12、第3线圈C20、第1磁体 44、第2磁体45、第1轭体46、第2轭体47。第1线圈Cll以及第2线圈C12,是用于将第4 支撑框体41以俯仰(C 〃 f )方向(Y轴方向)驱动的线圈,并以夹着第2光轴A2的方式 分别被配置在电气基板48的X轴方向两端。第3线圈C20,是用于将第4支撑框体41沿摇 摆(3—)方向(X轴方向)进行驱动的线圈,并被配置在第2线圈C12的Y轴方向负侧。
第1轭体46以及第2轭体47被固定在基底平板43。第1磁体44以与第1线圈 Cll在Z轴方向相面对的方式被固定在第1轭体46,第2磁体45以与第2线圈C12以及第 3线圈C20在Z轴方向相面对的方式被固定于第2轭体47。另外,透镜驱动装置40,具有俯仰位置传感器Dl和摇摆位置传感器D2。俯仰位置 传感器Dl是用于对第4支撑框体41的俯仰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摇摆位置传感 器D2是对第4支撑框体41的摇摆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利用俯仰位置传感器Dl 以及摇摆位置传感器D2,能够对第4支撑框体41的位置进行检测。如图21所示那样,第1磁体44的与第1线圈Cll相对应的部分,以在Y轴方向排 列的方式被2极磁化(着磁)。第1磁体44的与摇摆位置传感器D2相对应的部分,以在X 轴方向排列的方式被2极磁化。第2磁体45的与第2线圈C12以及俯仰位置传感器Dl相 对应的部分,以在Y轴方向排列的方式被2极磁化。第2磁体45的与第3线圈C20相对应 的部分,以在X轴方向排列的方式被2极磁化。如以上的那样,利用第1线圈C11、第2线圈C12、第1磁体44、第2磁体45、第1 轭体46以及第2轭体47,构成将第4支撑框体41向俯仰方向驱动的俯仰驱动单元81。利 用第3线圈C20、第2磁体45以及第2轭体47,构成将第4支撑框体41向摇摆方向驱动的 摇摆驱动单元82。<第2以及第3支撑框体的移动区域>这里,对第2支撑框体20以及第3支撑框体30的移动区域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那样,从摄像光学系统的广角端到望远端,第2支撑框体20在第1行 程M23的范围内沿第2光轴A2而进行移动。在图10中,以第1驱动构件25为基准而表示 第1行程M23。若将第1驱动构件25的沿第2光轴A2的方向的尺寸作为第1尺寸M22,则 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范围内第1驱动构件25所占据的区域,为第1移动区域M21。另一方面,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第3支撑框体30在第2行程M33的范围内沿着第 2光轴A2而移动。在图10中,以第2驱动构件35为基准而示出了第2行程M33。若将沿 着第2驱动构件35的第2光轴A2的方向的尺寸设为第2尺寸M32,则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 的范围内,第2驱动构件35所占据的区域成为第2移动区域M31。
如从图10所明了的那样,第1移动区域M21与第2移动区域M31的一部分重合。 此外,第1行程M23,与第2行程M33的一部分重合。藉此,能够将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 的镜头镜筒3的尺寸缩短。〈配置的特征〉
此外,镜头镜筒3在各结构的配置具有特征。具体来说,从沿着第2光轴A2的方 向观察时,第1驱动单元50以及第2驱动单元60以夹着第2光轴A2的方式被配置。更详 细地说,如图16 图21所示那样,在对与第2光轴A2交叉并在Y轴方向延伸的第1边界 线El进行设定的情况下,第1驱动单元50以及第2驱动单元60夹着第1边界线El而配 置于两侧。第1驱动单元50被配置于镜头镜筒3的X轴方向正侧的端部,第2驱动单元60 被配置于镜头镜筒3的X轴方向负侧的端部。另外,在对与第2光轴A2交叉并在X轴方向延伸的第2边界线E2进行设定的情 况下,第1驱动单元50以及第2驱动单元60夹着第2边界线E2而配置于两侧。更详细地 说,第1驱动单元50的第1丝杠52的第1旋转中心R1,被配置于比第2光轴A2更靠Y轴 方向正侧。第2驱动单元60的第2丝杠62的第2旋转中心R2,被配置于比第2光轴A2更 靠Y轴方向负侧。在连结第1旋转中心Rl以及第2旋转中心R2的线上或其近旁配置第2 光轴A2。第1导向轴59被配置于第1驱动单元50的附近。第2导向轴69被配置于第2 驱动单元60的附近。另外,第1驱动单元50以及第2驱动单元60中至少一方,与透镜驱动装置40重 合。更详细地说,第1驱动单元50与摇摆驱动单元82重合,第2驱动单元60与俯仰驱动 单元81重合。此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那样,与第1驱动单元50的第2光轴相反一侧的外侧 端(更详细地说,第1框架53的第1外侧端面53a),被配置于实质上与摇摆驱动单元82的 第2光轴A2相反一侧的外侧端(更详细来说,第2轭体47的第2外侧端面47a)相同的位 置(X轴方向的位置)。第2驱动单元60的与第2光轴A2相反一侧的外侧端(更详细地 说,第2框架63 的第3外侧端面63a),被配置于实质上与俯仰驱动单元81的第2光轴A2相反一侧的外侧 端(更详细地说,第1轭体46的第4外侧端面46a)相同的位置(X轴方向的位置)。另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那样,第1驱动电机51,被配置于沿第2光轴A2的方向 中比第2驱动电机61更靠第1透镜组Gl的附近。第1驱动电机51被配置于比第2驱动 电机61更靠Z轴方向正侧。第1驱动电机51被配置于第1透镜组Gl以及第1支撑框体 10的X轴方向的侧方。如图5 图21所示那样,快门驱动电机27以及滤光器驱动电机28,以夹着第2光 轴A2的方式被配置。具体来说,第1导向轴59以及第2导向轴69,夹着第1边界线El而 被配置于两侧。从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观察时,第1导向轴59以及第2导向轴69,以夹 着第2光轴A2的方式被配置。从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观察时,第1导向轴59被配置于 滤光器驱动电机28的附近,第2导向轴69被配置于快门驱动电机27的附近。若将以上的配置汇总,则第1驱动单元50、第1导向轴59以及滤光器驱动电机28, 被配置于第1边界线El的X轴方向负侧,第2驱动单元60、第2导向轴69以及快门驱动电 机27被配置于第1边界线El的X轴方向正侧。另外,第1驱动单元50、第1导向轴59以及快门驱动电机27,被配置于第2边界 线E2的Y轴方向正侧,第2驱动单元60、第2导向轴69以及滤光器驱动电机28,被配置于 第2边界线E2的Y轴方向负侧。〈数码相机的动作〉
对数码相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数码相机1的基本动作与以往的照相机相 比没有变化,因此省略基本动作的进行说明。(1)撮影时的变焦动作电源ON时,例如摄像光学系统被设定于广角端(图10所示的状态)。若变焦调 节杆7被操作向望远侧,则根据变焦调节杆7的旋转角度以及操作时间,利用第1驱动单元 50以及第2驱动单元60,第2支撑框体20以及第3支撑框体30在沿着第2光轴A2的方 向上被驱动。具体来说,若利用第1驱动单元50的第1驱动电机51对第1丝杠52进行旋 转驱动,则第2支撑框体20沿着第2光轴A2移动到第1透镜组Gl侧(例如参照图11)。 若利用第2驱动单元60的第2驱动电机61对第2丝杠62进行旋转驱动,则第3支撑框体 30沿着第2光轴A2移动到第1透镜组Gl侧(例如图11参照)。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第2 支撑框体20线性地移动,但是第3支撑框体30从中途向摄像单元90侧折返,再度移动到 第1透镜组Gl侧。若变焦调节杆14被向广角侧操作,则根据变焦调节杆14的旋转角度以及操作时 间,利用第1驱动单元50将第2支撑框体20驱动到摄像单元90侧,并利用第2驱动单元 60将第3支撑框体30驱动到摄像单元90侧。如此,通过使第2透镜组G2以及第3透镜组G3沿着第2光轴A2移动,摄像光学 系统的变倍比增大。(2)光阑单元的动作在被固定于第2支撑框体20的光阑单元22设置驱动杆22b,在形成于本体框体 70的导向部72的导向槽72a插入驱动杆22b的端部。为此,若第2支撑框体20沿着第2 光轴A2移动,则如图15㈧以及图15⑶所示那样,驱动杆22b由导向槽72a以绕第2光 轴A2旋转方式被导向。该结果为,光阑单元22从图15(A)所示的收缩状态向15(B) 所示的开放状态之间变化,并进行基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阑单元22的光量的调节。(3)透镜驱动装置的动作根据利用抖动检测传感器(未图示)所检测的俯仰方向以及摇摆方向的抖动量, 利用透镜驱动装置40对第4透镜组G4进行驱动。具体来说,基于由抖动量以及位置传感 器(未图示)所检测的位置信息,利用控制单元(未图示),计算出第4透镜组G4的俯仰方 向以及摇摆方向的驱动量。与该驱动量相对应的电流流过第1线圈C11、第2线圈C12以及 第3线圈C20。该结果为,以第4支撑框体41在俯仰方向以及摇摆方向被驱动,并利用第4 透镜组G4不产生图像的抖动的方式对光路进行调节。藉此,能够根据数码相机1的抖动而 对被拍摄体的光学像的位置进行调节,并能够对图像的抖动进行校正。〈镜头镜筒的特征〉镜头镜筒3的特征如以下那样。(1)在该镜头镜筒3中,由于第1透镜组Gl整体具有负的屈光力,因此与具有例如正 的屈光力的情况下相比,对广角化有利。此外,第2支撑框体20所移动的第1移动区域M21的一部分,与第3支撑框体30 所移动的第2移动区域M31重合,因此能够缩短镜头镜筒3的沿第2光轴的方向的尺寸。 如此,在该镜头镜筒3中,能够谋求广角化以及小型化。
(2)第1驱动单元50以及第2驱动单元60以夹着第2光轴A2的方式被配置,因此从 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观察时,镜头镜筒3整体在X轴方向变长,Y轴方向的尺寸变短。藉 此,能够实现镜头镜筒3的薄型化。(3)从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观察时,第1驱动单元50与摇摆驱动单元82重合,第 2驱动单元60与俯仰驱动单元81重合。为此,能够抑制俯仰驱动单元81以及摇摆驱动单 元82向与第1驱动单元50以及第2驱动单元60所排列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Y轴方 向)突出。藉此,能够缩短镜头镜筒3的Y轴方向的尺寸,并能够实现镜头镜筒3的薄型化。(4)从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观察时,第1驱动单元50的第1框架53的第1外侧端 面53a被配置于与摇摆驱动单元82的第2轭体47的第2外侧端面47a实质上相同的X轴 方向位置。为此,在配置有第1驱动单元50的一侧的镜头镜筒3的侧方部分难于形成无用 的空间。藉此,能够高效率地配置各单元,并能够将镜头镜筒3进一步小型化。特别是,在该镜头镜筒3中,第1驱动单元50以及摇摆驱动单元82被配置于照相 机本体2的X轴方向负侧的端部,配置的效率变得更高。另外,若在摇摆驱动单元82周边的空间存在余裕,则能够将更大型的驱动单元作 为摇摆驱动单元82而采用,并能够在实现镜头镜筒3的小型化的同时使第4透镜组G4的 驱动状态更加稳定。这里,所谓‘第1驱动单元50的第1外侧端面53a被配置于与摇摆驱动单元82的 第2外侧端面47a实质上相同的位置’的状态,除了第1外侧端面53a以及第2外侧端面 47a被配置于完全相同的位置的状态外,也包括在能够谋求镜头镜筒3的小型化的程度下 第1外侧端面53a以及第2外侧端面47a错开的状态。(5)另外,从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观察时,第2驱动单元60的第2框架63的第3 外侧端面63a被配置于与俯仰驱动单元81的第1轭体46的第4外侧端面46a实质上相同 的位置。为此,难于在配置有第2驱动单元60的一侧的镜头镜筒3的侧方部分形成无用的 空间。藉此,能够更高效率地配置各单元,并能够将镜头镜筒3进一步小型化。另外,若在俯仰驱动单元81周边的空间存在余裕,则能够将更大型的驱动单元作 为俯仰驱动单元81而采用,并能够在实现镜头镜筒3的小型化的同时使第4透镜组G4的 驱动状态更加稳定。这里,‘第2驱动单元60的第3外侧端面63a被配置于与俯仰驱动单元81的第4 外侧端面46a实质上相同的位置’的状态,除了第3外侧端面63a以及第4外侧端面46a被 配置于完全相同的位置的状态外,还包括在能够谋求镜头镜筒3的小型化的程度下第3外 侧端面63a以及第4外侧端面46a错开的状态。(6)第1驱动电机51被配置于第2支撑框体20的第1透镜组Gl侧,第2驱动电机61 被配置于第3支撑框体30的第1透镜组Gl侧。为此,能够对第1透镜组Gl周边的空间有 效地进行利用,并能够实现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的镜头镜筒3的小型化。
特别是,在与第3透镜组G3的第1透镜组Gl侧相反一侧配置其他的第4透镜组G4以及透镜驱动装置40的情况下,透镜驱动装置40不易受到由第1驱动电机51以及第2 驱动电机61引起的磁场的变化的影响,不易妨碍透镜驱动装置40的驱动。(7)由于第1驱动电机51被配置于比第2驱动电机61更靠近第1透镜组Gl的附近, 因此能够使由第1驱动电机51驱动的第2透镜组G2更接近第1透镜组G1。另外,能够有 效地利用第2驱动电机61的Z轴方向正侧的空间。(8)从沿着第1光轴Al的方向观察时,第1支撑框体10以及本体框体70的一部分重 合,因此能够抑制从沿着第1光轴Al的方向入射到第1透镜组Gl的光的一部分从形成于 第1支撑框体10和本体框体70之间的间隙漏入到内部。也就是说,在该镜头镜筒3中,能 够抑制光学性能的降低。特别是,由于从前表面观察时具有上述特征,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 从前表面侧即被拍摄体侧入射的光的一部分从第1支撑框体10和本体框体70之间形成的 间隙漏入到内部。另外,由于第1支撑框体10的第1突出部12a与本体框体70的导向部72的Z轴 方向正侧端部在Y轴方向重合,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抑制向镜筒内部的光的漏入。此外,由于第1支撑框体10的第2突出部12b被插入到前方平板71的凹部71a, 因此能够利用第2突出部12b覆盖前方平板71的端部,并能够进一步抑制光的漏入。(9)透镜驱动装置40中,作为被驱动构件而发挥功能的电气基板48被配置于第4支 撑框体41的第1透镜组Gl侧,因此与被配置于与第1透镜组Gl侧相反一侧的情况相比, 俯仰驱动单元81以及摇摆驱动单元82的位置移动到第1透镜组Gl侧。为此,能够在透镜 驱动装置40的Z轴方向负侧即X轴方向的两端确保空间。并且,在将镜头镜筒3固定于照 相机本体2时,能够有效地利用该空间。例如,能够在该空间配置螺丝(ex)等的固定构 件。藉此,能够提高透镜驱动装置40的配置效率。另外,俯仰驱动单元81以及摇摆驱动单元82的位置更接近第3支撑框体30,也能 够提高镜头镜筒3整体的配置效率。(10)由于将光阑单元22以及快门单元29固定于第2支撑框体20,因此能够在第2支 撑框体20、光阑单元22以及快门单元29共用第1驱动单元50,并且也没有必要为了光阑 单元22以及快门单元29而设置其他的驱动单元。藉此,在该镜头镜筒3中,能够实现结构 的简单化,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11)由于光阑单元22被配置于第2支撑框体20的第1透镜组Gl侧,因此能够缩小第 1透镜组Gl (特别是,棱镜PR),并能够实现镜头镜筒3的小型化。(12)由于快门单元29被配置于第2支撑框体20的与第1透镜组Gl侧相反一侧,因此 第2透镜组G2能够移动直至第1透镜组Gl的附近。藉此,能够获得变倍比,并能够实现镜 头镜筒3的小型化以及高倍率化。
(13)在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中,快门驱动电机27被配置于比快门机构29a更靠近 第1透镜组Gl侧,因此能够防止快门驱动电机27与透镜驱动装置40相干涉。换言之,能够 有效利用快门机构29a的第1透镜组Gl侧的空间。藉此,能够实现镜头镜筒3的小型化。(14)由于本体框体70具有导向部72,因此若第2支撑框体20在沿着第2光轴的方向 进行直进运动,则利用导向部72的导向槽72a,驱动杆22b绕第2光轴A2方向旋转,并对光 阑机构22a作用旋转力。为此,能够将第1驱动单元50利用于光阑单元22的开闭驱动,并 能够省略光阑单元22用的驱动单元。藉此,在该镜头镜筒3中,能够实现结构的简略化,并 能够谋求小型化或制造成本的降低。(15)由于第4透镜L4的凸面L4a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光阑单元22的孔径内,因此 能够将光阑单元22配置于第4透镜L4的附近。藉此,能够缩短第4透镜L4以及光阑单元 22的全长,并能够实现镜头镜筒3的小型化。另外,第2透镜组G2能够移动直至第1透镜 组Gl的附近。藉此,能够获得变倍比,并能够实现镜头镜筒3的小型化以及高倍率化。(16)在从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观察时,快门驱动电机27以及滤光器驱动电机28以 夹着第2光轴A2的方式被配置,因此快门单元29在X轴方向变长,快门单元29在Y轴方 向变短。藉此,能够实现镜头镜筒3的薄型化。(17)从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观察时,第1导向轴59以及第2导向轴69以夹着第2 光轴A2的方式被配置,因此镜头镜筒3的X轴方向的尺寸变长,镜头镜筒3的Y轴方向的 尺寸变短。藉此,能够实现镜头镜筒3的薄型化。(18)从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观察时,第1导向轴59被配置滤光器驱动电机28的附 近,第2导向轴69被配置于快门驱动电机27的附近。为此,镜头镜筒3的X轴方向的尺寸 变长,镜头镜筒3的Y轴方向的尺寸变短。藉此,实现镜头镜筒3的薄型化。(19)快门驱动电机27和第2导向轴69,相对于包含第1光轴Al以及第2光轴A2的面 被配置于一方侧(X轴方向正侧),滤光器驱动电机28和第1导向轴59,相对于包含第1光 轴Al以及第2光轴A2的面被配置于另一方侧(X轴方向负侧)。于是,从沿着第1光轴Al 的方向、快门驱动电机27被配置于比第2导向轴69更靠跟前的一侧(Y轴方向正侧)观察 时,第1导向轴59配置于比滤光器驱动电机28更靠近跟前(Y轴方向正侧)。为此,镜头镜 筒3的Y轴方向的尺寸变短。此外,能够增大镜头镜筒3的X轴方向的范围中第1导向轴59和第2导向轴69 的间隔。藉此,能够实现镜头镜筒3的薄型化、小型化。另外,能够将第2支撑框体20和第 3支撑框体30圆滑地在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进行导向。(20) 以往的透镜的粘接方法中,例如在支撑框体和第1透镜之间夹着第2透镜,并将第1透镜粘接在支撑框体。该情况下,由于没有将第2透镜粘接,因此第2透镜没有完全被固 定,存在第2透镜相对于支撑框体而移动的忧虑。但是,如图13、图14㈧以及图14⑶所示那样,在该镜头镜筒3中,在第2支撑框 体20形成有两种的第1粘接沟槽21b以及第2粘接沟槽21c,因此能够将第5透镜L5和第 6透镜L6分别粘接固定于第2支撑框体20。藉此,第5透镜L5以及第6透镜L6的相对位 置不错位,能够实现一种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抑制光学性能的降低的透镜保持构造。<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不限于前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 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的修正和变更。(1)前述的镜头镜筒3不仅能够适用于数码相机,也能够适用于手机、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摄像装置。(2)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具有配置在与透镜驱动装置40不同的位置的俯仰驱动单 元81以及摇摆驱动单元82,但是也可以考虑这些的驱动单元成为一体而被配置的情况。在 该情况下,从沿着第2光轴A2的方向观察时,第1驱动单元50或第2驱动单元60与该成 为一体的驱动单元重合,则能够实现镜头镜筒3的薄型化。另外,俯仰驱动单元81以及摇摆驱动单元82,也可以由更多个的驱动单元构成。(3)第1驱动单元50以及第2驱动单元60,也可以是电磁驱动器等其他的驱动单元。(4)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第1导向轴59以及滤光器驱动电机28被配置于第1边界 线El的X轴方向负侧,第2导向轴69以及快门驱动电机27被配置于第1边界线El的X 轴方向正侧,但是也可以将这些的配置在X轴方向反转。也就是说,第1导向轴59以及滤 光器驱动电机28也可以被配置于第1边界线El的X轴方向正侧,第2导向轴69以及快门 驱动电机27也可以被配置于第1边界线El的X轴方向负侧。另外,也可以将第1导向轴59以及第2导向轴69的配置在X轴方向反转。也就 是说,第2导向轴69以及滤光器驱动电机28被配置于第1边界线El的一侧(X轴方向正 侧或负侧),第1导向轴59以及快门驱动电机27被配置于第1边界线E 1的另一方之侧 (与配置第2导向轴69的侧的相反一侧)。(5)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第1导向轴59以及快门驱动电机27被配置于第2边 界线E2的Y轴方向正侧,第2导向轴69以及滤光器驱动电机28被配置于第2边界线E2 的Y轴方向负侧,但是也可以将这些的配置在Y轴方向反转。也就是说,第1导向轴59以 及快门驱动电机27被配置于第2边界线E2的Y轴方向负侧,第2导向轴69以及滤光器驱 动电机28也可以被配置于第2边界线E2的Y轴方向正侧。另外,也可以使第1导向轴59以及第2导向轴69反转。也就是说,第2导向轴69 以及快门驱动电机27被配置于第2边界线E2的一侧(Y轴方向正侧或负侧),第1导向轴 59以及滤光器驱动电机28被配置于第2边界线E2的另一侧(与配置第2导向轴69的侧相反侧)。< 附注 >从其他的观点对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包含的技术进行说明。(1)通常,摄像光学系统具有多个的透镜组。将来自被拍摄体的光取入的第1透镜组的屈光力的正负,对镜头镜筒的小型化或光学系统的变倍比等产生影响。例如,在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屈光力的情况下(所谓的正引导型的摄像光学系统 的情况下),容易实现较大的变倍比的反面是透镜的数量变多、对镜头镜筒的小型化不利。另一方面,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屈光力的情况下(所谓的负引导型的摄像光学系 统的情况下),与正引导型相比难于实现较大的变倍比,由于能够减少透镜的数量,因此对 镜头镜筒的小型化有利,此外也向广角化发展。如此,在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屈光力的情况下,容易实现镜头镜筒的小型化以及 广角化。然而,在负引导型的摄像光学系统中,需要在第1透镜组的后方可移动地设置具 有正的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第3透镜组,因此有时因第2以及第3透镜组的驱动机构 的配置,而妨碍镜头镜筒的小型化。第1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广角化以及小型化的镜头镜筒。另外,可以考虑在将包含弯曲光学元件的第1透镜组固定时,在支撑框体固定第1 透镜组,将支撑框体固定在照相机的筐体、镜头镜筒的本体框体。然而,例如,存在在这些的支撑框体和本体框体之间形成间隙的情况,存在光从外 部向摄像光学系统漏入、光学性能降低的忧虑。第2的课题在于在具有弯曲光学元件的镜头镜筒中抑制光学性能的降低。此外,在以往的摄像装置中,有时搭载有对因为照相机本体的移动而产生的图像 的抖动进行校正的像抖动校正装置。例如,像抖动校正装置,具有基底平板、利用基底平板 在摇摆方向可移动地被支撑的摇摆框体、利用摇摆框体在俯仰方向可移动地被支撑的俯仰 框体、对俯仰框体进行驱动的驱动装置。在俯仰框体,固定校正透镜、电气基板。驱动装置, 具有在电气基板设置的线圈、在基底平板固定的轭体、在轭体固定的磁体。在该像抖动校正装置中,由于将电气基板固定在俯仰框体的摇摆框体侧(摄像元 件侧),因此与此相伴,轭体以及磁体的位置向摄像装置侧移动,驱动装置的配置的效率降 低。结果,能够妨碍对校正透镜等光学元件进行驱动的装置的小型化。第3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光学元件驱动装置。附注1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形成被拍摄体的光学性像的镜头镜筒,具备第1透 镜组、第2透镜组、第3透镜组、第1支撑框体、第1支撑机构、第2支撑机构、第1驱动单 元、第2驱动单元。第1透镜组,是将从被拍摄体一方沿着第1光轴行进的光束取入的透镜 组,并具有将沿着第1光轴入射的光束向沿着与第1光轴交叉的第2光轴的方向反射的弯 曲光学元件,作为整体具有负的屈光力。第2透镜组,将透过第1透镜组后的光束取入。第 3透镜组将透过第2透镜组后的光束取入。第1支撑框体对第1透镜组进行支撑。第1支 撑机构,是按照在沿着第2光轴的方向相对于第1透镜组可移动的方式对第2透镜组进行 支撑的机构,并具有对第2透镜组进行支撑的第2支撑框体。第2支撑机构是按照在沿着第2光轴的方向相对于第1透镜组可移动的方式对第3透镜组进行支撑的机构,并具有对 第3透镜组进行支撑的第3支撑框体。第1驱动单元,是按照在沿着第2光轴的方向移动 第2透镜组的方式,对第2支撑框体施加驱动力。第2驱动单元,按照在沿着第2光轴的方 向移动第3透镜组的方式,对第3支撑框体施加驱动力。第2支撑框体所移动的区域的至 少一部分,与第3支撑框体所移动的区域重合。在该镜头镜筒中,第1透镜组作为整体具有负的屈光力,对比较大的广角化有利。此外,第2支撑框体所移动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与第3支撑框体所移动的区域重 合,因此镜头镜筒的沿着第2光轴的方向的尺寸能够缩短。如此,在该镜头镜筒中,能够谋求广角化以及小型化。附注2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附注1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中,第1以及第2驱动单 元,以夹着包含第1光轴以及第2光轴的面的方式被配置。附注3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附注1或附注2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中,还具有对 取入透过第3透镜组后的光束的第4透镜组;第3支撑机构,其是以相对于第1透镜组在与 第2光轴正交的面上可移动的方式对第4透镜组进行支撑的机构,并具有对第4透镜组进 行支撑的第4支撑框体;以及第3驱动单元,所述第3驱动单元,其对第4支撑框体施加驱 动力以使得第4透镜组相对于第1透镜组可移动。从沿着第2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1以 及第2驱动单元中的至少另一面与第3驱动单元重合。这里,第3驱动单元也可以由多个的单元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至少1个单 元与第1以及第2驱动单元重合。例如,第3驱动单元也可以具有在与第2光轴正交的第 1方向驱动第4支撑框体的单元、以及在与第2光轴正交的第2方向驱动第4支撑框体的单兀。附注4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附注3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中,第3驱动单元具有 在与第2光轴正交的第1方向对第4支撑框体进行驱动的第1方向驱动单元;在与第2光 轴正交的第2方向对第4支撑框体进行驱动的第2方向驱动单元。从沿着第2光轴的方向 观察时,第1驱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与第1方向驱动单元重合。从沿着第2光轴的方向观 察时,第2驱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与第2方向驱动单元重合。这里,第1以及第2方向驱动单元可以不仅是1个单元,也可以是由多个单元分别 构成。附注5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附注4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中,从沿着第2光轴的方 向观察时,第1驱动单元的与第2光轴的相反侧的外侧端,被配置于与第1方向驱动单元的 第2光轴相反一侧的外侧端实质上相同的位置。这里,所谓‘第1驱动单元的外侧端被配置于与第1方向驱动单元的外侧端实质上 相同的位置’,除了两外侧端完全被配置于相同的位置的情况外,还包括在能够谋求镜头镜 筒的小型化的程度下两外侧端错开的情况。附注6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附注4或附注5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中,从沿着第2 光轴的方向观察时,与第2驱动单元的第2光轴相反侧的外侧端被配置于与第2方向驱动 单元的第2光轴相反一侧的外侧端实质上相同的位置。这里,‘第2驱动单元的外侧端被配置于与第2方向驱动单元的外侧端实质上相同 的位置’,除了两外侧端被配置于完全相同的位置的情况外,还包含在能够谋求镜头镜筒的小型化的程度下两外侧端错开的情况。附注7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附注1至附注6的任何一个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中, 第1驱动单元,具有与第2支撑框体螺接的第1驱动轴、对第1驱动轴施加旋转力的第1 驱动电机。第2驱动单元,具有与第3支撑框体螺接的第2驱动轴、对第2驱动轴施加旋转 力的第2驱动电机。第1驱动电机被配置于第2支撑框体的第1透镜组侧。第2驱动电机 被配置于第3支撑框体的第1透镜组侧。附注8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附注7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中,第1驱动电机在沿着 第2光轴的方向中被配置在比第2驱动电机更靠近第1透镜组的附近。
附注9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附注1至附注8的任何一个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中, 还包括固定第1支撑框体,并对第2透镜组进行收置的本体框体。从沿着第1光轴的方向 观察时,第1支撑框体以及本体框体的一部分重合。附注10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附注9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中,第1支撑框体具有 向沿着第2光轴的方向突出的第1突出部。从沿着第1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1突出部与 本体框体重合。附注11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附注3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中,第4支撑框体,具 有对第4透镜组进行支撑的第4支撑框体本体、被固定于第4支撑框体本体的第1透镜组 侧并对第3驱动单元中产生的驱动力进行承受被驱动构件。附注12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形成被拍摄体的光学性像的镜头镜筒,是对从被拍 摄体方沿着第1光轴行进的光束进行取入的透镜组,并具有将沿着第1光轴而入射的光束 向沿着与第1光轴交叉的第2光轴的方向弯折的弯曲光学元件的第1透镜组、将透过第1 透镜组后的光束取入的第2透镜组、对第1透镜组进行支撑的第1支撑框体、对第1支撑框 体进行固定并对第2透镜组进行收置的构件、从沿着第1光轴的方向观察时与第1支撑框 体的至少一部分重合的本体框体。该镜头镜筒中,从沿着第1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1支撑框体以及本体框体的一部 分重合,因此能够抑制光从第1支撑框体和本体框体之间形成的间隙漏入到镜筒的内部, 并能够抑制光学性能的减低。附注13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附注12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中,第1支撑框体,具 有在沿着第2光轴的方向突出的第1突出部。从沿着第1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1突出部 与本体框体重合。附注14所涉及的光学元件驱动装置,是在与光轴正交的面内驱动透镜组的光学 元件驱动装置,具有对透镜组进行支撑的支撑框体本体、能够按照在与光轴正交的面内 可移动的方式对支撑框体本体进行支撑的支撑机构、被固定在支撑框体本体且在沿光轴的 方向中被配置在支撑框体本体的入射侧的被驱动构件、对被驱动构件施加驱动力的驱动单兀。在该光学元件驱动装置中,对在驱动单元中所产生的驱动力进行承受的被驱动构 件被配置在支撑框体本体的第1透镜组侧,因此与被驱动构件被配置在与支撑框体本体的 第1透镜组侧的相反一侧的情况下相比,驱动单元的位置向第1透镜组侧移动。为此,在该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中,驱动单元的位置变得更靠近其他的结构,并能够进一步提高配置的 效率,并能够实现小型化。
(2)另外,在以往的镜头镜筒中,为了将光路开放以及遮断而设置快门单元。快门单元,具有快门机构、对快门机构的开闭进行驱动的快门驱动电机、能够插入到光路以及从 光路退避地设置的滤光器、对滤光器进行驱动的滤光器驱动电机。快门驱动电机以及滤光 器驱动电机,被配置于快门机构以及滤光器的周边。可是,利用这些的驱动电机的配置,妨碍镜头镜筒的小型化。课题是谋求镜头镜筒的小型化。附注15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形成被拍摄体的光学性像的镜头镜筒,具备第1透 镜组、第2透镜组、第3透镜组、第1支撑框体、第1支撑机构、光路遮断单元。第1透镜组 是从被拍摄体一方沿着第1光轴而行进的光束进行取入的透镜组,并具有将沿着第1光轴 而入射的光束向沿着与第1光轴交叉的第2光轴的方向反射弯曲光学元件。第2透镜组对 透过第1透镜组后的光束进行取入。第3透镜组对透过第2透镜组后的光束进行取入。第 1支撑框体对第1透镜组进行支撑。第1支撑机构,是按照在沿着第2光轴的方向相对于 第1透镜组可移动的方式对第2透镜组进行支撑的机构,并具有对第2透镜组进行支撑的 第2支撑框体。光路遮断单元,具有按照能够对沿着第2光轴的光路进行开放以及遮断的 方式设置的光路遮断机构、对光路遮断机构进行驱动的遮断驱动电机、能够插入到沿着第 2光轴的光路上并能够从光路退离地设置的光学元件、对光学元件进行驱动的元件驱动电 机。遮断驱动电机以及元件驱动电机,以夹着包含第1光轴以及第2光轴的面的方式被配 置。在镜头镜筒中,遮断驱动电机以及元件驱动电机以夹着包含第1光轴以及第2光 轴的面的方式被配置,因此光路遮断单元在某特定的方向变长,光路遮断单元的其他的方 向的尺寸变短。藉此,能够实现镜头镜筒的小型化。附注16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附注15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中,具有第2支撑机 构,其使按照在沿着第2光轴的方向相对于第1透镜组可移动的方式对第3透镜组进行支 撑的机构,并具有对第3透镜组进行支撑的第3支撑框体以及将第3支撑框体在沿着第2 光轴的方向进行导向的第2导向轴。第1支撑机构,具有将第2支撑框体在沿着第2光轴 的方向进行导向的第1导向轴。第1以及第2导向轴,以夹着包含第1光轴以及第2光轴 的面的方式被配置。附注17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附注16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中,从沿着第2光轴的 方向观察时,第1导向轴,被配置于遮断驱动电机以及元件驱动电机中的一方的附近,第2 导向轴,被配置于遮断驱动电机以及元件驱动电机中的另一方的附近。附注18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附注16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中,遮断驱动电机和第 2导向轴,相对于包含第1光轴以及第2光轴的面被配置于一侧。元件驱动电机和第1导向 轴,相对于包含第1光轴以及第2光轴的面被配置于另一侧。在从沿着第1光轴的方向且 遮断驱动电机被配置于比第2导向轴更靠近跟前的一侧观察时,第1导向轴比元件驱动电 机配置于更靠近跟前。附注19所涉及的镜头镜筒,是在附注16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中,遮断驱动电机和第 1导向轴,相对于包含第1光轴以及第2光轴的面被配置于一侧。元件驱动电机和第2导向 轴,相对于包含第1光轴以及第2光轴的面被配置于另一侧。在从沿着第1光轴的方向且遮断驱动电机被配置于比第ι导向轴更靠近跟前的侧观察时,第2导向轴被配置于比元件 驱动电机更靠近跟前。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在本发明所涉及的镜头镜筒中,能够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因此本发明在照相机 的领域以及具有照相机的功能的手机等的领域中有用。
权利要求
一种形成被拍摄体的光学影像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透镜组,其是将从所述被拍摄体方面沿着第1光轴而入射的光束取入的透镜组,并具有将沿着所述第1光轴而入射的光束向沿着与所述第1光轴交叉的第2光轴的方向反射的光学元件;第2透镜组,其将透过所述第1透镜组后的光束取入;第3透镜组,其将透过所述第2透镜组后的光束取入;第1支撑框体,其对所述第1透镜组进行支撑,第1支撑机构,其支撑所述第2透镜组以使得所述第2透镜组在沿所述第2光轴的方向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透镜组移动,并具有对所述第2透镜组进行支撑的第2支撑框体;第1驱动单元,其对所述第2支撑框体施加驱动力,以使得所述第2透镜组在沿着所述第2光轴的方向上移动;光量调节单元,其是用于对通过所述第2透镜组的光的量或从所述第2透镜组出射的光的量进行调节的机构,并被固定于所述第2支撑框体;以及光路遮断单元,其是对沿着所述第2光轴的光路进行开放以及遮断的机构,并被固定于所述第2支撑框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量调节单元,在沿着所述第2光轴的方向中被配置于所述第2支撑框体的所述 第1透镜组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遮断单元在沿着所述第2光轴的方向中被配置在与所述第2支撑框体的所述 第1透镜组侧相反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遮断单元具有光路遮断机构和遮断驱动电机,所述光路遮断机构被设置得使 得能够开放和遮断沿所述第2光轴的光路,所述遮断驱动电机驱动所述光路遮断机构,所述遮断驱动电机,在沿着所述第2光轴的方向中被配置在比所述光路遮断机构更靠 所述第1透镜组侧。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设置有所述第1支撑机构的本体框体,所述光量调节单元具有光量调节机构和传递部件,所述光量调节机构能够利用绕所述 第2光轴的旋转力调节光量,所述传递部件被设置得使得能够将所述旋转力传递给所述光 量调节机构,所述本体框体,具有导向部,该导向部将第2支撑框体相对于所述本体框体向沿着所 述第2光轴的方向的所述直线运动,变换为所述传递构件的绕所述第2光轴方向的旋转运 动的导向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部件,从所述光量调节机构向与所述第2光轴正交的方向延伸, 所述导向部具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相对于沿着所述第2光轴的方向倾斜,所述传递 部件插入所述导向槽。
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透镜组作为整体具有负的屈光力。
8.—种透镜支撑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具有凸面的透镜;对所述透镜进行支撑的透镜支撑框体; 被固定于所述透镜支撑框体的光阑构件,在沿着所述透镜的光轴的方向中,所述透镜的凸面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所述光阑构 件的孔径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镜支撑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阑构件以相对于所述透镜的位置不变化的方式被设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能够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的镜头镜筒。镜头镜筒(3),具有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支撑第1透镜组(G1)的第1支撑框体(10)、支撑第2透镜组(G2)的第2支撑框体(20)、支撑第3透镜组(G3)的第3支撑框体(30)、第1驱动单元(50)、第2驱动单元(60)、以及被固定于第2支撑框体(20)的快门单元(29)。第1透镜组(G1)作为整体具有负的屈光力,并包含棱镜(PR)。第2支撑框体(20)利用第1驱动单元(50)沿着第2光轴(A2)被驱动。第3支撑框体(30)利用第2驱动单元(60)沿着第光轴(A2)被驱动。
文档编号G02B7/04GK101842728SQ20088011439
公开日2010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8日
发明者伊藤大介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