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的胶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9145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背光模组的胶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晶显示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中的胶 框。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器中的关键零部件,而胶框亦为背光模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一。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人们对于应用液晶显示器的电子产品也提出了越来越为苛 刻的要求,例如手机作为一种便携式装置,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外形小巧、携带 方便的手机。为适应市场需求,各手机厂商都在不遗余力的设计更薄,更小,且可靠性更高的产 品。而LCM(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液晶显示模组)作为手机的核心部分,从而 也承担着很大的压力,为了减 小手机的外形大小,其液晶显示模组的各组件的可靠性也会 相应地降低。背光模组作为LCM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给LCM提供均勻的面光源以外,还承担着 缓解外力冲击,保护LCM的重要作用。传统的背光模组,如图1所示,其胶框1’的底部设置有缺口 2,以致使得该背光模 组为一个半包围结构,其强度相对较低,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比如跌落或是受挤压时,如图2 所示,很容易产生变形,从而导致LCM的可靠性受到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背光模组的胶框的强度不够高,容易在外力 的作用下产生变形的缺陷,提供一种改进的背光模组的胶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背光模组的胶框,包括第一框条、第二框条以及第 三框条,所述第二框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框条以及第三框条连接以形成呈“U”形状的 框架本体,且在所述“U”形状的框架本体的开口处设置了一横梁连接所述第一框条以及第 三框条。进一步地,所述横梁的厚度小于所述框架本体的厚度。更进一步地,所述横梁的厚度为所述框架本体的厚度的1/4-1/3。更进一步地,所述横梁的上侧面不超出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内的偏光片的上侧 面,所述横梁的下侧面不超出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内的玻璃的下侧面。更进一步地,所述横梁与所述框架本体采用相同的材料。更进一步地,所述横梁与所述框架本体一体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胶框,由于其增加了用于紧固该框架本体的横梁, 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胶框的强度。且由于所述横梁的上侧面不超出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 内的下偏光片的上侧面,所述横梁的下侧面不超出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内的下玻璃的下侧面,由此其并没有占用用以容纳FPC上相应元件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空间的利用率, 同时,由于该横梁与所述框架本体为一体形成,因此其成本较低。

图1是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胶框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胶框在受外力挤压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胶框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模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是沿图5中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 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如图3、图4以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胶框,包括第一框条 11、第二框条12以及第三框条13,所述第二框条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框条11以及第 三框条13连接以形成呈“U”形状的框架本体1,且在所述“U”形状的框架本体1的开口 2 处设置了一横梁3连接所述第一框条11以及第三框条13。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述“U” 形状的框架本体1的开口 2的宽度与FPC的宽度对应,且所述横梁3的宽度W0小于所述框 架本体1的宽度W。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横梁3与所述框架本体1连接后,由于所述横梁 3的宽度W0小于框架本体1的宽度W,由此所述横梁3与所述框架本体1形成另一宽度等 于W-W0的缺口(图中未示出),该缺口用于在翻绕FPC4时容纳该FPC4。值得注意的是,对 于所述横梁3的宽度W0以及框架本体1的宽度W的定义是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 默认的定义,这里不作详细的解释及赘述。参照图6,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横梁3的厚度小于所述框架本体1的厚度T3。优 选情况下,所述横梁3的厚度为所述框架本体1的厚度T3的1/4-1/3。对于一般的LCD模 块,其包括上偏光片、上玻璃、上导电层、液晶层、下导电层、下玻璃、下偏光片,且该LCD模 块卡设在胶框内。在本实用新型中,更为具体的,所述横梁3的上侧面不超出设置在所述框 架本体1内的下偏光片5的上侧面,所述横梁3的下侧面不超出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1内 的下玻璃6的下侧面。继续参照图6,TO为横梁3的厚度,T1为玻璃的厚度,T2为偏光片 的厚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述TO ( T1+T2。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述横梁3与所述框架本体1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例如, 所述材料为PC(聚碳酸酯),如URZ2501、BFL2000U等,其主要成分为聚碳酸酯(PC)与Ti02。 并且,所述横梁3与所述框架本体1可以为一体形成,其形成方法一般为模具注塑,但应当 理解的是,该形成方法并不限于此种方法。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胶框,由于其增加了用于紧固该框架本体1的横梁 3,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胶框的强度。且由于所述横梁3的上侧面不超出设置在所述框架 本体1内的下偏光片5的上侧面,所述横梁3的下侧面不超出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1内的下玻璃6的下侧面,由此其并没有占用用以容纳FPC4上相应元件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增加 了空间的利用率,同时,由于该横梁3与所述框架本体1为一体形成,因此其成本较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背光模组的胶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框条、第二框条以及第三框条,所述第二框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框条以及第三框条连接以形成呈“U”形状的框架本体,且在所述“U”形状的框架本体的开口处设置了一横梁连接所述第一框条以及第三框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的胶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厚度小于所述框架 本体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的胶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厚度为所述框架本 体的厚度的1/4-1/3。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的胶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上侧面不超出设置 在所述框架本体内的下偏光片的上侧面,所述横梁的下侧面不超出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内 的下玻璃的下侧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的胶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与所述框架本体采用 相同的材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的胶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与所述框架本体一体 形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的胶框,包括呈矩形状的框架本体,在所述框架本体的一侧边上具有一开口,且在所述开口处设置了一横梁用以紧固该框架本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胶框,由于其增加了用于紧固该框架本体的横梁,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胶框的强度。且由于所述横梁的上侧面不超出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内的偏光片的上侧面,所述横梁的下侧面不超出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内的玻璃的下侧面,由此其并没有占用用以容纳FPC上相应元件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空间的利用率,同时,由于该横梁与所述框架本体为一体形成,因此其成本较低。
文档编号G02F1/13GK201556004SQ200920205880
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1日
发明者何正清, 刘瑛, 周海生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