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焦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3402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定焦镜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35_照相机、摄像机、电子静像相机等的定焦镜头。
背景技术
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中,为了使拍摄图像和取景器图像一致,就具有如下机构其使通过拍摄用透镜的光由置于胶片的跟前的反射镜反射,而将该光引导至光学取景器。因此,在用于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定焦镜头,需要很长的后截距,设计的自由度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在数字照相机中,仅将摄像元件所捕捉到的图像显示在电子取景器上,就能够实现 与现有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同等的效果。因此,通过省略光学取景器和向其引导拍摄图像的反光镜,从而实现装置的小型化的所谓“无反光镜可换镜头相机”上市。在无反光镜可换镜头相机中,因为能够缩短拍摄用透镜的后截距,所以具有其所使用的定焦镜头的设计自由度也提高这样的优点。因此,可以搭载于无反光镜可换镜头相机上的定焦镜头也得变多起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专利第2009-271354号公报专利文献2专利第3445554号公报就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光学系统而言,虽然在由一片负透镜构成调焦群这一点上能够实现简单化,但是调焦群以外的透镜群的构成中透镜片数多,无法实现简单化。另外,画角也狭窄达6度左右,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因此光学系统有总长变长的倾向,充分的小型化谈不上被实现。出于以上的理由,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光学系统,不适合近年来所要求进一步小型、广角化的无反光镜可换镜头相机。另外,就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光学系统而言,在由一片负透镜构成调焦群、且调焦群以外的透镜也由较少的透镜构成的这一点上,可以说实现了结构的简单化。但是,画角狭窄达25度左右。另外,因为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所以光学系统总长有变长的倾向。根据以上,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光学系统也不适合近年来所要求的进一步小型、广角化的的无反光镜可换镜头相机。如此,在以上述各专利文献所述的技术为首的现有的定焦镜头中,不能说达成了充分的小型、广角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中,为了消除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轻量、广角、并具有优异成像性能的内对焦方式的定焦镜头。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且达成目的,本发明的定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具有从物体侧起顺次配置的如下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并且,所述第二透镜群由单体的透镜元件构成,在调焦时,所述第二透镜群沿着光轴移动,所述第一透镜群和所述第三透镜群相对于成像面被固定。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小型、轻量、广角、且成像性能优异的内对焦方式的定焦镜头。此外,本发明的定焦镜头,根据所述发明,其中,孔径光阑被配置在所述第二透镜群和所述第三透镜群之间。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轻量、成像性能优异的内对焦方式的定焦镜头。此外,本发明的定焦镜头 ,根据所述发明,其中,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 5 ( (R1+R2)/(R1-R2) ( I其中,Rl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群的最靠物体侧一面的曲率半径,R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群的最靠像侧一面的曲率半径。根据本发明,不会阻碍光学系统的小型化,能够使成像性能提高。此外,本发明的定焦镜头,根据所述发明,其中,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 7 彡 I (I-3 2G) X 3 3G | 彡 2. 5其中,0 2G表示在无限远合焦状态下的所述第二透镜群的近轴成像倍率,P 3G表示在无限远合焦状态下的所述第三透镜群的近轴成像倍率。根据本发明,不会阻碍光学系统的小型化,能够进一步使成像性能提高。此外,本发明的定焦镜头,根据所述发明,其中,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I. 5 ^ |F1/F| ^ 4. I其中,Fl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群的焦距,F表示光学系统的全系统的焦距。根据本发明,在维持高光学性能的状态下,能够实现简单、小型的定焦镜头。根据本发明所起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小型、轻量、广角、且具有优异成像性能的内对焦方式的定焦镜头。


图I是表示实施例I的定焦镜头的结构的沿光轴的剖面图。图2是实施例I的定焦镜头的无限远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3是实施例I的定焦镜头的拍摄倍率0. 025倍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4是实施例I的定焦镜头的最近距离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5是表示实施例2的定焦镜头的结构的沿光轴的剖面图。图6是实施例2的定焦镜头的无限远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7是实施例2的定焦镜头的拍摄倍率0. 025倍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8是实施例2的定焦镜头的最近距离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9是表示实施例3的定焦镜头的结构的沿光轴的剖面图。图10是实施例3的定焦镜头的无限远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11是实施例3的定焦镜头的拍摄倍率0. 025倍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12是实施例3的定焦镜头的最近距离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符号说明G11, G21, G31 第一透镜群G12、G22、G32 第二透镜群
G13、G23、G33 弟二透镜群Lm-> L121 > L132-. L134、L211 > L22I> L232、L234-, L311-, L321 > L332 -, L334 负透L112、L131、L133、L212、L231、L233、L312、L331、L333 正透IMG成像面ST 孔径光阑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定焦镜头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定焦镜头,包括从物体侧起顺次配置的如下透镜群而被构成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所述第一透镜群至少含有I片负透镜和I片正透镜而被构成。如前述,由于所述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所以在所述第一透镜群中特别是畸变大而在下侧(7 >夕'一側)发生之虞存在。在此发生的畸变能够由所述第三透镜群修正。但是,若使所述第三透镜群过度地拥有该修正作用,则该第三透镜群使球面像差在下侧较大地发生,从而不为优选。因此,更优选在构成所述第一透镜群的透镜上形成非球面,由该非球面效果对在该第一透镜群发生的畸变进行修正。还有,所述第一透镜群相对于摄像面被固定。就所述第二透镜群而言,优选由单体的透镜元件构成。在本发明的定焦镜头中,通过使所述第二透镜群在沿着光轴的方向上移动,从而进行调焦。因此,作为调焦群的所述第二透镜群由单体的透镜元件构成且使之轻量化,就能够减小自动对焦机构的负荷,能够实现低耗电、镜筒外径的缩小化。还有,所谓单体的透镜元件,包括单一的研磨透镜、非球面透镜、复合非球面透镜和接合透镜,不包括有空气层且彼此未被粘接的譬如正负的两片透镜
坐寸o另外,在本发明的定焦镜头中,之所以使所述第二透镜群作为调焦群,是因为在所述第二透镜群配置的附近而光学系统中光线最细,能够使作为透调焦群的所述第二透镜群的口径最小。即,如本发明,由负群先行型实现比较广角(70 80度左右)的光学系统时,轴上F值光线经所述第一透镜群变细,朝向像侧而变粗。另一方面,轴外光线在所述第一透镜群通过相对于光轴高的部分,在所述第二透镜群附近通过相对于光轴最低位置。从这样的轴上光线、轴外光线的特性出发,可以说所述第二透镜群配置的附近就是光学系统中光线最细的部分。因此,在光学系统中光线最细的部分所配置所述第二透镜群的口径就能够在光学系统中最小,能够促进光学系统的轻量化。就所述第三透镜群而言,相对于成像面被固定。可移动没有妨碍也可,但为了防止因来自镜筒外部的譬如手指等的进入而破坏透镜保持机构,就优选进行固定。另外,在本发明的定焦透镜中,优选在所述第二透镜群和所述第三透镜群之间配置孔径光阑。通过如此,在夹隔孔径光阑而在其前后使正负光焦度适当分散,容易进行诸像差的修正。若将孔径光阑配置在比所述第二透镜群更靠物体侧,则出射光瞳位置变深(过于靠近像侧),因此不得不增大所述第三透镜群的口径。如果透镜口径扩大,则透镜重量也增大,因此不为优选。通过具有以上这样的特征,能够实现小型、轻量、广角的定焦镜头。此外,在本发明中,为了实现具有更良好的成像性能的定焦镜头,除了上述特征之夕卜,还设定以下所示的各种条件。首先,在本发明的定焦镜头中,所述第二透镜群的最靠物体侧一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1,第二透镜群的最靠像侧一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2时,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1)-3. 5 ( (R1+R2)/(R1-R2) ( I条件式(I)规定了第二透镜群的形状。本发明的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1),能够维持良好的成像性能。若在条件式(I)中低于其下限,则所述第二透镜群的负光焦度变得过弱,所述第二透镜群在调焦时的行程量增大,作为结果是光学系统总长延长,因此不为优选。另一方面,若在条件式(I)中超过其上限,则所述第二透镜群的物体侧面的曲率半径过大,畸变的修正困难,并且像面弯曲在下侧过大,因此不为优选。还有,若上述条件式(I)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待更优选的效果。(I) ’ -3. 0 ≤(R1+R2)/(R1-R2≤ 0. 5通过满足该条件式(I),所规定的范围,既能够达成光学系统总长的进一步缩短化,又能够实现成像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此外,若上述条件式(I) ’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待进一步优选的效果。(I) ”-2. 5 ≤ (R1+R2)/(R1-R2) ≤ -0. I通过满足该条件式(I) ”所规定的范围,既能够达成光学系统总长的更进一步缩短化,又能够实现成像性能的更进一步提高。此外,在本发明的定焦镜头中,在无限远合焦状态下的所述第二透镜群的近轴成像倍率设为3 2G,在无限远合焦状态下的所述第三透镜群的近轴成像倍率设为3 3G时,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2) 0. 7 ≤ I (I-3 2G) X 3 3G |≤ 2. 5条件式⑵规定了光学系统的对焦敏感度,且决定从无限远合焦状态至最近距离合焦状态为止的调焦群的行程量。所述对焦敏感度,表示成像面上的对焦位置的移动量相对于调焦群的移动量的比例。由该条件式(2)规定的值,是决定光学系统的尺寸、成像性能的重要的要素。在条件式(2)中,若低于其下限,则在确保期望的最近距离合焦状态时,作为调焦群的所述第二透镜群的行程量增加,光学系统总长的扩大不可避免,不为优选。另一方面,在条件式(2)中,若超过其上限,则不但像面弯曲在上侧(才一 〃'一側)过大,而且球面像差也在上侧过大,招致成像性能的劣化,因此不为优选。还有,若上述条件式(2)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待更优选的效果。(2) ’ 0. 6 < I (I-3 2G) X 3 3G | < 2. 3通过满足该条件式(2),所规定的范围,既能够达成光学系统总长的进一步缩短化,又能够实现成像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此外,若上述条件式(2) ’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待更进一步优选的效果。(2) ” 0. 5 < I (I-3 2G) X 3 3G | < 2. I通过满足该条件式(2) ”所规定的范围,既能够达成光学系统总长的更进一步缩短化,又能够实现成像性能的更进一步提高。此外,在本发明的定焦镜头中,所述第一透镜群的焦距设为F1,光学系统全系统的焦距设为F时,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3) I. 5 ≤ |F1/F| ≤4. I
条件式(3)规定所述第一透镜群的焦距相对于光学系统总长的比率。所述第一透镜群的焦距直接对光学系统总长造成影响。本发明的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3),在维持良好的成像性能的状态下,能够缩短光学系统总长。在条件式(3)中,若低于其下限,则所述第二透镜群以后的成像倍率要放大的需要产生,以很少的透镜结构实现成像性能良好的光学系统就有困难。另一方面,在条件式(3)中,若超过其上限,则光学系统总长过长,不能达成市场所要求的光学系统的小型化。还有,若上述条件式(3)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待更优异的效果。(3),I. 4 < Fl/F ^ 4. 0
通过满足该条件式(3),规定的范围,不会阻碍光学系统的小型化,而能够得到更良好的成像性能。此外,若上述条件式(3) ’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待进一步优异的效果。(3),,I. 3 < |F1/F| < 3. 9通过满足该条件式(3) ”规定的范围,不会阻碍光学系统的小型化,而能够实现成像性能的进一步提闻。如以上说明的,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小型、轻量、广角、且成像性能优异的内对焦方式的定焦镜头。特别是孔径光阑被配置在所述第二透镜群和所述第三透镜群之间,就能够夹隔孔径光阑而在其前后使正负光焦度适当分散,而使诸像差的修正变得容易。此外,通过满足上述各条件式,能够实现更小型且具有优异的成像性能的内对焦式的定焦镜头。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定焦镜头的实施例。还有,以下的实施例不限定本发明。实施例I图I是表示实施例I的定焦镜头的结构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定焦镜头其构成为,从未图示的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如下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1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12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13。另外,在第二透镜群G12和第三透镜群G13之间,配置有规定了预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第一透镜群G11其构成为,从所述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111、正透镜L112。在负透镜L111的成像面MG侧一面形成非球面。还有,第一透镜群G11被固定,在调焦时不移动。就第二透镜群G12而言,其由负透镜L121构成。通过第二透镜群G12沿着光轴从成像面IMG侧向所述物体侧移动,进行从无限远合焦状态至最近距离合焦状态为止的调焦。第三透镜群G13其构成为,从所述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正透镜L131、负透镜L132、正透镜L133、负透镜L134。正透镜L131和负透镜L132被接合。另外,在正透镜L131的所述物体侧一面和负透镜L134的成像面IMG侧一面分别形成非球面。该第三透镜群G13也被固定,在调焦时不移动。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I的定焦镜头的各种数值数据。(透镜数据)r0 =°° (物体面)d0 = D (0) T1 = 42. 314
Cl1 = I. 100 Iid1 = I. 81881 Vd1 = 63. 9r2 = 8. 370 (非球面)d2 = 4. 555r3 = 13. 531d3 = I. 761 nd2 = I. 90366 vd2 = 31. 3r4 = 23. 616
d4 = D (4)r5 = -12. 500d5 = 0. 800 nd3 = I. 49700 vd3 = 81. 6r6 = -215. 596d6 = D (6)r7 =°° (孔径光阑)d7 = I. 100r8 = 20. 299(非球面)d8 = 4. 833 nd4 = I. 49700 vd4 = 81. 6r9 = -8. 778d9 = 0. 800 nd5 = I. 67270 vd5 = 32. 2r10 = -18. 840d10 = 0. 300ru = 13. 379dn = 3. 741 nd6 = I. 48749 vd6 = 70. 4r12 = -134. 098d12 = 5. 836r13 = -27. 220d13 = 0. 800 nd7 = I. 77250 vd7 = 49. 6r14 =-38. 344 (非球面)d14 = FB!^二^丨成像面)(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4、A6、A8、A1Q))(第2面)k = 0A4 = -8. 09890 X 1(T5,A6 = -2. 92652 X 10'A8 = 4. 36492 X 10_8,A10 = -9. 92044 X 10_1CI(第8面)k = 0A4 = 7. 71954 X 10' A6 = 2. 59802 X 10'A8 = 5. 30322 X 1(T9,A10 = -I. 50109 X IO-10(第14 面)k = 0
A4 = I. 68091X10'A6 = 8. 18365X 10'A8 = 7. 01745 X 1(T9,A10 = _3. 48873 X l(Tn(各合焦状态的数值数据)
无限远0.025倍最近距离
全系统的焦距20.019.718.5
Fno.3.63.63.6
半画角(CD)36.236.537.6
像高14.214.214.2
光学系统总长55.455.455.4
D (0)994194
D (4)4.764.553.79
D (6)1.201.412.18
FB (后截距)23.7 23.723.7第一透镜群G11的焦距(Fl) -43. 456(关于条件式⑴的数值)第二透镜群G12的最靠物体侧一面的曲率半径(Rl) = -12. 500第二透镜群G12的最靠成像面MG侧一面的曲率半径(R2) = -215. 596(R1+R2)/(R1_R2) =-I. 12(关于条件式⑵的数值)在无限远合焦状态下的第二透镜群G12的近轴成像倍率(P 2G) = 0. 33在无限远合焦状态下的第三透镜群G13的近轴成像倍率(P 3G) = -I. 42I (1-旦 2G) X 3 3G| = I. 0(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Fl/F| = 2. 29另外,图2是实施例I的定焦镜头的无限远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3是实施例I的定焦镜头的拍摄倍率0. 025倍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4是实施例I的定焦镜头的最近距离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中,g表示相当于g线(入=435. 83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入=587. 56nm)的波长的像差。而且,像散图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J 1J于'' ^才于A meridional)像面所对应的像差。实施例2图5是表示实施例2的定焦镜头的结构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定焦镜头其构成为,从未图示的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如下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21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22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23。另外,在第二透镜群G22和第三透镜群G23之间,配置有规定了预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第一透镜群G21其构成为,从所述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211、正透镜L212。在负透镜L211的成像面MG侧一面形成非球面。还有,第一透镜群G21被固定,在调焦时不移动。就第二透镜群G22而言,其由负透镜L221构成。通过第二透镜群G22沿着光轴从成像面IMG侧向所述物体侧移动,进行从无限远合焦状态至最近距离合焦状态为止的调焦。
第三透镜群G23其构成为,从所述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正透镜L231、负透镜L232、正透镜L233、负透镜L234。正透镜L231和负透镜L232被接合。另外,在正透镜L231的所述物体侧一面和负透镜L234的成像面IMG侧一面分别形成非球面。该第三透镜群G23也被固定,在调焦时不移动。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2的定焦镜头的各种数值数据。(透镜数据)r。= Oo (物体面)Cici = D(O)T1 = 60. 565Ci1 = I. 100 Iid1 = I. 61881 Vd1 = 63. 9T2 = 8. 914 (非球面)d2 = 5. 053r3 = 14. 455d3 = I. 803 nd2 = I. 90366 vd2 = 31. 3r4 = 25. 530d4 = D (4)r5 = —13. 100d5 = 0. 800 nd3 = I. 49700 vd3 = 81. 6r6 = -128. 373d6 = D (6)r7 =oo (孔径光阑)d7 = I. 100r8 = 19. 077 (非球面)d8 = 4. 468 nd4 = I. 49700 vd4 = 81. 6r9 = -9. 794d9 = 0. 800 nd5 = I. 67270 vd5 = 32. 2r10 = -22. 731d10 = 0. 300rn = 13. 295dn = 3. 674 nd6 = I. 48749 vd6 = 70. 4r12 = -111. 586d12 = 5. 699r13 = -31. 568d13 = 0. 800 nd7 = I. 77250 vd7 = 49. 6r14 = -52. 153 (非球面)d14 = FB
r15 =°° (成像面)(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4、A6、A8、A1Q))(第2面)k = 0A4 = -I. 06503 X 1(T5,A6 = -2. 39334 X 10'A8 = 3. 10569 X 1(T8,A10 = -5. 80198 X IO-10(第8面)k = 0A4 = -7. 02444X 10'A6 = 6.70051X 10'A8 = -I. 82054X 10_8,A10 = 2. 46248 X 10_1CI(第14 面)k = 0A4 = I. 75449 X 1(T4,A6 = I. 10046 X 10'A8 = I. 92052 X 1(T9,A10 = 3. 40618 X l(Tn(各合焦状态的数值数据)
无限远0.025倍最近距离
全系统的焦距20.019.718.5
Fno.2.92.92.9
半画角(CD)36.136.337.4
像高14.214.214.2
光学系统总长57.457.457.4
D (0)942192
D (4)6.055.835.01
D (6)1.201.432.24
FB (后截距)24.5 24.524.5第一透镜群G21的焦距(Fl) -45. 81(关于条件式⑴的数值)第二透镜群G22的最靠物体侧一面的曲率半径(Rl) = -13. 100第二透镜群G22的最靠成像面MG侧一面的曲率半径(R2) = -128. 373(R1+R2)/(R1_R2) =-I. 23

(关于条件式⑵的数值)在无限远合焦状态下的第二透镜群G22的近轴成像倍率(P 2G) = 0. 33在无限远合焦状态下的第三透镜群G23的近轴成像倍率(P3G) =-1.42I (1-3 2G) X 3 3G| = 0. 96(关于条件式⑶的数值)Fl/F| = 2. 17
另外,图6是实施例2的定焦镜头的无限远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7是实施例2的定焦镜头的拍摄倍率0. 025倍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8是实施例2的定焦镜头的最近距离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中,g表示相当于g线(入=435. 83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入=587. 56nm)的波长的像差。而且,像散图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实施例3图9是表示实施例3的定焦镜头的结构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定焦镜头其构成为,从未图示的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如下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31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32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33。另外,在第二透镜群G32和第三透镜群G33之间,配置有规定了预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
第一透镜群G31其构成为,从所述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311、正透镜L312。在负透镜L311的成像面MG侧一面形成非球面。还有,第一透镜群G31被固定,在调焦时不移动。就第二透镜群G32而言,其由负透镜L321构成。通过第二透镜群G32沿着光轴从成像面IMG侧向所述物体侧移动,进行从无限远合焦状态至最近距离合焦状态为止的调焦。第三透镜群G33其构成为,从所述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正透镜L331、负透镜L332、正透镜L333、负透镜L334。正透镜L331和负透镜L332被接合。另外,在正透镜L331的所述物体侧一面和负透镜L334的成像面IMG侧一面分别形成非球面。该第三透镜群G33也被固定,在调焦时不移动。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3的定焦镜头的各种数值数据。(透镜数据)r0 =°o (物体面)d0 = D (0)T1 = 50. 739Cl1 = I. 100 Iid1 = I. 72916 Vd1 = 54. 7r2 = 8. 504 (非球面)d2 = 6. 121r3 = 29. 528d3 = I. 991 nd2 = I. 84666 vd2 = 23. 8r4 = -16. 700d4 = D (4)r5 = -17. 281d5 = 0. 800 nd3 = I. 61800 vd3 = 63. 4r6 = -1116. 807d6 = D (6)r7 (孔径光阑)d7 = I. 100r8 = 22. 865 (非球面)d8 = 3. 844 nd4 = I. 49700 vd4 = 81. 6
r9 = -8. 627d9 = 0. 800 nd5 = I. 64769 vd5 = 33. 8r10 = -31. 391d10 = I. 160rn = 20. 082 dn = 3. 308 nd6 = I. 49700 vd6 = 81. 6r12 = -17. 997d12 = 8. 061r13 = -16. 701d13 = I. 000 nd7 = I. 77250 vd7 = 49. 6r14 = _18.424(非球面)d14 = FBr15 (成像面)(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4、A6、A8、A10))(第2 面)k = 0A4 = -I. 50069 X 1(T5,A6 = -4. 43622 X 10'A8 = 7. 95093 X 1(T8,A10 = -I. 17518 X 1(T9(第8 面)k = 0A4 = -3. 90349 X 1(T5,A6 = 4. 97007 X 1(T7,A8 = -2. 87913 X 1(T8,A10 = 2. 46882 X 1(T10(第14 面)k = 0A4 = I. 34544X 10_4, A6 = 7. 70023 X 1(T7,A8 = 5. 67370 X 1(T9,A10 = -2. 02389 X l(Tn(各合焦状态的数值数据)无限远0.025倍最近距离
全系统的焦距16.015.815.2
Fno.3.03.03.0
半画角(CD)42.442.743.权利要求
1.一种定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具有从物体侧起顺次配置的如下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 所述第二透镜群由单体的透镜元件构成, 在调焦时,所述第二透镜群沿着光轴移动,所述第一透镜群和所述第三透镜群相对于成像面被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定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孔径光阑被配置在所述第二透镜群和所述第三透镜群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定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 ≤(R1+R2)(R1-R2) ≤I 其中,Rl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群的最靠物体侧一面的曲率半径,R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群的最靠像侧一面的曲率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5 ≤(R1+R2)/(R1-R2) ≤ I 其中,Rl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群的最靠物体侧一面的曲率半径,R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群的最靠像侧一面的曲率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I 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0. 7 ≤ I (I-3 2G) X 3 3G | ≤ 2. 5 其中,3 2G表示在无限远合焦状态下的所述第二透镜群的近轴成像倍率,3 3G表示在无限远合焦状态下的所述第三透镜群的近轴成像倍率。
6.根据权利要求I 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1.5 ( F1/F ( 4. I 其中,Fl表不所述第一透镜群的焦距,F表不光学系统的全系统的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1. 5 ( F1/F ( 4. I 其中,Fl表不所述第一透镜群的焦距,F表不光学系统的全系统的焦距。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轻量、广角、且具有优异成像性能的内对焦方式的定焦镜头。本发明的定焦镜头其构成为,从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如下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1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13)。第二透镜群(G12)由单体的透镜元件构成。而且,在调焦时,第二透镜群(G12)沿着光轴移动,第一透镜群(G11)和第三透镜群(G13)相对于成像面(IMG)被固定。
文档编号G02B13/06GK102645726SQ20111038653
公开日2012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18日
发明者安达宣幸 申请人:株式会社腾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