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6239发布日期:2018-06-15 00:04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透镜、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件1公开了一种定影装置40,该定影装置40包括:旋转部件3,其使可以透过激光束的透光部3a旋转;配对部件4,其与旋转部件3配合来挤压并传输记录介质1;以及激光束照射装置5,其设置在旋转部件3中并用激光束进行照射。在专利文件1所公开的定影装置40中,激光束照射装置5用穿过透光部3a的激光束照射记录介质1上的图像,而旋转部件3和配对部件4在加热并熔化图像之后挤压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并使图像定影。

专利文件1:JP-A-2011-128223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与曲面上没有形成凹槽的透镜相比,在光入射到透镜一端的具有曲面的部分上,润滑液附着在该部分上,该曲面具有顶部分,并且光会聚到透镜的另一端的情况下,抑制光的会聚(聚光)的波动(variation)。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透镜,其包括:

曲面,其位于所述透镜的一端并且包括顶部分,

其中,在所述曲面上形成有凹槽,并且

入射到所述曲面上的光会聚到所述透镜的另一端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环状的透明带,其移动通过预定路径(沿着预定路径移动);

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透镜,润滑液附着在所述透镜的所述曲面上;以及

光源,其使会聚在待定影对象上的光入射到所述透明带的外周面的朝向所述曲面的部分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环状的透明带,其移动通过预定路径;

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透镜,润滑液附着在所述透镜的所述曲面上;以及

光源,其使会聚到待定影对象上的光入射到所述透明带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上,所述一部分沿着所述透明带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透明带的外周面的朝向所述顶部分的部分的下游侧,并且所述一部分朝向所述曲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根据第二或第三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凹槽沿着所述透明带的移动方向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根据第二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在所述透明带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凹槽。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根据第二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

推压部件,其对所述透明带的外周面加压并将所述透明带的内周面推压到所述曲面的一部分上,所述一部分沿着所述透明带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顶部分的下游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形成单元,其使用显影剂作为待定影对象而在介质上形成显影剂图像;以及

根据第二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其将光会聚到所述显影剂上并将所述显影剂定影到所述介质上。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透镜中,与曲面没有形成凹槽的透镜相比,在光入射到透镜一端的具有带顶部分的曲面的部分(附着有润滑液)上并且光会聚到透镜的另一端的情况下,可以抑制光的会聚的波动。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定影装置中,与包括具有曲面的透镜、曲面具有顶部分而曲面上没有形成凹槽的定影装置相比,可以抑制在透明带的轴向上的光的会聚的波动。

在根据第三方面的定影装置中,与使光入射到透明带外周面的朝向形成在透镜一端的曲面的顶部分的部分并且使光会聚到透镜另一端的定影装置相比,可以抑制光的会聚随着时间的波动。

在根据第四方面的定影装置中,与包括具有曲面的透镜而曲面上没有形成凹槽的定影装置相比,可以抑制从透镜一端透过透明带入射到透镜另一端的光的会聚的波动。

在根据第五方面的定影装置中,与包括内周面没有形成凹槽的透明带的定影装置相比,可以抑制在透明带的轴向上的光的会聚的波动。

在根据第六方面的定影装置中,与下述推压部件的定影装置相比,可以抑制在透明带的轴向上的光的会聚的波动:该推压部件将所述透明带的内周面推压到透镜曲面上的沿着透明带的移动方向位于顶部分的下游侧的部分上。

在根据第七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包括定影装置而定影装置所具有的透镜的滑动表面上没有形成凹槽的图像形成装置相比,可以防止由于定影缺陷而造成的图像形成缺陷。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主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组成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的示意图(主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组成定影装置的透明带的分层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组成定影装置的透镜的示意图(透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透镜的顶部分的周围的示意图(局部剖面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组成定影装置的光照射单元用光照射透明带的状态的示意图(侧视图);

图7是从上方示出在根据对比实施例的定影装置中的透明带的透视图,并且是示意性示出油到达并不均匀地附着到透明带的光入射的部分及透镜的顶部分附近的状态的视图;

图8是从上方示出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中的透明带的透视图,并且是示意性示出油到达透明带的光入射的部分及透镜的顶部分附近、经过顶部分并均匀地附着到顶部分的状态的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对比实施例的组成定影装置的透镜的示意图(透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组成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的示意图(主视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组成定影装置的加热单元的一部分的示意图(主视图),并且是用点划线包围的部分示出当透明带围绕其轴线旋转时透明带在竖直方向上的振幅的视图;

图12是示出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组成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的示意图(主视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组成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的示意图(主视图);

图14是示出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组成定影装置的带的示意图(透视图);

图15是示出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透镜的顶部分外周的局部剖面图;

图16A和图16B是示出根据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组成定影装置的透镜的修改实例的示意图(局部剖面图);

图17A和图17B是示意性示出根据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组成定影装置的透镜的变型例的视图(俯视图);

图18是示意性示出根据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组成定影装置的透镜的另一变型例的视图(透视图);以及

图19A、图19B和图19C是示出根据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组成定影装置的透明带的变型例的示意图(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概述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称为示例性实施例)的五个示例性实施例(第一至第五示例性实施例)。

在下面的描述中,假设在附图中由箭头X和箭头–X表示的方向为装置宽度方向,在附图中由箭头Y和箭头–Y表示的方向为装置高度方向。假设与装置宽度方向和装置高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由箭头Z和箭头–Z表示的方向)为装置深度反向。当需要将装置宽度反向、装置高度方向或装置深度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区分开时,假设箭头X侧为一侧,箭头–X侧为另一侧,箭头Y侧为上侧,箭头–Y侧为下侧,箭头Z侧为后侧,箭头–Z侧为前侧。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概述

下面,将描述本示例性实施例。首先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整体构造。然后,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的构造。然后,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操作。然后,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效果。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是构造成包括传送单元12、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14、控制单元16和定影装置20的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装置。传送单元12具有传送介质P的功能。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14具有通过进行诸如充电、曝光、显影和转印等处理而用色调剂T在被传送的介质P上形成色调剂图像G的功能。控制单元16具有控制组成图像形成装置10的除了控制单元16以外的各个单元的功能。定影装置20具有将色调剂图像G定影到介质P上的作用。这里,色调剂T是显影剂和被定影物的实例。色调剂图像G是显影剂图像的实例。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14是形成单元的实例。

定影装置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20构造成包括加热单元30和加压单元40。

加热单元

加热单元30具有对通过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14形成在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G进行加热的功能。加热单元30包括主部件(本体)50和光照射单元60。

主部件

主部件50包括透明带52、盖(未示出)、传动装置(未示出)、透镜54、引导单元56和润滑液供应单元58(下文中称为供应单元58)。

透明带

透明带52具有圆筒形形状并且布置成其轴线(图5中的点划线CL)与装置深度方向平行的状态。盖(未示出)装配在透明带52的装置深度方向上的前侧的端部,传动装置(未示出)装配在透明带52的装置深度方向上的后侧的端部。驱动源(未示出)驱动传动装置(未示出)围绕轴线(其自身轴线)旋转,因此使透明带52移动通过预定路径。这里,预定路径是指透明带52在图2中围绕轴线(沿着附图中的箭头R1的方向)旋转时所通过的路径。另外,在附图中的箭头R1的方向表示透明带52的移动方向。将在下文中描述的圆筒形部件42围绕圆筒形部件42的轴线旋转,因此透明带52随着圆筒形部件42而围绕其轴线旋转。驱动源具有驱动透明带52使得透明带52与圆筒形部件42以相等的速度旋转的功能(支持透明带52随着圆筒形部件42被驱动旋转的功能)。因此,驱动源使透明带52旋转的驱动扭矩小于使圆筒形部件42旋转的驱动源(未示出)使圆筒形部件42旋转的驱动扭矩。

透明带52构造成使从光照射单元60(将在下文中描述)发出的光LB(激光束)的一部分透过。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从光照射单元60输出的光LB在透明带52中的透射率例如为95%(透射率是穿过透明带52并且从内周面输出的光LB占入射在透明带52的外周面上的光LB的百分比)。

如图3所示,透明带52包括三层,所述三层包括底层52A、层叠在底层52A上的弹性层52B和层叠在弹性层52B上的防粘层52C。所述三层从内周侧到外周侧依次形成。底层52A能够使透明带52保持所需强度,弹性层52B能够使透明带52具有弹性部件的性能,而防粘层52C具有使在介质P上被加热的色调剂T不会印到透明带52上的功能。

透镜

如图2所示,当沿着装置深度方向观看时,透镜54具有将入射在其一端的光LB会聚到其另一端的功能。

透镜54布置在透明带52内侧。如图2和图4所示,当沿着装置深度方向观看时透镜54是长形的并且布置成该长形的纵向与装置高度方向平行。如图4所示,当沿着装置宽度方向观看时透镜54是长形的并且布置成该长形的纵向与装置深度方向平行。

如图2所示,在透镜54的装置高度方向上的上侧端部(一端)形成有曲面54A,在沿着装置深度方向观看透镜54时,该曲面54A朝装置高度方向上的上侧突出。曲面54A具有最接近透明带52的内周面(即透明带52所移动通过的预定路径)的顶部分TS1。透明带52的内周面借助硅油O(将在下文中描述)在曲面54A的具有顶部分TS1的一部分上滑动。换句话说,曲面54A对应于透明带52在其上面滑动的滑动表面。

如图4所示,当沿着装置高度方向观看透镜54时,在透镜54的曲面54A上,沿着透明带52相对于顶部分TS1的移动方向从上游侧到下游侧形成有突部CS,并且突部CS具有朝着透明带52的内周面突出的曲面。如图5所示,当在沿着包含透镜54的整个顶部分TS1的虚拟平面(Y-Z平面)截取的剖面中观看时,突部CS的每条边缘都朝着透明带52的内周面侧突出并且形成具有最接近透明带52内周面的顶部分TS1的曲线。突部在装置深度方向上连续排列。

如图4和图5所示,在相邻突部CS的顶部分TS1之间形成有凹槽D。基于与上述突部CS的关系,凹槽D在装置深度方向上以相邻顶部分TS1的排列间隔排列。凹槽D从透明带52相对于曲面54A顶部分TS1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到相对于顶部分TS1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而形成,并且这些凹槽D平行于透明带52的移动方向。例如,突部CS在装置深度方向上的宽度为50μm至5mm,突部CS的高度(从相邻突部CS在装置高度方向上的边界到突部CS的顶部分TS1的距离)为10μm至500μm。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突部CS在装置深度方向上的宽度例如设为100μm,突部CS的高度例如设为20μm。

如图2所示,在透镜54的的装置高度方向上的下侧的一端(另一端)形成有曲面54B,曲面54B朝装置高度方向的下侧突出。透明带52隔着硅油O缠绕透镜54的曲面54B。曲面54A的曲率大于曲面54B的曲率。当沿着装置深度方向观看时,平面54C与装置高度方向平行地形成在透镜54的侧向两端。

当沿着装置深度方向观看时,透镜54相对于穿过顶部分TS1并与装置高度方向平行的假想直线(附图中的点划线)对称。

在这种构造中,当沿着装置深度方向观看时,以装置高度方向为传播方向,透镜54构造成将入射在曲面54A上的光LB会聚到曲面54B的中心部TS2(即,附图中的点划线交叉的部分)。

引导单元

如图2所示,引导单元56具有在支撑透镜54的同时从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夹持透镜的功能,并且具有引导围绕轴线旋转的透明带52以使透明带在旋转的同时保持圆筒形的功能。引导单元56包括第一引导部56A和第二引导部56B。第一引导部56A和第二引导部56B均是长形的并且以其纵向平行于装置深度方向的方式排列在透明带52的内侧。

当沿着装置深度方向观看时,在第一引导部56A的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一侧(–X方向侧)形成有与装置高度方向平行的平面56A1。当沿着装置深度方向观看时,在第一引导部56A的装置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X方向侧)形成有朝第一引导部56A的该另一侧突出的轻微弯曲面56A2。

当沿着装置深度方向观看时,在第二引导部56B的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形成朝第二引导部56B的该一侧突出的轻微弯曲面56B2。当沿着装置深度方向观看时,在第二引导部56B的装置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形成有与装置高度方向平行的平面56B1。在轻微弯曲面56B2的装置深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上形成有在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敞开的凹部56B3。供应单元58(将在下文中描述)容纳在凹部56B3中。

平面56A1和平面56B1在横向上的宽度等于透镜54的平面54C在横向上的宽度。引导单元56支撑透镜54,同时第一引导部56A的平面56A1的整个区域与透镜54的装置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平面54C的整个区域重叠,第二引导部56B的平面56B1的整个区域与透镜54的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平面54C的整个区域重叠。

第一引导部56A的轻微弯曲面56A2和第二引导部56B的轻微弯曲面56B2的曲率小于透镜54的曲面54A的曲率。因此,当沿着装置深度方向观看时,轻微弯曲面56A2与曲面54A之间的边界和轻微弯曲面56B2与曲面54A之间的边界连接成不连续曲面。相比之下,第一引导部56A的轻微弯曲面56A2和第二引导部56B的轻微弯曲面56B2的曲率等于透镜54的曲面54B的曲率。因此,当沿着装置深度方向观看时,轻微弯曲面56A2与曲面54B之间的边界和轻微弯曲面56B2与曲面54B之间的边界连接成连续曲面。

供应单元

供应单元58具有将硅油O(见图7和图8)供应至透明带52的内周面的功能。这里,硅油O是润滑液的实例。通过将硅油O提供到透镜54的曲面54B与围绕轴线旋转的透明带52的内周面之间,来改进透明带52相对于透镜54的曲面54B的滑动性(减少摩擦)。硅油O可以透过光LB。

供应单元58是长形的。如图2所示,供应单元58容纳在第二引导部56B中形成的凹部56B3内,同时容纳单元的纵向平行于装置深度方向并且容纳单元的一部分突出。供应单元58的从凹部56B3突出的部分与透明带52的内周面接触。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供应单元58例如由毛毡材料制成,毛毡材料浸渍有硅油O。因此,供应单元58构造成将浸渍的硅油O供应至透明带52的与供应单元58接触的一部分内周面。结果,由于透明带52围绕轴线旋选,因而浸渍在供应单元58中的硅油O被供应至透明带52的整个内周面。

光照射单元

光照射单元60具有照射光LB从而加热形成在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G的功能。如图2和图6所示,光照射单元60包括激光阵列62和校准透镜64。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加热单元30中,多个光照射单元60在装置深度方向上排列。各个光照射单元60设置在透明带52的上侧。每个激光阵列62均包括在装置深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光源66。

如图2所示,当沿着装置深度方向观看时,光源66使平行于装置高度方向传播的光LB入射到透明带52的外周面的与透镜54的顶部分TS1相对的部分上。具体地说,当沿着装置深度方向观看时,光源66布置在光LB的光轴(附图中的点划线)与透镜54的顶部分TS1重叠的位置。

如图6所示,当沿着装置宽度方向观看时,光源66使沿着装置高度方向传播的光LB(附图中的点划线)和沿着相对于装置高度方向倾斜的方向传播的光LB(附图中的虚线)入射到透明带52的外周面上。这里,相对于装置高度方向倾斜的方向为相对于透明带52的轴线倾斜的方向。各个光照射单元60排列成:来自相邻光照射单元60的其中一个光照射单元60的光源66的光LB与来自其中另一个光照射单元60的光源66的光LB相互重叠并且入射到透明带52的外周面上。

加压单元

如图2所示,加压单元40具有通过与透明带52配合而形成咬合部N的功能,其中加压单元40接触透明带52的与透镜54的曲面54B相反的外周面并使透明带52位于加压单元40与曲面54B之间。加压单元40具有通过与透明带52配合而对传送至咬合部N的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G加压的功能。

加压单元40包括圆筒形部件42、盖(未示出)和传动装置(未示出)。圆筒形部件42沿着装置深度方向设置。盖(未示出)装配在圆筒形部件42的装置深度方向上的前侧的端部上,传动装置(未示出)装配在圆筒形部件42的装置深度方向上的后侧的端部上。驱动源(未示出)驱动传动装置(未示出)围绕轴线(其自身的轴线)旋转,因而圆筒形部件42围绕该轴线(沿着附图中的箭头R2的方向)旋转。

圆筒形部件42可以变形并且形成咬合透明带52的咬合部N,其中圆筒形部件42接触透明带52的与透镜54的曲面54B相反的部分并且使透明带52位于圆筒形部件42与曲面54B之间。咬合部N形成为具有(包含)透明带52的外周面的朝向曲面54B的中心部TS2的部分。因此,由光源66照射的光LB会聚在圆筒形部件42的对介质P加压的部分上。

补充

在上面的描述中,已经通过定影装置20的各个部件描述了定影装置20的构造。下面,将进一步描述定影装置20的各个部件之间的关系。

补充1

如上文所述,透镜54的曲面54A的顶部分TS1最接近透明带52的内周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在透明带52的内周面与曲面54A的除了顶部分TS1以外的部分之间形成有间隙。这里,如图2所示,相对于透明带52的朝向顶部分TS1的部分,位于透明带52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侧的间隙被称为间隙GA1,位于透明带52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侧的间隙被称为间隙GA2.

补充2

如上文所述,浸渍在供应单元58中的硅油O通过透明带52的围绕轴线的旋转而被供应到透明带52的整个内周面上。因此,在透明带52移动通过预定路径的同时,硅油O附着在透明带52的内周面上。另外,在硅油O附着在透明带52的内周面上的状态下,透明带52移动通过预定路径,因而硅油O附着在透镜54的曲面54A上。

补充3

从与透镜54有关的不同角度看,透镜54使光LB会聚,光LB穿透移动通过预定路径的透明带52并且从透镜54的一端侧入射到另一端侧。透明带52通过润滑液O在滑动表面上滑动,该滑动表面对应于具有最接近预定路径的顶部分TS1的曲面54A,并且凹槽D形成在该滑动表面上。

已经描述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的构造和图像形成装置10的构造。

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操作。

当接收到图像形成指令时,控制单元16操作传送单元12、调剂图像形成单元14和定影装置20。在这种情况下,在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14中,通过进行例如充电、曝光、显影和转印等步骤,在由传送单元12传送的介质P上形成色调剂图像G。传送单元12向定影装置20传送其上已经形成色调剂图像G的介质P。其上已经形成色调剂图像G的介质P经过由定影装置20的透明带52和圆筒形部件42形成的咬合部N。在这种情况下,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G被圆筒形部件42加压。如上文所述,因为从光源66输出的光LB会聚在介质P的被圆筒形部件42加压的部分上,所以在色调剂图像经过咬合部N期间的一部分时间里,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G被会聚在透镜54的曲面54B上的光LB加热。因此,经过咬合部N的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G被定影在介质P上。其上已经定影有色调剂图像G的介质P被排放到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外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操作结束。

已经描述了图像形成装置10的操作。

效果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描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效果。

下面,将描述基于形成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透镜54的曲面54A上的凹槽D获得的效果。这里,基于本示例性实施例与对比实施例(下面将要描述)之间的比较来描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效果。根据对比实施例,在使用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相同的部件的情况下,通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等表示相应部件等的方式来进行描述。

形成在透镜的滑动表面上的凹槽对透明带的效果

如图7和图9所示,在对比实施例的透镜74的一端侧的曲面74A(光LB的入射表面)上没有形成凹槽D。除此以外,对比实施例的透镜74具有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透镜54相同的构造。除了定影装置20A包括透镜74而不是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透镜54以外,对比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A具有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相同的构造。除了图像形成装置10A包括对比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A而不是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以外,对比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A具有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相同的构造。

如上文所述,对比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A包括透镜74而不是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透镜54。在这种方式中,定影装置20A具有这样的构造:透镜54的曲面54A的顶部分TS1最接近透明带52的内周面。因此,在定影装置20A中,透明带52的旋转使硅油O到达顶部分TS1附近;然而,由于硅油O相对于透明带52的粘着力与顶部分TS1到透明带52的狭小距离之间的关系等,硅油O难以移动越过顶部分TS1。在这种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一些情况下,硅油O在装置深度方向(光LB的照射宽度方向)上不均匀地附着在透镜74的顶部分TS1上。

在这种情况下,当入射到曲面54A上的光LB在光轴与透镜74的顶部分TS1重叠的状态下透过透明带52之后,同时产生了射入硅油O的光LB和没有射入硅油O而是射入空气层的光LB。因此,在采用对比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A的情况下,由于硅油O与空气层二者对光LB的吸收率的差异,到达曲面54B上光LB的整个照射宽度的光LB在透明带的轴向上变化(波动)地会聚。

相比之下,如图4、图5和图8所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透镜54具有曲面54A且在曲面54A的透明带52在其上滑动的部分上形成有凹槽D。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中,顶部分TS1与透明带52之间的距离在形成有凹槽D的部分处比在对比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A中更大。因此,在与对比实施例相对照的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对比图7与图8),从供应单元58供应至透明带52的内周面的硅油O到达顶部分TS1附近,然后流动到凹槽D中,继而容易地移动到顶部分TS1并且移动到越过顶部分TS1的部分。结果,在与对比实施例对照的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硅油O几乎不会在装置深度方向(光LB的照射宽度方向)上不均匀地附着在透镜54的顶部分TS1上。

因此,根据与对比实施例的透镜74相对照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透镜54,可以抑制在透镜54的另一端侧(光LB透过透明带52从透镜54的一端侧入射到该另一端侧)上,在透明带52的轴向上的光LB的会聚的波动。根据与对比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A相对照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可以防止由于在透明带52的轴向上的光LB的会聚的波动而造成的定影缺陷。另外,根据与对比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A相对照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可以防止由于上述定影缺陷而造成的图像形成缺陷。

与透明带的移动方向平行形成的凹槽的效果

如图7和图9所示,在对比实施例的透镜74的一端侧的曲面74A(光LB的入射表面)上没有形成凹槽D。如上文所述,如图7所示,在一些情况下,硅油O在装置深度方向(光LB的照射宽度方向)上不均匀地附着在透镜74的顶部分TS1上。因此,在对比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A的情况下,由于硅油O与空气层对光LB的吸收率的差异,到达曲面54B上光LB的整个照射宽度的光LB在透明带的轴向上变化地会聚。

相比之下,如图4和图8所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透镜54上的凹槽D形成为平行于透明带52的移动方向。因此,与对比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情况相比,容易由透明带52沿传送方向传送附着在透明带52的内周面上的硅油O。结果,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的情况下,硅油O容易到达顶部分TS1以及越过顶部分TS1的部分。

因此,在与对比实施例的透镜相对照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透镜54中,可以抑制透过透明带52从透镜54的一端侧入射到另一端侧的光LB在透镜54的该另一端侧上在透明带52的轴向上的会聚波动。根据与对比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A相对照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可以防止由于在透明带52的轴向上的光LB的会聚的波动而造成的定影缺陷。另外,根据与对比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A相对照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可以防止由于上述定影缺陷而造成的图像形成缺陷。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10描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B。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在使用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相同的部件的情况下,通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等表示相应部件等的方式来进行描述。

构造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B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的不同之处在于光照射单元60的主部件50的布置。具体地说,当沿着装置深度方向观看时,光照射单元60布置在从透镜54的顶部分TS1向透明带52移动方向上的下游侧(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偏移的位置。因此,光源66使沿着装置高度方向传播的光LB入射到透明带52的下述部分与透镜54的曲面54A相重叠的位置:透明带52的该部分相对于透明带52的面向透镜54顶部分TS1的部分位于透明带52的移动方向上的下游侧。除此以外,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B具有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相同的构造。另外,除了图像形成装置10B包括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B而不是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以外,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B具有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相同的构造。

效果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B中,透明带52在围绕其自身轴线旋转的同时,其朝向曲面54A的一部分竖向振动(沿上下方向振动)。如图11所示,对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B的观测证实:随着透明带52的朝向透镜54曲面54A的部分从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侧向旋转方向上的下游侧移动,透明带52的振动的竖向振幅逐渐减小。在图11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S示出当沿着透明带52的轴向观看时,旋转透明带52的朝向曲面54A的部分的被夸大的振幅。透明带52如何具有如图11所示的竖向振幅的机理设想如下。即,透明带52与圆筒形部件42中的咬合部N一起围绕轴线旋转。这里,出于方便,旋转的透明带52沿移动方向被分成:从朝向顶部分TS1的部分起到咬合部N为止的部分(以下称为第一部分);和从咬合部N起到朝向顶部分TS1的部分为止的部分(以下称为第二部分)。在这种方式中,应认为第一部分是被咬合部N拉拽的部分,第二部分是被咬合部N推动的部分。也就是说,第一部分在透明带52的旋转方向上比第二部分更张紧。从不同的角度看,透明带52的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更松弛。因此,第一部分具有比第二部分更小的竖向振幅。由于顶部分TS1位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中心部,因此应设想到:透明带52的朝向顶部分TS1的部分的竖向振幅小于第二部分的竖向振幅而大于第一部分的竖向振幅。

当透过竖直振动的透明带52的光LB入射到透镜54的曲面54A上时,到达透镜的另一端的光会聚为相对于时间具有不均匀的强度(光强度)(光的会聚随着时间的波动)。

如上文所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B的光源66使光LB入射到透明带52的朝向曲面54A的部分当中的下述部分上:沿透明带52的旋转方向,该部分相对于透明带52的朝向顶部分TS1的部分位于下游侧。因此,与来自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的光源66的光LB相比,来自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B的光源66的光LB入射到透明带52的振幅小的部分上。

因此,根据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相对照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B,可以防止由于光LB的会聚随着时间的波动而造成的定影缺陷。因此,根据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相对照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B,可以防止由于上述定影缺陷而造成的图像形成缺陷。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12描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C。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在使用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相同的部件的情况下,通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等表示相应部件等的方式来进行描述。

构造

如图12所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C包括推压部件80,该推压部件80对透明带52的外周面加压并将透明带52的内周面推压到透镜54曲面54A的沿着透明带52旋转方向相对于顶部分TS1位于下游侧的部分上。除此以外,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C具有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相同的构造。另外,除了图像形成装置10C包括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C以外,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C具有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相同的构造。

推压部件80是可以围绕轴线旋转的长辊。推压部件80布置成其轴向与装置深度方向平行。透明带52旋转,因此推压部件80随着透明带52的旋转而在箭头R3所指的方向上旋转。推压部件80朝着透镜54曲面54A的沿着透明带52旋转方向相对于顶部分TS1位于下游侧的部分推压透明带52的内周面,因此所形成的间隙GA2具有比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的情况更小的尺寸。

效果

如上文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C的情况下,推压部件80将透明带52推压在透镜54曲面54A的沿着透明带52的旋转方向相对于顶部分TS1位于下游侧的部分上。从不同的角度看,在透镜54曲面54A的沿着透明带52旋转方向相对于顶部分TS1位于下游侧的部分中,透明带52至少缠绕在光LB入射的部分上。因此,在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相对照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C中,旋转透明带52的朝向曲面54A部分的竖向振幅很小。

因此,根据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相对照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C,可以防止由于光相对于位置的会聚缺陷而造成的定影缺陷。因此,根据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相对照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C,可以防止由于上述定影缺陷而造成的图像形成缺陷。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效果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相同。

(第四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13描述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D。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在使用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B和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C相同的部件的情况下,通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等表示相应部件等的方式来进行描述。

构造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D中,光照射单元60的主部件50的布置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B的情况下相同。具体地说,当沿着装置深度方向观看时,光照射单元60布置在从透镜54的顶部分TS1向透明带52移动方向上的下游侧(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偏移的位置。类似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C,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D包括推压部件80,该推压部件80对透明带52的外周面加压并将透明带52的内周面推压到透镜54曲面54A的沿着透明带52旋转方向相对于顶部分TS1位于下游侧的部分上。除此以外,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D具有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相同的构造。另外,除了图像形成装置10D包括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D而不是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以外,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D具有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相同的构造。

效果

本示例性实施例实现了将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相结合的效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效果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

(第五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14和图15描述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E。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在使用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B、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C和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D相同的部件的情况下,通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等表示相应部件等的方式来进行描述。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E包括透明带52E而不是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透明带52。具体地说,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透明带52E的内周面上,在沿着透明带52E的周向的整个圆周上形成有朝着透明带52E的内侧(轴线CL侧)突出的多个突部CS1。如图15所示,当在沿着包含整条轴线CL的虚拟平面截取的剖面中观看透明带52E时,各个突部CS1分别形成朝着透明带52E的内侧突出的曲线。曲线在透明带52的轴向上连续地排列。换句话说,突部CS1朝着透明带52E内侧突出并且沿着透明带52E的周向在整个圆周上形成曲面形状。在透明带52E的轴向上,突部CS1和与之相邻的其他突部CS1连续排列(在曲面上彼此连接)。另外,在相邻突部CS1的连接部分处形成有凹槽D1。基于与上述突部CS1的关系,凹槽D1沿着透明带52E的周向在整个圆周上形成。凹槽D1以相邻突部CS1的排列间隔而与透明带52E的轴向平行地排列。除此以外,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E具有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相同的构造。除了图像形成装置10E包括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E而不是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以外,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E具有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相同的构造。

效果

如上文所述,凹槽D1形成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透明带52E的内周面上。因此,如图15所示,在透明带52E中,从供应单元58供应至透明带52E的内周面的硅油O在附着于凹槽D1中的状态下到达顶部分TS1附近,然后容易移动至顶部分TS1并且移动到越过顶部分TS1的部分。与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20B、20C和20D的情况相比,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E的情况下,顶部分TS1与透明带52E之间的距离在形成有凹槽D1的部分处更大。结果,与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20B、20C和20D的情况相比,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E的情况下,硅油O容易到达顶部分TS1并且到达越过顶部分TS1的部分。

因此,与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20B、20C和20D的情况相比,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E可以防止由于光相对于位置的会聚缺陷而造成的定影缺陷。与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20B、20C和20D的情况相比,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E可以防止由于定影缺陷而造成的图像形成缺陷。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效果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相同。

如上文所述,虽然结合具体示例性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前述示例性实施例,在本发明的技术理念的范围内可以存在其他示例性实施例。

例如,在根据各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20B、20C、20D和20E中,描述了通过引入供应单元58来使硅油O浸渍到透明带52或52E的内周面中来将硅油O附着到透明带52或52E的内周面上。然而,如果硅油O已经附着在透明带52的内周面上,那么定影装置20、20B、20C、20D或20E也可以不设置供应单元58。

在根据各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20B、20C、20D和20E中,描述了使用硅油O作为润滑液的实例。然而,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20B、20C、20D或20E中使用的润滑液可以不为硅油O,只要液体可以减小由于透明带52在透镜54和引导单元56(设置在透明带52的内侧)上的滑动而产生的摩擦并且可以透过光LB即可。例如,可以使用石蜡油。

在根据各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20B、20C、20D和20E中,已描述了使用驱动源使组成加压单元40的圆筒形部件42围绕轴线旋转。然而,可以使用任何部件,只要圆筒形部件42在定影操作期间可以通过与透明带52配合形成咬合部N而围绕轴线旋转即可。例如,圆筒形部件42可以随着透明带52或52E的旋转而旋转。

已描述了根据各个示例性实施例的透镜54的凹槽D与透明带52的移动方向平行地形成,并且从曲面54A的沿着透明带52移动方向的相对于顶部分TS1的上游侧一直形成到相对于顶部分TS1的下游侧。然而,只要凹槽D形成在透明带52上或曲面54A上的用于透明带52的滑动表面上并且硅油O到达凹槽D,那么凹槽D可以不限于根据各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凹槽D。例如,如图16A所示,当在沿着包含整个顶部分TS1的虚拟平面(Y-Z平面)截取的剖面中观看曲面74A时,凹槽D2可以对应于从装置深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到另一端侧的呈正弦波形的凹部。另外,如图16B所示,当在沿着包含整个顶部分TS1的虚拟平面(Y-Z平面)截取的剖面中观看曲面74B时,凹槽D3可以对应于从装置深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到另一端测的呈三角波形的凹部。

已描述了根据各个示例性实施例的透镜54的凹槽D与透明带52的移动方向平行地形成,并且从曲面54A的沿着透明带52移动方向的相对于顶部分TS1的上游侧一直形成到相对于顶部分TS1的下游侧。然而,只要凹槽D形成在透明带52上或曲面54A上的用于透明带52的滑动表面上并且硅油O到达凹槽D,那么与根据各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凹槽D不同,凹槽D可以不与透明带52的移动方向平行地形成。例如,如图17A和图18所示,凹槽D可以沿着相对于透明带52的移动方向倾斜的方向形成。另外,如图17B所示,当沿着装置高度方向观看时,凹槽D沿着曲线形成。

另外,在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E的透明带52E的描述中,凹槽D1沿着透明带52的周向在整个圆周上形成。然而,只要可以基于透明带52的旋转使大量硅油O从透明带52到达透镜54的顶部分TS1,凹槽D1的方向也可以不形成为沿着透明带52的周向。如果满足相同的条件,则凹槽D1可以不沿着透明带52的周向上在整个圆周上形成。例如,如图19A所示的透明带的凹槽D4那样,凹槽D1可以沿着相对于透明带的轴向(Z和-Z方向)倾斜的方向形成。如图19B所示的透明带的凹槽D5那样,凹槽D1可以沿着透明带的轴向形成。另外,如图19C所示的透明带的凹槽D6那样,凹槽D1可以沿着曲线形成。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透明带52被描述为以曲面54A作为滑动表面在透镜54上滑动。然而,在定影装置20中,透明带52可以构造成移动通过确定路径而不在透镜54的曲面54A上滑动。这也适用于其他示例性实施例。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已描述了形成在透镜54的曲面54A上的各个突部CS(或凹槽D)在装置深度方向上连续地排列。然而,各个突部CS(或凹槽D)可以在装置深度方向上不连续地排列。例如,在装置深度方向上各相邻的突部CS(或凹槽D)可以不具有相等的间隔。另外,可以不形成多个突部CS(或凹槽D)(可以形成一个突部CS)。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已经单独描述了第一至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然而,通过结合来自各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各个部分获得的形态包含在示例性实施例的技术范围中。例如,当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B包括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透明带52E而不是透明带52时,这样的定影装置包含在示例性实施例的技术范围中。另外,当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C包括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透明带52E而不是透明带52时,这样的定影装置也包含在示例性实施例的技术范围中。

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上描述。这并不意味着穷尽本发明或将本发明限制在所公开的具体形式。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清楚多种修改和变化。选择并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最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而本领域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以及适合预期的特殊用途的各种修改。旨在通过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形式定义本发明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