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伪造用的光学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36468阅读:799来源:国知局
防止伪造用的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伪造用的光学元件。
背景技术
:作为与防止伪造用的光学元件相关的技术,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38019号公报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3/180231号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276170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168341号公报技术实现要素:对于现有技术所涉及的防止伪造用的光学元件中的通用性较高的光学元件而言,存在如下问题,即,大多难以应用在纸币领域等中所要求的光学元件、以及在id(identification)领域等中所要求的光学元件这二者。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应用于在纸币领域等中所要求的光学元件(附着于透明基材的光学元件)、以及在id领域等中所要求的光学元件(附着于不透明基材上、或者打印层、图案层上的光学元件)这二者的通用性较高的光学元件。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在表面具有浮雕构造的第二层的上方配置有第一层、且至少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并且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的折射率互不相同,构成为从所述第一层侧以预先设定的特定角度入射的电磁波,因所述第一区域的浮雕构造以及所述第二层的折射率相对于所述第一层的折射率的比中的至少一者而进行全反射,构成为从所述第一层侧以所述特定角度入射的电磁波,因所述第二区域的浮雕构造以及所述第二层的折射率相对于所述第一层的折射率的比中的至少一者进行透过或折射而不进行全反射,仅在从所述第一层侧的所述特定角度观察的情况下,至少与所述第一区域相比,所述第二区域的透明性高,通过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透明性的对比度而表现出预先设定的图像。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在附着于透明基材而使用的情况下,形成为如下光学元件,即,在其正反面采用明显不同的观察方法,在表面观察中未判断出背面观察的效果。另外,在附着于不透明基材(打印层、图案层)而使用的情况下,形成为反射和透过的图案根据观察角度而不同的光学元件。因此,优选作为无需基于金属、高折射膜的反射层的、以任意的入射角度而透过、且以不同的任意角度而反射的、透明的光学元件的防止伪造用的光学元件。这样,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能够提供能应用于在纸币领域等中所要求的光学元件、以及在id领域等中所要求的光学元件这二者的、通用性较高的光学元件。附图说明图1是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剖面图。图2是相对于图1中的光学元件的第一区域入射的光的光路说明图。图3是相对于图1中的光学元件的第二区域入射的光的光路说明图。图4是对临界角进行说明的剖面图。图5是说明针对向第一层的入射光所设想的光路的例子的剖面图。图6是对形成视差图像的情况下所设想的光路进行说明的剖面图。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构造,图7(a)示出了主视图,图7(b)示出了剖面图。图8是表示图7中的各区域的临界角的示意图。图9是表示图7的光学元件的视觉效果的示意图。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构造,图10(a)示出了主视图,图10(b)示出了剖面图。图11是表示图10的光学元件的视觉效果的示意图。图12是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进行说明的图。图13是表示图12的光学元件的闪光效果的示意图。图14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构造,图14(a)示出了主视图,图14(b)示出了剖面图。图15是表示图14中的各区域的临界角的示意图。图16是表示图14的光学元件的移动效果的示意图。图17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构造,图17(a)示出了主视图,图17(b)示出了剖面图。图18是表示图17中的各区域的视觉效果的示意图。图19是表示图17的光学元件的移动效果的示意图。图20是对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剖面图。图21是对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剖面图。图22是对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剖面图。图23是对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剖面图。图24是对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剖面图。图25是对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剖面图。图26是对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剖面图。图27是对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下面的详细说明中,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完整理解而对大量特定的细节进行记载。然而,显然即使不具有这样的特定的细节,也能够实施大于或等于1个的实施方式。除此之外,为了使附图变得简洁,利用简图来表示众所周知的构造及装置。另外,在各图中,对发挥相同或相似的功能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并将重复的说明省略。“第1实施方式”首先,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1构成为包括:第一层2,其在表面形成有包含倾斜平面的浮雕构造;以及第二层3,其配置为将上述浮雕构造填埋。第一层2和第二层3由折射率不同的材料构成。另外,光学元件1具有浮雕构造所具有的斜面的倾斜角不同的第一区域4和第二区域5。此外,上述倾斜平面相当于后述的图2中的“倾斜平面6”以及图3中的“倾斜平面8”。各区域中的倾斜平面(下面,也简记作“斜面”)的倾斜角度恒定。此外,在第一层2与第二层3的层间不存在金属反射层、高折射蒸镀膜。第一层2的折射率比第二层3的折射率高,在从第一层2侧入射的光相对于倾斜平面的垂线以大于或等于临界角的角度入射的情况下产生全反射,在相对于倾斜平面的垂线以小于临界角的角度入射的情况下透过界面而向第二层3进入。图2是相对于光学元件1的第一区域4而入射的光的光路说明图。这里,对相对于图1中的第一区域4从第一层2侧入射的光的光路进行说明。入射角度范围7表示小于根据第一层2和第二层3的折射率而计算出的临界角的入射角度范围。作为以该入射角度范围7内的角度而入射的光的“入射光1a”,从第一层2和第二层3的界面通过,因它们的折射率差而发生折射,由此变为“透过光1b”。另一方面,作为以入射角度范围7以外的角度而入射的光的“入射光2a”,是角度大于或等于根据第一层2和第二层3的折射率而计算出的临界角的入射光,因此在第一层2和第二层3的界面发生全反射而变为“反射光2b”。此外,全反射是仅在电磁波从高折射率的介质向低折射率的介质行进时产生的现象。因此,对于从第二层3侧入射的光而言,不会产生全反射的现象。因此,即使将第一层2的折射率相对于第二层3的折射率的比设为1.33,来自任何角度区域的入射光也大致会透过。例如,在使第一层2处于观察者侧并将光学元件1放置于印刷物的上方的情况下,在特定的角度范围内,光学元件1变得透明而能够确认处于光学元件1的下方的印刷物,但在特定的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大于或等于临界角的角度范围)内,光学元件1并不透明,因此无法确认处于光学元件1下方的印刷物。另一方面,在使第二层3处于观察者侧并将光学元件1放置于印刷物的上方的情况下,光学元件1在任何角度范围内都透明,因此在任何角度下都能够确认处于光学元件1的下方的印刷物。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基于临界角的全反射的特性。根据该特性,从特定的角度方向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角度而使光学元件1的透明性变化,另外,利用该特性能够在正反面获得不同的光学效果。此外,图2中示出了相对于倾斜平面6垂直的垂线p1。图3中示出了相对于光学元件1的第二区域5而从第一层2侧入射的光的光路。入射角度范围9表示小于根据第一层2和第二层3的折射率而计算出的临界角的入射角度范围。这里,第一区域4、第二区域5的材质是共通的,因此图2中的入射角度范围7和图3中的入射角度范围9为相同的角度。然而,倾斜的平面的倾斜角度在第一区域4和第二区域5不同,因此根据相对于光学元件1的倾斜的平面而从第一层2侧入射的光的入射角度,产生下述的3种现象。1)在特定的入射角下,光透过第一区域4,但在第二区域5产生全反射的现象2)在特定的入射角下,在第一区域4和第二区域5这二者均产生全反射的现象3)在特定的入射角下,透过第一区域4和第二区域5这二者的现象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各区域的设计而对产生上述现象的特定的入射角度进行调节。例如通过使“平面的倾斜角度”、“第一层2的折射率”、“第二层3的折射率”变化,能够对产生上述现象的入射角度进行调节,能够实现各种图案、光学效果。此外,图3中示出了相对于倾斜平面8垂直的垂线p2。图4是对临界角进行说明的剖面图。介质i和介质t具有水平界面,介质i的折射率为ni,介质t的折射率为nt。根据斯涅尔定律和折射率的定义并通过下述式3而求出临界角θc。sinθc=nt/ni···(式3)以临界角θc入射的入射光5a变为朝向折射角θt=90°的方向(介质i和介质t的界面方向)的折射光5b。作为以大于临界角θc的角度入射的光的入射光6a进行全反射而变为反射光6b。此外,并未进行图示,但以小于临界角θc的角度入射的光以符合斯涅尔定律的折射角折射而从两种介质的界面透过。此外,实际上反射波的强度根据入射角而逐渐变化。如果入射的入射角增大而接近临界角θc,则透过介质t的折射波的分量在接近水面的同时逐渐减弱。而且,反射波的强度逐渐增强,在入射角超过临界角θc时全部都进行全反射。此外,实际上进行全反射的光进一步因浮雕、层的表面而反复进行反射、透过、折射,该光逐渐减弱。在本实施方式中简单地记作全反射,但其表示在浮雕界面ifr的全反射、和/或光因其后的反射、透过、折射、散射而减弱的情况。这里,多重的反射、透过、折射能够理解为光向多个方向的散射,可以以此为目的而设计浮雕的构造。根据式3明确可知,以大于或等于临界角θc的入射角而产生的全反射的必要条件为nt<ni。即,在折射率不同的两种介质的界面,从折射率较高侧入射的光以大于或等于临界角θc的角度入射而进行全反射。从折射率较低侧入射的光未由临界角θc而引起全反射。在本实施方式中,应用该现象,能够以大于或等于特定角度的角度而获得透过区域和不透过区域的图案,能够在正反面实现不同的光学现象。此外,更具体而言,设想如图5的光路。在从观察点op1观察的情况下,以入射角θa向光学元件1入射的“入射光a”在空气和第一层2的界面以折射角θb折射而变为“折射光b”。然后,相对于斜面以入射角θf而入射。如果入射角θf小于临界角,则变为“折射光7b”而透过,如果入射角θf为临界角则变为“折射光8b”。另外,如果入射角θf为大于临界角的值则变为“全反射光9b”。此外,如前所述,根据隔着界面的2个层的折射率比而确定临界角。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任意的观察点op1处以入射角θf进行全反射的第一区域4、以及折射并透过的第二区域5这2个区域,由此能够实现图案化,并且,因观察点op1逐渐变化(入射角θa逐渐变化)还能够使图案逐渐变化。另外,利用根据向上述2个区域即第一区域4和第二区域5的斜面的入射角、以及第一层2和第二层3的折射率与第一层2和第二层3的折射率的比而获得的临界角,表示第一区域4、第二区域5的必要条件。具体而言,在倾斜角θ1的斜面进行全反射的第一区域4的入射角θf1、以及在倾斜角θ2的斜面进行折射并透过的第二区域5的入射角θf2由下述的式4来表示。θf1≥arcsin(n2/n1)>θf2···(式4)这里,第一层2的折射率:n1,第二层3的折射率:n2。此外,在第一层2和第二层3的折射率在第一区域4和第二区域5不同的情况下,由下述的式5-1及式5-2来表示。θf1≥arcsin(n2/n1)···(式5-1)arcsin(n4/n3)>θf2···(式5-2)这里,第一区域4中的第一层2的折射:n1,第一区域4中的第二层3的折射率:n2。第二区域5中的第一层2的折射率:n3,第二区域5中的第二层3的折射率:n4。图6是例如在形成能产生立体像的视差图像的情况下所设想的光路。在从观察点l(例如左眼)观察的情况下,以入射角θ4入射的“入射光la”在空气和第一层2的界面以折射角θ5折射而变为“折射光lb”。然后,相对于斜面以入射角θ6入射。如果入射角θ6小于临界角则透过,如果入射角θ6大于临界角而进行全反射。另外,在从观察点r(例如右眼)观察的情况下,以入射角θ4入射的“入射光ra”在空气和第一层2的界面以折射角θ5折射而变为“折射光rb”。然后,相对于斜面以入射角θ7入射。如果入射角θ7小于临界角则透过,如果入射角θ7大于临界角则进行全反射。此外,θ8为辐辏角。至少形成在为入射角θ6、入射角θ7中的任一者时进行全反射、且在为另一者时透过的区域,由此能够获得视差图像。产生这样的视差的区域的必要条件由浮雕构造斜面相对于光学元件平面的倾斜角θ、以辐辏角θ8入射的光的折射角θ5、第一层2的折射率n1、第二层3的折射率n2来表示。具体而言,根据相对于第一层2以辐辏角θ8入射的光的折射角θ5的值、和浮雕构造斜面相对于光学元件平面的倾斜角θ的值的大小而分为3种情况,由下述的式6~式8来表示。在θ>θ5时,θ+θ5≥arcsin(n2/n1)>θ-θ5···(式6)在θ=θ5时,2×θ5≥arcsin(n2/n1)···(式7)在θ<θ5时,θ+θ5≥arcsin(n2/n1)>θ5-θ···(式8)这里,第一层2的折射率:n1,第二层3的折射率:n2,浮雕构造斜面相对于光学元件平面的倾斜角:θ,以辐辏角入射的光的折射角:θ5。另外,折射角θ5由下述的式9-1或者式9-2来表示。θ5=arcsin〔sin(θ8/2)/n1〕···(式9-1)=arcsin〔sin(θ4)/n1〕···(式9-2)这里,辐辏角:θ8,第一层2的折射率:n1。能够获得满足上述的式6~式8的全部算式而产生左右视差的区域,利用该现象而能够实现视差图像的立体表现。所获得的立体像由透过区域或者全反射区域构成。特别是在由透过区域形成立体像的情况下,能够形成透明且立体的像。另外,通过在底层设置着色层,能够对立体像进行着色,外观美观性良好,与已有的体积全息图像、计算全息图像等相比具有优势。另外,通过在底层设置能够进行机械检测的防伪墨水,例如荧光、蓄光、胆甾型液晶、磁性墨水等,还能够制作可进行机械检测的立体像,通过这种应用而进一步提高防止伪造效果。并且,在透过区域形成立体像,如果隔着立体图像(光学元件)而设置产生莫尔条纹的2层,则仅在透过性的立体图像中产生莫尔条纹,能够获得宛如相对于立体像而立体地附着莫尔条纹的图案的效果。产生莫尔条纹的2层以光学元件为间隔件而产生干涉,因此产生根据观察角度而不同的图案,通过这种效果而进一步增强了立体感。“第2实施方式”下面,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10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光学元件10是与图1的光学元件1相比更复杂地对区域进行分割后的结构的情况下的例子。光学元件10采取了倾斜平面的倾斜角相对于一个轴而变化的结构。图8是表示图7中的各区域的临界角的示意图。简图1至简图5中示出了界面if1至界面if5的临界角。角度范围ar3表示小于临界角的角度区域,以该角度入射的光在角度范围ar4的范围内折射并向第二层3侧透过。相对于光学元件10垂直入射的光在界面if1和界面if5进行全反射,从界面if2、if3、if4透过。然而,如果入射光的入射角度变化,则光所透过的界面发生变化。图9是表示图7的光学元件的视觉效果的示意图。在从第一层2侧将观察点固定而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如果从图9(a)按顺序至图9(c)倾斜地观察光学元件10,则能够观察到如图9(d)至图9(f)那样的透明的棒状体在附图的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效果。这里,图9(d)至图9(f)中示出的是透过图案16和全反射图案17。实际的光学元件10具有多种倾斜角的区域,因此随着使光学元件10倾斜而能够获得平滑地移动的效果。另外,根据前述的越接近临界角附近则反射率越逐渐增大的现象,透过图案16越靠近端部则反射率越高,如图9(d)至图9(f)那样变为略微呈现出渐变性的图案。因该透过率的渐变性而观察到透过图案16中所描绘的“透明的棒状体”呈现出立体感。“第3实施方式”下面,对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20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光学元件20为与图1的光学元件1、图7的光学元件10相比更复杂地对区域进行分割后的结构。即,光学元件20采取了倾斜平面的倾斜角以同心圆状而变化的结构。此外,在图10(a)中如菲涅耳透镜那样进行描绘,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并非必须设为为了利用临界角而具有焦点的透镜形状等的构造。图11是表示图10的光学元件20的视觉效果的示意图。图11(a)示出了针对光学元件20的观察角度,图11(b)是与图11(a)相对应的观察像。与光学元件10相同地,该像也由透过区域中的透过图案16和全反射区域中的全反射图案17构成。根据前述的越接近临界角附近则反射率越逐渐增大的现象,如图11所示,透过图案16越靠近端部则反射率越高,形成为圆状的透过图案16的端部成为略微呈现出渐变性的图案。因该透过率的渐变性而观察到透明的圆呈现出立体感的球体状。在此基础上,根据观察角度的不同,观察到该球体在移动。这里,相对于与光学元件20垂直的观察角度“e”,基于透过区域的球体的位置在观察角度“a”、“b”、“c”、“d”下发生变化。通过这样使观察角度发生变化,观察到宛如具有立体感的球在移动,由此进一步产生立体效果。“第4实施方式”下面,对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21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21,隔着具有以45°而倾斜的斜面的锯齿状的浮雕构造,具有:第一层22,其折射率为1.40;第二层23,其折射率为1.49;以及第二层24,其折射率为1.7。第一层22和第二层23接触的界面if6、以及第一层22和第二层24接触的界面if7的临界角能够通过式3而计算。第4实施方式中,如简图6那样,界面if6的临界角为70°。另外,如简图7那样,界面if7的临界角为55°。这样,即使是相同的浮雕构造,通过第一层22的折射率和第二层23、24的折射率的比率的变化,也使得临界角发生变化。图13是表示通过图12的光学元件21实现的闪光效果的示意图。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21的图案如图13(i)那样由透过图案25和全反射图案26形成。对图12的简图6、简图7进行比较可知,仅存在15°的入射角度,在该入射角度下,从界面if6透过、且在界面if7进行全反射。在除此之外的入射角下,从整个面透过、或者在整个面进行全反射。如果在图13(a)至图13(e)中使光学元件21倾斜而进行观察,则相对应地观察到图13(f)至图13(j)那样的图案。即,仅在图13(d)时(仅在较小的15°的入射角区域)出现太阳的标记。即,在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21中,能够使仅能以这样较小的观察角度进行确认的隐藏图案如闪光那样显现。可以说这种特殊的光学效果的防止伪造效果较高。“第5实施方式”下面,对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30进行说明。如作为主视图的图14(a)那样,光学元件30由配置为同心圆状的第一层33、34、35构成。另外,如作为剖面图的图14(b)那样,光学元件30由形成为45°的锯齿状的浮雕构造的折射率为1.69的第一层33、折射率为1.5的第一层34、折射率为1.4的第一层35形成。此外,为了容易进行说明,将光学元件30的第二层作为折射率为1.0的介质即空气而省略图示。而且,与第一层33、34、35相对应的光学元件30的位置构成不同的区域。图15是表示与图14中的第一层33、34、35相对应的各区域的临界角的示意图。这里,基于式3进行计算,如简图9那样,作为第一层33和空气的界面的界面if9的临界角为36.3°。如简图10那样,作为第一层34和空气的界面的界面if10的临界角为41.8°。如简图11那样,作为第一层35和空气的界面的界面if11的临界角为45.6°。如果对简图9至简图11进行比较则可知,相对于光学元件30垂直入射的光透过,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按照界面if10、界面if9的顺序而透过。图16是表示图14的光学元件30的移动效果的示意图。由透过图案16和全反射图案17构成图案,如图16(a)至图16(c)那样使观察角度变化,与观察角度的变化相应地观察到与图16(d)至图16(f)相对应的透过图案16。即,透过图案16逐渐增大,产生动画那样的移动效果。“第6实施方式”下面,对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31进行说明。如图17那样,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31由如下形状形成,即,相对于图14的光学元件30的浮雕构造而在中央部反转,锯齿相对于中心对称。图18是表示图17中的各区域的视觉效果的示意图。构造以中心为边界而反转,如图18所示,在从斜向观察时,仅能观察到透过区域的一半。如果从相对于光学元件31垂直的方向观察,则观察到由透过图案16和全反射图案17构成的圆形,但通过从斜向进行观察,透过图案16的圆形变大,同时以图案的中心为边界的一半变为全反射图案17。图19是表示图17的光学元件31的移动效果的示意图。如图19(i)那样,光学元件31的图案由透过图案16和全反射图案17形成。如果使光学元件31倾斜而观察图19(a)至图19(e),则相对应地观察到图19(f)至图19(j)那样的图案的变化。“第7实施方式”下面,对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40进行说明。如图20所示,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40在图1所示的光学元件1的第二层3侧设置有由打印层或者着色层构成的背景层41。第一层2和第二层3的由入射角度所引起的全反射或者透过,在具有倾斜角不同的平面的第一区域4和第二区域5不同,因此能够以某特定角度仅在第一区域4对背景层41进行目视确认。这里的背景层41是指后述的打印层、着色层、构造色层51(61)。可以在纸张、塑料等基材对打印层进行打印,另外,对于打印方法,可以通过喷墨法、转印法、激光雕刻法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印刷。“第8实施方式”下面,对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50进行说明。如图21所示,光学元件50在第一层2侧具有构造色层51,在第二层3侧具有电磁波吸收层52。第一层2和第二层3的由入射角度所引起的全反射或者透过,在具有倾斜角不同的平面的第一区域4和第二区域5不同,光以某特定角度仅从第一区域4透过。在该情况下,从构造色层51透过的特定的波长区域的光由电磁波吸收层52吸收。例如除了多层干涉膜、干涉珠光墨水的涂膜、胆甾型液晶等以外,这里的构造色层51可以是副波长深度的矩形构造的干涉构造。上述构造通过衍射、干涉、散射等使得特定波长区域的可视光进行散射而产生构造色。构造色中存在色调根据观察角度(入射角和观察角的组合)而变化的颜色、在较大的观察角度下产生特定颜色的构造色。使除此之外的波长区域的几乎整个区域的光透过,因此通过对透过的光进行吸收,能够防止构造色的光和透过光混合而导致构造色的颜色变白。即,为了获得构造色层51的鲜艳的颜色变化、固定颜色而需要吸收层。吸收层可以使用颜料、染料等有色材料,典型地是作为黑色颜料的炭黑。然而,除了有色材料以外,只要具有吸收电磁波的特性则也可以使用。例如已知在防止反射构造等中利用的蛾眼(moth-eye)构造通过对其浮雕构造施加反射层而产生吸收电磁波的效果,可以利用这些构造作为电磁波吸收层52。“第9实施方式”下面,对第9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60进行说明。如图22所示,光学元件60在第二层3侧具有构造色层61和电磁波吸收层62。第一层2和第二层3的由入射角度所引起的全反射或者透过,在具有倾斜角不同的平面的第一区域4和第二区域5不同,因此能够对以某特定角度仅在第一区域4由构造色层61和电磁波吸收层62的叠层引起的、鲜艳的颜色变化、固定颜色进行目视确认。“第10实施方式”下面,对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70进行说明。如图23所示,光学元件70形成为由第一层2和第二层3构成的、对光学元件71和光学元件72进行层叠而成的结构。基于相对于光学元件71的入射角的透过光通过光学元件72而制作进一步依赖于入射角的全反射和透过的区域。为了形成更加复杂且精细的光学效果而利用这种层叠构造。此外,光学元件71和光学元件72层叠的部分可以是局部。另外,如图20至图22那样,可以设置打印层、着色层、构造色层51(61)、电磁波吸收层52(62)而对光学元件70进行修饰。“第11实施方式”下面,对第1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80进行说明。如图24所示,光学元件80形成为由第一层2和第二层3构成的、对光学元件81和光学元件82进行层叠而成的结构。光学元件81和光学元件82均为具有周期性构造的浮雕构造,因其周期不同而产生莫尔条纹。为了产生莫尔条纹,周期差只要为3%~20%左右即可。仅在相对于光学元件81及光学元件82这二者透过的区域产生莫尔条纹,因此能够获得莫尔条纹的任意图案移动的效果,这种效果也能够进一步体现出立体感。此外,层叠的部分可以是局部。另外,如图20至图22那样,可以设置打印层、着色层、构造色层51(61)、电磁波吸收层52(62)而对光学元件80进行修饰。“第12实施方式”下面,对第1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90进行说明。如图25所示,光学元件90形成为对如下部件进行层叠而成的结构:光学元件91,其由第一层2和第二层3构成;以及光学元件92,其具有在印刷基材94形成的周期性印刷图案93。光学元件91和光学元件92均为具有周期性构造的构造,因其周期不同而产生莫尔条纹。为了产生莫尔条纹,只要周期差为5%~15%左右即可。仅在从相对于光学元件91透过的区域产生莫尔条纹,因此能够获得莫尔条纹的任意图案移动的效果,这种效果也能进一步赋予立体感。除了基于打印的图案以外,光学元件92所具有的周期性构造可以使对金属进行蚀刻的图案、具有衍射、干涉、吸收的效果的构造色实现图案化。在图25中,光学元件92由周期性印刷图案93、印刷基材94构成。此外,层叠的部分可以是局部。另外,如图20至图22那样,可以设置打印层、着色层、构造色层51(61)、电磁波吸收层52(62)而对光学元件90进行修饰。“第13实施方式”下面,对第1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100进行说明。如图26那样,光学元件100的第三区域104和第四区域105上下反转。在该情况下,从第一层2侧对任意区域进行观察,都能够确认到通过依赖于入射角的全反射和透过而形成的图案,并且从第二层3侧观察不会观察到全反射。即,在从表面观察时,能够在任意单侧的区域确认到通过依赖于入射角的全反射和透过而形成的图案,在从背面观察的情况下,在与此前不同的区域能够确认到通过依赖于入射角的全反射和透过而形成的图案。此外,除了设置前述的打印层、着色层、构造色层51(61)、电磁波吸收层52(62)以外,光学元件100还可以通过与前述的光学元件层叠、对产生莫尔条纹的层进行层叠而对光学元件90进行修饰。“第14实施方式”下面,对第1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110进行说明。如图27所示,光学元件110的第五区域114和第七区域116上下反转。另外,通过相同折射率的第一层2而将第六区域115的浮雕构造消除。并且,通过相同折射率的第二层3而将第八区域117的浮雕构造消除。在该情况下,在从表面观察时,能够在任意单侧的区域确认到通过依赖于入射角的全反射和透过而形成的图案,在从背面观察的情况下,在与此前不同的区域能够确认到通过依赖于入射角的全反射和透过而形成的图案,除此之外,在消除了浮雕构造的第六区域115、第八区域117中,能够设置不存在全反射、折射的透过区域。此外,除了设置前述的打印层、着色层、构造色层51(61)、电磁波吸收层52(62)以外,光学元件110还可以通过与前述的光学元件层叠、对产生莫尔条纹的层进行层叠而对光学元件90进行修饰。下面,对于针对上述各光学元件能够采用的浮雕构造的制法、各层的材质进行详细说明。(浮雕构造的制法的详情)在连续地大量复制浮雕构造时,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方法,能举出“热压印法”、“电铸法”、“光敏聚合物法”等。其中,对于“光敏聚合物法”(2p法、感光性树脂法)而言,在使放射线硬化性树脂流入浮雕模具(微细凹凸图案的复制用模具)和平坦的基材(塑料薄膜等)之间并利用放射线使其硬化之后,针对每个基板通过使该硬化膜从复制用模具剥离的方法而获得高精细的微细凹凸图案。另外,与使用热可塑性树脂的“冲压法”、“电铸法”相比,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光学元件的凹凸图案的成型精度更好,耐热性、耐药性更优异。另外,作为更加新颖的制造方法,还存在在常温下使用固体状或高粘度状的光硬化性树脂而进行成型的方法、添加脱模材料的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在由第二层3(23、24)的材料形成浮雕构造之后以将浮雕填埋的方式对第一层2(22)的材料进行涂敷、或者通过在由第一层2(22)的材料形成浮雕构造之后以将浮雕填埋的方式对第二层3(23、24)的材料进行涂敷而形成。此外,除了该方法以外,只要能够经由浮雕界面ifr而对折射率不同的2层进行层叠即可,可以是任意制法。另外,为了形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可以在将第一层2(22)或者第二层3(23、24)涂敷于薄膜、纸张的支撑体上而临时进行设置之后对浮雕进行成型。并且,可以在对构成第一层2(22)或者第二层3(23、24)的树脂材料进行挤出并利用压印机将熔融树脂挤出至具有浮雕构造的模具的上方之后,使成型为薄膜状、具有浮雕构造的第一层2(22)或者第二层3(23、24)形成为薄膜。<第一层2(22)以及第二层3(23、24)的材料>作为在形成微细凹凸的第一层2(22)或者第二层3(23、24)中使用的材料的例子,可以将聚异氰酸酯作为交联剂而添加至丙烯酸类树脂、环氧类树脂、纤维素类树脂、乙烯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等热可塑性树脂、具有反应性羟基的丙烯酸多元醇、聚酯多元醇等,单独或组合使用交联后的聚氨酯树脂、三聚氰胺类树脂、环氧类树脂、苯酚类树脂等热硬化性树脂。另外,除了上述物质以外,只要能够形成上述凹凸即可,可以适当地使用任何物质。对于向第一层2(22)或者第二层3(23、24)的表面的浮雕构造的施加,可以利用光敏聚合物法,作为该情况下的材料,可以使用具有乙烯性不饱和键或者乙烯性不饱和基的单体、低聚物、高聚物等。作为单体,例如能举出1,6-己二醇、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等。作为低聚物,能举出环氧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等。作为高聚物,能举出聚氨酯改性丙烯酸树脂、环氧改性丙烯酸树脂。另外,在利用光阳离子聚合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具有环氧基的单体、低聚物、高聚物、含有恶丁环骨架(oxetane-skeleton-containing)的化合物、乙烯醚类。另外,在利用紫外线等的光使上述的电离放射线硬化性树脂硬化的情况下,可以添加光聚合引发剂。根据树脂的不同,可以选择光游离基聚合引发剂、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同时使用上述光聚合引发剂的类型(混合型)。并且,还可以混合使用具有乙烯性不饱和键或者乙烯性不饱和基的单体、低聚物、高聚物等。另外,还可以预先针对它们设置反应基,利用异氰酸盐化合物、硅烷偶联剂、有机钛酸交联材料、有机锆交联剂、有机铝酸盐等相互进行交联。另外,还可以针对上述材料预先设置反应基,利用异氰酸盐化合物、硅烷偶联剂、有机钛酸交联材料、有机锆交联剂、有机铝酸盐等与其他树脂骨架进行交联。如果是这种方法,还能够获得具有乙烯性不饱和键或者乙烯性不饱和基的高聚物,即,能够获得在常温以固态而存在、且因粘性小而使得成型性良好且不会弄脏原版的高聚物。作为光游离基聚合引发剂,例如能举出安息香(benzoin)、安息香甲醚、安息香乙醚等安息香类化合物、蒽醌(anthraquinone)、甲蒽醌等蒽醌类化合物、乙醚苯、二甲氧基乙醚苯、苯甲酮、羟基乙醚苯、1-羟基苯基酮、α-氨基乙醚苯、2-甲基-1-(4-甲基噻吩)-2-吗啉基丙烷-1-酮等的苯酮类化合物、安息香双甲醚(benzildimethylketal)、噻吨酮、酰基膦氧化物(acylphosphineoxide)、米蚩酮等。作为使用能进行光阳离子聚合的化合物的情况下的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能够使用芳香族重氮盐、芳香族碘鎓盐、芳香族锍盐、芳香族鏻盐、混合配位子金属盐等。在同时使用光游离基聚合和光阳离子聚合的所谓的混合型材料的情况下,能够混合使用各聚合引发剂,另外,能够使用具有利用一种引发剂使二者开始聚合的功能的芳香族碘鎓盐、芳香族锍盐等。对于放射线硬化性树脂和光聚合引发剂的调配,只要根据材料适当地调配即可,但通常能够通过在大于或等于0.1质量%小于或等于15质量%的范围内进行调配而获得。可以进一步在树脂组合物中结合光聚合引发剂而同时使用增感色素。另外,可以根据需要而含有染料、颜料、各种添加剂(禁止聚合剂、均化剂、消泡剂、抗流挂助剂、改善附着剂、涂面改质剂、可塑剂、含氮化合物等)、交联剂(例如环氧类树脂等)等,另外,为了提高成型性可以添加非反应性的树脂(包含前述的热可塑性树脂、热硬化性树脂)。另外,只要考虑在应用的制造方法中能够成型的具有某种程度的流动性、以及使得成型后的涂膜能获得所需的耐热性、耐药性而选择材料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层2(22)以及第二层3(23、24)的折射率较为重要。上述各层可以是无机材料、有机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另外,在是有机材料且对折射率进行调节时,可以添加无机微粒、有机微粒、有机无机复合微粒、中空粒子。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微粒表面设置官能基而改善分散性、膜强度。另外,可以添加用于改善微粒的分散性的分散剂、界面活性剂、或者为了改善膜强度而添加交联剂。(浮雕的构造)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浮雕构造存在于第一层2(22)和第二层3(23、24)的界面,至少一部分包含倾斜的平面。因此,浮雕构造的剖面的至少一部分界面相对于光学元件平面具有任意的角度。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倾斜的平面的至少一部分界面相可以相对于光学元件平面具有任意的角度、并逐渐变化。例如,作为曲面(剖面为曲线)的浮雕构造相当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浮雕构造。此外,在倾斜的平面上可以存在凹凸。在倾斜的平面上设置有具有光散射效果的随机的凹凸构造的情况下,具有使得反射光以及透过光扩散的效果,例如,在反射和透过的区域的边界还能够获得呈现出渐变性的效果。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浮雕构造的多个区域可以具有聚光作用。通过应用这种浮雕构造,光在基于临界角的全反射区域中散射而无法获得聚光效果,仅在小于临界角的光透过的区域能够获得聚光效果。这种特殊的现象仅能通过本实施方式而实现。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础概念如下,即,从第一层2(22)侧以大于或等于临界角的角度入射的光在第一层2(22)和第二层3(23、24)的界面进行全反射,以小于临界角的角度入射的光从第一层2(22)向第二层3(23、24)侧透过,因此可以按照该概念而追加设置追随第一层2(22)和第二层3(23、24)的界面中的浮雕构造的第三层(未图示)。在该情况下,第三层的折射率相对于第一层2(22)或第二层3(23、24)可以以±0.2以内的折射率差而设置,优选以±0.1以内的折射率差而设置。如果是该范围的折射率差,则能够减弱第一层2(22)和第三层的界面、或者第二层3(23、24)和第三层的界面的反射。根据提高层间密接、耐性的目的以及对浮雕构造进行校正的目的,这种第三层较为有效。只要通过干涂敷、湿涂敷的公知的方式对第三层进行涂敷即可。(着色层)除了基于有色材料的着色层以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色层可以是光的干涉构造。使高折射膜和低折射膜交替重叠的干涉膜的原理,例如可以利用日本特愿2007-505509号公报记载的那样的多层干涉膜。另外,也可以是利用胆甾型液晶的干涉构造。另外,还可以通过浮雕构造使光发生干涉,可以利用上述干涉构造体。(打印层)本实施方式的基础概念如下,即,从第一层2(22)侧以大于或等于临界角的角度入射的光在第一层2(22)和第二层3(23、24)的界面进行全反射,以小于临界角的角度入射的光从第一层2(22)向第二层3(23、24)侧透过。通过将打印层设置为与第二层3(23、24)侧接触,仅通过从第一层2(22)侧以小于临界角的角度进行观察便能够透过第一层2(22)和第二层3(23、24)而确认打印层。打印层例如是描绘有文字、图像、二维码等信息的层。打印层可以通过例如对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等基材打印颜料、染料而构成。另外,可以通过照射激光等使基材变质而进行打印,例如,存在通过对聚碳酸酯的片材照射激光使其变质而产生黑色打印内容的结构,可以使用该结构。并且,可以是基于全息图像、衍射光栅等的打印。只要适当地从公知的方式、材料中选择并使用上述打印方式、材料即可。(构造色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构造色层51(61)是指通过构造而产生光学效果的层。例如,相对于任意波长区域的可视光,通过构造而产生吸收、散射、干涉、衍射等光学效果。作为这种构造色层51(61),作为例子能举出包含多层干涉膜、浮雕型干涉构造、浮雕型衍射光栅、体积型衍射光栅、透镜、浮雕型散射构造、体积型散射构造、胆甾型液晶等构造的层。(产生莫尔条纹的构造)莫尔条纹也称为干涉条纹,其是在使多条规则的重复图样重叠时通过使它们的周期错开而在视觉上产生的条纹图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产生莫尔条纹的构造,举出了周期性浮雕构造或者周期性打印层的例子。如果隔开恒定距离而设置周期性略微不同的2层,则产生根据观察角度而不同的莫尔条纹。在使观察角度变化的情况下的莫尔条纹的连续的变化具有动画之类的效果。例如,在图1中记载的光学元件的上下方设置有周期性浮雕构造或者周期性打印层、且使在它们的上下方配置的构造的周期略微变化的情况下,仅在不会使光学元件产生全反射的观察角度下由上下方的层而产生莫尔条纹。为了产生莫尔条纹,只要周期差为3%~20%左右即可,但并不局限于此。(电磁波吸收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波吸收层52(62)具有对从构造色层51(61)透过的电磁波进行吸收的效果。例如,在多层干涉膜、胆甾型液晶等的干涉构造体的情况下,在特定的波长区域进行反射,从除此以外的波长区域透过。在该透过光在任何界面都反射的情况下,基于构造而使得反射光和透过光混和,通过加法混色而使得原来的反射光的色彩浓度减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这种构造色的色彩浓度降低,在构造色层51(61)的下方设置电磁波吸收层52(62)。电磁波吸收层52(62)可以是对特定区域的电磁波进行吸收的颜料、染料等有色材料、例如炭黑的颜料、与蛾眼构造相似的电磁波吸收构造。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为了抑制在各层表面的反射、散射而设置防止反射构造、为了提高外观美观性而对各层进行着色,代替打印层而组合公知的防止伪造用光学元件或者将已有的防止伪造用光学元件组装于浮雕,由此提高外观美观性、防止伪造性。此外,例如在仅由第一层33、34、35构成的光学元件30、31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上述的第一层2(22)的制造方法、材料而制造光学元件30、31。[实施例]下面示出实施例。<实施例1>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的制造过程中的、用于形成“锯齿状凹凸构造的第一层”的“第一层墨水组合物”,使用了hypertech(注册商标)ur-108n。在涂敷了第一层墨水组合物之后,作为形成锯齿状的凹凸构造的方法而利用了辊光敏聚合物法(rollphotopolymermethod)。在由厚度为23μm的透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构成的支撑体上,以使得膜厚达到10μm的方式通过凹版印刷法对“第一层墨水组合物”进行涂敷。然后,将具有锯齿状凹凸构造的圆筒状的原版在2kgf/cm2的按压力、80℃的按压温度、10m/min的按压速度下按压于涂敷面而实施成型加工。在成型的同时,从透过pet薄膜起利用高压水银灯进行300mj/cm2的紫外线曝光,在将原版的凹凸形状转印于“第一层”的同时使其硬化。成型后的第一层的“锯齿状凹凸构造”为具有深度为5μm、周期为5μm的第一区域、以及深度为5μm、周期为10μm的第二区域的由垂直面和斜面构成的锯齿状凹凸构造。此外,成型有锯齿状凹凸构造的第一层的折射率为1.76。然后,为了将第二层设置于第一层的凹凸表面上,作为“第二层墨水组合物”而涂敷difenser(注册商标)op-38z,在氮气净化环境下利用高压水银灯进行300mj/cm2的紫外线曝光而使其干燥。op-38z硬化后的折射率为1.38。由此获得实施例1所涉及的光学元件。<实施例2>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制作方法而形成“锯齿状凹凸构造的第一层”。成型后的第一层的“锯齿状凹凸构造”的深度为5μm,周期为5μm。接下来,在第一层的凹凸表面上的第一区域,为了设置第二层,作为“第二层墨水组合物”而涂敷“ディフェンサ(difenser)”(注册商标)op-38z,在氮气净化环境下利用高压水银灯进行300mj/cm2的紫外线曝光而使其干燥,由此获得光学元件。op-38z硬化后的折射率为1.38。然后,在第一层的凹凸表面上的第二区域,为了设置第二层,作为“第二层墨水组合物”而涂敷“ヒタロイド(hitaloid)”(注册商标)7663,在氮气净化环境下利用高压水银灯进行400mj/cm2的紫外线曝光而使其干燥。7663硬化后的折射率为1.58。由此获得实施例2所涉及的光学元件。<对比例1>在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制作方法而制作了“锯齿状凹凸构造的第一层”之后,作为高折射透明反射层而对硫化锌进行的蒸镀。然后,在蒸镀有硫化锌的凹凸构造上,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而设置第二层,由此获得对比例1所涉及的光学元件。<对比例2>在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制作方法而制作了“锯齿状凹凸构造的第一层”之后,作为金属反射层而对铝进行的蒸镀。然后,在蒸镀有铝的凹凸构造上,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而设置第二层,由此获得对比例2所涉及的光学元件。<对比例3>作为“第二层墨水组合物”,除了使用“ハイパーテック(hyperteck)”(注册商标)ur-108n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而获得对比例3所涉及的光学元件。<在实施例以及对比例中制作的光学元件的评价方法><光学效果的评价>在从正反面观察在实施例1、2以及对比例1、2、3中制作的光学元件的情况下,将在正反面能够确认到明显不同的光学效果的情况评价为“ok”,将正反面的光学效果大致相同的情况评价为“ng”。<透明性的评价>在使用喷墨打印机在上等质量的印刷纸上以16的字号、ms明朝字体、黑色字对“tp”在整个面上进行印刷而制作了打印层之后,在实施例1、2以及对比例1、2、3中制作的光学元件的下方铺设打印完毕的上等质量的纸张,对透过显示体的打印可观察性进行了评价。将从特定角度区域观察时能明确地读取打印内容、且在从除此之外的特定角度区域观察时无法明确地读取打印内容的情况评价为“ok”,将从任意角度都无法鲜明地确认打印内容的情况、从任意角度都能鲜明地确认打印内容的情况评价为“ng”。利用上述评价方法对各实施例以及对比例进行评价并在表1对结果进行了总结。[表1]结构光学效果透明性实施例1okok实施例2okok对比例1ngng对比例2ngng对比例3ngng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中能兼顾光学效果和透明性,但在对比例中光学效果、透明性均不充分。在实施例1中,在从第一层侧相对于光学元件平面垂直地观察的情况下,第一、第二区域的透明性均良好。另外,在相对于光学元件垂线从20°的角度观察的情况下,第一区域中不具有透明性,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产生浓度对比度。另外,在从第二层侧观察时,在任何区域的任何观察角下透明性都较高。在实施例2中,在从第一层侧相对于光学元件平面垂直地观察的情况下,第一、第二区域的透明性均良好,在从15°的角度观察的情况下,在第一区域中不具有透明性,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产生了浓度对比度。另外,在从第二层侧观察时,在任何区域的任何观察角下透明性都较高。在对比例1中,利用沿浮雕设置的透明高折射膜,在从第一层侧的观察以及从第二层侧的观察这二者中,能够观察到浮雕的光学效果,无法在正反面获得明显不同的光学效果。在对比例2中,利用沿浮雕设置的透明高折射膜,在从第一层侧的观察以及从第二层侧的观察这二者中,能够观察到浮雕的光学效果,无法在正反面获得明显不同的光学效果。在对比例3中,第一层、第二层为相同折射率的树脂,因此不存在浮雕界面ifr,在从第一层侧的观察以及从第二层侧的观察这二者中,无法获得光学效果。(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明能实现下面的效果。(1)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在表面具有浮雕构造的第二层3(23、24)的上方配置有第一层2(22),且至少具有第一区域4和第二区域5,并且第一层2(22)和第二层3(23、24)的折射率互不相同,构成为从第一层2(22)侧以预先设定的特定角度入射的电磁波,因第一区域4的浮雕构造以及第二层3(23、24)的折射率相对于第一层2(22)的折射率的比中的至少一者而进行全反射,从第一层2(22)侧以特定角度入射的电磁波构成为因第二区域5的浮雕构造以及第二层3(23、24)的折射率相对于第一层2(22)的折射率的比中的至少一者进行透过或折射而不进行全反射,仅在从第一层2(22)侧的特定角度观察的情况下,至少与第一区域4相比,第二区域5的透明性高,通过第一区域4和第二区域5的透明性的对比度而表现出预先设定的图像。根据这种结构,在附着于透明基材而使用的情况下,形成为如下光学元件,即,在其正反面采用明显不同的观察方法,在表面观察中未判断出背面观察的效果。另外,在附着于不透明基材(打印层、图案层)而使用的情况下,形成为反射和透过的图案根据观察角度而不同的光学元件。因此,优选作为无需基于金属、高折射膜的反射层的、以任意的入射角度而透过、且以不同的任意角度而反射的、透明的光学元件的防止伪造用的光学元件。这样,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光学元件,能够提供能应用于在纸币领域等中所要求的光学元件、以及在id领域等中所要求的光学元件这二者的通用性较高的光学元件。(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与第一层2(22)相比,第二层3(23、24)的折射率低,浮雕构造具有相对于光学元件平面倾斜的倾斜平面6,在将光源放置于观察点op1侧而从任意的观察点进行观察时,在将向第一区域4的浮雕构造的倾斜平面6的入射角设为θf1、将向第二区域5的浮雕构造的倾斜平面8的入射角设为θf2、将第一区域4中的第一层2(22)的折射率设为n1、将第一区域4中的第二层3(23、24)的折射率设为n2、将第二区域5中的第一层2(22)的折射率设为n3、且将第二区域5中的第二层3(23、24)的折射率设为n4的情况下,满足式10以及式11。θf1≥arcsin(n2/n1)···(式10)arcsin(n4/n3)>θf2···(式11)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通过使观察点逐渐变化而使图案逐渐发生变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美观性、防止伪造性。(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具有配置为与第二层3(23、24)接触的背景层41等第三层,该第三层是记载有记号以及图像图案中的至少一者的打印层。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透过第一层2(22)和第二层3(23、24)而对作为第三层的打印层进行确认。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美观性、防止伪造性。(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具有配置为与第二层3(23、24)接触的背景层41等第四层,该第四层是着色层。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透过第一层2(22)和第二层3(23、24)而对作为第四层的着色层进行确认。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美观性、防止伪造性。(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具有配置为与第四层的第二层3(23、24)的相反侧的面接触的第五层,该第五层是电磁波吸收层62。此外,在该情况下,可以将上述第四层设为作为背景层41的一个方式的构造色层61。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防止构造色的色彩浓度降低。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美观性、防止伪造性。(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具有配置为与第一层2(22)接触的第六层以及配置为与第二层3(23、24)接触的第七层,第六层是着色层,第七层是电磁波吸收层52。此外,在该情况下,可以将上述第六层设为构造色层51。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透过第一层2(22)和第二层3(23、24)而对作为第六层的着色层进行确认,并且能够防止构造色的色彩浓度降低。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美观性、防止伪造性。(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是层叠有大于或等于2个的上述的防止伪造用的光学元件的结构。此外,层叠有大于或等于2个的上述的防止伪造用的光学元件的结构是指,例如分别对光学元件71、81、91以及光学元件72、82、92进行层叠而成的结构。根据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美观性、防止伪造性。(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层叠的光学元件的至少2个层可以具有周期性浮雕构造,2个周期性浮雕构造产生莫尔条纹。此外,层叠的光学元件的至少2个层可以具有周期性浮雕构造的结构是指例如分别对光学元件71、81、91以及光学元件72、82、92进行层叠而成的结构。根据这种结构,能够获得莫尔条纹的任意图案移动的效果。因此,能够进一步体现出立体感。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美观性、防止伪造性。(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浮雕构造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周期性构造,具有能产生该周期性构造以及莫尔条纹的第八层。此外,上述第八层是指例如光学元件72、82、92。根据这种结构,能够获得莫尔条纹的任意图案移动的效果。因此,能够进一步体现出立体感。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美观性、防止伪造性。(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可以形成为,在从相对于光学元件平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第一区域4和第二区域5的至少一个区域的情况下,通过由双眼和光学元件的位置所规定的辐辏角而产生视差图像。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通过视差图像而实现立体表现。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美观性、防止伪造性。以上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并非要通过这些说明对发明进行限定。通过参照本发明的说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也与公开的实施方式一同变得明朗。因此,应当理解为,权利要求书还包括本发明的范围以及主旨中所包含的这些变形例或者实施方式。下面,关于不具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结构的光学元件,作为对比例(参考例)而进行简单说明。已知对于有价证券、证书、高级品牌商品等要求防止伪造的物品,附加具有难以模仿的光学效果的元件而防止伪造。作为具有这种光学效果的元件,已知全息图像、衍射光栅、多层干涉膜等。这些元件具有微细的构造或者复杂的层的结构,因此难以简单地加以解析,能够防止不正当的复制。<纸币领域的安全性>当前,在纸币的领域中,基于透明性的认证一眼便能够确认其效果,因此作为使用者的认知度较高的伪造防止技术而被采用。近年来,利用透明的高聚物基材的高聚物纸币实现了实用化,从正反面观察、透视观察前述的防止伪造用的光学元件(例如全息图像)变得简单,基于透明性的判定成为重要的伪造品的判断方法。根据这样的背景,具有特殊的透视效果的防止伪造用光学元件受到关注并产生了这方面的需求。针对该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在透明的窗部分设置的特殊的光学元件,提出了针对非对称的衍射浮雕而设置反射层的构造。该浮雕利用了相对的支撑体构造,在从表面侧以特定角度进行观察的情况下,能够对由第一支撑体而产生的第一图像进行确认,在从背面侧以特定角度进行观察的情况下,能够对由与第一支撑体相对的第二支撑体而产生的第二图像进行确认。这样,能够在正反面获得不同的效果,因此能够作为在透明窗部分设置的光学元件而使用。然而,存在如下问题,即,具有沿着浮雕的反射层,因此能够在正反面观察由浮雕引起的效果,例如在从表面侧对第一图像进行确认时,也能根据观察角度而看到第二图像。通过这样不明显的效果,在瞬间内进行是否为伪造品的判断变得极其困难。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其他实施例中,作为在透明的窗部分设置的特殊的光学元件,提出了中空反射镜。该光学元件针对透镜形状的浮雕而设置有反射膜。反射膜具有某种程度的透过性,在从表面侧对窗进行观察的情况下,能够确认凸透镜效果,再从背面侧对窗进行观察的情况下,能够确认凹透镜的效果。例如,在与透镜相邻而设置目标物的情况下,在从表面侧对窗进行观察的情况下,能够确认因凸透镜效果而放大的目标物,在从背面侧对窗进行观察的情况下,能够确认因凹透镜效果而缩小的目标物。这样,能够在正反面获得不同的效果,因此能够作为在透明窗部分设置的光学元件而使用。然而,上述的光学元件仅能够在正反面确认任意的目标物的放大像、或者缩小像。即,在正反面观察的是同一目标物(图案),因此仅通过从正反面能看到相同的目标物而获得相似的效果。例如,仅通过使用透明墨水、且在窗部分对目标物进行打印而获得相似效果,一眼无法与上述光学元件区分开来,因此不能说防伪效果较高。即,在纸币领域中,要求如下光学元件,即,附着于透明基材,在正反面采用明显不同的观察方法,在表面观察中无法判知背面观察的效果。<id领域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在id的领域、例如对个人加以证明的id卡、护照的用途中,作为防止伪造构造而利用了透明的光学元件(例如全息图像)。透明的光学元件以层叠于打印有固有信息的基材上的方式而使用。因此,即使在透过光学元件而对记载有物品的固有信息的打印层进行确认的情况下,也要求具有能够容易地进行确认的透明性,且要求对比度较高且目视确认性良好的特殊的光学效果。针对该问题,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利用倾斜的反射板、且利用透过光和反射光的特殊的光学效果。对于该光学元件而言,多个反射板在恒定方向上、且以恒定角度而倾斜,在从特定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光进行反射,另外,在从其他特定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因光通过而能够透过光学元件地对记载有物品的固有信息的打印层进行确认。该元件具有反射层,电磁波的反射、透过的对比度较高,可观察性优异,因此能够作为id卡、护照用的透明的光学元件而利用。然而,难以使得上述光学元件在任意的角度下都变得透明。倾斜的反射板本身具有如下特性,只要具有相对于反射板的入射角则进行反射。因此,为了使其在任意的观察角度下都变得透明,需要使观察角度与反射板平行。即使将观察角度和反射板设为平行,也存在因反射板的厚度、反射板的数量而使得透明性受损的问题。光学元件的透明性的降低与在光学元件的下方设置的打印层可观察性相关。因此,重要的是至少在特定的观察角度区域中透明。即,在id领域,要求如下透明的光学元件,即,附着于不透明基材(打印层、图案层)的、反射和透过的图案根据观察角度而不同的透明的光学元件,其中,无需基于金属、高折射膜的反射层,能够以任意的入射角度而透过,并以不同的任意角度而进行反射。此外,专利文献2的光学元件是对基于倾斜的反射板的透过光、反射光的控制,因此在正反面仅能获得相似的光学效果,无法满足作为前述的“附着于透明基材的光学元件”的要求。在专利文献3以及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由v字槽的表面和平滑的底面构成的光学元件。对于该光学元件,根据文献可知,因表面的v字槽使得在平滑的底面进行全反射(在该情况下,未必需要全反射)的光进行折射而对基于光的浓淡的图案进行显示。在该构造中产生问题。例如在相对于平滑平面直接对黑色墨水进行打印的情况下,未在底面产生反射而无法获得所需的效果。例如通过设置透明的反射层而解决该问题,但在将反射层追加至底面的整个面的情况下,依赖于反射层的反射率、且在光学元件的下方设置的打印层的可观察性变差。即,光学效果和打印层的可观察性陷入矛盾(tradeoff)的关系。另外,还存在与污染性有关的重要的问题。v字槽在表面露出,因此例如槽由油、水弄脏,在槽被填埋的情况下无法获得所需的效果工业实用性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光学元件,能够提供一种光学元件,其具有即使在透过显示体而对记载有物品的固有信息的打印层进行确认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确认的透明性,并且能够获得对比度较高、且目视确认性良好的特殊的光学效果。因此,只要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光学元件,则能够应用于需要较高的防伪效果的id卡、护照、纸币。标号的说明1光学元件2第一层3第二层4第一区域5第二区域6倾斜平面7小于临界角的入射角度范围8倾斜平面9小于临界角的入射角度范围10光学元件16透过图案17全反射图案20光学元件21光学元件22折射率为1.40的第一层23折射率为1.49的第二层24折射率为1.7的第二层25透过图案26全反射图案30光学元件31光学元件33折射率为1.69的第一层34折射率为1.50的第一层35折射率为1.40的第一层40光学元件41背景层50光学元件51构造色层52电磁波吸收层60光学元件61构造色层62电磁波吸收层70光学元件71光学元件72光学元件80光学元件81光学元件82光学元件90光学元件91光学元件92光学元件93周期性印刷图案94印刷基材100光学元件104第三区域105第四区域110光学元件114第五区域115第六区域116第七区域117第八区域θ倾斜角θa入射角θb折射角θc临界角θt折射角θf入射角θ4入射角θ5折射角θ6入射角θ7入射角θ8辐辏角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