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2821阅读:508来源:国知局
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主动元件阵列基板。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科技的发展,对于显示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升,目前,窄边框甚至无边框是现有的显示领域的发展趋势。为了使显示装置实现窄边框的设计,一般采用将栅极驱动电路整合于阵列基板上(Gate On Array;GOA)的技术。也就是将栅极驱动电路设置于阵列基板的有效显示区域的两侧,通过双边交叉驱动,依次对各列栅线进行扫描,以实现画面显示。如此一来,阵列基板的中央区域为有效显示区域,阵列基板的边缘区域为非显示区,非显示区的形式呈口字型,因此非显示区也称为边框区域。

随着对显示面板美观性要求的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边框尺寸需要越小越好,以达到超窄边框,甚至是无边框设计目的。因此,如何进一步减小显示装置的边框的宽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极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栅极驱动器与源极驱动器为于主动区的同一侧,并搭配连接栅极驱动器与栅极线的栅极信号传递线,达到窄边框的效果。通过由近至远依序扫描对应的栅极信号传递线,可以在波形失真最小的情况下,驱动像素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部份实施方式中,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包含基板、多个像素单元、源极驱动器、至少一栅极驱动器、多个数据线、多个栅极线以及多个栅极信号传递线。基板具有主动区与周边区。像素单元设置于基板的主动区。源极驱动器设置于周边区。栅极驱动器设置于周边区,其中栅极驱动器与源极驱动器分别设置于主动区的同一侧或相对两侧。数据线分别电性连接像素单元,其中数据线连接至源极驱动器。栅极线设置于基板的主动区且与数据线交错,其中栅极线电性连接像素单元。栅极信号传递线实质平行于数据线且分别电性连接栅极线,其中栅极信号传递线连接至栅极驱动器,其中栅极驱动器依栅极线至栅极驱动器的距离由近至远依序扫描对应的栅极信号传递线。

于本发明的部份实施方式中,主动元件阵列基板更包含多个连接点,设置于主动区内,分别电性连接栅极信号传递线至栅极线,至少部分的栅极线的中心与所对应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与至少部分的栅极线与该至少部分的栅极线所连接的栅极驱动器之间的距离呈负相关关系。

于本发明的部份实施方式中,栅极线包含远栅极线,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包含远连接点,远连接点连接远栅极线至栅极驱动器,其中远连接点邻近于远栅极线的中心,栅极线沿一方向延伸,远连接点与远栅极线的中心的距离小于三个像素单元于方向上的像素长度。

于本发明的部份实施方式中,栅极驱动器的数量为多个,栅极驱动器包含一第一栅极驱动器与一第二栅极驱动器,栅极信号传递线包含多个第一栅极信号传递线以及多个第二栅极信号传递线,第一栅极信号传递线分别连接第一栅极驱动器,第二栅极信号传递线分别连接第二栅极驱动器。

于本发明的部份实施方式中,主动元件阵列基板更包含多个连接点,设置于主动区内,分别连接栅极信号传递线与栅极线,其中连接点以V型排列。

于本发明的部份实施方式中,主动元件阵列基板更包含辅助栅极驱动器、多个辅助栅极信号传递线以及多个辅助连接点。辅助栅极驱动器设置于周边区。辅助栅极信号传递线实质平行于数据线,其中辅助栅极信号传递线连接至辅助栅极驱动器。辅助连接点设置于主动区内,分别连接辅助栅极信号传递线与栅极线,其中栅极驱动器与辅助栅极驱动器分别位于主动区的相对两侧。

于本发明的部份实施方式中,栅极线包含一辅助远栅极线,辅助连接点包含辅助远连接点,辅助连接点连接辅助远栅极线至辅助栅极驱动器,其中栅极线沿一方向延伸,辅助远连接点与辅助远栅极线的中心的距离小于三个像素单元于该方向上的像素长度。

于本发明的部份实施方式中,辅助连接点以V型排列。

于本发明的部份实施方式中,辅助数据线、辅助栅极信号传递线与栅极信号传递线平均设置。

于本发明的部份实施方式中,每一数据线电性连接至少二列的像素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上视操作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主动元件阵列基板 180:连接点

110:基板 180a:远连接点

120:像素单元 182:第一连接点

120R、120G、120B:像素单元 184、184d:第二连接点

120’、120”、120”’:末端像素 190:辅助栅极信号传递线

单元 200:辅助连接点

1201~1209:像素单元 200a:辅助远连接点

130:源极驱动器 210:辅助栅极驱动器

140:栅极驱动器 TT:薄膜晶体管

142:第一栅极驱动器 PE:像素电极

144:第二栅极驱动器 Cst:储存电容

150:数据线 Clc:液晶电容

150a~150c:数据线 AR:主动区

160:栅极线 PR:周边区

160a~160c:栅极线 DR:方向

162a~162d:第一栅极线 D1~D5:距离

164a~164d:第二栅极线 L1~L3:距离

170:栅极信号传递线 S1:空间

172a~172d:第一栅极信号传递线 PL:像素长度

174a~174d:第二栅极信号传递线 SR:扫描方向

CL:控制信号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为之。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100的上视示意图。主动元件阵列基板100包含基板110、多个像素单元120、源极驱动器130、至少一栅极驱动器140、多个数据线150、多个栅极线160以及多个栅极信号传递线170。基板110具有主动区AR与周边区PR,其中周边区PR位于主动区AR周边,举例而言,周边区PR可围绕或环绕主动区AR周边,亦或位于主动区AR的一侧边、两侧边或三侧边,即坐落于基板110的主动区AR以外的全部或部分区域皆可视为周边区PR。于本实施例中,像素单元120阵列排列于基板110的主动区AR。虽然在此像素单元120以长方形表示,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像素单元120亦可因不同需求而有不同形状的排列方式,如蜂窝状或菱格纹。

于图1的实施例中,源极驱动器130与栅极驱动器140则设置于周边区PR,其中栅极驱动器140与源极驱动器130分别设置于主动区AR的同一侧或相对两侧。数据线150与栅极线160分别电性连接各像素单元120,其中数据线150自基板110的主动区AR延伸至基板110的周边区PR,以连接至源极驱动器130。栅极线160则设置于基板110的主动区AR,且与数据线150交错。于本实施例中,栅极信号传递线170实质平行于数据线150且分别电性连接栅极线160,其中栅极信号传递线170自基板110的主动区AR延伸至基板110的周边区PR,以连接至栅极驱动器140。栅极驱动器140依栅极线160至栅极驱动器140的距离由近至远依序扫描对应的栅极信号传递线170。于此,以箭号表示栅极驱动器140的扫描方向SR。

如此一来,通过由近至远依序扫描对应的栅极信号传递线170,可以在波形失真最小的情况下,驱动像素单元120。此一实施例的栅极扫描传递方式单纯(单一方向),使得电路布局比较简单容易。此外,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主动元件阵列基板100还包含有控制信号线CL,源极驱动器130通过控制信号线CL提供控制信号给予栅极驱动器140,于本实施方式中,控制信号线CL可以设置于主动区AR两侧的周边区PR,控制信号可以双边驱动,推力较足。

本文中,栅极信号传递线170实质平行于数据线150,其中“实质平行”指栅极信号传递线170整体的指向与数据线150整体的指向大致相同,并非用于限定栅极信号传递线170与数据线150局部的指向相同。于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中,数据线150的延伸方向可以随着像素单元120的排列方式而变化,栅极信号传递线170亦可以随之变化。举例而言,当像素单元120为蜂窝状或菱格纹时,数据线150与栅极信号传递线170可以是锯齿型或闪电型,其中数据线150与栅极信号传递线170的局部形状可以相同或不同。

于本发明的部份实施方式中,每一栅极线160电性连接至每一行的多个像素单元120,每一数据线150电性连接至少二列的像素单元120。换句话说,多列的像素单元120共用一数据线150且以不同的栅极线160控制。如此一来,相邻的数据线150之间能有足够的空间S1,以设置栅极信号传递线170。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相近的三列的像素单元120中,设置一数据线150对应其中一列的位置,设置栅极信号传递线170对应其中二列的位置。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相近的三列的像素单元120R、120G、120B共用一数据线150,数据线150对应像素单元120R的位置,二条栅极信号传递线170分别对应像素单元120R、120B的位置。藉此,可以在不改变制程的层体数量下,将栅极驱动器140设置于主动区AR的上下侧(与源极驱动器130同侧或相对侧),达到窄边框的效果。于本实施方式中,共用数据线的三列的像素单元120可以是相邻的,其中不设置有其他像素单元120,但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于其他实施方式中,通过适当的电路结构设计,共用数据线的三列的像素单元120可以是不相邻的,其中可设置有其他像素单元120。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因共用数据线150的因素,栅极线160的数量可能大于数据线150的数量。共用数据线150的操作方法将在最后图9中介绍,在此先不多言。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数据线150与栅极信号传递线170由同一导电层经图案化设置。具体而言,数据线150与栅极信号传递线170由同一导电材料所形成,且皆形成或设置于相同材料或相同水平面上,亦即可使用同一道光罩与制程而同层制作。相较之下,栅极线160并不与数据线150同层设置,栅极线160与数据线150可由相同或不同材料形成。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数据线150与栅极信号传递线170所在的层体与栅极线160之间由一介电层(未绘示)分隔开来,介电层包含多个接触洞(未绘示),进而构成主动元件阵列基板100的多个连接点180。详言之,形成栅极信号传递线170时,则其材料填入介电层的接触洞而形成连接点180,使得栅极信号传递线170可通过接触洞而与栅极线160所接触。于本实施例中,连接点180设置于主动区AR内,分别电性连接栅极信号传递线170至栅极线160。

应了解到,基板110上可以设有多个绝缘层体,以协助各个导电元件构成可运行的电路结构。数据线150与像素单元120之间可以设有绝缘层(未绘示),且该绝缘层亦可具有开口,以供数据线150与像素单元120的电性连接。同样地,栅极线160与像素单元120之间可以设有多个绝缘层(未绘示),且这些绝缘层亦可具有开口,以供栅极线160与像素单元120的电性连接。至此,栅极信号传递线170与像素单元120并不直接电性连接,栅极信号传递线170至少通过栅极线160而电性连接像素单元120。绝缘层的设置有多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此不一一叙述介绍。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举例而言,基板110材质可为玻璃、石英、陶瓷、金属、合金或聚亚酰胺(polyimide;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聚酰胺(polyamide;PA)等有机材料或其它合适的材料或上述至少两种材料的结合。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像素单元120可包含主动元件、像素电极等其他设置。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主动元件阵列基板100为整合彩色滤光片阵列与薄膜晶体管阵列(color filter on array;COA)的基板,各个像素单元120R、120G、120B可包含对应颜色的彩色滤光单元,例如红色滤光单元、绿色滤光单元以及蓝色滤光单元。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100的上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图1的实施方式相似,差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栅极驱动器140包含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栅极信号传递线170包含多个第一栅极信号传递线172a~172d以及多个第二栅极信号传递线174a~174d,第一栅极信号传递线172a~172d连接第一栅极驱动器142,第二栅极信号传递线174a~174d连接第二栅极驱动器144。

详细而言,于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点180包含多个第一连接点182以及多个第二连接点184,栅极线160包含第一栅极线162a~162d与第二栅极线164a~164d。多个第一连接点182分别将第一栅极信号传递线172a~172d各自电性连接至第一栅极线162a~162d,多个第二连接点184分别将第二栅极信号传递线174a~174d各自电性连接至第二栅极线164a~164d。

于本发明的部份实施方式中,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交替扫描第一栅极信号传递线172a~172d以及第二栅极信号传递线174a~174d。至此,设计第一栅极线162a~162d与第二栅极线164a~164d交替排列,可以使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z分别依第一栅极线162a~162d与第二栅极线164a~164d至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的距离,且由距离近至远依序扫描对应的第一栅极信号传递线172a~172d与第二栅极信号传递线174a~174d。具体而言,第一栅极线162a、第二栅极线164a、第一栅极线162b、第二栅极线164b、第一栅极线162c、第二栅极线164c、第一栅极线162d以及第二栅极线164d依序接收到栅极信号。其中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的扫描方向SR相同,皆为由左往右。

于此,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交替扫描”指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交替地提供各自信号。换句话说,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在不同时间点提供各自信号。举例而言,将依时段切割为第一至第八时序,在第一时序,第一栅极驱动器142提供信号给第一栅极线162a;在第二时序,第二栅极驱动器144提供信号给第二栅极线164a;在第三时序,第一栅极驱动器142提供信号给第一栅极线162b;在第四时序,第二栅极驱动器144提供信号给第二栅极线164b;在第五时序,第一栅极驱动器142提供信号给第一栅极线162c;在第六时序,第二栅极驱动器144提供信号给第二栅极线164c;在第七时序,第一栅极驱动器142提供信号给第一栅极线162d;在第八时序,第二栅极驱动器144提供信号给第二栅极线164d。

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细节大致如同图1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100的上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图2的实施方式相似,差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的栅极线160的中心与所对应的连接点180之间的距离与该至少部分的栅极线160与该至少部分的栅极线160所连接的栅极驱动器140之间的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具体而言,每一第一栅极线162a~162d的中心与所对应的每一第一连接点182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每一第一栅极线162a~162d与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之间的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同样地,每一第二栅极线164a~164d的中心与所对应的每一第二连接点184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每一第二栅极线164a~164d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之间的距离呈负相关关系。

于本文中,“栅极线的中心”指各个栅极线160于方向DR上的中心点,其中各个栅极线160的该中心点至该栅极线160两端的距离相同。另外,于本文中,为方便说明起见,以方框来表示栅极驱动器140,方框表示栅极驱动器140及其相关电路元件分布的范围,并不仅限于栅极驱动器140内的集成电路装置。理想上,此栅极驱动器140的底边平行于方向DR,而使“栅极线160与该栅极线160所连接的栅极驱动器140之间的距离”是以同一参考线(即栅极驱动器140的底边)来考量。于部份实施方式中,方框可以紧邻主动区AR,而使得“栅极线160与该栅极线160所连接的栅极驱动器140之间的距离”是以主动区AR与周边区PR的界线来考量。

举例而言,于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栅极线162b的中心与对应的第一连接点182之间具有距离D1,第一栅极线162b与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之间具有距离L1;第一栅极线162c的中心与对应的第一连接点182之间具有距离D2,第一栅极线162c与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之间具有距离L2。于此,距离D2小于距离D1,而距离L2大于距离L1,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换言之,任两栅极线中,当其中之一的栅极线中心至连接点的距离大于另一栅极线中心至连接点的距离时,其中之一的栅极线至栅极驱动器的距离则小于另一栅极线至栅极驱动器的距离。反之,任两栅极线中,当其中之一的栅极线中心至连接点的距离小于另一栅极线中心至连接点的距离时,其中之一的栅极线至栅极驱动器的距离则大于另一栅极线至栅极驱动器的距离。

如此一来,栅极驱动器140的信号传送至第一栅极线162b的末端像素单元120’的传递路径长度大约为距离D1、距离L1以及第一栅极线162b长度的一半之和,栅极驱动器140的信号传送至第一栅极线162c的末端像素单元120”的传递路径长度大约为距离D2、距离L2以及第一栅极线162c长度的一半之和。有鉴于第一栅极线162b以及第一栅极线162c长度大致相同,通过上述负相关关系的设计,可使得距离D1与距离L1之和相较于距离D2与距离L2之和不会差异过大。如此一来栅极驱动器140的信号分别传送至末端像素单元120’与末端像素单元120”的传递路径长度亦不会差异过大,使得两条传递路径所面临的阻抗可较为平均,进而降低波形失真的问题。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可以设计第一栅极线162a~162d的中心与所对应的每一第一连接点182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每一第一栅极线162a~162d与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之间的距离之和实质上相同(举例而言,距离D1与距离L1之和等于距离D2与距离L2之和),而使第一栅极驱动器142的信号传送至每一第一栅极线162a~162d上的末端像素单元120的传递路径长度实质相同。如此一来,可以更有效地降低波形失真的问题。

于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栅极线164b的中心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点184之间具有距离D3,第二栅极线164b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之间具有距离L3。于此,距离D3大于距离D2,而距离L3小于距离L2,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然而,应了解到,因连接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与第一栅极线162a~162d的电路配置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与第二栅极线164a~164d的电路配置本身并不相同,本质上有路径的差异。举例而言,于此,相较于第二栅极线164a~164d,第一栅极线162a~162d普遍较接近栅极驱动器140以及第一连接点182也较接近各个栅极线160的中心。因此,第一栅极线162a~162d与第一栅极线162a~162d并不一定遵守上述负相关关系的设置,例如距离D3大于距离D1,而距离L3大于距离L1,两者不呈现负相关关系。

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点182与第二连接点184大致上以V型排列,其中V型的尖端朝向远离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的一侧。具体而言,第一连接点182构成V型的一斜侧(如图3的左斜侧),第二连接点184构成V型的另一斜侧(如图3的右斜侧)。

于本实施例中,栅极线160包含一远栅极线(如图3的第二栅极线164d)与远连接点(如图3的第二连接点184d),远栅极线为最远离栅极驱动器140的栅极线160,而远连接点则为连接远栅极线至栅极驱动器,其中远连接点邻近于远栅极线的中心。栅极线160沿方向DR延伸,远连接点与远栅极线的中心的距离D4小于三个像素单元120于方向DR上的像素长度PL,亦即D4小于3PL。换句话说,设计上,最远离栅极驱动器140的栅极线160的中心与其对应的连接点180之间的距离小于三个像素单元120于方向DR上的像素长度PL。如此一来,最远离栅极驱动器140的栅极线160(在此为第二栅极线164d)所连接的末端像素单元120”’的传递路径较为平均,使得信号传递路径所面临的阻抗较为平均,以降低波形失真的问题。

在上述的设置下,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分别由外往内扫描交替扫描第一栅极信号传递线172a~172d以及第二栅极信号传递线174a~174d,进而由近至远扫描交替扫描第一栅极线162a~162d与第二栅极线164a~164d。此处,“由近至远”依第一栅极线162a~162d与第二栅极线164a~164d至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的距离而判别远近,“由外往内”指由主动区AR两侧的周边区PR往主动区AR的方向。具体而言,第一栅极线162a、第二栅极线164a、第一栅极线162b、第二栅极线164b、第一栅极线162c、第二栅极线164c、第一栅极线162d以及第二栅极线164d依序接收到栅极信号。此外,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的扫描方向SR为相反。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细节大致如前述实施方式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100的上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图3的实施方式相似,差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点182与第二连接点184大致以V型排列,其中V型的尖端朝向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

如此一来,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分别由内往外、由近至远扫描交替扫描第一栅极信号传递线172a~172d以及第二栅极信号传递线174a~174d。此外,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的扫描方向SR为相反。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细节大致如前述实施方式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100的上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图3的实施方式相似,差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栅极驱动器140与源极驱动器130分别设置于主动区AR的同一侧。

同样地,第一连接点182与第二连接点184大致以V型排列,其中V型的尖端朝向远离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的一侧。如此一来,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分别由外往内、由近至远扫描交替扫描第一栅极信号传递线172a~172d以及第二栅极信号传递线174a~174d。此外,第一栅极驱动器142与第二栅极驱动器144的扫描方向SR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细节大致如前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100的上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图3的实施方式相似,差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栅极信号传递线172a~172c、第二栅极信号传递线174a~174c以及数据线150并非平均设置,且第一栅极信号传递线172a~172c与第二栅极信号传递线174a~174c设置邻近于栅极线160的中心。

于本文中,“非平均设置”表示元件的分布位置是不均匀的,举例而言,栅极信号传递线170(包含第一栅极信号传递线172a~172c以及第二栅极信号传递线174a~174c)以及数据线150中,至少有两个相邻的元件的间距是不同的。相对地,于本文中,“平均设置”表示元件的分布位置是均匀的,举例而言,于图1至图5的实施方式中,栅极信号传递线170(包含第一栅极信号传递线172a~172d以及第二栅极信号传递线174a~174d)以及数据线150中,任两相邻的元件的间距是相同的。

如前所述,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多列的像素单元120共用一数据线150,而使得相邻的数据线150之间,有足够的空间S1,以供设置栅极信号传递线170。于此,栅极信号传递线170选择性设置于部分的空间S1中,以求缩减每一栅极线160的中心与所对应的每一连接点180之间的距离。如此一来,来自栅极驱动器140的信号所面临的阻抗可尽可能地缩减,以降低波形失真的问题。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细节大致如前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100的上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图3的实施方式相似,差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栅极信号传递线172a~172c、第二栅极信号传递线174a~174c以及数据线150并非平均设置。如前所述,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多列的像素单元120共用一数据线150,而使得相邻的数据线150之间,有足够的空间S1,以供设置栅极信号传递线170。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相近的三列的像素单元120中,设置一数据线150对应其中一列的位置,设置栅极信号传递线170(第一栅极信号传递线172a~172c以及第二栅极信号传递线174a~174c)对应其中一列的位置。举例而言,如图7所示,相近的三列的像素单元120R、120G、120B共用一数据线150,数据线150对应像素单元120R的位置,第一栅极信号传递线172a~172c以及第二栅极信号传递线174a~174c则对应像素单元120G的位置。如此一来,像素单元120B上并没有设置栅极信号传递线170或数据线150,而非为平均设置。实际应用上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于其他实施方式中,可在部分的像素单元120B上设置栅极信号传递线170或数据线150,并在另一部分的像素单元120B上不设置栅极信号传递线170或数据线150,像素单元120R、120G亦可以相应调整配置。

于本实施方式中,共用数据线的三列的像素单元120可以是相邻的,其中不设置有其他像素单元120,但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于其他实施方式中,通过适当的电路结构设计,共用数据线的三列的像素单元120可以是不相邻的,其中可设置有其他像素单元120。

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细节大致如前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100的上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图7的实施方式相似,差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主动元件阵列基板100更包含多个辅助栅极信号传递线190以及多个辅助连接点200。辅助栅极信号传递线190实质平行于数据线150,其中辅助栅极信号传递线190自主动区AR延伸至周边区PR以连接至辅助栅极驱动器210。辅助连接点200设置于主动区AR内,分别连接辅助栅极信号传递线190与栅极线160,其中栅极驱动器140与辅助栅极驱动器210分别设置于主动区AR的相对两侧。

如前所述,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多列的像素单元120共用一数据线150,而使得相邻的数据线150之间,有足够的空间S1,以供设置栅极信号传递线170与辅助栅极信号传递线190。于此,相近的三列的像素单元120共用一数据线150。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相近的三列的像素单元120中,设置一数据线150对应其中一列的位置,设置栅极信号传递线170对应其中一列的位置,设置辅助栅极信号传递线190对应其中一列的位置。举例而言,数据线150对应像素单元120R的位置,栅极信号传递线170对应像素单元120G的位置,辅助栅极信号传递线190对应像素单元120B的位置。

于本发明的部份实施方式中,栅极驱动器140由外往内依序扫描,而使第一栅极线162a、第二栅极线164a、第一栅极线162b、第二栅极线164b、第一栅极线162c、第二栅极线164c、第一栅极线162d以及第二栅极线164d依序接收到栅极信号。

于本发明的部份实施方式中,辅助栅极驱动器210由内往外依序扫描,而使第一栅极线162a、第二栅极线164a、第一栅极线162b、第二栅极线164b、第一栅极线162c、第二栅极线164c、第一栅极线162d以及第二栅极线164d依序接收到辅助栅极信号。于部分实施方式中,辅助栅极驱动器210与栅极驱动器140的扫描方向相反。辅助栅极驱动器210与栅极驱动器140可同时运作。如此一来,当传递路径过远而使各个栅极线160难以从栅极驱动器140接收到适当的栅极信号时,辅助栅极驱动器210可以通过辅助栅极信号190提供栅极线160适当的信号。

于此,“由外往内”指由主动区AR两侧的周边区PR往主动区AR的方向。“由内往外”指由主动区AR往主动区AR两侧的周边区PR的方向。

于本发明的部份实施方式中,栅极线160包含一辅助远栅极线(如图8的第一栅极线162a),辅助远栅极线为最远离辅助栅极驱动器210,辅助连接点200包含辅助远连接点200a,辅助远连接点200a连接辅助远栅极线至最远离辅助栅极驱动器210,其中辅助远连接点200a邻近于辅助远栅极线的中心。于此,辅助远连接点200a与辅助远栅极线的中心的距离D5小于三个像素单元120的像素长度PL,亦即D5小于3PL。换句话说,设计上,最远离辅助栅极驱动器210的栅极线160的中心与其对应的辅助连接点200之间的距离小于三个像素单元120的像素长度PL。如此一来,可降低最远离辅助栅极驱动器210的栅极线160(在此为第一栅极线162a)所连接的末端像素单元120”’的传递路径,使得各个像素单元120信号传递路径所面临的阻抗较为平均,以降低波形失真的问题。

同样地,于此,栅极线160包含一远栅极线(如图8的第二栅极线164c),远栅极线为最远离栅极驱动器140的栅极线160,而远连接点180a连接远栅极线至栅极驱动器,其中远连接点180a邻近于远栅极线(的中心。远连接点180a与远栅极线的中心的距离小于三个像素单元120的像素长度PL。

于此,连接点180与辅助连接点200以不同斜线图案表示,但两者结构上可以完全相同。连接点180与辅助连接点200分别以V型排列,其中连接点180的V型尖端朝向辅助栅极驱动器210,辅助连接点200的V型尖端朝向栅极驱动器140。

于本实施方式中,栅极信号传递线170、辅助栅极信号传递线190以及数据线150平均设置。换句话说,栅极信号传递线170、辅助栅极信号传递线190以及数据线150中,任两相邻的元件的间距是相同的,当然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于其他实施方式中,栅极信号传递线170、辅助栅极信号传递线190以及数据线150亦可采用非平均设置。

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细节大致如前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100的上视操作示意图。栅极线160包含栅极线160a~160c,数据线150包含数据线150a~150c,像素单元1201~1209分别包含薄膜晶体管TT以及像素电极PE,举例而言,薄膜晶体管TT例如为低温多晶硅(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简称LTPS)薄膜晶体管,其中像素电极PE连接薄膜晶体管TT的漏极。主动元件阵列基板100可与液晶显示介质搭配,如图所示,像素电极PE连接液晶电容Clc。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像素电极PE可连接至储存电容Cst,以维持其电位的稳定。

于此,像素单元1201~1209分别以三个为一组设置。举例而言,如图9所示,像素单元1207的薄膜晶体管TT的源极连接数据线150a,像素单元1205的薄膜晶体管TT的源极连接像素单元1207的薄膜晶体管TT的漏极,像素单元1203的薄膜晶体管TT的源极连接像素单元1205的薄膜晶体管TT的漏极,其中像素单元1203、1205、1207分别电性连接栅极线160a~160c。

于此,如前所述,栅极线160a~160c分别通过连接点180电性连接栅极信号传递线170a~170c,而电性连接至栅极驱动器。

如此一来,通过分别电性连接栅极线160a~160c的栅极信号传递线170a~170c,可以使来自数据线150a的电信号分别充至像素单元1203、1205、1207的像素电极。举例而言,若开启栅极线160a~160c,则来自数据线150c的电信号将充至像素单元1203;若开启栅极线160b~160c并关闭栅极线160a,则来自数据线150a的电信号将充至像素单元1205;若开启栅极线160c并关闭栅极线160a~160b,则来自数据线150c的电信号将充至像素单元1207。至此,可以在共用数据线150c的情况下,操作像素单元1203、1205、1207。其他像素单元的控制亦可依此操作,在此不再赘述。

如前所述,主动元件阵列基板100可为整合彩色滤光片阵列与薄膜晶体管阵列(color filter on array;COA)的基板,各个像素单元120可包含对应颜色的彩色滤光单元。于此,像素单元1203、1205、1207可包含不同颜色的彩色滤光单元,例如绿色滤光单元、红色滤光单元以及蓝色滤光单元,在此以不同网点图案表示。其他像素单元亦依此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栅极驱动器与源极驱动器为于主动区的同一侧,并搭配连接栅极驱动器与栅极线的栅极信号传递线,达到窄边框的效果。通过由近至远依序扫描对应的栅极信号传递线,可以在波形失真最小的情况下,驱动像素单元。

虽然本发明已以多种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