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框及交互智能平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0104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中框及交互智能平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框及交互智能平板。



背景技术:

交互智能平板是一种通过触控技术对显示在显示平板上的内容进行操控和实现人机交互操作的一体化设备,集成了电视、电脑、投影机、电子白板、音响、视频会议终端等多种功能,适用于群体沟通场合,集中解决了会议中远程音视频沟通、各种格式会议文档高清晰显示、视频文件播放、现场音响、屏幕书写,以及文件的标注、保存、打印和分发等系统化会议需求,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企业会议、商业展示等领域。

传统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主体架构包括背板、中框、外框、导光板、光学膜片及OC(Opencell,液晶面板)等结构件,中框、外框与背板组合形成放置导光板、光学膜片及OC的空间,中框一般用于固定导光板、光学膜片,并支承OC。OC安装后,在出现振动、摇晃等恶劣情形时,其四角容易受损破损,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防止OC四角破损、有效保护OC,节省生产成本的中框及交互智能平板。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中框,包括围成四方形的上中框、下中框以及一对侧中框,所述上中框包括用于支承OC的上边缘的上支承板,所述下中框包括用于支承OC的下边缘的下支承板,所述侧中框包括用于支承OC的侧边缘的侧支承板,所述上支承板、下支承板的端部分别与对应端的所述侧支承板的端部匹配,所述上支承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角部避让缺口,所述侧支承板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角部避让缺口对应的第二角部避让缺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中框包括用于贴合安装在背板的上边缘处的上安装板,所述上安装板的内侧边缘设有上侧板,所述上支承板包括上支承基板以及用于限位OC的上限位凸条,所述上支承基板设置在所述上侧板远离所述上安装板的一端内侧,所述上限位凸条沿着所述上支承基板靠近所述上侧板的边缘设置,且所述上限位凸条设置在所述上支承基板远离所述背板的前侧面上,所述上限位凸条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一角部避让缺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限位凸条用于限位OC边缘的接触面上设有第一缓冲垫。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支承板还包括用于压紧导光板的上筋位,所述上筋位设置在所述上支承基板靠近所述背板的后侧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安装板与所述上侧板的交接处设有与背板的上边缘处设置的挂钩匹配的第一避让缺口,所述上筋位在与所述第一避让缺口的对应处设有与光学膜片的上边缘处的膜片卡槽匹配的第二避让缺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中框包括用于贴合安装在背板的侧边缘处的侧安装板,所述侧安装板的内侧边缘设有侧部侧板,所述侧支承板包括侧支承基板以及用于限位OC的侧限位凸条,所述侧支承基板设置在所述侧部侧板远离所述侧安装板的一端内侧,所述侧限位凸条沿着所述侧支承基板靠近所述侧部侧板的边缘设置,且所述侧限位凸条设置在所述侧支承基板远离所述背板的前侧面上,所述侧限位凸条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二角部避让缺口,所述侧限位凸条上还设有与OC的侧边缘处的FFC(Flexible Flat Cable,柔性扁平电缆)匹配的第三避让缺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限位凸条用于限位OC边缘的接触面上设有第二缓冲垫。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支承板还包括用于压紧导光板的侧筋位,所述侧筋位设置在所述侧支承基板靠近所述背板的后侧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安装板与所述侧部侧板的交接处设有与背板的侧边缘处设置的挂钩匹配的第四避让缺口,所述侧筋位在与所述第四避让缺口的对应处设有与光学膜片的侧边缘处的膜片卡槽匹配的第五避让缺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中框包括相对于背板竖向设置的下侧板,所述下支承板包括下支承基板以及用于限位OC的下限位凸条,所述下支承基板设置在所述下侧板远离所述背板的内侧,所述下限位凸条沿着所述下支承基板靠近所述下侧板的边缘设置,且所述下限位凸条设置在所述下支承基板远离所述背板的前侧面上,所述下限位凸条上设有与OC的下边缘处的FFC匹配的第六避让缺口,所述下侧板与所述下支承板在所述第六避让缺口处对应设有与FFC上的IC(Integrated Circuit)匹配的第七避让缺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承板还包括用于压紧导光板的下筋位,所述下筋位设置在所述下支承基板靠近所述背板的后侧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承板远离所述下侧板的一端设有用于压紧光学膜片的膜片压紧筋位。

一种交互智能平板,包括上述所述的中框,以及背板、依次叠设在所述背板上的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片和OC,所述上中框安装在所述背板的上边缘处,一对所述侧中框分别安装在所述背板的对应侧边缘处,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上支承板、下支承板以及侧支承板靠近所述背板的后侧,所述OC位于所述上支承板、下支承板以及侧支承板远离所述背板的前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所述中框,包括上中框、下中框以及一对侧中框,其一起围成四方形且能够匹配安装OC,上支承板、下支承板以及侧支承板用于支承OC的边缘,通过在上支承板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角部避让缺口,在侧支承板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角部避让缺口,当OC安装后,OC的边缘位于上支承板、下支承板及侧支承板上,OC的四个角部位于对应的角部避让缺口处,在进行可靠性试验、出现振动摇晃等恶劣情形时,OC的角部不会与周边发生接触和碰撞,角部不易破损,可有效保护OC,节省生产成本。

所述交互智能平板,包括上述所述的中框,具备所述中框的技术效果,该交互智能平板能够防止OC四角破损、有效保护OC,节省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交互智能平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中框的前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中框与侧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中框的后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下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F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中框,110、上中框,112、上支承板,1121、上支承基板,1122、上限位凸条,1123、上筋位,1124、第一避让缺口,1125、第二避让缺口,114、第一角部避让缺口,116、上安装板,118、上侧板,120、下中框,122、下支承板,1221、下支承基板,1222、下限位凸条,1223、第六避让缺口,1224、第七避让缺口,1225、下筋位,1226、膜片压紧筋位,124、下侧板,130、侧中框,132、侧支承板,1321、侧支承基板,1322、侧限位凸条,1323、第三避让缺口,1324、侧筋位,1325、第四避让缺口,1326、第五避让缺口,134、第二角部避让缺口,136、侧安装板,138、侧部侧板,20、背板,210、挂钩,30、散热板,310、第一板体,320、第二板体,330、光源安装板,40、光源条,50、反射片,60、导光板,70、光学膜片,710、膜片卡槽,80、OC,810、FFC,820、IC,830、OC Source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交互智能平板,包括中框10、背板20、散热板30、光源条40以及依次叠设在所述背板20上的反射片50、导光板60、光学膜片70和OC80。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所述中框10包括围成四方形的上中框110、下中框120以及一对侧中框130,所述上中框110包括用于支承OC80的上边缘的上支承板112,所述下中框120包括用于支承OC80的下边缘的下支承板122,所述侧中框130包括用于支承OC80的侧边缘的侧支承板132,所述上支承板112、下支承板122的端部分别与对应端的所述侧支承板132的端部匹配,所述上支承板11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角部避让缺口114,所述侧支承板132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角部避让缺口114对应的第二角部避让缺口134。具体的,可将上支承板112的两端均设置成倾斜面,将下支承板122的两端均设置成倾斜面,将侧支承板132靠近上支承板112的端部设置成与上支承板112的倾斜面匹配的倾斜面,将侧支承板132靠近下支承板122的端部设置成与下支承板122的倾斜面匹配的倾斜面,进而使得所述上支承板112、下支承板122的端部分别与对应端的所述侧支承板132的端部匹配。通过采用斜面匹配方式,可方便上中框110、下中框120以及一对侧中框130的匹配安装,且便于加工制造。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支承板112、下支承板122及一对侧支承板132的端部均采用45°倾斜面,匹配可靠,便于加工制造。

所述中框10,包括上中框110、下中框120以及一对侧中框130,其一起围成四方形且能够匹配安装OC80,上支承板112、下支承板122以及侧支承板132用于支承OC80的边缘,通过在上支承板112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角部避让缺口114,在侧支承板132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角部避让缺口134,当OC80安装后,OC80的边缘位于上支承板112、下支承板122及侧支承板132上,OC80的四个角部位于对应的角部避让缺口处,在进行可靠性试验、出现振动摇晃等恶劣情形时,OC80的角部不会与周边发生接触和碰撞,角部不易破损,可有效保护OC80,节省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如图5、图6所示,所述上中框110包括用于贴合安装在背板20的上边缘处的上安装板116,所述上安装板116的内侧边缘设有上侧板118,所述上支承板112包括上支承基板1121以及用于限位OC80的上限位凸条1122,所述上支承基板1121设置在所述上侧板118远离所述上安装板116的一端内侧,所述上限位凸条1122沿着所述上支承基板1121靠近所述上侧板118的边缘设置,且所述上限位凸条1122设置在所述上支承基板1121远离所述背板20的前侧面上,所述上限位凸条1122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一角部避让缺口114。其中,内侧是指靠近背板20中心的一侧,外侧是指远离背板20中心的一侧。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安装板116上间隔设有多个螺丝孔,所述上安装板116与背板20通过固定螺丝连接,连接简单可靠。所述第一角部避让缺口114为“L”型,能够对OC80上边缘的角部实现避让,且加工制造方便。实际安装时,OC80的上边缘安装在上支承基板1121的前侧面上,并通过上限位凸条1122远离上侧板118的一端实现限位,OC80角部不会接触到上限位凸条1122,进而可有效防止OC80角部发生碰撞破损,保护OC80。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限位凸条1122用于限位OC80边缘的接触面上设有第一缓冲垫(图中未示出)。具体的,所述第一缓冲垫可以为硅胶条、泡棉等。通过设置第一缓冲垫,可对OC80起到缓冲减震作用,进而,当交互智能平板在振动、摇晃等恶劣环境下使用时,能够有效保护OC80,防止OC80发生破裂、破损现象。如图6、图7、图8所示,所述上支承板112还包括用于压紧导光板60的上筋位1123,所述上筋位1123设置在所述上支承基板1121靠近所述背板20的后侧面上。实际安装时,导光板60安装在上支承基板1121靠近背板20的后侧,通过在上支承基板1121的后侧面上设置上筋位1123,可对导光板60的上边缘进行压紧,当交互智能平板在通电使用时,能够防止导光板60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发生翘起和变形,防止出现漏光等光学不良现象,保证交互智能平板使用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安装板116与所述上侧板118的交接处设有与背板20的上边缘处设置的挂钩210匹配的第一避让缺口1124,所述上筋位1123在与所述第一避让缺口1124的对应处设有与光学膜片70的上边缘处的膜片卡槽710匹配的第二避让缺口1125。为了固定光学膜片70,背板20上沿其左侧边缘、上边缘及右侧边缘间隔设置多个挂钩210,通过将光学膜片70的侧边缘处、上边缘处的膜片卡槽710挂在挂钩210上即可实现光学膜片70的固定。采用上述结构,第一避让缺口1124用于避让设置在背板20的上边缘处的挂钩210,第二避让缺口1125用于避让光学膜片70的上边缘处的膜片卡槽710,便于膜片卡槽710挂在挂钩210上实现固定。此外,将本实施例的上中框110安装在背板20上时,也可通过第一避让缺口1124实现与背板20的定位,安装方便可靠。

进一步的,如图5、图6所示,所述侧中框130包括用于贴合安装在背板20的侧边缘处的侧安装板136,所述侧安装板136的内侧边缘设有侧部侧板138,所述侧支承板132包括侧支承基板1321以及用于限位OC80的侧限位凸条1322,所述侧支承基板1321设置在所述侧部侧板138远离所述侧安装板136的一端内侧,所述侧限位凸条1322沿着所述侧支承基板1321靠近所述侧部侧板138的边缘设置,且所述侧限位凸条1322设置在所述侧支承基板1321远离所述背板20的前侧面上,所述侧限位凸条1322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二角部避让缺口134,所述侧限位凸条1322上还设有与OC80的侧边缘处的FFC810匹配的第三避让缺口1323。

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安装板136上间隔设有多个螺丝孔,所述侧安装板136与背板20通过固定螺丝连接,连接简单可靠。所述第二角部避让缺口134为“L”型,能够对OC80上边缘的角部和OC80下边缘的角部实现避让,且加工制造方便。实际安装时,OC80的两个侧边缘分别安装在对应的侧支承基板1321的前侧面上,并通过侧限位凸条1322远离侧部侧板138的一端实现限位,OC80角部不会接触到侧限位凸条1322,进而可有效防止OC80角部发生碰撞破损,保护OC80。此外,通过在侧限位凸条1322上设置第三避让缺口1323,用于避让OC80的侧边缘处的FFC810,与OC80实现匹配。

本实施例中,所述侧限位凸条1322用于限位OC80边缘的接触面上设有第二缓冲垫(图中未示出)。具体的,所述第二缓冲垫可以为硅胶条、泡棉等。通过设置第二缓冲垫,可对OC80起到缓冲减震作用,进而,当交互智能平板在振动、摇晃等恶劣环境下使用时,能够有效保护OC80,防止OC80发生破裂、破损现象。如图7、图8、图9所示,所述侧支承板132还包括用于压紧导光板60的侧筋位1324,所述侧筋位1324设置在所述侧支承基板1321靠近所述背板20的后侧面上。通过在侧支承基板1321的后侧面上设置侧筋位1324,可对导光板60的侧边缘进行压紧,与上筋位1123一起配合,进而起到较好的压附导光板60的作用,当交互智能平板在通电使用时,能够防止导光板60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发生翘起和变形,防止出现光学不良现象,保证交互智能平板使用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安装板136与所述侧部侧板138的交接处设有与背板20的侧边缘处设置的挂钩210匹配的第四避让缺口1325,所述侧筋位1324在与所述第四避让缺口1325的对应处设有与光学膜片70的侧边缘处的膜片卡槽710匹配的第五避让缺口1326。采用上述结构,第四避让缺口1325用于避让设置在背板20的侧边缘处的挂钩210,第五避让缺口1326用于避让光学膜片70的侧边缘处的膜片卡槽710,便于膜片卡槽710挂在挂钩210上实现固定。此外,将本实施例的侧中框130安装在背板20上时,也可通过第四避让缺口1325实现与背板20的定位,安装方便可靠。

进一步的,如图10、图11所示,所述下中框120包括相对于背板20竖向设置的下侧板124,所述下支承板122包括下支承基板1221以及用于限位OC80的下限位凸条1222,所述下支承基板1221设置在所述下侧板124远离所述背板20的内侧,所述下限位凸条1222沿着所述下支承基板1221靠近所述下侧板124的边缘设置,且所述下限位凸条1222设置在所述下支承基板1221远离所述背板20的前侧面上,所述下限位凸条1222上设有与OC80的下边缘处的FFC810匹配的第六避让缺口1223,所述下侧板124与所述下支承板122在所述第六避让缺口1223处对应设有与FFC810上的IC820匹配的第七避让缺口1224。其中,下侧板124相对于背板20竖向设置是指下侧板124与背板20垂直或大致垂直。采用上述结构,OC80的下边缘安装在下支承基板1221的前侧面上,并通过下限位凸条1222远离下侧板124的一端实现限位。此外,通过在下限位凸条1222上设置第六避让缺口1223,用于避让OC80的下边缘处的FFC810,通过设置第七避让缺口1224,用于避让FFC810上的IC820,进而可实现OC80下边缘的与FFC810连接的OC Source板830(液晶面板源驱动板)的反折,使OC Source板830相对于OC80竖直设置,进而减小整机的厚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限位凸条1222用于限位OC80边缘的接触面上设有第三缓冲垫。具体的,第三缓冲垫可以为硅胶条或泡棉等。通过设置第三缓冲垫,可对OC80起到缓冲减震作用,进而,当交互智能平板在振动、摇晃等恶劣环境下使用时,能够有效保护OC80,防止OC80发生破裂、破损现象。第一缓冲垫、第二缓冲垫以及第三缓冲垫相互配合,能够对OC80的四个边缘进行缓冲减震,可有效保护OC80,防止OC80破裂。

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下支承板122还包括用于压紧导光板60的下筋位1225,所述下筋位1225设置在所述下支承基板1221靠近所述背板20的后侧面上。通过在下支承基板1221的后侧面上设置下筋位1225,可对导光板60的下边缘进行压紧,当交互智能平板在通电使用时,能够防止导光板60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发生翘起和变形,防止出现光学不良现象,保证交互智能平板使用的稳定性。所述上筋位1123、侧筋位1324及下筋位1225相互配合,能够对导光板60的四个边缘进行压紧,可有效防止导光板60发生翘起和变形。所述下支承板122远离所述下侧板124的一端设有用于压紧光学膜片70的膜片压紧筋位1226。通过设置膜片压紧筋位1226,可对光学膜片70进行压紧,防止光学膜片70发生翘起和变形,进一步防止出现光学不良现象。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中框110、下中框120以及一对侧中框130均为铝挤成型结构。传统的,中框一般为塑胶模具产品,模具成本较高,生产组装工艺及工厂生产要求较严,修整模具费用较高。本实施例的中框10,通过采用简易挤塑和铝挤模具,可减少模具开发成本,工艺简单、时间短,可提升产品周期,提升产品兼容性问题。

如图1、图2所示,所述交互智能平板,所述上中框110安装在所述背板20的上边缘处,一对所述侧中框130分别安装在所述背板20的对应侧边缘处,所述导光板60位于所述上支承板112、下支承板122以及侧支承板132靠近所述背板20的后侧,所述OC80位于所述上支承板112、下支承板122以及侧支承板132远离所述背板20的前侧。所述交互智能平板,包括上述所述的中框,具备所述中框的技术效果,该交互智能平板能够防止OC80四角破损、有效保护OC80,节省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交互智能平板还包括散热板30和光源条40,所述背板20为铝塑背板20,所述散热板30包括第一板体310和第二板体320,所述第二板体320位于所述第一板体310的前侧,所述第二板体320的上部与所述第一板体310的下部连接,所述第二板体320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板体310的前侧面形成的安装面与所述背板20的下部贴合安装,所述第二板体320远离所述第一板体310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光源条40的光源安装板330,所述光源安装板330朝向所述背板20所在一侧延伸,所述第一板体310与所述背板20连接,所述背板20的前侧面与所述第二板体320的前侧面形成承载所述反射片50、导光板60、光学膜片70及OC80的基面,所述下中框120的下侧板124与所述光源安装板330贴合安装,所述下中框120的两端与对应侧的侧中框130的端部匹配。

采用上述结构,散热板30包括第一板体310、第二板体320和光源安装板330,光源安装板330用于安装所述光源条40以提供光源,第一板体310的前侧面与第二板体320的上端面形成的安装面与背板20的下部贴合安装,进而将散热板30设置在背板20的后侧,即所述散热板30设置在背光模组的外部,由于背板20为铝塑背板,其结构强度较好,且散热板30的第一板体310、第二板体320为平面结构,散热板30与背板20安装时,第一板体310的前侧面与背板20的后侧面贴合安装,散热板30相当于叠加在背板20的后侧,不会影响整机的外结构强度,散热板30安装结构稳定,且散热板30外置便于散热,散热效果好。所述背板20的前侧面与所述第二板体320的前侧面形成承载所述反射片50、导光板60、光学膜片70及OC80的基面,将下中框120的下侧板124安装在光源安装板330上,下中框120、侧中框130以及上中框110相互配合,可实现对反射片50、导光板60及光学膜片70的固定,并支承OC8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