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2791阅读:6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CD),为平面超薄的显示设备,它由一定数量的彩色或黑白像素组成,放置于光源或者反射面前方。液晶显示器功耗很低,因此倍受工程师青睐,适用于使用电池的电子设备。目前显示器件市场基本都是LCD显示为主,但因LCD本身不发光,它只是显示图形或是它对光线调制的结果。因此需要背光源才能使液晶显示屏正常显示,背光源是位于液晶显示器背后的一种光源,它的发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模块(LCM)视觉效果。目前背光源的设计基本上有侧入式和直下式两种。

直下式背光是将灯条置于LCD的正下方与屏平行的底板上,光线直接从底部射出,经过扩散板和扩散片、棱镜片等光学膜片优化光线,提供均匀的面光源。侧入式背光是将灯条置于LCD的侧边的边框上,光线通过背板折射后从屏射出经过背板和扩散片、棱镜片等光学膜片优化光线,提供均匀的面光源。直下式背光成本低,可以使用较少的LED提供光源达到电视的目标亮度,应用也较为广泛,但是由于光源在正下方,需要一定的混光距离使光线充分混合以便达到均匀出光的目的,这就使背光源的整体厚度和重量增加,而且采用直下式背光一般会出现灯影、暗带和角部暗影等品味不良问题,影响显示屏的背光均匀度,造成显示品味下降,目前业内对于处理灯影的方式一般通过扩散板油墨印刷,通过扩散板油墨印刷对生产要求较高,生产的稳定性较差,量产一致性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包括背板、LED灯条、聚合型扩散板和OC板,所述LED灯条嵌在背板内,所述聚合型扩散板设置在背板的上侧,所述OC板设置在聚合型扩散板的上侧;所述聚合型扩散板上设置有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包括出光侧微结构和入光侧微结构,所述入光侧微结构设置在聚合型扩散板的底面,入光侧微结构朝向LED灯条,入光侧微结构为一圆形凹槽,所述入光侧微结构的数量设置在一个以上;所述出光侧微结构设置在聚合型扩散板的顶端,出光侧微结构由三棱柱组成,三棱柱的数量在一个以上,三棱柱的侧面与聚合型扩散板的上侧贴合,三棱柱与聚合型扩散板的上侧贴合的侧面相对应的棱角的角度为45°,所述出光侧微结构和入光侧微结构与聚合型扩散板采用注塑成型工艺一体化制造。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聚合型扩散板的侧面上设置有橡胶块,橡胶块上设置有凹台,所述OC板安装在凹台上,橡胶块的侧壁顶触聚合型扩散板。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以三棱柱与聚合型扩散板的上侧贴合的侧面为底面,所述三棱柱的高度范围在0.3-0.7mm之间,相邻三棱柱之间的间距范围为0.8-1.2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更改扩散板工艺,通过注塑的方式,在模具上进行加工形成特殊微结构,并采用注塑成型生产微结构,生产稳定性高,产品一致性较好。本发明有效解决直下式背光灯影,暗带,角部暗影等品味不良问题,使背光具有更高均匀度,品味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中聚合型扩散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背板,2-LED灯条,3-橡胶块,4-聚合型扩散板,5-OC板,6-入光侧微结构,7-出光侧微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一种采用聚合型扩散板的背光结构,包括背板1、LED灯条2、橡胶块3、聚合型扩散板4和OC板5,所述LED灯条2嵌在背板1内,所述聚合型扩散板4设置在背板1的上侧,所述OC板5设置在聚合型扩散板4的上侧;所述橡胶块3设置在聚合型扩散板4的侧面,橡胶块3上设置有凹台,所述OC板5安装在凹台上,橡胶块3的侧壁顶触聚合型扩散板4;所述聚合型扩散板4上设置有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包括出光侧微结构7和入光侧微结构6,所述入光侧微结构6设置在聚合型扩散板4的底面,入光侧微结构6朝向LED灯条2,入光侧微结构6为一圆形凹槽,所述入光侧微结构6的数量设置在一个以上;所述出光侧微结构7设置在聚合型扩散板4的顶端,出光侧微结构7由三棱柱组成,三棱柱的数量在一个以上,三棱柱的侧面与聚合型扩散板4的上侧贴合,三棱柱与聚合型扩散板4的上侧贴合的侧面相对应的棱角的角度为45°;以三棱柱与聚合型扩散板4的上侧贴合的侧面为底面,三棱柱的高度范围在0.3-0.7mm之间,相邻三棱柱之间的间距范围为0.8-1.2mm;所述出光侧微结构7和入光侧微结构6与聚合型扩散板4采用注塑成型工艺一体化制造。

上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