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点光源背光板及其导光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29306阅读:822来源:国知局
一种点光源背光板及其导光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背光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点光源背光板及其导光片。



背景技术:

背光板是用来确保液晶显示屏背后发出光亮的光源装置,为了实现均匀发光,其一般采用侧发光结构。具体的结构通常是在一个底槽和设置在底槽上的光源板和导光片,光源板设置在底槽的一个内侧壁,导光片的侧面抵接该光源板的发光面设置。这种结构在背光板的内侧壁宽度比较宽时,即使仅仅采用一个点光源就能够满足背光板的亮度要求,但是也需要采用多个点光源来组合形成面光源,这样才能保证背光板在宽度方向上能够全范围且均匀的发光。这种方式由于需要多个点光源,无疑增加了产品的成本,而且多个点光源逐渐的发光差异也会导致背光板的均匀度下降。为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即使在背光板的宽度比较宽的情况下,也能够用单一点光源就实现全范围均匀发光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即使在背光板的宽度比较宽的情况下,也能够用单一点光源就实现全范围均匀发光的效果,从而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发光均匀度的背光板及其导光片。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点光源背光板的导光片,该导光片包括导光区和设置于导光区的一侧的进光区,所述进光区和导光区的交界面为进光区的内侧面,所述进光区的一端为进光端,所述进光端的侧面形成为进光面,所述进光区令所述从进光面进入的光线均匀扩散至所述进光区的内侧面,进而扩散到导光区。

其中,所述进光面一边与所述进光区的内侧面相交且相交角为锐角,另一端与进光区的外侧面相交且相交角为钝角,所述进光区的外侧面沿所述进光端向另一端的方向逐渐向所述内侧面靠拢,直至外侧面与内侧面相交。

其中,所述进光区的进光端的宽度小于所述导光区的宽度的一半。

其中,所述进光区的外侧面包括靠近进光端的第一区段和远离进光端的第二区段,在相同的间距内,所述第一区段向内侧面靠拢的程度大于第二区段。

还提供一种点光源背光板,包括底座和点光源,所述底座形成有能够容置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任意一种导光片的凹槽,所述凹槽包括能够容置点光源的光源区,所述点光源设置于所述光源区,以使点光源的出光面抵紧所述导光片的进光面。

其中,所述底座和导光片之间设置有隔层。

其中,所述隔层包括设置于点光源下方的吸光层,所述吸光层为黑色涂层。

其中,所述隔层设置有定位缺口,所述凹槽内壁设置有与所述定位缺口匹配的凸块。

其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导管片的进光区上方的光源板,所述点光源固定于所述光源板,所述底座包括边框,所述边框形成有板槽,所述光源板定位于所述板槽中。

其中,所述板槽中设置有定位凸点,所述光源板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点匹配的定位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背光板,包括底座和点光源,底座形成有能够容置导光片的凹槽,导光片包括导光区和设置于导光区的一侧的进光区,所述进光区和导光区的交界面为进光区的内侧面,所述进光区的一端为进光端,所述进光端的侧面形成为进光面,所述进光面一边与所述进光区的内侧面相交且相交角为锐角,另一端与进光区的外侧面相交且相交角为钝角,所述进光区的外侧面沿所述进光端向另一端的方向逐渐向所述内侧面靠拢,直至外侧面与内侧面相交。所述凹槽还包括能够容置点光源的光源区,所述点光源设置于所述光源区,以使点光源的出光面抵紧所述导光片的进光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光源发出的光会先进入进光区,进光区会对点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分散并导向导光区;此外,由于进光区的进光面与导光区的侧面(进光区和导光区的交界面)的相交角为锐角,因此光线会朝向导光区扩散,另一方面,进光面与进光区的外侧面相交且相交角为钝角,因此部分光线会被外侧面全反射至经过面直射时无法照射到的死角,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创造能够仅仅采用单个点光源就实现导光区全范围均匀发光。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点光源背光板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点光源背光板的光源、光源板和导光板的组合结构示意图(为体现出光源,本图纸的视角为图1的仰视视角)。

在图1和2中包括有:

1——底座、11——凹槽、12——光源区、13——板槽、14——定位凸点、15——凸块、2——点光源、3——光源板、31——定位孔、4——导光片、41——导光区、42——进光区、43——进光面、44——第一区段、45——第二区段、5——隔膜、51——吸光区、52——反光区、53——定位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本发明一种点光源2背光板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有:

一种点光源2背光板,包括底座1、点光源2(led灯珠)、光源板3、导光片4和隔膜5,所述底座1形成有能够容置导光片4的凹槽11,凹槽11的左上角(以图1为准,下文如无特别说明,方位关系以图1为准)为容置点光源2的光源区12,点光源2设置于所述光源区12,以使点光源2的出光面抵紧所述导光片4的进光面43。

具体的,导光片4包括导光区41和设置于导光区41的一侧的进光区42,进光区42和导光区41的交界面(图中虚线,为方便描述而假设的面)为进光区42的内侧面,进光区42的一端为进光端,所述进光端的侧面形既为进光面43,所述进光区42令从进光面43进入的光线均匀扩散至进光区42的内侧面,进而扩散到导光区4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光源发出的光会先进入进光区42,进光区42会对点光源2发出的光线进行分散并导向导光区41;此外,由于进光区42的进光面43与导光区41的侧面(进光区42和导光区41的交界面)的相交角为锐角,因此光线会朝向导光区41扩散,另一方面,进光面43与进光区42的外侧面相交且相交角为钝角,因此部分光线会被外侧面全反射至经过面直射时无法照射到的死角,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创造能够仅仅采用单个点光源2就实现导光区41全范围均匀发光。

为了令从进光面43进入的光线均匀扩散至进光区42的内侧面,进光面43一边与所述进光区42的内侧面相交且相交角为锐角,另一端与进光区42的外侧面相交且相交角为钝角,并且进光区42的外侧面沿所述进光端向另一端的方向逐渐向所述内侧面靠拢,直至外侧面与内侧面相交。通常,进光区42的进光端的宽度小于所述导光区41的宽度的一半。

进一步的,进光区42的外侧面包括靠近进光端的第一区段44和远离进光端的第二区段45,在相同的间距内,所述第一区段44向内侧面靠拢的程度大于第二区段45。

本实施例中,导光片4和底座1逐渐设置有隔层,隔层包括吸光区51(黑色涂层)和反光区52,吸光区51设置于点光源2的下方,反光区52设置于导光片4的下方。由于光源底部的光线并不能有效地传导到导光片4中,因此吸光区51能够有效的吸收点光源2底部的光,从而避免了局部光强过大的问题。另外,为了方便隔膜5定位于安装,确保吸光区51准确的定位于光源的低下,本实施例中的隔层设置有定位缺口53,凹槽11内壁设置有与定位缺口53匹配的凸块15。

本实施例中,用于给点光源2供电的光源板3水平设置于导光板片左上角的进光端的上方,底座1包括边框,所述边框在左上角对应于光源板3形成有板槽13,光源板3定位于所述板槽13中,特别的,板槽13中设置有定位凸点14,所述光源板3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点14匹配的定位孔31。从而方便安装。

所述隔层设置有定位缺口53,所述凹槽11内壁设置有与所述定位缺口53匹配的凸块15。为了避免光强过度集中的问题,光源板3的正面也涂覆有吸光层(既黑色涂层)。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