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单元、处理盒及电子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5656发布日期:2018-06-12 21:27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显影单元、处理盒及电子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图像成形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显影单元、处理盒及电子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成像装置如激光打印机、复印机、印刷机等,是一种在图像介质如纸张上形成图像的设备,一般包括:成像装置主体及处理盒,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主体中;成像装置主体用于获取打印数据并转化为相应的激光信号;处理盒用于根据激光信号进行显影与成像。

为实现显影与成像,处理盒通常包括:显影单元及感光单元,显影单元与感光单元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显影单元具体包括有显影壳体,显影壳体朝向成像装置主体的前侧设置有显影辊,显影壳体的后侧设置显影仓,显影仓用于为显影辊提供碳粉;感光单元具体包括感光壳体,感光壳体的前侧设置有感光鼓,感光壳体的后侧设置有废粉回收仓,废粉回收仓用于回收感光鼓上未参与成像的碳粉。

在具体成像过程中,感光鼓能够根据成像装置主体的激光信号,在其表面会形成相应的电荷潜影;当感光鼓旋转并经过显影辊时,感光鼓表面的潜影部分从显影辊表面吸附碳粉,形成碳粉实像;当感光鼓携带的碳粉实像转动至纸张相应位置时,经过静电处理的纸张就会将碳粉吸附到纸张表面,从而在纸面上形成图像。

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感光鼓与显影辊的良好接触,提高成像质量,在显影壳体的后侧与感光壳体的后侧之间设置有迫推机构如弹簧;在弹簧的作用下,显影壳体的后侧与感光壳体的后侧能够相背运动;同时,在转轴的作用下,显影壳体的前侧与感光壳体的前侧相向运动且相抵,如此,显影壳体前侧的显影辊与感光壳体前侧的感光鼓能够接触或靠近。

然而,在现有的处理盒中,显影壳体与感光壳体上都需要设置用于安装迫推机构的安装结构,导致显影壳体与感光壳体的结构更加复杂,降低了显影壳体与感光壳体的出模效率,降低了处理盒的生产效率。并且,由于显影壳体的后侧与感光壳体的后侧之间需要留出一定的安装空间安装弹簧,这就造成了显影壳体后侧的显影仓或者感光壳体后侧的废粉回收仓的容量损耗,当装置需要小型化时,该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显影单元、处理盒及电子成像装置,能够解决至少一个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影单元,可拆卸地安装至感光单元上,所述显影单元与所述感光单元之间设有第一转轴且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连接,所述显影单元包括:显影壳体以及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显影壳体上的显影辊,所述感光单元包括:感光壳体以及可旋转支撑在所述感光壳体上的感光鼓;所述显影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显影壳体转动连接的迫推组件,所述迫推组件包括加压部和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感光壳体抵接并在所述加压部的迫推下促使所述显影单元与所述感光单元绕所述第一转轴相对转动,以所述感光鼓与所述显影辊相互靠近或者抵接。

可选地,所述迫推组件位于所述显影辊相对于所述第一转轴的另一侧。

可选地,所述抵接部作用在所述感光壳体上的作用力的方向垂直于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感光壳体上的作用点与所述第一转轴之间的连线。

可选地,所述迫推组件和所述显影壳体之间还设置有光线入射口,所述光线入射口用于使入射的光线入射到所述感光鼓上。

可选地,所述迫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显影壳体转动连接的旋转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旋转部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旋转部为把手主体,所述把手主体突出于所述显影壳体;所述抵接部为支撑臂,所述支撑臂的一端与所述把手主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臂的另一端与所述感光壳体抵接。

可选地,所述显影壳体具有设置有传动齿轮的驱动端、以及与所述驱动端相对设置的非驱动端;所述驱动端与所述非驱动端分别设置有所述加压部,且设置在所述驱动端的加压部提供的迫推力大于设置在所述非驱动端的加压部提供的迫推力。

可选地,所述加压部为弹性件。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通过扭簧转轴与所述显影壳体转动连接,扭簧的第一臂与所述把手主体固定连接,扭簧的第二臂抵接在所述显影壳体上。

可选地,所述把手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柱,所述扭簧的第一臂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柱上。

可选地,所述固定柱背离所述把手主体的一端设置有沿垂直于所述固定柱的轴向方向延伸的凸缘,以限制所述扭簧沿背离所述把手主体的方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压簧,所述压簧的一端抵接所述显影壳体,所述压簧的另一端抵接所述支撑臂。

可选地,所述显影壳体还包括显影侧盖,所述显影侧盖上设置有滑槽面和位于所述滑槽面下侧的第一轴孔,所述感光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沿所述滑槽面可伸缩地安装到所述第一轴孔。

可选地,所述抵接部在所述加压部迫推作用下的行程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转轴沿所述滑槽面尾端至所述第一轴孔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处理盒,包括:可相互拆装的显影单元和感光单元,所述显影单元与所述感光单元之间设有第一转轴且通过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连接;所述感光单元包括:感光壳体以及可旋转支撑在所述感光壳体上的感光鼓;所述显影单元为前述任一项所述的显影单元。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成像装置,包括:成像装置主体及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括可相互拆装的显影单元和感光单元,所述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成像装置主体中,所述显影单元为前述任一项所述的显影单元。

本发明提供的显影单元、处理盒及电子成像装置,通过设置与显影壳体转动连接的迫推组件,将迫推组件中的抵接部与感光壳体抵接,如此,在迫推组件相对于显影壳体转动的过程中,加压部能够迫推抵接部相对于显影壳体转动,以通过抵接部相对于显影壳体的转动促使显影单元与所述感光单元绕第一转轴相对转动,从而使得感光鼓压向显影辊并紧密接触或相互靠近,保证良好的显影性能。

同时,通过将迫推组件转动设置在显影壳体上,迫推组件具有更多的、且位于显影壳体之外的设置空间,从而大大减少对显影壳体中显影仓的空间的占用,且不必占用感光壳体中废粉回收仓的空间,从而大大减少了显影仓及废粉回收仓的容量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包括下述实施例提供的显影单元的电子成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包括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单元的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与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单元装配的感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放入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单元与感光单元未装配到位前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单元与感光单元装配到位时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单元中抵接部与感光单元之间的作用力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单元中迫推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单元与感光单元未装配到位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单元与感光单元装配到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相应侧盖与第一转轴的配合示意图一;

图13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相应侧盖与第一转轴的配合示意图二;

图14为图13在C-C处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实施例二提供的显影单元与感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显影单元;11-显影壳体;11a-显影侧盖;111-显影辊;112-送粉辊;113-显影仓;114-搅拌装置;115-第一轴孔;116-滑槽;116a-滑槽面;117-压缩弹簧;118-导向槽;119-芯片;120-传动齿轮;

13-迫推组件;131-加压部,1311-扭簧;1311a-第一臂;1311b-第二臂;1312-弹性件;132-抵接部;1321-支撑臂;133-把手主体;1331-扭簧转轴;1332-第二转轴;1333-固定柱;1334-凸缘;

2-感光单元;21-感光壳体;211-感光鼓;212-废粉回收仓;213-充电辊;214-第一转轴;215-导向柱;

3-成像装置主体;31-曝光单元;32-在纸托盘;33-给纸单元;34-定影单元;35-排纸单元;36-排纸纸盘。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包括下述实施例提供的显影单元的电子成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电子成像装置一般包括:成像装置主体3及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括显影单元1和感光单元2,所述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成像装置主体3中。

成像装置主体3具体包括:曝光单元31、载纸托盘32、给纸单元33、定影单元34、排纸单元35、排纸托盘36;显影单元1及感光单元2装配好之后构成处理盒并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主体3中。感光单元2中具有感光鼓,显影单元1中具有显影辊以及芯片,芯片可以与成像装置主体3中的处理器通信连接。

以电子成像装置为打印机为例,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成像装置主体3从电脑等终端上获取打印信息并生成待打印页面的位图,然后将其转换为激光脉冲信号发送给曝光单元31,曝光单元31将根据该激光信号将激光束扫射感光鼓表面,从而在感光鼓形成电荷潜影;当感光鼓旋转并经过显影辊时,感光鼓的潜影部分从显影辊的表面吸附碳粉,形成碳粉实像;同时,载纸托盘32上的纸张在给纸单元33的作用下进入输送通道内,当感光鼓的碳粉实像转动至纸张相应位置时,经过静电处理的纸张就会将碳粉吸附到纸张表面,从而,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一般,为了稳定纸张上的图像,在输出纸张时,纸张还要经过定影单元34进行加热,以使碳粉中的树脂等成分在高温下迅速溶解,从而将碳粉牢牢吸附在纸张表面;经过定影单元34在排纸单元35的作用下从电子成像装置中输出,并承载在排纸托盘36上,完成打印工作。

下面对显影单元1的结构、功能以及与感光单元2的配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图2为包括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单元的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与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单元装配的感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放入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单元与感光单元未装配到位前的剖视图;图7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单元与感光单元装配到位时的剖视图;图8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单元中抵接部与感光单元之间的作用力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单元中迫推组件的安装示意图;图10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单元与感光单元未装配到位前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单元与感光单元装配到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2-1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影单元1,可拆卸地安装至感光单元2上,所述显影单元1与所述感光单元2之间设有第一转轴214且通过第一转轴214转动连接,所述显影单元1包括:显影壳体11以及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显影壳体11上的显影辊111,所述感光单元2包括:感光壳体21以及可旋转支撑在所述感光壳体21上的感光鼓211;所述显影壳体11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显影壳体11转动连接的迫推组件13,所述迫推组件13包括加压部131和抵接部132,所述抵接部132与所述感光壳体21抵接并在所述加压部131的迫推下促使所述显影单元1与所述感光单元2绕第一转轴214相对转动,以使所述感光鼓211和所述显影辊111相互靠近或抵接。

显影壳体11具体包括:显影侧盖11a、显影顶盖及显影底盖。两个显影侧盖11a分别设置在显影辊111沿轴向的两端,显影顶盖及显影底盖沿显影辊111的上下方向相对设置;显影底盖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显影侧盖11a相连接,显影底盖的后端与显影顶盖的后端相连接,显影顶盖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显影侧盖11a相连接,显影侧盖11a、显影顶盖及显影底盖共同形成具有开口的显影仓113,显影仓113用于容纳显影剂,作为该显影剂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其可以是单组分碳粉或双组分碳粉。

显影辊111具体容纳在显影仓113的开口处,显影辊111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在两个显影侧盖11a上。显影单元1还包括送粉辊112、搅拌装置114及用于与成像装置主体3通信连接的芯片119;送粉辊112设置在显影辊111朝向显影仓113的一侧,且送粉辊112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在两个显影侧盖11a上;搅拌装置114可设置在显影仓113中,用于将显影仓113内的显影剂输送到送粉辊112处。

感光壳体21具体包括:感光侧盖、感光顶盖及感光底盖,感光侧盖为两个,感光侧盖、感光顶盖及感光底盖共同围成具有开口的废粉回收仓212,废粉回收仓212用于回收感光鼓211上未参与成像的碳粉。感光鼓211具体设置在感光壳体21的开口处,感光鼓211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在两个感光侧盖上。感光单元2还包括充电辊213,充电辊213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在两个感光侧盖上,且充电辊213通过弹簧压向感光鼓211的表面。

其中,所述显影侧盖11a上设置有第一轴孔115,所述感光壳体21上设置有第一转轴214,所述第一转轴214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轴孔115中。当显影单元1与感光单元2装配好时,作为接触式显影方式,显影辊111与感光鼓211处于接触状态;作为跳跃式显影方式,显影辊111与感光鼓211处于近距离靠近状态,也就是说本发明并不限制其为接触式显影或跳跃式显影。当然,也可以将第一转轴214设置在显影壳体11上,将第一轴孔115设置在感光壳体21上,只要能够实现显影单元1与感光单元2之间的转动连接即可。本实施例及下述实施例以第一轴孔115设置在显影壳体11上为例,对显影单元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下文也以接触式显影方式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6-11所示,迫推组件13具体设置在第一转轴214背离显影辊111的一侧,即迫推组件13位于显影辊111相对于第一转轴214的另一侧,通过迫推组件13的旋转迫推使得显影辊111和感光鼓21相互靠近或抵接。迫推组件13具体包括:抵接部132及旋转部;抵接部132与显影壳体11转动连接,抵接部132还与感光壳体21抵接。当抵接部132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显影壳体11沿朝向显影壳体11的方向B也即顺时针转动时,加压部131受压并存储一定的势能;当撤销外力时,在加压部131的势能作用下,加压部131带动抵接部132相对于显影壳体11沿远离显影壳体11的方向A也即逆时针转动,抵接部132在逆时针转动的同时向上抬起感光壳体21,感光壳体21相对于显影壳体11沿第一转轴214转动,同时,位于第一转轴214背离抵接部132的一侧的感光鼓211压向显影辊111的表面,感光鼓211与显影辊111紧密接触。其中,抵接部132可以沿远离第一转轴214的方向伸出显影壳体11,以便于对抵接部132施加外力。

迫推组件13和显影壳体11之间还设置有光线入射口100,曝光单元31发射的光线L经过上述光线入射口100到达感光鼓211上。具体地,光线L经过抵接部132和显影壳体11之间的间隙。本实施例中,光线L从迫推组件13和显影壳体11之间的间隙通过,不需要单独设计光线L到达感光鼓211的通道,使得显影单元整体尺寸得以缩小,降低了成本。

如图8所示,为了降低加压部131的迫推力对显影单元1与感光单元2的装配过程的影响,所述抵接部132作用在所述感光壳体21上的作用力的方向F垂直于所述抵接部132与所述感光壳体21上的作用点与所述第一转轴214之间的连线L,如此,抵接部132作用在所述感光壳体21上的作用力仅用于促使感光壳体21相对于显影单元1发生转动,而不会影响第一转轴214朝向第一轴孔115的移动,从而降低了第一转轴214与第一轴孔115的配合难度,降低了显影单元1与感光单元2的装配难度。

迫推组件13还可以包括旋转部,旋转部具体与显影壳体11转动连接,旋转部可以与抵接部132固定连接或者一体设置,以在旋转部相对于显影壳体11转动时能够带动抵接部132一起转动。旋转部还可以向上延伸并伸出显影壳体11的顶端,以便于用户对旋转部施力;此时,旋转部与抵接部132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夹角。

迫推组件13可以为多个,多个迫推组件13可以相互独立设置,此时,加压部131也为多个。以加压部131有两个为例:两个加压部131分别靠近显影壳体11的两个端部对称设置;以显影壳体11具有设置有传动齿轮120的驱动端,则与所述驱动端相对设置的为非驱动端,如此,其中一个加压部131靠近显影壳体11的驱动端设置,另一个加压部131靠近显影壳体11的非驱动端设置。其中,靠近显影壳体11的驱动端设置的加压部131提供的迫推力大于靠近显影壳体11的驱动端设置的加压部131提供的迫推力,以克服驱动端齿轮啮合过程中径向力的影响,进一步保证感光鼓211与显影辊111紧密接触。

当然,加压部131的数量并不限于此;例如:加压部131还可以为3个以上,其中两个加压部131分别靠近显影壳体11的两个端部设置,其余加压部131则设置在该两个加压部131之间。

通常,为了便于客户拿取和放置显影单元1,显影单元1一般设置有把手,把手上用于供用户握持的部分一般会设置有一个以上的肋条,以增大用户的手部与把手之间的摩擦力,便于用户更可靠地握持。

为了进一步简化显影单元1的结构,简化显影壳体11的结构,把手和迫推组件13可以合并设置。具体地,把手中的把手主体133为迫推组件13中的旋转部,把手中的支撑臂1321为迫推组件13中的抵接部132。其中,把手主体133的两端通过第二转轴1332与显影壳体11转动连接,支撑臂1321的一侧与把手主体133固定连接,支撑臂1321的另一侧与感光壳体21抵接。

其中,所述把手主体133具有朝向传动齿轮120的驱动端、以及与所述驱动端相对设置的非驱动端;所述驱动端与所述非驱动端分别设置有所述加压部131,且设置在所述驱动端的加压部131提供的迫推力大于设置在所述非驱动端的加压部131提供的迫推力。

本实施例中,加压部131具体为弹性件,例如扭簧1311。相对于显影壳体11的结构而言,把手主体133的结构更加简单,因此,可以将扭簧1311的第一臂1311a固定在把手主体133上,同时,可以将用于套设扭簧1311的扭簧转轴1331也设置在把手主体133,例如第二转轴1332可以同时具有扭簧转轴1331的功能,也即可以将扭簧1311套设在第二转轴1332上,以简化把手主体133的结构。扭簧1311的第二臂1311b则抵接在所述显影壳体11上。

把手主体133的两端可以分别设置有固定柱1333,固定柱1333主要用于固定扭簧1311的第一臂1311a。为了提高扭簧1311的安装可靠性,固定柱1333上可以开设有凹槽,扭簧1311的第一臂1311a卡设在凹槽中,以限制所述扭簧1311沿背离所述把手主体133的方向移动,避免扭簧1311脱离把手主体133导致的迫推失效,保证提高迫推组件13的可靠性。

或者,也可以在固定柱1333背离把手主体133的一端设置有沿固定柱1333径向延伸的凸缘1334,凸缘1334具体可以为沿固定柱1333的周向延伸的闭环,凸缘1334还可以为沿固定柱1333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块状结构,此时可以将扭簧1311的第一臂1311a设在凸缘1334与把手主体133之间,以限制所述扭簧1311沿背离所述把手主体133的方向移动,避免扭簧1311脱离把手主体133导致的迫推失效,同时,还能够提高固定柱1333的强度,进一步提高迫推组件13的可靠性。

图12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相应侧盖与第一转轴的配合示意图一;图13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相应侧盖与第一转轴的配合示意图二;图14为图13在C-C处的剖视图。

如图12-14所示,所述显影侧盖11a朝向显影仓113的一侧设置有滑槽116,滑槽116主要用于引导第一转轴214朝向第一轴孔115移动。滑槽116具体可以呈V形,且从上至下,滑槽116沿显影盒的宽度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以便于第一转轴214更顺利地进入第一轴孔115。其中,槽沿显影盒的宽度方向的宽度需要大于第一转轴214的直径,以使第一转轴214能够顺利地在滑槽116中滑动。

显影侧盖11a上形成滑槽116的表面为滑槽面116a,滑槽面116a位于第一轴孔115的上方,所述第一转轴214沿所述滑槽面116a可伸缩地安装到所述第一轴孔115。具体地,第一转轴214通过压缩弹簧117与感光壳体21连接;在开始将感光单元2与显影单元1装配时,第一转轴214位于滑槽116中,且第一转轴214沿远离显影侧盖11a的方向压缩压缩弹簧117,在外力作用下,第一转轴214沿着滑槽面116a并朝向第一轴孔115移动,直至第一转轴214与第一轴孔115对准时,在压缩弹簧117的压缩势能下,压缩弹簧117将第一转轴214朝向显影侧盖11a的一端推入第一轴孔115中,实现对第一转轴214的安装。

如图10-11所示,其中,感光壳体21上还设置有导向柱215,显影侧盖11a上还设置有导向槽118,导向柱215与导向槽118的配合也能够引导感光单元2相对于显影单元1的安装方向,从而,便于感光单元2与显影单元1的装配。

此外,所述抵接部132在所述加压部131迫推作用下的行程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转轴214沿所述滑槽面116a尾端至所述第一轴孔115之间的距离H,以便于显影单元1与感光单元2的拆卸。具体地,在将显影单元1与感光单元2相对拆卸时,在外力的作用下,第一转轴214从第一轴孔115中脱出,例如:通过外力将第一转轴214从第一轴孔115中拉出或者顶出;在支撑臂1321对感光壳体21的作用力下,同时,抵接部132的迫推行程大于或等于第一转轴214沿滑槽面116a尾端至第一轴孔115之间的距离H(如图14所示),即第一转轴214可自动从滑槽面116a的尾端向上滑出滑槽面,从而能够大大降低显影单元1与感光单元2的拆卸难度。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抵接部132的迫推行程的起始点为,第一转轴214位于第一轴孔215中时,抵接部132相对于显影壳体11的所在位置;抵接部132的迫推行程的终止点为,第一转轴214移动至滑槽面116a或者向上滑出滑槽面116a时,抵接部132相对于显影壳体11的所在位置。迫推行程具体可以为:抵接部132与感光壳体21接触的部分由起始点运动至终止点的运动轨迹的长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影单元1,通过设置与显影壳体11转动连接的迫推组件13,将迫推组件13中的抵接部132与感光壳体21抵接,如此,在迫推组件13相对于显影壳体11转动的过程中,加压部131能够迫推抵接部132相对于显影壳体11转动,以通过抵接部132相对于显影壳体11的转动促使显影单元1与所述感光单元2绕第一转轴214相对转动,从而使得感光鼓211压向显影辊111并紧密接触,保证显影辊111能够与感光鼓211良好接触,保证良好的显影性能。

同时,通过将迫推组件13转动设置在显影壳体11上,迫推组件13具有更多的、且位于显影壳体11之外的设置空间,从而大大减少对显影壳体11中显影仓113的空间的占用,且不必占用感光壳体21中废粉回收仓212的空间,从而大大减少了显影仓113及废粉回收仓212的容量损耗。

实施例二

图15为本实施例二提供的显影单元与感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1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影单元1,本实施例提供的显影单元1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显影单元1中,弹性件为压簧1312,压簧1312设置在支撑臂1321下方,压簧1312具体抵设在支撑臂1321的下表面与显影壳体11之间。

当然,弹性件也可以为由支撑臂1321的底部向下延伸的弹性凸起,弹性凸起还与显影壳体11抵接。本实施例以弹性件为压簧1312为例对显影单元1进行说明。

其中,所述支撑臂1321具有朝向传动齿轮的驱动端、以及与所述驱动端相对设置的非驱动端;所述驱动端与所述非驱动端分别设置有所述压簧1312,且设置在所述驱动端的压簧1312提供的迫推力大于设置在所述非驱动端的压簧1312提供的迫推力,以克服驱动端齿轮啮合过程中径向力的影响,进一步保证感光鼓211与显影辊111紧密接触。

当在外力作用下,把手主体133及轴承比相对于显影壳体11沿朝向显影壳体11的方向也即顺时针转动时,压簧1312受压并存储一定的弹性势能;当撤销外力时,在压簧1312的弹性势能作用下,压簧1312迫推支撑臂1321相对于显影壳体11沿远离显影壳体11的方向也即逆时针转动,支撑臂1321在逆时针转动的同时向上抬起感光壳体21,感光壳体21相对于显影壳体11绕第一转轴214转动,同时,位于第一转轴214背离抵接部132的一侧的感光鼓211压向显影辊111的表面,感光鼓211与显影辊111紧密接触。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影单元1,通过设置与显影壳体11转动连接的迫推组件13,将迫推组件13中的抵接部132与感光壳体21抵接,如此,在迫推组件13相对于显影壳体11转动的过程中,加压部131能够迫推抵接部132相对于显影壳体11转动,以通过抵接部132相对于显影壳体11的转动促使显影单元1与所述感光单元2绕第一转轴214相对转动,从而使得感光鼓211压向显影辊111并紧密接触,保证显影辊111能够与感光鼓211良好接触,保证良好的显影性能。

同时,通过将迫推组件13转动设置在显影壳体11上,迫推组件13具有更多的、且位于显影壳体11之外的设置空间,从而大大减少对显影壳体11中显影仓113的空间的占用,且不必占用感光壳体21中废粉回收仓212的空间,从而大大减少了显影仓113及废粉回收仓212的容量损耗。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