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2575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个能够执行双面打印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被构造成通过反向由图像形成器在其一个表面上已经形成图像的片状物并将该片状物再次传送至图像形成器中而执行双面打印。在公开在JP-A-9-114152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用于反向片状物的反向路径(返回路径)设置在装置的最下部。



技术实现要素:

在已知的被构造成执行双面打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排出辊将片状物排出至设置在装置上表面的排出盘,该排出盘作用为转向辊,并且构造成将片状物返回或者再次传送至图像形成器的返回传送器,被布置为在装置的最下部延伸。通过此构造,片状物利用排出盘上的空间被反向,从而没必要设置如上所述的常规装置中所需要的反向路径,从而可以缩小装置的尺寸。

然而,这种构造增加了转向辊和返回传送器之间的距离,导致能够被再次传送的最短片状物的长度增加。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需要在转向辊和返回传送器的最下部之间设置中间传送辊,用于减小能够被再次传送的最短片状物的长度。

然而,额外设置的中间传送辊可能会导致装置的总体尺寸增加。进一步,中间传送辊可能由于定影器产生的热量而退化。

本公开的一方面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设置在转向辊和返回传送器的最下部之间的中间传送辊被布置在其更不可能被定影器的热量影响的位置,而不涉及装置的总体尺寸的增加。

在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片状物盒,该片状物盒被构造成支撑片状物;图像形成器,该图像形成器被构造成在片状物上形成图像;定影器,该定影器布置在片状物盒上方并且被构造成将形成在片状物上的图像热定影;排出盘,该排出盘被构造成支撑图像已经被定影器热定影在其上的片状物;传送器,该传送器被构造成沿着从片状物盒经由图像形成器和定影器而延伸至排出盘的传送路径传送片状物;返回传送器,该返回传送器被构造成将片状物从传送路径中处于定影器和排出盘之间的分支位置沿着返回通道传送至位于片状物盒和图像形成器之间的合并位置,返回通道在分支位置从传送通道分支,经过片状物盒下方,并且在合并位置与传送通道合并;转向辊,该转向辊被布置在传送路径中的分支位置和排出盘之间,并被构造成当其向前旋转时将片状物传送至排出盘,当其向后旋转时将片状物传送至返回通道;和中间传送辊,该中间传送辊被布置在返回通道中在定影器和片状物盒之间的中间高度水平。

根据如上所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间传送辊的设置使得用于双面打印的能够被再次传送的最短片状物的长度减小。

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进一步包括:第一传送辊,其被布置在返回通道中在片状物的传送方向上在中间传送辊的下游;和第二传送辊,其被布置在返回通道中在片状物的传送方向上在第一传送辊的下游,并且第二传送辊的传送速度能够高于第一传送辊的传送速度。

如上所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进一步包括驱动源,其被构造成提供驱动力至第一传送辊和第二传送辊,并且第一传送辊的转速和第二传送辊的转速能够彼此相等,第二传送辊的直径能够大于第一传送辊的直径。

如上所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返回传送器能够由布置在片状物盒下方的滑槽单元构成,第一传送辊能够被布置在传送方向上靠近滑槽单元的上游端部,并且第二传送辊能够被布置在传送方向上接近滑槽单元的中心部。

如上所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进一步包括:第一驱动力传输机构,该第一驱动力传输机构被构造为将驱动力从驱动源传输至第二传送辊;第二驱动力传输机构,该第二驱动力传输机构被构造为将驱动力从第二传送辊传输至第一传送辊;和枢转运动允许机构,该枢转运动允许机构被布置在靠近滑槽单元的第二传送辊,并且被构造成允许滑槽单元绕着枢轴线进行枢转运动,该枢轴线垂直于传送方向和第一传送辊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

如上所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进一步包括:第一旋转轴,该第一旋转轴为第一传送辊的旋转轴;第二旋转轴,该第二旋转轴为第二传送辊的旋转轴;驱动源,该驱动源被构造成提供驱动力至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和连接件,该连接件连接至第一旋转轴从而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轴以预定的间隙角自由旋转,并且驱动力从驱动源输入至该连接件。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第一传送辊相对于连接件以间隙角自由旋转的自由旋转量,能够不小于在第一旋转轴和连接件之间没有间隙角的情况下,片状物以高于当片状物被第二传送辊拉动时第一传送辊的传送速度被传送而导致的片状物在第一传送辊上的滑动量。

定影器产生的热量是趋于向上传输。鉴于此,中间传送辊位于低于如上所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定影器的高度水平,从而防止或者降低中间传送辊由于受热而退化。进一步地,位于高于片状物盒的高度水平的中间传送辊被布置在自由空间中,在该自由空间中中间传送辊不会干扰片状物盒,这消除了增加图像形成装置整体尺寸的需要。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如下连同附图一起详细说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公开的目的、特征、优势、技术和工业上的意义能够被更好地理解,附图包括有: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中心截面视图;

图2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滑槽单元的平面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4是根据该实施例的第一滑槽构件的平面图;

图5是滑槽单元安装在壳体上的状态下沿图2中B-B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6是从图2所示的位置沿一个方向枢转之后的状态下的滑槽单元的平面图;

图7是从图2所示的位置沿另一个方向枢转之后的状态下的滑槽单元的平面图;和

图8A和8B是沿图4中C-C线截取的截面视图,图8A图示了第一旋转轴未自由旋转的状态,图8B显示了第一旋转轴已自由旋转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结构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中心截面视图。在下面说明中,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是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被置于图1所示的可操作位置的姿态而定义的。进一步地,当从前观察图像形成装置l时,朝向右侧的方向被定义为向右方向,朝向左侧的方向被定义为向左方向。因此,定义了左右方向。

根据电子照相系统,图像形成装置1是彩色激光打印机,被构造成在例如纸张或OHP片状物的片状物S上形成多个颜色的图案。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由大体为长方体形状的壳体2构成。壳体2容纳片状物盒3、传送器4、图像形成器5、定影器53、返回传送器6和驱动源7。图像形成器5被布置在壳体2的上中心部,定影器53被布置在图像形成器5的后方,传送器4被布置在图像形成器5的下方和后方,片状物盒3被布置在传送器4的下方,返回传送器被布置在片状物盒3的下方从而延伸跨越壳体2的前部分和后部分,并且驱动源7被布置在图像形成器5和片状物盒3之间。

排出盘21被装载在壳体2的上表面用于支撑由图像形成器5在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状物S。在壳体2的前表面的下部形成有开口22。开口22是入口,片状物盒3和返回传送器6的组成部件经由该入口被插入。

片状物盒3形状类似为向上开口的盒状并且具有片状物存储部31。一堆片状物S被支撑在片状物盒3上。片状物盒3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便通过开口22可移除地安装在壳体2上。

传送器4由沿着传送通道P1布置的各个构件构成,并且被构造成沿着传送通道P1传送片状物S。传送通道P1从片状物盒3经由图像形成器5延伸至排出盘21。传送器4包括在传送通道P1中从片状物S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依次排列的供给部41、带式传送器部42、和排出部43。

供给部41包括供给辊411、分离辊412、分离垫413、传送辊414,415、和校准辊416,417。存储在片状物盒3中的片状物S被供给辊411、分离辊412、和分离垫413逐一馈送至传送通道P1。馈送至传送通道P1的片状物S通过传送辊414,415和校准辊416,417被传送至图像形成器5。

带式传送器部42包括驱动辊421,其被构造成连同图像形成器5一同旋转,从动辊422,其被可旋转地布置以便与驱动辊421间隔开,和传送带423,其绕驱动辊421和从动辊422缠绕。当传送带423随着放置在其上的片状物S旋转时,片状物S沿着传送通道P1被传送,以便经过图像形成器5的磁鼓单元51下方然后到达定影器53。

排出部43包括中间排出辊431,432和被布置在分支位置P11和排出盘21之间的排出辊433,434。中间排出辊431,432和排出辊433,434的中的每一个被构造成向前旋转和向后旋转的转向辊,也就是说,辊的旋转方向能够在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之间转换。中间排出辊431,432和排出辊433,434向前旋转用于将从定影器53传送的片状物S排出至排出盘21上,并且向后旋转用于反向片状物S然后将片状物S传送至返回通道P2。

在本实施例中,图像形成器5被构造成根据电子照相系统形成图像。需要注意的是,图像形成器5能够根据例如热学系统和喷墨系统等其他系统形成图像。图像形成器5是所谓的直接串联的能够执行彩色打印的图像形成器,并且包括排列在前后方向上的四个鼓单元51和曝光LED头52。

设置四个鼓单元51对应于色粉相应的四个颜色,即,黑色、黄色、品红色、和青色。每个鼓单元51包括感光鼓511、显影辊512、和转印辊513,转印辊513被布置与感光鼓511相对,并且传送带423被置入二者之间。

在由此构造的图像形成器5中,由充电器均匀充电的每个感光鼓511被选择地由相应的曝光LED头52曝光,并且电荷通过曝光被选择地从感光鼓511表面移除,从而在感光鼓511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偏压被施加于每个显影辊512。当形成在每个感光鼓511上的静电潜像与相应的显影辊512相对时,由于静电潜像和显影辊512之间的电位差,色粉从显影辊512被供给至静电潜像。因此,色粉图像形成在每个感光鼓511表面上。

传送至图像形成器5的片状物S由传送带423传送,并且经过传送带423和四个感光鼓511之间。当形成在每个感光鼓511表面上的色粉图像与片状物S相对时,色粉图像由施加于转印辊513的转印偏压被转印至片状物S。

定影器53被布置在传送通道P1中的片状物传送方向上在四个感光鼓511的下游。定影器53包括加热辊531和被保持为与加热辊531压力接触的压力辊532。加热辊531被布置为与其上已经形成图像的片状物S表面接触。加热辊531被构造成与传送带423同步旋转,并且加热色粉的同时传送片状物S。压力辊532被布置为与加热辊531相对,并且使片状物S被置入在二者之间以便朝向加热辊531按压片状物S。因此,压力辊532借助于经由片状物S而从加热辊531处接收的旋转力而旋转,该片状物S与加热辊531接触。

定影器53包括被布置在传送通道Pl中在片状物S传送方向上在加热辊531和压力辊532的下游的定影和排出辊533,534。

色粉图像由图像形成器5被转印至其上的片状物S被传送至定影器53,并且当片状物经过加热辊531和压力辊532之间时,色粉图像被热定影在片状物S上。当片状物S被夹持在定影和排出辊533,534之间时,色粉图像已被热定影在其上的片状物S被传送至中间排出辊431,432。

返回传送器6由沿着返回通道P2布置的各个构件构成,并且被构造成沿着返回通道P2传送片状物S。返回通道P2从定影器53和中间排出辊431,432之间的分支位置P11的传送通道P1分支出,经过片状物盒3下方,并且在片状物盒3和图像形成器5之间的合并位置P12与传送通道P1合并。

返回传送器6包括设置在片状盒3下方的滑槽单元61。滑槽单元61包括用于沿着返回通道P2引导片状物S的第一滑槽构件62和第二滑槽构件63。第一滑槽构件62被布置在返回通道P2下方,并且在壳体2的最下部。第二滑槽构件63被布置在返回通道P2上方从而与第一滑槽构件62相对。第二滑槽构件63被装配在形成于第一滑槽构件62中的凹槽中。第二滑槽构件63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通过开口22插入壳体2并且从壳体2移除。

多个传送辊被布置在滑槽单元61中。当图像通过图像形成器5形成在片状物S的一个表面后,片状物S由中间排出辊431,432和排出辊433,434的向后旋转而被传送至返回通道P2。从而被传送至返回通道P2的片状物S从分支位置P11被传送出并且返回至合并位置P12。图像形成器5在从合并位置P12被再次传送的片状物S的另一表面上形成图像,然后片状物S通过排出部43被排出至排出盘21。

返回传送器6包括返回通道P2中在片状物的传送方向上被布置在滑槽单元61的上游的中间传送辊641,642。设置中间传送辊641,642能够在传送方向上传送具有更短长度的片状物。

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执行所谓的双面打印。也就是说,已经由图像形成器5在一个表面上形成图像的片状物S通过返回通道P2被再次传送至图像形成器5中,并且由图像形成器5在该片状物S的另一表面上形成图像。

驱动源7被布置在滑槽单元61上方。驱动力从驱动源7经由第一驱动力传输机构81被传输至第一滑槽构件62(图4)。驱动源7能够被构成为具有电动马达或者能够被构造成将传输至传送器4和图像形成器5的一部分驱动力分配至第一滑槽构件62。

中间传送辊的位置

中间传送辊641,642被布置在返回通道P2中位于定影器53和片状物盒3之间的中间高度水平处。具体地,中间传送辊641,642被布置在低于定影器53的加热辊531并且高于片状物盒3的后上端部32的高度水平。

定影器53产生的热量趋于向上传输。布置在低于定影器53的高度水平的中间传送辊641,642更不可能被该热量影响,从而能够防止中间传送辊641,642由于热量而退化。因此不需要使用用于中间传送辊641,642的昂贵、耐热的材料,以及将中间传送辊641,642保持为一个单元的支架。

中间传送辊641,642被布置在高于片状物盒3的高度水平,从而中间传送辊641,642被布置在中间传送辊641,642不会干扰片状物盒3的自由空间中。因此,这种安排消除了增加壳体2总体尺寸的需要。通常,片状物盒3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较大尺寸。片状物盒3的后端部和壳体2的后端部之间的距离减少导致图像形成装置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减少。

滑槽单元的结构

图2是滑槽单元61的平面图。图3是沿图2中着A-A线截取的截面图。图4是第一滑槽构件62的平面图。图5是滑槽单元61安装在壳体上的状态下沿图2中B-B线截取的截面图;图6是滑槽单元61在沿一个方向旋转之后的状态下的平面图。图7是滑槽单元61在沿另一个方向旋转之后的状态下的平面图。图8A和8B是沿图4中C-C截取的截面图。具体地,图8A显示了第一旋转轴未自由旋转的状态,图8B显示了第一旋转轴已自由旋转的状态。滑槽单元61被构造成传送各种尺寸的片状物,使得每个片状物的横向中心与滑槽单元61的横向中心对齐。

如图4所示,第一滑槽构件62包括第一旋转轴621,第二旋转轴622和第三旋转轴623。第一旋转轴621具有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第二旋转轴622具有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第三旋转轴623具有第三传送辊626和第六传送辊629。

第一旋转轴621被布置在靠近第一滑槽构件62的后端部,该后端部为第一滑槽构件62在返回通道P2中在片状物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端部。第一旋转轴621在正交于片状物传送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也就是说,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第二旋转轴622在片状物传送方向上被布置在滑槽单元61中第一旋转轴621的下游,从而平行于第一旋转轴62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旋转轴62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靠近第一滑槽构件62的中心部。

第三旋转轴623在片状物传送方向上被布置在滑槽单元61中第二旋转轴622的下游,从而平行于第一旋转轴6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旋转轴623位于靠近第一滑槽构件62的前端部。

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互相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中的每个通过由橡胶等形成的弹性体构成。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在返回通道P2中被分别布置在第一旋转轴621的轴向中心部的相对侧上的一侧和另一侧(即,左侧和右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在左右方向上被布置在距离第一滑槽构件62的中心位置相同间距的相应位置上。第一传送辊624的左端和第四传送辊627的右端之间的距离L小于可执行双面打印的片状物的最短宽度。

第一传送辊624能够由延伸至第四传送辊627位置的单个长辊构成,并且第四传送辊627能够省略。

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互相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中的每个通过由橡胶等形成的弹性体构成。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在返回通道P2中被分别布置在第二旋转轴622的轴向中心部的相对侧上的一侧和另一侧(即,左侧和右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在左右方向上被布置在距离第一滑槽构件62的中心位置相同间距的相应位置上,使得第二传送辊625的左端和第五传送辊628的右端之间的距离等于上述标明的距离L。

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的直径大于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的直径。因此,在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的转速等于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的转速的情形下,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的传送速度高于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的传送速度。

传送器4被大体设计为使传送通道P1中的传送速度在片状物传送方向上朝向下游侧变低。因此,通过增大返回传送器6中的传送速度,由返回通道P2传送的片状物S能够在合并位置P12被平稳地传送进入传送通道P1。在本实施例中,使得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的转速等于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的转速,并且使得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的直径大于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的直径,从而使得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的传送速度高于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的传送速度。因此通过使第一传送辊624,第四传送辊627,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的转速相同,使得被构造为从驱动源7将旋转驱动力传输至辊的驱动力传输机构不需要以不同的转速旋转辊。因此,在构成驱动力传输机构时,不必要为了获取相应辊所需转速而使用具有不同齿数比的齿轮组合。因此,能够容易地设计驱动力传输机构。

第二传送辊62能够由延伸至第五传送辊628位置的单个长辊构成,并且第五传送辊628能够被省略。

第三传送辊626和第六传送辊629互相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三传送辊626和第六传送辊629中的每个通过由例如橡胶等形成的弹性体构成。第三传送辊626和第六传送辊629在返回通道P2中被分别布置在第三旋转轴623的轴向中心部的相对侧上的一侧和另一侧(即,左侧和右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传送辊626和第六传送辊629在左右方向上被分别布置在距离第一滑槽构件62的中心位置相同间距的相应位置上,使得第三传送辊626的左端和第六传送辊629的右端之间的距离等于上述标明的距离L。

第三传送辊626和第六传送辊629的直径与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的直径相同。因此,在使得第三传送辊626和第六传送辊629的转速等于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的转速的情形下,第三传送辊626和第六传送辊629的传送速度等于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的传送速度。

第三传送辊626能够由延伸至第六传送辊629位置的单个长辊构成,并且第六传送辊629能够被省略。进一步,能够使得第三传送辊626和第六传送辊629的直径大于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的直径,从而进一步增加第三传送辊626和第六传送辊629的传送速度。

驱动源7和第二旋转轴622通过第一驱动力传输机构81连接,并且驱动力从驱动源7被传输至第二旋转轴622。第一旋转轴621和第二旋转轴622通过包括斜方齿轮和连接件84的第二驱动力传输机构82连接,并且驱动力从第二旋转轴622传输至第一旋转轴621。第二旋转轴622和第三旋转轴623通过包括斜方齿轮的第三驱动力传输机构83连接,并且驱动力从第二旋转轴622传输至第三旋转轴623。第一驱动力传输机构81第二驱动力传输机构82,和第三驱动力传输机构83中的每一个都能够适当地通过齿轮、带、旋转轴等的组合构成。

利用如上所述构造,驱动力通过斜方齿轮从第二旋转轴622传输至第一旋转轴621和第三旋转轴623,从而第一旋转轴621、第二旋转轴622、和第三旋转轴623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以相同的转速被驱动。因此,第一至第六传送辊624—629以相同的转速被驱动。

第二旋转轴622通过齿轮62A和设置在齿轮62A和第二传送辊625之间的万向节62B连接至第一驱动力传输机构81。在该构造中,当滑槽单元61被枢转时,第二旋转轴622的移位被万向节62B吸收,并且齿轮62A未被移位。因此能够防止或者减小驱动力从第一驱动力传输机构81至齿轮62A的传输效率的下降。

如图2所示,第二滑槽构件63包括第四旋转轴631、第五旋转轴632、和第六旋转轴633。第四旋转轴631具有第七传送辊634和第十传送辊637。第五旋转轴632具有第八传送辊635和第十一传送辊638。第六旋转轴633具有第九传送辊636和第十二传送辊639。

第四旋转轴631被布置在靠近第二滑槽构件63的后端部以便位于第一旋转轴621的右上方并且平行于第一旋转轴621。第四旋转轴631的相对端部通过相应的双扭转弹簧63A,63B向下偏压。

第五旋转轴632被布置在前后方向上第二滑槽构件63中心部以便位于第二旋转轴622的右上方并且平行于第二旋转轴622。第五旋转轴632的相对端部通过相应的双扭转弹簧63C,63D向下偏压。

第六旋转轴633被布置在靠近第二滑槽构件63的前端部以便位于第三旋转轴623的右上方并且平行于第三旋转轴623。第六旋转轴633的相对端部通过相应的双扭转弹簧63E,63F向下偏压。

第七传送辊634和第十传送辊637互相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七传送辊634和第十传送辊637中每一个都由比构成第一至第六传送辊624—629的弹性体更坚硬的树脂,例如聚醛树脂形成。第七传送辊634和第十传送辊637被布置为分别与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相对,并且通过双扭转弹簧63A,63B的偏压力被保持为与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压力接触,以便在二者之间形成压力夹持。

第八传送辊635和第十一传送辊638互相具有相同的直径。第八传送辊635和第十一传送辊638中每一个都由比构成第一至第六传送辊624—629的弹性体更坚硬的树脂,例如聚醛树脂形成。第八传送辊635和第十一传送辊638被布置为分别与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相对,并且通过双扭转弹簧63C,63D的偏压力被保持为与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压力接触,以便在二者之间形成压力夹持。

第九传送辊636和第十二传送辊639互相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九传送辊636和第十二传送辊639中每一个都由比构成第一至第六传送辊624—629的弹性体更坚硬的树脂,例如聚醛树脂形成。第九传送辊636和第十二传送辊639被布置为分别与第三传送辊626和第六传送辊629相对,并且通过双扭转弹簧63E,63F的偏压力被保持为与第三传送辊626和第六传送辊629压力接触,以便在二者之间形成压力夹持。

通过此构造,第一至第六传送辊624-629被驱动和旋转,从而第七至第十二传送辊634-639随着分别与第七至第十二传送辊634-639压力接触的第一至第六传送辊624-629的旋转而旋转。

第四至第六旋转轴631-633的每一个能够被分成两个轴部,即,右轴部和左轴部。也就是说,第四旋转轴631能够被分成支撑第七传送辊634的轴部和支撑第十传送辊637的轴部。第五旋转轴632能够被分成支撑第八传送辊635的轴部和支撑第十一传送辊638的轴部。第六旋转轴633能够被分成支撑第九传送辊636的轴部和支撑第十二传送辊639的轴部。

在本实施例中,滑槽单元61包括三对旋转轴,每个旋转轴都具有传送辊。滑槽单元61能够包括至少两对旋转轴或者能够包括四对或以上旋转轴。

滑槽单元61包括枢转运动允许机构611、调节螺钉612、偏压构件613、第一接触部614、第二接触部615和四个附接部616。

枢转运动允许机构611被构造成允许如下所述的滑槽单元61的枢转运动,并且在被传送的片状物的宽度方向上被布置在滑槽单元61的第一侧部上。在本实施例中,虽然第一侧部是第一滑槽构件62的左侧部62a,第一侧部也能够是右侧部62b。进一步地,第一侧部能够是第二滑槽构件63的左侧部或者右侧部。

枢转运动允许机构611被设置在左侧部62a,靠近第一驱动力传输机构81和第二旋转轴622的连接部分。枢转运动允许机构611被设置在靠近滑槽单元61的输入驱动力的部分。在这种安排中,当滑槽单元61被枢转时,第一驱动力传输机构81和第二旋转轴622的连接部分的运动量较小,从而能够防止从第一驱动力传输机构81至齿轮62A驱动力的传输效率降低。该构造简化了使滑槽单元61能够做枢轴运动的同时保持驱动力力传输效率的机构的设计。

在驱动力从第一驱动力传输机构81被输入至第一旋转轴621的情况下,期望地,枢转运动允许机构611被布置在靠近第一驱动力传输机构81和第一旋转轴621的连接部分。

枢转运动允许机构611包括作为滑槽单元61的旋转中心的轴617。换句话说,轴617定义了滑槽单元61可围绕其枢转的枢轴线。轴617在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从下面被插入形成在壳体2上的孔中。通过此构造,滑槽单元61能够围绕枢轴线枢轴旋转,该枢轴线由轴617定义并且垂直于片状物传送方向和第一旋转轴621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

调节螺钉612和偏压构件613用于固定滑槽单元61的枢转位置。调节螺钉612在从前侧朝后侧的方向上被旋入形成在壳体2中的孔中。调节螺钉612的远端被保持为与第一接触部614接触。第一接触部614在被传送的片状物的宽度方向上被设置在滑槽单元61的第二侧部上。第二侧部是与第一侧部相对的一侧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侧部是第一滑槽构件62的右侧部62b。第一接触部614被设置在右侧部62b的前端,并且第一接触部614的前表面作为与调节螺钉612保持接触的接触表面。

偏压构件613在第一接触部分614推动调节螺钉612的方向上偏压第一滑槽构件62。偏压构件613可以由弹簧或者例如橡胶的弹性构件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偏压构件613是压缩螺旋弹簧。偏压构件613的后端被保持为与壳体2接触,并且偏压构件613的前端被保持为与第二接触部分615接触。偏压构件613被壳体2支撑,以便在前-后方向延伸和压缩。

第二接触部分615被设置在滑槽单元61的右侧部62b,其是被传送片状物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二侧部。具体地,第二接触部615被设置在右侧部62b的后端,并且第二接触部615的后表面作为与偏压构件613保持接触的接触表面。

在此排列中,第一接触部614和第二接触部615位于远离滑槽单元61的枢转运动允许机构611,从而可以以相对小的力度固定滑槽单元61的枢轴位置。

附接部616被设置为用于第一滑槽构件62。在本实施例中,两个附接部616被设置在第一滑槽构件62的左侧部62a,并且其他两个附接部616被设置在第一滑槽构件62的右侧部62b。孔618形成在每个附接部616中以便在上下方向贯穿其中。每个孔618形成为伸长孔,用于在滑槽单元61的枢转运动中引导垫圈头螺钉619。

如图5所示,第一滑槽构件62被布置在壳体2的最下部。第一滑槽构件62通过螺合垫圈头螺钉619被附接到壳体2上,其被从下方插入对应的孔618,进入壳体2的对应的螺孔23,该螺孔23在孔618的上侧与孔618相连。通过使用垫圈头螺钉619从下方将第一滑槽构件62附接至壳体2,第一滑槽构件62能够容易地被附接至壳体2的最下部。每个垫圈头螺钉619被旋入对应的螺孔23以便能够在孔618中滑动。

如上所述,枢转运动允许机构611,调节螺钉612,偏压构件613,第一接触部614,第二接触部615,和四个附接部616被布置在滑槽单元61的第一侧部或者第二侧部。因此,这些部件能够被布置在滑槽单元61的厚度范围内,使得图像形成装置l的高度减小。

在该构造中,当调节螺钉612被旋转和向后方移动,第一接触部614被调节螺钉612推动,从而滑槽单元61在平面图中沿逆时针方向(即,箭头910标明的方向)被枢转,如图6所示。另一方面,当调节螺钉612被旋转和向前方移动,第二接触部615被偏压构件613推动,从而滑槽单元61在平面图中沿顺时针方向(即,箭头920标明的方向)被枢转,如图7所示。

接下来将说明连接件84。连接件84与第一旋转轴621同轴地布置并且连接第一旋转轴621和第二驱动力传输机构82。连接件84包括连接至第一旋转轴621左端部的连接构件841,斜方齿轮842,其与设置在第二驱动力传输机构82的后端部的斜方齿轮啮合,和轴构件843,其连接斜方齿轮842和连接构件841。

如图8A和8B所示,连接构件841具有孔限定表面844,其支撑第一旋转轴621的左端部,以便能够以预定的间隙角自由旋转。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构件841具有圆柱形形状,孔限定表面844通过在连接构件841绕其旋转轴300°钻孔而形成为扇形形状。被保持为与限界定表面844接触的第一旋转轴621的左端部被切割从而具有半圆形截面形状。

第一旋转轴621被插入连接构件841,该连接构件841具有如上所述形成的孔限定表面844,从而在第一旋转轴621与孔限定表面844的第一内壁部844a接触的状态(图8A)和第一旋转轴621与第二内壁部844b接触的状态(图8B)之间,第一旋转轴621能够自由旋转。第一旋转轴621能够相对于连接件84的连接构件841自由旋转的角度对应于预定的间隙角。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轴621能够相对于连接件84自由旋转的预定的间隙角是120°。

当连接构件841在图8A中对应于传送方向的由箭头D标明的方向上向前方旋转时,第一内壁部分844a在向前旋转方向推动第一旋转轴621,从而第一旋转轴621向前方旋转。因此,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被旋转从而传送片状物S。

当连接构件841向前方旋转,第一旋转轴621向前方旋转的速度大于连接构件841的情况下,第一旋转轴621在箭头E标明的方向上沿着孔限定表面844旋转直到第一旋转轴621与第二内壁部分844b接触,如图8B所示。

因此,在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以高于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的传送速度来拉动片状物S的情况下,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能够以对应于连接件84的间隙角的一定量向前方自由旋转。因此,适当的间隙角的设置防止了片状物S承受过载例如在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上滑动,使得片状物S稳定地传送。

连接件84的间隙角基于自由旋转旋转量而设计,该自由旋转旋转量对应于在第一传送辊624以该间隙角自由旋转的情况下,第一传送辊624传送片状物S的距离。第一传送辊624的自由旋转量的下限值不小于片状物S在第一传送辊624上的滑动量,该滑动量是由在第一传送辊624没有该间隙角的情况下,当片状物S被第二传送辊625拉动时,第一传送辊624上的片状物S以高于第一传送辊624的传送速度被传送而导致的。

在片状物在返回通道P2中被连续地传送的情况下,第一传送辊624的自由旋转量的上限值期望地小于由第一传送辊624连续传送的片状物S之间的间隔。此安排能够使得在目前已传送的片状物之后的下一个片状物S到达第一传送辊624之前,第一传送辊624的自由旋转状态返回到正常驱动状态。

自由旋转量的范围通过以下公式示出:

片状物拉动量≤自由旋转量≤连续传送的片状物之间的间隔

在上述公式中,片状物拉动量通过如下方程获得:

片状物拉动量=(V2-V1)(Y-X)/Vl

在上述方程中,V1表示第一传送辊624的传送速度,V2表示第二传送辊625的传送速度,X表示第一传送辊624和第二传送辊625之间的距离,和Y表示片状物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这里作为片状物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Y,可采用能够被传送的最长片状物的长度。

滑槽单元的操作

在双面打印中,在其一个表面上已经由图像形成器5形成图像的片状物S由中间排出辊431,432和排出辊433,434的向后旋转被传送至返回通道P2。在返回通道P2中,片状物被S中间传送辊641,642传送至滑槽单元61并且然后被滑槽单元61返回至合并位置P12。在这种情况下,滑槽单元61的第一至第六传送辊624-629被驱动和旋转,并且滑槽单元61的第七至第十二传送辊634-639随着第一至第六传送辊624-629的旋转而旋转。

被传送至滑槽单元61的片状物S首先被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传送,随后达到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的传送速度被设计成能高于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的传送速度。因此,片状物S被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拉动。

当片状物S由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拉动时,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以高于从驱动源7传输的驱动力的转速的速度旋转,并且第一旋转轴621相对于连接件84自由旋转。因此,片状物S在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上不滑动,从而片状物S被稳定地传送。

由第二传送辊625和第五传送辊628传送的片状物S到达第三传送辊626和第六传送辊629。因为第二传送辊625第五传送辊628的传送速度等于第三传送辊626和第六传送辊629的传送速度,片状物S被传送,而不会被第三传送辊626和第六传送辊629拉动。

由第三传送辊626和第六传送辊629传送的片状物S到达传送辊414,415。通过滑槽单元61使得片状物S的传送速度接近于传送辊414,415的传送速度,以便片状物S被高稳定性地传送。

在片状物S在返回通道P2中偏斜的情况下,滑槽单元61按如下所述被调整用于校正片状物S的传送方向,以便允许片状物S被稳定地传送至期望位置。

为了校正片状物S的传送方向而对滑槽单元61的调整通过如上所述枢转滑槽单元61而执行。当从滑槽单元61传送至传送辊414,415的片状物S向左偏斜,如图6所示,滑槽单元61在平面图中沿逆时针方向(即,沿着箭头910的方向)被枢转。因此,从滑槽单元61传送至传送辊414,415的片状物S在滑槽单元61被枢转前被更加地向右传送,从而当片状物S被传送的同时靠近传送通道的横向中心部。

另一方面,当从滑槽单元61传送至传送辊414,415的片状物S向右偏斜,如图7所示,滑槽单元61在平面图中沿顺时针方向(即,沿着箭头920的方向)被枢转。因此,从滑槽单元61传送至传送辊414,415的片状物S在滑槽单元61被枢转前被更加地向左传送,从而当片状物S被传送的同时靠近传送通道的横向中心部。

通过按如上所述枢转滑槽单元61,偏斜的片状物S的传送方向在滑槽单元61中被调整,从而被导向传送辊414,415的片状物S能够被传送至期望位置。通过此构造,滑槽单元61的枢转位置被调整使得当片状物S从片状物盒3传送至传送辊414,415时的位置和当片状物S从滑槽单元61传送至传送辊414,415的位置互相对齐,从而在双面打印中片状物的一个表面和另一表面在片状物宽度方向上的打印位置对齐。

有益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例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片状物盒3,其被构造成支撑片状物S,图像形成器5,其被构造成在片状物S上形成图像,定影器53,其被布置在片状物盒3上并被构造成将形成在片状物S上的图像热定影,和排出盘21,其被构造成支撑其上图像已被定影器53热定影的片状物S。图像形成装置1进一步包括传送器4,其被构造成沿着从片状物盒3经由图像形成器5和定影器53延伸至排出盘21的传送通道P1传送片状物。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返回传送器6,其被构造成沿着返回通道P2将片状物从传送通道P1中处于定影器53和排出盘21之间的分支位置P11传送至位于片状物盒3和图像形成器5之间的合并位置P12,返回通道P2在分支位置P11从传送通道P1分支,经过片状物盒3下方,并在合并位置P12与传送通道P1合并。图像形成装置1进一步包括中间排出辊431,432和排出辊433,434,中间排出辊431,432和排出辊433,434的每个都是在传送通道P1中被布置在分支位置P11和排出盘21之间的转向辊,并且被构造成当向前方旋转时将片状物S传送至排出盘21,并且当向后方旋转时将片状物S传送至返回通道P2。图像形成装置1进一步包括中间传送辊641,642,中间传送辊641,642在返回通道P2中被布置为位于定影器53和片状物盒3之间的中间高度水平。

根据如上所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间传送辊641,642的设置使得能够减小被再次传送的最短片状物的长度。通常,定影器53产生的热趋于向上传输。鉴于此,中间传送辊641,642被布置在低于定影器53的高度水平处,从而中间传送辊641,642更不可能被热影响并且相应地防止其由于热量而退化。进一步,中间传送辊641,642布置在高于片状物盒3的高度水平处,从而中间传送辊641,642被布置在中间传送辊641,642不会干扰片状物盒3的自由空间中,消除了增加壳体2总体尺寸的需要。

根据上述实施例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第一传送辊624,其在返回通道P2中在片状物的传送方向上被布置在中间传送辊641,642的下游,和第二传送辊625,其在返回通道P2中在片状物的传送方向上被布置在第一传送辊624的下游。第二传送辊625的传送速度高于第一传送辊624的传送速度。

通常,传送器4被设计为在传送通道P1中,朝着片状物传送方向下游侧的传送速度变低。根据如上所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返回传送器6中的传送速度被增加,从而使片状物S在合并位置P12被平稳地传送进入传送通道P1。

根据如上所述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驱动源7,其被构造成供给驱动力至第一传送辊624和第二传送辊625。第一传送辊624的转速和第二传送辊625的转速彼此相等,并且第二传送辊625的直径大于第一传送辊624的直径。

相比于第一传送辊624的直径和第二传送辊625的直径彼此相等和第二传送辊625的转速高于第一传送辊624的转速的布置,根据如上所述构造的图像成形装置1,用于从驱动源7传输驱动力至相应的辊的驱动力传输机构在结构上更加简单,更加容易设计。

根据如上所述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返回传送器6被构成为布置在片状物盒3下方的滑槽单元61。第一传送辊624被布置为在返回通道P2中片状物的传送方向上靠近滑槽单元61的上游端部,并且第二传送辊625被布置为在返回通道P2中在片状物传送方向上靠近滑槽单元61的中心部。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滑槽单元61中的传送速度增加,从而在返回通道P2的平坦部稳定地增加传送速度。

根据如上所述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第一驱动力传输机构81,其被构造为从驱动源7传输驱动力至第二传送辊625,第二驱动力传输机构82,其被构造为从第二传送辊625传输驱动力至第一传送辊624,和枢转运动允许机构611,其被布置在靠近滑槽单元61的第二传送辊625处,并被构造为允许滑槽单元61绕枢轴线做枢转运动,该枢轴线垂直于在返回通道P2中的片状物传送方向以及第一传送辊624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

根据如上所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1,偏斜的片状物S的传送方向在滑槽单元61中通过枢转滑槽单元61而被调整,从而被导向至传送辊414,415的片状物S被传送至期望位置。进一步,枢转运动允许机构611被设置在靠近滑槽单元61的输入驱动力的部分。通过该构造,当滑槽单元61被枢转时,第一驱动力传输机构81和滑槽单元61的连接部分的移动量较小,因此能够防止在连接部分驱动力的传输效率降低。该构造简化了使滑槽单元61能够做枢轴运动的同时保持驱动力力传输效率的机构的设计。

根据如上所述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第一旋转轴621,其是第一传送辊624的旋转轴,第二旋转轴622,其是第二传送辊625的旋转轴,驱动源7,其被构造成供给驱动力至第一旋转轴621和第二旋转轴622,和连接件84,其被连接至第一旋转轴621从而以预定的间隙角相对于第一旋转轴621自由旋转,并且驱动力从驱动源7输入至连接件84。

根据如上所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第二传送辊625以高于第一传送辊624的传送速度拉动片状物S的情况下,第一传送辊624能够以对应于连接件84的间隙角的量向前方自由旋转。因此,适当的间隙角的设置防止了片状物S承受过载例如在第一传送辊624和第四传送辊627上滑动,从而导致片状物S稳定地传送。

根据如上所述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第一传送辊624相对于连接件84以间隙角自由旋转的自由旋转量,不小于在第一旋转轴621和连接件84之间没有该间隙角的情况下,,片状物以高于当片状物S被第二传送辊625拉动时第一传送辊624的传送速度被传送而导致的片状物S在第一传送辊624上的滑动量。进一步,在片状物S在返回通道P2中被连续地传送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的自由旋转量期望地小于由第一传送辊624连续传送的片状物S之间的间隔。

根据如上所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1,间隙角能够被设计以获得所需的自由旋转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