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6059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具备显示面板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液晶电视、个人数字助理(PDA)、数字相机、计算机屏幕或笔记本电脑屏幕等电子产品得到了空前普及,同时对这些电子产品的显示面板的质量、性能等方面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制备具有高画质、低功率、无辐射、显示稳定等优越特性的品质及性能可靠的显示面板成为占领液晶显示市场必不可少的竞争力之一。

由于制备液晶显示面板所需的材料(如液晶、PI液等)、制作工艺(如贴片摩擦的方向或角度等)以及显示装置自身的结构等原因,几乎所有尺寸的液晶背光模组均会发生或轻或重的暗态漏光现象,从而影响整个显示画面的质量。比如,在液晶显示器的扇出区中,所述扇出区的金属占空比不是百分之百,导致会有大量的光从该扇出区金属走线的空隙中穿过漏出,并且由于该扇出区存在一定量的液晶,以及该扇出区阵列基板侧的地形复杂,造成该扇出区内的液晶倒向混乱,因此,当背光从该扇出区穿过时,光的偏振方向会发生不同程度地偏转。当该扇出区没有黑色矩阵(BlackMatrix),则会发生漏光的现象;即便该扇出区有该黑色矩阵,当该黑色矩阵的光密度值不够时,该扇出区也会发生不同程度上的漏光现象;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扇出区漏光。现有技术中,可以通过材料的变更及工艺的改进来减轻材料和工艺引起的漏光现象,但是由显示装置自身结构引起的漏光现象仍会存在。这时,若一味地去提升黑色矩阵的光密度值,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

因此,如何结合液晶显示器的Open cell(指已贴好偏光片、驱动电路、柔性电路板、印刷电路板等电子元器件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内部走线进行显示装置的设计改进,以彻底解决扇出区漏光的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根据液晶显示器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内部走线,设计显示装置的防漏光组件,设计了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设置且错开所述扇出去的背光源,以彻底解决扇出区漏光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显示面板,与所述背光源相对设置,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有效显示区域、扇出区以及位于所述有效显示区域和所述扇出区之间的公共电极走线区;以及防漏光组件,所述防漏光组件用于遮挡所述扇出区以防止所述背光源所产生的光从所述显示面板漏出。

进一步地,所述防漏光组件包括:第一框体,设置于所述背光源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以支撑所述显示面板;以及第二框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的上方且包覆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以与所述第一框体一起固定所述显示面板,所述第二框体完全覆盖并遮挡住整个所述扇出区的第一表面以防止所述背光源的光从所述显示面板漏出,所述第一表面为背对所述背光源的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框体还包括沿所述扇出区的第一表面的垂直方向延伸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框体。

进一步地,所述防漏光组件包括:第一框体,设置于所述背光源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且完全覆盖并遮挡住整个所述扇出区的第二表面以防止所述背光源的光从所述显示面板漏出,所述第二表面为朝向所述背光源的表面;以及第二框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的上方且包覆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以与所述第一框体一起固定所述显示面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框体还包括沿所述扇出区的第二表面的垂直方向延伸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框体。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为圆柱体,所述圆柱体的直径在0.7-1mm之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有效显示区域、扇出区以及位于所述有效显示区域和所述扇出区之间的公共电极走线区;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设置且错开所述扇出区;以及后壳,用于固定支撑所述背光源,所述后壳的侧壁向所述背光源的方向延伸以部分置于整个所述扇出区的正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源的尺寸与所述有效显示区域尺寸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后壳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垂直于所述后壳的侧壁向所述背光源的下表面延伸,用于支撑所述背光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显示面板,与所述背光源相对设置,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有效显示区域、扇出区以及位于所述有效显示区域和所述扇出区之间的公共电极走线区;防漏光组件,所述防漏光组件用于遮挡所述扇出区以防止所述背光源所产生的光从所述显示面板漏出;所述防漏光组件包括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所述第一框体,设置于所述背光源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以支撑所述显示面板;以及所述第二框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的上方且包覆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以与所述第一框体一起固定所述显示面板,所述第二框体完全覆盖并遮挡住整个所述扇出区的第一表面以防止所述背光源的光从所述显示面板漏出,所述第一表面为背对所述背光源的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框体设有凸起部,所述第二框体设有缺口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缺口部对应插合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根据液晶显示器的Open cell的内部走线,设计了显示装置的防漏光组件,通过对第一框体或第二框体部分的位置设计,直至完全覆盖并遮挡掉所述扇出区以防止所述背光源所产生的光从所述显示面板漏出,还提供了另一种显示装置,设计了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设置且错开所述扇出区的背光源,以彻底解决扇出区漏光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显示装置;10、显示面板;101、有效显示区域;102、公共电极走线区;103、扇出区;20、背光模组;201、背光源;30、防漏光组件;301、第一框体;302、第二框体;3011、支撑柱;40、后壳;401、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具体实现中,显示面板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描述的显示面板包括但不限于诸如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等离子显示面板、阴极射线管显示面板等显示面板。

请参见图1,其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该显示装置1上设置有液晶显示面板10、背光模组20、防漏光组件30。

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有效显示区域101、扇出区103以及位于所述有效显示区域101和所述扇出区103之间的公共电极走线区102。所述有效显示区域101用于显示文字图形、影像画面等。所述公共电极走线区102,为位于有效显示区域101到扇出区的一段公共电极走线区域,公共电极走线用于减少电阻,该公共电极走线一般较粗,因此,其金属占空比很大,背光模组20包括背光源201,背光源201所产生的光照射到该公共电极走线区几乎都被金属遮挡住,因此,公共电极走线区不会产生漏光问题。所述扇出区103用于连接所述有效显示区域内的线路与所述外围非显示区域的驱动电路。在所述扇出区103内也有金属走线,其金属占空比较大,但背光源201所产生的光会从所述扇出区103的金属走线的空隙中穿过而产生显示面板暗态漏光等诸多问题,并且由于在该扇出区103内存在一定量的液晶,以及该扇出区103的阵列基板侧地形复杂,导致液晶倒向混乱,因而当背光源201所产生的光从该扇出区103穿过时,光的偏振方向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转,因此,当该扇出区103没有黑色矩阵时,必定会产生漏光现象,即便该扇出区103有黑色矩阵时,当黑色矩阵的光密度值不够时,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漏光问题。为了彻底解决扇出区103漏光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该显示装置1中设计了防漏光组件30,所述防漏光组件30用于遮挡所述扇出区103以防止所述背光源201所产生的光从所述扇出区103漏出。

该防漏光组件30包括第一框体301和第二框体302,所述第一框体301设置于所述背光源201和所述显示面板10之间以支撑所述显示面板10,所述背光源201的尺寸与所述显示面板10的尺寸相匹配。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第一框体301及第二框体302为塑料材质框体,在另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体302为金属材质框体。其中,所述第一框体301还包括沿所述扇出区103的第一表面的垂直方向延伸的支撑柱3011,所述支撑柱3011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框体302,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3011为圆柱体,所述圆柱体的在直径在0.7-1mm之间,用于稳固地支撑所述第二框体302。另外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3011可以为方柱体或其他柱体。所述第二框体302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301的上方且包覆所述显示面板10的边缘以与所述第一框体301一起固定所述显示面板10,所述第二框体302完全覆盖并遮挡整个所述扇出区103的第一表面以防止所述背光源201的光从所述扇出区103漏出,所述第一表面为背对所述背光源201的表面,其中,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体301与所述第二框体302可通过设置连接角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扣合方式固定连接,还可以通过粘连固定连接等方式,在此不对第一框体301与第二框体302的固定方式做限定。

上述实施例中,在不增加所述扇出区103的黑色矩阵的光密度值的前提下,通过在显示装置设计了防漏光组件30,将所述防漏光组件30中的第二框体302设计到完全覆盖并遮挡住整个所述扇出区103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背对所述背光源201的表面,从而有效防止所述背光源201的光从所述显示面板10漏出,从而彻底解决扇出区103的漏光问题,保证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请参见图2,其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该显示装置1上设置有液晶显示面板10、背光模组20、防漏光组件30。

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区别在于,所述防漏光组件30包括第一框体301和第二框体302,所述第一框体301设置于所述背光源201和所述显示面板10之间,且完全覆盖并遮挡住整个所述扇出区103的第二表面以防止所述背光源201的光从所述显示面板10漏出,所述第二表面为朝向所述背光源201的表面;所述第二框体302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301的上方且包覆所述显示面板10的边缘以与所述第一框体301一起固定所述显示面板10。其中,所述背光源201的尺寸与所述显示面板10的尺寸相匹配。

所述第一框体301还包括沿所述扇出区103的第二表面的垂直方向延伸的支撑柱3011,所述支撑柱3011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框体302,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3011为圆柱体,所述圆柱体的在直径在0.7-1mm之间,用于稳固地支撑所述第二框体302。另外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3011可以为方柱体或其他柱体。

上述实施例中,在不增加所述扇出区103的黑色矩阵的光密度值的前提下,通过在显示装置设计了防漏光组件30,将所述防漏光组件30中的第一框体301设计到完全覆盖并遮挡住整个所述扇出区103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朝向所述背光源201的表面,从而有效防止所述背光源201的光从所述扇出区103漏出,从而彻底解决扇出区103的漏光问题,保证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请参见图3,其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该显示装置1上设置有液晶显示面板10、背光模组20、后壳40。

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有效显示区域101、扇出区103以及位于所述有效显示区域101和所述扇出区103之间的公共电极走线区102。所述有效显示区域101用于显示文字图形、影像画面等。所述公共电极走线区102,为位于有效显示区域101到扇出区的一段公共电极走线区域,公共电极走线用于减少电阻,该公共电极走线一般较粗,因此,其金属占空比很大,所述背光模组20包括背光源201,所述背光源201所产生的光照射到该公共电极走线区几乎都被金属遮挡住,因此,公共电极走线区不会产生漏光问题。所述扇出区103用于连接所述有效显示区域内的线路与所述外围非显示区域的驱动电路。

所述背光源201与所述显示面板10相对设置且错开所述扇出区103用于避免该背光源201所产生的光可以从所述扇出区103漏出,从根本上解决了扇出区漏光问题;所述背光源201的尺寸与所述有效显示区域101尺寸相匹配。所述显示装置1还包括后壳40,所述后壳40用于固定支撑所述背光源201,其中,所述后壳40的侧壁向所述背光源201的方向延伸以部分置于整个所述扇出区103的正下方。所述后壳还包括支撑部401,所述支撑部401垂直于所述后壳40的侧壁向所述背光源201的下表面延伸,用于稳固地支撑所述背光源201。

上述实施例中,在不增加所述扇出区103的黑色矩阵的光密度值的前提下,通过在显示装置重新设计了背光源201的位置,将所述背光源201与所述显示面板10相对设置且错开所述扇出区103,从而有效防止所述背光源201的光从所述扇出区103漏出,进而彻底解决扇出区103的漏光问题,保证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请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装置1,所述显示装置1上设置有液晶显示面板10、背光模组20、防漏光组件30。

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有效显示区域101、扇出区103以及位于所述有效显示区域101和所述扇出区103之间的公共电极走线区102。所述有效显示区域101用于显示文字图形、影像画面等。所述公共电极走线区102,为位于有效显示区域101到扇出区的一段公共电极走线区域,公共电极走线用于减少电阻,该公共电极走线一般较粗,因此,其金属占空比很大,所述背光模组20包括背光源201,所述背光源201所产生的光照射到该公共电极走线区几乎都被金属遮挡住,因此,公共电极走线区不会产生漏光问题。所述扇出区103用于连接所述有效显示区域内的线路与所述外围非显示区域的驱动电路。在所述扇出区103内也有金属走线,其金属占空比较大,但背光源201所产生的光会从所述扇出区103的金属走线的空隙中穿过而产生显示面板暗态漏光等诸多问题,并且由于在该扇出区103内存在一定量的液晶,以及该扇出区103的阵列基板侧地形复杂,导致液晶倒向混乱,因而当背光源201所产生的光从该扇出区103穿过时,光的偏振方向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转,因此,当该扇出区103没有黑色矩阵时,必定会产生漏光现象,即便该扇出区103有黑色矩阵时,当黑色矩阵的光密度值不够时,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漏光问题。为了彻底解决扇出区103漏光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该显示装置1中设计了防漏光组件30,所述防漏光组件30用于遮挡所述扇出区103以防止所述背光源201所产生的光从所述扇出区103漏出。

该防漏光组件30包括第一框体301和第二框体302,所述第一框体301设置于所述背光源201和所述显示面板10之间以支撑所述显示面板10,所述背光源201的尺寸与所述显示面板10的尺寸相匹配。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第一框体301及第二框体302为塑料材质框体,在另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体302为金属材质框体。其中,所述第一框体301还包括沿所述扇出区103的第一表面的垂直方向延伸的支撑柱3011,所述支撑柱3011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框体302,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3011为圆柱体,所述圆柱体的在直径在0.7-1mm之间,用于稳固地支撑所述第二框体302。另外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3011可以为方柱体或其他柱体。所述第二框体302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301的上方且包覆所述显示面板10的边缘以与所述第一框体301一起固定所述显示面板10,所述第二框体302完全覆盖并遮挡整个所述扇出区103的第一表面以防止所述背光源201的光从所述扇出区103漏出,所述第一表面为背对所述背光源201的表面。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所述第一框体还包括沿着所述支撑柱3011背向所述扇出区103的第一表面的侧壁向左延伸的凸起部3012,所述第二框体包裹所述显示面板10的边缘部设有一缺口部3021,所述凸起部3012与所述缺口部3021对应插合连接固定。

上述实施例中,在不增加所述扇出区103的黑色矩阵的光密度值的前提下,通过在显示装置设计了防漏光组件30,将所述防漏光组件30中的第二框体302设计到完全覆盖并遮挡住整个所述扇出区103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背对所述背光源201的表面,从而有效防止所述背光源201的光从所述显示面板10漏出,从而彻底解决扇出区103的漏光问题,保证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装置的划分,仅仅为一种结构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装置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也可以是电的,机械的或其它的形式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