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39321发布日期:2019-05-11 00:34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选择性地装配具有锁定杆的两个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



背景技术:

以往,在能够装配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中,已知有具备鼓盒、能够装配于鼓盒的显影盒、及将装配于鼓盒的显影盒锁定的锁定杆的处理单元。该锁定杆构成为能够移动到将显影盒锁定的锁定位置和显影盒能够从鼓盒脱离的解锁位置。并且,在供该处理单元装配的装置主体设有在装配有处理单元的状态下锁定杆移动时与锁定杆接触的构件。由此,在处理单元装配于装置主体的状态下,不会由于使用者的误操作而导致锁定杆向解锁位置移动。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考虑对于一个装置主体选择使用形态不同的多个单元来装配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情况下,如果在各个单元中锁定杆的位置不同,则在上述的结构中,无法限制全部的锁定杆的移动。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能够选择性地装配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第一单元具备:第一盒;和第二盒,具有能够移动到将第一盒与第二盒锁定的第一锁定位置和解除第一盒与第二盒的锁定的第一解锁位置的第一锁定杆,第二单元具备:第三盒;和第四盒,具有能够移动到将第三盒与第四盒锁定的第二锁定位置和解除第三盒与第四盒的锁定的第二解锁位置的第二锁定杆,其中,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具备:第一抵接部,在第一单元装配于装置主体的状态下第一锁定杆从第一锁定位置朝向第一解锁位置移动时,第一抵接部与第一锁定杆接触;及第二抵接部,在第二单元装配于装置主体的状态下第二锁定杆从第二锁定位置朝向第二解锁位置移动时,第二抵接部与第二锁定杆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装配有第二处理盒的激光打印机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装配有第一处理盒的激光打印机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3A是第二处理盒的左视图,图3B是第二处理盒的前端部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第二锁定杆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二处理盒的左端部的主视图。

图6A、图6B是第二处理盒的前端部的剖视图,图6A是表示第二锁定杆处于第二锁定位置时的状态的图,图6B是表示第二锁定杆处于第二解锁位置时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装置主体的右侧框架的前端部的图。

图8是表示装配于装置主体的第二处理盒和左侧框架的第一引导件的剖视图。

图9是第一处理盒的左视图。

图10A是表示第一锁定杆的立体图,图10B是表示第一锁定杆的左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处理盒的左端部的主视图。

图12A、图12B是第一处理盒的前端部的剖视图,图12A是表示第一锁定杆处于第一锁定位置时的状态的图,图12B是表示第一锁定杆处于第一解锁位置时的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装配于装置主体的第一处理盒和左侧框架的第一引导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首先对作为图像形成系统具备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激光打印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简单说明,然后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部分的详情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利用以激光打印机1的使用时的使用者为基准的方向来进行说明。即,在图1中,将右侧称为“前侧”,将左侧称为“后侧”,将纸面垂直方向中的里侧称为“右侧”,将纸面垂直方向中的外侧称为“左侧”。而且,关于上下方向,将图的上下方向直接称为“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激光打印机1具备装置主体2、用于向装置主体2内供给纸张SH的供给部3、及用于向纸张SH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4。

供给部3具备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在装置主体2的下部的供纸托盘31和将供纸托盘31内的纸张SH朝向图像形成部4供给的供纸机构32。供纸机构32具备供纸辊32A、分离辊32B、分离垫32C、纸粉去除辊32D及阻力辊32E。阻力辊32E是使纸张SH的顶端位置对齐的辊,该阻力辊32E的停止、旋转被适当地切换。

图像形成部4具备扫描仪单元5、处理盒6及定影装置7等。

扫描仪单元5具备未图示的激光发光部、多面反射镜、透镜及反射镜等。在扫描仪单元5中,激光束通过图中的点划线所示的路径而以高速扫描的方式照射到感光鼓61的表面上。

通过将装置主体2的靠近使用者一侧的前罩2A适当开放,处理盒6能够装配于装置主体2。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盒6向装置主体2的装配方向是从前向后的方向。处理盒6具备鼓盒6A和显影盒6B。

鼓盒6A具备感光鼓61、带电器62及转印辊63。显影盒6B具备显影辊64和收容调色剂的调色剂收容部65。

在该处理盒6中,带电器62使旋转的感光鼓61的表面均匀地带电。扫描仪单元5通过向感光鼓61的表面射出激光束而对感光鼓61的表面进行曝光,来在感光鼓61的表面上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

接下来,被旋转驱动的显影辊64向感光鼓61的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收容部65内的调色剂,在感光鼓61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像。然后,在纸张SH在感光鼓61与转印辊63之间被运送时,感光鼓61的表面上担载的调色剂像由转印辊63吸引而向纸张SH上转印。

定影装置7具备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在定影装置7中,在纸张SH通过加热辊71与加压辊72之间的期间使转印到纸张SH上的调色剂热定影。

从定影装置7排出的纸张SH由排纸辊R运送,从该排纸辊R排出到排纸托盘21上。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能够在装置主体2选择性地装配两种处理盒6,具体而言是具备调色剂盒100C的作为第一单元的一例的第一处理盒100和不具备调色剂盒100C的作为第二单元的一例的第二处理盒200。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一处理盒100具备的鼓盒6A也称为第一鼓盒100A,将感光鼓61也称为第一感光鼓61A,将显影盒6B也称为第一显影盒100B,将显影辊64也称为第一显影辊64A。而且,将第二处理盒200具备的鼓盒6A也称为第二鼓盒200A,将感光鼓61也称为第二感光鼓61B,将显影盒6B也称为第二显影盒200B,将显影辊64也称为第二显影辊64B。

第二显影盒200B是第三盒的一例,能够相对于第二鼓盒200A进行拆装。具体而言,第二显影盒200B能够从上方接近第二鼓盒200A而装配于第二鼓盒200A。

如图3A所示,第二鼓盒200A是第四盒的一例,具备第二鼓框架210和第二锁定杆220。第二显影盒200B具备第二显影框架230。

第二鼓框架210具有在第二显影框架230的左右外侧配置的第二侧壁211。第二侧壁211支承第二感光鼓61B的左右的端部。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A中,虽然仅图示出左右的第二侧壁211中的左侧的第二侧壁211,但左右的第二侧壁211具有同样的结构。

另外,第二鼓框架210在前部的下端具有从第二侧壁211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第二引导部212。第二引导部212具有在第二感光鼓61B的轴向即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状。

另外,在第二鼓框架210的后部,在第二感光鼓61B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611B比第二侧壁211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感光鼓61B的轴611B从第二侧壁211突出的部分是第二被引导部的一例。

如图3B所示,第二鼓框架210的第二侧壁211在前部具有第一开口部213、第二开口部214及凸部215,第二开口部214设置在第一开口部213的下侧。

第一开口部213和第二开口部214分别形成为以第二锁定杆220的转动中心为中心的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延伸的圆弧形状。而且,第一开口部213具有后端部中的上部比下部更向后侧延伸的形状。

凸部215是从第二侧壁211向第二感光鼓61B的轴向即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设置在第一开口部213的后端部的后侧。凸部215具有从与第一开口部213的后端部的下部相邻的位置向后方延伸的第一凸部215A和从第一凸部215A沿着第一开口部213的后端部的上部的边缘向上方延伸的第二凸部215B。

如图3A所示,第二显影框架230是在内部形成有调色剂收容部65并且支承显影辊64的框架。第二显影框架230在前端部具有从左端部延伸至右端部且向前方突出的肋231。

第二锁定杆22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二鼓框架210。第二锁定杆220配置在第二显影框架230的左右两端部的前方。需要说明的是,左右的第二锁定杆220具有大致同样的结构,因此在图3A、3B以后的图中,仅图示出左侧的第二锁定杆220来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第二锁定杆220具有支承于第二鼓框架210的第二轴部221、从第二轴部221向上方延伸的第二操作臂222、从第二轴部221向后方延伸的第二抬起臂224、第二上侧突出部225、及第二下侧突出部226。

第二轴部22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第二锁定杆220能够以通过该第二轴部221的中心的转动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即,第二锁定杆220能够绕沿着第二感光鼓61B的轴向的轴转动。

第二操作臂222具有从第二轴部221的上侧向上方延伸的壁部222A和从壁部222A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第二锁定部222B。并且,第二操作臂222在上端形成有供使用者搭放手指的第二操作部223。

第二上侧突出部225从第二操作臂222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第二上侧突出部225形成为具有呈与第二轴部221的径向交叉的平板状地延伸的第一卡合部225A和从第一卡合部225A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第二卡合部225B的L字状。

第二下侧突出部226在第二上侧突出部225的下侧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第二下侧突出部226形成为顶端朝向第二上侧突出部225侧的钩状。

如图3B所示,这样构成的第二上侧突出部225配置在第二鼓框架210的第一开口部213的内侧。而且,第二下侧突出部226配置在第二鼓框架210的第二开口部214的内侧。

并且,如图5所示,第二上侧突出部225比第二鼓框架210的第二侧壁211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鼓框架210的第二引导部212和第二感光鼓61B的轴611B比第二上侧突出部225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由此,在第二处理盒200落下时,第二引导部212和轴611B容易与地面等接触,第二上侧突出部225难以与地面等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第二上侧突出部225破损。

第二锁定杆220能够移动到如图6A所示的将第二显影盒200B与第二鼓盒200A锁定的第二锁定位置及如图6B所示的从第二锁定位置向图6B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后的解除第二显影盒200B与第二鼓盒200A的锁定的第二解锁位置。

具体而言,如图6A所示,在第二锁定杆220位于第二锁定位置时,第二锁定部222B配置在第二显影框架230的肋231的上方。而且,在第二锁定杆220位于第二锁定位置时,第二抬起臂224配置在第二显影框架230的下侧。并且,第二锁定杆220由弹簧等从第二解锁位置朝向第二锁定位置施力。

这样,在第二锁定杆220处于第二锁定位置时,如果第二显影盒200B要向上方移动,则第二显影框架230的肋231会卡挂于第二锁定杆220的第二锁定部222B,因此能够限制第二显影盒200B向脱离方向的移动。

并且,如图6B所示,当第二锁定杆220通过使用者的操作而从第二锁定位置向前方转动并移动到第二解锁位置时,第二锁定部222B向比肋231靠后方处移动,并且第二抬起臂224将第二显影框架230从下向上抬起。

如图3B所示,在第二锁定杆220位于第二锁定位置时,第二上侧突出部225位于第一开口部213的后端部,凸部215与第二上侧突出部225的后侧相邻地配置。即,在第二锁定杆220为第二锁定位置时,凸部215与第二锁定杆220的在第二处理盒200向装置主体2的装配方向上的下游侧相邻地配置。再换句话说,在第二锁定杆220为第二锁定位置时,凸部215相对于第二锁定杆220而与第二锁定杆220的在从第二锁定位置向第二解锁位置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相邻。由此,在将第二处理盒200装配于装置主体2时,凸部215罩住第二上侧突出部225,因此能够抑制装置主体2的一部分与第二上侧突出部225接触而使第二锁定杆220移动的情况。

接下来,说明装置主体2的结构。

如图1及图7所示,装置主体2具有在处理盒6的左右配置的框架22。如图7所示,侧框架22具有对第一处理盒100及第二处理盒200的装配进行引导的第一引导件23及第二引导件24。而且,第一引导件23及第二引导件24是装配部,在这一个装配部能够选择第一处理盒100及第二处理盒200中的一方来装配。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主体2具有一个装配部。

第一引导件23是装配引导件的一例,是在装配第二处理盒200时对第二感光鼓61B的轴611B进行引导的引导件,具有下侧引导件23A和上侧引导件23B。

下侧引导件23A形成为从侧框架22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的面突出的肋状。下侧引导件23A从侧框架22的前端部朝向斜后下方延伸。

上侧引导件23B形成为从侧框架22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的面突出的肋状。上侧引导件23B具有:第一肋部232A,从下侧引导件23A的上方的位置朝向第一处理盒100及第二处理盒200的装配方向、具体而言朝向斜后下方延伸;及第二肋部232B,从第一肋部232A的前端部在第一肋部232A的上方朝向作为与第一肋部232A延伸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的后方延伸。

在第二处理盒200向装置主体2装配时,第二感光鼓61B的轴611B通过上侧引导件23B的第一肋部232A与下侧引导件23A之间,由此来引导向装配方向的移动。而且,在第一处理盒100向装置主体2装配时,第一感光鼓61A的轴611A通过上侧引导件23B的第一肋部232A与下侧引导件23A之间,由此来引导向装配方向的移动。

第二引导件24是在装配第二处理盒200时对第二引导部212进行引导的引导件。而且,在装配第一处理盒100时,第二引导件24对第一引导部112进行引导。第二引导件24从侧框架22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的面突出,在第一引导件23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8所示,在第二处理盒200装配于装置主体2的状态下,第二锁定杆220的第二上侧突出部225配置在下侧引导件23A的上方。即,在第二上侧突出部225的下侧,下侧引导件23A以横穿第二上侧突出部225的移动轨迹L1的方式从第二上侧突出部225分离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第二处理盒200装配于装置主体2的状态下第二锁定杆220从第二锁定位置朝向第二解锁位置移动时,该下侧引导件23A的位于第二上侧突出部225的移动轨迹L1上的部分作为与第二锁定杆220的第二上侧突出部225(双点划线)接触的第二抵接部25发挥功能。

通过这样配置第二抵接部25,在使用者误与第二锁定杆220的第二操作臂222接触而第二锁定杆220要从第二锁定位置向第二解锁位置移动时,第二抵接部25从在从第二锁定位置向第二解锁位置的移动方向上的下游侧与第二上侧突出部225抵接。由此,能够抑制第二锁定杆220向第二解锁位置移动。

另外,由于下侧引导件23A通常与第二上侧突出部225分离,因此能够抑制给第二显影盒200B相对于第二鼓盒200A的位置造成影响的情况。

并且,由于下侧引导件23A具有第二抵接部25,因此与新设置第二抵接部25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装置主体2的结构简单。

接下来,对第一处理盒100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在第一处理盒100中,第一显影盒100B固定于第一鼓盒100A而无法相对于第一鼓盒100A进行拆装。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鼓盒100A与第一显影盒100B成为一体,第一鼓盒100A与第一显影盒100B成为一体而得到的构件是第二盒的一例。并且,调色剂盒100C是第一盒的一例,能够相对于第一显影盒100B进行拆装。具体而言,调色剂盒100C能够从上方接近第一显影盒100B而装配于第一显影盒100B。

第一鼓盒100A具备第一鼓框架110。第一显影盒100B具备第一显影框架130和第一锁定杆120。调色剂盒100C具备调色剂框架140。

第一鼓框架110具有在第一显影框架130的左右外侧配置的第一侧壁111。第一侧壁111对第一感光鼓61A的左右的端部进行支承。

另外,第一鼓框架110在前部的下端具有第一引导部112,该第一引导部112从第一侧壁111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且在第一鼓框架110向装置主体2装配时由第二引导件24引导。第一引导部112具有在第一感光鼓61A的轴向即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状。

另外,在第一鼓框架110的后部,第一感光鼓61A的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611A比第一侧壁111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感光鼓61A的轴611A从第一侧壁111突出的部分是第一被引导部的一例。

调色剂框架140构成为能够在内部收容调色剂并且向第一显影盒100B的调色剂收容部65供给调色剂。调色剂框架140在左右的第三侧壁141具有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卡合突起14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以后的图中,虽然仅图示出左侧的第三侧壁141,但是调色剂框架140的卡合突起142的结构在左右的第三侧壁141上大致相同。

第一锁定杆12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显影框架130。第一锁定杆120配置在调色剂框架140的左右两侧。需要说明的是,左右的第一锁定杆120具有左右对称的结构,因此在图9以后的图中,仅图示出左侧的第一锁定杆120。

如图10A及图10B所示,第一锁定杆120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显影盒100B的第一轴部121、从第一轴部121向上方延伸的第一操作臂122、及从第一轴部121向后方延伸的第一抬起臂123。

第一轴部12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第一锁定杆120能够以通过该第一轴部121的中心的转动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即,第一锁定杆120能够绕沿着第一感光鼓61A的轴向的轴转动。

第一操作臂122具有从第一轴部121向上方延伸的延出部122A、从延出部122A向后方延伸的第一锁定部122B、及在第一操作臂122的上端设置的第一操作部124。

如图11所示,第一操作部124具有比第一鼓框架110的第一侧壁111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124A。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鼓框架110的第一引导部112和第一感光鼓61A的轴611A比第一突出部124A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由此,在第一处理盒100落下时,第一引导部112和轴611A容易与地面等接触,第一突出部124A难以与地面等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突出部124A破损。

第一锁定杆120能够移动到如图12A所示的将第一显影盒100B与调色剂盒100C锁定的第一锁定位置、及如图12B所示的从第一锁定位置向图12B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后的解除第一显影盒100B与调色剂盒100C的锁定的第一解锁位置。

具体而言,如图12A所示,在第一锁定杆120位于第一锁定位置时,第一锁定部122B从上侧与调色剂盒100C的卡合突起142抵接。而且,在第一锁定杆120位于第一锁定位置时,第一抬起臂123配置在卡合突起142的下侧。并且,第一锁定杆120由弹簧等从第一解锁位置朝向第一锁定位置施力。

这样,在第一锁定杆120为第一锁定位置时,如果调色剂盒100C要向上方移动,则卡合突起142卡挂于第一锁定杆120的第一锁定部122B,因此能够限制调色剂盒100C向脱离方向的移动。

并且,如图12B所示,当第一锁定杆120从第一锁定位置向前方转动而移动到第一解锁位置时,第一锁定部122B向比卡合突起142靠后方处移动,并且第一抬起臂123将卡合突起142从下方抬起。

如图13所示,在第一处理盒100装配于装置主体2的状态下,第一锁定杆120的第一突出部124A配置在装置主体2的第二肋部232B的上方。即,在第一突出部124A的下侧,第二肋部232B以横穿第一突出部124A的移动轨迹L2的方式从第一突出部124A分离而在前后方向延伸上。在第一处理盒100装配于装置主体2的状态下第一锁定杆120从第一锁定位置朝向第一解锁位置移动时,该第二肋部232B的位于第一突出部124A的移动轨迹L2上的部分作为与第一锁定杆120的第一突出部124A(参照双点划线)接触的第一抵接部26发挥功能。

这样,通过配置第一抵接部26,在使用者误与第一锁定杆120的第一操作臂122接触而第一锁定杆120要从第一锁定位置向第一解锁位置移动时,第一抵接部26从在从第一锁定位置向第一解锁位置的移动方向上的下游侧与第一突出部124A抵接。由此,能够抑制第一锁定杆120向第一解锁位置移动。

另外,第二肋部232B通常与第一突出部124A分离,因此能够抑制给调色剂盒100C相对于第一显影盒100B的位置造成影响的情况。

以上,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关于具体的结构,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件23具有第一抵接部26和第二抵接部25,但第一抵接部26和第二抵接部25的结构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也可以与第一引导件23相独立地设置。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仅能够装配一个处理盒6的黑白的激光打印机1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但图像形成装置不限定于此。例如,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具有能够装配多个处理盒6的多个装配部的彩色打印机。在彩色打印机的情况下,例如具有四个装配部。并且,在四个中的一个装配部能够选择第一处理盒100及第二处理盒200中的一方来装配,在该一个装配部设置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

另外,所述的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的各要素可以任意组合来实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