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62895发布日期:2019-01-18 23:04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第2002-174974号公报描述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设置有温度均匀化辊的定影辊构件,该温度均匀化辊能够以可从多个值中选择的接触力而与定影辊构件压接触。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以下构造相比节省空间的定影装置:在该构造中,控制构件和加热构件接触的接触位置与支撑单元的旋转支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测量构件测量加热构件的表面温度的测量位置与支撑单元的旋转支点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加热构件,该加热构件围绕其轴线旋转,并且加热在由加热构件和加压构件保持的记录介质上形成的显影剂图像;控制构件,该控制构件通过与加热构件的外周面接触来控制加热构件的表面温度;测量构件,该测量构件沿加热构件的旋转方向定位在控制构件的下游侧和加压构件的上游侧上,并且测量加热构件的表面温度;以及支撑单元,该支撑单元通过围绕旋转支点旋转支撑构件来使得控制构件与加热构件的外周面接触和分离。控制构件和加热构件的外周面接触的接触位置与旋转支点之间的距离长于测量构件测量加热构件的表面温度的测量位置与旋转支点之间的距离。

根据第二方面,基于根据第一方面的定影装置,控制构件可以包括摩擦部,该摩擦部形成在控制构件的外周面上,并且通过摩擦加热构件的外周面来控制加热构件的外周面的表面粗糙度。

根据第三方面,基于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定影装置,支撑单元可以包括:凸轮,该凸轮通过与支撑构件的一部分接触并旋转来使得控制构件与加热构件的外周面接触和分离,所述一部分位于与旋转支点相反一侧,所述控制构件介于其间;以及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驱动凸轮使得凸轮停止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处,第一位置为控制构件与加热构件的外周面接触的位置,第二位置为控制构件与加热构件的外周面分离的位置,第三位置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

根据第四方面,基于根据第三方面的定影装置,所述旋转支点可以沿与加热构件的轴向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相对于测量位置位于与接触位置相反一侧且与接触位置间隔开。

根据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载体;充电单元,该充电单元对图像载体进行充电;曝光单元,该曝光单元使由充电单元充电的图像载体曝光于光,以将潜像形成到图像载体上;显影单元,该显影单元通过使用显影剂来显影由曝光单元形成的潜像,从而形成显影剂图像;转印单元,该转印单元将由显影单元形成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根据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将由转印单元转印的显影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

根据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加热构件,该加热构件围绕其轴线旋转,并且加热在由加热构件和加压构件保持的记录介质上形成的显影剂图像;控制构件,该控制构件通过与加热构件的外周面接触来控制加热构件的表面温度;以及测量构件,该测量构件在加热构件的旋转方向上定位在控制构件的下游侧和加压构件的上游侧上,并且测量加热构件的表面温度;图像形成设备主体,定影装置以可拆卸的方式附接到该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以及支撑单元,该支撑单元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中,并且通过围绕旋转支点旋转支撑构件来使得控制构件与加热构件的外周面接触和分离,其中,控制构件和加热构件的外周面接触的接触位置与旋转支点之间的距离长于测量构件测量加热构件的表面温度的测量位置与旋转支点之间的距离。

根据第七方面,基于根据第六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控制构件能够附接到定影装置以及能够从定影装置拆卸。

根据第一方面,可以提供一种与以下构造相比节省空间的定影装置:在该构造中,支撑单元的旋转支点与接触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支撑单元的旋转支点与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

根据第二方面,可以通过使用控制构件来控制加热构件的外周面的表面粗糙度。

根据第三方面,与凸轮仅停止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处的构造相比,可以使控制构件快速地与加热构件的外周面接触。

根据第四方面,与支撑构件的旋转支点在交叉方向上定位在测量位置的接触位置侧的构造相比,可以使控制构件以提高的精度与加热构件的外周面接触。

根据第五方面,与不包括根据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定影装置的构造相比,可以减小布置定影装置所需的空间。

根据第六方面,与支撑单元的旋转支点与接触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支撑单元的旋转支点与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构造相比,可以减小布置定影装置和支撑单元所需的空间。

根据第七方面,可以选择是否将控制构件附接到定影装置。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正视图;

图2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和卷曲消除器单元的正视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温度控制辊的支撑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完全锁定状态的正视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锁定解除状态的正视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半锁定状态的正视图;

图7是根据第一比较例的定影装置的正视图;

图8是根据第二比较例的定影装置的正视图;

图9是根据第三比较例的定影装置的正视图;

图10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修改的定影装置和卷曲消除器单元的正视图;以及

图11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和卷曲消除器单元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在以下描述中,将把图像形成设备10的方向用作基准来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具体地,图1所例示的图像形成设备10的宽度方向、高度方向以及深度方向分别被称为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当需要辨别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中的每一个的一侧与另一侧时,图1所例示的图像形成设备10的右侧、左侧、上侧、下侧、前侧以及后侧分别被称为+x侧、-x侧、+y侧、-y侧、+z侧以及-z侧。而且,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采用记录纸p,作为记录介质的示例。传送记录纸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被称为传送方向上游侧,并且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被称为传送方向下游侧。

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

如图1例示,图像形成设备10包括:存储部14,该存储部用于存储记录纸p;和传送部16,该传送部用于传送存储在存储部14中的记录纸p。图像形成设备10还包括:图像形成部20,该图像形成部用于将图像形成到由传送部16传送的记录纸p上;文档读取部42,该文档读取部用于读取文档;以及控制器12,该控制器用于控制各部。

存储部14包括三个存储构件26,该三个存储构件能够从作为图像形成设备10的设备主体的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0a朝向+z侧抽出。三个存储构件26中的每一个存储记录纸p。每个存储构件26包括发送辊30,该发送辊向构成传送部16的传送路径28发送存储在存储构件26中的记录纸p。

传送部16包括多个传送辊,这些传送辊沿着用于传送记录纸p的传送路径28传送记录纸p。

文档读取部42包括文档传送装置44和台板玻璃46。文档传送装置44将要读取的文档一个接一个地自动传送。台板玻璃46布置在文档传送装置44的-y侧上。要读取的文档的一页放置在台板玻璃46上。文档读取部42还包括文档读取装置48,该文档读取装置读取由文档传送装置44传送的、要读取的各文档,或被放置在台板玻璃46上的、要读取的各文档。

图像形成部20包括分别与黄(y)、品红(m)、青(c)以及黑(k)对应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8y、18m、18c以及18k。注意,在不需要将y、m、c以及k与彼此区别时,在以下描述中将省略附图标记y、m、c以及k。

用于各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8能够附接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0a且能够从其拆卸。各图像形成单元18包括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体和作为对感光体的表面充电的充电单元的充电构件。各图像形成单元18还包括:曝光装置,该曝光装置作为将曝光光照射到已充电感光体上的曝光单元;和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作为显影单元,该显影单元将通过用曝光照射而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为可见,作为色调剂图像。色调剂图像是显影剂图像的示例。

图像形成部20还包括可转动地附接的连续转印带22和一次转印辊32。一次转印辊32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22上,各色调剂图像由用于与色调剂图像对应的各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8来形成。

图像形成部20还包括辅助辊52和二次转印辊54。转印带22缠绕在辅助辊52周围。二次转印辊54布置成与辅助辊52相对(-x侧),转印带22介于其间。二次转印辊54将在转印带22上转印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p上。辅助辊52、二次转印辊54以及转印带22构成作为转印单元的转印装置34。另外,图像形成部20包括定影装置60,该定影装置布置在二次转印辊54的传送方向下游侧上。定影装置60通过向上面已经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施加热量和压力来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纸p上。稍后将详细描述定影装置60。

卷曲消除器单元90布置在定影装置60的传送方向下游侧上。卷曲消除器单元90包括一对卷曲消除器辊92和94(参照图2),该对卷曲消除器辊通过向记录纸p施加压力来校正记录纸p的弯曲或卷曲。

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

图像形成设备10如下所述地形成图像。

首先,在向各颜色的充电构件施加电压之后,各充电构件用预定电势对用于与各充电构件对应的各颜色的感光体的表面充负电,使得表面均匀地带负电。其后,曝光装置基于已经由文档读取部42读取的图像数据将曝光光照射到各颜色的感光体的已充电表面上,以形成静电潜像。由此,在各颜色的感光体的表面上形成与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

用于各颜色的显影装置将与其对应的静电潜像显影为可见,作为色调剂图像。在各颜色的感光体的表面上形成的色调剂图像由与其对应的一次转印辊32顺序转印到转印带22上。由此,转印带22在其外周面上承载色调剂图像。

这里,已经由对应的发送辊30从存储构件26中的一个存储构件发送到传送路径28的记录纸p被发送到转印位置t,在该位置处,转印带22和二次转印辊54彼此接触。在转印位置t处,在转印带22与二次转印辊54之间传送记录纸p,从而将在转印带22的外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p的表面上。被转印在记录纸p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由定影装置60定影到记录纸p。上面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p在由卷曲消除器单元90校正记录纸p的卷曲之后被排出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0a的外部。

部件

接着,将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和其他部件。

如图2例示,定影装置60包括壳体61。壳体61包括记录纸p进入壳体61所通过的进入部61a和排出记录纸p所通过的排出部61b。定影装置60可附接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0a且能够从其拆卸。

加热辊63、加压辊62、温度传感器65、温度控制辊64、剥离构件66以及接触/分离机构70附接到壳体61。

加热辊63围绕其轴线旋转,并且加热形成在被保持在加热辊63与加压辊62之间的记录纸p上的色调剂图像。加热辊63是加热构件的示例。

加热辊63沿着传送路径28布置在记录纸p的色调剂图像表面侧(+x侧)上。加热辊63由例如由铝形成的圆柱形芯棒63b和由硅橡胶形成的外周面63a构成,外周面63a覆盖芯棒63b的外周。充当热源的卤素加热器(未示出)以以下方式布置在芯棒63b内部:卤素加热器不与芯棒63b的内周面接触。卤素加热器通过由电源(未示出)供给电力来生成热量,并且加热芯棒63b,从而加热整个加热辊63。下文中,加热辊63在从+z侧的视图(前视图)中顺时针旋转的方向被称为旋转方向。

加压辊62向被保持在加压辊62与加热辊63之间的记录纸p施加压力。加压辊62是加压构件的示例。这里,加热辊63与加压辊62之间的咬合部n在从+z侧的视图(前视图)中近似在芯棒63b的9点钟位置处。

加压辊62布置在加热辊63的-x侧上的壳体61中。加压辊62由例如由铝形成的圆柱形芯棒62b和由硅橡胶形成的外周面62a构成,外周面62a覆盖芯棒62b的外周。充当热源的卤素加热器(未示出)以以下这种方式布置在芯棒62b内部:卤素加热器不与芯棒62b的内周面接触。卤素加热器通过由电源(未示出)供给电力来生成热量,并且加热芯棒62b,从而加热整个加压辊62。

温度传感器65测量加热辊63的表面温度。温度传感器65是测量构件的示例。

在从+z侧的视图(前视图)中,如稍后描述的,温度传感器65布置在温度控制辊64的旋转方向下游侧上,该温度控制辊64布置在芯棒63b的近似2点钟位置处,并且沿加热辊63的旋转方向布置在加压辊62的旋转方向上游侧上。具体地,温度传感器65在从+z侧的视图(前视图)中布置在芯棒63b的近似4点钟位置处。因此,因为温度传感器65布置在传送路径28的+x侧上以便与其间隔开,所以温度传感器65不妨碍记录纸p的传送。旋转方向下游侧是下游侧的示例。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接触式第一温度传感器65a和非接触式第二温度传感器65b被布置作为温度传感器65(参照图3)。如图3例示,第一温度传感器65a和第二温度传感器65b布置在温度控制辊64沿z方向与加热辊63接触的区域中,即,布置在温度控制辊64的区域中,该区域沿z方向延伸。温度传感器65可以仅包括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或仅包括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而且,温度传感器65可以包括三个或更多个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65连接到控制器12(参照图1)。控制器12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65的输入而执行向被包括在加热辊63和加压辊62中的卤素加热器(未示出)的输出。

温度控制辊64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接触,并且控制加热辊63的表面温度,具体地,降低加热辊63的表面温度。更具体地,通过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接触,温度控制辊64从加热辊63吸收加热辊63的热量,从而降低加热辊63的表面温度。温度控制辊64是控制构件的示例。

温度控制辊64例如是铝管。温度控制辊64布置在温度传感器65的旋转方向上游侧上,并且在加热辊63的旋转方向上布置在加压辊62的旋转方向下游侧上(参照图2)。具体地,温度控制辊64在从+z侧的视图(前视图)中布置在芯棒63b的近似2点钟位置处。

温度控制辊64通过稍后将描述的接触/分离机构70的操作而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接触和分离。温度控制辊64通过由被压紧部101d沿朝向外周面63a的方向推动来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接触,该被压紧部已经由接触/分离机构70的压紧部72推动。稍后将描述压紧部72和被压紧部101d。旋转部101使得温度控制辊64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分离,旋转部由于弹性构件110的推进力而沿远离外周面63a的方向被升高(参照图3)。稍后将描述旋转部101和弹性构件110。

以下将具体描述以下构造:温度控制辊64由壳体61来支撑,并且由于弹性构件110的推进力而沿远离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的方向被升高(参照图3)。

如图3例示,固定构件100固定到壳体61。固定构件100包括固定板100a和圆筒形筒部100b。固定板100a在从+x侧的视图(右侧视图)中为大致l形,并且固定到壳体61。筒部100b从固定板100a的+z侧端朝向+z侧延伸。

筒部100b支撑旋转部101和弹性构件110。旋转部101可围绕筒部100b的轴线旋转。弹性构件110例如是扭力弹簧。

旋转部101包括一对围绕部101a、弹簧接收部101b、延伸部101c以及被压紧部101d。一对围绕部101a围绕筒部100b。弹簧接收部101b桥接在一对围绕部101a之间。延伸部101c从围绕部101a的-z侧朝向+x侧延伸。被压紧部101d从延伸部101c朝向-z侧延伸。

被压紧部101d从延伸部101c朝向-z侧延伸,以便到达被压紧部101d沿z方向与温度控制辊64重叠的位置。换言之,被压紧部101d被定位在温度控制辊64的区域内,该区域沿z方向延伸。这里,被压紧部101d具有面向面101e和被压紧面101f。面向面101e是面向温度控制辊64的表面。被压紧面101f是与面向面101e相反的表面。在由接触/分离机构70的、稍后将描述的压紧部72压紧被压紧部101d的被压紧面101f时,被压紧部101d的面向面101e沿朝向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的方向挤压温度控制辊64。

轴承102附接到延伸部101c的-z侧表面。温度控制辊64由轴承102可旋转地支撑。

弹性构件110被定位在一对围绕部101a之间,并且包括线圈部112和两个臂部114。线圈部112围绕筒部100b。各个臂部114从线圈部112延伸。臂部114中的一个臂部与弹簧接收部101b接触,并且另一个臂部114与延伸部101c的-x侧接触。

壳体61的-z侧的构造(未示出)与前面提及的、壳体61的+z侧的构造类似(对称)。在臂部114中的一个臂部与弹簧接收部101b接触且另一个臂部114与延伸部101c接触时,弹性构件110具有沿在从+z侧的视图(前视图)中逆时针旋转的方向使旋转部101升高的推进力。由此,使得温度控制辊64沿一方向升高,在该方向上,温度控制辊64通过已经被弹性构件110升高的旋转部101而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分离。

温度控制辊64包括形成在其外周面上的摩擦部64a。摩擦部64a通过摩擦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来控制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的表面粗糙度。摩擦部64a例如通过喷砂而使温度控制辊64的外周面粗糙来形成,在喷砂中,颗粒以干燥方式喷射到外周面上。摩擦部64a例如形成在温度控制辊64的外周面的整个区域中。假使摩擦部64a的z方向长度等于或大于记录纸p的最大宽度(即,记录纸p的z方向长度),则摩擦部64a不是必须形成在温度控制辊64的外周面的整个区域中。摩擦部64a不是必须通过喷砂来形成,而是可以通过使用公知的粗糙化技术来形成。例如,摩擦部64a可以通过使温度控制辊64的外周面与磨粒紧密接触以使外周面粗糙来形成。

由此,可以通过用温度控制辊64的摩擦部64a摩擦外周面63a来控制外周面63a的表面粗糙度。

如图2例示,剥离构件66作为辅助记录纸p的剥离的剥离构件布置在壳体61中的咬合部n的传送方向下游侧上。

接触/分离机构70使杠杆71围绕轴部77旋转,以使得温度控制辊64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接触或分离。稍后将描述杠杆71。接触/分离机构70、杠杆71以及轴部77分别是支撑单元的示例、支撑构件的示例以及旋转支点的示例。接触/分离机构70包括凸轮随动件74、凸轮78、由金属片材形成的杠杆71以及作为驱动单元的示例的马达(未示出)。

杠杆71包括第一杠杆部71a、第二杠杆部71b以及第三杠杆部71c。第一杠杆部71a朝向+y侧延伸,并且包括轴部77。第二杠杆部71b在第一杠杆部71a的+y侧端处弯曲,并且朝向+y侧和-x侧延伸。第三杠杆部71c在第二杠杆部71b的+y侧端处弯曲,并且朝向+y侧延伸。

第一杠杆部71a经由托架(未示出)由壳体61支撑。第一杠杆部71a包括轴部77。轴部77的轴向方向(z方向)沿加热辊63的轴向方向(z方向)延伸。注意,稍后将描述定影装置60中的轴部77、温度控制辊64以及温度传感器65之间的位置关系。

朝向-x侧凸出的压紧部72布置在第二杠杆部71b的表面上,该表面在面向温度控制辊64的侧(-x侧)上。压紧部72充当杠杆71压紧被压紧部101d的被压紧面101f时的接触点。

由凸轮78操作的凸轮随动件74可旋转地附接到第三杠杆部71c。用于支撑弹性构件80的一端的弹簧接收部73布置在第三杠杆部71c的+y侧端处。

这里,弹性构件80例如是螺旋弹簧。弹性构件80的一端由第三杠杆部71c的弹簧接收部73来支撑。弹性构件80的另一端固定到弹簧接收部76,该弹簧接收部布置在被固定在壳体61中的固定位置处的延伸板75上。弹簧接收部73和弹簧接收部76被定位为沿x方向面向彼此。由此,弹性构件80朝向-x侧(即,沿温度控制辊64接近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的方向)向杠杆71施加推进力。

凸轮78旋转,以与附接到第三杠杆部71c的凸轮随动件74接触,从而使得温度控制辊64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接触或分离。换言之,凸轮78沿温度控制辊64接近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的方向并沿温度控制辊64从外周面63a分离的方向使杠杆71往复运动。

凸轮78例如是被布置为可围绕转轴79旋转的大致圆形的偏心凸轮。凸轮78包括布置在其具有最大偏心率的、外周的部分处的凹部78a。凹部78a具有与凸轮随动件74的曲率对应的曲率。与凹部78a相对的、凸轮78的外周面的部分是外周部78b。在外周部78b与凹部78a之间的、凸轮78的外周面的部分是外周部78c。

凸轮78由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在从+z侧的视图(前视图)中逆时针旋转。凸轮78由于由弹性构件80朝向-x侧推进杠杆71而在与凸轮随动件74接触的同时旋转。

这里,凸轮78由马达(未示出)停止在其中温度控制辊64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接触的第一位置、温度控制辊64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分离的第二位置以及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处。

第一位置是外周部78b与凸轮随动件74接触的位置。第二位置是凹部78a与凸轮随动件74接触的位置。第三位置是外周部78c与凸轮随动件74接触的位置。

如图4例示,在凸轮78停止在第一位置处且外周部78b和凸轮随动件74彼此接触时,温度控制辊64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接触。

如图5例示,在凸轮78停止在第二位置处且凹部78a和凸轮随动件74彼此接触时,温度控制辊64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分离。

如图6例示,在凸轮78停止在第三位置处且外周部78c和凸轮随动件74彼此接触时,温度控制辊64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分离。注意,被压紧部101d与压紧部72彼此间隔开的分离距离在外周部78c和凸轮随动件74与彼此接触时比在凹部78a和凸轮随动件74彼此接触时其间的距离短。

下文中,外周部78b和凸轮随动件74由于凸轮78停止在第一位置处而彼此接触且温度控制辊64由此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接触的状态被称为完全锁定状态(参照图4);凹部78a和凸轮随动件74由于凸轮78停止在第二位置处而彼此接触且温度控制辊64由此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分离的状态被称为锁定解除状态(参照图5);并且外周部78c和凸轮随动件74由于凸轮78停止在第三位置处而彼此接触且温度控制辊64由此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分离的状态被称为半锁定状态(参照图6)。注意,如上所述,被压紧部101d和压紧部72彼此间隔开的分离距离在半锁定状态下比锁定解除状态下的分离距离短。换言之,压紧部72在半锁定状态下相当接近被压紧部101d。

定影装置中的位置关系

接着,将描述定影装置60中的位置关系。注意,下文中,温度控制辊64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接触的位置被称为接触位置α,并且温度传感器65测量加热辊63的表面温度的位置被称为测量位置β。测量位置β(参照图2)的示例是第一温度传感器65a与外周面63a接触的位置。注意,在温度控制辊64和外周面63a在其间有咬合宽度的情况下彼此接触时,接触位置α是咬合宽度的中心部分。

这里,如图2例示,温度控制辊64和温度传感器65以以下这种方式布置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中:轴部77的中心与接触位置α之间的距离(下文中被称为距离a1)长于轴部77的中心与测量位置β之间的距离(下文中被称为距离a2)。

在定影装置60中,轴部77沿与加热辊63的轴向方向(z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下文中被称为c方向)相对于测量位置β布置在与接触位置α间隔开且与接触位置α相反的位置处。这里,c方向是穿过被压紧部101d与压紧部72之间的接触点且穿过轴部77的中心的方向。注意,c方向是交叉方向的示例。起点o(参照图2)是c方向与和c方向垂直并穿过测量位置β的线的交点。在起点o用作基准时,从起点o朝向被压紧部101d与压紧部72之间的接触点延伸的侧被称为+c侧,并且与+c侧相反的侧被称为-c侧。

如图2例示,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中,接触位置α在c方向上定位在测量位置β的+c侧上,并且轴部77在c方向上定位在测量位置β的-c侧上。换言之,轴部77在沿与c方向垂直且沿轴部77的径向地延伸的垂直方向的视图(右侧视图)中相对于测量位置β布置在与接触位置α间隔开且与接触位置α相反(-c侧)的位置处。

操作

在控制器12发出打印命令时,图像形成设备10从锁定解除状态变为半锁定状态。换言之,在控制器12发出打印命令时,压紧部72压紧部72在相当靠近被压紧部101d的状态下处于待命。当基于由控制器12发出的打印命令而显影记录纸p时,图像形成设备10在由卤素加热器(未示出)加热整个加热辊63之后且在记录纸p进入咬合部n之前根据记录纸p的前端的位置从半锁定状态变为完全锁定状态。换言之,温度控制辊64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接触。图像形成设备10在加热辊63自从温度控制辊64已经与外周面63a接触以来旋转一次时从完全锁定状态变为锁定解除状态。换言之,温度控制辊64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分离。其后,在控制器12发出下一打印命令时,图像形成设备10从锁定解除状态变为半锁定状态,并且压紧部72在相当靠近被压紧部101d的状态下处于待命。

如上所述,图像形成设备10在由卤素加热器(未示出)加热整个加热辊63之后且在记录纸p进入咬合部n之前进入完全锁定状态,并且图像形成设备10在加热辊63自温度控制辊64已经与外周面63a接触以来旋转一次时进入锁定解除状态。换言之,图像形成设备10在以上所描述的时刻进入完全锁定状态,从而使得温度控制辊64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接触,使得降低在加热辊63在第一旋转期间与记录纸p接触时的加热辊63的表面温度。

因此,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即使在加热辊63的表面温度由于在加热辊63在第一旋转期间与记录纸p接触时被卤素加热器(未示出)加热而高于适当温度时,也可以使得加热辊63在表面温度降低之后与记录纸p接触。在第二和随后旋转中的加热辊63的表面由于与在之前旋转中已经经受定影的记录纸p的一部分接触而具有降低的温度。换言之,在温度控制辊64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之间没有接触的情况下降低在第二和随后旋转中的每个旋转中加热辊63的表面温度。因此,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加热辊63的第二以及随后旋转中的每个旋转期间,温度控制辊64不与外周面63a接触。在与温度控制辊64接触之后加热辊63在第一旋转期间的表面温度大致等于加热辊63在第二和随后旋转中的每个旋转期间的表面温度。

由此,根据前面提及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与没有温度控制辊64的构造相比,可以减小在加热辊63与记录纸p接触时、加热辊63的表面温度在第一旋转与第二和随后旋转之间的差。因此,根据图像形成设备10,与没有温度控制辊64的构造相比,可以降低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中的光泽不均匀性,由此,可以降低在由定影装置60执行定影之后的色调剂图像的光泽不均匀性。

温度传感器65布置在温度控制辊64的旋转方向下游侧上,并且在加热辊63的旋转方向上布置在加压辊62的旋转方向上游侧上(参照图2)。换言之,根据温度传感器65,可以在由温度控制辊64控制表面温度之后测量加热辊63的表面温度。

温度传感器65沿z方向布置在温度控制辊64与加热辊63接触的区域中(参照图3),即,布置在温度控制辊64的区域中,该区域沿z方向延伸。由此,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与温度传感器65布置在温度控制辊64的z方向区域外部的构造相比,可以在由温度控制辊64控制表面温度之后精确测量加热辊63的表面温度。

温度控制辊64包括形成在其外周面上的摩擦部64a(参照图3)。摩擦部64a通过摩擦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来控制外周面63a的表面粗糙度。温度控制辊64例如被构造为在已经完成预定数量张的记录纸p的打印之后进入完全锁定状态,并且通过使用摩擦部64a摩擦外周面63a来控制外周面63a的表面粗糙度。由此,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使用温度控制辊64除了可以控制加热辊63的表面温度之外,还可以控制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的表面粗糙度。

摩擦部64a的宽度等于或大于记录纸p的最大宽度。由此,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与摩擦部64a的宽度小于记录纸p的最大宽度的构造相比,可以均匀地控制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的接触区域的表面粗糙度,该接触区域为与记录纸p接触的区域。因此,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与摩擦部64a的宽度小于记录纸pd的最大宽度的构造相比,可以降低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中的光泽不均匀性,由此,可以降低由定影装置60定影的色调剂图像中的光泽不均匀性。

这里,定影装置600将被描述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的比较例。图7例示了第一比较例中的定影装置600,并且图8例示了第二比较例中的定影装置600。根据各比较例的定影装置600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的不同在于温度控制辊640和温度传感器650被布置为使得距离a1短于距离a2。

如图7例示,根据第一比较例的杠杆710的轴部770布置在加热辊630的+y侧上,并且第一杠杆部710a、第二杠杆部710b以及第三杠杆部710c从轴部770朝向+x侧延伸。换言之,根据第一比较例的杠杆710被布置为从+y侧覆盖加热辊630和温度控制辊640。

这里,与第一比较例相反,因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被布置为沿y方向延伸,所以该定影装置的杠杆71不妨碍记录纸p的传送。由此,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即使在布置接触/分离机构70时,也可以将剥离构件66布置在咬合部n的传送方向下游侧上,并且将卷曲消除器单元90布置在定影装置60的+y侧上(参照图2)。

这里,在根据第一比较例的定影装置600的接触/分离机构700在从+z侧的视图(前视图)中顺时针旋转时,则壳体610中的接触/分离机构700的y方向长度变得长于图7所例示的其长度。由此,例如,假设接触/分离机构700从壳体610凸出,或者壳体610为了在内部收容接触/分离机构700而具有y方向上的更长长度。而且,卷曲消除器单元900(图7中未例示)布置在定影装置600的+y侧上;由此,不期望接触/分离机构700从壳体610凸出。另外,从图像形成设备10中的空间限制的角度来看不期望壳体610的y方向长度的增大。换言之,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与第一比较例相比,可以减小将定影装置60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0中所需的空间。因此,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与第一比较例相比,卷曲消除器单元90可以在不占用图像形成设备10中的空间的情况下布置在定影装置60的传送方向下游侧上。

如图8例示,根据第二比较例的杠杆710的轴部770布置在加热辊630的+y侧上,并且第一杠杆部710a、第二杠杆部710b以及第三杠杆部710c从轴部770朝向-y侧延伸。换言之,根据第二比较例的杠杆710被布置为相对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杠杆71在y方向上相反的状态下。

这里,图2所例示的接触/分离机构70的-y侧端与+y侧端之间的距离和图8所例示的接触/分离机构700的-y侧端与+y侧端之间的距离均被称为距离h1;并且图8所例示的温度传感器650的-y侧端与接触/分离机构700的+y侧端之间的距离被称为距离h2。

距离a1短于根据第三比较例的定影装置600中的距离a2,而距离a1长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中的距离a2。距离h1短于(参照图8)第二比较例中的距离h2。换言之,与距离a1短于距离a2的第二比较例相比,在被定位在布置在壳体61中的构件的-y方向上的最下游的部分(最下端)与接触/分离机构70的+y侧端之间的距离在距离a1长于距离a2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短。由此,即使在壳体61的y方向长度与第二比较例相比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缩短,接触/分离机构70也不从壳体61的+y侧端凸出。因此,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定影装置60可以在因为与第二比较例相比可以减小定影装置60的y方向长度而不占用y方向上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的空间的情况下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0中。

而且,在根据第二比较例的定影装置600中,压紧部720压紧被压紧部1010d的方向与温度控制辊640接近加热辊630的外周面630a的方向不同。由此,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相比,将温度控制辊640压靠至加热辊630的外周面630a的力在根据第二比较例的定影装置600中弱。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能够通过使用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将凸轮78停止在第三位置处。如图6例示,停止在第三位置处的凸轮78引起半锁定状态,其中压紧部72相当靠近被压紧部101d。

与锁定解除状态(参照图5)相比,压紧部72与被压紧部101d彼此间隔开的分离距离在半锁定状态下短。由此,与由于凸轮78停在第二位置处而引起的锁定解除状态相比,通过使凸轮78移动至第一位置引起完全锁定状态所需的时间可以在由于凸轮78停止在第三位置处引起的半锁定状态下短。换言之,与锁定解除状态相比,使温度控制辊64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接触所需的时间在半锁定状态下可以短。由此,可以通过在控制器12发出打印命令之前引起半锁定状态而在记录纸p进入咬合部n时引起完全锁定状态。

因此,与凸轮78仅停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处的构造相比,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中,可以使得温度控制辊64快速地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接触。

而且,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的轴部77在c方向上相对于测量位置β布置在与接触位置α间隔开且与接触位置α相反(-c侧)的位置处。因此,与轴部77被定位在测量位置β的接触位置α侧(+c侧)上的构造相比,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中,可以使得温度控制辊64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接触。

将通过与根据图9所例示的第三比较例的定影装置600进行比较来描述前面提及的情况。这里,在第三比较例中,在图9所示的起点s用作基准时,从起点s朝向被压紧部101d与压紧部72之间的接触点延伸的c方向侧被称为+c侧,并且与+c侧相反的侧被称为-c侧。

如图9例示,根据第三比较例的定影装置600的轴部770在c方向上布置在测量位置β的接触点α侧(+c侧)上。在根据第三比较例的定影装置600中,测量位置β在c方向上定位在起点s的-c侧(即,轴部770的-c侧)上。换言之,轴部770布置在接触位置α与测量位置β之间,即,布置在测量位置β的接触位置α侧(+c侧)上。

由此,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相比,在根据第三比较例的定影装置600中,轴部770与转轴790之间的距离短。换言之,与根据第三比较例的定影装置600相比,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中,轴部77与转轴79之间的距离短。

由此,与根据第三比较例的定影装置600相比,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中,在被压紧部101d移动与第三比较例中相同的移动量时的、杠杆71相对于凸轮78位移的角度变化更小。因此,与根据第三比较例的定影装置600相比,在定影装置60中,凸轮78的附接精度和尺寸精度的影响小,由此,可以使得温度控制辊64以提高的精度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接触。因此,与根据第三比较例的定影装置600相比,在定影装置60中,可以通过将凸轮78停在第三位置处精确地引起半锁定状态,其中压紧部72相当靠近被压紧部101d。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修改例

以下将参照图10描述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修改例(下文中被称为本修改例)。在描述中,将省略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重叠的特征。

如图10例示,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相比,在本修改例中,在加热辊63的旋转方向上,温度控制辊64与温度传感器65之间的距离短。然而,在本修改例中,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类似,温度控制辊64与温度传感器65以距离a1长于距离a2的方式布置。

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

以下将描述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在描述中,将省略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重叠的特征。

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类似,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能够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0a且能够从其拆卸。如图11例示,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同,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接触/分离机构70经由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0a上的托架(未示出)由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0a来支撑。由此,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接触/分离机构70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接触/分离机构(其中,接触/分离机构70由定影装置60的壳体61来支撑)的不同在于:接触/分离机构70由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0a来支撑。

这里,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因为接触/分离机构70由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0a支撑,所以加热辊63、加压辊62、温度传感器65、温度控制辊64以及剥离构件66附接到壳体61。附接到壳体61的加压辊62、加热辊63以及温度控制辊64是定期更换部件,这些定期更换部件由于使用、随着时间的过去而劣化,由此推荐定期更换。

由此,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可以仅将包括前面提及的定期更换部件的定影装置60附接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0a以及将其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0a拆卸。换言之,在图像形成设备10中,可以在不将不与定期更换部件对应的接触/分离机构70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0a分离的情况下更换定期更换部件。因此,与定影装置60和接触/分离机构70彼此一体的构造相比,在图像形成设备10中,可以减少要更换的部件的数量并减少运行成本。

另外,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的温度控制辊64能够附接到定影装置60且能够从其拆卸。换言之,对于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可以通过将温度控制辊64附接到该定影装置或将其从定影装置拆卸来采用包括温度控制辊64的构造和不包括温度控制辊64的构造二者之一。由此,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可以选择是否将温度控制辊64附接到定影装置60。

修改例

在前面提及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温度控制辊64在加热辊63的第二以及随后旋转中的每个旋转期间不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接触。然而,温度控制辊64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在由温度传感器65测量的加热辊63的表面温度高于适当温度时,即使在加热辊63的第二和随后旋转中的每个旋转期间,温度控制器64也可以与外周面63a接触。

凸轮78在前面提及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停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处。然而,凸轮78不限于此;可以省略第三位置,并且凸轮78可以停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处。

在前面提及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温度控制辊64是降低加热辊63的表面温度的构件。然而,温度控制辊64不限于此,并且可以是与加热辊63的外周面63a接触并对加热辊63加热以提高加热辊63的表面温度的构件。

在前面提及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温度控制辊64包括形成在其外周面上的摩擦部64a。然而,温度控制辊64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具有没有形成摩擦部64a的平滑外周面。

在前面提及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加压辊62包括充当热源的卤素加热器(未示出)。然而,加压辊62不限于此,并且可以不包括热源。

在前面提及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凸轮78在从+z侧的视图(前视图)中逆时针旋转。然而,凸轮78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在从+z侧的视图(前视图)中顺时针旋转。换言之,完全锁定状态可以通过在从+z侧的视图(前视图)中顺时针旋转凸轮78来引起。

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说明是为了例示和说明的目的而提供的。并非旨在对本发明进行穷尽,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而易见的是,很多修改例和变型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明显的。选择了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最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以使本领域其它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及适合于所设想的具体用途的各种变型。本发明的范围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