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62902发布日期:2019-01-18 23:04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使介质上的调色剂定影的定影装置。

有时定影装置具有:往复运动机构(移动机构),其使加热单元(加热带)移动;和控制部,其控制往复运动机构。往复运动机构具有:凸轮,其具有一对倾斜面;轴,其与倾斜面卡合;和马达,其使凸轮和轴相对移动。控制部在加热单元的移动方向切换的区域进行控制,使如下动作断断续续地反复进行,即,该动作为:在每次规定张数的片材通过夹持部的时候,驱动马达规定时间来使加热单元移动。该定影装置通过上述控制减少了片材的边缘所通过的加热带的表面磨损(损伤)。

然而,在上述的定影装置中,需要使凸轮和轴相对移动的马达和控制马达的控制部,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往复运动机构的结构变得复杂,并且制造成本也会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通过简单且价廉的结构来减少由介质的边缘对定影部件的表面的磨损。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定影装置具有定影部件、加压部件、压力调节部和联动移动部。所述定影部件一边绕轴旋转一边对介质上的调色剂进行加热。所述加压部件一边绕轴旋转一边与所述定影部件之间形成加压区域,并且对通过所述加压区域的所述介质上的调色剂进行加压。所述压力调节部通过使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中的任一方朝接近另一方的方向移动来对所述加压区域进行加压,并且通过使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中的任一方朝远离另一方的方向移动来对所述加压区域进行减压。所述联动移动部将所述压力调节部对所述加压区域进行减压的动作传递到所述定影部件,而使所述定影部件沿轴向移动。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所述定影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概略图(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压力调节部等(加压状态)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压力调节部等(减压状态)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联动移动部等的后视图。

图7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内部结构中、加压区域从加压状态位移到减压状态的过程的侧视图。

图7b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联动移动部等中、加压区域从加压状态位移到减压状态的过程的后视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内部结构(减压状态)的侧视图。

图8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联动移动部等(减压状态)的后视图。

图9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内部结构中、加压区域从减压状态位移到加压状态的过程的侧视图。

图9b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联动移动部等中、加压区域从减压状态位移到加压状态的过程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边参照附图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各图中所示的“fr”表示“前”,“rr”表示“后”,“l”表示“左”,“r”表示“右”,“u”表示“上”,“d”表示“下”。

[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参照图1对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打印机1的概略图(主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输送方向”是指片材s被输送的方向。另外,“上游”和“下游”以及与这些类似的用语是指片材s的输送方向的“上游”和“下游”以及与这些类似的概念。

打印机1具有构成大致长方体形的外观的装置主体2。在装置主体2的下部,例如设置有收装普通纸等片材s(介质)的供纸盒3。在装置主体2的上表面设置有出纸盘4。此外,片材s并不局限于纸质,也可以为树脂制等。

另外,打印机1具有供纸装置5、成像装置6和定影装置7。供纸装置5设置于从供纸盒3延伸到出纸盘4的输送路径8的上游端部。成像装置6设置于输送路径8的中间部,定影装置7设置于输送路径8的下游侧。

成像装置6包括调色剂盒10、感光鼓单元11和光扫描装置12。调色剂盒10例如收装黑色的调色剂(显影剂)。感光鼓单元11包括感光鼓13、充电装置14、显影装置15和转印辊16。转印辊16从下侧与感光鼓13接触而形成转印夹持部。此外,调色剂既可以为调色剂和载体混合的双组分显影剂,又可以为由磁性调色剂构成的单组分显影剂。

打印机1的控制装置(未图示)适当地控制各装置,如下这样执行图像形成处理。充电装置14使感光鼓13的表面带电。感光鼓13接受由光扫描装置12射出的扫描光,来承载静电潜像。显影装置15使用由调色剂盒10供给的调色剂来将感光鼓13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片材s由供纸装置5从供纸盒3送出到输送路径8,感光鼓13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通过转印夹持部的片材s。定影装置7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s。之后,片材s被排出到出纸盘4。

[定影装置]

接着,参照图2~图5对定影装置7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定影装置7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定影装置7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压力调节部24等(加压状态)的后视图。图5是表示压力调节部24等(减压状态)的后视图。

如图2和图3所示,定影装置7具有箱体20、定影部件21、加压辊22、发热单元23、压力调节部24和联动移动部25。定影部件21和加压辊22设置于箱体20的内部。发热单元23为用于对定影部件21进行加热的热源。压力调节部24为用于调节加压辊22对定影部件21的接触压力的单元。联动移动部25为用于使定影部件21沿轴向(前后方向)往复移动的单元。

<箱体>

如图2和图3所示,箱体20包括壳体20a、一对固定金属板20b和一对可动金属板20c。

壳体20a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且支承于装置主体2的内部(参照图1)。在壳体20a的左右两个表面形成有用于使片材s通过的开口。在壳体20a的右表面的开口设置有进入引导件31,该进入引导件31用于将片材s引导到定影部件21所包含的定影带21a和加压辊22的接触部分(加压区域n)。在壳体20a的左表面的开口设置有用于将片材s送出到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2(参照图2)。一对固定金属板20b在前后方向上相离而配置,且固定于壳体20a的内部(参照图3)。一对可动金属板20c位于一对固定金属板20b的内侧,且在前后方向上相离而配置。一对可动金属板20c经由转动轴30支承于一对固定金属板20b的左端部(参照图4)。可动金属板20c以转动轴30为中心能够转动(摆动)地被支承。

<定影部件>

如图2和图3所示,定影部件21包括定影带21a和一对端帽21b。

定影带21a为环状的带,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圆筒状。定影带21a的表层例如由聚酰亚胺树脂等具有耐热性和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等构成。一对端帽21b安装于定影带21a的轴向上的两端部。端帽21b隔着圆环状的弹性部件(未图示)与定影带21a的端部外周面紧贴。

如图2所示,在定影带21a的内部(内侧)设置有推压结构26。推压结构26包括支承部件26a和推压部件26c。

支承部件26a例如由金属材料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筒状。支承部件26a沿轴向贯穿定影部件21(定影带21a和端帽21b)而支承于一对固定金属板20b。定影部件21以相对于支承部件26a能够旋转且沿轴向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件26a。推压部件26c为固定于支承部件26a的下表面的耐热性树脂制的厚板状部件,具有挡住被推压到加压辊22的定影带21a的功能。此外,在定影带21a的内部设置有用于保持定影带21a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带引导件(未图示)。带引导件由导磁率大的合金形成,且由发热单元23来加热。

<加压辊>

如图2和图3所示,作为加压部件的一例的加压辊2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圆筒状。加压辊22包括金属制的芯棒22a和层积于芯棒22a的外周面的硅胶海绵等的弹性层22b。芯棒22a的前后两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承于一对可动金属板20c的上部。驱动马达(未图示)经由齿轮系等与芯棒22a连接,加压辊22由驱动马达驱动而旋转。

<发热单元>

如图2所示,发热单元23隔着间隙而配置于定影带21a的上方。发热单元23包括单元壳体23a和ih线圈23b。单元壳体23a以沿着定影带21a的上侧外表面的方式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半圆筒状。ih线圈23b设置于单元壳体23a的内部。通过高频电流流经ih线圈23b,由此,产生磁场,而使定影带21a的上侧被加热。此外,在箱体20设置有用于检测定影带21a的表面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未图示)。

<压力调节部>

如图3和图4所示,压力调节部24包括一对推压臂40、一对推压弹簧41、一对偏心凸轮42和凸轮马达43。此外,在图3中,省略了推压弹簧41的图示。

一对推压臂40配置于一对可动金属板20c的下侧。一对推压臂40分别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可动金属板20c的转动轴30。一对可动滚体44能够旋转地支承于一对推压臂40的下部内侧面。一对推压弹簧41为所谓的螺旋弹簧,其配置于一对推压臂40的右侧。一对推压弹簧41分别架设于可动金属板20c与推压臂40之间。推压弹簧41对可动金属板20c和推压臂40向使两者彼此离开的方向施力。

一对偏心凸轮42以与一对可动金属板20c(推压臂40)相对应的方式固定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凸轮连接轴45。凸轮连接轴45位于加压辊22的右下方,且与加压辊22大致平行地设置。凸轮连接轴45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前后两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承于一对固定金属板20b。此外,凸轮连接轴45的后端部贯穿后方的固定金属板20b而向后方延伸。另外,在凸轮连接轴45的后端部固定有传动齿轮46。

偏心凸轮42为从旋转中心(凸轮连接轴45)到外周面的距离(偏心半径)不固定的所谓的圆板凸轮。上述的一对推压臂40的可动滚体44分别被推压弹簧41施力而推压到偏心凸轮42的外周面(凸轮面)。在偏心凸轮42的周面上连续而形成有包括加压凸轮面f1和减压凸轮面f2的曲面。加压凸轮面f1的偏心半径形成为大于减压凸轮面f2的偏心半径。此外,偏心凸轮42具有在包括加压凸轮面f1和减压凸轮面f2的整个范围内使偏心半径连续地增减的曲面形状。

作为驱动源的凸轮马达43经由齿轮系(未图示)与凸轮连接轴45的前端部连接。凸轮马达43经由驱动电路等与打印机1的控制装置电连接而被控制驱动。凸轮马达43驱动偏心凸轮42(凸轮连接轴45)而使其旋转。

<压力调节部的作用>

当通过凸轮马达43的驱动,偏心凸轮42以凸轮连接轴45为中心正反旋转时,推压臂40以转动轴30为中心沿上下方向往复移动(摆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在图4(也同样在后述的图6、图7b、图8b、图9b。)中,将顺时针的旋转称为“正转”,将逆时针的旋转称为“反转”,将两种旋转往复的旋转称为“正反转”。

例如,如图4所示,在偏心凸轮42的加压凸轮面f1与可动滚体44接触的状态下,推压臂40(可动滚体44)和可动金属板20c变为被上推的状态。因此,加压辊22被强力地推压以陷入到定影带21a。即,形成于定影带21a与加压辊22之间的加压区域n变为被加压的加压状态。

如图5所示,当偏心凸轮42反转,直到减压凸轮面f2与可动滚体44接触为止时,推压臂40和可动金属板20c下降。于是,加压辊22向远离定影带21a的方向移动,而使加压区域n处的压力减少(减压状态)。此外,当偏心凸轮42从减压状态正转而使加压凸轮面f1与可动滚体44接触时,加压区域n重新变为加压状态(参照图4)。

如上所示,偏心凸轮42一边与支承加压辊22的部件(可动金属板20c、推压臂40等)接触,一边绕轴正反转,使加压辊22相对于定影部件21升降(向接近或者远离定影部件21的方向移动)。然后,压力调节部24通过使加压辊22向接近定影部件21(定影带21a)的方向移动来对加压区域n进行加压,并通过使加压辊22向远离定影部件21的方向移动来对加压区域n进行减压。此外,加压区域n是指从压力为0pa的上游侧的位置经由变为最大压力的位置到压力重新变为0pa的下游侧的位置的区域。

此外,上述的发热单元23(ih线圈23b)、驱动马达和温度传感器等经由各种驱动电路与打印机1的控制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控制所连接的装置等。

[定影装置的作用]

此处,参照图2对定影装置7的作用(定影处理)进行说明。此外,在实施定影处理时,加压区域n被设定为加压状态。

首先,控制装置控制驱动马达、发热单元23的驱动。加压辊22受到驱动马达的驱动力而旋转,定影部件21(定影带21a)从动于加压辊22而旋转(参照图2的实线细箭头)。发热单元23对定影带21a进行加热。温度传感器对定影带21a的表面温度进行检测,经由输入电路将检测信号发送到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从温度传感器接收到表示已达到设定温度(例如150~200℃)的检测信号时,一边控制发热单元23以使其维持该设定温度,一边开始执行已经说明的图像形成处理。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s进入到箱体20内,定影带21a一边绕轴正转,一边对通过加压区域n的片材s上的调色剂(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加压辊22一边绕轴旋转,一边对通过加压区域n的片材s上的调色剂进行加压。于是,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片材s。然后,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s被送出到箱体20的外部而排出到出纸盘4。

此外,当打印机1(定影装置7)停止(休止)时,在箱体20内(加压区域n)发生片材s的输送不良(卡纸)的情况、对信封等容易产生褶皱的介质实施图像形成处理(定影处理)的情况下等,控制装置控制凸轮马达43的驱动,使加压区域n处于减压状态。

在这种定影装置7中,片材s被夹持在定影带21a与加压辊22之间来进行输送。当反复进行基于定影装置7的定影处理,片材s的边缘(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反复通过定影带21a的大致相同的位置时,有时会对定影带21a的表层(表面)造成损伤(磨损)。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7具有联动移动部25,该联动移动部25通过将压力调节部24对加压区域n进行减压的动作传递到定影部件21来使定影部件21沿轴向移动,由此,减少了由片材s的边缘对定影带21a的表面的磨损。

<联动移动部>

参照图3和图6对联动移动部25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联动移动部25等的后视图。

联动移动部25包括联动弹簧50、第一旋转体51、第二旋转体52、连杆53、斜面凸轮54和单向离合器55。联动移动部25主要配置于后方的固定金属板20b的后侧。

如图3所示,作为施力部件的一例的联动弹簧50为所谓的螺旋弹簧,配置于定影部件21的前方。联动弹簧50架设于前方的端帽21b与前方的固定金属板20b之间。联动弹簧50对定影部件21向后方(轴向的一方)施力。

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旋转体51为形成为大致圆板状的齿轮,且能够旋转地支承于从后方的固定金属板20b向后方延伸的第一旋转轴60。第一旋转轴60与加压辊22的下方邻接且与凸轮连接轴45的左方邻接,该第一旋转轴60与加压辊22等平行地延伸。第一旋转体51与固定于凸轮连接轴45的后端部的传动齿轮46啮合。因此,第一旋转体51与偏心凸轮42联动而绕轴正反转。在第一旋转体51的后表面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第一突起部61a。第一突起部61a在靠近第一旋转体51的中心(第一旋转轴60)的位置从第一旋转体51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

第二旋转体52形成为直径比第一旋转体51小的大致圆板状。第二旋转体52能够旋转地支承于从斜面凸轮54向后方延伸的支承轴64。第二旋转体52绕与第一旋转体51的轴平行地延伸的轴正反转。第二旋转体52配置于第一旋转体51的上方。详细而言,第二旋转体52的中心配置于从第一旋转体51的中心(第一旋转轴60)沿铅垂方向朝上方延伸的垂直线上。另外,第二旋转体52的后表面与第一旋转体51的后表面大致对齐。在第二旋转体52的后表面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第二突起部61b。第二突起部61b从第二旋转体52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

连杆53形成为细长板状。在连杆53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形成有第一连接孔62a和第二连接孔62b。第一连接孔62a为用于使第一突起部61a以能够旋转的状态嵌合的圆孔。第二连接孔62b为沿连杆53的长度方向延伸,用于使第二突起部61b以能够移动的状态嵌合的长孔。第一连接孔62a与第一旋转体51的第一突起部61a连接,第二连接孔62b与第二旋转体52的第二突起部61b连接。因此,连杆53架设于第一旋转体51与第二旋转体52之间,将第一旋转体51的旋转传递到第二旋转体52。

此外,如果连杆53(各连接孔62a、62b)配置于连接第一旋转体51的中心和第二旋转体52的中心的直线上的话,会阻碍第一旋转体51等的旋转。因此,连杆53配置于从第一旋转体51等的中心向左右任一方偏离的位置。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压区域n为加压状态的情况下,第一突起部61a位于从第一旋转体51的中心靠左斜上方的位置,第二突起部61b位于从第二旋转体52的中心靠左斜上方的位置(参照图6)。另外,第二突起部61b位于第二连接孔62b的下端部(参照图6)。

斜面凸轮54形成为前端面倾斜的大致圆柱状。斜面凸轮54能够旋转地支承于从后方的固定金属板20b向后方延伸的第二旋转轴63。在斜面凸轮54的后端面形成有支承轴64,该支承轴64将第二旋转体52能够旋转地进行支承。支承轴64形成于与第二旋转轴63相同的轴线上。因此,斜面凸轮54设置于与第二旋转体52相同的轴线上。

斜面凸轮54的前端面(倾斜面)相对于第二旋转轴63倾斜。在该倾斜面的径向外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凸轮面。在圆环状的凸轮面上连续形成有包括推进凸轮面f10和推回凸轮面f20的斜面。推进凸轮面f10隔着旋转中心形成于推回凸轮面f20的相反侧。推进凸轮面f10为斜面凸轮54中最向前方突出的部分,推回凸轮面f20为斜面凸轮54中位于最后方的部分。斜面凸轮54的前端面具有以连接旋转中心和两个凸轮面f10、f20的直线为对称中心而对称的倾斜形状。

斜面凸轮54的前端面(倾斜面)经由推进传动部件65与定影部件21的后端部(后方的端帽21b)接触。推进传动部件65形成为大致棒状,以能够沿轴向往复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后方的固定金属板20b。推进传动部件65的前端部以滑动的状态与后方的端帽21b的下侧后表面接触。推进传动部件65的后端部以滑动的状态与斜面凸轮54的前端面(圆环状的凸轮面)接触。斜面凸轮54经由推进传动部件65,在绕轴正转的同时,使向前方(轴向的另一方)推进定影部件21的量发生变化。

单向离合器55设置于第二旋转体52与斜面凸轮54之间。

详细而言,单向离合器55的外圈与第二旋转体52的轴承部嵌合,斜面凸轮54的支承轴64与单向离合器55的内圈嵌合。单向离合器55构成为将第二旋转体52的正转传递到斜面凸轮54,且限制(不传递)第二旋转体52的反转被传递到斜面凸轮54。

<联动移动部的作用>

参照图3、图6、图7a、图7b、图8a、图8b、图9a和图9b对联动移动部25的作用进行说明。图7a是表示在定影装置7的内部结构中、加压区域n从加压状态位移到减压状态的过程的侧视图。图7b是表示在联动移动部25等中、加压区域n从加压状态位移到减压状态的过程的后视图。图8a是表示定影装置7的内部结构(减压状态)的侧视图。图8b是表示联动移动部25等(减压状态)的后视图。图9a是表示在定影装置7的内部结构中、加压区域n从减压状态位移到加压状态的过程的侧视图。图9b是表示在联动移动部25等中、加压区域n从减压状态位移到加压状态的过程的后视图。此外,此处,将偏心凸轮42的加压凸轮面f1与可动滚体44接触的状态(加压状态)设定为初始状态(参照图3和图6)。另外,在初始状态下,推进传动部件65与斜面凸轮54的推进凸轮面f10接触,定影部件21抵抗联动弹簧50的施力而位于被斜面凸轮54最大推进的位置(最前方的位置)(参照图3)。

(从加压状态位移到减压状态)

首先,如图7a和图7b所示,当控制装置开始凸轮马达43的驱动时,偏心凸轮42和传动齿轮46以凸轮连接轴45为中心反转。与传动齿轮46啮合的第一旋转体51正转而将连杆53下拉。

伴随着连杆53被下拉,第二旋转体52的第二突起部61b在第二连接孔62b中相对地向上方移动(参照图6和图7b)。此时,第一旋转体51正转,而第二旋转体52停止。如此,第二连接孔62b通过使第二突起部61b沿第二连接孔62b移动而使第一旋转体51暂时空转。

如图7b所示,当第一旋转体51继续正转(连杆53的下拉)时,第二突起部61b到达第二连接孔62b的上端部,开始与连杆53一起被下拉。于是,如图8a和图8b所示,第二旋转体52开始正转。第二旋转体52的正转经由单向离合器55被传递到斜面凸轮54,使斜面凸轮54也正转。推进传动部件65开始沿从斜面凸轮54的推进凸轮面f10朝向推回凸轮面f20的方向相对地移动。于是,使由斜面凸轮54推进定影部件21的量减少,因此,定影部件21被联动弹簧50施力而开始向后方(轴向的一方)移动(参照图8a)。

然后,当偏心凸轮42的减压凸轮面f2变为与可动滚体44接触的状态(减压状态)时(参照图8b),控制装置停止凸轮马达43的驱动,使偏心凸轮42和传动齿轮46的反转停止。另外,第一旋转体51、第二旋转体52和斜面凸轮54等的正转也停止。由于第一旋转体51暂时空转,因此,第二旋转体52的旋转角度比第一旋转体51的旋转角度小(一半以下)。因此,斜面凸轮54的旋转角度也较小,所以,定影部件21在稍微移动到后方的位置保持在被联动弹簧50向推进传动部件65推压的状态。

(从减压状态位移到加压状态)

接着,对将加压区域n从减压状态返回到加压状态(初始状态)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9a和图9b所示,当控制装置开始凸轮马达43的驱动时,偏心凸轮42和传动齿轮46以凸轮连接轴45为中心正转。第一旋转体51反转而将连杆53上推。

伴随着连杆53被上推,第二旋转体52的第二突起部61b在第二连接孔62b中相对地向下方移动(参照图8b和图9b)。此时,第一旋转体51反转,而第二旋转体52停止。即,第一旋转体51空转。

如图9b所示,当第一旋转体51继续反转(连杆53的上推)时,第二突起部61b到达第二连接孔62b的下端部,开始与连杆53一起被上推。于是,第二旋转体52开始反转(参照图7a和图7b的虚线箭头)。第二旋转体52的反转被单向离合器55阻断(传递),而使第二旋转体52空转。因此,斜面凸轮54和定影部件21停止。

然后,当偏心凸轮42的加压凸轮面f1变为与可动滚体44接触的状态(加压状态)时(参照图6),控制装置停止凸轮马达43的驱动,使偏心凸轮42和传动齿轮46的正转停止。另外,第一旋转体51和第二旋转体52的反转也停止,第一突起部61a、第二突起部61b和连杆53返回到原来位置(初始状态)(参照图3和图6)。定影部件21维持在将加压区域n从加压状态位移到减压状态时稍微移动到后方的位置。加压辊22被向稍微移动到后方的定影部件21的定影带21a推压。

当反复进行以上这种由压力调节部24对加压区域n的减压时,斜面凸轮54每次以规定角度(大致等角度)正转,定影部件21每次以规定距离(大致等间隔)向后方移动。即,在推进传动部件65从推进凸轮面f10向推回凸轮面f20相对移动时,斜面凸轮54的推进量逐渐减少,因此,定影部件21逐渐向后方(轴向的一方)移动。另一方面,在定影部件21从最大推进的位置(最前方的位置)被联动弹簧50施力而移动到被最大推回的位置(最后方的位置)之后,推进传动部件65从推回凸轮面f20向推进凸轮面f10相对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斜面凸轮54的推进量逐渐增加,因此,定影部件21逐渐向前方(轴向的另一方)移动。如上所述,每当进行压力调节部24对加压区域n进行减压的动作时,联动移动部25使定影部件21沿轴向阶段性地往复移动。

在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7中,采用了如下结构:联动移动部25使压力调节部24的减压动作和定影部件21沿轴向的移动(往复移动)机械式地联动。即,采用了如下结构:用于由压力调节部24对加压区域n进行减压的驱动力(凸轮马达43的驱动力)通过联动移动部25被转换为使定影部件21沿轴向移动的动力。根据该结构,由于加压区域n从加压状态位移到减压状态,因此,能够使定影带21a自动地沿轴向移动。据此,与另外设置定影部件21的移动用马达,并由控制装置对其进行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且价廉地构成用于使定影部件21移动的结构(联动移动部25的结构)。另外,据此,由于定影部件21和片材s的接触位置沿轴向偏移,因此,能够减少由片材s的边缘对定影部件21的表面的磨损。

另外,采用了如下结构:在加压区域n从加压状态位移到减压状态的过程中,联动移动部25使定影部件21移动。根据该结构,与在使加压区域n保持着加压状态下使定影部件21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较小的力使定影部件21移动。据此,能够在与加压辊22的接触部分降低施加给定影部件21的载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7中,采用了如下结构:伴随着压力调节部24对加压区域n的减压的反复进行,联动移动部25使定影部件21向前方或后方逐渐移动(往复)。换言之,采用了如下结构:在每次由压力调节部24对加压区域n进行减压时,联动移动部25使定影部件21分别以规定距离向前方或后方移动(往复)。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定影部件21的表面与片材s的边缘的接触部分在定影部件21的整个轴向范围内分散于多处。据此,能够有效地减少定影部件21的表面的磨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7中,采用了如下结构:第一旋转体51、连杆53和第二旋转体52将偏心凸轮42的旋转传递到斜面凸轮54,使斜面凸轮54改变被联动弹簧50施力的定影部件21的轴向上的位置(推进量)。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用于使加压辊22升降的凸轮马达43兼用作于使定影部件21沿轴向往复移动的驱动源。据此,与另外设置定影部件21的移动用马达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且价廉地构成联动移动部25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7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在第二旋转体52的第二突起部61b沿第二连接孔62b移动期间,第一旋转体51的旋转不会被传递到第二旋转体52。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二旋转体52(斜面凸轮54)的旋转角度小于第一旋转体51(偏心凸轮42)的旋转角度。据此,能够细化定影部件21的阶段性的移动量,从而能够分散片材s的边缘与定影部件21的表面的接触部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7中,驱动加压辊22而使其旋转,使定影部件21从动旋转,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驱动定影部件21而使其旋转,使加压辊22从动旋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7中,作为热源,采用了发热单元23,但是,代替于此,也可以在定影带21a的内部设置卤素加热器、碳加热器等热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7中,压力调节部24使加压辊22相对于定影部件21升降(向接近或远离定影部件21的方向移动),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使定影部件21向接近或远离加压辊22的方向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7中,联动移动部25使定影部件21以大致等间隔移动,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每次由压力调节部24对加压区域n进行减压时,改变斜面凸轮54的凸轮面形状(轮廓),以使定影部件21以不同间隔移动。另外,也可以改变斜面凸轮54的轮廓,以使联动移动部25使定影部件21朝轴向的一方逐渐移动,并使定影部件21朝轴向的另一方一次移动最大移动距离。另外,联动移动部25使定影部件21往复移动,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仅朝轴向的一方能够移动。另外,第二连接孔62b为长孔,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为用于使第二突起部61b以能够旋转的状态嵌合的圆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顺时针的旋转设定为“正转”,将逆时针的旋转设定为“反转”,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顺时针的旋转设定为“反转”,将逆时针的旋转设定为“正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作为一例,示出了将本发明适用于黑白打印机1的情况,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彩色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或多功能一体机等。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一种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