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45073发布日期:2019-01-16 08:08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智能电话为代表的便携型信息终端中,随着处置信息量的增加,显示画面的大小为显示装置的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另一方面,作为便携型信息终端的硬件,被要求较轻且紧凑。因而,作为被装入到便携型信息终端等中的显示装置,要求尽可能不存在非显示部、即显示区域的比例较高的设备。但是,关于用来驱动显示元件的内置电路、引绕配线、与外部设备的连接部,难以完全去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窄边框化的显示装置。

根据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具备:第1基体,具有作为具备显示元件的显示区域的第1区域、和作为非显示区域且与上述第1区域邻接的第2区域及第3区域;第1弯折线,位于上述第1区域与上述第2区域的边界;和第2弯折线,位于上述第1区域与上述第3区域的边界;上述第1弯折线沿着第1方向延伸;上述第2弯折线沿着与上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

根据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具备:第1区域,是具备显示元件的显示区域;第2区域及第3区域,与上述第1区域邻接;第1弯折线,位于上述第1区域与上述第2区域的边界,沿着第1方向延伸;第2弯折线,位于上述第1区域与上述第3区域的边界,沿着与上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第3弯折线,位于上述第2区域,沿着上述第1方向延伸;和第4弯折线,位于上述第3区域,沿着上述第2方向延伸;和上述第2区域具有位于上述第1弯折线与上述第3弯折线之间的第1保留显示区域;上述第3区域具有位于上述第2弯折线与上述第4弯折线之间的第2保留显示区域。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窄边框化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pnl的展开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区域a1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2基板sub2具备的遮光层bm的配置例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显示面板pnl的第1变形例的展开图。

图6是将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pnl沿着弯折线弯折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7是沿着图6所示的a-b线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显示面板pnl的第2变形例的展开图。

图9是将图8所示的显示面板pnl弯折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显示面板pnl的第3变形例的展开图。

图11是将图10所示的显示面板pnl弯折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显示面板pnl的第4变形例的展开图。

图13是表示显示面板pnl的第5变形例的展开图。

图14是将图13所示的显示面板弯折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15是示意地表示图13所示的c-d线的截面的图。

图16是表示显示面板pnl的第6变形例的展开图。

图17是将图16所示的显示面板pnl弯折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显示面板pnl的第7变形例的展开图。

图19是表示显示面板pnl的第8变形例的展开图。

图20是将图19所示的区域a6放大表示的平面图。

图21是沿着图19所示的e-f线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显示面板pnl的第9变形例的剖视图。

发明内容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顺便说一下,这里的公开只不过是例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容易地想到的本发明的主旨内的适当的变更当然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在某些情形下,为了使描述更清楚,在附图中将各个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与实际的模式相比示意地表示。此外,在说明书和附图中,对于具有与有关之前给出的附图描述的构成元素的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功能的构成元素,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且除非另外需要,否则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1表示了由第1方向x、与第1方向x垂直的第2方向y、和与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垂直的第3方向z规定的三维空间。另外,第1方向x和第2方向y以90度以外的角度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3方向z定义为上,将与第3方向z相反的一侧的方向定义为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dsp作为一例是具有液晶层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显示装置dsp也可以是具有有机电致发光(el)元件的有机el显示装置、或者具有电泳型元件等的电子纸张型显示装置等其他的显示装置。

显示装置dsp具备显示面板pnl、配线基板pc1和光学元件od。

显示面板pnl至少被沿着交叉的2个方向弯折。在图示的例子中,显示面板pnl在4个弯折线fl1、fl2、fl3及fl4处被弯折。弯折线fl1及fl3沿着第1方向x延伸。弯折线fl2及fl4沿着第2方向y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弯折,是指在单一部件上形成交叉的2个平面、并且在交叉的2个平面之间形成的曲面状的区域的宽度与平面的宽度相比充分小。在显示面板pnl的弯折中,曲率半径例如是显示面板pnl的厚度左右。

通过在弯折线fl1、fl2、fl3及fl4处被弯折,在显示面板pnl上,形成有作为主面的区域a1和位于侧面的区域a2、a3、a4及a5。在本实施方式中,区域a1是遍及其大致整面且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另一方面,区域a2、a3、a4及a5是非显示区域。

区域a1是四边形,在一例中是长方形状。弯折线fl1、fl2、fl3及fl4相当于区域a1的4个边。换言之,弯折线fl1、fl2、fl3及fl4相当于显示区域与非显示区域的边界。具体而言,弯折线fl1位于区域a1与区域a2的边界。弯折线fl2位于区域a1与区域a3的边界。弯折线fl3位于区域a1与区域a4的边界。弯折线fl4位于区域a1与区域a5的边界。另外,区域a1并不限于四边形,也可以是其他的多边形。

弯折线fl1、fl2、fl3及fl4都是山形折的弯折线。即,区域a2、a3、a4及a5在弯折线fl1、fl2、fl3及fl4分别被从区域a1朝向下侧(即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弯折。区域a1和区域a2、a3、a4及a5所成的角度在一例中都是约90度。另外,区域a1与区域a2、a3、a4及a5所成的角度也可以是90度以外的角度,也可以分别不同。也可能有区域a2、a3、a4及a5的各自与区域a1的背面侧重叠的情况。在显示面板pnl被弯折的状态下,区域a2、a3、a4及a5相互离开。

光学元件od具有与区域a1大致相等的面积,被设置在区域a1的正上方。即,区域a1的整面与光学元件od重叠。另一方面,区域a2、a3、a4及a5不与光学元件od重叠。在图示的例子中,显示面板pnl具备用来将显示装置dsp驱动的源极驱动器sd及栅极驱动器gd1。在一例中,源极驱动器sd被形成在区域a2中,栅极驱动器gd1被形成在区域a3中。在区域a2、a3、a4及a5分别位于区域a1的背面侧的情况下,源极驱动器sd及栅极驱动器gd1与区域a1的背面侧重叠。

配线基板pc1被安装在区域a2中。这样的配线基板pc1例如是有挠性的柔性基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柔性基板,只要在其至少一部分具备由可弯曲的材料形成的柔性部就可以。例如,配线基板pc1既可以是其整体被构成为柔性部的柔性基板,也可以是具备由玻璃环氧等硬质材料形成的刚性部、和由聚酰亚胺等可弯曲的材料形成的柔性部的刚性柔性基板。

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pnl的展开图。图2表示与由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规定的x-y平面平行的面。另外,以下在平面图中,将山形折的弯折线用虚线表示,将谷形折的弯折线用单点划线表示。

显示面板在一例中是大致八边形状。在图示的例子中,显示面板pnl具有区域a1、和与区域a1邻接的区域a2、a3、a4及a5。区域a2和区域a4中间夹着区域a1而在第2方向y上对置。区域a3和区域a5中间夹着区域a1而在第1方向x上对置。

弯折线fl1位于区域a1与区域a2的边界。弯折线fl2位于区域a1与区域a3的边界。弯折线fl3位于区域a1与区域a4的边界。弯折线fl4位于区域a1与区域a5的边界。弯折线fl1及fl3沿着第1方向x延伸。弯折线fl2及fl4沿着第2方向y延伸。在一例中,弯折线fl1的长度与弯折线fl3的长度相等。此外,弯折线fl2的长度与弯折线fl4的长度相等。在图示的例子中,弯折线fl1及fl3的长度比弯折线fl2及fl4的长度小。

区域a2、a3、a4及a5在一例中是梯形。区域a2、a3、a4及a5分别具有位于与区域a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e2a、e3a、e4a及e5a。在一例中,端部e2a及e4a沿着第1方向x延伸。端部e3a及e5a沿着第2方向y延伸。端部e2a及端部e4a的沿着第1方向x的长度比弯折线fl1及fl3的长度小。此外,端部e3a及端部e5a的沿着第2方向y的长度比弯折线fl2及fl4的长度小。

在第1方向x中,区域a2位于弯折线fl2与弯折线fl4之间。即,区域a2的区域a5侧的端部e2b不越过弯折线fl4。区域a2的区域a3侧的端部e2c不越过弯折线fl2。在图示的例子中,端部e2b从端部e2a的一端朝向弯折线fl1的一端以直线状延伸。此外,端部e2c从端部e2a的另一端朝向弯折线fl1的另一端以直线状延伸。

区域a4与区域a2同样,在第1方向x上位于弯折线fl2与弯折线fl4之间。即,区域a4的区域a5侧的端部e4b不越过弯折线fl4。区域a4的区域a3侧的端部e4c不越过弯折线fl2。在图示的例子中,端部e4b从端部e4a的一端朝向弯折线fl3的一端以直线状延伸。此外,端部e4c从端部e4a的另一端朝向弯折线fl3的另一端以直线状延伸。

在第2方向y上,区域a3位于弯折线fl1与弯折线fl3之间。即,区域a3的区域a2侧的端部e3b不超过弯折线fl1。区域a3的区域a4侧的端部e3c不越过弯折线fl3。在图示的例子中,端部e3b从端部e3a的一端朝向弯折线fl2的一端以直线状延伸。此外,端部e3c从端部e3a的另一端朝向弯折线fl2的另一端以直线状延伸。

区域a5与区域a3同样,在第2方向y上位于弯折线fl1与弯折线fl3之间。即,区域a5的区域a2侧的端部e5b不超过弯折线fl1。区域a5的区域a4侧的端部e5c不越过弯折线fl3。在图示的例子中,端部e5b从端部e5a的一端朝向弯折线fl4的一端以直线状延伸。此外,端部e5c从端部e5a的另一端朝向弯折线fl4的另一端以直线状延伸。

在图示的例子中,端部e2c和端部e3b位于同一直线上。端部e3c和端部e4c位于同一直线上。端部e4b和端部e5c位于同一直线上。端部e5b和端部e2b位于同一直线上。

显示面板pnl在区域a1中具备多个扫描线g、多个信号线s及与它们电连接的多个像素px。这里,像素px相当于能够根据像素信号单独地控制的最小单位。在图示的例子中,扫描线g沿着第1方向x延伸,在第2方向y上隔开间隔排列。信号线s沿着第2方向y延伸,在第1方向x上隔开间隔排列。像素px沿着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配置为矩阵状。

各像素px如在图中在下侧表示的那样,具备开关元件sw、像素电极pe、共通电极ce、液晶元件(后述的液晶层)lc等。开关元件sw例如由薄膜晶体管(tft)构成。扫描线g与在第1方向x上排列的像素px的各自的开关元件sw连接。信号线s与在第2方向y上排列的像素px的各自的开关元件sw连接。像素电极pe与开关元件sw电连接。像素电极pe分别与跨越多个像素px配置的共通电极ce对置,由在像素电极pe与共通电极ce之间产生的电场来驱动液晶层lc。保持容量cs形成在例如与共通电极ce同电位的电极、以及与像素电极pe同电位的电极之间。

此外,显示面板pnl在非显示区域中具备驱动各像素px的源极驱动器sd和栅极驱动器gd1及gd2。在图示的例子中,源极驱动器sd被形成在区域a2中,且沿着第1方向x延伸。栅极驱动器gd1被形成在区域a3,且沿着第2方向y延伸。栅极驱动器gd2被形成在区域a5,并沿着第2方向y延伸。信号线s延伸到区域a2,且与源极驱动器sd连接。扫描线g延伸到区域a3或区域a5,且与栅极驱动器gd1或栅极驱动器gd2连接。在图示的例子中,被连接在栅极驱动器gd1的扫描线g与被连接在栅极驱动器gd2的扫描线g在第2方向y上交替排列。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信号线s及扫描线g以直线状延伸,但也可以一部分弯曲。

弯折线fl1、fl2、fl3及fl4被沿着最外周的像素px配置。换言之,在弯折线fl1与端部e2a之间、弯折线fl2与端部e3a之间、弯折线fl3与端部e4a之间以及弯折线fl4与端部e5a之间,没有配置像素px。在图示的例子中,弯折线fl1位于处于最外周的像素px2a与源极驱动器sd之间。弯折线fl2位于处于最外周的像素px3a与栅极驱动器gd1之间。弯折线fl4位于处于最外周的像素px5a与栅极驱动器gd2之间。这里,像素px2a是沿着第1方向x排列的像素px中的、最接近于端部e2a的像素px。像素px3a是沿着第2方向y排列的像素px中的、最接近于端部e3a的像素px。像素px5a是沿着第2方向y排列的像素px中的最接近于端部e5a的像素px。弯折线fl1、fl2、fl3及fl4都不与源极驱动器sd、栅极驱动器gd1及gd2交叉。

显示面板pnl由第1基板sub1和第2基板sub2构成。上述的信号线s、扫描线g、开关元件sw、源极驱动器sd、栅极驱动器gd1及gd2等被形成在第1基板sub1上。第1基板sub1具备从第2基板sub2沿着第2方向y延伸的安装部mt1。在图示的例子中,安装部mt1位于区域a2,且沿着端部e2a设置。安装部mt1包括用来将显示面板pnl与图1所示的配线基板pc1等电连接的多个端子te。

第1基板sub1和第2基板sub2在第3方向z上对置,且用密封部se相互粘接。密封部se沿着显示面板pnl的外周被设置为大致八边形的框状。液晶层lc位于由密封部se包围的区域内。在图示的例子中,密封部se的一部分与区域a1重叠。具体而言,密封部se从区域a2经过区域a1向区域a3延伸,从区域a3经过区域a1向区域a4延伸,从区域a4经过区域a1向区域a5延伸,从区域a5经过区域a1向区域a2延伸。换言之,密封部se与弯折线fl1、fl2、fl3及fl4各交叉2次。在图示的例子中,密封部se在区域a2中位于源极驱动器sd与端部e2a之间,在区域a3中位于栅极驱动器gd1与端部e3a之间,在区域a5中位于栅极驱动器gd2与端部e5a之间。

在图示的例子中,连接在栅极驱动器gd1的配线wl1和连接在栅极驱动器gd2的配线wl2经过区域a1向安装部mt1延伸。即,配线wl1与弯折线fl2及fl1各交叉1次。配线wl1至少在区域a3及a1中位于比密封部se更靠内侧。配线wl2与弯折线fl4及fl1各交叉1次。配线wl2至少在区域a5及a1中位于比密封部se更靠内侧。连接在源极驱动器sd上的配线wl3在区域a2中朝向安装部mt1延伸。在图示的例子中,配线wl1、wl2及wl3在源极驱动器sd与端部e2a之间和密封部se交叉。另外,配线wl1经由栅极驱动器gd1与作为显示元件的液晶层lc电连接。配线wl2经由栅极驱动器gd2与作为显示元件的液晶层lc电连接。

图3是图2所示的区域a1的剖视图。这里,表示将显示装置dsp沿着第3方向z切断的剖视图。图示的显示面板pnl,具有与主要利用与基板主面大致平行的横电场的显示模式对应的结构。另外,这里的基板主面,是与x-y平面平行的面。

第1基板sub1具备基体10、信号线s、共通电极ce、金属层ml、像素电极pe、绝缘层11、绝缘层12、绝缘层13、第1取向膜al1等。基体10例如由聚酰亚胺等有机材料形成。基体10具有与第2基板sub2对置的第1面10a、和与第1面10a相反的一侧的第2面10b。另外,这里省略了开关元件及扫描线、夹在它们之间的各种绝缘层等的图示。

绝缘层11位于基体10之上,即第1面10a侧。未图示的扫描线及开关元件的半导体层位于基体10与绝缘层11之间。信号线s位于绝缘层11之上。绝缘层12位于信号线s及绝缘层11之上。共通电极ce位于绝缘层12之上。金属层ml在信号线s的正上方与共通电极ce接触。在图示的例子中,金属层ml位于共通电极ce之上,但也可以位于共通电极ce与绝缘层12之间。绝缘层13位于共通电极ce及金属层ml之上。像素电极pe位于绝缘层13之上。像素电极pe经由绝缘层13与共通电极ce对置。此外,像素电极pe在与共通电极ce对置的位置具有狭缝st。第1取向膜al1将像素电极pe及绝缘层13覆盖。

扫描线、信号线s及金属层ml由钼、钨、钛、铝等金属材料形成,既可以是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多层构造。共通电极ce及像素电极pe由ito或iz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绝缘层11及绝缘层13是无机绝缘层,绝缘层12是有机绝缘层。

另外,第1基板sub1的结构并不限于图示的例子,也可以是像素电极pe位于绝缘层12与绝缘层13之间、共通电极ce位于绝缘层13与第1取向膜al1之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像素电极pe被形成为不具有狭缝的平板状,共通电极ce具有与像素电极pe对置的狭缝。此外,像素电极pe及共通电极ce这两者也可以被形成为梳齿状,且以相互啮合的方式配置。

第2基板sub2具备基体20、遮光层bm、滤色器cf、外覆层oc、第2取向膜al2等。基体20例如由聚酰亚胺等有机材料形成。基体20具有与第1基板sub1对置的第1面20a、和与第1面20a相反的一侧的第2面20b。

遮光层bm及滤色器cf位于基体20的第1面20a侧。遮光层bm将各像素px划区。在图示的例子中,遮光层bm位于信号线s的正上方。滤色器cf与像素电极pe对置,其一部分与遮光层bm重叠。滤色器cf包括红色滤色器、绿色滤色器、蓝色滤色器等。外覆层oc将滤色器cf覆盖。第2取向膜al2将外覆层oc覆盖。

另外,滤色器cf也可以被配置在第1基板sub1。滤色器cf也可以包括4色以上的滤色器。在显示白色的像素中,既可以配置白色的滤色器,也可以配置无着色的树脂材料,也可以不配置滤色器而配置外覆层oc。此外,遮光层bm也可以形成在外覆层oc上。

包括第1偏光板pl1的第1光学元件od1位于第2面10b侧、即基体10与照明装置bl之间。包括第2偏光板pl2的第2光学元件od2位于第2面20b侧。第1光学元件od1及第2光学元件od2根据需要也可以包括相位差板。

另外,显示面板pnl也可以具有相对于基板主面垂直的纵电场、相对于基板主面倾斜方向的电场、或者与将它们组合而利用的显示模式对应的结构。在利用纵电场或斜电场的显示模式中,例如可以采用在第1基板sub1上具备像素电极pe及共通电极ce的某一方、在第2基板sub2上具备像素电极pe及共通电极ce的另一方的结构。

图4是表示第2基板sub2具备的遮光层bm的配置例的平面图。

在图4(a)所示的例子中,遮光层bm如在图中用斜线表示的那样,被设置在区域a2、a3、a4及a5的大致整面上。在区域a1中,在像素px的开口部不存在遮光层bm。在这样的结构中,区域a1与区域a2、a3、a4及a5的边界相当于没有设置遮光层bm的区域与设置有遮光层bm的区域的边界。弯折线fl1、fl2、fl3及fl4以与遮光层bm的内周大致重叠的方式取位。源极驱动器sd、栅极驱动器gd1及gd2位于遮光层bm的下方,其全部与遮光层bm重叠。

在图4(b)所示的例子中,遮光层bm被形成为将区域a1包围的框状。在遮光层bm的宽度充分窄的情况下,能够将遮光层bm看作显示区域与非显示区域的边界。弯折线fl1、fl2、fl3及fl4以与框状的遮光层bm大致重叠的方式取位。另外,遮光层bm也可以被省略。

根据本实施方式,显示面板pnl沿着位于最外周的像素px被弯折。作为显示区域的区域a1,相当于被沿着第1方向x延伸的弯折线fl1及fl3、和沿着第2方向y延伸的弯折线fl2及fl4包围的区域。由此,像素px被配置在通过弯折形成的显示面板pnl的主面的大致整面上。另一方面,源极驱动器sd、栅极驱动器gd1及gd2位于侧面。因而,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

进而,区域a2及a4不越过弯折线fl2及fl4,区域a3及a5不越过弯折线fl1及fl3。通过做成这样的结构,区域a2、a3、a4及a5不会相互干涉,能够将显示面板pnl弯折。

(第1变形例)

图5是表示显示面板pnl的第1变形例的展开图。第1变形例在显示面板pnl除了弯折线fl1、fl2、fl3及fl4以外还具备弯折线fl5、fl6、fl7及fl8这一点上与图2所示的例子不同。

弯折线fl5、fl6、fl7及fl8都是山形折的弯折线。弯折线fl5、fl6、fl7及fl8分别位于区域a2、a3、a4及a5中。具体而言,弯折线fl5在弯折线fl1与端部e2a之间沿着第1方向x延伸。弯折线fl6在弯折线fl2与端部e3a之间,沿着第2方向y延伸。弯折线fl7在弯折线fl3与端部e4a之间沿着第1方向x延伸。弯折线fl8在弯折线fl4与端部e5a之间沿着第2方向y延伸。

在一例中,弯折线fl5与弯折线fl1的距离l1、弯折线fl6与弯折线fl2的距离l2、弯折线fl7与弯折线fl3的距离l3及弯折线fl8与弯折线fl4的距离l4大致相等。这里,距离l1及l3是沿着第2方向y的距离,距离l2及l4是沿着第1方向x的距离。

在图示的例子中,源极驱动器sd位于弯折线fl5与端部e2a之间。此外,栅极驱动器gd1位于弯折线fl6与端部e3a之间,栅极驱动器gd2位于弯折线fl8与端部e5a之间。

密封部se沿着显示面板pnl的外周被设置为大致八边形的框状,且部分性地与区域a1重叠。即,密封部se与弯折线fl1、fl2、fl3、fl4、fl5、fl6、fl7及fl8分别各2次交叉。配线wl1从栅极驱动器gd1朝向安装部mt1延伸,与弯折线fl6、fl2、fl1及fl5交叉。配线wl2从栅极驱动器gd2朝向安装部mt1延伸,并与弯折线fl8、fl4、fl1及fl5交叉。配线wl3与哪个弯折线都不交叉。

区域a2除了端部e2a、e2b及e2c以外,还具有端部e2d及e2e。端部e2d位于端部e2b的延长线上,且位于弯折线fl1与弯折线fl5之间。端部e2e位于端部e2c的延长线上,且位于弯折线fl1与弯折线fl5之间。

区域a3除了端部e3a、e3b及e3c以外,还具有端部e3d及e3e。端部e3d位于端部e3b的延长线上,且位于弯折线fl2与弯折线fl6之间。端部e3e位于端部e3c的延长线上,且位于弯折线fl2与弯折线fl6之间。

区域a4及a5的结构与区域a2及a3是同样的,所以省略说明。

图6是将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pnl沿着弯折线弯折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6(a)表示显示面侧,图6(b)表示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

如图6(a)及图6(b)所示,显示面板pnl在弯折线fl5、fl6、fl7及fl8被弯折为山形折。由此,区域a2、a3、a4及a5中的包括端部e2a、e3a、e4a及e5a的一部分的区域位于区域a1的背面侧,且与区域a1对置。在一例中,源极驱动器sd与栅极驱动器gd1及gd2位于与区域a1大致平行的同一面内。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安装部mt1上安装着配线基板pc1。配线基板pc1与区域a1对置。

在显示面板pnl被弯折的状态下,区域a2、a3、a4及a5不重叠。即,端部e2a、e3a、e4a及e5a相互离开。在图示的例子中,端部e2e与端部e3d离开,并且沿着相互交叉的方向延伸。端部e2c与端部e3b离开,并且沿着相互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

图7是沿着图6所示的a-b线的剖视图。图7表示与由第1方向x及第3方向z规定的x-z平面平行的面。

在图示的例子中,区域a3在弯折线fl2处相对于区域a1以约90度弯折。进而,区域a3在弯折线fl6处被以约90度弯折。此外,区域a5在弯折线fl4处相对于区域a1被以约90度弯折。进而,区域a5在弯折线fl8处被以约90度弯折。由此,端部e3a及e5a位于区域a1的正下方。此外,位于弯折线fl6与端部e3a之间的栅极驱动器gd1及位于弯折线fl8与端部e5a之间的栅极驱动器gd2位于区域a1的正下方。另外,虽然图示省略,但区域a2及a4也同样地被弯折。另外,各弯折线处的弯折的角度也可以是90度以外。此外,也可以在各弯折线处,弯折的角度不同。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被区域a1、a3及a5包围的空间中配置有构造物ob。构造物ob例如也可以是照明装置,也可以是用来支承显示面板pnl的支承体。

在第1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图2所示的例子同样的效果。进而,根据第1变形例,能够将源极驱动器sd及栅极驱动器gd1及gd2配置到区域a1的正下方。因而,能够使显示装置dsp的厚度变小。

(第2变形例)

图8是表示显示面板pnl的第2变形例的展开图。第2变形例在端部e2d及e2e沿着第2方向y延伸、端部e3d及e3e沿着第1方向x延伸这一点上,与第1变形例不同。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区域a2中,端部e2d位于弯折线fl4的延长线上。端部e2e位于弯折线fl2的延长线上。在区域a3中,端部e3d位于弯折线fl1的延长线上。端部e3e位于弯折线fl3的延长线上。

端部e2d及端部e2e的沿着第2方向y的长度与端部e3d及e3e的沿着第1方向x的长度大致相等。此外,弯折线fl1、fl3、fl5及fl7的长度大致相等。弯折线fl2、fl4、fl6及fl8的长度大致相等。

图9是将图8所示的显示面板pnl弯折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9(a)表示显示面侧,图9(b)表示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

如图9(a)所示,在显示面板pnl被弯折的状态下,端部e2e与端部e3d相互相邻,且大致平行地对置。在图示的例子中,端部e2e和端部e3d沿着第3方向z延伸。此外,如图9(b)所示,端部e2c与端部e3b相互相邻,且大致平行地对置。在图示的例子中,端部e2c和端部e3b位于与x-y平面平行的同一面中。

在图9(b)所示的例子中,与图6(b)所示的例子相比,区域a2、a3、a4及a5相互接近。另外,在图9(b)中,区域a2、a3、a4及a5不相互重叠,但也可以重叠。在第2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1变形例同样的效果。

(第3变形例)

图10是表示显示面板pnl的第3变形例的展开图。第3变形例在显示面板pnl除了安装部mt1以外还具有安装部mt2及mt3这一点上与第2变形例不同。安装部mt2及mt3与安装部mt1同样,具备多个端子te。

安装部mt2位于区域a3中。安装部mt2相当于第1基板sub1中的沿着第1方向x从第2基板sub2延伸的区域。在图示的例子中,安装部mt2被沿着端部e3a设置。连接在栅极驱动器gd1的配线wl1朝向端部e3a延伸。即,配线wl1不与弯折线fl2及fl6交叉,而与安装部mt2具备的端子te连接。

安装部mt3位于区域a5。安装部mt3相当于第1基板sub1中的沿着第1方向x从第2基板sub2延伸的区域。在图示的例子中,安装部mt3被沿着端部e5a设置。连接在栅极驱动器gd2的配线wl2朝向端部e5a延伸。即,配线wl2不与弯折线fl4及fl8交叉,而与安装部mt3具备的端子te连接。

图11是将图10所示的显示面板pnl弯折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11(a)表示显示面侧,图11(b)表示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

如图11(a)所示,在显示面侧没有配置配线wl1及wl2。在图示的例子中,密封部se位于显示面侧。

在图11(b)所示的例子中,在安装部mt1安装着配线基板pc1,在安装部mt2安装着配线基板pc2,在安装部mt3安装着配线基板pc3。配线基板pc2及pc3与配线基板pc1同样,是具有挠性的柔性基板。另外,在将显示面板pnl弯折后而安装配线基板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安装部mt1、mt2及mt3安装单一的配线基板。

根据第3变形例,配线wl1及wl2能够不经过区域a1而与外部装置连接。因而,能够抑制贡献于显示的区域的减少,能够实现进一步的窄边框化。

(第4变形例)

图12是表示显示面板pnl的第4变形例的展开图。第4变形例在区域a2、a3、a4及a5具有保留显示区域b2、b3、b4、b5这一点上,与第2变形例不同。

保留显示区域b2、b3、b4及b5与区域a1同样具备多个像素px。在保留显示区域b2、b3、b4及b5中,像素px被沿着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配置。在图示的例子中,保留显示区域b2、b3、b4、b5是矩形状。弯折线fl1位于区域a1与保留显示区域b2之间。弯折线fl2位于区域a1与保留显示区域b3之间。弯折线fl3位于区域a1与保留显示区域b4之间。弯折线fl4位于区域a1与保留显示区域b5之间。换言之,弯折线fl1、fl2、fl3及fl4可以看作位于显示区域内。

在图示的例子中,保留显示区域b2位于弯折线fl1与弯折线fl5之间,并且比弯折线fl5更接近于弯折线fl1。保留显示区域b3位于弯折线fl2与弯折线fl6之间,并且比弯折线fl6更接近于弯折线fl2。保留显示区域b4位于弯折线fl3与弯折线fl7之间,并且比弯折线fl7更接近于弯折线fl3。保留显示区域b5位于弯折线fl4与弯折线fl8之间,并且比弯折线fl8更接近于弯折线fl4。另外,在保留显示区域b2、b3、b4及b5中,各像素px也可以与弯折线fl1、fl2、fl3及fl4侧同样接近于弯折线fl5、fl6、fl7、fl8。

在第5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2变形例同样的效果。进而,通过在区域a2、a3、a4及a5中配置像素px,能够根据弯折线fl1、fl2、fl3及fl4的定位的精度来调整显示区域的范围。

(第5变形例)

图13是表示显示面板pnl的第5变形例的展开图。第5变形例在显示面板pnl是矩形状这一点上与图2所示的例子不同。

显示面板pnl在一例中是长方形状。显示面板pnl除了区域a1至a5以外还具有区域a6、a7、a8及a9。区域a2和区域a4是同形状,区域a3和区域a5是同形状。在图示的例子中,区域a2和区域a4是沿着第1方向x的边的长度比沿着第2方向y的边的长度大的长方形状。区域a3和区域a5是沿着第1方向x的边的长度比沿着第2方向y的边的长度小的长方形状。

区域a6、a7、a8及a9是具有相同面积的正方形状。区域a6与区域a2和区域a3邻接。区域a7与区域a3和区域a4邻接。区域a8与区域a4和区域a5邻接。区域a9与区域a5和区域a2邻接。

显示面板pnl除了弯折线fl1、fl2、fl3及fl4以外,还具有弯折线fl9、fl10、fl11、fl12、fl13、fl14、fl15及fl16。弯折线fl9位于区域a6与区域a2的边界。弯折线fl10位于区域a6与区域a3的边界。弯折线fl11位于区域a7与区域a3的边界。弯折线fl12位于区域a7与区域a4的边界。弯折线fl13位于区域a8与区域a4的边界。弯折线fl14位于区域a8与区域a5的边界。弯折线fl15位于区域a9与区域a5的边界。弯折线fl16位于区域a9与区域a2的边界。

在图示的例子中,弯折线fl10及fl15位于弯折线fl1的延长线上。弯折线fl9及fl12位于弯折线fl2的延长线上。弯折线fl11及fl14位于弯折线fl3的延长线上。弯折线fl13及fl16位于弯折线fl4的延长线上。在一例中,弯折线fl9、fl12、fl13及fl16是山形折的弯折线,弯折线fl10、fl11、fl14及fl15是谷形折的弯折线。

进而,显示面板pnl在区域a6、a7、a8及a9中具有弯折线fl17、fl18、fl19及fl20。弯折线fl17从弯折线fl1与弯折线fl2的交叉部cp1,朝向显示面板pnl的顶点v1以直线状延伸。弯折线fl18从弯折线fl2与弯折线fl3的交叉部cp2朝向显示面板pnl的顶点v2以直线状延伸。弯折线fl19从弯折线fl3与弯折线fl4的交叉部cp3朝向显示面板pnl的顶点v3以直线状延伸。弯折线fl20从弯折线fl4与弯折线fl1的交叉部cp4朝向显示面板pnl的顶点v4以直线状延伸。弯折线fl17、fl18、fl19及fl20都是山形折的弯折线。

这里,顶点v1在一例中,相当于区域a6的沿着第1方向x延伸的端部e6a与区域a6的沿着第2方向y延伸的端部e6b的交点。同样,顶点v2相当于区域a7的沿着第1方向x延伸的端部e7a与区域a7的沿着第2方向y延伸的端部e7b的交点。顶点v3相当于区域a8的沿着第1方向x延伸的端部e8a与区域a8的沿着第2方向y延伸的端部e8b的交点。顶点v4相当于区域a9的沿着第1方向x延伸的端部e9a与区域a9的沿着第2方向y延伸的端部e9b的交点。

密封部se没有被配置在区域a6、a7、a8及a9。具体而言,密封部se位于区域a2、a3、a4及a5,并且经过交叉部cp1、cp2、cp3及cp4的内侧而被配置在区域a1。换言之,密封部se与弯折线fl1、fl2、fl3及fl4各交叉2次。

此外,配线wl1及wl2与密封部se同样,没有被配置在区域a6及a9中。在图示的例子中,配线wl1及wl2沿着密封部se位于密封部se的内侧。即,配线wl1从区域a3经过区域a1向区域a2延伸。配线wl2从区域a5经过区域a1向区域a2延伸。配线wl1与弯折线fl2及fl1交叉,配线wl2与弯折线fl4及fl2交叉。

图14是将图13所示的显示面板弯折的情况下的立体图。这里,对区域a6的附近进行说明。关于区域a7、a8及a9的附近是同样的,所以省略说明。

弯折线fl9沿着第3方向z延伸。弯折线fl9与图13所示的弯折线fl10重叠。区域a6被折叠为由弯折线fl9、弯折线fl17及端部e6a规定的直角三角形状的区域。在图示的例子中,区域a6被沿着区域a3配置。端部e6a与端部e3a重叠。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区域a3中,栅极驱动器gd1及密封部se的一部分与区域a6重叠。另外,区域a6也可以沿着区域a2配置。在此情况下,图13所示的弯折线fl9是谷形折的弯折线,弯折线fl10是山形折的弯折线。

图15是示意地表示沿着图13所示的c-d线的截面的图。这里,仅表示说明中需要的要素,省略了绝缘层等的一部分。

显示面板pnl具备基体10、基体20、绝缘层111、绝缘层112、绝缘层12、密封部se、液晶层lc及衬垫ps。绝缘层111及绝缘层112相当于图3所示的绝缘层11。

显示面板pnl在区域a3中具备构成栅极驱动器gd1的薄膜晶体管tr。薄膜晶体管tr具备半导体层sc、栅极电极wg、源极电极ws及漏极电极wd。在图示的例子中,半导体层sc被形成在基体10之上,且被绝缘层111覆盖。栅极电极wg被形成在绝缘层111之上,且被绝缘层112覆盖。源极电极ws及漏极电极wd被形成在绝缘层112之上,且被绝缘层12覆盖。源极电极ws及漏极电极wd在设置于绝缘层112的接触孔中与半导体层sc接触。

显示面板pnl在区域a2中具备配线wl1。配线wl1与栅极驱动器gd1电连接。在一例中,配线wl1被形成于与薄膜晶体管tr的源极电极ws及漏极电极wd同层。即,配线wl1被形成在绝缘层112之上,且被绝缘层12覆盖。在图示的例子中,配线wl1与位于正下方的导电层cl电连接。导电层cl被形成于与栅极电极wg同层。即,导电层cl被形成在绝缘层111之上,且被绝缘层112覆盖。配线wl1在形成于绝缘层112的接触孔中与导电层cl接触。

在图示的例子中,液晶层lc在区域a2及a3中位于密封部se与密封部se之间。液晶层lc不位于区域a6。

如以上那样形成的显示面板pnl在弯折线fl9处被以山形折弯折约90度。显示面板pnl在弯折线fl17处以山形折被弯折约180度。显示面板pnl在弯折线fl10处以谷形折被弯折约180度。

如上述那样,密封部se、液晶层lc、配线wl1及栅极驱动器gd1没有被设置在区域a6。换言之,密封部se、液晶层lc、配线wl1及栅极驱动器gd1不位于显示面板pnl被弯折180度的区域。另一方面,在图示的例子中,绝缘层11及12和衬垫ps遍及区域a2、区域a6及区域a3,即遍及从端部e2a到端部e3a的整体而形成。

在第5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图2所示的例子同样的效果。进而,由于具有将区域a2与区域a3、区域a3与区域a4、区域a4与区域a5及区域a5与区域a2相连的区域a6、a7、a8、a9,因此容易将显示面板pnl保持弯折的状态。

(第6变形例)

图16是表示显示面板pnl的第6变形例的展开图。第6变形例在多个弯折线位于区域a2至a9这一点上与第5变形例不同。

区域a2、a3、a4及a5与第1变形例同样,具有弯折线fl5、fl6、fl7及fl8。

进而,区域a2除了弯折线fl5以外,还具有弯折线fl21及fl22。弯折线fl21从弯折线fl5的一端朝向端部e2a延伸。端部e2a与弯折线fl21的交点比弯折线fl5与弯折线fl21的交点更远离区域a9。弯折线fl22从弯折线fl5的另一端朝向端部e2a延伸。端部e2a与弯折线fl22的交点比弯折线fl5与弯折线fl22的交点更远离区域a6。弯折线fl21及fl22都是谷形折的弯折线。

区域a4除了弯折线fl7以外还具有弯折线fl23及fl24。弯折线fl23从弯折线fl7的一端朝向端部e4a延伸。端部e4a与弯折线fl23的交点比弯折线fl7与弯折线fl23的交点更远离区域a8。弯折线fl24从弯折线fl7的另一端朝向端部e4a延伸。端部e4a与弯折线fl24的交点比弯折线fl7与弯折线fl24的交点更远离区域a7。弯折线fl23及fl24都是谷形折的弯折线。

区域a6除了弯折线fl17以外还具有弯折线fl25及fl26。弯折线fl25在弯折线fl9与弯折线fl17之间位于弯折线fl5的延长线上。弯折线fl26在弯折线fl10与弯折线fl17之间位于弯折线fl6的延长线上。弯折线fl25与弯折线fl26的交点位于弯折线fl17上。区域a7、a8及a9中的弯折线的配置与区域a6中的弯折线fl25及fl26的配置是同样的,所以省略说明。但是,区域a7、a8及a9中的弯折线的配置相对于弯折线fl25及fl26的配置分别旋转90、180及270度。

密封部se在区域a2中位于弯折线fl21及fl22的内侧。即,密封部se在区域a2中仅与弯折线fl5交叉。此外,密封部se在区域a4中位于弯折线fl23及fl24的内侧。即,密封部se在区域a4中仅与弯折线fl7交叉。

图17是将图16所示的显示面板pnl弯折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17(a)表示显示面侧,图17(b)表示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

显示面板pnl在与图14所示的第5变形例同样被弯折后,进而区域a2沿着谷形折的弯折线fl21及fl22被弯折,区域a4沿着谷形折的弯折线fl23及fl24被弯折。由此,如图17(b)所示,区域a2、a3、a4及a5中的包含端部e2a、e3a、e4a及e5a的一部分的区域在区域a1的背面侧与区域a1对置。源极驱动器sd和栅极驱动器gd1及gd2位于与区域a1大致平行的同一面内。

在图示的例子中,区域a3与区域a2及a4重叠。此外,区域a5与区域a2及a4重叠。即,端部e3a和端部e5a与区域a2及a4重叠。

进而,区域a6、a7、a8及a9的一部分与区域a1对置。区域a6与区域a2及a3重叠。区域a7与区域a3及a4重叠。区域a8与区域a4及a5重叠。区域a9与区域a5及a2重叠。图16所示的端部e6a、e7a、e8a及e9a在图17(b)所示的例子中沿着第2方向y延伸。在一例中,端部e6a及e7a与端部e3a重叠。端部e8a及e9a与端部e5a重叠。在图示的例子中,区域a6和区域a7与栅极驱动器gd1重叠。区域a8和区域a9与栅极驱动器gd2重叠。

在第6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5变形例同样的效果。进而,由于源极驱动器sd及栅极驱动器gd1及gd2被配置在区域a1的正下方,所以能够使显示装置dsp的厚度变小。

(第7变形例)

图18是表示显示面板pnl的第7变形例的展开图。图18将区域a6放大表示。第7变形例在显示面板pnl具有开口op这一点上与第6变形例不同。

开口op被设置在弯折线fl1与弯折线fl2交叉的交叉部cp1。密封部se位于比开口op更靠内侧。开口op至少被形成在图3所示的基体10及20上。另外,关于区域a7、a8及a9也是同样的结构。

在第7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6变形例同样的效果。进而,根据第7变形例,通过在交叉部cp1设置开口op,能够在交叉部cp1处抑制由弯折带来的应力的集中。因而,显示面板pnl的弯折变得容易。

(第8变形例)

图19是表示显示面板pnl的第8变形例的展开图。第8变形例在密封部se和配线wl1及wl2不位于区域a1这一点上与第5变形例不同。

密封部se被设置为经过区域a2至a9的框状。即,密封部se不与弯折线fl1至fl4交叉,但与弯折线fl9至fl20交叉。在图示的例子中,密封部se沿着显示面板pnl的外周被设置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

配线wl1从栅极驱动器gd1经过区域a6向区域a2延伸。即,配线wl1与弯折线fl10、fl17及fl9交叉。配线wl1在区域a6位于密封部se的内侧。配线wl2从栅极驱动器gd2经过区域a9向区域a2延伸。即,配线wl2与弯折线fl15、fl20及fl16交叉。配线wl2在区域a9中位于密封部se的内侧。

图20是将图19所示的区域a6放大表示的平面图。这里,配线wl1及密封部se省略了图示。

在区域a6中,形成有多个配线wl4(wl4a,wl4b,wl4c,…)。这样的配线wl4有分别供给不同种类信号的情况。即,有配线wl4a的电位与配线wl4b的电位不同的情况。配线wl4在区域a6沿着弯折线fl17的延伸方向隔开间隔而排列。在图示的例子中,配线wl4与相邻的配线平行地配置。换言之,配线wl4a和配线wl4b在与弯折线fl17重叠的区域不交叉。即,在显示面板pnl被弯折180度的区域,不形成配线wl4a与配线wl4b的层叠构造。

图21是沿着图19所示的e-f线的剖视图。这里,仅表示在说明中需要的要素,将绝缘层等的一部分省略。

显示面板pnl除了基板10、基体20、绝缘层111、绝缘层112、绝缘层12、密封部se、液晶层lc、衬垫ps及配线wl1以外,还具备绝缘层14。

在图示的例子中,绝缘层14遍及端部e2a与端部e3a之间的整体,且位于绝缘层112与绝缘层12之间。绝缘层14例如由聚酰亚胺等有机材料形成。另外,至少在与弯折线fl9、fl17及fl10重叠的区域设置绝缘层14就可以。

配线wl1从区域a3经过区域a6延伸到区域a2。即,配线wl1与弯折线fl10、fl17及fl9交叉。在图示的例子中,配线wl1遍及区域a3、a6及a2被形成在绝缘层14之上,且被绝缘层12覆盖。即,配线wl1除了形成有接触孔的区域以外,其整体与有机材料接触。

根据第8变形例,配线wl1及wl2和密封部se不位于区域a1中。因此,还能够实现显示装置dsp的窄边框化。此外,配线wl1位于由有机材料构成的绝缘层12与绝缘层14之间。因而,即使是显示面板pnl被弯折180度的情况,也能够抑制配线wl1的断线。进而,配置在区域a6中的多个配线wl4至少在弯折线fl17上不相互重叠。因而,能够缓和被弯折为180度的区域的应力集中。

(第9变形例)

图22是表示显示面板pnl的第9变形例的剖视图。第9变形例在显示面板pnl作为显示元件而具备有机el元件这一点上与图3所示的例子不同。

图22是图2所示的区域a1的剖视图。显示面板pnl由第1基板sub1和第2基板sub2构成。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1基板sub1之下设置有保护部件pp。

第1基板sub1具备基体30、开关元件sw(sw1、sw2、sw3)、反射层rl、有机el元件oled(oled1、oled2、oled3)、保护部件pp等。

基体30使用例如聚酰亚胺等有机绝缘材料形成。绝缘层31被形成在基体30之上。绝缘层31也可以包括用来抑制水分等从基体30朝向有机el元件oled侵入的隔绝层。另外,绝缘层31也可以被省略。

开关元件sw被形成在绝缘层31之上。开关元件sw例如由薄膜晶体管(tft;thin-film-transistor)构成。在图示的例子中,开关元件sw是顶栅极型,但也可以是底栅极型。以下,以开关元件sw1为例,说明其结构。

开关元件sw1具备半导体层sc、栅极电极wg、源极电极ws及漏极电极wd。

半导体层sc被形成在绝缘层31之上,被绝缘层32覆盖。栅极电极wg被形成在绝缘层32之上,被绝缘层33覆盖。源极电极ws及漏极电极wd分别被形成在绝缘层33之上。源极电极ws及漏极电极wd在将绝缘层33贯通到半导体层sc的接触孔中分别与半导体层sc接触。

栅极电极wg由铝(al)、钛(ti)、银(ag)、钼(mo)、钨(w)、铜(cu)、铬(cr)等金属材料,或将这些金属材料组合的合金等形成,也可以是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多层构造。形成源极电极ws及漏极电极wd的材料可以应用上述金属材料。绝缘层31至33由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形成。

开关元件sw1被绝缘层34覆盖。绝缘层34例如由透明的树脂等有机绝缘材料形成。

有机el元件oled被形成在绝缘层34之上。在图示的例子中,有机el元件oled是向与基体30相反的一侧射出光的所谓顶发射极型,但并不限于该例,也可以是向基体30侧射出光的所谓底发射极型。有机el元件oled1与开关元件sw1电连接,有机el元件oled2与开关元件sw2电连接,有机el元件oled3与开关元件sw3电连接。这样的有机el元件oled1至oled3都是相同构造。以下,以有机el元件oled1为例,说明其结构。

有机el元件oled1由像素电极pe1、共通电极ce及有机发光层org1构成。

像素电极pe1被设置在绝缘层34之上。像素电极pe1作为有机el元件oled1的例如阳极发挥功能。像素电极pe1在设置于绝缘层34内的接触孔中与开关元件sw1的漏极电极wd接触,且与开关元件sw1电连接。有机发光层org1被形成在像素电极pe1之上。为了提高发光效率,有机发光层org1也可以还包括电子注入层、空穴注入层、电子输送层、空穴输送层等。共通电极ce被形成在有机发光层org1之上。共通电极ce作为有机el元件oled1的例如阴极发挥功能。共通电极ce和像素电极pe由例如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有机el元件oled1,以与被施加在像素电极pe1与共通电极ce之间的电压(或电流)对应的亮度发光。

另外,如图22所示,在顶发射极型的情况下,有机el元件oled1优选的是在绝缘层34与像素电极pe1之间包括反射层rl。反射层rl由例如铝、银等的反射率较高的金属材料形成。另外,反射层rl的反射面、即有机发光层org1侧的面既可以如图示那样是平坦的,也可以为了赋予光散射性而形成有凹凸。

在一例中,有机el元件oled1具备的有机发光层org1以蓝色发光,有机el元件oled2具备的有机发光层org2以绿色发光,有机el元件oled3具备的有机发光层org3以红色发光。各有机el元件oled被由有机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层(肋板)35划分。即,有机发光层org1、org2及org3在绝缘层35与绝缘层35之间与像素电极pe1、pe2及pe3接触。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有机el元件oled优选的是被透明的封闭膜封闭。

第2基板sub2具备基体40、滤色器层220等。基体40例如由聚酰亚胺等有机绝缘材料形成。另外,基体40也可以包括光学膜或偏光板等。

滤色器层220被配置在基体40的内表面40a侧。滤色器层220具备滤色器cf1、滤色器cf2及滤色器cf3。滤色器cf1、cf2、cf3由分别被着色为相互不同颜色的树脂材料形成。在一例中,滤色器cf1是蓝色滤色器,滤色器cf2是绿色滤色器,滤色器cf3是红色滤色器。另外,滤色器层220也可以还包括白色或透明的滤色器。滤色器cf1、cf2、cf3分别与有机el元件oled1、oled2、oled3对置。另外,滤色器也可以省略。

上述那样的第1基板sub1和第2基板sub2在区域a1被透明的粘接剂41粘接。此外,第1基板sub1及第2基板sub2也可以除了粘接剂41以外,还在非显示区域被包围粘接剂41的密封件粘接。

在第9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图3所示的例子同样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晶元件lc及有机el元件oled相当于显示元件。基体10及基体30相当于第1基体。区域a1相当于第1区域,区域a2相当于第2区域,区域a3相当于第3区域。此外,区域a6相当于第4区域。弯折线fl1相当于第1弯折线,弯折线fl2相当于第2弯折线,弯折线fl5相当于第3弯折线,弯折线fl6相当于第4弯折线。此外,弯折线fl17相当于第5弯折线。源极驱动器sd相当于第1驱动器,栅极驱动器gd2相当于第2驱动器。端部e2a相当于第1端部,端部e3a相当于第2端部。安装部mt1相当于第1安装部,安装部mt2相当于第2安装部。配线wl1相当于第1配线。配线wl4a相当于第2配线,配线wl4b相当于第3配线。密封部se相当于框体。绝缘层12相当于第1有机绝缘层,绝缘层14相当于第2有机绝缘层。保留显示区域b2相当于第1保留显示区域,保留显示区域b3相当于第2保留显示区域。

以上说明了一些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例示,而不是要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事实上,这里给出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实施;而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对这里给出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各样的省略、替代及变更。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物涵盖本发明的范围内的这些形式或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