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及头戴式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3106发布日期:2018-10-19 21:43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头戴及头戴式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头戴及头戴式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头戴式电子设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例如,虚拟现实眼镜、近视治疗仪、头戴式电筒等。以虚拟现实眼镜为例,虚拟现实眼镜是利用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集合的产品,能提供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虚拟现实眼镜包括设备主体和用于连接设备主体以便佩戴于人体头部的头戴。现有技术中,头戴的围度调节结构设计复杂,不仅存在着生产加工成本高昂的弊端,而且使用时调节过程繁琐,严重影响用户使用虚拟现实眼镜的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戴及头戴式电子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应用于头戴式电子设备,所述头戴呈环状结构,包括第一头戴主体、第二头戴主体、第一钢带、第二钢带、第一弹性带和第二弹性带;

所述第一头戴主体呈弧形结构,且佩戴时位于人体头部前方,所述第一头戴主体内部设置有带体容纳腔,所述带体容纳腔内远离人体头部的侧壁设置有连通所述带体容纳腔与外环境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靠近所述第一头戴主体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第一头戴主体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头戴主体呈弧形结构,且佩戴时位于人体头部的后方;

所述第一钢带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的第一端部,且容纳于所述带体容纳腔,并能够在所述带体容纳腔内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一钢带延伸至外环境的长度,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头戴主体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二钢带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的第二端部,且容纳于所述带体容纳腔,并能够在所述带体容纳腔内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二钢带延伸至外环境的长度,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头戴主体的第二端部连接;

所述第一弹性带一端容纳于所述带体容纳腔,且与所述第一钢带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延伸至外环境,且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的外壁设置的第一连接处,所述第一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的第二端部之间,所述第二弹性带一端容纳于所述带体容纳腔,且与所述第二钢带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延伸至外环境,且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的外壁设置的第二连接处,所述第二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的第一端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带包括第一非弹性部、第二非弹性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非弹性部与所述第二非弹性部之间的第一弹性部,所述第一非弹性部容纳于所述带体容纳腔,且与所述第一钢带连接,所述第二非弹性部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处,所述第一弹性部容纳于所述带体容纳腔;

所述第二弹性带包括第三非弹性部和第四非弹性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非弹性部与所述第四非弹性部之间的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三非弹性部容纳于所述带体容纳腔,且与所述第二钢带连接,所述第四非弹性部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处,所述第二弹性部容纳于所述带体容纳腔,且与所述第一弹性部交错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部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非弹性部的靠近人体头部上方的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非弹性部的靠近人体头部上方的位置,所述第二弹性部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非弹性部的靠近人体头部下方的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非弹性部的靠近人体头部下方的位置,以实现所述第二弹性部与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交错设置;

或,所述第一弹性部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非弹性部的靠近人体头部下方的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非弹性部的靠近人体头部下方的位置,所述第二弹性部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非弹性部的靠近人体头部上方的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非弹性部的靠近人体头部上方的位置,以实现所述第二弹性部与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交错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部包括第一弹性条和第二弹性条,所述第一弹性条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非弹性部的靠近人体头部上方的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非弹性部的靠近人体头部上方的位置,所述第二弹性条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非弹性部的靠近人体头部下方的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非弹性部的靠近人体头部下方的位置,且所述第二弹性条与所述第一弹性条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二弹性部一端与所述第三非弹性部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弹性条与所述第二弹性条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第四非弹性部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弹性部与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交错设置;

或,所述第二弹性部包括第三弹性条和第四弹性条,所述第三弹性条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非弹性部的靠近人体头部上方的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非弹性部的靠近人体头部上方的位置,所述第四弹性条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非弹性部的靠近人体头部下方的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非弹性部的靠近人体头部下方的位置,且所述第四弹性条与所述第三弹性条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弹性部一端与所述第一非弹性部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弹性条与所述第四弹性条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第二非弹性部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弹性部与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交错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带还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非弹性部与所述第一弹性部的接合处,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宽度,以防止所述第一弹性带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延伸至外环境;

所述第二弹性带还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四非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弹性部的接合处,所述第二限位件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宽度,以防止所述第二弹性带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延伸至外环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头戴主体的外壁设置有第一可拆卸连接件和第二可拆卸连接件,所述第一可拆卸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处118,所述第二可拆卸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处119;

所述第一弹性带远离所述第一钢带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可拆卸连接件,所述第三可拆卸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可拆卸连接件,以实现所述第一弹性带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的外壁的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弹性带远离所述第二钢带的一端设置有第四可拆卸连接件,所述第四可拆卸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可拆卸连接件,以实现所述第二弹性带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的外壁的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可拆卸连接件和第二可拆卸连接件为魔术贴毛面体,所述第三可拆卸连接件和第四可拆卸连接件为魔术贴勾面体,或所述第一可拆卸连接件和第二可拆卸连接件为魔术贴勾面体,所述第三可拆卸连接件和第四可拆卸连接件为魔术贴毛面体。

进一步地,所述头戴还包括第一弹性胶条和第二弹性胶条,所述第一弹性胶条一端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的第一端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头戴主体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胶条一端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的第二端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头戴主体的第二端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电子设备包括设备主体、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上述头戴;

所述设备主体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且佩戴时所述第一侧朝向人体头部的左侧,所述第二侧朝向人体头部的右侧,所述第一连接件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的第一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的第二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的第二端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头戴式电子设备为虚拟现实眼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及头戴式电子设备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弹性带和第二弹性带,以使用户在将所述头戴佩戴于头部之后,若所述头戴的张紧程度不能满足需求,则可以通过外拉所述第一弹性带远离所述第一钢带的一端,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处,以缩短所述第一钢带延伸至外环境的长度,以及外拉所述第二弹性带远离所述第二钢带的一端,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处,以缩短所述第二钢带延伸至外环境的长度,从而减小所述头戴的围度,实现所述头戴围度的微调,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所述头戴不仅结构简单,生产加工成本低廉,而且微调操作过程便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头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头戴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头戴的剖面图。

图4为图1所示头戴的装配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弹性带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6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头戴的装配图。

图7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头戴的装配图。

图8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头戴的装配图。

图9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头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头戴式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头戴式电子设备;100-头戴;110-第一头戴主体;111-带体容纳腔;112-第一通孔;113-第二通孔;114-第一头戴主体底壳;115-第一头戴主体盖体;116-第一钢带出入口;117-第二钢带出入口;118-第一连接处;119-第二连接处;120-第二头戴主体;130-第一钢带;140-第二钢带;150-第一弹性带;151-第一非弹性部;152-第二非弹性部;153-第一弹性部;154-第一胶带;155-第二胶带;156-第三胶带;157-第一限位件;160-第二弹性带;161-第三非弹性部;162-第四非弹性部;163-第二弹性部;164-第二限位件;170-第一弹性胶条;180-第二弹性胶条;200-设备主体;300-第一连接件;400-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头戴100,应用于头戴式电子设备,所述头戴式电子设备可以是虚拟现实眼镜、近视治疗仪、头戴式电筒等。所述头戴100呈环状结构,包括第一头戴主体110、第二头戴主体120、第一钢带130、第二钢带140、第一弹性带150和第二弹性带160。

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呈弧形结构,且佩戴时位于人体头部前方,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内部设置有带体容纳腔111,所述带体容纳腔111内远离人体头部的侧壁设置有连通所述带体容纳腔111与外环境的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113,所述第一通孔112靠近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二通孔113靠近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的第二端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可以由第一头戴主体底壳114和第一头戴主体盖体115组成,所述第一头戴主体盖体115盖合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底壳114,以形成所述带体容纳腔111,且佩戴时所述第一头戴主体底壳114贴合于人体头部,也即,所述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113设置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盖体115。此外,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的第一端部设置有连通所述带体容纳腔111与外环境的第一钢带出入口116,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的第二端部设置有连通所述带体容纳腔111与外环境的第二钢带出入口117。所述第二头戴主体120呈弧形结构,且佩戴时位于人体头部的后方。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用“前”、“后”等术语所指代的方位为用户通过常规佩戴方式佩戴所述头戴100之后的方位。

所述第一钢带130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的第一端部,且容纳于所述带体容纳腔111,并能够在所述带体容纳腔111内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一钢带130延伸至外环境的长度,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钢带出入口116延伸至外环境,且与所述第二头戴主体120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二钢带140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的第二端部,且容纳于所述带体容纳腔111,并能够在所述带体容纳腔111内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二钢带140延伸至外环境的长度,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钢带出入口117延伸至外环境,且与所述第二头戴主体120的第二端部连接。

请结合图4,所述第一弹性带150一端容纳于所述带体容纳腔111,且与所述第一钢带130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通孔113延伸至外环境,且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的外壁设置的第一连接处118,所述第一连接处118位于所述第二通孔113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的第二端部之间。所述第二弹性带160一端容纳于所述带体容纳腔111,且与所述第二钢带140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通孔112延伸至外环境,且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的外壁设置的第二连接处119,所述第二连接处119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12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的第一端部之间。

通过上述设置,当用户在将所述头戴100佩戴于头部之后,若所述头戴100的张紧程度不能满足需求,则可以通过外拉所述第一弹性带150远离所述第一钢带130的一端,以缩短所述第一钢带130延伸至外环境的长度,以及外拉所述第二弹性带160远离所述第二钢带140的一端以缩短所述第二钢带140延伸至外环境的长度,从而减小所述头戴100的围度,实现所述头戴100围度的微调,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所述头戴100不仅结构简单,生产加工成本低廉,而且微调操作过程便捷。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带150包括第一非弹性部151、第二非弹性部152,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非弹性部151与所述第二非弹性部152之间的第一弹性部153,所述第一非弹性部151容纳于所述带体容纳腔111,且与所述第一钢带130连接,所述第二非弹性部152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处118,所述第一弹性部153容纳于所述带体容纳腔111,同样,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带160包括第三非弹性部161和第四非弹性部162,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非弹性部161与所述第四非弹性部162之间的第二弹性部163,所述第三非弹性部161容纳于所述带体容纳腔111,且与所述第二钢带140连接,所述第四非弹性部162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处119,所述第二弹性部163容纳于所述带体容纳腔111。

请结合图5,所述第一弹性带150由具有弹性的第一胶带154、具有弹性的第二胶带155,以及不具有弹性的第三胶带156组成。所述第二胶带155与所述第一胶带154长度一致,且贴合于所述第一胶带154,所述第三胶带156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三胶带156设置于所述第一胶带154与所述第二胶带155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一胶带154和所述第二胶带155的一端,以与所述第一胶带154和第二胶带155组合形成第一非弹性部151,另一个所述第三胶带156设置于所述第一胶带154与所述第二胶带155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一胶带154和第二胶带155的另一端,以与所述第一胶带154和第二胶带155组合形成第二非弹性部152,所述第一弹性部153则为所述第一非弹性部151与所述和第二非弹性部152之间的部位。由于所述第一弹性部153由所述第一胶带154和第二胶带155贴合形成,因此,耐受重复拉伸能力较强,能够保证所述头戴100围度的微调功能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带160与所述第一弹性带150结构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部163与所述第一弹性部153交错设置,以避免所述第二弹性部163与所述第一弹性部153在所述带体容纳腔111内接触甚至缠绕,从而增大摩擦力,影响用户操作体验。

请参阅图4和图6,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弹性部153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非弹性部151的靠近人体头部上方的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非弹性部152的靠近人体头部上方的位置,所述第二弹性部163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非弹性部161的靠近人体头部下方的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非弹性部162的靠近人体头部下方的位置,以实现所述第二弹性部163与所述第一弹性部153的交错设置(如图4所示),或,所述第一弹性部153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非弹性部151的靠近人体头部下方的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非弹性部152的靠近人体头部下方的位置,所述第二弹性部163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非弹性部161的靠近人体头部上方的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非弹性部162的靠近人体头部上方的位置,以实现所述第二弹性部163与所述第一弹性部153的交错设置(如图6所示)。

请参阅图7和图8,本实施例中,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弹性部153包括第一弹性条和第二弹性条,所述第一弹性条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非弹性部151的靠近人体头部上方的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非弹性部152的靠近人体头部上方的位置,所述第二弹性条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非弹性部151的靠近人体头部下方的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非弹性部152的靠近人体头部下方的位置,且所述第二弹性条与所述第一弹性条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二弹性部163一端与所述第三非弹性部161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弹性条与所述第二弹性条之的间隙与所述第四非弹性部162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弹性部163与所述第一弹性部153的交错设置(如图7所示),或,所述第二弹性部163包括第三弹性条和第四弹性条,所述第三弹性条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非弹性部161的靠近人体头部上方的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非弹性部162的靠近人体头部上方的位置,所述第四弹性条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非弹性部161的靠近人体头部下方的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非弹性部162的靠近人体头部下方的位置,且所述第四弹性条与所述第三弹性条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弹性部153一端与所述第一非弹性部151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弹性条与所述第四弹性条之的间隙与所述第二非弹性部152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弹性部163与所述第一弹性部153的交错设置(如图8所示)。

请参阅图4、图6、图7和图8,为避免用户在外拉所述第一弹性带150或所述第二弹性带160时,拉伸力度过大,甚至超过所述第一弹性带150和第二弹性带160的弹性极限,以使所述第一弹性带150或第二弹性带160无法恢复自由长度,而影响使用寿命,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带150还包括第一限位件157,所述第一限位件157设置于所述第二非弹性部152与所述第一弹性部153的接合处,所述第一限位件157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通孔113的宽度,以防止所述第一弹性带150通过所述第二通孔113延伸至外环境,同样,所述第二弹性带160还包括第二限位件164,所述第二限位件164设置于所述第四非弹性部162与所述第二弹性部163的接合处,所述第二限位件16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通孔112的宽度,以防止所述第二弹性带160通过所述第一通孔112延伸至外环境。

所述头戴100围度的微调完成之后,为便于所述第一弹性带150和第二弹性带160的固定,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的外壁设置有第一可拆卸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可拆卸连接件(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可拆卸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处118,所述第二可拆卸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处119。所述第一弹性带150远离所述第一钢带130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可拆卸连接件(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三可拆卸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可拆卸连接件,以实现所述第一弹性带150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的外壁的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弹性带160远离所述第二钢带140的一端设置有第四可拆卸连接件(图中未示出),所述第四可拆卸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可拆卸连接件,以实现所述第二弹性带160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的外壁的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可拆卸连接件和第二可拆卸连接件为魔术贴毛面体,对应的,所述第三可拆卸连接件和第四可拆卸连接件为魔术贴勾面体,或所述第一可拆卸连接件和第二可拆卸连接件为魔术贴勾面体,对应的,所述第三可拆卸连接件和第四可拆卸连接件为魔术贴毛面体。

请参阅图9,为实现所述头戴100的便捷佩戴,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头戴100还包括第一弹性胶条170和第二弹性胶条180,所述第一弹性胶条170一端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的第一端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头戴主体120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胶条180一端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的第二端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头戴主体120的第二端部连接。如此,在用户延长所述第一钢带130和第二钢带140延伸至外环境的长度,而增大所述头戴100的围度时,所述第一弹性胶条170和第二弹性胶条180便会同步伸长,当用户将所述头戴100佩戴于头部时,所述第一弹性胶条170和第二弹性胶条180的恢复力便可以为所述第一钢带130和第二钢带140的收缩提供动力,以缩短所述第一钢带130和第二钢带140延伸至外环境的长度,使得所述头戴100的围度减小,而贴合于人体头部,从而简化了头戴100围度的调节过程,实现了所述头戴100的便捷佩戴,此后,若所述头戴100的张紧程度不能满足需求,再通过外拉所述第一弹性带150和第二弹性带160,以进一步减小所述头戴100的围度,实现所述头戴100围度的微调。

请参阅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头戴式电子设备10,所述头戴式电子设备10包括设备主体200、第一连接件300、第二连接件400和上述头戴100。

所述设备主体200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且佩戴时所述第一侧朝向人体头部的左侧,所述第二侧朝向人体头部的右侧,所述第一连接件300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200的第一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400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200的第二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头戴主体110的第二端部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头戴100及头戴式电子设备10通过设置第一弹性带150和第二弹性带160,以使用户在将所述头戴100佩戴于头部之后,若所述头戴100的张紧程度不能满足需求,则可以通过外拉所述第一弹性带150远离所述第一钢带130的一端,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处118,以缩短所述第一钢带130延伸至外环境的长度,以及外拉所述第二弹性带160远离所述第二钢带140的一端,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处119,以缩短所述第二钢带140延伸至外环境的长度,从而减小所述头戴100的围度,实现所述头戴100围度的微调,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不仅结构简单,生产加工成本低廉,而且微调操作过程便捷。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和“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