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09155发布日期:2018-11-20 20:26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成像设备的显影盒。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例子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激光束打印机、LED打印机等等)以及类似物。在该类成像设备中,通常有一个显影盒,该显影盒能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至成像设备中,以方便使用者能够自己对设备进行维护,而无需依赖服务人员。

现有的显影盒主要包括:将感光鼓单元和显影单元集成在一起的一体式显影盒,以及仅包括感光鼓单元或仅包括显影单元的分体式显影盒。在一体式显影盒中,带有图像承载部件的单元被称为感光鼓单元、图像承载单元或清洁单元,而带有显影剂承载部件和显影剂的单元被称为显影单元或显影剂承载单元。图像承载部件的例子有感光鼓,显影剂承载部件的例子有显影辊。一体式显影盒的两个单元可被设置为活动连接或固定连接。活动连接的例子有:两个单元之间为可旋转连接,两个单元之间为在垂直于感光鼓轴线的方向上可相对地平移的连接,等等。通过将两个单元设置为活动连接,可以使感光鼓与显影辊在感光鼓单元旋转轴的径向方向上可活动的弹性接触或者分离。

成像设备主机上设置有驱动马达、驱动头等动力输出部件。而为了能够从成像设备中稳定的接收驱动力,在显影盒的一端设有与成像设备中的动力输出部件相联接或配合的驱动部件,驱动部件的例子有扭曲的非圆形驱动头、带有万向节的驱动头等等。为了使得显影盒能够自由的从成像设备中取出或者装载,驱动部件还设置了各种定向、偏移、摆动等辅助的机构。

现有一种显影盒,包括感光鼓单元、显影单元、端盖、驱动部件,感光鼓单元包括感光鼓单元框架、感光鼓、充电辊、废粉仓、清洁刮刀等,显影单元包括显影单元框架、粉仓、送粉辊、显影辊、层厚度调整装置、显影剂等。其中,感光鼓单元和显影单元之间为可旋转地活动连接。驱动部件可以设在感光鼓单元或显影单元的一端,驱动部件一端与感光鼓、显影辊或其它可旋转部件连接,另一端可从端盖的一安装孔伸出与成像设备的动力输出部件相连,以从成像设备接收驱动力以驱动显影盒中的旋转部件。驱动部件设有驱动力接收部和定向机构,其中定向机构用以对驱动部件在其旋转方向上进行定位,使驱动部件的驱动力接收部在周向方向处于一预定位置,使其在显影盒安装至成像设备时不与动力输出部件发生干涉。该显影盒的驱动部件还可以在轴向方向上伸缩,在将显影盒从成像设备的主机中拆卸下来时,驱动部件的驱动力接收部有可能会与动力输出部件发生干涉,此时驱动部件在动力输出部件的作用下可沿轴向收缩,从而使显影盒顺利的从主机中拆卸下来而不会损坏驱动部件。但是该种显影盒的驱动部件结构复杂,结构强度脆弱,制作工艺困难,成本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一体式显影盒。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设备,成像设备内设有动力输出部件;显影盒包括第一单元,设有第一单元框架和第一旋转部件,第一旋转部件具有旋转轴线L1;第二单元,与第一单元活动连接,具有第二单元框架和第二旋转部件,第二旋转部件具有旋转轴线L2相对于第二单元,第一单元可沿旋转轴线L1移动。

优选地,显影盒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端盖,端盖安装在第二单元上;第一单元可在两个端盖间沿旋转轴线L1移动。

优选地,显影盒还包括:操作机构,向第一单元施加作用力,使第一单元沿旋转轴线L1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弹性装置,向第一单元施加弹性力,使第一单元沿旋转轴线L1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优选地,操作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滑动突起,设在第一单元框架上,具有一个倾斜表面;至少一个抵接部,设在端盖或第二单元框架上;在显影盒处于安装或拆卸状态时,抵接部与倾斜表面互相抵压,使第一单元相对第二单元沿旋转轴线L1移动。

优选地,滑动突起从第一单元框架的一个端壁向端盖方向伸出;抵接部为一凹槽,设在端盖上,面向滑动突起的倾斜表面,设有导向面。

优选地,滑动突起设在第一单元框架的端壁上,邻近端盖的一个安装孔;端盖的至少一部分构成抵接部。

优选地,操作机构为凸轮旋转机构。

优选地,操作机构包括第一凸轮和与第一凸轮同轴的第二凸轮,第二凸轮在外力的作用下可相对第一凸轮旋转,并向第一凸轮施加轴向作用力,使第一单元沿旋转轴线L1移动。

优选地,第一凸轮设在第一单元框架上,第二凸轮设在第二单元框架或端盖上。

优选地,操作机构还包括一拉力件,拉力件的一端与设在第二凸轮上一突起相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拉力件为拉杆或柔性件。

优选地,操作机构为杠杆机构。

优选地,杠杆机构包括:基本呈“L”型的杠杆,具有支点、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支点设在第二单元框架或端盖上;在外力的作用下,杠杆的第二端抵压第一单元框架,使第一单元沿旋转轴线L1方向移动。

优选地,杠杆机构包括:基本呈“L”型的杠杆,具有支点、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支点设在端盖的面向第一单元一侧,第一端与一拉力件相连,第二端面对第一单元的端壁;拉力件为拉杆或柔性件;在外力的作用下,第二端抵压第一单元的端壁,使第一单元沿旋转轴线L1方向移动。

优选地,操作机构为滑块机构,连杆滑块机构包括连杆和滑块,连杆用于接收外部作用力并拖动滑块移动,滑块位于第一单元框架与第二单元框架之间或第一单元框架的端壁与端盖之间。

优选地,第一单元为图像承载单元,第一旋转部件为图像承载部件;第二单元为显影单元,第二旋转部件为显影剂承载部件。

优选地,显影盒还包括一驱动部件,驱动部件的一端与图像承载部件相连,另一端从一个端盖的一通孔中伸出;驱动部件具有驱动力接收部和定向装置。

优选地,在端盖与第一单元框架的端壁之间设有允许第一单元沿旋转轴线L1移动的可移动间隙;

在旋转轴线L1方向上,可移动间隙的长度大于等于驱动力接收部的长度。

优选地,在显影盒自然状态下或工作状态下,可移动间隙位于第一单元框架的远离驱动部件一侧。

优选地,弹性装置安装在第一单元框架的端壁与端盖之间。

优选地,弹性装置为弹簧,安装在第一单元框架的端壁上的一安装孔内。

具有上述结构的显影盒,第一单元可相对于第二单元在轴向方向上移动,从而可避免在显影盒安装及拆卸过程与设备主机内的动力输出部件发生干涉。籍此,无需将驱动部件设计成相对于盒体或旋转部件进行轴向收缩,从而简化驱动部件的结构和制造工艺,并使驱动部件获得更好的强度等性能。显影盒内的弹性装置可以是弹簧,弹簧可以是压缩弹簧、拉伸弹簧等等,通过设置弹性装置,使第一单元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第二单元进行轴向移动后,当外力消失时第一单元可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回来原来位置。本实用新型对弹性装置的位置没有严格限定,优选的是设在第一单元框架的任意一端与端盖之间,更优选的是设在远离驱动部件的一端。操作机构的作用是向第一单元施加作用力,使其在轴向方向上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显影盒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1显影盒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1显影盒的爆炸图;

图4是图3中A局部放大图;

图5是实施例1显影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显影盒的驱动部件与主机侧动力输出部件配合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7a、图7b是实施例1显影盒的在工作状态或自然状态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8a、图8b是实施例1显影盒的在拆卸状态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9a是实施例1显影盒在自然状态或工作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b是图9a中B局部放大图;

图9c是图9a中C局部放大图;

图10a是实施例1显影盒在拆卸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b是图10a中D局部放大图;

图10c是图10a中E局部放大图;

图11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显影盒处于工作状态或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显影盒处于安装状态或拆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显影盒的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显影盒的处于工作状态或自然状态时操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显影盒处于安装状态或拆卸状态下的操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显影盒处于工作状态或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显影盒处于安装状态或拆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显影盒处于工作状态或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显影盒处于安装状态或拆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显影盒100包括第一单元1、第二单元2、第一端盖3和第二端盖4。第一单元1为感光鼓单元,第二单元2为显影单元。第一单元1包括第一单元框架11、图像承载部件12、充电辊(未示出)和废粉仓(未示出)等。第二单元2包括第二单元框架21、显影剂承载部件22、送粉辊(未示出)、层厚度调整装置(未示出)和粉仓(未示出)等,粉仓内可以容纳显影剂。本实施例中,图像承载部件12为感光鼓,也可称为第一旋转部件,显显影剂承载部件22为显影辊,也可称为第二旋转部件。感光鼓12具有一旋转轴线L1,显影辊22具有一旋转轴线L2,旋转轴线L1和L2相互平行,且与显影盒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一单元1和第二单元2以可旋转移动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当显影盒100受到分离力的作用时,第一单元1和第二单元2可相对旋转移动,使感光鼓12与显影辊22分离。当显影盒100处于没有受到分离力作用的初始状态或工作状态时,在显影盒100端部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感光鼓12与显影辊22处于相互接触状态。显影盒100还设有一驱动部件5和齿轮组6,驱动部件5的一端与感光鼓12连接,另一端从第一单元框架11上的轴承111和第一端盖3的安装孔31伸出。驱动部件5包括驱动力接收部51、驱动力传递部52和连接部53,其中驱动力接收部51可与成像设备主机内的动力输出部件相配合,从动力输出部件接收驱动力,进而通过驱动力传递部52传递给感光鼓12,再通过齿轮组6传递给充电辊、显影辊22、送粉辊等旋转部件。在驱动部件5的连接部53的外表面设有第一扭簧54,在安装孔31附近的第一端盖3的表面上设有一安装突起55,安装突起55上设有第二扭簧56,扭簧56的一个扭臂抵在驱动部件5的连接部53的外表面的一突台531上。当显影盒100处于自然状态下时,第一扭簧54和第二扭簧56可以使驱动部件5位于预定位置,以便在显影盒100安装至成像设备主机的过程中不受干涉。显影盒100的上述结构与现有技术中显影盒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2、图3所示,第一端盖3和第二端盖4安装在第二单元2的两端。第一端盖3和第二端盖4与第二单元2形成相对固定的整体,即安装完成后,第二单元2与第一端盖3、第二端盖4之间不会再发生相对移动。第一单元1位于第一端盖3和第二端盖4之间,可在第一端盖3和第二端盖4之间沿感光鼓12的旋转轴线L2平移。为方便表述,以下将显影盒100处于自然状态或工作状态下第一单元1所处的位置称为第一位置,其沿旋转轴线L1从第一端盖3向第二端盖4方向移动后的最终位置称为第二位置。此外第一单元1相对于第二单元2、第一端盖3和第二端盖4还可相对旋转。

如图2所示,在第一单元框架11的端壁112和第二端盖4之间设有弹性装置7。本实施例中,弹性装置7为压缩弹簧,安装在端壁112的一安装孔1121内。弹性装置7的一端抵在端壁112上,另一端抵在第二端盖4上。当第一单元1沿旋转轴线L1按第一端盖3到第二端盖4的方向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弹性装置7被压缩。当促使第一单元1沿旋转轴线L1从第一端盖3向第二端盖4方向移动的力消失时,弹性装置7可向第一单元1施加弹性力,使第一单元1沿旋转轴线L1按第二端盖4到第一端盖3的方向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下面参考图3至图5介绍显影盒100的操作机构。

如图3至图4所示,在第一单元框架11的靠近第一端盖3的一端设有第一滑动突起81和第二滑动突起82。第一滑动突起81从第一单元框架11的靠近第一端盖3的一端的端壁113向第一端盖3方向伸出,具有一面向第一端盖3的倾斜表面811。当显影盒100处于工作状态或自然状态时,倾斜表面811与第一端盖3的最近距离大于等于零,也即倾斜表面811与第一端盖3不接触或虽有接触但二者之间没有任何作用力。对应第一滑动突起81,第一端盖上设有与第一滑动突起相抵接的抵接部,抵接部可以是一凹槽(未示出)的一部分。当将显影盒100从成像设备的主机内拆卸下来时,凹槽的至少一部分可与倾斜表面811相抵压,向第一单元施加作用力,使第一单元1沿旋转轴线L1从第一端盖3向第二端盖4移动,即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本实施例中,凹槽与倾斜表面811相抵压的部分为一倾斜的导向面(图中未示出)。

如图3至图5所示,第二滑动突起82从端壁113沿轴承111的外表面向第一端盖3方向伸出,面向第一端盖3上的安装孔31的内壁具有一倾斜表面821。当显影盒100处于工作状态或自然状态时,倾斜表面821与安装孔31的最近距离大于等于零,也即倾斜表面821与安装孔31不接触或虽有接触但二者之间没有任何作用力。安装孔31的内周壁与第一端盖的内侧壁相交处的一部分可构成抵接部(未示出),当将显影盒100从成像设备的主机内拆卸下来时,抵接部可与倾斜表面821相抵压,向第一单元施加作用力,使第一单元1沿旋转轴线L1从第一端盖3向第二端盖4移动,即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第二滑动突起81和装孔31的内周壁与第一端盖的内侧壁相交处的一部分亦构成一操作机构,用于向第一单元1施加作用力。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滑动突起81和第二滑动突起82不是必须同时具有的,只要有其中一个,即可实现第一单元1的轴向移动。但同时设置两个滑动突起,可使第一单元受力均匀。

如图6所示,在第二端盖4与第一单元框架的端壁112之间有距离为D1的可移动间隙10,以允许第一单元1在旋转轴线L1方向上移动。驱动部件5的驱动力接收部51具有长度H1。为保证显影盒100在安装或拆卸过程中不与成像设备主机侧的动力输出部件F发生干涉,D1与H1之间的关系应满足:D1≥H1。

下面参考图7至图10介绍显影盒100的第一单元1相对第二单元2沿旋转轴线L1的移动过程。

图7a、图7b、图9a、图9b、图9c是显影盒100处于自然状态或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a、图7b所示,此时第一单元1处于第一位置。如图9a、图9b、图9c所示,第一滑动突起81的倾斜表面811与第一端盖3的抵接部91之间有间隙,二者之间没有接触,第二滑动突起82的倾斜表面821与抵接部92之间虽有接触但相互之间没有作用力。

图8a、图8b、图10a、图10b、图10c是显影盒100在拆卸(取出)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在按方向Z从成像设备的主机中取出显影盒100时,在驱动部件5与主机侧的动力输出部件还保持连接的状态下,第二单元2按方向Z移动时会使第一单元1相对于第二单元2沿P方向(图8b)旋转。在第一单元1旋转时,第一滑动突起81的倾斜表面811与第一端盖3的抵接部91相抵压,第二滑动突起82的倾斜表面821与抵接部92相抵压,抵接部91向倾斜表面811、抵接部92向第二滑动突起821分别施加作用力,使第一单元1沿旋转轴线L1按X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即从第一端盖3向第二端盖4方向移动。当第一单元1移动至第二位置时,驱动部件5与主机侧的动力输出部件脱离,显影盒100得以顺利从主机中取出。当显影盒100从主机内完全取出后恢复自然状态,第一单元1在弹性装置7的作用下从第二位置回到第一位置。

实施例2

实施例2显影盒200与实施例1显影盒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操作机构的结构不同。

如图11a、图11b和图11c所示,显影盒200的操作机构为凸轮旋转机构。操作机构包括设在第一单元框架2011的端壁20113上的第一凸轮208和设在第一端盖203的内侧且与第一凸轮208同轴的第二凸轮209。操作机构还包括一拉力件210,拉力件210的一端固定在突起2091上,另一端为自由端。突起2091位于第二凸轮209的外周表面上。拉力件210可以是拉杆或柔性件。本实施例中,拉力件210为柔性的拉绳。

在显影盒200处于自然状态或工作状态时,第一单元201处于第一位置,此时第一凸轮208与第二凸轮209的两个相对表面2081和2092是平行的。在需要将显影盒从成像设备的主机中取出来时,拉动拉力件210,可使第二凸轮209旋转,第二凸轮209向第一凸轮208施加轴向作用力,从而使第一单元沿感光鼓2012的旋转轴线L1从第一端盖203向第二端盖204方向移动。当第一单元201移动至第二位置时,驱动部件205与主机侧的动力输出部件脱离,显影盒200得以顺利从主机中取出。

实施例3

实施例3显影盒300与实施例1显影盒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操作机构的结构不同。

如图12a、图12b所示,显影盒300的操作机构为杠杆机构。杠杆机构包括基本呈“L”型的杠杆308,杠杆308具有支点3081、第一端082和第二端3083。支点3081设在第一端盖303上,第一端3082与拉力件310相连,第二端3083抵压在第一单元框架3011的端壁30113上。拉力件310可以是拉杆或柔性件,其一端固定在第一端3082,另一端为自由端。

在显影盒300处于自然状态或工作状态时,第一单元301处于第一位置,此时杠杆308的第二端3083与第一单元框架3011的端壁30113不接触或虽有接触但相互之间没有作用力。在需要将显影盒300从成像设备的主机中取出来时,拉动拉力件310,可使杠杆308绕支点3081旋转,使第二端3083抵压第一单元框架3011的端壁30113并向第一单元301施加作用力,从而使第一单元沿感光鼓3012的旋转轴线L1从第一端盖303向第二端盖304方向移动。当第一单元301移动至第二位置时,驱动部件305与主机侧的动力输出部件脱离,显影盒300得以顺利从主机中取出。

实施例4

实施例4显影盒400与实施例1显影盒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区别仅在于操作机构的结构不同。

如图13a、图13b所示,显影盒400的操作机构为连杆滑块机构。连杆滑块机构包括滑块409和连杆410。滑块409设在第一端盖3的内侧,具有一面向第一单元元框架4011的端壁40113的倾斜的表面4091。连杆410用于接收外部作用力并拖动滑块409移动,其一端固定在滑块409上,另一端为自由端。在第一单元框架4011的端壁40113上还可设有一突块408。

在显影盒400处于自然状态或工作状态时,第一单元401处于第一位置,此时滑块409的表面4091与突块408不接触或虽有接触但相互之间没有作用力。在需要将显影盒400从成像设备的主机中取出来时,推动连杆410,可使滑块409向沿y方向移动,使表面4091抵压突块408,以向第一单元401施加作用力,从而使第一单元沿感光鼓4012的旋转轴线L1从第一端盖403向第二端盖404方向移动。当第一单元401移动至第二位置时,驱动部件405与主机侧的动力输出部件脱离,显影盒400得以顺利从主机中取出。

实施例5

实施例5显影盒500与实施例4显影盒4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区别仅在于操作机构的位置不同。

如图14a、图14b所示,显影盒500的操作机构为连杆滑块机构。连杆滑块机构包括滑块509和连杆510。滑块509设在第二单元框架5021上,具有一面向第一单元元框架5011的端壁50112的倾斜的表面5091。端壁40112为远离驱动部件5一侧的端壁。连杆510用于接收外部作用力并拖动滑块509移动,其一端固定在滑块509上,另一端为自由端。在第一单元框架5011的端壁50112上还可设有一突块508。

在显影盒500处于自然状态或工作状态时,第一单元501处于第一位置,此时滑块509的表面5091与突块508不接触或虽有接触但相互之间没有作用力。在需要将显影盒500从成像设备的主机中取出来时,推动连杆510,可使滑块509向沿方向y方向移动,使表面5091抵压突块508,以向第一单元501施加作用力,从而使第一单元沿感光鼓5012的旋转轴线L1从第一端盖503向第二端盖504方向移动。当第一单元501移动至第二位置时,驱动部件505与主机侧的动力输出部件脱离,显影盒500得以顺利从主机中取出。

以上实施例只是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构造及原理还有诸多变换,如,显影盒的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之间的连接可以不是可旋转的,可以是固定的,亦可以是沿与感光鼓轴线相垂直方向平移的,诸如此类等等。因此,任何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